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人教版小升初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2022-03-25 来源:客趣旅游网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1.阅读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 “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 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 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龙标被贬之地的偏远?

(4)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1)B,C

(2)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闻道龙标过五溪”、“随风直到夜郎西”。

(4)拟人。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B项“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有误;“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C项““过五溪”,五溪为湘黔交界处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有误。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意思。杨花落尽,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景物是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4)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我寄愁心与明月”,是说我把自

己的那份对你的担忧托付给明月(让它陪伴你一直到夜郎的西部)。这句诗给无感情的明月赋予人的感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远赴偏壤之地的对友人的担忧和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1)B、C;(2)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3)“闻道龙标过五溪”、“随风直到夜郎西”。(4)拟人。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选项对照相应诗句,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B、C两项有误。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答题时应注意,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答题时应注意,五溪:一说是雄溪、满溪、潕溪、酉溪、辰溪的总称,在今贵州东部湖南西部。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4)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诗人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①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② , 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①断雁:失群的雁,这里是失群孤雁的叫声。②侵晓:破晓 (1)诗中________、________等物象表明这是一首羁旅诗。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案】 (1)断雁;家书、或者旅馆

(2)抒发作者羁旅的孤寂心情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诗人羁旅他乡,没有亲人作伴,只能面对着“寒灯”,听着“断雁”的鸣叫声,内心很是忧伤,旅途的孤寂之情跃然纸上。诗人更是在半睡半醒、迷迷糊糊中见到了家乡美丽的风光,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

【解析】【分析】(1)诗中的具体物象有很多,如“旅馆”,“寒灯”,“断雁”,“家书”等。 (2) 这是羁旅怀乡之作。离家久远,目睹旅馆门外的渔船即加以艳羡。幽恨乡愁、委实凄绝。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层,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 首联与颔联

极言乡关遥远,幽愁满怀。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家书须隔年才能寄到旅馆,可见离家之远,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 颈联与尾联看似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1)物象即是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通读全诗,具体物象较多。 (2)此题考查诗歌表情达意。做此类题,可以抓住重点诗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3.诗歌阅读

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指洞庭湖。②中流:指江心。③湘烟:指雾霭。④楚田:指田野。 (1)诗歌前三句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离人独上洞庭湖”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第一、二联分析。这几句写\"湖口\"所见: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接着远眺云梦,但见飞雪、去雁:最后注目孤舟离人。一切景语皆成情语。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据此可知这几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李频在湖口送别友人离去,结合诗歌前四句分析,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在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没有人陪伴,一路上该是多么的寂寞孤独呀,这里的“独” 是独自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⑴ 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⑵ “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及意境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境

的能力。

⑵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品味诗歌语言,完成下列人物对话。

赏牡丹 唐代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①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裴给事宅白牡丹 唐代 卢纶 长安豪贵惜春残, 争玩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②承露冷, 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释】①芙蕖:荷花的别名。②玉盘:诗中指白牡丹。

(1)这两首写牡丹的诗。都运用了衬托手法,比如《赏牡丹》中,刘禹锡用________衬托牡丹的特点;《裴给啊宅白牡丹》中,卢纶用________衬托白牡丹的品质。

(2)是的,这两首诗运用的手法一致,但是表现出牡丹不同的特点,你能结合内容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吗?

【答案】 (1)芍药、芙蕖;紫牡丹

(2)《赏牡丹》中,作者通过芍药的妖无格、芙蕖的净少情,表现出作者眼中牡丹花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裴给事宅白牡丹》中,作者通过写长安城里的年轻人争相着去亲近、观赏紫牡丹,来表现出无人欣赏的白牡丹具有孤傲、高洁、素雅的特点。

【解析】【分析】(1) 此题比较容易,简单分析即可,《赏牡丹》写了三种花,分别是:妖无格的芍药、净少情的芙蕖及真国色的牡丹,用芍药和芙蕖衬托牡丹;《 裴给事宅白牡丹 》写了白牡丹和紫牡丹,写紫牡丹就是为了衬托白牡丹的。

(2) 《赏牡丹》前两句的意思是: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作者写这两种花是为了衬托牡丹既妖娆艳丽,又又骨格,既清雅洁净有有情韵,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裴给事宅白牡丹 》写暮春时期百花即将凋残,只有慈恩寺里的紫牡丹还在吐蕊,纷芳满枝,于是长安城里的年轻人争相着去亲近、观赏紫牡丹。而在裴给事的庭院中,一株冰清玉洁的白牡丹,却备受冷落,无人欣赏,在皎洁的月色下更显孤独、冷清、素雅。全诗通过紫牡丹和白牡丹这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对照描写,赞美白牡丹的高洁,赞花意在写人,言白牡丹之高洁,乃是言裴给事之高洁,以花衬人,相得益

彰。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芍药;芙蕖;紫牡丹

⑵ 《赏牡丹》中,作者通过芍药的妖无格、芙蕖的净少情,表现出作者眼中牡丹花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裴给事宅白牡丹》中,作者通过写长安城里的年轻人争相着去亲近、观赏紫牡丹,来表现出无人欣赏的白牡丹具有孤傲、高洁、素雅的特点。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衬托手法的能力。 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衬托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答这样的题,首先要抓住诗中描写这一事物的语句,分析事物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然后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最后再概括形象的特点。

5.阅读下面古诗,回答下列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

(1) 这首诗写了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重阳节;“九日”;“登高”

(2)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解析】【分析】(1)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故园菊”也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

(2)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登高有望远思人的意义,诗中“故园”,表明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写于长安被陷之时,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遥怜”直抒胸臆,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壁残垣间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的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故答案为:⑴重阳节;“九日”;“登高”

⑵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平时注意对节气的了解和我掌握,注意从诗句中去领悟,辨析,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的情感进行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标题信息、诗句中的意象等进行分析,感悟诗人的思想情

感。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汉①上晚步 (宋)赵长卿 何处一声鸣橹, 惊起满川寒鹭。 一著画难成, 雪霁②乱山无数。 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

【注】①汉:汉江。②霁:雪后转晴。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

A. 忆江南 B. 如梦令 C. 浣溪沙 D. 沁园春 (2)“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 (1)B

(2)表达了词人无限的留恋之情。“一声鸣橹”后的满川寒鹭、雪霁乱山,都给人无数惊喜,平添不少江山生趣,使得词人流连忘返。“数遍溪南烟树”正是这种情感的外在表现。 【解析】【分析】(1)如梦令,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通体以六言句为主。故选B。

(2)考查学生对诗词情感解读能力。冬日汉江上本极静谧,忽然船桨击水,寒鹭惊飞,与积雪的远山相映,平添不少江山生趣,这景色实难描画,遂使诗人赵长卿留连忘返。末句“数遍溪南烟树”,状不忍遽去之情宛然。 故答案为:(1)B;

(2)表达了词人无限的留恋之情。“一声鸣橹”后的满川寒鹭、雪霁乱山,都给人无数惊喜,平添不少江山生趣,使得词人流连忘返。“数遍溪南烟树”正是这种情感的外在表现。 【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体裁的理解辨析能力。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因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忆江南》音节流丽谐婉;《如梦令》一般用以抒情,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叠韵。另有三十三字六仄韵,三十三字四仄韵一叠韵,三十三字五平韵一叠韵,以及六十六字五仄韵一叠韵的变体。;《浣溪沙》上半阕急,下半阕缓和;《沁园春》壮阔豪迈。

(2)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数遍烟树,是一种平凡而又夸张的说法,烟树虽然很平常,但是在作者眼里,却代表了汉江的一草一木,作者构思巧妙,用“数”字表达了自己对汉江的留恋和相看永不厌的思想感情。

7.古诗阅读

秋夜寄邱员外① (唐)韦应物

怀君属②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③应未眠。

【注释】①邱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与韦应物常有唱和。②属:正值,恰逢。③幽人:幽居隐逸的人。

(1) 本诗首句点明季节是秋天,我们还可从诗句的________、________等地方看出。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凉天;松子落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以及此时心中的孤寂(凄凉)。

【解析】【分析】(1)它是一首怀人诗。前半部分写诗人自己,即怀念友人之人;后半部分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诗人所怀念之人。从诗中“凉天”“松子落”可以确定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

(2)《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此诗表达作者在秋夜对隐居朋友的思念之情和自己的孤寂。前半首写作者自己,即怀人之人;后半首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所怀之人。全诗不以浓烈的字词吸引读者,而是从容落笔,浅浅着墨,语淡而情浓,言短而意深,格调古朴雅致、安闲恬淡,给人玩味不尽的艺术体验。 故答案为:⑴ 凉天;松子落

⑵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以及此时心中的孤寂(凄凉)。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歌的语句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的内容,从诗句中感悟诗人的情感。 【参考译文】

怀念你竟在这深秋的夜晚,散步咏叹多么寒凉的霜天。 想此刻空山中正掉落松子,幽居的友人一定还未安眠。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王维这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2)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答案】(1)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体味诗歌的意境。《鹿柴》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鹿柴》“但闻”二字写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山居秋暝》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故答案为:(1)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点评】(1)本题考查体味诗歌的意境。答题时应注意,比较阅读是将两篇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诗歌,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鹿柴》和《山居秋暝》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答题时应注意,《鹿柴》写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山居秋暝》中间两联同是写景,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9.古诗阅读

同儿辈赋①未开海棠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②桃李闹春风。 【注释】 ①赋:吟咏。②且教:还是让。

(1)诗中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绿肥红瘦”有相似之处的两句是“________, ________。”

(2)如果你是花,想做“莫轻吐”的海棠,还是想做“闹春风”的桃李?为什么? 【答案】 (1)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2)我想做海棠,希望自己养精蓄锐,做好充分准备,厚积而薄发。 我想做桃李,要让自己充满生机和活力地展现自己,表现自己。

【解析】【分析】(1)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意思是说,此时的海棠树已是枝叶茂盛了,可是还没有开花,这时不仔细观察是不会发现有花开放的,可是诗人驻足细看,发现这小小的、可爱的花蕾全都悄悄的“藏”起来了,并且是藏在枝叶茂盛的地方。这两句话表达的意境正好和“绿肥红瘦”比较相似。

(2)诗歌结尾两句把海棠桃李进行了对比,海棠爱惜芳心不轻吐,不像桃李那样,它无意争春,谦虚地躲在一旁,待群芳落尽后,才绽开她美丽的容颜。而桃李呢,它们在熙的春风中,竞相开放,争奇斗妍,但这热闹毕竟是短暂的,几度风雨之后,它们也就都纷纷坠落、凋零了。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他倾心于海棠,不喜欢桃李哗众取宠,肆意张扬的个性。其实这里作者托物言志,把海棠和桃李比作两种人,一种是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实力,养精蓄锐,准备厚积而薄发的人;另一种是让自己充满生机和活力地展现自己。能结合诗歌中海棠和桃李的形象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⑵ 我想做海棠,希望自己养精蓄锐,做好充分准备,厚积而薄发。我想做桃李,要让自己充满生机和活力地展现自己,表现自己。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注重诗句中的关键词理解诗歌的意思,然后再根据题意要求筛选出合适的诗句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答这样的题,首先要抓住诗中描写这一事物的语句,分析事物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然后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总结塑造此形象的意义。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请分析“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闻”字用得好在哪里。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B.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C. 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 诗歌想象奇特,气概超逸,笔势灵动,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答案】 (1)“闻”是听闻的意思,可见诗人对友人非常关心,时刻都在关注友人的动向,体现了他们友谊的深厚。 (2)A

【解析】【分析】(1)一个“闻”字,突显了地域的阻隔,讯息的滞后,命运的叵测。句中虽未明言、尽言,但自有千般愁绪、万种滋味,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既呼应题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又为后面的抒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

夜郎西”作了铺垫。

(2)A项,表述错误。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零落和子规啼叫的哀伤,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故选A。

故答案为:⑴“闻”是听闻的意思,可见诗人对友人非常关心,时刻都在关注友人的动向,体现了他们友谊的深厚; ⑵ A。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