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失败的革命案例
完成一轮又一轮工业革命是强国之基。中国历代政府并不是不明白这一点,所以从清朝末年开始,中国就曾进行了多次开启工业革命的尝试。但从清末的洋务运动到1978年的120年间,中国的多次工业革命尝试均告失败,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才找到了开启工业革命的正确密码。今天博主就《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一书中作者对中国前几次工业革命的失败尝试进行盘点,试图分析失败的原因,以得出正确逻辑。
不得要领的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正式开启工业革命的尝试应该是洋务运动。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多次无礼叩开,领土被分割,国格遭侮辱。仁人志士就开始了探索救国图强之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他们提出的第一个主张。
意识到自己的落后之后,第一步当然是要学习,这是没错的。但是,学习要学什么?要怎么学?却是非常有讲究。当时洋务派在清廷上算是较为务实的一派人,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他们也都是实权派大员,且已“开眼看世界”。他们学着人家办兵工厂、办织布局、办船务局,但是都学的是皮毛。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根本没有理解透工业革命必须是要从惠及全国90%以上人口的农村开始变革。他们着眼着手都完全是自上而下,可以说,当时中国大部分的人口与这次洋务运动毫无关联,只有一小撮上层精英在“自娱自乐”。清廷是官员重商,最高权力者旁观,而广大百姓连“吃瓜”的资格都没有。这种做法根本不具备引爆市场的任何条件,属于完全不得要领。
而看向差不多同时期的日本,他们的明治维新就学的有样多了。他们学习了英国的“全民重商主义”,引进缫丝、纺织等近代设备,建立示范工厂,推广先进技术;招聘外国专
家,派留学生出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政府出面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地主、商人及上层士族争先恐后投资和经营银行、铁路及其他企业。产业革命出现了一轮又一轮高潮,应该说,日本明治维新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复制是很成功的,这是日本的国力提升的直接原因。他们打赢了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也是国力上升的直接表现。
因果颠倒的制度改革
辛亥革命后,国民党新政府看到了大清洋务运动的失败,曾经第二次发起对工业革命的效仿。但这次犯的错误是,误以为工业革命的成功是制度的结果。辛亥革命最大的动作就是进行一系列的政治制度的革新。在中国建立共和体制,实施民主自由选举。但殊不知,以政治体制为代表的一系列现代政治制度是工业革命的果实而非原因,用马克思的观点来分析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应该说,所有人类历史上的制度都要基于其生产力水平来制定,并要有相应的生产力基础来执行和维持。
一项制度能够长期维持下去的前提是,其产生的效益要大于其执行成本,否则,这个制度只能崩盘而无法维持。辛亥革命后的革命党人就是不懂这个道理,一直在揪着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殊不知当时的中国根本没有移植西方制度的财富基础,强行移植过来只能造成无穷无尽的党派纷争和军事动荡。孙中山死后,革命党人群龙无首,后来就再无东山再起之力。直到我党实施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才走到了正确的路上。
从重工业切入会导致经济崩溃
新中国建国后的前三个五年计划,则是中国第三次进行工业革命的尝试。当时,当局已意识到了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也并非不知道工业革命需要盘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和资源。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所犯的错误是,工业革命的开启必须要以粮食安全作为前提,并且需要以好操作的轻工纺织作为切入口,而不能以重工业作为切入口。
大跃进的错误是,抽调了过多的人手去大炼钢铁,而导致了粮食的饥荒。当时对农田的实际产出总量有误判。此外,计划经济有着明显学习苏联的痕迹,且不说学的是否像这个问题。即便是学了苏联,当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也有僵化的问题,他们经济上的轻工业也出现了明显的短板。而且,发展重工业不是不重要,而是要在发展纺织轻工之后。这个逻辑博主在前面一篇文《全世界的工业革命为什么都从纺织业开始引爆?》当中已经进行了详细解释,只有这个切入口是正确的答案。从轻工纺织业切入,可以实现“技术和市场正向反馈螺旋上升”。纺织业开始引爆之后,可以产生对重工业的需求。而直接从重工业切入,却无法产生市场和技术的双向正反馈。工业革命没有滚动发展起来,导致了增长停滞和经济的崩溃。
经过三次启动工业革命的失败尝试之后,我们终于在1978年找到了正确答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