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浣溪沙》《采桑子》《相见欢》《如梦令》

2024-04-29 来源:客趣旅游网


“词”相关知识介绍

1. 词的兴起

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等。 2. 词牌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 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 长沙》。不同的词牌规定的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一定的字数、句数、格律。 3. 词的分类

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字数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

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不分段或者分段较多的很少。

一、赏析《浣溪沙》

1. 走近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城(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当时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2. 了解背景

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的变化引发了词人对年华易逝的感伤。“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词人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 3. 鉴赏古诗

上阕: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释句: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明确:怀旧,感伤年华易逝。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词人抒发的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下阕: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释句: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明确:惜春,悼念春光难留。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

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4. 体会感情

《浣溪沙》表达了词人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二、赏析《采桑子》

1. 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固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 理解词语 桨 采桑子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这里喻指水面平静澄碧。 水的波纹 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3. 鉴赏诗句

上阕: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释句: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明确:堤岸风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下阕: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释句: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明确:绿水逶迤。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 4. 体会感情

《采桑子》全词描绘了春日的西湖引人入胜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三、赏析《相见欢》

1. 走近作者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词人。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有“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2. 了解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3. 鉴赏诗句

上阕: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释句: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明确:登楼所见。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阕: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释句: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

明确:直言国事。

簪缨:借代,代指达官显贵。倩:(qìng)请人代自己做。扬州:当时为南宋抗击金兵的前线

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几时收?”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所以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 4. 体会感情

《相见欢》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

四、赏析《如梦令》

1. 走近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一次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似一帧无拘无束的生活照,使我们得以认识这位著名词人的早年风采。 2. 鉴赏诗句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释句: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明确:“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释句: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明确:兴尽方才回舟,“晚回舟”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释句: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明确:“争渡”是奋力把船划出去。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3. 体会感情

《如梦令》这首小令用词简练,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抒发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知识 1. 古诗词默写。

(1)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被后人誉为天然奇偶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 。

(2)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中直接点明主题、奠定全词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 。

(3)朱敦儒的《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中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 , , ?

(4)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词中写游人刚从醉中惊醒过来,又陶醉在迷人的自然景色之中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

二、课内阅读

(一)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 这首词中的“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落花”“归燕”分别象征什么?

3. 诗人面对“花落去”“燕归来”的眼前之景,悟到了什么哲理?

(二)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4. 词的上阕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5. 词的下阕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三)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6. 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7.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8. 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

9. 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①轻尘。忙杀看花人! [注]①辊:(gǔn),翻滚,滚动,转动。

10. 词中体现“芳春”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忙杀看花人“所表现的景象。

(二)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2.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3. 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 (1)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2)轻舟短棹西湖好(3)中原乱 簪缨散 几时收(4)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2. “去年天气”,“旧亭台”——生命之中看似不变的事物 “夕阳”——时光的一去不回 “落花”——生活中消逝的美好 “归燕”——似曾相识的新的美好

3. 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间会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会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现,虽然花开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树常青。

4. 上阕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上阕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5. 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6. 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7. 借代,代指达官贵人。抒发了沉痛之情以及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8. 暮色中船却误入荷塘深处,作者不由得惊呼:怎么把船划出去?叫声惊醒了鸥鹭,飞向天空,霎时,人声、水声、鸟声交织在宁静的湖面上。

9. 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10. 江面渌 柳絮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常见意象。江面渌:指春天里江水明彻而泛绿色。飞絮:飞扬的柳絮。

11. 南国正是春光明媚的时候,百花盛开,游人如织,群花美丽动人,争相斗艳,使看花人目不暇接。一个“忙杀”,则百花之美,看花人兴致之高,人之多,场面之大,尽在其中。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画面描述,根据情境,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春季百花争艳,看花人目不暇接的状态即可。

12. 抒发了将士们戍边难归的无奈、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思念家乡亲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

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这个典故委婉地表达了将士们的矛盾心理。一杯浊酒难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但久戍边关功业未成,归家遥遥无期。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复杂情感。

13. 突出塞下孤城与内地景象的不同,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意思是:崇山峻林中,云雾弥漫,残阳西沉,孤城紧闭。突出塞下孤城与内地景象的不同,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