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化自信

2021-04-28 来源:客趣旅游网


文化自信

党是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宏伟战略目标,这必将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的高潮。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文化自信作为民族文化主体理性而自觉的意识将发挥其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激励创造的重要作用。“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红旗文稿》2010年第16期)文艺创作作为时代精神的敏感神经,作为文化生产的重要一翼,承担起培育民族文化自信的重任,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无疑是时代赋予其的文化“新命”。

文化自信的三个来源与文艺创作的文化使命

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凝聚力、文化同化力、文化引领力是文化自信的三个基本来源,增强文化自信,就要在文化产品精神内涵的凝聚力、同化力和引领力上下工夫。文艺创作作为文化产品生产的重要方面,在激励和培育人民文化自信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自信可以通过文艺去发现,也可以通过文艺去培养,发现、培养、激励文化自信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文艺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其一,文艺创作应着力于文化凝聚力的提升与增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载体,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民团结在一起的,不是物质的纽带,而是精神的纽带,文化凝聚力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谈到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艺创作时,我们常常会提及民族性,这个民族性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长期建构的结果,也是文化凝聚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从这个意义

上说,文艺创作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要自觉增强向心力,弱化离心力,分辨清哪些是我们民族质的血统规定性,哪些是异质的文化因子。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产品与民族、国家之间具有一种互文性,即文化产品与民族、国家二者有着相互确证和相互体现的关系。我们的人民能够从文学艺术等优秀民族文化产品中寻找到深刻的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历史认同、价值观认同,从而使我们的民族更有凝聚力,核心价值体系更有吸引力,经济物质发展更有人文方向感。只有具有鲜明的文化凝聚力的文艺作品才真正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精神故乡,读者才能从中发现自己所属的文化根脉和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

其二,文艺创作应着力于文化同化力的提升与增强。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树不是在特制封闭容器里的无土栽培技术的产物,它深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对传统文化有所继承,对域外文化有所借鉴。但传承不是把古代的搬到现代来,借鉴也不是把国外的搬到国内来。我国当代文化自信的确立就在于它有着顽强的文化同化力,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方面,始终坚持批判和吸收相结合,坚持继承和发展相结合,坚持开放性和自主性相结合,使传统文化现代化,使外来文化中国化。其实,大格局的文艺家无不以自己的创作体现着文化同化力,这也是文艺创作主体性的重要表征。鲁迅虽曾说自己写小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医学上的知识”,但他的小说却是现代汉语文学的典范,是有着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新文学的范本,涌动着中国文化精神的血脉。鲁迅的创作可以说既有采自苏俄和西方的先进观念和现代形式,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底蕴和精神做派,但他也确实是在创作中国的现代的文学,这是一种文化同化力创造的典范。

其三,文艺创作应着力于文化引领力的提升与增强。文化引领力是朝向未来的,它将引导人们从现在或当下出发走向美好的未来。具有正确的引领力的文化是先进文化,这是人们对先进文化抱有高度自信的重要原因。文艺创作着力于提升和增强文化引领力,就要自觉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一方面是指导思想上的先进性,即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其基本精神融入到创作过程中去;另一方面是内容上的先进性,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实反映人民生活,真心反映人民疾苦,真诚反映人民吁求。此外,还要关注形式或载体上的先进性,从网络化、信息化的潮流趋势中把握我国文艺创作前景。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极大地改变了文艺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文艺家应在网络文化的发展上抢得先机,占领文化制高点,为文艺创作注入新动力、开辟新领域、拓展新媒介。

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的精气神

根深才能叶茂,从民族文化深处升腾出来的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的精气神。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这样说道:“谁又能说,枯萎的心灵和空无一物的骷髅,究竟哪一样看上去更可怕呢?”文艺创作丧失文化自信,就将如同枯萎的心灵,不仅毫无生气,而且还将在虚无中走向幻灭。

文化自信为文艺创作“立主体”。从实质上看,文化自信就是文化主体性的确立。文艺创作有着强烈的主体性,这个主体性应该是多层次的,其中最高的层次是文化主体性。文艺创作的文化主体性是指文化精神、文化核心价值观对文艺创作发挥的主导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个人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追求与以文化精神、文化核心价值观为存在形态的群体精神和群体价值诉求的统一,就是文化主体性的鲜明体现。在这里,个人价值是对群体价值的体现和确认。文化主体性是一种具有精神向心力的内核,一旦确立,就能够避免各种精神价值倾向的逆反运动。当前,我国许多优秀的主旋律文艺作品,就显示了文化自信为文艺创作“立主体”的强大功能。具有了文化自信,即确立了文化主体性,我们才能摆脱被动状态,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对中外文化遗产实行“拿来主义”。

文化自信为文艺创作“厚意蕴”。意蕴深厚是优秀文艺作品的基本特质之一,而意蕴深

厚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性基础就是文化自信。文艺创作是以塑造意象为核心的,其中包括人的形象,也包括物的形象。优秀的国画家画梅兰竹菊,虽极常见,亦必会使我们长久思悟;优秀的文艺家以作品扬善惩恶,亦极常见,仍会使我们心动神会。这就在于这些经历长期文化建构的意象和故事中已经渗透着艺术家、作家对于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和无比自信。文化自信从来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我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言说方式,它能够使我们自觉到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蕴涵,这种自觉体现在文学表现上,就能够深化日常生活在文艺图景中的意义,获得理想的“景深”效果。

文化自信为文艺创作“增底气”。只有思想根系发达,方向明确,力量强大,不困惑、不迷惘、不虚空,我们才会抱有自信,文艺创作才会有精气神。文化自信将使人们在精神上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变积极,由软弱变坚强。我们许多优秀文艺作品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实际上,就是对人民大众的自信,这既是因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创造者是人民大众,也是由于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全部意义和价值的承担者在于人民大众。这里的文化是人民文化,与人民精神、人民愿望、人民理想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和同构性。对人民文化的信心会使文艺家更加贴近人民,价值倾向更趋向于人民的立场,文学史上那些人民性强的优秀作品,都更富有生动蓬勃的阳性元素,它们往往深沉厚重,底气沛然,原因就在于著作者对于人民文化的充分肯定与自信。

文艺创作需要清醒的、坚定的、有所作为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非常复杂的现象,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当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激荡也越来越剧烈。关于文化的各种观点和评价层出不穷,对于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发展和守护、殖民和解殖、消解和建构、危机和生机、良与莠、取与予的讨论不绝于耳。文化成了最容易使人们困惑迷惘、无所适从的场域。对于文艺创作者来说,需要怎样建构我们的文化自信,要建构怎样的文化自信,已成为不得不深长思之的问题。

首先,文化自信应是清醒的,而非盲目的。这就要求作家、艺术家要分辨哪些文化是科学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是先进的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优良传统。哪些文化是落后文化,是不科学的文化,是贵族文化,是殖民文化。只有意识清醒,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文化自信。美国的动画巨片《花木兰》《功夫熊猫》等,虽然好莱坞为赋予它们尽可能多的中国古典文化意味做了非常多的努力,“但作为梦工厂,并不是想要向全世界宣扬中国文化”,而是“借着中国元素,实现自己的目的——宣扬美国的价值观”(张航钧等:《〈功夫熊猫〉的成功》,《电影文学》2010年第6期)。显然,我们的文化自信不能是源于此种性质的文化产品,而应是真正的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带给我们的自信。欧美的文化产品,价值观传播倾向、意识形态性都非常鲜明;这样说不是要完全否定和抵制这些文化产品,而是说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忠诚于自己国家文化价值系统即意识形态取向的清醒态度。

其次,文化自信应是坚定的,而非犹疑的。文艺创作在带给人们文化自信方面是负有责任的,这就要求作家、艺术家们的文化自信及其在文艺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文化自信是坚定的,只有这样才能给人们以鼓舞和感染,唤起人们的信心。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发表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宣称“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同年9月25日,鲁迅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对弥散一时的幻灭与虚无论调进行了批驳,他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文艺创作需要的正是鲁迅这种坚定的文化自信,这种从“地底下”生发出来的自信力应成为我们文艺创作的主心骨。

再次,文化自信应是有所作为的,而非无所作为的。文化自信不是文化保守主义,更非故步自封。文化自信不是拒绝辩驳和批判,而是在这辩驳和批判之后,使文化获得新生。文艺创作中的文化自信,意在开拓创新,意在塑造“新人”,意在通过作品使人民群众获得

自信,感奋起来,不断激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更为自觉地以自己的不懈努力去砥砺自我、改造现实、实现理想。我们常说,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创造人。我们的文化自信最终要实现的是塑造人的目标,是有所作为的以现实实践为指向和旨归的文化自信,所以应始终保持一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创造性姿态。文化自信的践行性品格,不仅体现在态度上、信念上,也体现在文化活动、文化实践中,比如文化产品“走出去”的策略设计,比如孔子学院的建设,比如文艺家国际交流的增多、在世界文坛上发出自己响亮的声音,比如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等等,都是主体文化自信的张扬和展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