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2019届高三第三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

2020-02-17 来源:客趣旅游网


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2019届高三第三次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1.春秋战国时期,不仅诸子“游走讲学”成为一种盛况,而且“士人游宦于列国”也司空见惯,如孔子先后到过周、齐、卫、宋、蔡、楚等地,苏秦、张仪等来往于各国之间。据此可知,当时 A. 百家争鸣进入了顶峰 B. 文化统一成为了共识 C. 区域文化的融合加强 D. 儒学的主流地位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不仅诸子‘游走讲学’成为一种盛况,而且‘士人游宦于列国’也司空见惯”“孔子先后到过周、齐、卫、宋、蔡、楚等地,苏秦、张仪等来往于各国之间”等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能够体现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故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各地区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问题,没有体现百家争鸣是否进入顶峰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孔子先后到过周、齐、卫、宋、蔡、楚等地,苏秦、张仪等来往于各国之间”体现了各区域之间的交流频繁问题,没有涉及到文化统一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区域之间的交流,没有体现儒学的地位问题,故D选项错误。

2.对于汉初恢复分封制度,传统观点认为是刘邦鉴于秦朝单纯实行郡县制而导致短命而亡的教训;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基于楚汉战争时已分封诸王的事实;又有学者提出,刘邦深受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汉族恢复分封制的认识。 A. 都基于汉初巩固政权需要 B. 缺少与周代分封制的对比 C. 后期的观点更具有全面性 D. 研究视角差异影响着结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内容论述了关于汉初恢复分封制的不同观点,指出传统观点认为刘邦吸取秦灭亡的教训而恢复分封制,但有人认为是基于楚汉相争时期分封的继续,也有人认为刘邦受到宗法制影响的结果,不同时期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也往往不同,说明研究视角差异影响着结论,故D选项正确;材料中关于汉初恢复分封制原因的不同研究结论说明研究者的视角不同而影响研究结论,无法得出都基于汉初巩固政权需要,故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汉朝分封制与西周分封制的对比问题,无法得出缺少与周代分封制对比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历史研究中不同时期受历史条件及研究者视角等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观点,不能说后期的观点更具有全面性,故C选项错误。

3.下图为考古发现元代印刷的商品包装纸----“裹贴”实物,上面的文字是“□□□家打造南无佛金诸般金箔”“见(现)住杭州泰和楼大街南”“坐西面东开铺”“□□××”“不误主顾使用”。这一考古实物反映出。

A. 商业经营注重宣传效应 B. 佛教思想出现兴盛局面

C. 活字印刷技术已经成熟 D. 商品生产已有名牌意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家打造”“见(现)住杭州泰和楼大街南”“坐西面东开铺”“□□××”说明材料中的“裹贴”是印有店铺经营广告宣传或商品说明的包装纸,“裹贴”的使用说明商业经营注重宣传效应,故A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由于城市商业的发达,商品包装应用了一种叫“裹贴”的东西,没有涉及佛教思想有关的问题,故B选项解读材料有误;材料内容与活字印刷技术的成熟和发展无关,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中的“裹贴”是印有店铺经营广告宣传或商品说明的包装纸,而不是商品的品牌,材料内容与商品的名牌无关,故D选项错误。

4.明代规定:凡内官或内使(皇帝身边的官员或太监)传旨,内阁和各衙门必须覆奏皇帝,再次直接得到旨意后,才能施行。这一规定反映出明代 A. 皇权专制开始渗入各部门 B. 注重政治权力规范化运行 C. 内阁大臣的职权得到扩大 D. 行政决策正确性得到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内容可知,这时期形成了这样的行政程序:凡奏章和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呈交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票拟,再由司礼监将条旨呈交皇上“批红”,“再次直接得到旨意后”最后发回内阁下发各部,才能执行,这个过程强调了政治权力的规范化运行,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了明代皇帝身边的官员的传旨,由内阁复奏皇帝,直接得到旨意后才能施行,没有涉及到皇权专制渗透到各个部门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了传旨奏章得以施行的程序,没有体现内阁大臣的职权扩大,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明代注重政治权力规范化运行的问题,无法提高行政决策的正确性,故D选项错误。

5.1875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时,将其沿途见闻编成《使西纪程》,但因多有对西方政治等方面记述,出版第二年就遭到了清政府的毁版,禁其流传。这表明清政府。 A. 禁止国内传播西方文明。 B. 严禁官员私自著书出版。 C. 极力维护“中体”的地位。 D. 无意于了解西方的国情。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期间郭嵩焘出使英国的时候正值洋务运动开展时期,“因多有对西方政治等方面的记述,出版第二年就遭到了清政府的毁版”说明清政府极力维护“中体”的地位,不让国内宣传西方政治方面的内容,说明不想改变“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故C选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技术,技

术也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故A选项错误;“因多有对西方政治等方面的记述,出版第二年就遭到了清政府的毁版,禁其流传”说明清政府想要维护“中体”的地位,与禁止官员著书出版无关,故B选项错误;这时期中国在坚持“中体”的基础上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技术,材料没反映无意于了解西方的国情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6.据统计,民国以前平均每家工厂的创投资本是1159元,而在民国初期仅为516元,资本规模缩小一倍。这一现象折射出

A. 民族企业缺乏集团意识 B. 民族企业经营环境改善 C. 节制资本理念得到贯彻 D. 实业投资热情有所降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建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鼓励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措施,推动了这时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建立,出现了众多创投资本规模小的企业,因此可得出这时期民族企业经营环境改善,故B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民国初期出现资本规模较小的企业出现所反映的问题,与企业集团意识无关,故A选项错误;节制资本理念是新三民主义时期提出,与材料内容无关,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所反映的问题可知,这时期人们实业投资热情提高,而不是降温,故D选项错误。

7.1944年,作为美军观察组成员的谢伟思在报告中写道“延安民众官吏打成一片,男女平等,文化运动极为认真,整个地区民主模范自修、自觉、自评,与重庆另一世界。”这一报告反映出 A. 国共发展态势呈现反差 B. 美国力主消除国共矛盾 C. 美国开始改变对华政策 D. 敌后抗战开始成为主导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延安民众官吏打成一片,男女平等,文化运动极为认真,整个地区民主模范自修、自觉、自评”与“与重庆另一世界”可知,相比重庆,中共控制区呈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政治氛围更好些,说明这时期国共发展态势呈现反差,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是美军观察组成员对延安和重庆的实际情况观察后得出的结论,没有体现美国力主消除国共矛盾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是美军观察组成员谢伟思的观察结论,没有涉及到美国对中国政策的改变问题,故C选项错误;敌后抗战成为主导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的事情,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

8.下表是1979年我国部分媒体行业开展广告业务的情况表。据此可知

时间 1月4日 1月28日 3月15日 4月17日

行业部门 《天津日报》 上海电视台 中央电视台 《人民日报》 广告内容 蓝天牙膏 参桂补酒 瑞士雷达表 地质仪器 特点 率先恢复商业广告 播出的第一条电视商业广告 播出的第一条外商广告 开始刊登商业广告 A. 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 B. 媒体行业率先启动对外开放 C. 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D. 外来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内容体现了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从1979年1月4日-4月17日期间,天津日报、上海电视台等媒体行业对牙膏、酒、手表等商品进行广告业务,开展恢复商业广告到播出的第一条电视商业广告和第一条外商广告等,说明这时期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故无法得出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这时期媒体行业对各种商品的广告业务从恢复商业广告到播出的第一条电视商业广告和第一条外商广告等,说明其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没有体现媒体行业率先启动对外开放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了这时期媒体的广告业务内容,没有体现外来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故D选项错误。

9.罗马法规定:“凡由室内向道路投弃物品致人伤亡的,不必受害人亲自起诉,凡市民均可控告加害人。”这一规定表明,在古代罗马 A. 本国公民享有法律特权 B. 严禁人们投弃垃圾物品 C. 任何市民都拥有控告权 D. 注重提高人们公德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罗马法规定由室内向道路投弃物品致人伤亡,不必受害人亲自起诉,凡市民均可控告加害人,即禁止向外抛物而致人伤亡,这里强调了提高人们公德意识,故D选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公民的法律特权问题,材料内容强调提高禁止向外抛物的公德意识,故A选项错误;严禁人们投弃垃圾物品不是材料内容所体现的主要问题,故B选项错误;面对由室内向道路投弃物品致人伤亡的情况时任何市民都拥有控告加害人的权利,而不是任何时候任何市民都拥有控告权,故C选项解读材料错误。

10.“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一致认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在于使人们不只是获取和扩展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捍卫、强化和巩固新的思维方式。”这说明,启蒙运动 A. 消除了思想界的分歧 B. 注重发动民众的力量 C. 旨在推动知识的普及 D. 具有鲜明的理性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捍卫、强化和巩固新的思维方式”指的是反对封建专制和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新的思维方式”是指理性为中心的新的思维方式,说明启蒙运动具有鲜明的理性精神,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无法得出消除了思想界的分歧,并且A选项说法有误,故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调动民众力量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他们的主要使命在于使人们不只是获取和扩展具体有用的知识”说明推动知识的普及不是该材料主要内容,故C选项错误。

11.下表是1850---1900年德国各经济领域就业比重统计表。这一统计表明德国

所占比重(%) 年份 第一产业(农业) 1850 1875 1900

的第三产业(服务业) 21 21 25 就业总人数第二产业(工业) 24 30。 37。 (万人) 1580 1860 2550 55 49 38

A. 农业经济走向严重衰退 B. 社会经济转型日益加速 C. 国民经济结构出现失衡 D. 劳动力就业率得到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1850---1900年德国第一产业,即农业的就业人数比重越来越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即工业和服务业的就业人数比重呈现增加的趋势,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转型趋势日益明显,故B选项正确;这时期农业的就业人数比重下降并不能说农业经济走向严重衰退,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的德国各经济域就业比重的发展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而不是国民经济结构出现失衡,故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劳动力就业的问题,而是体现了各经济领域的就业人数比重变化,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

12.冷战结束后,一些实力较强大国或国家集团,极力争取“极”的地位,出现一种“多元争极”的态势。这一“态势”反映出

A. 新国际格局尚未定型 B. 国际力量出现了平衡 C. 美国力量遭到了削弱 D. 世界多极化基本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极力争取‘极’的地位,出现一种“多元争极”的态势”说明冷战结束后处于多个较强的国家或集团争极的状态,说明冷战后新的国际格局还没有定型,故A选项正确;“极力争取‘极’的地位,出现一种“多元争极”的态势”说明各个大国或集团之间的力量不平衡,才会出现争极的现象,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说冷战后的实力较强的大国或国家集团,没有提及美国的力量被削弱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冷战后实力较强的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争极说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的趋势发展,但不能够说世界多极化基本形成,故D选项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雅典,除了将军和司库官之外,所有官吏均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抽签选出。同时还规定,出十将军外,所有军政官吏,任期都是一年,不得连选连任。如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五百人议事会,即由30岁以上

的全体公民抽签选出;有6000名陪审员组成的公众法庭的选举办法也是抽签。

——摘编自陈德正《古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浅析》

材料二 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由于英国政府管理的混乱、低效率,给军队造成了相当大的伤亡……1870年6月,英国政府颁布枢密院令。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持有文官事务员会资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从此以后,一切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事务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

——摘编自杜丽《英国公务员制度形成的历史与贡献》

材料三 在撒切尔执政时期,英国政府开始改革文官队伍,力求使得文官的知识体系更好地与现实需求契合。通过对文官的“通才”选拔中可能存在“专业缺位”的问题进行改革,英国要求文官在具有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精通某个专业领域,于是“专业性”逐渐成为了对文官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

——摘编自吴俊桥《关于英国公务员制度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官吏任用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公务员制度的作用。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现代英国公务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

【答案】(1)特点:轮流执政(或抽签选出);公平公正;任期短。

影响:有利于调动公民的参政热情|(或最大程度的维护民主制度);为后世提供经验和教训;不利于公职人员的专业化和政策稳定。

(2)作用:政府管理得到改善;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政府行政效率;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

(3)变化:由注重公务员的“通才”转向“专业化”和“知识化”。

原因:旧的选拔标准不适应时代需要;社会分工复杂要求政府管理者高度知识化和专业化。 【解析】

【详解】第(1)小问的第一问,根据材料“所有官吏均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抽签选出”可知雅典官吏抽签选出,“除十将军外,所有军政官吏,任期都是一年,不得连选连任”可知雅典官吏不得连任,轮流执政;“如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五百人议事会,即由30岁以上的全体公民抽签选出”等信息可知体现了公平公正等角度结合材料分析回答。第二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官吏要通过抽签选出并轮流执政,这有利于调动公民的参政热情,最大程度的维护民主制度;雅典的轮流执政等理念为后世提供经验和教训,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但这种抽签产生方式不利于公职人员的专业化和政策稳定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第(2)小问,根据材料“从此以后,一切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事务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说明近代英国公务员制度有利于政府改善管理,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完善;“凡未经考试并持有文官事务员会资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等规定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政府行政效率,也为其他

国家提供借鉴等角度结合材料内容回答。

第(3)小问的第一问,根据材料“通过对文官的‘通才’选拔中可能存在‘专业缺位’的问题进行改革”可知由注重公务员的“通才”转向“专业化”和“知识化”的方向发展。第二问,根据材料“力求使得文官的知识体系更好地与现实需求契合”可知旧的选拔标准不适应时代需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撒切尔执政时期,英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这种社会分工复杂要求政府管理者高度知识化和专业化等角度分析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及近代的孔子形象的变化。 古代 春秋战汉唐 国 宋至明清 维新运动 文化运动 丑化或妖魔圣化: 僵化: 被称赞为“天纵之将圣” 矮化: 被嘲笑为“若丧家之犬” “盗丘”

——摘编自张荣明《孔子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的十种形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和近代史知识,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必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看法。:孔子由人变成了统治者需要的工具。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无论是被“圣化”还是被“矮化”,均说明孔子既非“圣人”也非“庸人”,都是对孔子作为一个“凡人”优劣的评定;以后的孔子不再是“人”,而是封建统治伦理道德代表性“符号”。因而无论是孔子形象的“正统化”“神化”还是“僵化”,都是封建统治时代需要的产物;近代人们出于维护和反对封建统治

近代 太平天国、新袁世凯、蒋介石时期。 化: 维新化: 太平天国将儒家经康有为把孔子典称为“妖书”,塑造为维新运对孔子“焚书毁动的祖师;被像”;新化运动时后人称为“穿“打倒孔家店”,西装的孔子” 吴虞痛骂孔子为圣化: 袁世凯和蒋介石曾一度复兴孔子“圣人”地位,复兴“尊孔”和儒家伦理道德。 正统化及成为一位只会神化: “以天理,灭司马迁誉孔子人欲”的政治为“素王”;说教者;被誉唐代被封为为“万世师“文宣王” 表”

的需要,对孔子形象进行“丑化”“妖魔化”和“圣化”,反映了近代社会转型的文化冲突与政治斗争。 总之,后世孔子既成为了一定时代需要的工具,也成为一定时代政治斗争的对象。 示例2:看法: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时代变迁。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旧价值观崩溃而新价值观有待于形成之中,对孔子“圣化”与“矮化”并存,说明儒学价值观并没有成为主导;汉唐时期,儒学被奉为官学,儒家价值观日益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孔子形象随着儒家价值观主流地位的确立和巩固而被正统化和神化;宋代到明清,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家价值观不仅没有进一步走向开放,反而更加趋于保守,从而使孔子形象走向“僵化”;在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封建统治思想与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冲击激烈,儒家价值观与社会新价值观也处于激烈冲突中,孔子形象就出现了“丑化”“妖魔化”与“圣化”交错并存现象。

总之,孔子形象的变化是不同时代社会价值观变化的反映。 (“示例”仅供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内容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考生答题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利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主要体现了春秋战国至宋明清时期人们对孔子的态度的变化,考生答题时可以选择孔子由人变成了统治者需要的工具的角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孔子的态度是以“凡人”的角度对待,而之后孔子成为“圣人”,是封建统治伦理道德代表性“符号”说明孔子由人变成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也可以选择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时代变迁的角度入手,注意答题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和近代史知识,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2年4月,直隶总督袁世凯鉴于“直隶自庚子以来,民气凋伤。付莽未消,亦非遵旨速行巡警不足以禁暴诘奸,周知民隐”,在保定率先开办警政。同时,制定了有关警察的规定,如《保定警务局站岗规矩》《保定警务局巡逻规矩》《保定警务局旅店管理法》《保定警务局颁定旅店货宿客商册式规则》等。警察制度的建立取得了一些成效,如《大公报》曾报道,保定的“巡警营兵在城厢内外昼夜梭行,清理街道,盘诘奸究,按时换班,尤为甚重。宵小为之敛迹,百姓称颂有夜不闭户之风云”。可以说。清末保定的警政改革是比较成功的范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摘编自赵金辉《论清末时期警政改革与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保定警政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保定警政改革的影响。

【答案】(1)背景:近代西方警政制度传入;政局动荡,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清末新政。

(2)影响。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推动社会风气的改善;促进了警政近代化发展;为其他地区改革提供借鉴。 【解析】

【详解】第(1)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因此这时期的警政改革受到西方警政制度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政局动荡,社会治安形势严峻,也是这时期警政改革的重要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的警政改革受到清政府主导的清末新政改革的影响等。

第(2)小问,根据材料“巡警营兵在城厢内外昼夜梭行,清理街道,盘诘奸究,按时换班,尤为甚重。宵小为之敛迹,百姓称颂有夜不闭户之风云”等信息可知这时期的警政改革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有利于推动社会风气的改善,同时警政改革借鉴了西方警政制度,推动了警政制度的近代化趋势发展,也为其他地区改革提供借鉴等,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回答。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罗斯福总统认为,小国家由于国力的限制,没有力量抵抗强敌国的入侵,只有大国才能承担起维护战后和平的责任。因此在新的国际组织中,大国必须赋予最大的权利,行使世界警察的职权,罗斯福圈定的“四警察”成员有美国、英国、苏联、中国,在丘吉尔的要求下又加上了法国,这就是后来的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任路修《美国与联合国的创建》

材料二 在联合国建立后的最初二十年里,美国显然处于支配性地位。在51个创始国中,苏联集团只占6个。美国牢牢控制联合国中许多中小国家,控制着联合国大会,利用安理会中英、法的支持。左右着安理会的大部分行动。

——摘编自葛晓萍《冷战后美国与联合国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构建联合国的主张,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战后初期控制联合国的影响。

【答案】(1)主张:联合国要发挥大国主导作用;联合国以世界和平为宗旨。 原因:国际联盟没有制止战争的教训;美苏英中等国在反法西斯同盟中占据主导地位。

(2)影响:客观上加速了美国冷战政策推行;联合国成为美国推行霸权的工具;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大打折扣。 【解析】

【详解】第(1)小问的第一问,根据材料“只有大国才能承担起维护战后和平的责任”“大国必须赋予最大的权利,行使世界警察的职权”可知罗斯福认为联合国要发挥大国主导作用;“只有大国才能承担起维护战后和平的责任”可知罗斯福认为联合国以世界和平为宗旨等角度结合材料内容回答。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往的国际联盟没有制止战争的爆发,二战的爆发给世界各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因此罗斯福主张“大国才能承担起维护战后

和平的责任”;二战期间美苏英中等国在反法西斯同盟中占据主导地位等角度分析回答。

第(2)小问,根据所材料“在联合国建立后的最初二十年里,美国显然处于支配性地位”“在51个创始国中,苏联集团只占6个”等信息可知美国战后初期控制联合国客观上加速了美国冷战政策推行;“美国牢牢控制联合国中许多中小国家,控制着联合国大会,利用安理会中英、法的支持。左右着安理会的大部分行动”可知联合国成为美国推行霸权的工具,从而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大打折扣。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马援(前14--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平陵西)人。建武九年(公元33年),马援为太中大夫,与来歙率诸将平定凉州(今甘肃省西北部)。自王莽末年以来,西羌多事,活动于金城郡属县,凉州不宁。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马援为陇西太守。夏,先零羌攻临洮,马援发步骑三千击破之,降者八千余人。马援把他们“徙至天水、陇西、扶风三郡”。继而马援与马成进攻浩亹羌,浩亹羌逃奔允吾谷。马援潜行、袭击其营寨,浩亹羌大惊恐,徙居唐翼谷中。马援继续追击,浩亹羌引精兵占据北山,马援陈兵山下。羌大惊,率众溃逃。马援以兵少,不便穷追,收粮畜而归。这次战斗中,马援受伤。光武帝以玺书慰劳之。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援军政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马援的军政活动。

【答案】(1)活动:击败羌族各政权对西北边郡的进攻;迁移并安置归降羌族民众;镇守西北边疆地区。 (2)简评:维护了西北地区的安定;巩固了汉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统治;有利于中原地区与西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为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解析】

【详解】第(1)小问,根据材料“马援发步骑三千击破之,降者八千余人”击败羌族各政权对西北边郡的进攻;“马援把他们‘徙至天水、陇西、扶风三郡’”可知迁移并安置归降羌族民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援在上述材料中的行为镇守了西北边疆地区。

第(2)小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马援击败羌族各政权对西北边郡的进攻并迁移并安置归降羌族民众维护了西北地区的安定,同时巩固了汉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统治;也有利于中原地区与西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为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