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茶的历史故事十篇。 茶的历史故事:西汉]飞燕啼梦
据《赵飞燕别传》记载,汉成帝驾崩后,皇后悲悲戚戚,思缕不绝。一天,皇后在梦中惊哭不止,宫女慌忙进去问安,将皇后叫醒,问她为什么如此伤心,皇后醒过神来后,对待女讲了梦中的情形:
皇后在梦中见到皇上,皇上赐坐,并命人进茶。正在此时,左右大臣纷纷上前,奏道\"此人以前对皇上侍候不周,没有资格喝这杯茶。\"皇后面对此情此景,不觉伤心倍至,号淘大哭。 茶的历史故事:三国]孙皓赐茶代酒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
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茶的历史故事:晋]王濛\"水厄\"
王濛是晋代人,官至司徒长史,他特别喜欢茶,不仅自己一日数次地喝茶,而且,有客人来,便一定要客同饮。当时,士大夫中还多不习惯于饮茶。因此,去王濛家时,大家总有些害怕,每次临行前,就戏称\"今日有水厄\"。
事见《世说新语》:\"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茶的历史故事:晋]道开饮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
单道开,姓孟,晋代人。好隐栖,修行辟谷,七年后,他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来移居河
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
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 茶的历史故事:北魏]王肃\"酪奴\"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三载:
\"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是有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
肃,即王肃,字恭懿,琅邪(今山东临沂)人。曾在南朝齐任秘书丞。因父亲王奂被齐国所杀,便从建康(今江苏南京)投奔魏国(今山西大同,是其国都)。魏孝帝随即授他为大长史,后来,王肃为魏立下战功,得\"镇南\"之号。魏宣武帝时,官居宰辅,累封昌国县侯,官终扬州刺史。
王肃在南朝时,喜欢饮茶,到了北魏后,虽然没有改变原来的嗜好,但同时也很会吃羊肉奶酪之类的北方食品。
当人问\"茗饮何如酪浆?\"时,他则认为茶是不能给酪浆做奴隶的。意思是茶的品位并不在奶酪之下。
但是,后来人们却把茶茗称作\"酪奴\",将王肃的本意完全弄反了。 茶的历史故事:唐]陆羽鉴水
茶圣陆羽不仅在茶的历史、生产和鉴赏上有独特的功夫,而且,对于烹茶用水也十分讲究,对水的品鉴十分精到。
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中记述了陆羽鉴水的一段故事。 唐代宗时期,湖州刺史李季卿到维扬(就是今天的扬州)与陆羽相逢。李季卿一向倾慕陆羽,很高兴,便于陆羽说\"陆君善于品茶,天下闻名,这里的扬子江南零水又特别好,二妙相遇,千载难逢\"。因而命令军士执瓶操舟,到江中去取南零水。
陆羽趁军士取水的时间,把各种品茶器具一一放置停顿。不一会,水送到了。陆羽用杓在水面一扬说\"这水倒是扬子江水,但不是南零段
的,好象是临岸之水\"。军士说\"我乘舟深入南零,有许多人看见,不敢虚报\"。
陆羽一言不发,端起水瓶,倒去一半水,又用水杓一看,说:\"这才是南零水\"。军士大惊,急忙认罪说:\"我自南零取水回来,到岸边时由于船身晃荡,把水晃出了半瓶,害怕不够用,便用岸边之水加满,不想处士之鉴如此神明。\"
李季卿与来宾数十人都十分惊奇陆羽鉴水之技,便向陆羽讨教各种水的优劣,并用笔一一记了下来。 茶的历史故事:唐]吃茶去
吃茶去,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在佛教界,却是一句禅林法语。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茶饮,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
据《指月录》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吃茶去\",是一句极平常的话,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蕴藏着真谛。茶对佛教徒来说,是平常的一种饮料,几乎每天必饮,因而,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对佛教徒来说,既平常又深奥,能否觉悟,则靠自己的灵性了。
茶的历史故事:唐]李德裕与惠山泉
李德裕,是唐武宗时的宰相,他善于鉴水别泉。 尉迟偓的《中朝故事》中记述:
李德裕居庙廊日,有亲知奉使说口(注今江苏镇江)。李曰:\"还日,金山下扬子江中急水,取置一壶来\"。其人忘之,舟上石头城,方忆及,汲一瓶归京献之。李饮后,叹讶非常,曰:\"江南水味,有异于顷岁,此颇似建业石头城下水\"。其人谢过,不敢隐。
唐庚《斗茶记》载:\"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这种送水的驿站称为\"水递\"。时隔不久,有一位老僧拜见李德裕,说相公要饮惠泉水,不必到无锡去专递,只要取京城的昊天观后的水
就行。李德裕大笑其荒唐,便暗地让人取一罐惠泉水和昊天观水一罐,做好记号,并与其他各种泉水一起送到老僧处请他品鉴,找出惠泉水来,老僧一一品赏之后,从中取出两罐。李德裕揭开记号一看,正是惠泉水和昊天观水,李德裕大为惊奇,不得不信。于是,再也不用\"水递\"来运输惠泉水了。 茶的历史故事:唐]苦口师
苦口师是茶的别名。
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字文通),自幼聪慧,十岁能作诗文,颇有家风。皮光业容仪俊秀,善谈论,气质倜傥,如神仙中人。吴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
有一天,皮光业的中表兄弟请他品赏新柑,并设宴款待。那天,朝廷显贵云集,筵席殊丰。皮光业一进门,对新鲜甘美的橙子视而不见,急呼要茶喝。于是,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瓯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
此后,茶就有了\"苦口师\"的雅号。 茶的历史故事:宋]王安石验水
宋代王安石,年老后患有痰火之症,服用许多药,总是不见好转。后来,太医建议他饮用阳羡茶试一试,并叮嘱要用长江瞿塘中峡水煎烹。于是,王安石便托苏东坡返回家乡时,顺便带上一瓮来。
不久,苏东坡亲自把水送到王安石府上。王安石即命仆人抬进书房,亲自开封,又命书僮煮汤泡茶。
候汤如蟹眼,沸声似松风。王安石将阳羡茶一撮,注水满盏,并晌,茶色乃显。王安石问:\"此水何来?\",东坡答曰:\"巫峡\"。王安石道:\"是中峡吗?\"东坡回道:\"正是\"。王安石笑道:\"此乃下峡之水,如何借名中峡?\"
东坡大惊,只得据实以告。原来,东坡被一路秀丽的三峡风光所吸引,船到下峡时,才想起王安石所托之事。当时,水流湍急,回到上游已经来不及了,只得汲一瓮下峡水充之。东坡说\"三峡相连,一般样水,老太师何以辨之?\"
王安石告诉东坡说:\"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须是细心察理。这瞿塘
水性,据《水经注》载,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太医院官知老夫中脘变症,故用中峡水引经。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茶色半晌方显,故知是下峡\"。东坡大为折服,赶紧离席谢罪。
此事载于明代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