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的首篇课文《古诗三首》是写传统节日,学生很熟悉,几乎都会背诵。
这个单元的内容安排既多又特别,除了和常规单元一样有四篇课文、语文园地,还安排了两个“活动提示”和一个“综合性学习”,《纸的发明》和《赵州桥》两篇课文后还有选做题,都指向一个学习目标:了解传统文化。
有了这样的发现和梳理,学习这三首古诗,把重难点不再定为对诗意的理解,而是引导学生怎样读懂古诗中的传统节日。
教学片段一:发现单元页中的“传统文化”。
每个单元的导语页,不但有本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还有一幅精心选配的背景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单元页,找出本单元课文主题的关键词。 生:传统文化。
师:你怎么理解“传统文化”?
生:就是很多年以前流传下来的东西。 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一些节日,像过年,就是传统文化。
师:你是指我们中国独有的节日,也就是传统节日,比如我们刚刚过完的——
生:春节、元宵节。
师:除了节日,还有什么也是传统文化? 生:还有古代人发明的一些东西,像纸这样的。
师:你认真预习了单元课文,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生:还有一些像故宫、寺庙这样的建筑。
师:你想得非常好。我们敬亭山旁有一座很大的寺庙,属于传统文化吗?
生:我觉得不属于,这座庙应该就是现在的人建的,不是古代就有的。
生:我觉得属于,虽然是现代人建的,如果没有古代寺庙的样子,现在也不会建呀。
师:你的意思是寺庙独特的造型,还有建筑的风格和细节,都是流传下来的,应该属于传统文化。非常棒。
通过争议,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并不是专指古代的东西流传到现在,而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比如一种独有的技艺,或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
生:还有包子也是传统文化。
师:二年级我们学过《中国美食》,当然也属于传统文化。 师:其实,在单元页上,就有传统文化的身影,谁发现了? 生:中国结!(都抢着说,都知道“中国结”) 师:还有吗?
生:我还发现这些云的图案,好像也经常在哪里见过。 生:我想到了筋斗云。 生:我知道这是祥云图案。
师:你说得非常准确。祥云图案是我国传统吉祥图案的代表。 师: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要去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所以第一篇课文就要学习三首古诗,古诗词也是传统文化呀。
从单元页起,就让学生发现传统文化的符号,体会文化意蕴,是单元学习的开端。
教学片段二:交流《元日》中的传统习俗。
师:元日就是春节,我们也刚刚过完这个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让我们跟随诗人,来到一千多年前,看看宋代的人们是怎么过春节的。这首诗中写到了哪些习俗?
生:要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旧符。(帮助规范表达:用新桃换下旧符。)
师:你还知道哪些是过春节的习俗? 生:还有舞龙、舞狮。
师:今年春节我们这里开展了很多民俗活动,其中就有舞龙、舞狮。
生:我寒假读了《北京的春节》,有逛庙会。 师:你的课外阅读质量很高呀!
生:我记得过年的时候,爸爸还带我去上坟烧纸。 师:这是祭祖,有的人还会在大年初一时烧香祈福。还有跑旱船、扭秧歌、踩高跷等各种各样的习俗。
师:这么多的春节习俗,王安石为什么只选取了这三种写?这么多写春节的古诗词,为什么这首《元日》最有名?这三种习俗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我发现它们都是做得最多的。
师:你是指它们是人们最经常做的,说明最普及,最有代表性。
生:我感觉像舞龙舞狮要花很多钱,这三种习俗不用花那么多钱。
师:你很会思考!不单单是花费钱,而且很复杂费事。而放爆竹、贴春联、喝酒这些事做起来——
生:很简单,很容易。 生:我还发现它们都很吉祥。
师:它们都表达了人们祈福的愿望,有着吉祥的寓意。同学们太厉害了,又会发现又会概括。
教学片段三:感受古诗中的节日气氛。
师:读这首古诗,你感受到怎样的一种气氛,请用一个词来表述。
生:热闹;喜庆;欢天喜地;兴高采烈;喜气洋洋。(不同的学生回答)
师:请再回到诗中,看一看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生:我从“爆竹声”感受到热闹。
生:我从“曈曈日”感受到喜庆,因为太阳和爆竹、对联都是红的。
师:红色就是最喜庆的颜色啊!
生:我从“春风送暖”感受到喜庆,天气暖和了,心情也好。 生:我从“新”这个字也感觉到很喜庆。
师:是呀,“元日”就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过年要穿新衣服,家里的很多东西也换成了新的,多高兴啊。
交流到这里,再读这首诗,情感把握和初读时就不一样了。
教学片段四:体悟《清明》中的喜和悲
师:清明既是节日,也是节气。清明有哪些传统习俗,你们了解吗?
生:扫墓;踏青;吃青团;放风筝。(多位同学回答) 生:还要喝酒。(同学们大笑)
师:古诗中的确写到“酒家何处有”,是不是清明的习俗呢?我们再来读诗。这首诗中的节日气氛和刚刚读的《元日》一样吗?
生:不一样。《元日》的气氛是喜庆,《清明》是很难过的。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我从“欲断魂”感受到人们的心情很低沉。 师:很低落,很沉重。
生:我还从“雨纷纷”感觉到气氛很悲伤,因为下雨的天气人们心情总是不太好的。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清明节就不适合“曈曈日”,而是“雨纷纷”。
生:我觉得喝酒也是因为心情不好,要借酒消愁。 师:厉害!是的,人们激动开心时喝酒,举杯欢庆,悲伤愁苦时也会喝酒。
然后补充杜牧写这首诗的背景资料,再让学生诵读,语调都很低沉。
师:《清明》的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有没有让你感到悲伤的气氛?
生:我觉得杏花村是一个开满杏花的村子,很美。 生:我读到过苏轼、李白都喜欢在一些竹林里喝酒,杜牧在杏花村喝酒,心情就会好一些。
师:古人,尤其是诗人,都很浪漫呀,讲究情调呀!这首诗的气氛并不是一直悲伤愁闷,结尾这句带来了一些明媚的色彩。先人已经逝去,后人好好生活,希望总会在眼前。
再读,语气就又有变化。
学习古诗中的传统节日,这样来交流,再开展综合性学习,学生们对传统节日,会有更多不一样的发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