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
总论
《元明清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最后一部分。从元代开始,中国文学就转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体裁方面,传统的诗文不再占主要位置,小说和戏曲的成就最为重要;在表达方式上,文学创作由直接的抒情转入间接的叙事和描写;在内容上,由表现作家的心灵感受转为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态;在审美情趣上,由高雅、含蓄、精致转入通俗、直接和热烈;文学创作接受的主体,也由士大夫阶层为主体转入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创造;文学的风格随之呈现出雅俗共赏,纷繁复杂的局面。
第一编 元代文学
首先清楚元代戏曲繁荣的最主要原因
1、蒙元的民族等级制度,导致文化程度最高的汉人、南人在自尊上受到强烈冲击,不得不放下自尊混迹于勾栏瓦肆戏场。
2、科举制长期被取消,读书人出路受阻。 3、元代商品经济发达,娱乐需求旺盛。 4、中国戏曲发展体制日益走向成熟。
第一章 元代文学概论
1
第一节 元代文学的社会背景
一、国家大一统,但政治局面混乱;民族矛盾严重,但融合与隔阂并存
二、经济总体不断发展,与欧亚的交通道路发达,商品经济繁荣。
三、科举制长期废辍,文人地位下降
四、思想多元化,儒学地位相对下降,封建礼教束缚有所松动,民族习俗混杂。
第二节 元代文学的特征
一、叙事文学成为主流 1、元杂剧和南戏
2、元代的小说(话本小说)
(1)小说话本,主要是短篇小说,讲述烟粉、公案、灵怪等等。 (2)讲史话本,又称“平话”,主要讲前朝历史兴废故事。 (3)说经话本,主要是演说佛经故事。 二、抒情性文学退居次要位置。 1、散曲
2
(1)散曲的来源:少数民族乐曲、汉民族民间小调、诸宫调以及词调。
(2)散曲的体制:小令与套数。 (3)散曲的特征
①句式灵活多变,可以增加衬字。 ②以俗为美,散文化、口语化的语言风格 ③活泼灵动,浅显坦露的总体风格
④散曲题目构成:一般由三部分:宫牌、曲调、内容提示。如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
(4)散曲的创作:作家很多,作品也很多,也非常好。(元曲四大家:关、白、马、郑) ①平民胥吏作家:马致远、张可久 ②达官显宦作家:张养浩
③元代后期的散曲由通俗转入典雅的原因:与词发展规律一样,文人逐渐脱离民间,曲逐渐成为文字游戏。 2、诗词文:急剧衰落
三、传统思想为主旋律,兼以反现实的俏皮色彩 四、淋漓、酣畅、自然、平易的美学风格
第二章 元杂剧概述 第一节 渊源与体制
3
一、中国古代戏曲的历史渊源.中国古代戏曲有发展至形成,时期特别漫长。
(一)萌芽阶段(上古至唐五代) 1、原始蒙昧时代的粗朴的歌舞。 2、春秋至两汉的俳优、角抵
3、汉魏六朝的百戏,如参军戏、大曲开始出现。 4、唐代五代的说唱艺术、舞蹈、表演艺术、文学素材等。 (二)形成阶段(宋金时期) 1、北宋出现诸宫调 2、宋杂剧、金院本
二者已经是集合音乐、舞蹈、剧情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戏曲了,也可以说是戏曲雏形。 (三)成熟阶段:元杂剧 二、元杂剧特点 (一)叙事特点:代言体 (二)体制
1、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有楔子或者没有,很少超过四折的。一折就表示一个故事单元,折也是音乐单元,一折一般就用同一宫调的一组曲子来完成。
2、表现手法:曲(唱词)、白(也叫宾白,徐渭在《南词叙录》说“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科(也称“介”,即动作)。
4
3、角色:旦、末、净、外、杂等大类,每类下面又有小类。(1)末行,是男角,分为正末,副末等,(2)旦行,是女角,分为正旦、副旦等,(3)净行,俗称“花脸”“花面”,多扮演性格刚烈
或粗暴的男子,如《窦娥冤》里的公人,以及张飞、李逵等,
有男角也有女角,但女角相应少些,分为净和副净;(4)外:
元杂剧中有外末、外旦、外净等,是末、旦、净等行当的次要角色。监斩官——外末;(5)杂行,包括孤(官员),孛老(老
年人)、卜儿(老妇)、徕儿(小孩子),细酸(书生,穷秀才)等。在各种角色中,正末和正旦是元杂剧两种主唱的角色。正末主唱的剧本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剧本叫旦本。
第二节 创作与发展
一、分期
这里采取“二分法”。
1、前期(蒙元时代),元杂剧的黄金时代,以北方作家为主,以北方的大都、东平、真定、平阳等城市为创作中心。 2、后期(一统时代)以杭州为中心的南方作家群的杂剧的成为后起之秀;繁荣了一段时间,但也逐渐衰落的。 二、元杂剧的分类
婚姻爱情剧、社会剧、历史剧、公案剧、神仙道化剧。 三、作家与创作
(一)北方作家群的创作:
5
1、大都作家群,以大都为中心。 (1)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 (2)纪君祥《赵氏孤儿》
(3)杨显之《潇湘雨》《酷寒亭》
2、河北作家群,以真定为中心,主要作家作品有: (1) 白朴《梧桐雨》 (2) 李文蔚《燕青博鱼》 (3) 尚仲贤《柳毅传书》 (4) 戴善夫《看钱奴》 (5) 郑延玉《风光好》
3、山东作家群,以东平为中心,主要作家作品有: (1)高文秀 《双献功》 (2)康进之 《李莲负荆》 (3)李好古 《陈州粜米》 (4)武汉臣 《老生儿》
4、山西作家群,以平阳为中心,主要的作家作品有: (1) 石君宝《秋胡戏妻》、《曲江池》 (2) 李潜夫《灰阑记》 5、北方杂剧作家的风格 (1)、题材广泛多样。
(2)、对现实积极的抗争和叛逆精神,具有引人振奋的战斗力。 (3)、通俗自然的语言、口语性强。
6
(4)、当行的结构。
(二)南方作家群的创作(以杭州为中心) 1.分期与作家作品
(1)1276-1307年, 是北方作家的南方创作时期
关汉卿《望江亭》、王实甫《西厢记》、马致远《汉宫秋》以及一些神仙道化剧。
(2)(1308-1332)新一代南方作家的创作
代表性的作品有:郑光祖《倩女离魂》、《王粲登楼》;乔吉《两世姻缘》、宫天挺《范张鸡黍》。 (3)南方杂剧的衰落期(1332—1368) 2、南方杂剧创作风格
(1)创作题材:主要集中在婚姻爱情(文人韵事),神仙道化这两大类)
(2)宣扬伦理道德的趋向日益加强 (3)语言典雅工整
(4)大都为案头之曲,不太适合演出
第三章:关汉卿 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
一、生平
关汉卿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戏曲家,一生创作了大约60余部戏曲。他大约生于1225年,死于1300年左右,生于金的晚期或
7
未年,死于元成宗大德年间。从他所具有的文化修养来看,他的家庭在当时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入元后他并未入仕,而仅以一个剧作艺人的身份活跃于大都的戏剧界。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
家”之首。
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二、个性为人
1.风流浪子的狂傲与自适 2.强烈的社会关怀
3.英雄失路的心灵隐痛。关汉卿套曲《一枝花》:《一枝花·不伏老》【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燕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三、作品
1.反现实的社会公案剧,包括《窦娥冤》、《蝴蝶梦》、《绯衣梦》、《鲁斋郎》等。
8
2.婚姻爱情剧,包括《救风尘》、《望江亭》、《金线池》、《调风月》、《谢天香》、《拜月亭》等。
3.历史剧,包括《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单鞭夺槊》等。
第二节 作品选讲
一、社会公案剧典型:《窦娥冤》
1、故事来源:东海孝妇。最早见于刘向《说苑·贵德》,后被《汉书》、《搜神记》等继承,原来的主旨是赞扬于公断案公平。 1、《窦娥冤》故事情节介绍 楔子: 第一折:逼婚 第二折:见官 第三折:刑场发愿 第四折:冤案昭雪 2、思想内容
(1)揭露吏治混乱、官吏昏庸无能和地痞流氓横行的社会现实。 (2)表达了对受压迫的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对下层人民反抗黑暗势力讴歌。
(3)表达对社会平等、公正的期望,也隐含着孤立无助的无奈。 3、艺术特色
9
(1)随着一系列不幸的展开,窦娥从一个严守妇道的孝妇,发展成具有强烈反抗精神、敢于对抗官府、痛斥天地的女性。深刻的悲剧性,使窦娥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悲剧审美价值。因此,窦娥的悲剧形象是最具特征的艺术特色。
(2)《窦娥冤》的语言,无论唱词、宾白,都是元杂剧的上乘。直白而有意蕴,雅俗兼顾、串合无痕,具有自然本色之特征。 (3)人物形象刻画:既有对比,如蔡婆婆与窦娥;又有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
(4)《窦娥冤》对后世文学、戏曲产生了深远影响,全国各个主要剧种,几乎都曾改编过《窦娥冤》。 二、爱情婚姻剧
1.第一类风情喜剧,以《救风尘》和《望江亭》为代表,主要表现下层女性在同权豪势要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和勇敢。 2.第二类是一般意义的婚姻爱情剧。以《拜月亭》、《谢天香》为代表,它们主要表现女子对爱情的忠贞和在爱情生活中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处境。 三、历史剧
《单刀会》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
《西蜀梦》、《哭存孝》,写英雄丧身于无耻的小人之手,充满了悲凉的气氛,着意在描写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不平遭遇,实际上是宣泄了作者在特殊年代里内心的悲凉,
10
关汉卿的历史剧强烈地抒发了个人的人生情怀,带有较深厚的文人化的气息,具有一般抒情剧的特点。 四、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1.关目紧凑,情节生动曲折, 2.悲喜交融,亦庄亦谐的艺术风格。 3、本色当行、亦庄亦谐的戏剧语言 (1)动作性具有鲜明的动作。 (2)符合人物风格个性。
(3)符合特定喜剧、悲剧中的语言风格
第四章:王实甫和《西厢记》
第一节 概述
一.作者简介:王实甫生平不详。明人贾仲名《录鬼簿》吊王实甫《凌波仙》曰“风月营,密匝匝,列锦旗。莺花寨,明飙飙,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二、《西厢记》的题材流变
1:唐代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又称《会真记》)以及他的《会真诗三十韵》,曾在唐代风靡一时,李绅做《莺莺歌》,杨巨源赋《崔娘诗》。把张生的负心赞扬为“善补过者。” 2.赵德麟《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十二阙
11
秦观《调笑转踏》:“崔家有女名莺莺,未识春光先有情。河桥兵乱依萧寺,红愁绿惨见张生。张生一见春情重,明月拂墙花影动。夜半红娘拥抱来,脉脉惊魂若春梦。春梦,神仙洞。冉冉拂墙花树动。西厢待月知谁共?更觉玉人情重。红娘深夜行云送,困弹钗横金凤。”
3.董解元诸宫调《西厢记》(又称《董西厢》) 4.王实甫《西厢记》
第二节《西厢记》的思想内容 一、 情节介绍
第一本:惊艳——借厢——闹斋——酬韵 第二本:寺警——前候——赖婚——琴心 第三本:前候——闹简——赖简——后候 第四本:酬简——拷红——许婚——哭宴 第五本:惊梦——寄书——逼嫁——团圆 二:思想内容。
总的来说,《西厢记》细致的描写了崔莺莺和张生冲破世俗礼法的束缚而结合的全过程,赞扬了青年男女追求婚姻爱情自由的勇敢行为,批判了封建礼教,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理想。
1.表达和肯定青年男女对基于人性的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12
2.倡扬男女真情,批判封建礼教,倡扬了“以情抗礼”的人生理想。
第三节 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
一、人物形象
1. 张生:痴情而坚定的“志诚种”。 2.莺莺: (1)多情而执着 (2)矜持而自尊 3、红娘
(1)真诚而热情 (2)聪慧而勇敢 (3)风趣而幽默
二、《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1、明晰而复杂的矛盾冲突: 2、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 3、鲜明而丰富的人物形象 4、灵活多变的艺术体制
结构既严谨完整,又灵活地设置悬念
13
5、本色而又典雅富丽的语言,且人物语言也充满个性化。朱权《太和正音谱》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6、亦庄亦谐的艺术风格。人物形象和语言都是庄谐映衬。
三、《西厢记》的影响和局限性
1.奠定小说和戏曲中才子佳人之类的爱情的基本主题和模式。 2.大团圆的结局,削弱了对抗性,是对封建礼教的妥协。 3.此类爱情有突出情欲的倾向,尤其是对莺莺美貌的强调,突出了其感官刺激和欲望。其实从《莺莺传》开始即如此,所以《莺莺传》把莺莺称为“天之所命尤物。”
弘治本《西厢记》五卷每卷卷首有四字句的名目:卷一:焚香拜月;卷二:冰弦写恨;卷三:诗句传情;卷四:雨云幽会;卷五:天赐团圆。
第五章 白朴和马致远
第一节 白朴
一、 白朴生平:原名恒,字仁甫,出身官宦文人之家。约生于1226,死于1306左右,白朴则终身不与元统治者合作,其作多表现“千古神州,一旦陆沉,高岸深谷”的故国之思。 二、杂剧代表作:《墙头马上》(全名《裴少俊墙头马上》)
14
1、题材流变
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井底引银瓶》曰“妾弄青梅依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望,一见知君即断肠。”此后,宋杂剧,金院本学多种杂剧都演绎过该故事,但今均无剧本存在。白朴的《墙头马上》与这些早期剧作是有继承关系的。 2、情节介绍 3、思想内容
它热情赞颂了青年男女对的婚姻爱情自主的追求,这一主旨非常鲜明地体现少女李千金身上,通过她与裴尚书的残暴虚伪,裴少俊的软弱的对比,更加显示其品质的坚定忠贞。她不仅多情,而且大胆。 但这一人物形象与她剧中的身份是不相符的,在她身上,更多地表现出市民妇女的性格和做派,符合市民社会的趣味。在艺术上,该戏中的人物形象与思想情趣相适应,以通俗朴素生动为主要特点。 三、《梧桐雨》 1、 剧情介绍: 2、 思想主题
首先,它的主题不是爱情。其次,它的主题也不是政治。它的主题是抒写人生无常的悲剧心理。唐明皇晚年的寂寞与哀伤,流露了对盛衰荣辱的世事的无常之感,这种人生无常之感,既是作家对历史的感受,也渗透了作者因金国灭亡而产生的人世沧桑和人生空幻的感觉。
15
在艺术上。一是对比手法,剧中主人公在安史之乱前后不同处境和心情的强烈反差,揭示了作品主题;二是情景融合无间,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展现了人生变幻无常。该剧词曲典雅优美,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氛,可以说是文采派戏剧的代表。
第二节 马致远
一、生平:元曲四大家之一,生平不详。曾功名欲重,后看破红尘,作品多表达闲适、散淡、消极之感。 二、《汉宫秋》 1.情节介绍
这是一部取材于历史但又加以改造的的戏剧, 2.思想内容:抒发个人无法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剧情怀。 汉元帝作为一个皇帝,在历史的巨变当中,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也不能保护好自己所爱的女人,无法把握自身命运,只能成为历史中的棋子,被世事捉弄。通过这样的情节描写,戏剧抒发了个人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哀伤。艺术上,词曲优美,抒情性强,属于文采派戏剧的代表。 三、《青衫泪》
在商人、书生、妓女构成的三角关系中,妓女爱书生,而不爱商人,这也是落魄文人的一种自我肯定。 四、神仙道化剧
五、马致远艺术创作特点:
16
1、富有文采,语言特别典雅清丽,是元曲诸大家中文彩派的代表。“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神凤飞鸣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朱权《太和正音谱》
2、集中表现了当代文人的内心矛盾和思想苦闷,并因此间接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
3、写实能力不强,借历史人物剧和神仙道化剧而自我表现的成分居多。
第六章 南戏与《琵琶记》
第一节 南戏概述
一、 渊源 1.永嘉杂剧
2、元代南戏(1276以后) 3、元末“四大南戏”和《琵琶记》 二. 体制
各方面都要比杂剧来得自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演唱腔调和音乐曲调上 2、在结构上 3、在演唱方式上 三、存目与内容 1.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17
2、“荆刘拜杀”四大南戏,即《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第二节 《琵琶记》
元代成就最高的南戏是高明的《琵琶记》,《琵琶记》可以说是元代戏曲的殿军,是明代戏曲的开山之祖,在整个明清的戏剧界,都享有崇高的位置,也被称为“南戏之祖。”
一、作者和时代背景:高明,字则诚,元代后期温州人,1345年进士,历任地方官,政声佳,后闭门著作。 二、题材来源
《琵琶记》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一部谴责男子负心的作品。 三、《琵琶记》创作背景
1、 知识分子地位下降,人们普遍同情知识分子 2、 理学思想盛行 四、情节内容 五、思想内容
宣扬忠孝贞节贤德的道德观念。
(1)蔡伯喈的“全忠全孝”,通过“三不从”而表现的。 辞试:蔡伯喈对父亲的 “孝” 辞婚:蔡伯喈对妻子的“义” 辞官:蔡伯喈对皇帝的“忠”。
18
辞试、辞官、辞婚的情节当中,蔡伯喈已经被写成“孝心昭著,恪守祖训”的理想的儒生形象。 (2)赵五娘:又贞又烈
主要通过她对公婆的侍奉来表现的,有三个情节:糟糠自咽、代尝汤药、祝发葬亲,
又写她对丈夫的忠心:上京寻夫
赵五娘的形象是伦理观念中“贤妻”的典型形象,是一个完美的贤妇的形象,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3) 牛氏:有贤有德
(4)总结:《琵琶记》的创作主旨:宣扬传统的礼教观念以教化天下。 三、艺术成就
1、典型的人物形象,尤其是赵五娘的形象刻画。 2、深入细致的心理描写。
3、语言清丽本色,“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仿佛如生;问答之际,了不见扭造。”《艺苑卮言》 4、双线式结构,苦乐相错,这也是它的特色。
第二编 明代文学
前言杂说: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走向更加专制和腐朽的时期;也是西方开始走向文明强盛的转折时期。整个人类在西方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的带领下,科学、民主、自由、开放
19
的文明步伐开始迈动,而中国却走向了更加愚昧、专制和闭关锁国。
第一章 明代文学概述
第一节:明代文学发展的社会背景
一、前期(1368—1487年)的社会状况
(一)经济 :朱元璋重农抑商,尤其是打击东南沿海的工商业以及海外贸易。
(二)政治:实行高压政策
1.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废除了自隋唐以来的中书省,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集中于帝王一人之手。(胡惟庸案、蓝玉案) 2.实行残酷的法律制度,大肆屠杀文臣武将,尤其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连坐诛杀数万人,几乎杀尽开国功臣。 3.建立厂卫制度,实行特务统治。
(三)思想文化:严格控制,彻底打击不与政府合作的文人,坚决塑造文人及民众的奴性品格。
1.创立八股取士制度,形成固定程式,“代古人语气为之”,强化了对文人思想的禁锢。
2.大兴文字狱:以彰显皇权的绝对权威
3.程朱理学进一步成为官方学说,“三纲五常”的观念深入人心。
20
二、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状况
(一)城市经济高度繁荣,商品经济发展迅猛,市民阶层空前壮大,这对通俗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1.城市生活本身的丰富性提供了题材的多样性;
2.商品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量通俗文艺作家,很多文人加入市民社会中来,以创作、演出通俗文艺谋生;
3.商品经济(工商业的发展)为通俗文学培养了大量的读者; 4.印刷业的发展是明代文学尤其是小说发展的强劲动力。 (二)政治失范,内忧外患加重,后期政治气氛开始活跃。 1、 皇帝昏庸无能,享乐无度,荒淫无耻,懈怠政事。 2、 宦官和权臣把持政权, 3、 北边蒙古、东南倭寇
(三)思想文化方面:程朱理学依然是官方统治思想,但肯定私欲,张扬个性,追求个体自由的思想文化日渐盛行,这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的长足发展。
第二节 明代文学的发展概况
一、明前期 1.诗文方面
(1)宋濂的道统散文 (2)刘基的讽刺散文
(3)台阁体 :杨士奇、杨荣、杨溥
21
2.小说方面
(1)《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编定成书,但还没有正式刊刻
(2)瞿佑《剪灯新话》等。 二、明中期(1465-1566)
明代文学处于高压下的松动时期,为后期的爆发储备条件的时期。
1、诗文方面:
(1)吴中四才子:徐祯卿、祝允明、唐寅、文征明 (2)茶陵派 :首领李东阳为茶陵人,故名。
(3)前七子 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主张诗歌复古,
(4)后七子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在复古的旗帜下继续创作。
(5)唐宋派散文 以唐顺之、王慎中、茅坤、归有光等为首,提倡唐宋散文,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
(6)徐渭(放在中后期均可):强调个性、性情,取前人众长,富于创造。 2、小说方面:
(1)《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刊刻和风行 (2)其他小说的创作都处在一个酝酿期 3、戏曲方面:
22
(1)杂剧方面:康海的杂剧使前期杂剧有了转机 (2)传奇方面:宣扬忠孝节义的伦理道德剧。 ①邱濬《五伦全备记》、邵灿《香囊记》
②三大传奇:《宝剑记》、《浣沙记》、《鸣凤记》,关注社会现实,为后来的传奇的繁荣铺下新路。 ③昆腔的形成,促进了戏剧的繁荣 三、明代后期:(1567——1644)
是明代文学创作黄金时代,各种体裁的创作全面开花,尤其是万历年间,是特别繁荣的时期。 1、 诗文方面
(1)公安派: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其“性灵说”出自李贽“童心说”,强调人性的纯真与活泼,表现作者独有之个性。
(2)竟陵派:钟惺、谭元春。提倡“深幽孤峭”风格。 (3)晚明小品文:抒写个人性情,典型代表: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 2、小说方面成就最为巨大
(1)《三国演义》影响下的历史演义小说大量问世, (2)《水浒传》影响下的英雄传奇小说的风行 (3)《西游记》的成书及其影响下的神魔小说创作。 (4)《金瓶梅》及其影响下的世情小说的风行,如《醒世姻缘传》等。
23
(5)反映市民生活的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的刊刻和风行 (6)以“言情”为主要内容的文言小说汇编大量问世 3、戏剧的创作也进入繁荣时期
晚明戏曲创作形式上以传奇为主、题材以爱情为主,高度繁荣,理论也有所总结。
(1)临川派,汤显祖为代表 (2)吴江派,沈璟为代表
(3)其他作家作品,如吴炳、阮大铖等。
(4)戏曲理论著作:沈璟《南九宫十三调曲谱》、王骥德《曲律》、吕天成《曲品》等
第三节 明代文学的特征
一、主要成就在小说,且具有开创性。 二、风格多样,而以世俗之美为主。
第二章 《三国演义》和历史演义小说
第一节 概述
首先记住:1、中国古代小说分成两大语体系统:文言系列与白话系列,而白话系列的集大成者——章回体是中国小说的大宗,也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文学体裁。2、明代四大奇书:《三
24
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其中,前三部乃累积型集体创作,后一部是文人独立创作。
一、《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历史演义最为成功、影响最深远的作品。 二、题材渊源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曾说:“罗贯中本《三国志演义》„凡首尾九十七年(184—280)事实,皆排比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间亦仍采小说,又加推演而作之。”
史志与小说,乃《三国演义》成书的两个重要来源。 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就有很多关于三国故事的文字记载,成为《三国演义》丰富的创作源泉。 1. 陈寿《三国志》,裴松之《三国志注》, 2. 隋唐时代 的三国故事,
3.金元时代,还有大量的“三国戏”,
4.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全相三国志平话》 5.元末明初罗贯中编定《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作者概况:罗贯中,生平不详,应是元末明初人。 四、版本及名称
1、《三国志通俗演义》最早版本乃明嘉靖(1521-1566)本,分240则。
2、李卓吾评本,改240则为120回。
25
3、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三国演义》,加工很大,艺术成就最高,道德色彩更浓,即现在通行本。
第二节 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
杂言:中国古代的通俗文艺,都有对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内涵丰富之人物简单化的倾向,或者直接给小说戏曲人物贴上简单的标签和脸谱,以省却观众思考、辨别的麻烦,因此中国的文艺作品很难做到准确刻画现实,也难以提升观众的理性思维。如此文艺生态,既是中国文学以抒情为主的情感诉求的要求,也是中国文化之教化、娱乐本质的外显。因此,以下所有小说中明显的“正、邪”、“忠、奸”之划分,也就势所必然,而在这些划分的背后,都有着伦理道德的标准。
在《三国演义》中,正、邪双方的区分,主要是由尊崇“正统”的道德标准来确定。刘备作为所谓汉皇室后裔,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便成为正统的代表,也成为虚构美化的“善”的对象。 一. 情节结构
1.1—34回,以官渡之战为中心,重点写曹操集团的兴起。 2.35—72回,以赤壁之战为中心,孙刘联合,战胜曹操,刘备集团获荆州,得以站稳脚跟,向西川进发,三国鼎立局面初步形成,这是刘蜀集团的崛起时期
26
3.73—86回,以彝陵之战为中心,主要写吴蜀之间的斗争,也穿插了孙曹之间的斗争,这是刘蜀集团发展的一个受挫时期,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
4.87—120回,以六出祁山为中心,主要写诸葛亮北伐中原,最后壮志难酬,劳碌而死,司马氏统一中国,三家归晋。 二、人物形象分析
1. 刘备:蜀汉集团,是“仁者之政”的理想代表。
刘备是一个“仁君”的形象,其倡言“欲得天下者,必先得民心。”是民众理想中的君主形象。
(1)他仁德忠厚,爱民如子,总希望泽及黎庶。 (2)礼贤下士,以诚待人,如三顾茅庐。 (3)君臣兄弟关系和谐亲密。
2、曹操:曹魏集团,“霸者之政”的典型代表
曹操是与刘备相对照人物,是一个残暴狡诈的“奸雄”形象,雄才大略而自私自利,以霸力兼诈力而妄图霸占天下,是作者批判讽刺的对象。
(1)有胆有识、气势不凡。 (2)爱惜人才、善用人才。 (3)自私自利、残忍奸诈。 3、诸葛亮
27
诸葛亮是智慧和忠臣的化身,是封建时代贤臣、忠臣的典范,也是整部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作者竭力讴歌的对象。作者刻画出他以下的特点:
(1)雄才大略,足智多谋,智慧超人
(2)重然诺、言行一,忠心耿耿,死而后已。 (3)严以律己,以身作则,知错能改。
(诸葛亮名言小记:A、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讴歌诸葛亮名句略举:A、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B、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4、关羽
关羽是 “义士而兼勇者”的化身,他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1)勇武 (2)忠义
5、其他人物:孙吴集团(“庸者之政”的代表)主要是配衬,但是作者也没有过度弱化孙吴集团的实力和主要人物形象的鲜明,如周瑜、鲁肃、孙权等。 三、创作主旨
1、鲜明的“拥刘反曹”思想,表达了民众“渴望仁政,反对暴政;渴望明君,反对暴君;渴望贤臣,反对奸臣;渴望义士,反对小人;渴望和平,反对武力”的政治和伦理理想,倡扬以“忠
28
义”为核心的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以及崇尚才智的社会价值观念。2、对于历史洪流,也表达了无可奈何的宿命感和虚无感。因此,其主题曲辞:杨慎《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第三节 创作方法和艺术成就
一、“七实三虚”的艺术构思 1.构思标准:“拥刘反曹”。 2.构思的手法
(1)纯粹虚构:如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周瑜、七星坛借东风、柴桑祭吊周瑜、空城计等;关羽秉烛达旦、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尤其是桃园结义,更是虚构(其中不乏来源于民间)。 (2)正史简略,渲染夸大:如三顾茅庐、七擒孟获、失街亭等,这类比例最大。
(3)移花接木:如周瑜草船借箭移为诸葛亮;刘备鞭打督邮改为张飞;孙坚斩华雄改为关羽“温酒斩华雄”等。
29
二、线性结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完整三国的历史演变,这部小说也标志着中国古典叙事小说取得里程碑的突破,其叙述乃张驰相间,紧张中蕴涵平静,尤其是对于战争过程的叙事,清晰而委曲。
三、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形成了如:
千古第一奸臣——曹操;千古第一贤相——诸葛亮;千古第一名将——关羽。
四、“义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
五、《三国演义》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为后来的历史演义树立的不可逾越的典范之作,成为后来历史演义小说高潮的开端;也为其他小说创作提供了语言、叙事经验和技巧;普及了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形塑了中国普通百姓的政治观念、历史观念和道德观念。
第三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
第一节 概略
一、来源
1、史书中的有关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的零星记载:如《宋史》之《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等 2、南宋以后的民间故事的渲染
3、宋末元初《大宋宣和遗事》话本小说中有 “梁山泊起义始末”
30
4、元代“水浒戏”,今存剧目就有33种,剧本全存者6种。 5、元末明初形成《水浒传》。可以说,自宋元之际开始,水浒故事以说话、戏曲为主要形式,在民间越来越流行,它是老百姓和落魄知识分子的共同心理期待的结果。
二、作者:最早见于记录乃明嘉靖时人高儒《百川书志》:“《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生平不详。 三、版本 (一)繁本 1、100回本, 2、120回本,
3、70回本:明末金圣叹删节而成,乃最流行的版本。 (二)简本:应该是繁本的节本,文字简略,细节描写少。 。
第二节《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一、思想倾向
现在《水浒传》通常被评价为一部正面反映和歌颂农民起义的小说,在表达理想的同时也悲叹了理想的陨灭宿命。 1.主题思想之一:客观上展示了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发生发展乃至最后失败的带有规律性的过程:乱自上作,官逼民反,朝廷镇压或招安。
2、“侠义”的绿林赞歌
31
(1)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2)重然诺、轻生死。 (3)仗义疏才,乐善好施 (4)光明磊落,敢作敢为 (5)知恩必报,忠诚守信 二、“忠义”的悲歌
(1)“忠义”乃对封建君主和封建伦理道德的坚守 (2)通过对宋江形象的肯定来表达对“忠义”的礼赞 (3)通过对封建王朝的回归,反映出对“忠义”的礼赞 (4)在“忠义”的认真践行中,其悲剧性的结局使得作品主旨含有复杂的蕴涵:与其说是对“忠义”的赞歌,不如说是对“忠义”的悲歌;与其说是对“忠义”的的肯定,不如说是对“忠义” 的否定。宋江的形象,既表明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在现实面前的脆弱性,也表明以其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难以操作性。
(5)在“忠义”的前提下,作品肯定了金钱的力量,赞美了物质享受的快乐和自由的理想,有着在理想陨落之际的及时享乐的倾向。
第二节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一、 中国白话文学的里程碑:是我国第一部全用通俗口语写成的长篇小说,为后来的白话小说树立了市井语言的典范。酣畅淋漓的白话语言艺术成熟、富有个性、活泼而自由,且十
32
分注重细节描写,准确而生动,譬如第二十回写潘金莲与王婆毒死武大郎一节:
“那武大哎了两声,喘息了一回,肠胃迸断,呜呼哀哉,身体动不得了。那妇人揭起被来,
见了武大咬牙切齿,七窍流血,怕将起来,只得跳下床来敲那壁子。王婆听得,走过后门头咳嗽。那妇人便下楼来,开了后门。王婆问道:“了也未?”那妇人道:“了便了了,只是我手脚软了,安排不得。”王婆道:“有甚么难处,我帮你便了。”那婆子便把衣袖卷起,舀了一桶汤,把抹布撇在里面,掇上楼来。卷过了被,先把武大嘴边唇上都抹了,却把七窍淤血痕迹拭净,便把衣裳盖在尸上。两个从楼上一步一掇,扛将下来,就楼下将扇旧门停了。与他梳了头,戴了巾帻,穿了衣裳,取双鞋袜与他穿了,将片白绢盖了脸,拣床干净被盖在死尸身上。却上楼来收拾得干净了。王婆自转将归去了。那婆娘却号号地假哭起养家人来。看官听说:原来但凡世上妇人,哭有三样:有泪有声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无泪有声谓之号。当下那妇人干号了半夜。”
二、鲜明而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塑造:宋江、武松、林冲、李逵等等,各具神采、互不雷同。梁启超在《小说丛话》中说:
“《水浒》《红楼》两书,其在我国小说界中,位置当在第一级,殆为世人所同认矣。然于二者之中评先后,吾固甲《水浒》而乙《红楼》也。凡小说之最忌者日重复,而最难者日不重复,两书皆无此病矣。唯《红楼》所叙之人物甚复杂,有男女老少贵贱媸妍之别,流品既异,则其言语举动事业自有不同,故不重复也尚易。若《水浒》,则一百零八条好汉,有一百零五条乃男子也,其身份同是莽男儿,等也;其事业同是强盗,等也;其年纪同是壮年,等也,故不重复也最难。”
三、扫帚型叙事结构模式,各自独立成板块,又共同汇聚成完整故事结构。
四、《水浒传》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催生了一大批英雄传奇小说。
第四章 《西游记》与神魔小说
第一节概述
一、源流
1、唐代的宗教著作
33
(1)《大唐西域记》
(2)《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2.唐代末年的笔记小说
3.《大唐三藏诗话》北宋年间成书,是讲经话本 4.宋元时代的其他取经故事 5.元代戏曲
6.元末明初有一本《西游记》小说,但今已佚, 7.明朝中后期,吴承恩的创造《西游记》
二、作者:吴承恩,生平不太详细,对其是否乃现存《西游记》的作者存在争议。 三、 版本 1. 明世德堂本 2. 明李卓吾评本 3. 清刻本
第二节 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一、情节介绍 1—7:大闹天宫 8—12:取经缘起 13—100:西天取经 二、创作背景
34
1、《西游记》实际就是明代社会的缩影,“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用幻想、夸张的手法映射当时社会。
2、王阳明心学盛行天下,个性追求解放成为社会普遍的思想。 3、政治腐败,权奸当道(如严嵩),明世宗佞道,佛道思想活跃。因此《西游记》写的天上、地下、人间没有一块净土。 三.主题内容
1.对于“恣意放情、桀傲不训”人格精神的肯定与赞颂,这集中体现在孙悟空“大闹天宫”几回中的孙悟空形象身上。 (1)对宿命的反抗
(2)对于社会现成规范与秩序的挑战 (3)对自由与自我的肯定
2.对于坚持理想,勇于进取的人生态度的赞颂 (1)对前途充满信心。 (2)勇于拼搏、不畏强暴 (3)受到误解而不计较个人得失 3、对于大智大勇才能的赞颂
4.对于普通人性的表现与肯定,集中体现在猪八戒身上,表现在三个方面
(1)对普通人性正常欲望的表现与肯定 (2)对普通人性弱点的善意的嘲讽与承认 (3)对普通人性优点的欣赏
35
5、孙悟空在理想层次上将个人才能的尽量发挥,而猪八戒重在表现普通人的生存欲望,孙悟空所表现是理想人性,猪八戒表现的是现实人性,孙悟空是理想人性的完美体现,而猪八戒是现实人性的体现,这两个形象互补,正好表现了《西游记》个性解放的倾向,体现了明代中后期的时代特点。
6、对于理想人生,作者也发出了难以实现的的艰难悲音,尤其是自由与自我的难以成全性。对于现实社会,作者极尽讽刺刻画之能事,借神怪幻想之笔,表达自己内心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第三节《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一、 幻真结合的艺术世界:看似幻想与幻象,实则皆是现实的反映;看似现实的反映,实则都是现实中不存在之幻象。 二.神奇性、生物性、社会性“三性合一”的人物塑造方法。 所谓的生物性:就是作为某一动物的灵性,保持其固有的形象和特性,如孙悟空有猴子的好动、机灵、调皮、善模仿学习等猴性,又具有人的各种社会性,譬如他好面子、知道人际关系的规则,也具有人的七情六欲;他又具有善变化、会各种神通的神奇性。猪八戒也是如此,其他各种妖怪亦是。这样他们身上既有动物的外表和生理特征,又有人的思想和感情,还有神的法术和魔力。将三性结合得最可爱最深刻的是猪八戒的形象。 三、涉笔成趣的游戏笔墨:作者用众多诙谐幽默的笔调设置了许多妙趣横生的情节,故事情节前后照应、跌宕起伏,又生动有趣,在这些趣味笔墨中,对现实和人性进行了善意的尖锐的讽刺。如
36
第七十二回《盘丝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这些题目就充满趣味。这些游戏笔墨泯灭了现实与幻想的界限,填平了神魔与凡人的鸿沟,淡化了宗教色彩,强化了形象的人情味,使其真实可信又趣味盎然。
四、线型式短篇连缀的结构:每一个故事都可以是一个独立单元,连在一起又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环环相扣却又独立成章。 五、《西游记》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催生了一大批续书,也形成稍后的神怪小说热潮。如《西游补》、《后西游记》、《封神演义》、《绿野仙踪》等。
第五章《金瓶梅》
何谓世情小说?内容以写世态人情为主的小说,也可以说是反映人间百态的小说。其主要特征即如所说的四点。
第一节 概述
一、文人独立创作的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突破取材历史、传说和神话的传统,另辟蹊径,以现实社会和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直接描写世态人情。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成书年代考证:
这部小说成书大约作于万历初年,最早提及《金瓶梅》的文献是万历24年袁宏道致董其昌的一封信:“《金瓶梅》从何得来?
37
伏枕略观,云霞满纸,胜于枚生《七发》多矣。后段在何处?抄竟当于何处倒换?幸一的示。”
三、作者:作者不详,但应该是一个落魄文人。 四、版本
1、 手抄本(已佚) 2、 词话本 3、 崇祯本 4、 清张竹坡本
第二节 《金瓶梅》的思想内容
一、时代背景:展现了中国16世纪的社会风貌(其实也是中国很多时候的社会风貌。)。 1、政治腐败、社会腐朽 2、商品经济发展,官商结合 3、社会风气奢侈淫靡,色情泛滥 4、人欲无法遏制、恶行公开。 二、情节介绍
1-78回是西门庆家的兴盛史, 80-100回是西门庆家的衰败史。 三、思想内容:
1、揭露了官、商、恶霸三位一体的罪恶。
38
西门庆是一个集商人、官吏和地痞、恶霸于一身的角色,正是明末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礼教崩坏、金钱崇拜、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特定的产儿,通过他的发家史和作恶史,小说反映了明末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各方面的黑暗,尤其是金钱冲击下权钱当道的罪恶,以及它对人欲膨胀的支撑作用,特别值得深思,而这又是中国社会现实性存在。
2、在肯定人欲的同时,也揭示了纵欲主义的罪恶(西门庆的家庭生活史)
(1)表现人欲的地方,李瓶儿形象的复杂性、却又有可信性。 (2)纵欲对人的生命的危害,通过西门庆的淫荡史表现 。 西门庆一生只追逐两样:聚敛财富、追逐肉欲。他曾经对吴月娘说:“你的醋话儿又来了。却不道天地尚有阴阳,男女自然配合。今生偷情的、苟合的,多都是前生分定,姻缘薄上注名,今生了还,难道是生刺刺掏掏胡扯歪斯缠做的。咱闻那佛祖西天,也止不过要黄金铺地;阴司十殿,也要些槠镪营求。咱只消尽这家私广为善事,就使强奸了嫦娥,和奸了织女,拐了许飞琼,盗了西王母的女儿,也不减我泼天富贵。”
(2)纵欲对人性的扭曲,通过潘金莲的淫荡史表现 3、展现市民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人情世态 (1)唯利是图 (2)纵欲淫乐
(3)礼法观念淡薄、道德底线虚设。
39
4、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官商勾结或者官商一体的规律。 (这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存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既是中国专制文化的产物,也是中国人性丑陋的体现,这也是中国腐败一直蔓延、且很难根除的原因所在,因为政府就是最大的经济实体、而政府官员就是一直握有商机的商人。) 5、作者写作目的是“盖为世戒,非为世劝”,是对“酒、色、财、气”之“四贪”之淫提出告诫。开首就是“四箴”。(色箴: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财箴: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酒箴:三杯花作合,两盏色媒人。气箴: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西门庆之号“四泉”,就是“四全”之意。卷终又以诗为证,谓“西门豪横难存嗣”、“瓶梅淫佚早归泉”;“可怜金莲遭恶报、遗臭千年作话传。”但是其中的很多描写,却难以起到劝诫的作用。
第四节 艺术成就
一、长篇小说文体的历史性贡献。在文体方面的重大贡献为: 1、叙事题材;2、叙事视角;
3、叙事重心;4、叙事结构(参看教材)。 二、刻画了典型的人物性格。
40
《金瓶梅》克服了先前小说中人物性格单一化、平面化的倾向。如潘金莲不再是单一的“淫妇”形象。她精明乖巧、口齿伶俐、刁钻刻薄、凶狠毒辣、卑躬谄媚、争强好胜、嫉妒自私,作者写出了她性格发展变化的过程,也揭示了她性格形成的家庭、社会原因。潘金莲是罪恶社会造就的一个畸形妇女典型,她的悲剧是家庭悲剧、更是社会悲剧。
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没有浪漫笔法,也没有浪漫想象,就是对现实的具体描绘和尽情揭露,尤其是人情世故。
如第三十回《蔡太师擅恩锡爵 西门庆生子加官》“众亲邻朋友一概都知西门庆第六个娘子新添了娃儿,未过三日,就有如此美事,官禄临门,平地做了千户之职。谁人不来趋附?送礼庆贺,人来人去,一日不断头。常言:时来谁不来?时不来谁来!”
四、网状艺术结构:每个人都有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使每个角色都是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
恰如张竹坡《金瓶梅读法》所指出的:“因西门庆一分人家,写好几分人家,如武大一家,花子虚一家,乔大户一家,陈洪一家,吴大舅一家,张大户一家,王招宣一家,应伯爵一家,周守备一家,何千户一家,夏提刑一家。„„这几家,大约清河县官员、大户屈指已遍,而因一人写及全县。”
五、个性、本色的语言:可以参看教材中宋惠莲怒骂西门庆的口语特点。西门庆的六个妻妾(一妻:吴月娘。五妾:李娇儿 、孟玉楼、孙雪娥、潘金莲、李瓶儿)也是各具语言个性,
如第八十六回《雪娥唆打陈敬济 金莲解渴王潮儿》: 金莲道:“我汉子死了多少时儿,我为下甚么非,作下甚么歹来?如何平空打发我出去?”王婆道:“你休稀里打哄,做哑装聋!自古蛇钻窟窿蛇知道,各人干的事儿,各人心里明。金莲你休呆里撒奸,说长道短,我手里使不的巧语花言,帮闲钻懒。自古没个不散的筵席,出头椽儿先朽烂,人的名儿,树的影儿。苍蝇不钻没缝儿蛋,你休把养汉当饭,我如今要打发你上阳关。”
六、《金瓶梅》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为世情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催生了以才子佳人为内容的言情小说。
41
第六章 “三言二拍”
第一节 拟话本
一、何谓“拟话本”?明代的短篇小说,就其语言而论,分为文言与白话两种。艺术成就最高的乃是白话短篇小说,即拟话本。拟话本就是文人模仿话本进行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二、《清平山堂话本》:留存至今所知最早的话本小说集,明嘉靖年间藏书家、出版家洪楩所刻,实际就是《六十家小说》的残存。
三、其它话本集:《熊龙峰刊行小说四种》、“三言二拍”等。成就最高者就是“三言二拍”。
三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总集类,作者冯梦龙)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别集类,作者凌濛初)
第二节 “三言”的思想与艺术
一、“三言”的内容:其基本倾向是比较浓厚的市民色彩,题材广泛,趣味盎然,较有意义者有以下几类:
42
1、大胆揭露政治制度的黑暗和官吏的腐败无耻,同时也表现清官和下层人民的反抗的正义性。如《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灌园叟晚逢仙女》等。
2.爱情类。此乃“三言”成就最高者。如《卖油郎独占花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强调男女双方注重感情、相互尊重,痛斥薄情寡义之行。(爱情作品的成功是与冯梦龙爱情观有关,他认为“男
女相悦为昏,此良法也。”——《情史类略》 “人品有贵贱,而夫妇之笃于情好者又无贵贱也。”《列女演义》)
3、描写市民生活、商人经历,以及他们的观念、社会心理。如《施润泽滩阙遇友》、《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二、艺术成就
1、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口语与浅显的文言结合。 2、人物性格刻画分明,形象塑造得细腻、生动,如:
“秦重心下想道:‘除去了三两本钱,余下的做一夜花柳之费,还是有余。’又想道:‘这散碎银子,怎好出手?拿出来也被人看低了!见成倾银店中方便,何不倾成锭儿,还觉冠冕。’当下兑足十两,倾成一个足色大锭,再把一两八钱倾成水丝一小锭。剩下四两二钱之数,拈一小块,还了火钱,又将几钱银子,置下镶鞋净袜,新折了一顶万字头巾。回到家中,把衣服浆洗得干干净净,买几根安息香,熏了又熏。拣个晴朗日,侵早打扮起来。”(《卖油郎独占花魁》)
3、故事情节委曲而清晰,对于故事主题的交代明白如话。
43
第七章 明代戏曲概述
明代的戏曲可以分作杂剧和传奇两大系统,但传奇的成就更高,也逐渐成为后来戏曲的主流。
第一节 明代杂剧概述
一、明初杂剧
明初的杂剧创作,主要是继承元代后期杂剧之传统,内容空洞,形式典雅而呆板,带有浓重的士大夫气息。此期剧坛主将就是两位藩王——朱权、朱有燉。(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是研究元、明戏曲的重要典籍。朱有燉有杂剧集《诚斋乐府》。)
伦理教化、宗教迷信、歌功颂德,成为明初杂剧的主要倾向,这使得北曲杂剧进一步走向死亡之路。 二、明代中后期杂剧
成就最高的作品:徐渭与《四声猿》
《四声猿》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
第二节 明代传奇概述
明清传奇由南戏发展而来,明初期与中期所用声腔有余姚、海盐、弋阳、昆山四大声腔;后来则以昆山腔为主。明传奇分为两个阶段:嘉靖前创作萧条,主要是教化剧,如丘濬(jùn)的《五伦全备记》;嘉靖后,繁荣兴盛,名家名作辈出。我们主要介绍嘉靖后的作品,分成两个时期。
44
(一)、明代中期的传奇 此期著名的“三大传奇”。
1、李开先《宝剑记》:写林冲与高俅父子的忠奸斗争,奠定了明代政治题材的戏剧的基本格调。
2.梁辰鱼《浣纱记》:把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置于吴越斗争之中,将爱情主题与政治主题融合为一,后来的《长生殿》、《桃花扇》都受其影响。
《浣沙记》是我国戏剧史上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标志着明传奇典雅化的进程。在《浣纱记》过后,明代文人创作的传奇,主要是昆山传奇,典雅工丽成为传奇的基本语言风格。
3.无名氏的《鸣凤记》:《鸣凤记》是直接描写现实政治斗争时事剧,叙述了夏言、杨继盛等十个忠臣与权奸严嵩父子的殊死斗争。
(二)、明代后期的传奇创作
明代后期,是传奇创作兴盛期:产生了大批作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产生了许多理论著作;产生了汤显祖的《牡丹亭》。 1、临川派,他们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之事表现理想,
(1)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 (2)吴炳《石渠五种曲》
45
(3)阮大铖:《风筝误》、《春灯谜》等
(4)孟称舜:受汤显祖影响最深的作家,代表作《娇红记》 2、吴江派
其领袖人物是沈璟,主张戏剧创作要协音律,言要本色,其作品重在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思想性、艺术性均比不上“临川派”。 作家作品:
沈 璟:《义侠记》
吕天成:《鸾鎞记》、《金锁记》, 冯梦龙:《双雄记》、《万事足》 于 伶:《西楼记》 范文若:《玉镜记》 3. 双美派(其他作家)
兼有吴江派音律和临川派文采的特点, 周朝俊:《红梅记》 高 濂:《玉簪记》 孙仁孺:《东郭记》 徐复祚:《红梨记》 汪廷讷:《狮吼记》
(三)、此期戏曲理论成就与作品整理 戏曲理论著作:
(1)、吕天成《曲品》: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戏曲批评专著,他把明代嘉靖以前的作家作品分为“神”、“妙”、
46
“能”、“具”四品;把隆庆、万历以来的作家、作品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分别加以批评。
(2)、王骥德《曲律》: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南北曲的论著,全面论及宫调、音韵、作曲、唱曲以及南北曲的源流演变的问题,同时涉及了剧本结构、关目、宾白、科诨等方面,门类齐备,议论精要,是中国戏曲理论史上最重要的论著之一。 (3)、沈璟:《南词韵选》、《南九宫十三调曲谱》 作品整理:
臧懋循《元曲选》、毛晋《六十种曲》、沈泰《盛明杂剧》等
第八章 汤显祖与《牡丹亭》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
一、生平经历:生卒年1550-1616年。江西临川人。21岁中举,会试屡不第。万历11年(1583年)中进士,次年任南京太常寺博士、后升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后贬为广东徐闻典史,曾做过5年浙江遂昌知县。晚年精力用于戏曲创作。 二、汤显祖的思想:思想比较复杂
1.典型的儒释道三教合流:既希望积极有为,又视人生如梦。
47
2.明代市民阶层思想的影响:尊情尚奇重趣。 三、汤显祖的文学观念
1.尊情以抗礼(理):“情”是指生命欲望、生命活力的自然真实的状态,是与生俱来的,始终伴随着人的,因此其“情”首先是包括性爱之欲望的人生欲求。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即发自内心的本真;“理”是指与情相对的社会法则和是非标准,是压抑“真情”、“至情”的,在“理”的压抑下,人类易滑向虚伪和奸诈。
2.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尚奇重趣”:他重视表现生命独特个性的创造,同时也偏重富有主观想象的浪漫情韵。他认为:“天下文章所以有生气者,全在奇士。士奇则心灵,心灵则能飞动,能飞动则下上天地,来去古今,可以屈伸长短、生灭如意,如意则可以无所不如。”(《序丘毛白稿》)“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答吕姜山》)
第二节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简称《还魂记》) 一、《牡丹亭》与《西厢记》:《牡丹亭》是与《西厢记》同为最著名的两部古典爱情戏曲,但是二者有一点特别不同:莺莺对张生,是睹“面”而生“情”,因“情”而生“欲”;但是杜丽娘却是因“欲”而生“情”,她并不是因为先爱上柳梦梅,才冲破男女大防,而是因为难耐寂寞,由本能涌发的青春欲望而指向了与柳梦梅的梦中私会。而这一点不同也
48
是明代后期社会风貌的反映。《牡丹亭》在当时影响极大:“《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顾曲杂言》) 二、思想内容
1、杜丽娘爱情的动因——生命本能的冲动 2、杜丽娘所面临的爱情阻力——无形的社会大网 3、杜丽娘的历程——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生而为情 4.《牡丹亭》的思想内容
《牡丹亭》以浪漫动人的故事情节,赞颂了出于人欲而生的爱情的及其伟大力量,深刻地批判封建礼教和看不见的社会文化习俗的可怕,歌颂了人性解放,表达了“以情抗礼”的社会理想。尤其是杜丽娘倾诉的“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 三、 1、人物形象
(1)、 杜丽娘:痴情而执著
第一阶段:唯唯诺诺,忧郁苦闷,渴望爱情; 第二阶段:鬼魂的杜丽娘:痴情,主动,勇敢; 第三阶段:死而复生后的杜丽娘:勇敢、泼辣。
(2)、柳梦梅:有才而痴情,功名欲望强烈,却又刚直果敢。 (3)、杜宝:正统的清官,封建正规道路上的成功者,深受封建礼教思想的熏染,是既成文化秩序的自觉维护者。
49
(4)、陈最良:封建正规道路上的失败者,迂腐而可怜,却又深受当时文化毒害,成为牺牲品,却又希望按照既定模式培养下一代牺牲品。
(5)、春香:天真活泼、娇憨可爱 2、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
3、现实与奇幻相结合的叙事方法 4、优美而诗意的情感描写 5、典雅绚丽的词采。
第三节 “临川四梦”的其它三部戏
一、《紫钗记》(唐传奇《霍小玉传》改编):表现了汤显祖以“情”为核心的文学观念。
二、《邯郸记》(唐传奇《枕中记》改编):揭示明代官场社会的群丑图
三、《南柯记》(唐传奇《南柯太守传》改编):表达封建士大夫政治理想的幻灭和“人生虚无”的色空观念
第九章 明代诗文(略讲)
一、明初四大文人:
50
1、高启:喜欢表现自我,入明后多表现内心的压抑与苦闷,代表作如《青丘子歌》、《孤鹤篇》等。
2、宋濂的道统散文 :歌功颂德之文较多,强调“文道合一”。文辞优美典雅却又密切吻合政治方向,代表作《送东阳马生序》、《王冕传》等。
3、刘基的讽刺散文 :入明后诗文与宋濂一样,歌功颂德,成就不大;主要在于明前作品,如《卖柑者言》、《郁离子》等寓言性讽刺小品文。
4、台阁体 :主要代表人物——“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流行于上层文坛,充满理学气息,表现当时士大夫悠然的生活气度和方式以及歌颂大明的歌舞升平,多应制唱和之作。
二、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文学复古 1.抨击宋代诗文,主张抒写真情
2.在形式上,追求“高格高调”、“师法秦汉” 3.文学创作
(1)主要是大量的拟古之作
(2)抒写现实生活的感受的作品也有一些。 (3)价值:对台阁体文风是的一种冲击。 三、“吴中四才子”
其代表人物唐寅、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
51
(1)风格上,有南朝诗歌的特色。描写城市繁华,女性美丽,追求形式的华美
(2)语言上,与白居易相似,浅俗平易
(3)内容上,表现了他狂放不羁的个性,特蔑视功名的思想,体现了时代思想特征 (4)代表作《桃花庵歌》 四、唐宋派 1、文学主张
(1) 总体上推崇韩柳欧苏的散文。 (2)文以明道
(3)反对拟古,提倡抒写真情 2、文学创作
归有光《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 五、后七子
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善,后七子中经王世贞声望最高,成就最大。 1. 文学主张
(1)、“后七子”基本上接受了前七子的文学复古主张, (2)、追求高格高调,师法秦汉盛唐 ①、才思与格调相结合。
②、诗文创作要重视“法”的准则,而“法”就表现在辞采、句法、结构当中。
52
(3)、格调要本于真情 2.创作
后七子多数为拟古作品,但也有少数的气势飞动、慷慨苍凉和风格清新的作品。 六、 李贽
1.思想:否定理学、肯定人欲、提倡物质享受的正当性,倡导“穿衣吃饭即是人伦”
2.文学观念:提倡“童心”说。 3、文学创作风格
他的文风直率辛辣,锋芒毕露,语言畅酣直质,具有挑战性,有很多名篇,《赞刘谐》、《自赞》。 七、 “公安派”
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深受李贽的影响。 1.文学主张
(1)理论核心: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①、性灵:就是个人的情感与生活欲望
②、反对拟古蹈袭,讲究信心而出,信口而谈。 (2)文学进化论:代不相袭,法不相沿 2、创作成就与局限性
(1)风格清晰自然。《听泉》。
53
(2) 语言率直俚俗,又流于浅露、轻率。 八、 竟陵派诗歌 谭元春、钟惺为代表。 1. 文学主张
(1)接受了公安派的“独抒性灵”,并加以修正。 (2)学习古人,在古诗中寻求真性灵。
(3)以“深幽孤峭”来纠正公安派的俚俗浅露。 (4)标榜“孤行”、“孤情”、“孤诣”。
2.文学创作:创作偏重心理感觉,境界小,主观性强,喜欢写寂寞荒寒乃至阴森的景象,语言又生涩拗折,不使用常用句法、语法、音节,给人一种幽塞、寒酸、尖刻之感觉状态。、 3.评价
(1)对纠正复古流弊有好处。
(2)对纠正公安派末流俚俗浅露的弊病有好处。
(3)是晚明文人在个性不得伸张之际的文学病态反映,钱谦益斥为“诗妖”。 九、晚明小品文
小品文并不专指某一种特定文体,尺牍、游记、传记、日记、序跋等都包括在内,这是为了区别关乎国家政典、理学精义等之类的“高文典册”而言。晚明小品文以公安派为开端,他们写出了一些经典名篇,如袁宏道的《徐文长传》、《丘长孺》等。如《丘长孺》文曰:
54
“弟作令备极丑态,不可名状。大约遇上官则奴、侯过客则妓、治钱谷则仓老人、谕百姓则保山婆。一日之间,百暖百寒,乍阴乍阳,人间恶趣,令一身尝尽矣。苦哉!毒哉!”
著名小品文作家有:钟惺、王思任、冯梦龙、张岱,尤其是张岱,其《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都是名篇。 1、在内容上:
(1)、表现个人生活及情趣。这种作品渗透着文人的生活情趣,《晚游六桥待月记》,这种作品与国家民生都不相关联, (2)、在日常生活的具体细节中体察人生的哲理。 2、在风格上
(1)对自然之美、对个人情怀表现得更为精致自然。 (2)生活化、个人化、才情化、随意化的特点。
3、评价:在表现文人个性、打破“道统”(文以载道)对散文的统制、发展散文的审美抒情功能方面,晚明小品文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
十、明末文坛——复社与几社 1.陈子龙:
(1)文学成就:学古与求真相统一,反对模拟,主张学习古人之精神,抒发个体之精神,从这一面来说,和竟陵派相近。 (2)文学创作
风格:慷慨激昂,凄怆悲壮。
55
内容:①、抒发建功立业的怀抱和伤时忧世的情怀。
②、抒发亡国之痛。
2.夏完淳:年少志高、悲歌慷慨、壮怀激烈。
第十章:明代散曲与民歌
一、散曲
文人散曲总体成就不高,主要代表作家有:康海、王九思、王磐、陈铎、杨慎、金銮、冯惟敏、梁辰鱼等,请看冯惟敏散曲《玉江引·阅世》:
“我恋青春、青春不恋我。我怕苍髯,苍髯没处躲。富贵待如何?风流犹自可。有酒当喝,逢花插一朵。有曲当歌,知音合一伙。家私虽然不甚多,权且糊涂过。平安路上行,稳便场中坐,再不惹名缰和利锁。” 二、民歌
明代民歌较有特色,且主要是表现男女情爱,(其实中国各地各时民歌也多是表现男女情爱。)文人也非常欣赏民歌的富于真情、富有异想、语言灵动活泼、无所顾忌、率真泼辣的特点,尤其是冯梦龙编辑了山歌集《挂枝儿》、《山歌》,并在《山歌序》中言“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现录两首民歌以观其特点。
《泥捏人》
“傻俊角,我的哥!和块黄泥捏咱两个。捏一个儿你,捏一个儿我,捏得来一似活托,捏得来同床上歇卧。将泥人摔破,着水儿
56
重和过。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哥哥身上也有妹妹,妹妹身上也有哥哥。”
《劈破玉》
“为冤家鬼病恹恹瘦,为冤家脸儿常带忧愁。相逢扯住乖亲手,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就死在黄泉,在黄泉,乖,不放你的手。”
第三编 清代文学
小言:这是一个中国人非常敏感而熟悉的时代,也是一个导致中国从那时到现在都还在苦苦挣扎的时代。关门而言,我们自娱自乐;被人打开门或者自己主动开门一看,外面的精彩既让我们惶恐迷离,又让我们更加自卑消沉。在惶恐迷离中,我们盲目崇外;在自卑消沉中,我们又滑向固步自封,留恋过去所谓的儒家理想、汉唐盛世。中国在世界面前真正的衰落正式拉开了帷幕,衰落之际,更多的是沉默,间或也有爆发,我们在沉默中爆发,又在爆发中不断沉默,而这在清代文学中有着清晰的脉络。
清代文学分成三个阶段:清人入关——雍正末年(1644-1735) 乾隆初年——道光19年(1736-1839) 道光20年——宣统3年(1840-1911)(近代)
第一章 清代前中期文学概论
57
第一节 清代前中期文学的社会背景
一、政治上: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1、政治制度上,君权更一步加强
(1)权力分配:继续不设宰相、设内阁、内阁后来虚设,权归南书房,后归军机处。
(2)行政程序:主要事情皇帝直接控制,不通过六部 2.满汉官员实行复员设置:满人为主,汉人为辅 二、经济上,封建经济缓慢发展
1、 农业:依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重农抑商。
2、手工业和城市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经济结构依然没变 3、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低,无法形成独立的市民阶层 (1)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2)统治者采取更为严厉的抑商重农政策 (3)思想文化控制非常严格。 三、思想文化上的专制进一步加强 1.独尊程朱理学 2、编书与毁书 3、大兴文字狱
第二节 清代前中期社会思潮与文学风气
一、雅正纯厚的传统伦理观念深入人心。 二、质实的乾嘉学风对文学的影响。
三、追求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潜流时隐时现。
58
关于中国的个性主义,我个人认为它不具有建设性,只具有破坏性。当社会黑暗之际,有个性主义的知识分子就疏离正统、疏离社会、疏离政治,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换来谋生的五斗米,不再实质性地关心天下兴亡。因此,中国的知识分子,主要就分成两类:一类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为统治阶级的存在寻求合法性依据以驯服百姓、盘剥百姓;另外一类就是高蹈隐居、与世疏离,过着所谓洁身自好的生活,既缺乏社会责任感,也辜负一己之才华;即使有所谓关心民瘼之声,也难实质解决苍生疾苦。
第三节 清代前中期文学发展历程与特征
一、前期
1、 诗:钱谦益、吴伟业、施润章、宋琬、顾炎武、屈大均,王士禛、朱彝尊、赵执信等等。 词: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
文:黄宗羲、侯方域、魏禧、宋琬、方苞、刘大櫆。 2、戏曲:李玉为首的苏州作家群、代表作品《清忠谱》;李渔的戏曲理论及戏曲;吴伟业的传奇与杂剧;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3、小说:白话长篇《水浒后传》、《醒世姻缘传》、《说岳全传》、《隋唐演义》;才子佳人小说如《平山冷燕》、《玉娇梨》、《好逑传》等;白话短篇小说——李渔的风情小说;文言小说《聊斋志异》。
59
二、中期
诗:流派纷呈,盛世之音流行(康乾盛世),神韵说(王士禛),格调说(沈德潜),性灵说(袁枚),肌理说(翁方纲)、赵翼、郑燮、黄景仁、张问陶等。
文:桐城古文正统地位的确立,骈文的复兴。
词:常州词派兴起,带有与浙派词人抗衡的味道,代表作家张惠言、周济,一直影响到晚清。
戏曲:宣扬伦理教化、歌功颂德的戏剧的盛行,代表作家如唐英、杨潮观、蒋世铨,民间花部的兴起。 小说:《儒林外史》、《红楼梦》。
文言小说:《阅微草堂笔记》、《镜花缘》、《野叟曝言》、《岐路灯》
四、清代前中期文学的总体特征 1、平稳发展,总体突破不大。 (1)统治者的提倡。
(2)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文化的积累 (3)偃武修文的文化政策
2、众体兼备,包罗万象,表现在:
(1)传统文学再度辉煌,诗词文全面中兴,但总体上没有超过前代。
(2)古典戏曲衰微之势,新兴花部又带来新的生机。
60
(3)小说进入独创期:《儒林外史》、《红楼梦》走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总结了元明以来的创作历程,进入古典小说完善阶段。
3、风格上,以雅正感伤为主旋律,其原因是: (1)创作主体的文人化,与明时不一样; (2)清初的家国之悲; (3)传统伦理道德的宣扬; (4)个体被压抑的伤感。
第二章 清代前期诗词文
第一节 诗歌
一、 清代前期诗词文复兴的原因(1640-1735)
1、国破家亡,民生流乱,社会动荡产生离乱之思和家国之思。 2、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氛围刺激了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1)新王朝的统治尚未巩固,无暇顾及思想文化的专制。 (2)新王朝为笼络人心必须采取相对宽松的政治政策。 3、清王朝前期的略显开明的统治明显好于腐败的明王朝。 4、反驳纠正明代文学之弊也刺激了文学的复兴。 二、遗民诗人 1、代表作家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屈大均、吴嘉纪。 2、作品思想内容
61
(1)揭露清军入侵,反映民生疾苦:如顾炎武《移山》,屈大均《大同感叹》。
(2)歌颂人民抗清斗争的英勇和遗民的高贵品质,顾炎武《京口即事》
(3) 抒发国破家亡的悲哀和不忘故国的情怀:顾炎武:《海上回首》、黄宗羲《云门游记》、王夫之《落花诗》 3、艺术风格
总体上,慷慨激昂,悲壮苍凉;语言质朴、情感自然,但是成就都不是很高。 三、身仕两朝诗人 1、钱谦益
(1)作品内容:明朝时期,感时愤世,痛心内忧外患,;中期痛失名节的悲哀与忏悔;后期悲悼明朝,反对清延,不忘故国。作于明朝作品收入《初学集》,入清以后作品收入《有学集》,晚年之作收入《投笔集》。
(2)文学主张:转益多师,并重唐宋,即华美、格律、理智兼有。
(3)艺术风格:沉痛苍凉而又语言华美。 2、吴伟业
(1)作品内容:早期作品善于用清丽之笔写男女缠绵之情,后期叙述明朝灭亡的历史,感慨历史兴亡和个人在历史变革中的遭际。
62
(2)成就最高的乃七言歌行体-—梅村体,如《琵琶行》、《永和宫词》、《松山哀》等 (3)代表作:《圆圆曲》。
(4)《四库全书提要》评其诗曰:“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 四、康熙诗坛与盛世之音 1.施闰章与宋琬,南施北宋
2.王士禛与“神韵说”:偏爱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诗人,追求冲淡闲远的境界,其“神韵说”主要是要求诗歌应有高妙的意境和天然的韵致,富于言外之味。 3.赵执信与宗唐诗派 4.查慎行与宗宋诗派
第二节 词
一、陈维崧与与阳羡词派
1.文学主张:尊苏、辛,以诗为词,以抒情见长,风格豪放。 2.代表作家:陈维崧、蒋景祁、陈维岳等 3.文学风格:豪放苍凉 二、朱彝尊与浙西词派
1.文学主张:尊南宋张炎、姜夔,提倡清空醇雅 2.代表作家:朱彝尊
三、纳兰性德:清初独成一家。
63
1.文学主张:崇尚李煜,主情致,重白描,语言天然,情韵深厚。
2.代表作品:《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长相思》(山一程)
3.文学风格:纯任性灵、感伤凄婉。
况周颐《蕙风词话》评其曰“天分极高” 、“纯任性灵。”王国维说他:“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
第三节 散文
一、 学人之文: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性散文 二、 清初三大家 1. 侯方域:人物传记 2. 魏禧:人物传记 3. 汪琬:叙事散文
第三章 清代前中期戏曲
第一节 清代前期戏曲概述
一:吴伟业和文人抒情戏
1.代表作品是传奇《秣陵春》(又称《双影记》):叙述南唐时期徐适与黄展娘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64
2.思想内容:抒发在新旧王朝交替的时代,作者既留恋旧王朝又恭敬新王朝的复杂心态,感慨历史兴亡,情调偏于感伤。 二、苏州派的伦理道德剧
1、代表作家:李玉、朱佐朝、叶时章等。
2、代表作品:“一人永占”(《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千钟禄》,《清忠谱》 3、思想内容:
(1)宣扬传统的伦理道德
(2)反映历史兴衰,这是李玉作品的又一特色,如《千钟禄》。 (3)艺术风格:剧情紧凑,冲突激烈,语言夸张,适合场上演出,但是不特别感动人。 三、李渔的戏曲成就
(一)、戏曲创作代表:《笠翁十种曲》(十部剧目合称) 1、赞颂男女真情,宣扬情礼相融。 2、顺应统治需要,彰显教化。
2、创作以娱乐为主,趣味通俗,格调不高。
3、剧情新奇,结构精巧,富于才情和机智,不落俗套,语言本色,适合场上演出。
(二)、戏曲理论(集中在《闲情偶记·词曲部》,是他在长期戏曲编演过程中的总结,主要
分“结构” 、“词采” 、“音律” 、“宾白” 、“科诨” 、“格局”,阐释最好的是“结构” 、“词采”。 结构方面提出
65
“立主脑”,即突出主要人物和事件,借以表达作者创作之意,还提出“脱窠臼” 、“密针线” 、“减头绪”等。语言方面提出“贵浅显” 、“重机趣” 、“戒浮泛” 、“忌填塞”等。
第二节 洪昇与《长生殿》
一、 作者生平:1645——1704,浙江钱塘人,出身于已经没落的仕宦之家。一生无仕宦经历,落魄醉酒而死。其人生多悲慨之音“大地春回日,羁人泪尽时。七年身泛梗,八口命如丝。”(《己未元日》)其生平成就主要在于戏曲,如《四婵娟》、《长生殿》。 二、 《长生殿》题材的文学来源 1、杜甫《丽人行》、《哀江头》 2、白居易《长恨歌》 3、陈鸿《长恨歌传》 4、白朴《梧桐雨》 5、吴世美《惊鸿记》 三.《长生殿》思想内容
与前代写同一题材的文学作品而言,其最明显不同的地方就是: 1、 演世间男女之真情(主题)
(1)、从创作原由上来讲:“古今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2)、从剧情来看,
66
①前半部分 两次“妒案”
杨贵妃:痴情的,对爱情忠贞不二的多情妃子 唐明皇:逐渐由四处留情走向专情 长生殿中定情:对爱情专一的礼赞。 ②后半部分:
马嵬坡前:唐明皇为保护爱妃而宁愿放弃皇位,杨玉环为报答君恩主动请死
杨玉环死后:李杨天上人间互相思念 仙界团圆: 歌颂超越生死界限的爱情。
2.抒发历史兴亡之感(次主题):在写爱情之际,《长生殿》也用了大量篇幅写安史之乱及有关的社会政治情况,寄予了“乐极哀来,垂戒来世”的教训意义;恰如李龟年所弹唱“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
总之,《长生殿》是一部以写“情”为主、兼寓政治教训、历史感伤的作品。 四:艺术成就:
1、结构方面,场面壮丽,情节曲折,组织严密。全剧长达50出,以李、杨爱情为主线,这条主线又以一组道具贯穿始终——一对金钗、一只钿盒,随情节变化而分分合合。“钗盒情缘”特别具有戏剧性。
67
2、词曲优美,清丽流畅。从文字上来说,具有清丽流畅、刻画细致、抒情色彩浓郁。如《闻铃》借风声雨声抒发唐明皇内心的缠绵悱恻:
“淅淅零零,一片凄然心暗惊。遥听隔山隔树,战合风雨,高响低鸣。一点一
滴又一声,一点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迸。对这伤情处,转自忆荒茔。白杨萧瑟雨纵横,此际孤魂凄冷。鬼火光寒,草间湿乱萤。只悔仓皇负了卿,负了卿!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语娉婷,相将早晚伴幽冥。一恸空山寂,铃声相应,阁道崚嶒,似我回肠恨怎平! ”
故有人评其词曲“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以是传闻益远。蓄家乐者,攒笔竞写,转相教习。优伶能是,升价十倍。”
第三节 孔尚任与《桃花扇》
一、 作者:孔尚任(1648-1718),山东曲阜人,孔子后裔。曾广泛了解了南明政权兴亡始末,对历史变迁充满伤感惆怅。 二、《桃花扇》的创作过程:经十余年苦心经营,三易其稿而成。 三、《桃花扇》的思想内容
描写南明王朝兴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作品以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南明弘光王朝由建立到覆亡的短暂历史。剧本宗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同时说明“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为后人提供历史借鉴。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与抒发兴亡之感,是两个共生的主题,也因此戏曲中的爱情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最后,侯李二人在国破家亡之际遁入空门,也可以说是个人在历史洪流中无奈和渺小的具体体现,也是个人在如此的历史
68
空间中人生悲剧的不可避免性,整个剧情都弥漫着悲凉和幻灭之感。如《沉江》一段合唱:
走江边,满腔愤恨向谁言?
老泪风吹面,孤城一片。 望救目穿,使尽残兵血战。
跳出重围,故国苦恋,谁知歌罢剩空筵。
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 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精魂显,《大招》声逐海天远。
当然,本剧依然是采用“正”、“邪”对立的陈套来描述政治斗争,孰正孰邪依然采取了官方的正统标准。
四、《桃花扇》的艺术成就:是中国古典戏曲最后一部杰作,艺术成就很高。
1、“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艺术构思:以一把扇子作为线索,既贯穿了爱情,也体现正邪两派的斗争。
2、复杂丰富的人物形象:李香君,侯方域,杨文熜,阮大铖,每个人物都是在复杂激烈的历史斗争中得以刻画和生动展现,尤其是李香君聪慧、刚毅、正直的个性;即使是阮大铖,既刻画了他的阴险毒辣,也反映出他富于才情,体现了人物的复杂多面性。 3、悲剧性结局,打破陈套的大团圆结局,留给观众思考的余地。它触及了一个深刻问题:个人对群体的依附,首先是价值的依附,群体价值的丧失便直接导致个体价值的丧失,这是造成人生不自由和痛苦的主要根源之一。
4、结构复杂,规模宏大,历史的巨大时空感特别强烈。 5、曲辞偏于典雅。
69
第四章 清代前期白话小说
第一节 概述
一、清前期白话小说继续发展的原因 1、小说的通俗性 2、时代巨变
3、落第文人的谋生之道 二、发展概况
1、 明代小说的续写:《水浒后传》
2、 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李渔的短篇小说,才子佳人小说
3、历史演义小说:《隋唐演义》、《桃杌闲评》、《樵史通俗演义》。
第二节 《醒世姻缘传》与世情小说
一、成书年代及作者 二、情节介绍
1—22回,前世恶姻缘,写恶子弟晁源和妾珍哥迫害妻子叶氏至死并射杀一只仙狐的故事。
70
23—100回,今世恶姻缘,写晁源托生狄希陈,仙狐托生薛素姐,叶氏托生童寄姐,三人结为夫妻,狄希陈受尽妻妾欺凌虐待的故事,最后通过仙人指点方知是前世姻缘的报应。 三、主观命意
1、宣扬因果相报,劝人为善
2、倡扬“夫正妻贤妾顺”的家庭伦理观念 四、客观主题:广泛而深刻地揭示世态人情之丑恶 1、婚姻家庭社会伦理关系的败坏 (1)夫妻关系的阴阳倒置,刚柔失调 (2)家庭成员之间伦理关系的败坏 2、官场的腐败 3、吏治的腐败
4、市井人物的势利与卑鄙。 四、艺术成就 1、散线型结构
2、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线,融入了大量的风俗民情描写。3、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生动的方言
第三节 才子佳人小说
一、代表作品:《玉娇梨》、《平山冷燕》、《好述传》、《珍珠船》、《赛花铃》等。 二、思想内容
71
1、宣扬男女自主和“才貌相当”的婚姻爱情观念。 2、宣扬“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情观念
3、显扬女子才能,对于佳人的定义更加广泛。。 三、艺术特色 1、情节曲折
2、文词优雅,语言流畅
3、人物情节模式化。才子佳人父辈多为清官,双方因才貌相慕、感情深厚,中途因为奸臣使坏,爱情道路受阻,经历千辛万苦,才子得以高中状元或进士,而奸臣也被惩罚,佳人得以团聚。 4、下层文人的风流(产生艺术缺陷的原因) 鲁迅对才子佳人小说阐释: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才子佳人小说:“中国小说《金瓶梅》《玉娇李》等既为世所艳称,学步者纷起,而一面又生异疏,人物事状皆不同,惟书名尚多蹈袭,如《玉娇梨》《平山冷燕》等皆是也。至所叙述,则大率才子佳人之事,而以文雅风流缀其间,功名遇合为之主,始或乖违,终多如意,故当时或亦称‘佳话’。察其意旨,每有与唐人传奇近似者,而又不相关,盖缘所述人物,多为才人,故时代虽殊,事迹辄类,因而偶合,非比出于仿效矣。”
第五章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第一节 概述
72
一、《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的最高峰。
二、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博人,出生于已经衰落的世家。。
1640—1658年:少年读书 1659-1678年:蹭蹬科场 1679—1700年:设帐毕家 1700---1716年:归乡养老
第二节 《聊斋志异》的内容与思想
一:故事来源
1、社会记录或传闻,这类故事一般篇幅都比较短小,属于记录性质的,没有多少加工,也多以突出“志异”为旨归。但是有些能够作为历史本真来看。下面录一则给大家看看: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发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体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侧,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地震》)
2、改编前代小说或笔记。
3、作者虚构:这类才是最精彩的,约占近二分之一。
73
三、思想内容:《聊斋志异》全面表现了蒲松龄的思想,有陈腐的一面,也有美好的一面,最具有意义的是批判社会现实和幻想美好人生的两类。
1、描写书生科举失意,讽刺考官昏昧:《司文郎》、《王子安》 2、揭露官府贪虐,描写民间疾苦:《席方平》、《促织》 3、宣扬礼教,赞颂传统伦理道德:《张诚》、《曾有于》、《邵女》、《金生色》
4、描写狐鬼花妖与落魄书生的爱情故事,补偿现实心灵的缺憾,倡扬男女真情。
《娇娜》、《青凤》、《双灯》、《公孙九娘》、《红玉》、《翩翩》、《婴宁》等等
第三节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一、“以传奇志怪”,即融合了六朝志怪与唐传奇两种文言小说的风格和模式,把史传笔法和虚构手法融合,既富于虚构想象,又满含现实人情味,却又使小说始终处于恍惚迷离的意境中。 二、狐鬼花妖的人情化和性格的多样化,人物形象塑造丰富多彩。 三、叙述语言的简洁含蓄和富于诗意。因为融入了白话小说的语言特点,因此《聊斋》语言更加流畅生动,同时又因为使用文言表达,又显得典雅诗意,简洁含蓄。下面是我以前对《聊斋》语言的说明:
《聊斋志异》的语言,既是古代文言小说的集大成者,又是
74
用文言体式吸收口语、谚语、方言土语、俗语的有效转化和成功运用,是把史传体、传奇体和民间说话体有机融合的成功典范。叙事则生动传神、历历在目;摹人则形神毕肖、触手可及;绘景则诗情画意、如临其境 。而且各种手法交叉为用,节奏神韵,张弛有度。清词丽句,络绎奔会。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能够恰如其分地发挥其神韵和作用,使小说充满流畅富有韵律的情韵雅趣,给人丰富的联想和品味。这些特点完全祛除了文言文的板滞典重和学究气,具有一种以文言为厚重底色的五彩斑斓的轻灵美。试欣赏以下片段小例:
“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婴宁》
语言明白如话,句式简洁明快,环境的清幽雅致凸显眼前——尤其是“野鸟格磔其中”的“鸟鸣山更幽”的诗意效果,更加突出了婴宁居住环境的超尘脱俗的清、雅、幽的诗画意境。
第六章 清代中期的诗词文 第一节 清代中期的诗歌
一 沈德潜与格调说
1.文学主张:尊唐,讲究格调气势;内容上要求诗歌“温柔敦厚”
75
2.文学活动:《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 二.厉鹗与浙派
1.宋诗派文学主张:推尊宋代黄庭坚,重学问,主空灵; 2.厉鹗的诗歌创作:清幽寒峻的风格 三.翁方纲与肌理说
1.文学主张:诗歌当以义理为本;义理要以考据为肌 2.本质:是汉学家的文学主张,深受乾嘉学风而形成的理论 四.袁枚与性灵派
1.本质:明末个性解放思潮在清代的延续 2.文学主张:抒写性灵,自由创作 3.袁枚的诗歌创作:《马嵬》 4.袁派诗人:张问陶 五.其他诗人 1.赵翼与蒋士铨 2.黄仲则的盛世悲音
第二节 清代中期的散文
一、 桐城派 1. 方苞
(1) 义法论:言有物,物有序,对散文内容和结构的要求 (2) 雅洁论:对散文语言的要求 (3) 方苞的散文创作:《狱中杂记》
76
2.刘大櫆
(1)作文本以明义理,适世用 (2)行文之道神为色之主 3.姚鼐
(1)义理、考据、辞章 (2)文章有阳刚阴柔之分 (3)神色气味与格律声色
(4)姚鼐的散文创作:《登泰山记》
4.姚门四大弟子:方东树、管同、梅曾亮、姚莹 5.桐城派的历史地位:
推崇程朱理学,符合官方需要,在清代影响甚大,全面和精当地总结了古代散文理论散文的理论,在历史上应该有其重要的 二、阳湖文派
1. 代表人物:张惠言、恽敬 2. 文学主张:诸子百家兼收 三、汪中的骈文
第三节 清中期的词
一.厉鹗与浙派词 二.张惠言与常州词派
1.张惠言的词论:强调词品;主张比兴寄托,言内意外 2.周济的词论:推尊词品;编选《宋四家词选》
77
第七章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第一节 中期的小说和戏曲概述
一、清中期小说概述
1.旧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的改编
2、炫耀才学的创作小说:《镜花缘》、《绿野仙踪》 3、两部名著:《儒林外史》、《红楼梦》 二、清中期戏曲概述 1、戏曲衰微的原因 (1) 清延的文化专制 (2)昆曲的僵化 2、作家作品内容
(1)历史人物中取材,宣传封建伦理道德和描写男女风情作品。 (2)寄托郁愤情怀,蒋士铨的杂剧。
(3)《白娘子雷峰塔传奇》歌颂男女爱情成为后代200年的经典
3、花部和京剧的兴起
第二节《儒林外史》的作者和版本
一、吴敬梓生平
1、1701—1722,科举世家,少年读书 2、1723—1733,放浪乡里,散尽家财
78
3、1733—1754,移居南京,从事创作 二、《儒林外史》的版本:卧闲草堂本
第三节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一、小说结构
第1回: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天下文人有厄
2—30回:科举制度下的文人群丑图:周进、范进、严贡生、娄氏二公子、匡超人等等
31-46回:真名士探求理想之路:杜少卿的故事 47-56回:真名士理想破灭后的更加腐败恶劣的社会风气 二、思想内容
1. 批判科举制度,否定功名富贵思想
(1)展现科举落第文人的辛酸与屈辱以及科举制度的魔力:以周进、范进的故事
(2)揭露在科举制度下少数幸运者卑鄙无耻的行径:以严贡生、王知县的故事
(3)沽名钓誉的“名士”的庸俗闹剧:娄氏二公子的故事 (4)科举制度的寄生者的人格扭曲:马二先生、匡超人的故事 2.探求改造社会的理想之路,主要体现在杜少卿形象的塑造上: (1)淡薄功名,傲视权贵 (2)扶困济贫,乐于助人 (3)不拘礼法,狂放不羁
79
(4)忧国忧民,关心世道
第三节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一、“无主干,无主角”的长篇新结构 二、平淡而精细人物塑造方法。 1、白描手法
2、用平凡生活中平凡事表现人物 3、细节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4.人物性格变化发展 三、客观而冷静的叙述视角
四、“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艺术 五、亦庄亦谐的艺术风格
第八章 曹雪芹与《红楼梦》
第一节:概况
一:曹雪芹的家世
1. 曹世选(五世祖):加入满洲籍,成为皇家“包衣” 2. 曹振彦(高祖):因立军功,官从三品 3. 曹玺(曾祖):任江宁织造22年,官从一品
4. 曹寅(祖父):任江宁织造21年,官从一品,曹家达到鼎盛
5:曹顒和曹頫(父辈):共任江宁织造16年,官从一品,雍正五年曹家被抄,一落千丈。 二:曹雪芹的生平与创作
1. 生卒年(?1715—?1763年) 2:生平
80
(1)少年时南京度过,生活于繁华富贵当中,大约于13岁离开南京回到北京。
(2)回到北京:生活情况极少为后人所知,可能在右翼宗学里当过差,地位卑贱,失意潦倒,认识了清宗室的敦诚、敦敏等人,成为好朋友。
(3)晚年:移居西山,生活穷困,从事创作。 3.人品与才艺
(1)蔑视权贵,傲岸狂放 (2)善诗又善画 4.创作
(1)《红楼梦》
(2)两句残诗: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三:版本和脂评 1:版本
(1) 脂本系统(80回本):甲戌本、庚辰本、己卯本、
戚序本等等。
(2) 程高本系统(120回本):程甲本、程乙本 2:脂批:脂砚斋
第二节 《红楼梦》的主题
一:封建贵族家庭的悲剧 《红楼梦》用生动的艺术形象描写了贾府这样一个典型的贵族家庭由兴盛到败落的全过程,沉痛地揭示了封建贵族的家庭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促使这个家庭败落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奢侈浪费,坐吃山空。 2.家庭伦理关系的败坏。 3.子孙不肖,后继无人。
(1)贾赦、琏、珍、蓉等淫邪堕落之徒 (2)贾敬、政等昏庸无能之辈, (3)贾宝玉:对经济仕途毫无兴趣 二:宝黛钗爱情悲剧 1. 宝黛爱情的魅力
(1)宝黛之间气质情感、思想的高度契合。 (2)有共同的生活基础。
(3)悲剧的结局,符合生活的真实
(4)宝黛爱情的意义和价值:描绘理想,批判礼教。
81
2.金玉良缘的悲剧性
(1)钗玉之间气质、性格、思想的巨大差异性 (2)钗玉之间人生理想的差异性 (3)贾宝玉对理想的执著
总之《红楼梦》通过宝黛钗的爱情悲剧的描写,控诉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爱情自由的摧残和对他们精神的重重压迫,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批判意识。 三:青春女性的普遍悲剧
1. 青春女性的美质:容貌、思想、情感、意志、人格、才干的美
2. 青春女性儿女天性的流露 3. 青春女性对爱情的追求
4. 青春女性被礼教被世俗摧残的命运。
通过青春女性的普遍悲剧,批判封建礼教压制人性的自由、摧残人性正常发展的罪恶。 总之,《红楼梦》深刻而真实的反映了那个封建社会后期的思想和文化的种种危机,启示着人们追求理想的人生和社会。
第三节 人物形象
一:贾宝玉
1:蔑视功名,追求平等
(1) 反对仕途经济,反对科举制度 (2) 反对等级观念
(3) 反对“男尊女卑”观念
2:爱博而心劳 : 贾宝玉的性格的独特性。 (1) 认识到青春女性的美 (2) 怜惜爱护青春女性
(3) 担忧哀伤青春女性的被毁灭 (4) 对自然之物的多情 3、思想的局限性:软弱无能
4、贾宝玉的结局:悬崖撒手,回归本性。
5.贾宝玉形象的意义:对封建功名的蔑视,对封建礼法的痛恨近似于近代人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从这一点来说他是封建社会母体中成长来的一个新人的形象。 二:林黛玉
82
1:多愁善感,敏感自尊
(1) 林黛玉的身世和生活环境之悲苦 (2) 林黛玉爱情的痛苦。
(3) 林黛玉对青春命运的忧思。 。 2:任情率性,孤高自傲 3:聪颖灵慧,机敏睿智
4:林黛玉形象的意义:多愁善感不是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是对人生的悲和苦勇敢的咀嚼和体验,是对自身命运的终极关怀。她的悲和苦集中了封建时代闺阁女性所有的悲哀和痛苦――身世飘零,青春短暂,红颜薄命,爱情成空,林黛玉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悲剧女性的代表,是中国女性悲剧美的集大成者,林黛玉的形象把中国封建社会中闺阁女性的悲情,灵性与情思,表现到了极致,她是一个只为理想、只为爱情、只为艺术而生存的人,她的死是《红楼梦》中最大的悲剧,是人类永恒的悲剧。 5:林黛玉的结局:爱情耗尽生命,泪尽而逝 三:薛宝钗
1:端庄娴雅,博学多才 2:温柔敦厚,练达世故。 3:遵从礼教,冷漠矫情
4:薛宝钗形象意义: 深厚的文化教养,娴雅的风度,敦厚的性格,贤能的才干,使她成为封建淑女的典范,她是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文化培养出来的完美果实,但最终也被培育她的社会所埋没。
5.薛宝钗的结局:青春守寡
第四节:《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 二:现实主义的人物塑造方法 1. 美丑并举 2. 比照对举
(1) 钗黛之间的全景式对照
(2) 身份相近人物的不同性格对照 (3)性格相近人物之间的细微差别 (4)袭为钗副,睛为黛影 三:网状结构
83
1.交错纵横,四通八达 2.层次分明,秩序井然 (1)1—5回,纲举目张
(2)6-78回:故事的展开部分 ①6-16回是大观园前和情欲故事, ②17-57回,写大观园中的情爱天地。 a.17-32回,是宝黛爱情的集中展开部分。 b.33-42回,结诗社,宴大观园,钗黛合解。 c.43-57回,大观园群芳荟萃,达到鼎盛。 ③58-78回,大观园走向没落。
(3)是79回以后大观园分崩离析,烟灰飞散。 四.成熟而准确,纯净而优美的语言 1: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
2:神态动作场面描写生动传神。 3:写景状物富于诗情画意。 3. 诗词曲赋在小说中的作用。 五.《红楼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第九章 近代文学概述
一、近代文学发后的历史背景
1、列强入侵,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逐渐形成 2、新的社会阶级阶层不断产生 3、“经世致用”思潮盛行,西学东渐 4、新旧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二、近代文学的发展阶段
1894-1917年,分为两个时期(前后)
(一)近代前期文学(1840-1894年) 1.近代诗词文
84
(1)龚自珍的诗歌, (2)魏源与林则徐
(3)宋诗派、桐城派、常州词派 2、近代小说与戏曲
(1)侠义小说:《三侠五义》 (2)英雄儿女小说:《儿女英雄传》
(3)狭邪小说:《花月痕》、《品花宝鉴》,《海上花列传》但京剧的曲目多数为改编,但文子性不强。 (二)、近代后期文学(1894-1917) 1、诗词文
(1)黄遵宪与诗界革命
(2)梁启超、康有为有的报刊体 (3)严复、林纾旧新派文言。
(4)守旧派诗词文:同光体与宋诗派,清季四大词人 2.小说界革命
(1)新小说,政治小说。
(2)、四大遣责小说:《官场现形记》、《目睹二十年之怪现状》、《孽海花》、《老残游记》 (3)“鸳鸯蝴蝶”派小说 3.戏剧改良运动。 三、近代文学的总体评价 1、纷繁复杂,新旧杂陈
85
2、总体上成就不高 3、具有过渡性。
8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