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 黑河学刊 Dec.2014 总第209期第12期 Heihe Joumal Serial No.209 No.12 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探索 ⑧杨立滨,江 欣,祝红兵 ,周海瑞,高洪福,郭晓玲,尹 迪 (佳木斯大学药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摘要】科研训练计划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创业发展能力。本文阐述了开 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意义,结合科研训练实践,从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优化实践教学设置课程模块、举办多 元化的科研活动、建立切实可行的科研奖励机制等方面探讨了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 【关键词】科研训练;模式;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4)12—0103—02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始创于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 知识转变成“生机勃勃”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逐步养成 院(MIT)提出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The 独立思考、科学严谨地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mgram,简称 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歌德曾说过:“不管努力的目标 UROP)。国内高校也于二十世纪9O年代逐步开展了科研 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 训练计划,清华大学于1996年开始正式实施“大学生研究 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这充分说明了团 训练”(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简称SRT)计划。浙江大 队合作的重要性。科研训练中大都需要多人组成团队,共 学于1998年开始试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同完成科研课题。在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中,课题组成员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简称SRTP),随后很多高校也 通过不断的探讨、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互相包容,有 逐渐实施了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111。多年的科研训练计划 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个人沟通能力。在科 实践表明,科研训练计划通过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 研训练中还要通过导师的悉心指导,培养学生“不唯上,不 研、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活动,能够增强大学生自主学习 唯书,只求实”的严谨求实的科学工作态度。恪守学术诚信, 能力、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和创业发展能力,能够有效促 在科研工作中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营造风清气正的育 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环境和求是崇真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 一、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意义 规范。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必将有效地推动具有创新意 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教学主要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两部分构成。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仍然侧重于理论教学, 的培养,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有助于实现“基础 对于实践环节仍有所轻视。虽然,近几年实践教学逐步受 宽实,专业精通,强化实践,提高能力”的教育目标。 到重视,但多年的“重基础”、“轻实践”的应试教育已使得 二、立体化、多层次科研训练模式的构建 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还不 (一)低年级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能满足实践育人的要求,不能满足社会对具备一定研究能 本科生导师制指的是在高等院校中,制定相应的制 力、创造和发明能力人才的需求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将 度,要求专业教师对本科生进行思想道德、学习、科学研 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 究、职业规划以及发展方面的指导[31。笔者所在的学院于 在校期间科研训练计划的参与和锻炼,可以将抽象的理论 2012年起针对大二学生开始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根据学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BDI212079;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JKA2012—095,JKA2012—096;大 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2 ̄030,201410222021。 【作者简介】杨立滨(1976一),男,黑龙江桦川人,佳木斯大学医学院副教授,教学科研办公室主任,博士,从事物理化学 教学和科研工作。 ・103・ 院的实际情况,一位导师负责指导3—7名学生。在指导过 类科研项目,包括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校 程中,可以针对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导师的 科研工作。从查阅资料、数据录入、数据整理等基础性的工 作人手,逐步过渡到数据分析、论文撰写、项目申报等深层 面的科研训练,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通过一 段时期的锻炼,学生开展训练的兴趣增加了,参与科研训 练的主动性提高了。而且在科研训练中,扩展了知识面,学 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优化实践教学设置课程模块 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校长创新创业基金项目。在项 目申报的过程中,学生的角色潜移默化地发生了转变,从 “被动的授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从简单的求知者 转变为开拓进取的研究者。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独 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四)建立切实可行的科研奖励机制 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热情,保障科研训练计 划项目的顺利开展,学校应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一方面, 从学生层面来说,应从课程开设、学生选课、考试、成果认 在保证必要理论教学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 践教学学分。对实验、实训、实习环节进行统筹规划,培养 方案中应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型实验课程。鼓励教 师对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增加创新性设计实 验和综合实验,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开放性实验,在实验过 程中进行科研全过程的训练。向学生开放大型仪器,用于 学生自主开展创新实验研究f4i。此外,在实验场地上,可以对 教学、科研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包括省级重点实验室、校级重 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所等,向本科生科研训练开放。 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应将过程考核与最终考核有机结 合,将知识考核与能力评价有机结合。增加对综合能力的 考核。考查课程鼓励教师探索开卷式、论文(作品)式、答辩 式、读书笔记等考核方式。 (三)举办多元化的科研活动 1组织学生参加多种竞赛活动。 依托学校和学科优势,在本科生导师指导下,组织学 生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学校组织的各级各类竞赛,如全国 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大赛、高 校发明创新竞赛、大学生财务决策大赛、学校的“一月一 赛”(化学实验基本技能竞赛、化工设计竞赛、新材料创新 设计大赛、医用人体解剖学绘图比赛、结构设计竞赛)等赛 事。以赛代练,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科研训练水平。 2.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交流。 搭建科研交流平台,通过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 就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讲座,介绍学科的前沿动态、独到 的科研经验和优秀的科研成果,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 生参与科研训练的热情,启迪学生科技创新的智慧[51。选拔 优秀学生赴海外游学活动,通过校园考察、文化体验、课程 体验等交流活动,使学生体验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感受 前沿的大学文化,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从更广阔的 视野看世界,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此外,还可以举办 (参加)学术会议、学术沙龙、创办《大学生科创学刊》等丰 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最大限度 地激发、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 3.申报科技创新项目。 为了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意识,激励广 大学生自觉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努力提升学术科研能力, 促进优良学风和学术氛围,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方式由“活 动主导”向“项目主导”转变,可以组织学生为主体申报各 ・】04・ 定、学分认定、灵活学籍管理等方面给予了政策支持。大学 生创新创业(科研)训练项目成果可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 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训练项目、学科竞赛、学术活 动获得成果的学生给予学分奖励加分;大学生创新创业 (科研)训练项目可作为毕业论文(设计)。另一方面,从教 师层面来说,指导科研训练项目教师应给予工作量认定; 在职称评聘,津贴考核、教学(科研)奖项的评定等方而,应 将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成果列为较重要的评估指 标。以上政策的出台将极大地调动学生、教师参与科研训练 计划项目的积极性,确保科研训练计划的可持l卖|陛发展。 三、结语 科研训练计划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应用与 创新能力、创业发展能力非常有效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 指导下参加选题、文献调研、制定方案、开展实验、撰写论 文一系列完整的科研训练过程,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 知识运用其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在科学研究 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英语运用能力,培养学 生勤于思索、积极探索、严肃认真、团队合作的基本科学素 养,激励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的创 造性发展注人活力和生命力。今后,我们将继续充分利用 创新创业教育和科研训练的支撑平台,积极开展科研训练 计划项目,探索诸如科研讲座、学术会议、创新大赛、技能 大赛、科技竞赛、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更科学更有效全方位、 多层次的科研训练方法和模式,营造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 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l瑚纪美,康文雄.关于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经验探讨 [J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4):124—127. [2l史彭,李隆.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探讨与实践[J】.西安 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02):88—90. 【3艚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扁等教 育研究,2005,26(05):80—84. 【4]申烨华,李剑利,崔斌等.化学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的构筑与成效[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08):8-10. 【5】彭文博,尹新明.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的形式、内涵及地方 高校的创新性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4(04):78—80. 口编辑/李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