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临床医学考试重点

2020-08-16 来源:客趣旅游网
第一章 症状学

1.发热: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或其体温调定点上升,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腋温37℃,口腔温度37.3℃、肛温37.7℃) 2.发热的临床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将发热程度分为):(1)低热:体温为37.3℃~38℃(2)中度发热:体温为38.1℃~39℃(3)高热:体温为39.1℃~41℃(4)超高热:体温为41℃以上。

3.稽留热:是指体温明显升高在39℃~40℃及以上,24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不超过1℃,常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恙虫病等症状明显期。

4.弛张热:是指24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超过2℃,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的体温曲线类型,常见于伤寒的缓解期、败血症、风湿热、细菌性肝脓肿等

5.间歇热:体温骤然升达高峰,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一日内体温两次升高者称双峰热;长期间歇热称消耗热见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6.回归热:是指急升型高热持续数日后自行骤降,但数日后又再出现的体温曲线类型,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7.波状热:是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发热数日后逐渐下降,数日后又再发热数日的热型,可见于布鲁菌病等

8.不规则热:是指发热病人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癌性发热等

9.呼吸困难:患者主观上有空气不足或呼吸费力的感觉,而客观上表现为呼吸频率、深度及节律的改变,患者用力呼吸,可见呼吸辅助肌参与呼吸运动,严重者可呈端坐呼吸甚至发绀。 10.肺源性呼吸困难: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类型:(1)吸气性呼吸困难:特点是吸气费力,重者由于呼吸肌极度用力,胸腔负压增大,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称“三凹征”。常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发生机制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喉、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与梗阻,如急性喉炎、喉水肿、喉痉挛、白喉、喉癌、气管肿瘤、气管异物或气管受压(甲状腺肿大、淋巴结肿大或主动脉瘤压迫)等。(2)呼气性呼吸困难:特点是呼气费力,呼气时间延长而缓慢,常伴有哮鸣音。发生机制是肺泡弹性减弱和/或小支气管狭窄阻塞。常见于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3)混合性呼吸困难:特点是吸气与呼气均感费力,呼吸频率增快、变浅,常伴有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可有病理性呼吸音,发生机制是肺部病变广泛,呼吸面积减少,影响换气功能。常见于重症肺炎、重症肺结核、大片肺不张、大块肺梗死、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大量胸腔积液和气胸等。

11.心源性呼吸困难:主要由左心和(或)右心衰竭引起,两者发生机制不同,左心衰竭所致呼吸困难较为严重。(1)左心衰竭:发生机制为①肺瘀血使气体弥散功能降低;②肺泡张力增高,刺激牵张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兴奋呼吸中枢;③肺泡弹性减退,扩张与收缩能力降低,肺活量减少;④肺循环压力升高对呼吸中枢的反射性刺激。左心衰竭所致呼吸困难的特点是,活动时出现或加重,休息时减轻或缓解,仰卧加重,坐位减轻。因坐位时下半身回心血量减少,减轻肺瘀血的程度;同时坐位时膈位置降低,运动加强,肺活量可增加10%~30%,因此病情较重病人,常被迫采取端坐呼吸体位。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呼吸困难==》端坐呼吸 急性左心衰竭时,常出现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其发生机制为:①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减少,心功能降低;②仰卧位时肺活量减少,下半身静脉回心血量增多,致肺瘀血加重。发作时,病人突感胸闷气急而惊醒,被迫坐起,惊恐不安。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消失,重者气喘、发绀、出汗,有哮鸣

音,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底部有湿性啰音,心率加快。此种呼吸困难又称为心源性哮喘,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肌炎、心肌病等。(2)右心衰竭:发生机制为①右心房与上腔静脉压升高,刺激压力感受器反射地兴奋呼吸中枢;②血氧含量减少,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刺激呼吸中枢;③瘀血性肝肿大、腹水和胸水,使呼吸运动受限。临床上主要见于慢性肺心病。

12.血源性呼吸困难:重度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或硫化血红蛋白血症等,因红细胞携氧量减少,血氧含量降低,致呼吸变快,同时心率加速。大出血或休克时,因缺血与血压下降,刺激呼吸中枢,也可使呼吸加速。

13.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 重症颅脑患如颅脑外伤、脑出血、脑炎、脑膜炎、脑脓肿及脑肿瘤等,呼吸中枢因受增高的颅内压和供血减少的刺激,合呼吸变慢而深,并常伴有呼吸节律的异常,如呼吸抑制、双吸气等。癔病患者由于精神或心理因素的影响可有呼吸困难发作,其特点是呼吸浅表而频数,1分钟可达60~100次,并常因通气过度而发生呼吸性碱中毒,出现口周、肢体麻木和手足搐搦。叹息样呼吸患者自述呼吸困难,但并无呼吸困难的客观表现,偶然出现一次深大吸气,伴有叹息样呼气,在叹息之后自觉轻快,属于神经官能症表现。 14.呕血:呕吐物中肉眼可见的血

15.咯血:从肺或气管、支气管系统咯出来的血或带血的分泌物

16.咯血与呕血的鉴别:呕吐物可能是暗褐色或咖啡渣样物质,也可能是鲜红色;咯血是由呼吸道排出的,血呈鲜红色泡沫状。

17.昏迷:高级神经活动受到严重抑制的表现,是一种严重的意志障碍。

第二章 体格检查

1.病容:(二尖瓣面容);临床表现(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轻度发钳);临床意义(二尖瓣狭窄)

2.蜘蛛痣: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扩张所致,形似蜘蛛的血管痣。蜘蛛痣的出现一般认为与肝对体内雌激素的灭活减弱有关。常见于急、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3.检查方法:视、触(腹部检查最主要的方法)、扣、听、嗅

4.肝:A触诊(用于了解肝脏下缘的位置和肝脏的质地,表面形态及搏动)B叩诊(确定肝脏的上下界);脾脏:A触诊(正常情况不能触及,触到则提示脾脏可能肿大一倍以上)B叩诊(进一步检查脾脏大小)

5.扣:清﹑浊﹑鼓﹑实﹑过清音 ,清音是肺部正常叩击声 ,过清音(肺)是非正常、病变 6.嗅:呼吸呈蒜味――有机磷中毒 ;烂苹果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肝腥味(氨味)――肝性脑病 7.一般体检 全身性检查 :(1)性别(2)年龄(3)生命体征:评价生命活动征像和质量的指标,包括体温﹑呼吸﹑脉搏﹑血压(4)发育和体长:①判断成人发育正常的指标,包括胸围=1/2身高,两手距=身高,坐高=下肢长,②男性乳房发育――肝功能不全(5)营养状况;(6)意识状况 (7)面容和表情:①急性面容:潮红﹑兴奋不安﹑呼吸急促②慢性面容:憔悴﹑晦暗或苍白﹑目光暗淡③贫血:苍白﹑无力 ,④肝病:晦暗﹑有色素沉着⑤肾病:苍白﹑颜面脸睑浮肿﹑舌色淡有齿痕⑥二尖瓣:双颊紫红﹑口唇发绀 皮下出血 :淤点《2mm ;紫癜:3~5mm

8.头颈部:A大小:正常――新生儿头围34cm ,18岁达53cm;异常――小颅,巨颅(落日现象)B病变形态:方颅,尖颅C运动 :正常――运动自如;异常――见于颈椎病、震颤麻痹D眼睑:①睑内翻②上眼睑下垂③眼裂闭合障碍④眼睑水肿E结膜:充血水肿;颗

粒与滤泡;出血点F甲状腺:位于甲状软骨下方两侧,表面光滑,柔软不易触及。 9.胸壁与胸廓:A正常形态 :前后径 :横径=1 :1.5B扁平胸 :前后径 :横径<1 :2 (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C桶状胸 :前后径 :横径=1 :1 (见于严重肺气肿) 10.肺和胸膜:A正常呼吸运动 :(1)女性――胸式呼吸为主 ;(2)男性、儿童――腹式呼吸为主B异常呼吸运动 :(1)胸式呼吸↓――常见于肺膜炎,胸壁病变 ;(2)腹式呼吸↓――常见于腹部疾病:腹膜炎、腹水、肝脾高度肿大、腹腔内瘤 呼吸次数 :<12 呼吸过缓 ;>24呼吸增快

第三章 器械检查

1.X射线图像特点:(对比度 检查部位 分辨率 放大图像 模糊度) aX射线图像对比度是反应X射线穿透人体后不同厚度、密度但只对X射线吸收衰减不同的图像,高密度、高厚度组织在X射线片呈白色,低密度低厚度组织呈黑色。b是受检查部位的组织重叠图像。c组织器官的分辨率取决于机器的性能,也与组织间的密度对比及人工造影剂的引入有关,组织间密度对比度高或人工引入造影剂则图像清晰,对比度高。d是一种放大图像,与X射线管焦点,人体及照片三者距离有关,原则上人体照片间距离越小,焦点照片间距离越大,放大率越小。e模糊度与X射线焦点大小有关,焦点越小,模糊度越小

2.CT图像特点:a是X射线束穿过人体特定层面的断面图像 b分辨率由图像的像素所代表的对血体素的大小决定,体素由扫描野的大小,矩阵的行列数及层厚决定,扫描野越小,矩阵数越多,层厚越薄,分辨率越高 c对比度由组织的密度决定,组织密度高,X射线吸收衰减少,图像密度高,反之,图像呈低密度 d组织对X射线吸收衰减可以通过量化CT值表示,其一般用(HU)Hounsfield单位,规定骨骼为+100HU,空气为-1000HU,水为0HU,人体各种组织位于这一值内。e通过CT值测量可以发现组织密度的微小改变,早期诊断有关疾病。

第四章 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计数:成人(4~10×10的九次方/L) 新生儿(15~20×10的九次方/L) 六个月到两岁(11~12×10的九次方/L)

2.分类:淋巴细胞(L)单核细胞(M)噬碱性粒细胞(B)噬酸性粒细胞(E)中性粒细胞(N;病理性增多:急性感染、大出血、中毒 病理性减少)

3.电解质—血清钾:正常(3.5~5.3mmol/L)增高(>5.6mmol/L高钾血症,常见于急性肾功能衰竭) 降低(<3.5mmol/L 钾盐摄入不足;钾盐丢失过多;钾在体内分布异常

4.肿瘤标志物:A甲胎蛋白(AFP)血清<25μg/L 常见于原发性肝癌、病毒性肝炎、肝硬化;B癌胚抗原(CEA)血清<5μg/L 结肠癌 直肠癌 乳腺癌;C前列腺特异抗原(PSA)血清总PSA<4.0μg/L 前列腺肥大

5.血气分析:PH:正常值(7.35~7.45)临床意义(<7.35失代偿性酸中毒;>7.45失代偿性碱中毒) 二氧化碳分压:正常值(4.7~6.0kPa/35~45mmHg)临床意义(增高,肺泡通气量降低,体内二氧化碳潴留,2型呼吸衰竭;降低,代谢性酸中毒或代偿后呼吸碱中毒) 氧分压:正常值(9.98~13.30kPa/75~100mmHg)

第五章 非药物治疗

1.手术后的常见病发症:手术后出血、切口的感染、切口裂开、肺不张及感染、尿潴留及感染。

2.微创外科手术是对人体危害最小的外科手术,包括显微外科手术和腹腔镜手术

3.介入治疗的特点:具有微创性,可重复性强,定位准确,疗效高,见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多种技术可协同应用。

4.器官移植的分类:同质移植(供者与受者非同一个体,但有着完全相同的抗原结构(同卵双生子间移植))同种移植(供者于受者属于同一种类但不是同一个人)异种移植(不同种族之间);原为移植(将移植物移到该器官原来解剖位置(必须切除原来器官))异位移植(辅助移植:将移植物移到另一位置(可切或不切原来器官))

5.放射治疗的原则:明确诊断;制定综合治疗的方案;选择放疗方法;确定照野,做好保护;放射治疗前的辅助工作;放疗过程中患者应做定期检查

第六章 药物治疗原则

1.药物代谢动力学(药代动力学、药动学):定量地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

2.临床试验分析:I期: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和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II期:作用初步评价阶段,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 III期:治疗作用确认阶段,进一步验证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IV临床试验:新上市后由申请人自主进行的应用研究阶段,考察在广泛的使用条件下药物的治疗和不良反应。

3.个体化原则:由于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药物在不同个体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并不完全相同。

4.遗传影响 药代动力学缺陷 药效动力学缺陷 年龄、性别及妊娠的影响(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药物的敏感性、药物在体内的转化、产生作用有差异,小儿、老年显著;相同剂量的药物对男女作用不同,对脂溶性药物分布可能有差异;特殊生理期和哺乳期,考虑药物对母亲和胎儿的

第七章 临床流行病学

1.临床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为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即应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临床医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科学观察并做出科学解释的一门学科。

2.偏移的种类:选择偏移 信息偏移 混杂偏移

3.临床试验的设计:设置合理的对照是随机抽查的核心 4.试验设计原则:代表性 对照性 随机性 重复性 盲性 5.影响) 精神因素和营养学状态

第八章 循证医学

1.循症医学:应用最多的有关信息,通过谨慎、明确和明智的确认和评估,做出医学决策的实践活动。

2.步骤:提出问题 检索 评价 应用、决策 实践

第十一章 呼吸系统

1.咯血:喉及其以下呼吸道或肺组织出血,经口腔咯出。少量:<100ml/24h;中等量:100~500ml/24h;大量:500ml/24h或一次大于100ml/24h

2.肺结核:A临床表现(病变范围小或深在可无异常体征。若病变范围大,患侧肺部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浊音,听诊有时呼吸音减弱,或为支气管肺泡呼吸音)B分期、分类(分为原发性、血性传播性和继发性肺结核及结核性胸膜炎、肺外结核)C常见的(成人:II型继发性肺结核 小孩:I型原发性肺结核)

3.肺炎:指肺实质炎症,病因以感染为最常见,其它可由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

4.抗结核治疗原则:早期、联用、适量、规律、全程

5.呼吸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60mmHg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50mmHg

6.呼吸衰竭分类:Ⅰ型:PaO2<60mmHg,PaCO2正常或降低。常见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Ⅱ型:PaO2<60mmHg,PaCO2>50。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7.呼吸衰竭氧疗原则:高浓度给氧(>35%):Ⅰ型呼吸衰竭;低浓度给氧(<

35%):Ⅱ型呼吸衰竭 (慢性Ⅱ型呼衰呼吸的维持主要靠低O2对颈动脉窦、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的兴奋作用)

第十二章循环系统

1.心力衰竭: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或心室负荷过重,引起心排出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综合征。临床上以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以及组织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 2.心功能分级:(临床上按纽约心脏病协会,美国心脏病协会标准)I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日常活动不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II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症状,日常活动即可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III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轻于日常的活动即可引起上述症状。IV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亦有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3.慢性心力衰竭:左心衰竭:最常见,表现为肺淤血和心排出量降低。右心衰竭:以体静脉淤血的表现为主。症状: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呼吸困难; 体征:水肿、肝脏肿大、颈静脉活动增强、怒张。全心衰竭:左右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同时存在。右心衰竭时右心排出量减少,可缓解左心衰竭的负荷,因此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等肺淤血的表现反而减轻。

4.急性心力衰竭:由于急性的心脏病变,引起心排出量显著、急骤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的综合征。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为常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重者伴心源性休克。

5.心律失常:心脏激动的起源部位,激动的频率、节律、激动传导速度与次序中任何一项的异常。

6.原发性高血压: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可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7.公认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未服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

8.急进型或恶性高血压(舒张压持续在130mmHg 病理上以肾小动脉纤维样坏死为特征)

9.高血压危象:发生的机制为交感神经亢进和循环儿茶酚胺分泌过多; 10.高血压脑病:表现为为中枢神经功能障碍

11.高血压诊断:安静休息时座位肱动脉血压值,且未服用降压药物情况下两次或两次以上非同日多次血压测定的平均值。

12.治疗原则:非药物治疗(减轻体重 合理膳食 戒烟、限酒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药物治疗(常用的降压药物有利尿剂 β阻滞剂 钙拮抗剂 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抑制剂)基本原则(个体化原则采用最小有效剂量;24小时稳定降压;长期终身服药,持之以恒;联合用药,合理配伍)

13.高血压急症治疗:治疗关键(选用速效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安全水平)目的(解除高血压对靶器官的进行性损害,降低死亡率) 选择降压药(硝普钠;硝酸甘油;卡托普利)

14.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和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15.种类:无症状型冠心病(silent--隐匿型冠心病) 心绞痛型冠心病 心肌梗死型冠心病 .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 猝死型冠心病

16.心绞痛: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性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17.心绞痛发作特点:A诱因(常由于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餐、吸烟和寒冷所诱发,胸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当时,典型的心绞痛常在相似的劳动条件或强度下发作)B部位(胸骨体上段或中段的后方,可波及心前区;范围:大小如手掌,界限不清;放射痛:左肩、左臂前内侧直至小指无名指,上至颈部、下颌及咽部,下至上腹部并伴有消化道症状)C性质(压迫、发闷和紧缩感,有时有濒死感,为钝痛,迫使病人停止动作,直至症状缓解)D持续时间及其缓解方式(1-5分钟,<30分钟,休息后即刻或舌下含硝酸甘油后数分钟内疼痛即可缓解)体征(不发作时:无特殊表现;发作时:面色苍白,血压增高, 心率增快 ;病理性第三、四心音;心尖部可听到中、晚期收缩期杂音)

18.心肌梗死:由于心肌缺血引起的任何面积大小的心肌细胞的坏死。 19.心肌梗死优选的生化标志物是心脏肌钙蛋白

第十三章 消化系统

1.上消化道出血: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胆等部位的出血,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呕血和黑粪。

2.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过1000ml或循环血量的20%以上,并伴有某种程度的周围循环障碍,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应及时诊治。

3.出血量的估计: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者提示每日出血量在5ml以上,粪便提示每日出血量在50~70ml以上,胃内储积血量在250~300ml可引起呕血。一次血量不超过400ml时,因轻度的血容量减少可由组织液与脾储血所补充,并不引起全身症状

第十四章 泌尿系统疾病

1.尿量改变:正常人尿量平均为1500ml/d(1000—2000ml/d) A多尿(全日尿量持续>=2500ml 肾脏原因:肾小管功能障碍 非肾脏原因:内分泌功能障碍)B无尿、少尿(成人尿量<=400ml/d或每小时持续少于17ml/d;尿量<=100ml/d或12h内完全无尿 肾前性,各种原因导致的循环血容量不足或肾血流量减少;肾

性,由各种肾实质病变引起;肾后性,各种原因造成的尿路梗阻)C夜尿增多(当夜尿量超过白天尿量或夜尿量>750ml 见于肾小管功能障碍)

2.蛋白尿:每日尿蛋白持续超过150mg或尿蛋白/肌酐比率>200mg/g 微量白蛋白尿:尿蛋白排泄30—300mg/d 大量蛋白尿:每日尿中蛋白质>3.5g或>50mg/kg 3.血尿:尿红细胞>3/HP 鉴别来自上尿路或下尿路(全程性肉眼血尿提示来自上尿路,初段和末段提示来自下尿路,尿三杯试验)

4.肾小球性血尿的特点:全程性 无痛性 无血凝块 管型 变形性 伴蛋白尿 5.肾病综合征:由多种原因导致肾脏损害引起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通透性增高,大量血浆白蛋白自尿中丢失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6.肾病综合征临床特点:三高(大量蛋白尿、高脂血症及水肿)、一低(低白蛋白血症)

7.微小病变病(男性多见,好发儿童 )膜系肾病(中老年,男性 最容易形成血栓栓塞)

8.诊断标准:(1)24h大量蛋白尿>=3.5g/1.73m²(小儿24h尿蛋白量>=0.1g/kg);(2)低白蛋白血症<=30g/L;(3)水肿;(4)高脂血症 (1)(2)为诊断必须,排除继发性肾病综合征

9.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一组病情迁徙、病变缓慢进展、终将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肾小球疾病。

10.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特点: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肾功能损害

11.治疗原则:以延缓肾功能进行性衰退为主要目的;方法:限盐(<3g/d)及低蛋白质、低磷饮食;积极控制高血压;应用血小板解聚药;避免有损肾功能的因素 12.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多种肾脏疾病导致的,肾小球滤过率不可逆转逐渐下降的功能诊断,是慢性肾脏病的严重阶段。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代谢产物潴留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13.慢性肾脏病的分期(CKD分期):(1)肾损伤、GER正常或增加 :>=90 ;(2)肾损伤、GER轻度下降:60~89(3)GER中度下降:30~59(4)GER严重下降:15~29 (5)肾衰竭:<15(或透析)

第十五章 血液系统基本

1.缺铁性贫血:体内铁的储存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是由于铁摄入量不足、吸收量减少、需要量增加、铁利用障碍或丢失过多所致。形态学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贫血:外周血液在单位体积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值。标准:以血红蛋白为基础,成年男性<120g/L,成年女性<110g/L,妊娠期<100g/L

3.缺铁性贫血病因和发病机制:铁摄入不足(育龄妇女 婴儿 儿童) 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成年男性为消化道失血 成年女性为月经和消化道失血) 需求增加 吸收不良

4.临床表现:A原发病的临床表现 B贫血本身引起的症状(缺铁和缺氧) C由于含铁酶活力降低致使组织与器官内呼吸障碍而引起的症状(黏膜损害 神经、精神系统异常 皮肤表现)

5.急性白血病:是起源于造血系统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大量增殖并浸润各种器官、组织。正常造血受抑制,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继续感染等。 6.MICM:形态学 免疫性 细胞遗传学 分子生物学

7.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贫血(首起表现) 发热(早期表现) 出血(早期表现者近40%) 器官和组织浸润

8.完全缓解:白血病的症状和体征消失,血象和骨髓象基本正常,血片中一般找不到白血病

细胞,骨髓中原始细胞<5%

第十六章 内分泌系统及代谢性疾病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体内甲状腺激素过多所引起的以机体代谢率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组内分泌疾病的总称。在临床中以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最多见,其他少见原因有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甲状腺炎等。

2.甲亢的典型病例:高代谢症候群 甲状腺肿与突眼症

3.高代谢症候群表现:A怕热多汗 皮肤红润潮湿 多食善饥 消瘦 疲乏无力 B精神神经系统:多言好动 紧张焦虑 焦躁易怒 失眠不安 思想不集中 记忆力衰退 腱反射亢进 舌细震颤 C心血管系统: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最多见)

4.甲亢诊断依据:三大症状FT3升高 FT4升高 TSH降低(最敏感的指标) 5.治疗方法:抗甲状腺药物 放射性碘 手术治疗

6.甲亢危象临床表现:高热 心悸 烦躁 脱水 腹泻 谵妄甚至昏迷 体温常高达39-40摄氏度 心率140-180次每分钟 7.药物治疗治疗机制: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不影响碘的吸收 不影响已经合成的激素的释放 免疫抑制作用

8.药物种类:丙基硫氧嘧啶(PTU) 他巴唑(MMT) 适应性:妊娠妇女 疗程:一般需一年半以上

9.放射性131I治疗:治疗后症状消失较慢 10%患者发生永久性的甲状腺功能减退(难以避免),甲状腺激素做终身代替治疗

10.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导致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标志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11.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是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伴有蛋白质、脂肪和水、电解质代谢异常的临床综合征。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的共同特征。临床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烦渴、 消瘦

12.诊断标准:随机测定的血糖值>=11.1mol/L 禁食8h后空腹血糖>=7.0mol/L 口服75g葡萄糖后血糖>=11.1mol/L 13.分型:1型糖尿病(青少年 起病较急 三多一少症状明显 常有酮症或酮症酸中毒 一般需要胰岛素治疗)主要是胰岛β细胞被破坏而导致内生胰岛素和C肽减少,临床上易出现酮症或酮症酸中毒 2型糖尿病(40岁以上成年人或老年人 体型多肥胖 起病缓慢 三多一少症状较轻 )临床最常见,不同程度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伴胰岛素抵抗 特殊类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

14. 治疗原则:糖尿病教育 饮食治疗 运动治疗 药物治疗

第十七章 神经系统疾病

1.颅内压增高:因颅内容物的体积增加(如脑水肿、脑血管扩张、脑积水等),或颅内占位性病变等因素(如颅内肿瘤、血肿、脓肿等)引起,是神经科常见重症之一,当颅内压超过200mmH2O水时,即为颅内压增高(正常值80—180mmH2O)。 2.颅内压增高三主征:头痛,呕吐(呈喷射性),视乳头水肿(有诊断价值的重要体征) 3.上运动神经元(中枢性瘫痪)和下运动神经元(周围性瘫痪)的鉴别: A腱反射:增强 减弱或丧失 B病理反射(最显著区别):阳性 阴性

C瘫痪分布:整个肢体为主 肌群为主 D肌张力:增高,呈痉挛性截瘫 降低,呈迟缓性瘫痪 E肌萎缩:无或轻度费用性萎缩 明显

4.脑血管病:可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以及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5.脑栓塞病因和发病机制:心源性栓子最常见,占60%—80%。 6.脑出血最好发部位:80%发生在基底节区 20%发生在脑干和小脑 7.CT是临床疑诊脑出血的首选可靠检查

8.急性脑血管病的鉴别诊断: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A发病年龄(中老年 青壮年 中老年 青壮年) B起病方式(安静 不定 活动 活动) C起病缓急(较缓 最急 急 急) D头痛呕吐(大多无 大多无 大多有 明显) E意识状态(大多清醒 清醒或昏迷 大多昏迷 大多清醒) F偏瘫(有 有 有 无)

G脑膜刺激征(无 无 可有 多明显) H脑脊液(多正常 多正常 血性,压力高 血性,压力高) CT检查(低密度影 低密度影 高密度影 高密度影)

9.腰椎穿刺术: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常见均匀一致的血性脑脊液,压力增高

10.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或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多发性神经炎,主要侵犯神经根、周围神经、脑神经、并伴脑脊液中蛋白质-细胞分离现象。一年四季均可病发,但夏秋季多见,发病以中青年多见。 病理: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以及小血管周围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炎性反应。

11.运动障碍:A肢体对称性 迟缓性瘫痪 B对称性:两个以上肢体瘫痪,左右对称 C迟缓性:肌萎缩 腱反射降低 肌张力降低

12.脑脊液检查:脑脊液的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是本病的特征性改变。即细胞数正常或接近正常而蛋白质含量升高,蛋白质含量可达100-800mg/L。蛋白质在起病后1-2周升高,第三周最明显,6周以后逐渐下降,蛋白质的高低并不表示病情的轻重。

13.癫痫:是一组由于反复发作的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而导致以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及刻板性的脑功能失调为特征的综合征。

14.癫痫发作强直期:突然意识丧失,跌倒在地,双眼上窜,发出叫声,全身肌肉呈持续性收缩,持续10-20秒,伴以震颤,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

15.癫痫持续状态:一次大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短期内频繁发作,以致发作间歇期意识持续昏迷者

第十八章 传染病

1.感染过程的5种形式:清除病原体 病原携带状态(次之) 隐性感染(最常见) 显性感染(占比例最小) 潜伏性感染

2.潜伏性感染与病原携带状态的区别:前者一般不排除体外,后者能排出体外 3.传染病的4个基本特征: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 有流行病学特征 有感染后免疫 4.传染病常见症状:发热 发疹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5.急性传染病的4个阶段:潜伏期 前驱期 症状明显期 恢复期

6.传染病治疗:一般及支持疗法 病原治疗 对症疗法 康复治疗及中医中药治疗 7.病毒性肝炎: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丁型肝炎 戊型肝炎 8.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经肠道(粪—口途径传播),可引起暴发流行,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主要经肠道外途径传播,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密切的生活接触、性接触等传播,部分可转为慢性,并可发展为肝硬化,与肝癌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

9.典型急性黄疸型肝炎三个时期:黄疸前期 黄疸期 恢复期

10.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10天内出血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40%) 亚急性重型肝炎(起病10天—24周出现重肝表现者 血清胆红素高于171μmol/L 凝血酶原活动度<40%) 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炎或有肝硬化

的基础上发生亚急性肝坏死)

11.乙肝诊断:乙型肝炎有以下任何一项阳性,为HBV感染:(1)血清HBsAg阳性 (2)血清HBVDNA阳性 (3)血清抗HBclgM阳性 (4)肝组织HBcAg阳性或HbsAg阳性,或HBVDNA阳性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12.HIV主要侵犯和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最后病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HIV属RNA逆转录病毒,目前已知有两个型HIV—1和HIV—2,两型均能引起AIDS

13.临床表现:潜伏期 急性期 无症状期 艾滋病期(持续1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10%以上;部分患者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头痛、癫痫及痴呆;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严重临床免疫缺陷,出现各种系统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14.诊断HIV/AIDS必须是HIV抗体阳性

15.抗逆转录病毒: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蛋白酶抑制剂及融合抑制剂

16.高效抗逆转录病毒(HAART)

17.细菌性痢疾:主要病变(结肠黏膜化脓性、溃疡性病变)临床特点(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有感染性休克或中毒性脑病;急性期一般数日即愈,少数病程迁延) 病变部位(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显着)

第十九章 中毒

1.中毒症状:毒蕈碱样症状(M样症状) 烟碱样症状(N样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2.应用解毒剂:抗胆碱能药物(治标):阿托品 胆碱酯酶复能剂 抗胆碱能药与复能剂的复合制剂(治本):氯磷定

3.中毒:有毒化学物质进入人体,达到中毒量而产生损害的全身性疾病。 4.有机磷农药中毒者体表或呕吐物一般有蒜臭味,而其他农药多无蒜臭味

第二十章 普通外科

1.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2.转移性右下腹痛:开始于上腹部或脐周的隐痛,逐渐加重,一般经过数小时或24小时,腹痛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痛

3.急性阑尾炎的诊断:A临床表现(腹痛是最重要的症状,开始于上腹部或脐周的隐痛,逐渐加重,一般经过数小时或24小时,腹痛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痛。这种转移性右下腹痛是急性阑尾炎的特点,有70%~80%的患者有此病史。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全腹痛,或一开始痛就局限在右下腹。胃肠道症状可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约有30%的患者表现为便秘或腹泻症状。全身可有发热、寒战表现。)B体征(腹部压痛,一般多在麦氏点。当炎症扩散至阑尾以外时,触痛区域扩大,并出现腹肌紧张,并有反跳痛)C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 B超超声波检查 腹腔镜)

4.疝:某脏器或组织离开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5.腹外疝:腹腔内脏器或组织通过腹壁或盆壁的薄弱点或缺损向体表突出。以腹股沟疝最常见。

6.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直疝和腹股沟斜疝。斜疝从腹股沟管内环突出,穿出腹股沟管外环,可进入阴囊。直疝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突出,不进入阴囊。腹股沟管的解剖学薄弱区是腹股沟疝发生的重要原因。

7.腹股沟疝的诊断依据:A症状(腹股沟部时隐时现的肿块,常因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在安静或平卧休息后,或用手按摩后消失)B体格检查(先取站立位检查,让患者深吸气后屏气或咳嗽,观察腹股沟区肿块,斜疝肿块呈带蒂柄的梨形,可降至阴囊或大阴唇,直疝肿块呈半球形,不进入阴囊) 8.肠梗阻: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

9.肠梗阻分类:A动力性肠梗阻(神经反射或毒素刺激,肠壁肌功能紊乱,肠蠕动丧失或肠管痉挛,如麻痹性肠梗阻和痉挛性肠梗阻)B机械性肠梗阻(机械原因致肠腔堵塞)C血运性肠梗阻(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使血运障碍)

10.绞窄性肠梗阻:在肠梗阻的同时,肠细膜血管因受压、血栓形成或栓塞导致肠壁血运发生障碍,肠管缺血。

11.肠梗阻的临床表现:A症状(腹痛 呕吐 腹胀 不排气排便)B体征(患者可呈脱水状,腹胀,常可明显见到肠蠕动波。腹部叩诊呈鼓音,叩诊可发现腹部包块或腹膜炎体征。听诊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C辅助检查(X射线检查:立位X射线检查,可见肠腔内有多数气液平面。卧位检查:可以看见肠梗阻所在的部位和肠管膨胀的程度)

12.胆囊三角:是由胆囊管、肝总管、肝脏下缘所构成的三角区。胆囊动脉、肝右动脉、副右肝管在此区穿过,是胆道手术极易发生误伤的区域。

13.胆管结石的诊断依据:A症状(腹痛,畏寒、发热,恶心、呕吐)B体征(右上腹压痛,局部腹肌紧张,触及胆囊,Murphy征阳性)C特殊检查(B超:首选、CT、MRI 、ERCP:逆行性胰胆管造影)

14.胆管结石的治疗原则:①术中尽可能取尽结石;②解除胆道狭窄和梗阻,去除感染病灶;③术后保持胆汁引流通畅,预防胆石再生。取尽结石,解除梗阻,去除病灶,通畅引流

食管癌

1.食管癌的病变部位:以中段最多(52.69%~63.33%),下段次之(24.95%~38.92%),上段最少(2.80%~14.10%)。 2.组织学分型:鳞状细胞癌:最多见,约95%

3.食管癌的扩散和转移方式:淋巴转移 -主要转移途径

4.食管癌的中晚期症状:进行性吞咽困难-典型症状(普食-软食-半流质-流质) 5.诊断:食管内镜-组织活检-确诊手段 6.治疗:手术治疗 -首选治疗方法

(1)根治性手术:适用于早期病例,可彻底切除肿瘤,以胃、结肠或空肠作食管重建术。 (2)非根治性手术:适用于中、晚期病例,可达到切除肿瘤、解除梗阻、改善营养、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3)减症手术:晚期不能彻底切除肿瘤的病例,可采用食管腔内置管术、胃造瘘术、食管 胃转流术等达到改善营养、延长生命的目的。

心脏瓣膜病

1.二尖瓣狭窄程度:(1)正常:瓣口面积4.0~6.0cm2(2)轻度:瓣口面积1.5~2.0cm2 (3) 中度:瓣口面积1.0~1 .5cm2(4)重度:瓣口面积1.0cm2以下 2.体征:面容:口唇轻度紫绀和脸颊部潮红(二尖瓣面容)杂音:心尖区舒张期隆隆样杂音

3.并发症:房颤;最常见,心房扩大,传导束变性

4.心电图二尖瓣型P波:二尖瓣病变时,心电图检查可发现P波增宽有切迹,或在右心导联出现增大的双相P波,即二尖瓣型P波。

5.胸片梨型心:二尖瓣狭窄的X线检查常见主动脉结缩小,肺动脉段突出,左心房膨出,心影呈梨形,又称二尖瓣型心。 6.心超(首选检查)

7.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表现:心尖区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向左腋下传导,第一音减弱,第二心音亢进和分裂

8.主动脉瓣狭窄临床表现:杂音:主动脉瓣区粗糙收缩期喷射性,向颈部传导,主动脉瓣区第二音减弱

9.胸片:靴型心(左心室增大)

冠心病

1.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和缺氧所导致的心脏病。

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适应症

(1)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或严重的三支病变。

(2)不稳定性心绞痛或稳定性心绞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 (3)介入治疗失败。 (4)伴有心功能不全。

(5)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的患者:心室破裂、室间隔穿孔、二尖瓣关闭不全等。

第二十二章 产科

1.分娩:妊娠满28周和以后的胎儿及其附属物由母体产道排出的全过程,即从临产发动开始至胎儿及其附属物排出为止。早产:满28不满37;足月产:满37不满42;过期产:满42以上

2.决定分娩的因素:产力 产道 软产道

3.产力: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体内逼出的力量。包括:1.子宫收缩力(特点:节律性、对称性、极性、缩复作用)2.腹肌及膈肌的收缩力,提肛肌的收缩力 4.骨盆轴:连接骨盆各假想平面中点的连线

5.骨盆倾斜度:妇女直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地面形成的角度,正常骨盆倾斜度约为60度 6.临产征兆:子宫底下降 不规则子宫收缩 见红

7.子宫破裂:妊娠后期及分娩期子宫体部或下段发生的裂伤

8.子宫破裂的病因:A子宫病变(妊娠后期子宫破裂的常见原因)B胎先露下降受阻C催产 素使用不当D手术损伤及外伤

9.完全性子宫破裂:撕裂样剧痛、腹痛缓解又加重,休克征象、阴道鲜血 10.不完全性子宫破裂:腹痛不明显,破裂处压痛,大出血,FHR异常 11.诊断:典型子宫破裂:病史、临床表现;不典型者:阴道检查、B超 12.分类:自然、创伤性(原因);子宫体部、子宫下段(部位);完全性、不完全性(程度) 13.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24h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者 14.产褥期出血(晚期产后出血):胎儿娩出24h以后至整个产褥期内,阴道大量出血

15.产后宫缩乏力:由全身或局部因素所致,如产程延长、双胎、巨大胎儿、羊水过多等全身因素

1.产褥期: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称

为产褥期,通常规定6周。

2.产褥感染:指分娩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侵袭,引起局部或全身的感染。 发病率6%。 3. 产褥病率:是指分娩24小时以后的10日内,用口表每日测量体温4次,有2次≥38℃ 。 4.产褥感染三大主要症状:疼痛;发热;异常恶露;恶露:产后随子宫蜕膜脱落,含有血液、坏死蜕膜等组织经阴道排出。临床表现因感染部位、程度、扩散范围不同而不同

5.产褥感染诊断:详细询问病史及分娩经过;症状;全身及局部体检:仔细检查腹部、盆腔及会阴伤口,确定感染的部位和严重程度。辅助检查:①B型超声、彩色超声多普勒、CT、磁共振等检测手段能对产褥感染形成的炎性包块、脓肿以及静脉血栓作出定位及定性诊断。②尿常规化验。③血常规检查。④确定病原体:病原体培养,分泌物涂片检查,病原体抗原和特异抗体检查。

6. 产褥感染治疗:A支持疗法:加强营养,补充足够维生素,纠正贫血与电解质紊乱;半卧位C抗生素的应用 :按临床表现选用广谱高效抗生素 ; 按药敏试验调整抗生素 D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中毒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加用 E切开引流F胎盘胎膜残留处理G手术治疗

7.前置胎盘:妊娠28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其位置低于胎先露部,称为前置胎盘。正常位置胎盘附着于子宫体部 8.前置胎盘分类: 完全性前置胎盘;部分性前置胎盘;边缘性前置胎盘 9.前置胎盘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无诱因无痛性; 反复阴道出血;发生时间:妊娠晚期或临产后

10.前置胎盘处理原则:止血补血;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期待疗法;终止妊娠

11.异位妊娠: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的任何部位着床者,统称为异位妊娠,习称宫外孕(不包括宫颈妊娠)。根据着床部位不同,有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宫颈妊娠等;子宫残角妊娠

12.输卵管妊娠:异位妊娠中,以输卵管妊娠最多见,约占95%左右;输卵管妊娠的发病部位以壶腹部最多,约占78%;其次为峡部,再次为伞端,间质部妊娠最少 13.慢性输卵管炎:是造成输卵管妊娠的主要原因 14.异位妊娠临床表现:A停经B 多有6-8周的停经 C 20%-30%患者可无停经史D腹痛 为患者就诊时最主要症状,由于输卵管膨大、破裂及血液刺激腹膜等多种因素引起E阴道出血:75%患者有不规则阴道出血,系子宫蜕膜剥离所致F晕厥与休克 G腹部包块

15.异位妊娠诊断:病史;体征;辅助检查:①后穹窿穿刺②HCG测定③超声诊断④腹腔镜检查⑤子宫内膜病理检查

妇科肿瘤

1.子宫肌瘤: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是人体最常见的肿瘤,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是人体最常见的肿瘤。多见于30—50岁妇女,以40—50岁最多见,20岁以下少见。

2.子宫肌瘤分类:壁间肌瘤(位于宫壁肌层内,最多见);黏膜下肌瘤(影响最大);浆膜下肌瘤(位于浆膜层下);子宫颈肌瘤

3.肌瘤变性:肌瘤失去原有典型结构。A玻璃样变:最多见, 因血供不足所致 B囊性变:常继发于玻璃样变,进一步液化形成囊腔,囊内含清澈无色液体,或胶冻状C红色变:多见于妊娠期或产褥期,肌瘤出血,如半熟的烤牛肉,质软,腹痛、发热D肉瘤变:肌瘤恶变即为肉瘤变(约0.5%)E钙化 蒂部狭小、血供不足的浆膜下肌瘤及绝经后妇女的肌瘤。

4.子宫肌瘤临床表现:症状(①月经异常 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经期延长②腹

块:自诉腹部胀大,下腹正中扪及块物③腹痛、腰酸、下腹坠胀,经期加剧④白带增多⑤压迫症状:尿频、排尿障碍等。肾盂积水等⑥不孕⑦继发性贫血 长期月经过多引起。)体征(①子宫增大,表面不规则或均匀增大②粘膜下肌瘤可脱出于宫口或阴道 内,红色,实质,表面光滑。③较大时,于腹部扪及质硬、不规则、结节状块物。)

5.子宫肌瘤的治疗原则:非手术治疗(随访观察:肌瘤小无症状者,每3个月检查一次,观察肌瘤变化,不需特殊治疗。药物治疗:适用于月经过多,肌瘤子宫在两个月妊娠子宫大小以内者,用雌激素对抗雄激素,可以给予丙酸睾丸酮或用甲基睾丸素)手术治疗(全子宫切除术;子宫肌瘤摘除术;经阴道肌瘤摘除术) 6.卵巢肿瘤病理:卵巢上皮性肿瘤(50~70%);生殖细胞肿瘤(20~40%);性索间质肿瘤(5%;)转移性肿瘤(5~10%);卵巢瘤样病变——非真性肿瘤

7.卵巢上皮性肿瘤:A浆液性肿瘤(浆液性囊腺瘤:良性肿瘤的25%;浆液性囊腺癌:最常见的卵巢恶性肿瘤;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B粘液性肿瘤( 粘液性囊腺瘤:良性肿瘤的20%;粘液性囊腺癌:恶性肿瘤的10% ;交界性粘液性囊腺瘤)C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好发于青少年及儿童;发病仅次于上皮性肿瘤;除成熟畸胎瘤外均恶性畸胎瘤;无性细胞瘤:放疗敏感;内胚窦瘤:卵黄囊瘤,AFP与肿瘤消长相关)D卵巢性索间质肿瘤(①颗粒细胞瘤:多见于50岁左右;功能性肿瘤、低度恶性②卵泡膜细胞瘤:为良性肿瘤,2~5%恶性亦可引起内分泌症状③纤维瘤:良性,多发于中年妇女,麦格综合征)E卵巢转移性肿瘤(原发部位:乳腺、子宫、胃肠道;克鲁根勃瘤:来自胃癌的卵巢转移瘤,双侧、实性、腹水、“印戒细胞”,预后极差)

8.恶性肿瘤转移途径:直接蔓延和腹腔种植(主要途径);淋巴种植(重要途径); 血行转移(晚期)

9.卵巢肿瘤病发症:①蒂扭转:常见急腹症,发生于:蒂长、中等大小、活动度大者如:卵巢畸胎瘤②感染③破裂④恶变

10.宫颈癌病因:宫颈癌患者几乎100%感染HPV(人乳头瘤 病毒)。HPV 是人类癌瘤中唯一可以确认的致癌病毒。HPV 16、18、52、58等高危亚型

11.宫颈癌的组织发生:原始鳞-柱交接部:宫颈鳞状上皮与柱状上皮交接部,位于宫颈外口。生理性鳞-柱交接部:青春期后在阴道酸性环境和致病菌的作用下,宫颈阴道部外翻的柱状上皮被鳞状上皮替代,形成新的鳞-柱交接部。

12.宫颈浸润癌的形成: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浸润癌→浸润癌(8-10年)

13.大致病理:糜烂型;外生型或菜花型;内生型或结节型;溃疡型或空洞型 14.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放疗 15.三阶梯诊断:宫颈刮片或TCT(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 (巴氏、TBS)==》 宫颈活检 16.晚期病例主要死因:出血 、感染、恶病质、尿毒症

17.诊 断(三合诊检查决定临床分期。确诊:宫颈活组织病理检查)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筛查手段;碘试验;阴道镜检查;宫颈活检;宫颈锥切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