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文化创意旅游对接模式研究

2021-07-15 来源:客趣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文化创意旅游对接模式研究

作者:劳越明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6年第31期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长久以来所积淀而形成的文化表现形式,能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提供灵感来源,提升旅游文化内涵。而创意产业的兴起为城市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视角,古城的发展也需要进入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时代。文化创意旅游产业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内容及形式上带来创新,有助于非遗实现活态传承,提升知名度。两者之间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绍兴花边”作为地方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创新传承与文化创意旅游对接的可行性与模式分析,有助于形成本土原创旅游品牌。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旅游;绍兴花边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1-0149-02

绍兴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绍兴的旅游文化积淀较深,但以原有的人文及自然景观为主,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旅游行业的设计创新有待进一步提升。而在绍兴同时还存在着众多的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它们是历史发展长久以来所积淀而形成的文化表现形式(如表演艺术、习俗仪式、传统手工艺等),是我们值得尊重的古老文化,也是文化创意的灵感来源。 一、文化创意旅游的提出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意产业的兴起为城市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视角,古城的发展也需要进入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时代,利用文化创造力驱动城市新发展,建设具有个性特色的创意城市。由此提出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以能有效诠释城市特色,让人感受到城市的文化底蕴。

所谓文化创意旅游,是一种与传统自然山水观光旅游不同的旅游发展模式,它是以文化为核心,以创意为手段,以技术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创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载体,形成产业联动效应,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的文化创意化转型。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有其高融合性、高渗透性的特点,结合“非遗”的文化资源,既有利于“非遗”的活态传承,又有利于形成城市的特色产业体系,树立城市的特色文化品牌。 二、“非遗”传承的困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随着全球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冲击,许多地方传统文化,都面临着消亡的危机。虽然我国政府已经深刻意识到了保护地方传统特色文化的重要性,出台了有关“非遗”保护的多项举措,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设立“文化遗产日”,但很多优秀的“非遗”不能自己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依然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尤以传统手工艺为甚。

如“绍兴花边”,在2012年7月已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绍兴花边原名“万里斯”,又名“万缕丝”,曾有着“一根线艺术”“中国的骄傲之花”之美誉。绍兴花边以其设计美观、层次分明、结构对称、色泽素雅、地方特色浓厚见长,其载体主要为服饰和家纺用品,一度成为外贸出口的精品。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绍兴花边的巅峰时期,其先后被评为轻工业部优秀新产品、优秀出口产品金质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等荣誉。但随着现代化绣花机械设备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带来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绍兴花边的挑花队伍日渐缩小,绍兴花边逐渐走向没落。目前,在年轻一代中,连知道绍兴花边的人都已较少。 虽然绍兴市“非遗”保护中心针对社区或中小学不定期的开办绍兴花边“体验班”,但由于绍兴花边的传统工艺较复杂,挑花要求较高,过程又较为枯燥,很多人只是一时兴起,却不能真正耐心学习制作,能够学到技艺并且作品出彩的学员更是少之又少。长此以往,绍兴花边这一优秀的工艺美术文化遗产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 三、“非遗”与文化创意旅游对接的可行性分析 (一)“非遗”是文化资源

“非遗”是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域、通过不同的形式所表现并被记载和记忆的文化成果,能够体现出各个地区不同的历史与文化特色,是我们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绍兴作为著名的纺织大市,绍兴花边作为纺织特色的“非遗”产品,拥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将其应用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中,既能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灵感来源,又能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增加旅游产品附加值,更能形成绍兴旅游的原创品牌,体现区域文化的差异性与原创性,保护本土文化免受外来文化浪潮的冲击。

(二)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是新渠道

旅游的本质是为旅游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使他们得到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在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下来做“非遗”的传承,既能促使“非遗”在内容或形式上根据市场需求做出设计创新,又能利用现代声光电等高新技术将其保护并传承发扬下去,给“非遗”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同时,文化创意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地方性“非遗”提升知名度,为“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创新提供资金,两者之间可谓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非遗”与文化创意旅游的对接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非遗”与文化创意旅游对接的模式选择会受到各种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旅游产业的集中程度、“非遗”项目对游客的吸引力大小等,但无论是何种对接模式,首先应该努力增强“非遗”的竞争力,形成适应市场的、满足产业化运作的产品,才能使项目有可持续的发展前景。结合绍兴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以及“非遗”绍兴花边的观赏性和工艺特点,本文提出以下三方面对接模式。

(一)设立“非遗”体验馆

体验馆是能够为游客或当地学生、群众提供亲身参与的场馆,通过让人们亲自体验设计制作过程,而对“非遗”产生兴趣。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很多国家的展馆都不仅仅是展示地方美景,更通过增加游客互动体验,让人能够切身感受到当地特色的手工技艺及各种新兴技术。

体验的诱惑就像外国友人到中国,不仅一定要尝尝中国的饺子,更希望学习做一做饺子,甚至对做的过程更有兴趣,自己做出的成果也就更有成就感。绍兴花边虽然整体工艺过程较为复杂,但通过前期的工艺准备设计,通过体验花型的选择,通过成品的形态及配件设计,游客依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体验到完成一个绣品的快乐。

此外,体验馆不仅可以面向游客,也可以面向当地群众。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女性都受到较大的生活工作压力,她们需要有一个地方可以缓解释放这种压力。而在体验馆,可以让她们暂时放下压力,静下心做手工,即得到了心灵的释放,又通过自己动手做出成果,可以作为亲戚朋友馈赠的礼物,从而也使“非遗”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

无论是游客还是当地群众,只要在体验过程中收获了成就感与快乐,就会对“非遗”的技艺产生兴趣,在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二)建立现代化的“非遗”数字博物馆

博物馆是各地文化旅游中的必备景点,而数字博物馆又可称为“虚拟博物馆”,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濒危的“非遗”项目进行创新保护。建立数字博物馆主要通过对需要保护的“非遗”项目进行录像、录音、拍照等工作,将其工艺、作品等进行数字化存储,并通过数字化手段、多媒体技术展示出来,也可与传统博物馆的实物展览相结合,进行多维展示。

在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推动互联网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目前绍兴的很多景区已经实现通过扫二维码听景点讲解的技术,那么对于绍兴花边类工艺美术“非遗”项目,结合数字博物馆资料,也可以实现扫码看视频的功能,既可以宣传绍兴花边的辉煌历史,展示绍兴花边的精美作品,也可以作为传授绍兴花边挑花技艺的手段之一。 (三)“非遗”走入文化创意产业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一个城市文化娱乐集中的地方,一般都会聚集着拥有先进科技、超前理念的文化创意企业。“非遗”项目入驻文化创意产业园,有助于获得传承和产品开发的设计创意人才,以及先进的科技支持,从而让“非遗”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通过与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需求的结合,继而开发出更多的衍生产品,有助于“非遗”深入市场,走到游客和群众身边。

当前已有一些产业园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形成以文化艺术、创意设计、新媒体、动漫设计、制作为特色的产业集群。绍兴花边作为“非遗”项目需要传承与创新,可以在产业园内找到新媒体或动漫设计的合作,可以通过3D技术制作花边模型,可以通过现代影视技术制作绍兴花边工艺展示宣传资料,可以通过与动漫作品的结合让年轻一代也关注到“非遗”的传承。文化创意产业园通过与“非遗”的结合,有助于提升产业园的文化底蕴,真正形成带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园,进而可以吸引游客形成新的文化旅游线路,又反过来扩大“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影响力,获得产业园与 “非遗”项目的“双赢”。 五、总结

当前国家正大力推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但很多地方性文创产业缺乏自身的特色,将“非遗”项目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利用“非遗”的独特性、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能为绍兴文化创意产业带来颇具地方特色的新项目,形成本土原创品牌,增加文化创意产品附加值。 绍兴是著名的文化旅游城市和纺织大市,旅游景点众多,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却以食品类为主,没有体现出纺织专长。将“非遗”绍兴花边与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开发相结合,为旅游行业带来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项目和纪念品,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增加旅游者的精神生活体验,提高旅游的质量和行业收入。 参考文献:

[1] 王慧敏.文化创意旅游:城市特色化的转型之路[J].学习与探索,2010,(4):122-126. [2] 陈久玲,林宪生.“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对接模式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81-84.

[3] 王巨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