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茅盾小说对二三十年代中国历史的表现

2021-03-28 来源:客趣旅游网
论茅盾小说对二三十年代中国历史的表现

论茅盾小说对二三十年代中国历史的表现 以《子夜》为例

摘要:小说《子夜》是以30年代初期上海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1930年5-7月仅仅70多

天发生在上海工商界金融界那短暂而惊心动魄的一幕,塑造了一位让人心生无限感慨和同情的民族资产阶级者吴荪蒲,并且作者揭示了历史时局对于他悲剧命运的巨大影响,同时对于当时中国很大一批像吴荪蒲相同命运的人,表达了作者的深切同情与赞扬。

关键词:茅盾;历史;民族资产者;同情

西班牙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谚语:“小说……被称作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从这一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小说中体现和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因为一个作家的创作,必定要受到特定历史环境的影响,因此当读者阅读他们的作品时,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特定历史环境的影子,而在茅盾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就非常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兴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茅盾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乱和黑暗的时期,内有军阀的连年混战,外有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国家如此惨淡的形势,对于年轻的茅盾来说,刺激是非常大的。1930年春末夏初,世界经济大萧条,欧美经济恐慌影响到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一些以外销为主要业务的轻工业受到严重打击,濒于破产。同时国内由于国民党内部争权的斗争,又一次爆发为内战。汪精卫、冯玉祥、阎锡山为一方,蒋介石为另一方,沿津浦铁路一带作战,其规模之大,战争之激烈,创造了国民党内战的纪录。老百姓遭殃自不待言,工商业也受到阻碍。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挽救自己,就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增加工作时间,减低工资,大批开除工人,成为普遍现象,这就引起了工人的猛烈反抗,罢工浪潮一时高涨。而处于三座大山残酷压迫下的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武装起义,势已

燎原。这一切都给茅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由此孕育出了《子夜》这部作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造的《子夜》,自然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迹。

当时中国市场,面对帝国主义的军事和经济的双层侵略。作者通过周仲伟说出了“我是吃尽了金贵银贱的亏!制火柴的原料——药品,木梗,盒子壳,全是从外洋来的;金价一高涨,这些原料也跟着涨价,我还有好处么?采购本国原料罢?好!原料税,子口税,厘捐,一重一重加上去,就比外国原料还要贵了!况且日本火柴和瑞典火柴又是拚命来竞争,中国人又不知道爱国,不肯用国货……”一语道破了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在世界经济大萧条之下受到内外压力进退维谷的窘状。

小说一开头就以写实的笔法,绘出了三十年代初期苏州河两岸带有明显近代色彩的繁华画面,“外滩公园里的音乐”、“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可是在这些画面之中,吴老太爷还紧紧抱着《太上感应篇》。无形中,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特色,一只脚已经跨到了近代社会,一只脚还陷在污垢的封建泥沼里。“我是一点也不以为奇。老太爷在乡下已经是…古老的僵尸?,但乡下实际就等于幽暗的…坟墓?,僵尸在坟墓里是不会…风化?的。现在既到了现代大都市的上海,自然立刻就要…风化?。去罢!你这古老社会的僵尸!去罢!我已经看见五千年老僵尸的旧中国也已经在新时代的暴风雨中间很快的很快的在那里风化了!”历史在这里,通过文学的手法不经意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此番因为土匪实在太嚣张,而且邻省的共产党红军也有燎原之势”,短短数语又将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悄悄地勾勒出来了。

面对这样的国内形势,当时的当权者又是怎样做的呢?“陇海,平汉两路,中央军非常吃紧”国民党还在忙着争权夺利,进行着中原大战;还在一次又一次的围剿着红色势力,

国内笼罩着战争的气息。

在这样动荡的年代里,公债成为了反映时局的一面镜子。“我得了个秘密消息,中央军形势转利,公债马上就要回涨呢。”公债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品,与时局紧密相连,是它与生俱来的特性。在《子夜》中,作者在公债上着了不少笔墨。这就使《子夜》带着大量对二三十

年代中国历史的描写。在公债市场,吴荪蒲与赵伯韬较量着。开始赵伯韬拉扰吴荪甫进行公债投机,而吴荪甫又联合其他资本家组成信托公司,想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因而与赵伯韬产生了矛盾。赵伯韬依仗外国的金融资本做后台,处处与吴荪甫作对,加上军阀混战、农村破产、工厂的工人怠工、罢工,尽管吴荪蒲和同伙竭尽全力,拼命挣扎,最后也没有改变全盘失败的命运。而此时的公债对于时局,大有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的意味。军事上,蒋冯阎中原大战、国共内战,公债市场受此影响,这个给了吴赵二人一个斗争的舞台。政治上,工农革命运动此起彼伏,由此也牵连出了吴荪蒲的纱厂工人怠工罢工,使得吴荪蒲内外交困,最终失败。

小说中吴荪甫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强大、自信、有抱负、有手腕;另一方面却软弱、空虚。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官僚不满;另一方面又敌视工农。但是他又是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缩影,带着浓重的悲剧色彩,是中国近代企业家生不逢时、壮志未酬的悲剧。作者将时代的大背景,通过吴荪蒲徐徐展现在读者面前。

再来看《子夜》中对工农革命的反映。首先写到吴荪甫的家乡双桥镇发生变故,农民起来反抗,使他在乡下的一些产业蒙受损失。而“那些嚷嚷闹闹的年轻人”在“怪认真的‘打倒土豪劣绅’,“双桥镇依然满眼熙和太平之世”,可是另一批年轻人却分得了曾苍海许多特权。可是之后的“七里桥到了共匪,今晚上要抢镇”则使得“曾苍海已经像个死人”。一前一后地两次类似的运动,却有着天壤之别。一次是“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子”,一次是“束着红布条的兵”。接着又写到工厂里的工潮此起彼伏,也使他坐立不安。为对付工人罢工,吴荪甫起用了一个有胆量、有心计的青年职员屠维岳。他先是暗中收买领头的女工姚金凤,瓦解了工潮的组织;当事发之后,姚金凤被工人看作资本家的走狗,而工潮复起的时候,他使吴荪甫假令开除姚而提升那个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这样一来,姚的威信恢复,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对她的处置。接着,作为让步,吴收回成命,不开除姚,并安抚女工给予放假一天。吴荪甫依计而行,果然平息了罢工。这些都再现了30年代的工农运动。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工农运动的局限性,在

没有科学的领导下,很容易分化失败。但是也显示了工农运动伟大的能量。

《子夜》这部作品,抓住了当时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现实,同时在艺术上也表现的非常出色,揭露产生这一切的社会根源,确实起到了使人们惊醒、感奋的战斗作用。

茅盾曾经说过:“一个已经发表过若干作品的作家的困难问题,也就是怎样使自己不至于粘滞在自己所铸成的既定模型中,他的苦心不得不是继续地探求着更合于时代节奏的新的表现方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探求着更合于时代节奏的新的表现方法”,正是茅盾所追求的以作家表现时代生活,当人们在阅读作品的同时,能感受历史生活的沧桑和沉重,从而引以为鉴,继往开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