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根据地基损坏可能造成建筑物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程度,可将地基基础设计分( )设计等级。
A. 二个 B. 三个 C. 四个
D. 五个
10-2 扩展基础不包括( )。 A. 柱下条形基础 B. 柱下独立基础 C. 墙下条形基础
D. 无筋扩展基础
10-3为了保护基础不受人类和生物活动的影响,基础顶面至少应低于设计地面(A. 0.1m B. 0.2m C. 0.3m D. 0.5m
10-4 除岩石地基外,基础的埋深一般不宜小于( )。
A. 0.4m B. 0.5m C. 1.0m D. 1.5m
10-5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荷载效应( ) 。 A. 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 B. 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
C. 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 D. 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但其分项系数均为1.0 10-6 计算地基变形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荷载效应( )。 A. 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 B. 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
C. 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 D. 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但其分项系数均为1.0 10-7 计算挡土墙土压力时,荷载效应(
)。
A. 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 B. 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
C. 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 D. 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但其分项系数均为1.0 10-8 计算基础内力时,荷载效应(
)。
A. 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 B. 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
C. 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 D. 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但其分项系数均为1.0 10-9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可由(
)确定。
A. 室内压缩试验 B.原位载荷试验 C. 土的颗粒分析试验 D. 相对密度试验
。 为 )10-10计算地基土的短期承载力时,宜采用的抗剪强度指标是( ) 。 A. 不固结不排水剪指标 B. 固结不排水剪指标 C. 固结排水剪指标
10-1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推荐的计算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理论公式是以( )为基础的。
A. 临塑荷载pcr B. 临界荷载p1/4
C. 临界荷载p1/3
D. 极限荷载pu
)无关。
10-12 地基的短期承载力与(
A. 基础埋深 B. 基础宽度 C.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D. 土的状态 10-13当基础宽度大于3m或埋置深度大于( A. 0.3m B. 0.5m C. l.0m D. l.5m 10-14由(
)得到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无须进行基础宽度和埋深修正。
A.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以理论公式计算 B. 地基载荷试验 C. 规范承载力表格
10-15对于框架结构,地基变形一般由( )控制。 A. 沉降量 B. 沉降差 C. 倾斜 D. 局部倾斜 10-16对于砌体承重结构,地基变形一般由( )控制。 A. 沉降量 B. 沉降差 C. 倾斜 D. 局部倾斜 10-17对于高耸结构和高层建筑,地基变形一般由( A. 沉降量 B. 沉降差 C. 倾斜 D. 局部倾斜
10-18计算地基变形时,施加于地基表面的压力应采用( )。 A. 基底压力 B. 基底反力 C. 基底附加压力 D. 基底净压力
10-19纵向和横向尺寸相差较大的高层建筑筏形基础或箱形基础,在荷载分布和地基土层都比较均匀的情况下,从安全角度出发,首先要严格控制的是(
A. 平均沉降量 B. 最大沉降量 C. 纵向倾斜
D. 横向倾斜
10-20 ( )应验算其稳定性。 A.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 B.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 C. 经常承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层建筑 10-21 ( )不存在冻胀问题。 A. 粗粒土
B. 细粒土
)。
)控制。
)时,从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规范
表格等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进行修正。
C. 黏性土 ( )。
D. 粉土
10-22 对于设有地下室的筏形基础,在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埋深修正时,埋深d应A. 自室外地面算起 B. 自室内地面算起
C. 取室内外的平均埋深 D. 当室外有填土时从老天然地面算起
10-23对于设有地下室的独立基础,在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埋深修正时,埋深d应( )。
A. 自室外地面算起 B. 自室内地面算起
C. 取室内外的平均埋深 D. 当室外有填土时从老天然地面算起 10-24砂土地基在施工期间完成的沉降量,可以认为( )。 A. 已接近最终沉降量
B. 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50% - 80% C. 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20% - 50% D. 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5% -20%
10-25当地基压缩层范围内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基础底面尺寸宜( )。 A. 按软弱下卧层承载力特征值确定,这样也就满足了持力层承载力的要求 B. 按软弱下卧层承载力特征值确定后适当加大 C. 按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确定后适当加大
D. 按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选择后,再对软弱下卧层进行承载力验算,必要时还要进 行地基变形验算
10-26 处于同一土层条件且埋深相同的甲、乙两个相邻柱下方形基础,甲基础的底面积A甲大于乙基础的底面积A乙。现两基础的基底压力p均等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但其沉降差超过了允许值。如从调整基础底面尺寸出发来减小其沉降差,但规定p不得大于fa,则应(
)。
A. 增大A甲 C. 减小A甲
B. 增大A乙 D. 减小A乙
10-27下列措施中,( )不属于减轻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 A. 建筑物的体型应力求简单 B. 相邻建筑物之间应有一定距离 C. 设置沉降缝 D. 设置伸缩缝
10-28多层砌体承重结构设置圈梁时,若仅设置两道,则应( A. 在基础面附近和底层窗顶或楼板下面各设置一道 B. 在房屋中部适当楼层窗顶或楼板下面各设置一道 C. 在顶层和其下一层窗顶或楼板下面各设置一道 D. 在基础面附近和顶层窗顶或楼板下面各设置一道
10-29同一土层由载荷试验所得的三个以上试验点的承载力实测值的极差不超过其平均值的多少时,可取其平均值作为该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A. 10% B. 20% C.30% D. 40%
10-30在不考虑宽度修正的情况下,具有地下室的筏形基础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要比同样条件下的条形基础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
)。
A. 高 B. 一样 C. 低 D. 略低一些
10-31对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时,( ) 。 A. 仅需作深度修正 B. 仅需作宽度修正
C. 需作宽度和深度修正 D.仅当基础宽度大于3m时才需作宽度修正
10-32当地基受力层范围内存在软弱下卧层时,若要显著减小柱下扩展基础的沉降量,较可行的措施是( )。
A. 增大基底面积 C. 增大基础埋深
B. 减小基底面积 D. 减小基础埋深
)
10-33下列说法中,哪一条是正确的?(
A. 增大基础埋深可以提高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因而可以减小基底面积 B. 增大基础埋深可以提高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因而可以降低工程造价 C. 增大基础埋深可以提高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因而对抗震有利
D. 增大基础埋深虽然可以提高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但一般不能有效地减小基底面积 10-34下列说法中,哪一条是错误的?(
)
A. 沉降缝宜设置在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变化处 B. 沉降缝宜设置在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 C. 沉降缝宜设置在建筑物结构类型截然不同处 D. 伸缩缝可兼作沉降缝
10-35下列说法中,哪一条是错误的?( B. 设置圈梁的最佳位置在房屋中部
C. 相邻建筑物的合理施工顺序是:先重后轻,先深后浅
D. 在软土地基上开挖基坑时,要注意尽可能不扰动土的原状结构 10-36下列说法中,哪一条是错误的?(
)
A. 柱下条形基础按倒梁法计算时两边跨要增加配筋量,其原因是考虑基础的架越作用 B. 基础架越作用的强弱仅取决于基础本身的刚度 C. 框架结构对地基不均匀沉降较为敏感
D. 地基压缩性是否均匀对连续基础的内力影响甚大 10-37柔性基础在均布荷载作用下,基底反力分布呈( ) 。 A. 均匀分布 B. 中间大,两端小 C. 中间小,两端大 10-38排架结构属于( )。 A. 柔性结构 C. 刚性结构
10-39框架结构属于( )。 A. 柔性结构 C. 刚性结构
10-40可不作地基变形验算的建筑物是( )。 A. 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 B. 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
B.敏感性结构 B. 敏感性结构
)
A. 原有建筑物受邻近新建重型或高层建筑物影响
C. 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
D.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表3.0.2所列范围内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
10-41进行基础截面设计时,必须满足基础台阶宽高比要求的是( )。 A.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B. 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 C. 柱下条形基础
D. 无筋扩展基础
1.B 2.A 3.A 4.B 5.A 6.B 7.D 8.C 9.B 10.A 11.B 12.B 13.B 14.A 15.B 16.D 17.C 18.C 19.D 20.C 21.A 22.A 23.B 24.A 25.D 26.A 27.D 28.D 29.C 30.A 31.A 32.D 33.D 34.D 35.B 36.B 37.A 38.A 39.B 40.D 41.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