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节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学业分层测评浙科版必修3资料

2023-04-08 来源:客趣旅游网
第2章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节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学业分层测评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构成人体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 ) A.红细胞 C.肌细胞

B.神经元 D.上皮细胞

【解析】 神经元是构成人体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B正确。 【答案】 B

3.下图为脊髓神经纤维的局部,被髓鞘细胞包裹的轴突区域(b、d)钠、钾离子不能进出细胞,裸露的轴突区域(a、c、e)钠、钾离子进出不受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c区域处于反极化状态,膜内离子均为正离子 B.a区域处于极化状态,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较大 C.b、d区域的电位为外正内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D.局部电流在轴突内的传导方向为a―→c和e―→c

【解析】 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图中,c处于反极化状态,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此时膜内外均有正负离子,只是膜内阳离子多于阴离子;a区域处于极化状态,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b、d区域被髓鞘细胞包裹,钠、钾离子不能进出,因此不能产生动作电位;a、c、e称为郎飞氏结,局部电流在郎飞氏结之间跳跃传导,不在轴突内传导。

【答案】 C

3.(2016·杭州高二期末)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中段受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是单向传导的 B.动作电位的幅度随神经纤维传导距离的延长而变小 C.膜对钠离子通透性的降低会导致动作电位变小 D.各条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彼此间相互影响

【解析】 神经纤维中段受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应是双向传导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距离大小无关。动作电位是钠离子内流造成的,因此,膜对钠离子通透性的降低会导致动作电位变小。各条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彼此间是不影响的。

【答案】 C

4.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 mmol/L和120 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

1

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Na流入是被动转运,排出是主动转运 B.Na流入是主动转运,排出是被动转运 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转运 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转运

【解析】 本题以神经元内外Na浓度、电位变化切入,通过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产生机制,考察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Na流入细胞是由高浓度流入低浓度,故为被动转运。Na

++

++++

++

排出细胞是由低浓度流入高浓度,故为主动转运。 【答案】 A

5.2011年1月14日我国网球运动员李娜在悉尼奋力拼搏,闯入悉尼网球赛决赛。在

她抡起球拍,侧身抽击球的瞬间,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形式是( )

A.局部电流 C.去极化

B.突触的信号传递 D.复极化

【解析】 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的过程,也就是动作电位——负电位的形成和恢复的过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膜上的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存在电位差,形成了局部电流,而突触的信号传递是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形式。

【答案】 B

6.(2016·天台高二检测)用连着微伏表的两个电极测试受刺激后的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已知该纤维静息电位为-70 mV,如果微伏表上发生一次持续约1 ms的电位差的变化:由-70 mV上升到0,再继续上升至+40 mV,然后再下降恢复到-70 mV,则刺激部位和微电极放置位置,正确的是( )

【导学号:24890010】

【解析】 电极测试受刺激的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微伏表电位差,由-70 mV上升到0,再上升至+40 mV说明-70 mV,为静息电位,即膜内外电位差,微伏表最初为静息电位,后形成动作电位,当兴奋经过两个电极后,微伏表又恢复为静息电位,图中只有D项为膜内

2

外电位差,A、B、C三项起初和最后均显示0电位。

【答案】 D

7.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通过膜内外电位的变化产生( ) A.电荷 C.局部电流

B.局部电场 D.电势

【解析】 动作电位之所以会传导是因为在兴奋区和相邻的静息区之间存在电位差而产生局部电流的结果。

【答案】 C

8.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解析】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双向传导,因此A、B两项均正确;兴奋传导方向在神经纤维膜外侧与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在膜内侧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D项正确;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是通过化学递质进行传递的,信号的转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所以C项错误。

【答案】 C

9.(2016·湖州高二期末)如图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中④⑤⑥合称为突触,兴奋在此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B.兴奋在a上传导的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是一致的 C.经④释放的递质与⑥上相应受体结合,会引起⑥去极化 D.③内的递质释放后作用于⑥,经过的生物膜层数为1

【解析】 据图可知,④表示突触前膜,⑤表示突触间隙,⑥表示突触后膜,三者合称突触。递质释放是通过突触小泡(③)与突触前膜的融合实现的,不同于一般的跨膜运输,经过的生物膜层数应为0。

【答案】 D

10.(2016·金华高二检测)取出枪乌贼完整无损的粗大神经纤维并置于适宜环境中,进

3

行如下图实验。G表示灵敏电流计,a、b为两个微型电极,阴影部分表示开始发生局部电流的区域。请据下图分析回答各题:

(1)静息状态时的电位,A侧为______,B侧为______(正或负)。

(2)局部电流在膜外由________部位流向________部位,在膜内由________部位流向________部位,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________向的。

(4)如果将a、b两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同时在c处给予一个强刺激(如上图所示),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的偏转。若将b电极置于d处膜外(ab=bd),a电极位置不变,则刺激c处后,电流计是否偏转?________。

【解析】 (1)A、B分别位于细胞膜外与膜内,静息状态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2)神经纤维上,兴奋部位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未兴奋部位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因此,局部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膜内则由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4)由于兴奋会由c传至b再传至a,电流表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由于c点距d点较近,兴奋会先传到d,后又传到a,故刺激c点,电流表会发生两次偏转,方向相反。

【答案】 (1)正 负 (2)未兴奋 兴奋 兴奋 未兴奋 (3)双 (4)相反 偏转

[能力提升]

11.(2016·湖州高二期末)肉毒杆菌毒素是从肉毒杆菌中提取的毒蛋白,是自然界已知的最强的神经毒素,它能选择性地阻遏乙酰胆碱(化学递质的一种)的释放过程,这种毒素对兴奋传递的作用是( )

A.使兴奋的传递中断 B.使兴奋的传递加速 C.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D.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

【解析】 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通过化学递质的释放来完成的,递质不能释放就造成兴奋传递中断。

【答案】 A

12.将灵敏电表连接到神经纤维表面如图1,突触结构两端的表面如图2,每个电表两电极之间的距离都为L,当在图1的P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时,测得电位变化如图3。若分别在图1和图2的a、b、c、d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a点离左右两个电极的距离相等),测得的电位变化图正确的是( )

4

A.a点对应图5 B.b点对应图3 C.c点对应图3 D.d点对应图4

【解析】 刺激P点,测得的电位变化对应题中图3的电位变化曲线。若在a点刺激,a点产生的动作电位分别向两端传导,由于a点离左右两个电极的距离相等,因此指针不偏转,也没有相应的电位变化曲线;若刺激b点,则发生和刺激P点相反的电位变化,即先出现一个负的波形曲线再出现一个正的波形曲线;若刺激c点,测得的电位变化与题中图3的电位变化曲线相似,但是由于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要慢于其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所以两个波形曲线之间的间隔应更长;刺激d点,由于兴奋不能向左传递,因此指针只偏转一次,对应题中图4的曲线。

【答案】 D

13.(2016·浙江杭州一检)如图表示神经肌肉接点,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需要Ca参与,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2+

A.若在②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①处能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B.①处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去极化和反极化过程都是由Na内流引起 C.同一个体不同突触的②上递质受体种类有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差异 D.若瞬间增大①对组织液中Ca的通透性,可使②持续兴奋

【解析】 化学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因此若在②突触后膜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兴奋不能逆向传递,①处不能检测到膜电位变化,A错误;①处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去极化和反极化都是由Na内流引起,B正确;同一个体不同突触的②上递质受体种类有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mRNA有差异,C错误;若瞬间增大①对组织液中Ca

2

2+

的通透性,可以促进化学递质的释放,但由于突触间隙中存在水解相应化学递质的酶,所

以也不会使化学递质持续作用,而且突触前膜释放的化学递质也可能是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不能使突触后膜兴奋,D错误。

【答案】 B

5

14.下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

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________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前膜________,释放神经递质(Ach);Ach与Ach受体结合后,肌膜发生________,引起肌肉收缩。

【解析】 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着传出神经的轴突传到突触前膜,使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肌膜形成动作电位,引起肌肉收缩。

【答案】 传出 融合 电位变化

15.(2016·湖州高二期末)图甲表示从青蛙体内分离出一部分新鲜的腓肠肌及相连的部分神经组织,图中a为神经纤维与腓肠肌细胞的连接处。图乙是图甲中a部位的扩大图,其中Ach(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递质,当兴奋传到传出神经末梢时,Ach与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假设在实验过程中,适宜条件下肌肉和神经组织均能保持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利用上述材料做了如下一些实验:

图甲 图乙

实验一:将2个微电极置于图甲b、c两处神经细胞膜外,并与灵敏电流计正负两极相连;将一定浓度的阿托品溶液滴加在d处,微电流间断刺激d处;结果肌肉收缩,且电流计指针偏转。

实验二:将一定浓度的阿托品溶液滴加在神经肌肉连接处(a处),重复实验一;结果肌肉不收缩,但电流计指针偏转情况同实验一。

实验三:将一定浓度的阿托品溶液滴加在脊柱内部处,重复实验一;结果肌肉不收缩,电流计不偏转。请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预测实验一中每一次刺激指针偏转次数和方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说明阿托品溶液阻隔兴奋在____________间的传递。 (3)实验三说明脊柱内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Ach立即被分解,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Ach的分解,则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解析】 (1)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指针将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2)实验二的现象说明阿托品溶液阻断了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3)结合实验二和三,说明脊柱内部可能存在着突触结构。(4)依题意,Ach是兴奋性递质,当它不能被分解时,将会使肌肉持续收缩。

【答案】 (1)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 (2)突触 (3)可能存在着突触结构 (4)肌细胞持续兴奋(或肌肉持续收缩)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