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悲愤诗》入手,论蔡文姬的悲剧人生

2024-04-05 来源:客趣旅游网
f作冢作品 从《悲愤诗》入手,论蔡文姬的悲剧人生 。姜云霞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摘 要】常言道:“自古红颜多薄命”,汉代才女蔡文姬的一生验证了这句话,她一生坎坷波折,幼时,随 父流亡;初嫁,夫死归家;再嫁,别子返汉;三嫁,遭人嫌弃。她的人生充满悲剧色彩。然而蔡文姬的不幸却成 就了她的文学成就及其文学地位,她的传世作品《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 五言长篇叙事诗。 【关键词】《悲愤诗》;蔡文姬;悲剧人生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10—0066—01 一、蔡文姬的悲剧人生 也短命弃她而去。史书记载,“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 天下丧乱”。初平五年(194)即改元兴平元年。兴平只有两年。 由此来推断,文姬结婚也就一年左右的时间。因为没有子息, (一)幼时,随父流亡 蔡文姬,本名琰,字文姬,又字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 人。她出生于一个具有浓厚儒家传统的家庭。父亲蔡邕是东汉 著名的学者、作家,对于她的一生产生了深刻而又广泛的影 响。熹平六年七月,汉灵帝下诏书,让蔡邕及光禄大夫杨赐、谏 文姬只好回到家乡。 (三)再嫁,别子返汉 兴平二年,文姬被掳人匈奴,成为左贤王之妃,文姬在胡 议大夫马日碑、议郎张华、太史令单等就灾异等方面的问题各 陈己见。蔡邕为此而作《对诏问灾异八事》,认为当时的政治所 以混乱,天灾所以不断,其根本原因“远则门垣,近在寺署”,也 就是说主要是外戚和宦官干预朝政所致。如此尖锐的抨击,当 然要得罪许多达官显贵。蔡邕被视为“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大 中生活了12年,生有二子。曹操素“与蔡伯喈有管、鲍之好”, 念其无后,“乃命使者周近择玄璧于匈奴赎其女还”。南匈奴 同意蔡文姬归汉是有一定条件的,最苛刻的一条就是将两个 孩子留下。要么骨肉分离,要么滞留边地,面临着如此艰难的 选择,文姬陷入了极大的痛苦。她的《悲愤诗》以相当的篇幅 细致逼真地描写了这种近乎绝望的心迹。 (四)三嫁,遭人嫌弃 文姬随汉使周近回到故乡陈留郡,发现家乡满目疮痍, 不敬”,要被处以极刑。在有关人士的斡旋下,他才免于一死, 被黜戍边,来到五原安阳县,即今内蒙古包头市的西北地区。 汉灵帝光和二年(179),也就是蔡邕流亡五原的第三个年头, 朝廷大赦,蔡邕终于有了机会回到中原。五原太守王智为他饯 行,酒酣之际,王智起舞祝贺,但是蔡邕并没有表示特别的感 战乱后的故园,到处是断壁残垣,已然无法居住。此时,曹操 为了让恩师蔡邕血脉传承,又为文姬择一夫婿,此人便是屯 田校尉董祀。董祀正值鼎盛年华,论年纪比文姬小许多,他生 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董祀来说,原本不 会想到要娶一个长自己许多岁、已结过两次婚还生过两个胡 激 情,为此得罪了王智。也许蔡邕有所不知,王智绝非等闲 之辈,他是中常侍王甫之弟,素来骄横。见蔡邕居然不领其情, 便暗中告密,伺机加害。蔡邕自知祸将及身,于是亡命江湖,远 迹吴会,前后长达12年之久。年幼的蔡文姬很可能又随着父亲 流亡于江南。 儿的中年女人为妻的,只是碍于丞相曹操授意,无奈而接纳 文姬为妻,董祀内心里对文姬还是有些不足之感。 蔡文姬与董祀结婚这年,是公元208年,这年爆发了著名 的赤壁之战。蔡文姬这年已经是三十五岁。她已饱经战乱之 苦,经历了与父亲、两个夫君、两个儿子的生离死别,内心中 (二)初嫁,夫死归家 16岁时,蔡文姬远嫁河东(今山西运城北部)卫仲道。《蔡 伯喈女赋》:“在年华之二八,披邓林之曜鲜。当三春之嘉月, 时将归于所天。”“归于所天”就是出嫁的意思,而且是在春天 充满挫折与伤痛。冰雪聪明的她,对于董祀的不爱,是心中有 数的。但此时的蔡文姬,已经没有了年少时愤而离开卫家的 那种勇气,也许是因为她已经历了太多,父亲的死也让她无 最美好的季节。这一年大约是在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前后。 不幸的是,此后不久,父亲蔡邕只是因为听到董卓被杀,发出 一声叹息,就被王允所杀。而且,几乎就在同一年,她的丈夫 所依靠,她有些麻木了,面对命运,只想迁就。 刊f0 语文学刊 二、《悲愤诗》的悲苦情结 这首五言长诗,围绕丧失家庭的悲惨遭遇,诗篇的描写 也没有孑遗。可聊慰膝下的孩子失去了,过去丧失的家庭又 已化为荆艾白骨,与家人团聚的希望彻底破灭。悲剧的主旋 集中在这一悲剧的发生,人物面对这一悲剧的反应、态度和 行动,以及因此而造成的纠葛,这些纠葛又导致悲剧如何发 律又一次升腾轰鸣。末段十句叙述在“旁人相宽大”的情况下 诗人“托名与新人”,成立了新的家庭。但由于“流离成鄙贱” 而“常恐复捐废”,以至于“怀忧终年岁”终身抱憾。 朱光潜说:“希腊悲剧是一种特殊文化背景和特殊民族 性格的产品,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是那个民族的必 现,直至悲剧的解决和后果。以蔡琰被掳后的经历为主线,分 三个部分叙写。 第一部分写遭遇战乱,被掳西行。叙述了造成十人(亦即 主要人物)悲剧产生的原因即董卓之乱,以简练的笔墨概括 了董卓拥主自强,关东举兵讨伐,董卓率胡、羌兵马东向屠城 掳掠等历史事件。中间以“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转而叙 述诗人与其他妇女一起被掳入匈奴的途中经历,这里描写诗 人的丧失家庭成为俘虏的悲剧发生,以及她“欲死不能得,欲 生无一可”的反应。 然产物。”蔡文姬的五言《悲愤诗》的诞生,也不仅仅是她本人 自身努力的结果,还有时代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主客观条 件统一的产物。《悲愤诗》就其普遍性而言,具体收摄了广大 人民浮沉乱世的悲哀;若以蔡琰生命遭逢观之,则如此宏观 诗史的文字表现,不啻是蔡文姬个人对于彼时人祸乱世发出 最沉痛呐喊的控诉。而被“辱身”、无奈“弃子”,终成惊弓之 鸟。吾人可以理解何以蔡琰有“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惶 惶竟日之哀。书作此文,除感其彤管清扬,更希望能以切近人 情之语汇,笔述其“不得不然”的悲哀。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写胡地思乡念亲,母子生死离别。叙述了诗人在 边地的痛苦生活,诗人集中描写的是自己家人的思念之情。其 中“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四句,很好地刻画了她对故乡和 亲人思念之殷切,同时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讲述了诗人离胡 归汉的情景。其中包括两个场面,一是与所生二子的离别,二 是同时被掳的妇女们的送别。在别子的场面中,诗人具体描写 了孩子“阿母常仁侧,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1]于琦.蔡文姬《悲愤诗》的女性主义解读[J].贵州师范大学学 报,2002. 的责问和自己“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的巨大悲痛。这是悲 剧的进~步发展,与送别妇女“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的场 景汇成一片浓烈的悲痛气氛,将悲剧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写回家后的见闻、再嫁后的隐痛。叙述了归途 及到家后的遭遇。在这段叙述中仍贯彻着诗人丧失家庭的悲 剧主题。诗人返回故乡,方知亲人已经丧失殆尽,连中表之亲 [2]郑群,浅论蔡琰及其三次婚姻[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 [3]张蕾.蔡文姬《悲愤诗》的独特叙事视角与女性心理观照[J].河 北大学学报,1999. [4]屈正平.蔡文姬诗的比较研究叩].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 [5]苏云.以女性眼光看待忧患与生命一从蔡文姬的《悲愤诗》谈 起[J].新疆大学学报,l998. (上接第21页) [8]Bachman L F&Palmer A S.Language Testing Practice[H].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l996. 身的问题和社会价值层面的问题剥离开来研究。 [9]Hughes,A.Washback and TOEFL Unpublished manuscript, 【参考文献】 [1]Alderson,J…C Wall,D.Doeswashbackexist?[J]J ̄pplied Lingustics, 1993,14:1 15~129 uck, ̄Testing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in Japanese university 2000;University of reading [1O]Leung C&Lewkowicz J.Expanding horizons and unresolved conundrums:Language testing and assessment[J].TESOL Quarterly,2006(1). entrance exam1nat1ons[J].JALT journal,1988,10:1 5-42 [3]Alan Davis.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st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 997:225. [1 1](http://www.acuityforschoo1.com/)Bennett R E.Formative assessment:A critical review[J]Assessment in Education: Principles,Policy&Practice,201 1(1). [4]唐雄英.语言测试的后效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7). [5]Hughes,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H].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 989:324. [12]王华,富长华.形成性评估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综述[J].外 语界,2006(4). [1 3]Leung C&Mohan B.Teacher formative Assessment and talk [6]Frederiksen,J.R.,Collins,A.A systems approach to in classroom contents:Assessment as discourse and educational testing[J1.Educational Researcher,1 989,1 8 (9):27N32 assessment of discourse[J].Language Testing,2004(3). [1 4]Davison C.The contradictory culture of teacher—based assessment ESL asseenment practices in Australian and [7]Brown J D.Language program evaluation:A synthesis of existing possibilities[A].in Johnson R K。The Second Hong Kong secondary schools[J].Language Testing,2004(3). Language Curriculum[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222N241 [15]李清华.形成性评估的现状与未来[J].外语测试与教学, 2012(3). 67 nITl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