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网络谣言研究综述:成因、影响及“辟谣”机制

2021-10-04 来源:客趣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网络谣言研究综述:成因、影响及“辟谣”机制

作者:邓志聪 刘子菱 王小雨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6期

【摘要】网络谣言有突发性、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征,有危害国家安全、损害个人名誉等社会危害。本课题将从造谣者、传谣者和受谣者三个角度研究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传播特点及“辟谣”机制,以结合当前热点,提出强化媒体的把关责任,及时过滤虚假信息;提高网民独立思想能力,培养成熟网民;政府的时信息发布和辟谣等应对措施。 【关键词】网络谣言;“辟谣”机制

网络谣言传播快,影响范围广,网络谣言不仅会对特定对象构成物质的或精神伤害,而且很容易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因此,近年来国家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力度越来越大。人民网在2012年4月盘点了“十大网络谣言”,引发了人们对网络谣言理性分析和深入思考。本课题组将就网络谣言及“辟谣”机制进行研究,试图分析网络谣言的成因及其特点,找到有效治理网络谣言的方法。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势头迅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资料,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了2 53亿,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网络是人们知晓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平台,同时,网络也成为谣言传播的主要平台,造谣者会利用网民的参与性、猎奇性、匿名性、个性化等的心理传播谣言。网络谣言有突发性、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及社会危害性大等特征。本课题将从造谣者、传谣者和受谣者三个角度研究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传播特点及“辟谣”机制,以结合当前热点,提出相应的“辟谣”机制完善方案。“辟谣”机制的理论创新研究,有利于加大对网络谣言的防控,从而最大限度减少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性,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共安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概念诠释

对于谣言的界定,众说纷纭。国外学者用“未经证实的”此修饰符来定义谣言,例如,在1951,美国学者彼得森和盖斯特,在《谣言和舆论》一文中对谣言定义为:谣言是一种私下流传的人,在公众感兴趣的事情、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解释。根据《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的定义,谣言是缺乏依据,或未经证实的,很难辨别真伪的流言、传闻或意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国内关于谣言的研究开始时间相对较晚。《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无确实根据的消息”。刘建明教授从区别于谎言的角度来解释谣言,认为“谣言作为舆论出现,是众人传播虚假事件的行为,但多数传播者并不认为它是假的。因此它和谎言不一样,说谎者意识到说的是假话,一个人或少数人造谣生事仅仅是谎言。可见谣言是指众人无根之言的传播,又称谣诼、流言、谣传等。”[1]

网络谣言作为谣言的一种,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信息的发布及传播途径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根据网络谣言的表现与特点,可以将其定义为“个人或集团以网络为传播媒介,对网民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2] 三、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

关于网络谣言产生的研究多集中于造谣者的心理及产生的机制上。如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李宗桂教授认为,个人或集团编造网络谣言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几方面:因为个人恩怨而编造谣言,通过网络传播对另一方进行打击报复;因为经济利益驱使编造谣言;为了出名或者满足某种阴暗心理而编造谣言;由于畸形的自我发现欲和表现欲,而导致把道听途说的事情放上网络,从而变成网络谣言。[3]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巢乃鹏和黄娴强调了网络谣言的三个构成要素:传者、受者和中介。具体来说,一是“服务器端”,即谣言的源头,它应该受三个影响因素,即事件的异常性、模糊性和关注性。二是“客户端”,也就是谣言的受众,它有两个影响因素,即受众的批判能力和事件与受众的关联性,如果受众的批判能力越强,则谣言产生的可能性越小,反之就越大。在关联性的层面上,谣言内容和自身的关系越近,谣言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大。三是中介也就是环境。理论上讲,实际的环境越宽松谣言就会越少,反之就会越多。[2]

四、网络谣言的社会影响

笔者在对新闻媒体从业者、公安司法机构、政府宣传部门及相关学者的深入访谈中了解到,网络谣言的产生背后通常有利益驱动。一些求名、求利的人出于各种利益因素的目的,运用“网络推手”对某一事件进行炒作,更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出于政治目的,恶意中伤攻击党和政府,煽动民族情绪等,通过网络途径散播政治谣言,极大地危害了社会稳定。 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群体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6818%受访者认为网络谣言会“危机国家安全”,占最大比例;其次是5974%认为网络谣言会“损害个人名誉”;再次是4416%认为网络谣言“损害国家机关、社会机构的名誉”;其余的3961%认为网络谣言会“损害公众的人身安全”,3701%认为网络谣言会“损害公众财产安全”。由此可见,多数网民将网络谣言的危害置于国家安定的层次,可见在网民看来,网络谣言具有较高程度的危害性。 五、网络谣言的“辟谣”机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网络谣言的防控措施,大多数学者都提到了要加强对网络传播行为的法律规范、严厉打击网络散布谣言的行为,提高信息的透明度、由权威发布全面真实的信息,注重心理疏导、提高公众的信息认知能力,以及针对网络传播这一特点进行技术控制、设立网络警察等。 (一)提高网民独立思想能力,培养成熟网民;(二)强化媒体的把关责任,及时过滤虚假信息;(三)政府的及时信息发布和辟谣;(四)完善法律监督,建立权威信息发布渠道。 参考文献:

[1]刘建明 舆论传播[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巢乃鹏,黄娴 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06) [3]李宗桂 网络时代谣言传播的特点及其危害[J] 人民论坛,2010(02)

[4]岳健能 网络谣言的传播规律及国内外研究综述[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11) [5]张雷 论网络政治谣言及其社会控制[J] 政治学研究,2007(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