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古代典籍文化

2024-04-14 来源:客趣旅游网


《中国古代典籍文化》课程感悟

引言

中华文化浩渺如烟海,经五千余年酝酿琢磨,历久弥香。中国古代典籍作为中华古老优秀文化的载体,在文化传承,智慧传播,理念发扬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在2017年春学期,我有幸地选修了许建平老师的《中国古代典籍文化》一课,许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幽默的传道风格,轻松的授业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的谆谆教诲,使我在拓宽知识,陶冶情操,提升修养的同时,更收获一份乐趣。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其精华之处,更像是中国古典思维哲学的薪火相传。文化传承,在于无声胜有声,在于不觉处影响我们的学习、思考、行为方式。作为一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中国古代典籍文化》课程加深了我对生命的理解,我谨从自己专业学科角度,谈谈中国古代对生命与自然内在联系的思考对自己专业学习的影响,还请老师多多指教。

正文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古典哲学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探索不断。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中国对历法和时辰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春发、夏长、秋收、冬藏,一年不同的季节映照人体不同的生理机能状态。同时中国古人将一天的时辰也与人体十二正经相对应起来,创造性地提出子午流注。子午流注是把人的十二条经脉在十二个时辰中的盛衰规律,有序地联系起来,又通过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十二经脉相配的关系,预测出某脏腑经络的气血在某个时辰的盛或衰,环环相扣,按照气血的盛或衰来进行治病养生,使治病养生都有了更强的针对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医学上第一次把生命与时间有机结合起来的治病养生观念,这是中医不同于西医的地方。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

应该符合自然规律。从中医的观点来看,自然界日夜更迭和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是息息相关的。能够根据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进行身体调养,才能让养生效果事半功倍。现代时间生物学证明,人体生命现象、生理活动都具有相对稳定的时间节律性,包括季节、昼夜等节律。有人称此为“生物钟”,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

从字面看,“子午流注”是由“子午”和“流注”组成的,以子午言时间,以流注喻气血。具体地说,子午是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也是阴阳转化的起点和界线。“子”和“午”是时间的两个极点,它们分别表示两种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范畴或概念,是我国古代用来纪时、标位以及记述事物生长化收藏等运动变化过程或状态的符号。子:为十二地支的第一个序数,若配月份而言,为农历十一月,若配二十四节气而言,为冬至节所在之时,若以昼夜长短变化规律而言,冬至阴至阳生,冬至之后,逐渐夜短昼长,若配时辰而言,为二十三点至一点。午:为十二地支的第七个序数,若配以月份而言,为农历的五月,若配以二十四节气而言,为夏至节所在之时,若以昼夜长短变化规律而言,夏至阳至阴生,夏至之后,逐渐夜长昼短,若配以时辰而言,为十一点至十三点。“流”、“注”两字,乃表示运动变化的概念,“流注”从狭义来说,是形容自然界水的流动转注。《诗经》:“如川之流,丰水东注”即为此意。这里借用“流注”是指人体经络中气血的流行灌注。子午流注将人体气血运行比拟为水流,从子时到午时,再从午时到子时,随着时间先后不同,人体阴阳盛衰,营卫运行,经脉流注,时穴开阖,都与自然界同样具有节律变化。阴阳各经气血的盛衰也有固定的时间。气血盈时而至为盛,过时而去为衰,逢时为开,过时为阖。定时开穴,方可有效地调和阴阳、纠正机体偏盛偏衰。子午流注就是时空和运动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理论在传统生命科学上的体现。

现代医学体系在生物医学的诊断是依靠医生的知识经验和医疗设备检测结果作出诊断,法国哲学家福柯在《临床医学史》中就讲到医学观察,生物医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观察,是在一个非常专业化的范围内对人体进行解剖、测量。”现代医学是在已经建立的人体生理

病理标准和知识体系的前提下,对病人进行考查,所以现代医学很多时候看到的是疾病而不是完整的得病的人,是用医学知识的眼睛把病人肢解开来,是把病人从他的具体个体背景中抽离出来。这种方式,是以部分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如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对于很多病症,还是有很大效果的。然而,对于一些疑难杂症,却又如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中医学看重整体,讲究望闻问切,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多种辨析证候的方法,都是用来说明每一组症状群的本质和病变机理,以确定它和某种治疗方法的关系。这些辨证方法,实际上在直观的基础上反映了人体病变的若干规律,能够从不同方面确定疾病在整体中的位置、变化趋势,以及与其它方面的关系。所以,辨析证候的目的是为了找出病人机体的整体调节系统中究竟是哪一方面遭到损害,需要采取何种整体治疗的措施。“辨证论治”,作为一种医疗实践智慧。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所谓“证”的原意,即表现于外的征象,辨证就是通过分析病人外表的征象,探察病变内在的本质。“证候”这一概念.,一般是指辨证的结果,是病因和病变机理的概括。辨证学说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辨证的主要任务不是直接去寻找发病的物质实体与掌握人体的器质性病变:而是要了解人患病时出现的各项功能上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来掌握疾病的本质;第二,由于它研究的对象是活的作为整体的人体,所以它所把握的是疾病对人体整体造成的影响。如辨证中很重要的寒、热、虚、实等证候,就是整体性功能病变的反应。也就是说,辨证论治是建立在中医学整体生命观的基础上,聚集医者的实践经验,考虑病患整体利益的伦理实践活动,是中医学实践智慧的具体体现。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都体现了医者的学识、胆识、经验和审时度势,体现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医学实践智慧。然而,看待问题,需整体与部分并举,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已经阐释的很清楚,整体与部分辩证统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所以,单纯的西医和中医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医学实践,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这样,医学才能更好地为生命健康服务。

最后,再次诚挚感谢许老师,很荣幸能够聆听老师的教诲,与老师相处的时光很愉快,

祝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