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实践案例研究

2020-08-04 来源:客趣旅游网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实践案例研究 张 贺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上海200062) 摘要: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中级培训已在上海开展了第一批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正在 中小学校中逐步开展试探性研究。但整合教学对于教师还是全新的教学方式,没有直接的样例模仿,各学科教学实 践探索还需要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因此.当前一个更加重要的环节就是在各类整合课程实践中及时反思教学实践 经验,总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规律,进而达到各学校间相互借鉴、启发,避免在教学探索中走弯路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观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08)l1—0029—03 完整的课程活动。所涉及的学科包括科学、地理、信息科技、环 0 引言 随着全国信息化教学的推进,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是 不可估量的。作为信息化教育的表现形态,整合技术的教学成 为教育者关注的热点。各级骨干教师在接受了全国中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中级培训后.又面向所在地区的学校进行深入的理 念、教学革新培训。一线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踊跃实践,不断摸 保拓展,实验年级为七年级(K一7)。 (1)单元问题。如果温室效应一直持续,21【)(】年的地球将会 是什么样?为什么会出现温室效应?面对温室效应,我可以做些 什么? (2)内容问题。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利大于弊,还 是弊大于利?温室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周围的人们对于温室 效应有什么认识?对于减少温室效应,我的建议是什么? 1.2教学活动过程 索经验.以行动研究的方式探索着一条可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 整合之路。一所学校就是一个试验基地,学校里的教师就是一 笔巨大的教育资源。如何更好地利用这笔资源,让教师的实践 T作不仅仅停留在试验阶段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及时总结经验 学生分为3个课题小组,分别由3位老师指导,通过观察、搜 索相关资料、开展模拟实验、进行社区调查等具体活动,鼓励学 生了解温室效应对地球环境带来的影响,分析它的利与弊.解 教训,即便是失败的教训对于教育工作来说也是十分宝贵的。 针对这样的研究目的,笔者有幸调研了上海市两所小学、 两所初级中学,分别听取了这4所学校设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 释温室效应的成因,并思考自己为减少温室效应能够做什么努 力。教学中运用概念图工具、鱼骨图工具、模拟实验和在线学习 平台(Zoho.C0m),学生在线交流并进行小组协作。 由于3个课题小组模式大体一致,故以第一课题小组为例 详细介绍:共分3个阶段。 整合的教学课程。从总体上看,4所学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程度不同,都在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上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 程整合的中观教学设计思想,但同时也具有很大的改进潜力。 阶段一:利用演示文稿出示问题,播放影片《后天》片段,请 同学回答影片反映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介绍全球气 1“温室效应”案例体现中观教学设计思想 1.1主题单元描述 候异常的主要原因——温室效应,播放《温室效应》,介绍全球 变暖可能产生的危害,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关注。 温室效应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必要让孩子切身感受这 一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果身边的气候不断变化,到 2100年地球将会是什么样的呢?然后,教师向学生说明课题小 组的研究内容。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的关系及其产生的影响, 并介绍课题小组将要开始的学习过程。按照学生意愿分成两 组,每组6—7人,确定小组长。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特点,适当调整 现象,唤起他们对于环境的责任感。本案例通过3位老师共同 设计,将3个学科融为一个主题内容。围绕这个主题,三部分是 从温室效应的影响,到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即成因问题,再 到怎样应对温室效应开展的.呈献给学生一个主题清晰、内容 收稿日期:2o08—09—20 作者简介:张贺(198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系20o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学设计与训练系统 设计。 2008年第11期(下半月)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9_ 小组成员 公布项目学习评价表,说明项目活动任务要求,组织学生 开展项目活动。学生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搜集资料并整理成 表格,然后以图示形式呈现出来。 阶段二:教师呈现漫画《地球出汗了》,引入情景,提问:地 球为什么会“ 汗”?大气出现了什么问题?教师再次呈现单元 问题,然后请同学们展示和交流自己信息搜集和整理的成果。 教师通过E—leaming平台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北半 球气温5年平均值的变化”图和系列漫画,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 已经获得的信息思考应如何看待温室效应。学生经过讨论,将 分成两组正反方.安排学生在进一步搜集和组织论据后,开始 下节课辩论.并将已完成的概念图上传到平台上。 阶段三:教师播放景观图片,一方面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 暖,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另一面,CO 增加也有利于植物 的光合作用而直接提高有机物产量。辩论由此展开,并开展小 组自评、互评.辩论结束后请同学尝试总结。 从辩论中选出一组进行展示总结,汇报研究历程,展示研 究成果。展示时,小组成员各自有不同分工,先介绍上网检索的 资料,使用软件绘制概念图表,利用E—leaming平台和在线学习 平台(Zoh0.Com)分享学习成果。然后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表达对 温室效应的看法,最后拉选票。全体成员通过网上投票系统评 选出最佳小组 对比第一课题小组,第二课题小组也有其突出特点:分成4 个阶段,对应如下表1。 表1 温室效应成因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整合技术活动 阶段一 鱼骨罔、头脑风暴 阶段二 仿真实验、数据图表 阶段三 视频配音 阶段四 小组PK,精益求精 在这4个阶段中,按照学生意愿分成3组,每6人一组,确定 小组长。教师适当调整小组成员。明确小组任务,收集资料,侧 重于如何应对温室效应,共同设计一份问卷,面向社区居民调 查。这个调查列为课外活动项目,是学生深入生活,了解他人的 一次机会.以此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表达能力,并要求录音、录 像、记录。 第三课题小组,分为3个阶段。 阶段一:教学准备工作,记录学生QQ号,方便网上联系,引 导学生申请E—mail和平台帐号。除了分组等必要准备之外,教 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对温室效应的成因制作出图,以使学生对 相关概念进行梳理。 阶段二:教师阅读学生写的学习心得,为进一步探究作准 备。教师播放一段视频,引出温室气体浓度产生的辐射强迫及 补偿就是“增强温室效应”,请学生分析原因。激发学生的兴趣。 仿真实验软件,学生小组讨论,自定参数,观测现象,使抽象问 题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 _30 2008年第11期(下半月}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阶段三:分派角色,撰写教本,推举导演和配音演员,尝试 视频配音。小组问PK,并利用投票系统投票。 1.3分析问题 这是一个大型研究性专题任务.围绕主题单元,教师作为 协助者,将学生推到表演的第一舞台,学生接受任务和分工后, 要利用网络查找资料,还要到社区里面去调查,回来后进行思 维导图、鱼骨图等制作,还参与了仿真实验。在引发学生深入思 考上,安排了小组间的PK、辩论赛。尽管课时很多,但是效果十 分明显.学生们提出来的问题很深人还很新颖,并且其他小组 的同学从很专业的角度回答了同班同学的问题。这对于培养学 生探究科学奥秘,深刻掌握知识都是传统教学所不能及的。 由于信息技术参与到教学中,很多学生们头脑中闪烁的疑 问立刻可以得到解决,不会存在以往积压问题,最后不了了之 的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花了时间,学生们为课堂上课准备 了大量内容,同时,每一节课的容量提高了,从单元主题角度来 看,总体上的时间并没有多出多少,所以提高了绩效,不但完成 了已有任务,而且,对于学生的培养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 “复合材料”案例——引入限塑令使知识从 生疏到生活 本案例主体为学生原本生疏的复合材料,经过教学设计, 引入了生活中实际接触的与复合材料相关的问题,并且进一步 设计了主题单元,意在提升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 2.1主题单元描述 本单元通过小组合作了解常见符合材料例如:玻璃钢、利 乐包、碳纤维、混纺材料等复合材料的特性及其应用,认识复合 材料,了解复合材料与传统材料相比有何优势。进而围绕2008 年国务院颁布的“限塑令”进行探讨,让学生利用电脑设计环 保、便捷的塑料袋替代品。学科为六年级科学第二学期第五章 “材料与生活”。 单元问题:复合材料与单一材料比有何优异的性能?如何 利用复合材料合成的概念设计 替代塑料袋的环保购物袋? 2.2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共分6课时,分别是:复合材料的概述,生活中有哪些 常见复合材料,项目活动开展、资料搜集、演示文稿制作,交流、 设计环保袋,知识测试与评价,这里主要以第五课时为例介绍。 (1)观察“水消失了”的小实验。教师用3个一次性纸杯,将 少量的水倒人其中一个纸杯,然后在桌面打乱纸杯顺序,请同 学们猜哪一个里面有水。大家纷纷猜测,结果老师将猜到的纸 杯倒过来,都没有水。剩下最后一个原本以为就是倒入水的那 个,哪里知道也没有倒出水来,原来是被吸水材料——一种高 分子树脂吸走了。 (2)复合材料定义强化。教学生用电脑锁住屏幕展示。比较 单一材料各自的优缺点,而将不同材料分层结合,就会有合成 后的优势。 (3)小组交流各自研究的复合材料。学生将P 传给教师, 教师利用银幕广播。学生展示范例,利乐包。组长介绍项目活动 的开展.带领全班同学观察利乐包的组成,及每一层的作用是 什么?为什么利乐包要比单一的使用纸、铝、塑料要好呢?让学 生自己动手体验复合材料,全班分4人一组进行观察。在展示过 程中.小组也将本组如何搜集资料、利用电脑处理信息、以小组 形式在课堂外深入科学探究的过程展示其中。 (4)设计环保袋。在同学们对复合材料有深刻了解后,介绍 “限塑令”.阐述设计环保袋的背景,请同学们讨论理想的环保 袋是怎样的。例如有同学回答,防水、结实、可降解、美观等。 (5)请同学们自己制作简要的产品说明书,设计自己理想 的环保袋.整合运用复合材料知识,发挥创新意识,并要说明材 质。通过电脑展示学生的作品,请学生讲解。 2.3分析整个活动 课程整合保证了探究问题的价值。本课程内容,如果是传 统教学方式,很明显学生不熟悉复合材料,教师最多采用介绍 和展示的方式,很难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而观察这 节课.由于学生分组任务明确,课前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对 复合材料有了深度了解,因此在接到设计自己认为完美的环保 袋的任务时,能够很仔细地设计环保袋的每一层是什么材料, 以及为什么这样做。而其他同学很快就提出一些争议,全班同 学共同探讨.使最后的材料组成考虑到经济、实用、方便等各个 角度,俨然看到未来的产品制造商正在成长。因此,对于教师抛 出一个问题,同学们的讨论不是泛泛而谈,更不是以往的异想 天开,而是有根有据,科学合理的。 运用拉近生活的教学设计,将知识学习回归生活本身。原 本材料课对于学生来说,不了解化学成分的情况下是很陌生的 知识,但是,在最后的教学设计中,加入了试验、自己制造环保 袋等环节,将生活拉近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兴趣,又潜移 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许多新材料,培养学生科学研 究的愿望。 3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前景 这些案例表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正在向着良性 的发展方向前进。实践阶段已经进入到以合理选择媒体、注重 学生思维发展为中心、教师作为教学设计和课堂控制者的阶 段。在信息对称的条件下,如何重构教育关系,是当代教育者面 临的新课题(祝智庭)。 (1)一线教师对媒体的运用表现得越来越理智,这符合祝 智庭教授所说的教育变革的技术路线。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提出以来.教学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尝试,这其中一线实践工 作者经历了从刚开始为了用技术而技术,到怀疑技术在教学中 是不是真的有必要一定要用,再到发掘技术用于课堂中的真实 含义,合理用技术的思想开始被广泛认同。之所以会有这个周 折过程,是因为在推行技术的过程中忽略了教育技术最原始的 目的。其实,教育技术工作者一贯都在坚持教学媒体的最优选 择一定要考虑课程内容和实际情况,先进的媒体运用对于教学 不一定是好的。当然,任何技术在被推广时都会被夸大其作用, 但是一线教师拥有多年教学经验,他们一旦熟悉了新的教学理 念,通过新旧思想的碰撞后,会理智的思考并自觉运用新思想 指导教学。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终要以学生的思维自主性为核 心。通过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终不是应 用技术本身,而是要更加以学生为中心。这不仅仅体现在课堂 上让学生自助操作电脑,更主要地是培养学生学习思维的自主 性。只有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想着如何为了运用电 脑。才能真正设计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 (3)教师作为设计者、控制者不在于地位如何变化,而在于 其不可被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师的辅助不仅仅体现在不再是满 堂灌知识,而是要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同时,能够按照教学 设计的既定方向发展。这里教师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控制者,尽 管教师从第一发言人变成了第二发言人,但是教师工作的难度 却没有减少,相反对于习惯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来说,对他 们的教学设计和统筹水平要求更高了。教学设计对于教师来说 更加具有挑战性。 4结束语 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全新的教学理念,如何在实际的教 学中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 的变革,以及如何评价和促进发展是每一位教师热切关注、急 于解决的问题。投身于基层教育事业的学科教师们带着问题实 践着,在实践中探索好的解决方法。但是由于没有时间和精力 交流.大量成功的经验不能大范围地被借鉴。因此,及时总结经 验并广泛交流就成为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结合点。 参考文献 [1] 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 祝智庭.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中级)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沈正道) 2008年第1^期(下半月)软件导刊.教育技术31_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