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外国文学

2023-01-12 来源:客趣旅游网
填空题

1. 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文学史上称之为“两希”传统。

2. 古希腊文学蕴涵着一种根深蒂固的世俗人本意识。3. 古希腊神话体现了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念。

4. 希伯来-基督教文学的文化内质是宗教理性型的,体现的是宗教人本意识。

5. 17世纪强调理性与秩序,这种时代精神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流古典主义文学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6. 人文主义文学和古典主义文学都崇尚“古典”,并且,前者侧重于古希腊,后者侧重于古罗马。

7. 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学的基本精神,以后也成了欧洲文学与文化的基本内核。8. 古希腊人被史学家们称为“正常的儿童” 。

9. 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又称“荷马时代”,这时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10. 希腊神话大体可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 。

11. 希腊神话中的神祗,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这就是“神、人同形同性说”。 以宙斯为首的12主神,则更多地反映了父权制的许多特征。12. 维吉尔《埃涅阿斯纪》

13. 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就是荷马史诗14. 萨福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文艺女神”15. 柏拉图的主要理论著作是《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著作是《诗学》

16. 贺拉斯:《诗艺》是他文学批评的代表作。他继承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提出了“寓教于乐”的原则,《诗艺》在古典主义时期被视为经典17. 《伊利昂纪》(又译《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又译《奥德赛》)是古代希腊的两大史诗。荷马史诗是由古希腊文学辉煌的代表,两千年来一直被看作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阿伽门农)

18. 《伊利昂纪》中战争的起因,在神话故事“不和的金苹果”里有详细的说明,以阿基琉斯的愤怒为主线(特洛伊英雄赫克托耳)

19. 《伊利昂纪》围绕着阿基琉斯的愤怒展开,全诗内容跌宕起伏,读来扣人心弦。《奥德修斯》虽然采用“双线发展”的组合形式,但故事的焦点一直或明或暗地对准奥德修斯的回归

20. 古希腊戏剧的起源与庆祭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活动有关

21. 悲剧,意为“山羊之歌”

22. 埃斯库罗斯 《俄瑞斯忒亚》(父权制取代了母权制)、《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索福克勒斯 《俄底浦斯王》;

  欧里庇得斯 《美狄亚》(王子伊阿宋),提出了“妇女地位”的社会问题

23. 欧洲中世纪文学按其性质分类,主要包括教会文学、史诗与谣曲、骑士文学和城市市民文学

24. 中世纪中期英雄史诗主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25. 法国《列那狐传奇》是欧洲城市文学最重要的作品

26. 彼特拉克被认为是第一个人文主义学者,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27. 以龙沙等七人组成“七星诗社” ,具有浓重的贵族倾向。

28. 西班牙16世纪最著名的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的《小癞子》;托马斯·莫尔对话体幻想小说《乌托邦》;薄伽丘《十日谈》。米盖尔?德?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是西班牙文学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堂吉诃德》:人物:堂吉诃德、桑丘?潘沙、杜尔西内娅等。

29. 莎士比亚历史剧代表作《亨利四世》;《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喜剧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具有强烈的幻想性和抒情性

30. 皮埃尔?高乃依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代表作《熙德》。古典主义悲剧的第二个代表是让?拉辛,代表作《安德洛玛克》、《费德尔》31. (清教徒文学)弥尔顿代表作《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

32. 莫里哀《伪君子》(又译《达尔杜弗或者骗子》)——(富商奥尔贡,妻子艾耳密尔,女仆桃丽娜),是莫里哀最优秀的喜剧。

33. 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主要阵地,以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为主的“百科全书派”。

34. “理性崇拜”是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也是启蒙文学的思想基础。35. 英国的尼尔?笛福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约拿旦?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小人国、大人国和智马国)

36. 孟德斯鸠的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礼》是第一部著名的启蒙哲理小说,为法国启蒙文学开辟了道路;伏尔泰《中国孤儿》37. 卢梭《爱弥儿》,论述了儿童教育,“教育小说“

《新爱洛依丝》(小说的女主人公朱丽与她的老师圣普乐相恋而未能如愿;沃尔玛)

38. 歌德诗剧《普罗米修斯》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小说,也是德国第一部引起广泛的国际反响的文学作品

39. 浪漫主义可谓是西方文明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对文化与文明的自觉疏离与反叛

40. 自然主义的代表左拉接受了达尔文的思想,形成了对人与世界的新的认识,传统理性主义的“人”,在他头脑中一大半被“生物的人”所取代。

41. 自然主义文学和文化观念上对传统理性主义文化已有所超越,从而跨进了非理性主义的门槛

42. 真正开创浪漫主义潮流的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萨缪尔·柯勒律治和罗伯特·骚塞

43. 1830年雨果的《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战胜了古典主义。44. 《基督山伯爵》(又译《基度山恩仇记》),这部小说已成为世界通俗小说的典范作品

45. 于勒·凡尔纳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惠特曼《草叶集》;麦尔维尔《白鲸》

46. 斯丹达尔和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47. 普罗斯佩尔?梅里美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的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是《高龙巴》和《嘉尔曼》(以女主人公的“绝对自由“否定了资本主义文明,但”绝对自由“也毁灭了嘉尔曼自己)

48. 1830年11月问世斯丹达尔的《红与黑》被称为19世纪现实主义的奠基作

49. 《瓦尼娜·瓦尼尼》塑造了一个不择手段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50. 巴尔扎克把《人间喜剧》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风俗研究》,第二部分是《哲理研究》,第三部分《分析研究》

51.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莱特》(优柔寡断、困惑、苦闷、忧郁、犹豫)、《奥瑟罗》(冲动、轻信、信任受到叛卖、忌妒)、《李尔王》(轻信、放纵、极端化、易发怒、虚荣、只喜欢听好话)和《麦克白》(经受不住野心和权势的蛊惑)

52.《悲催世界》——雨果在《悲惨世界》的序言中说:“在文明鼎盛时期,只要还存在社会压迫,只要依仗法律和习俗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给人类的神圣命运制造苦难;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沉沦,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一些地区还可能产生社会压制,换言之,也是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只要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这一类作品就不会是无用的。”名词解释

1. 但丁《神曲》(温柔的新体诗《新生》)

《神曲》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但丁所作的,叙述诗人自己想象中的经历的史诗,全诗分《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每部由三十三首“歌”组成,加上全书的序曲,总共有一百首歌之多,计一万四千多行。《神曲》广泛而深刻地暴露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是但丁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神曲》采用中世纪文学特有的幻游形式,但丁以自己为主人公,假想他作为一名活人对冥府——死人的王国进行了一次游历。全诗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2. 文艺复兴运动

14世纪初到17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打折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在思想文化领域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也是人类历史伟大的变革时期。它对欧洲乃至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3. 三一律

“三一律”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者制定的戏剧创作法规,是戏剧创作要遵守的艺术规范和标准,即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整一”,具体来说就是须围绕单一的剧情进行,排除一切次要的插曲;在一天中进行;在一个地点进行。“三一律”虽有使剧情集中、冲突尖锐的作用,但更多的是束缚。4.启蒙运动

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额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它的两大特点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制。5.古典主义

17世纪产生于法国,流行欧洲达两个世纪之久的一种文艺思潮,因其以希腊罗马的古典主义为典范而得名。作为法国专制王权的产物,古典主义在政治上拥护王权,强调克制个人感情,维护国家统一;在思想上崇尚理性;在艺术上提倡摹仿古典,重视规则,大量从古代文学中选取题材;艺术形式上对各种体裁有严格界定,如禁止混淆悲剧体裁和喜剧体裁,剧本创作须遵守“三一律”等。古典主义的主要成就是悲剧和喜剧。代表作家有高乃依和拉辛等。6.狂飙突进运动

德国启蒙文学在70-80年代的狂飙突进运动中得到迅猛发展,这是德国

文学史上第一次全德规模的文学运动,其名称来源于运动参加者克林格的剧本《狂飙与突进》。“狂飙”的代表人物是青年的歌德和席勒。赫尔德是这一运动的理论家,运动参加者鼓吹个性,崇拜天才,要建立合乎“自然人性”的理想社会。狂飙突进运动在德国促进了民族意识和个性的觉醒,把启蒙文学推向更为繁荣的新阶段。由于德国社会落后,该运动未能发展为政治革命,到18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便沉寂下来。7.浮士德精神

首先是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浮士德想“摘下天下最美的星辰”,想“获得人间最大的快乐”,他是一个不断前进,永不停止的雄心勃勃的追求者。

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他重视实践的积极入世精神。走出书斋是他实践意识的朦胧觉醒,追求、实践、不满足、再追求,自强不息,浮士德肯定人的作用,肯定人生的目的在于实践,通过实践不断追求真理,终于达到“智慧的最后结论”。

总之,“浮士德精神”是指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实质和内容主要有三点:重视实践和现实;永不满足于现实;不断追求真理。8.浮士德难题

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需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灵魂,从哲学上讲,就是康德所探讨的自然欲求与道德律令之间的矛盾。《浮士德》是“近代人的圣经”,但是,这部“圣经”并没有能够给出完满的人生答案。有的学者因此而质疑所谓“浮士德精神”是一种无穷的永不满足的梦魇。它给人类带来发展,也带来灾难,应该加以反思。9. “包法利主义”

儒勒·德·戈吉耶发明了这个名词,把它定义为“人所具有的把自己设想成另一个样子的能力”。这种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品性被称为“包法利主义”。它与爱玛这个形象结为一体,成为文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是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国时期享乐生活盛行的恶浊风气孕育而成的。“包法利主义”是平庸卑污的现实和渴望理想爱情、超越实际可能的幻想相冲突的产物。10. “七星诗社”

是16世纪后半叶出现在法国的具有贵族倾向的诗人团体,由龙沙等七人组成,龙沙被称为法国第一位近代诗人。七星诗人肯定生活、热爱自由、反对禁欲主义,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学,对法国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建立做出了贡献。但他们一味模仿古人,轻视民间文学和人民

语言,并强调作家必须“出身高贵”,带有明显的贵族偏见。11. “湖畔派诗人”

是指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有华兹华斯、骚塞、柯勒律治。他们同情法国大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金钱关系感到不满,主张回到大自然,复兴宗法制。他们常隐居在英国昆布兰湖区,寄情山水,歌颂大自然,以表他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故称“湖畔派诗人”。简答题

1. 人文主义文学的文化特征

① 就文学的文化主旨精神而言,人文主义文学与当时的哲学、科学、艺术等领域一样,对人的关注成为这一文学文化精神的核心。

② 着力描写现世生活,肯定人的权利,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这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题材与主题。

③ 由于文学精神的根本性变更和题材与主题的根本性转换,是的人文主义文学的艺术风貌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首先,展示人的精神世界、情感特征、欲望要求等成为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艺术追求。其次,与展示人的精神风貌相适应,中世纪宗教文学中以“寓意”和“象征”为特点的基本创作方法,已被一种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的新方法所取代。再者,人文主义文学也扩大了传统文学的体裁领域。2. 人文主义文学的3个阶段

① 14世纪初到15世纪中叶为人文主义文学产生与发展的早期,主要成就在意大利和英国。强调个性解放和享受世俗生活成了当时人文主义文学家对神学体系否定的主要方式。

② 15世纪下半叶至16世纪上半叶,是人文主义文学发展的中期。描绘巨人的形象,展示巨人的思想和行动就渐渐成为第二个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主导趋势。

③ 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初,是人文主义文学发展的晚期。此时文学成就主要在西班牙和英国。在这一阶段的人文主义文学中,除前两个时期的讴歌人性和展示巨人风范两种主题仍然被加以表现外,对由于人性弱点所造成的社会丑恶现象的探讨成为此时文学的基本任务。3.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桑丘·潘沙的形象分析①堂吉诃德形象分析

一、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这样一个人。他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而想入非非,丧失了基本的理性。他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无视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时代。

二、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

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清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许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但他对此是如此的迷恋和执着,如此的不可思议,已完全变成偏执。三、堂吉诃德是一个永不妥协的斗士,他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精神令我们折服。堂吉诃德敢于为主持正义、清除罪恶而忘我斗争,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不怯懦,永不退缩。他把磨坊的风车当作巨人,毫不犹豫地挺枪拍马冲过去。

总结以上几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 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 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是一个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的具有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敢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即使大多数情况下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这种不屈不挠、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是足可令人敬佩的。②桑丘·潘沙形象分析

一、 桑丘·潘沙是《堂吉诃德》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是16世纪西班牙农民的典型形象,具有不少劳动者的优良品质。

二、 他也有农民狭隘自私、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缺点。三、 他勤劳善良、乐观开朗、稳健纯朴、冷静求实、幽默。四、 他与堂吉诃德是互补型的人物形象。

4. 以《哈姆莱特》为例,谈谈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哈姆莱特》基本上是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进行创作的。但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原则又有自己的独特性。第一、他常取材于现成的材料或剧本而不是直接取材于现实。他在旧故事的骨架中填入现实生活的画面,注入时代的灵魂。第二、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紧密相连。《哈姆莱特》的艺术成就主要有:

①戏剧所反映的生活画面具有广阔性。

②戏剧冲突紧张关锐,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③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相结合。

④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呈现出多面性和复杂性,并且性格始终处在发展中。通过对比和人物的内心独白来展示人物性格也是莎士比亚常用的手段。

⑤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丰富多彩,词汇量大,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善于运用比喻和隐喻以及形象化的语言。

⑥剧本主要用诗体,同时又是诗与散文的巧妙结合。5. 古典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① 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寄去艺术形式和题材。

② 有一套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戏剧创作要遵守“三一律”,即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整一”。

③ 主张语言准确、精炼、华丽、典雅,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讲究理性、严谨。

④ 人物塑造类型化。古典主义作家只追求“普遍人性”,性格单一,人物塑造缺少成长。

6. 古典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①受到王权的直接干预,在政治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歌颂英明的国王,把文学和现实结合得非常紧密。②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

③尖锐地抨击贵族的奢侈淫逸、腐化堕落,同时也批判资产阶级的愚顽、附庸风雅和想成为贵族的心理。

④古典主义悲剧多以帝王将相、宫闱秘事为题材,继承了古希腊悲剧的传统。这是宫廷和贵族上层生活的折射。7.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形象

维特是18世纪德国进步知识青年的形象。他出身于市民家庭,才华出众,思维敏捷,情感丰富细腻。受到卢梭思想的影响,他追求自由与平等,亲*民生活及其思想感情,痛恨等级制度和贵族特权。他热爱大自然,热爱淳朴天真的儿童,厌恶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作为一个小公务员,他受到排挤和歧视,因此他孤独忧郁,陷入烦恼。他的烦恼,充分体现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理想与黑暗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 从根本上说,维特是一个消极反抗者的形象,缺乏积极的行动能力。他看到了社会黑暗并且表示不满,但他是狭隘的,看不到人生意义来源于积极的反抗、争取和开拓;他渴望爱情,但又从未向绿蒂敞开心扉。他有一颗敏感的心,但总是感伤有余,激情不足,希望社会改变而又不首先改变自己,因此黑格尔说他是“幽美的灵魂”。维特的悲剧有着深刻的时代和社会意义。维特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年轻一代成长中的痛苦和烦恼,他们追求自由平等,渴望情感解放,要求挣脱封建桎梏,但又由于自身的软弱狭隘,缺乏坚强意志,找不到正确的人生方向,无力改变现实,因而痛苦绝望。

8.《浮士德》(《浮士德》的主题是“自强不息”)形象分析

源自于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歌剧《浮士德》。浮士德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巨人典型,是在自然原欲推动下不断寻求新的生活体验、不断追求自我生命价值、个体本位的人物形象,在他身上,复活着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的人本意识。他自强不息、勇于探索、永不满足,努力探索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意义,浮士德不断地突破自我局

限,追求爱、美和实践,浮士德在精神探求的过程中成长。现在,常常将这种永不满足、不断探求的精神称为浮士德精神。浮士德精神概括了西方三百年来知识分子的探索过程。9.浮士德人生追求的五个阶段

①知识的悲剧,对中世纪思想体系的否定;②爱情的悲剧,对文艺复兴资产阶级放纵情欲的反思,对德国市民阶层封建意识的批判;③为宫廷服务阶段——政治的悲剧,对“开明君主制”改良社会的否定;④追求古典艺术——美的悲剧,追求以古典美人海伦为象征的理想美,结果让海伦化为青烟而散;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用艺术改造社会的理想的反思;⑤在改造自然中找到真理——得以兑现的不是他为人类造福的雄心壮志,而是向魔鬼抵押灵魂的契约。10.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

①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②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

③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

④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喜好。11.拜伦式英雄

拜伦创作出一组通常称之为“东方故事诗”的传奇作品,中心人物或主人公不是流放者就是流浪汉。他们无不具有愤世嫉俗的思想、叱咤风云的勇气和各种狂热而又浪漫的冒险经历。这些单枪匹马的复仇者,有崇高的道德观和侠义心肠,爱好自由,矢忠爱情,最后却成为社会的牺牲品。这些形象发展了拜伦主义——失望忧郁的情绪和纯粹个人式反抗,而成为典型的“拜伦式英雄”,即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神秘而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而对之进行彻底反抗的叛逆者英雄性格——烫烙着拜伦司相关个性气质的深刻印记。12.美丑对照原则

雨果是运用对照手法的大师。善与恶、美与丑既体现在情节上,也体现在人物身上;既体现在人物与人物之间,也体现在人物自身之中。“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雨果是法国乃至世界上最杰出的浪漫派小说家,他是浪漫手法的集大成者。1、雨果是运用对照手法的大师。善与恶、美与丑既体现在情节上,也体现在人物身上;既体现在人物与人物之间,也体现在人物自身之中。2、雨果善于塑造下层人物的形象。3、雨果力图以史诗的气魄和

规模去再现社会和历史。4、情节的传奇性。5、雨果注重心理描写。)13.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①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②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③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14.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①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②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③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④现实主义文学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14. 《人间喜剧》四个层面:

①《人间喜剧》反映了资产阶级取代贵族阶级的罪恶发家史。②《人间喜剧》反映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史。

③《人间喜剧》描写了一幕幕惨剧,这些惨剧围绕着争夺金钱而展开。

④《人间喜剧》还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其价值堪比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提供的材料。论述题

1. 《红与黑》是纯粹的政治小说吗?

 ①、《红与黑》的第一个层面表现为爱情小说。斯丹达尔从批判封建婚姻的角度去描写于连的两次爱情。德?雷纳尔夫人是个淳朴、真诚、不会做作的女子,她与市长之间并无爱情。德?雷纳尔夫人在于连身上发现了平民阶级的优异品质:具有进取心、自尊心强、不愿屈服于贵族之下、聪明能干、感情炽烈、一旦尝到了爱情便投身其中。她爱上于连的行动是对封建婚姻的反叛。玛蒂尔德是一个蔑视贵族婚姻观点的侯门小姐,她看不起有身份、有财产的贵族青年,厌倦了贵族圈子封闭的、保守的风气。她欣赏于连之处,正是他没有奴颜媚骨、受到19世纪启蒙思想的熏陶而表现出自由思想,又有才识胆略。她愿意放弃贵族门第与于连结合,不顾自己的名誉跑到维里埃尔四处活动,为搭救于连而不遗余力,即使她的行动中有着矫情的成分,但她的表现是违反贵族阶级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于连对玛蒂尔德的爱情羼杂了较多的理智

成分和目的,他企图对那些贵族青年挑战,并通过玛蒂尔德向上爬。他的内心对玛蒂尔德缺乏真正的爱情。

②、《红与黑》不是一部单纯的爱情小说,它“从头至尾是一部政治小说”,是“最强烈的现实小说”。这是它的第二个层面。《红与黑》中红色最有可能是军服的象征,即对第一帝国的向往,而黑色代表教士黑袍,即教会及复辟时期的反动统治。于连不喜欢虚伪的黑色,而喜欢牺牲的红色。当然还有别的解释。

③、《红与黑》确实是一部具有强烈政治倾向性的小说,表现在三个方面。

(1)作者揭露了复辟王朝时期的腐败、黑暗以及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尖锐矛盾。

(2)《红与黑》描绘了复辟王朝时期强烈的政治斗争。

(3)《红与黑》对现实抨击最尖锐的描写,是对贵族政权企图依靠外国势力干预政局的揭露。

④、《红与黑》还是一部风俗小说,这是它的第三个层面。小说故事发生在三个地方:汝拉山区的小城维里埃尔、贝尚松的神学院和巴黎的德?拉莫尔侯爵府。这三个地方概括了当时法国的风貌。维里埃尔是外省城市的写照,虽位于偏僻山区,但已经受到现代社会的熏染,兴起了小型工业;神学院是社会的另一个缩影。它像监狱一样阴森可怖,神父、学生都互相倾轧,虚伪做作笼罩着一切。《红与黑》的风俗描写广泛而深入,提供了复辟王朝时期法国社会的一幅真实画卷。2、于连个人形象分析

于连这个个人奋斗者是世界文学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①于连的性格是多元多层次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则是他性格中的核心成分;自我意识在环境的作用下,产生出平等观念、反抗意识和个人野心。

②于连个性刚强,充满激情,富有毅力。他虽然表面长得文弱,但是“心里竟藏着宁可死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的不可动摇的决心”。外表和内心的强烈反差,是于连形象的一大特点。但有毅力,敢于行动,是他的主导方面,犹豫不决是暂时的,最终要被他的决心所克服。在他的思想深处,他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对贵族的趾高气扬怀着深深的抵触情绪。于连不堪忍受父兄的打骂,几次想离家出走,表现出对独立人格的渴求。当市长把他当仆人一样训斥时,于连眼里露出复仇的目光,愤然回答说:“先生,没有你我也不会饿死。”为了报复市长,他在夜晚乘凉时,握住了市长夫人的手。他看到主教的丰厚收入,便想到当主教,于是背诵《圣经》,愿到神学院去,忍气吞声地想适应那里的生活。于连

的多变反映的是复辟王朝时期谋求个人奋斗的平民青年的特点。

③于连的个人奋斗往往被看作是一个野心家的行为。一方面,他要向上爬,另一方面,既然是野心家,他是没有什么政治准则的,虚伪是他改变命运的手段:“虚伪是我争取面包的唯一武器。”于连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和双重精神的人物:他既有反抗精神,又很容易屈服;他既憎恨贵族的卑劣,又不惮玷污自己的双手;他既看重别人的善良正直,又信奉虚伪的道德观;他既崇拜拿破仑,又能随意改变自己的奋斗方向,走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他既热衷于向上爬,又愤然选择了死亡,不肯向卑污的现实让步。这种双重性构成了于连性格和思想的复杂性。3、《红与黑》的心理描写

《红与黑》的心理描写开创了现实主义内倾性的方向。斯丹达尔的心理描写通常十分简短,却是多种多样的。

① 有时作者是以客观的态度表现人物对环境压迫的直接反应。如于连受到市长的侮辱,市长夫人为了安慰他,对他特别照顾,他却乱想,于连的思索反映了他对贵族的反感。② 有时是作者的分析,如于连捏住市长夫人的手后,小说这样写道:“但这种激动是一种快感,而不是一种激情。”因为于连当时心中并没有产生爱情。

③ 有时人物在代表作者说话,如于连这样审视玛蒂尔德:“这件黑袍更能衬托出她身材的美。她有女后的姿态。”这句话其实是作者的看法。④ 有时作者干脆直接发表见解,如于连同市长夫人初次见面时,他的内心活动与作者的议论交叉进行。它显示出惊人的客观性,与浪漫派作家强烈的主观性截然不同。

⑤ 进行这些心理描写的既不是全能的叙述者,也不是无动于衷的观察家。他与人物的眼睛一起观看,与人物一起感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