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保护传承、弘扬创新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风貌特色,并非简单的形式构成问题,需明确其文化本质、理论价值,以及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作用与地位。在中国名城进入新一轮的更新发展阶段,探讨新型建筑风貌特色的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艺术表现手法,更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的课题。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风貌特色;文化理论价值;艺术创作手法
Abstract:It is not simple problem of beauty in form about the protection, transmission, innovation promotion of the historic city character of architecture. In order to bring about a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at we must definitude the cultural essence, the value of cultural theory and the role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ransmission stage. Facing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of Chinese historic city, we need sum up the artistic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of new architecture. on the region, race and times It is a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task. Key words:historic city;the character of architecture;the value of cultural theory;artist creative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2-34(8)
我国是世界上古城数量最多、历史最为悠久、分布地域最广、地方性最为鲜明、民族艺术最为丰富、自然环境最有美感、民风民俗最有风趣、人文因素最为生动的国家之一。中国古城文化在古代、近代世界城市发展史上颇具影响。上世纪中叶以来,绝大多数古城的特色却已丧失殆尽,即很大程度上建筑的风貌特色失去意义,并影响到人们的文化生活质量――这是一个值得深刻检讨的问题。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简称“名城”)112个,可谓“古城”中的佼佼者。为挽救名城特色危机,业界已取得基本的共识,应将“古城文化”的保护落实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及科技活动中去,使之发挥实质性的、法定性的、常规常态性的城市建设效果:作好名城建筑风貌特色的传承创新,有效地保有、维护、重塑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艺术形态,争取更多方面的国际地位,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名城建筑风貌特色的文化本质
“风”,气也、神情之谓也;“貌”,形也,有体有量、有物有质。前者寓于后者之中,后者表达前者之意。有形则有态、得意可忘形,但“形”一定得存在。“风貌”:《现代
汉语词典》解释为风格和面貌,风采相貌或景象。建筑的风貌特色是指以建筑及其相关的有机组成要素为主要的审美对象,所传达的社会风俗民情特征、所构成的城市文化景观效应。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个个都是具有特色的。因历史积淀深厚、因地方民族文化显著、因自然环境优美、因特殊职能等等原由,而产生独特的建筑风貌,并由此形成了名城文物古迹、城市轴线、街道景观、界面形象、天际水际轮廓线、城市标志节点及其区域性城市结构特
征[1]。其本体就是城市的表象,给其中生长生活的城市居民以切实的感同身受;其外延就是城市的形象,给外来游客以一种动态的直接印象;其内涵就是城市的抽象,引导着资深人员对名城内在意识形态的认知分析(图1)。 名城建筑的风貌特色不仅构成城市的外貌等物质形态,还反映出城市文化传统、历史渊源等精神内容。根据城市设计原理分析,就能确定名城的性质与特色。古都型名城应有古都特色的建筑风貌;地方民族文化型名城应有民族性建筑风貌特色;近代史迹型名城应有近代化建筑的风貌特色;特殊职能型名城应有某种专业特质的建筑风貌特色。如绍兴名城传统民居的马头墙、台石门、小青瓦、石板路、拱背桥、石河沿等,以其独特的建筑构件勾勒出鲁迅笔下的古城风情,“水乡、酒乡、兰乡、醉乡”之称的城市形态特色尽在
古城建筑文化构成要素的时空艺术之中,体现出“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原理[2]。
名城的人工环境――历史遗构、文化古迹、民居街巷、商业街区、城市结构层次等常常是直接通过建筑的物质要素来建构的。人文环境――历史人物、民间工艺、风俗节庆、民俗文化等,往往与建筑风貌特色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或舞台,是文化的包装或广告。在名城文化景观――人与大自然的共同杰作之中,传统建筑往往在其中起到良好的协调、均衡、补充、组织、画龙点睛的作用。名城传统建筑因为其体量、造型、材质、色泽、布局与自然环境的一致性,生态化、人性化特质,很自然地就表现出城市的地域性、民族性特质,故传统建筑风貌特色往往就是名城的基本形象特征精神所在。
然而,现代主义建筑发展了几十年,给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并没有带来什么特色,相反,还给固有的自然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带来了建筑性的破坏。
因为现代主义建筑只偏重于机械性的功能,否定人文的装饰情感投入,消解手工制作背后的审美关照,必然会与人类的本质特性相悖,焕发不了人类的精神诉求,缺乏人们的认同感。尽管现代建筑也独立地形成了若干个现代特色的城市,尽管基础设施很不错,但因形式主义与地域性特性相左,非人尺度缺乏历史根基而遭到非议。
因为现代建筑体量硕大与张扬的态势,对山水自然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和破坏,河道、山脉、湖泊、森林都被高楼大厦镇压在脚下、都消失在玻璃幕墙的浮光幻影之中。无法让自然要素发挥“特色”作用。且人工环境往往超越了正常人的生理心理及行为方式所能承受的程度。现代建筑国际化的倾向往往脱离了所在城市人们的历史价值观念的支持,泯灭了人文环境的民俗风
情[3]。无论如何,构不成城市的特色。
因为现代建筑缺少历史文化的积淀,往往与名城的底蕴相冲突。高寒西藏灵芝八一街与热带傣族景洪城的景观曾无多大区别。“千城一面”的景象正成为市民们不得不面对的“视觉灾难”。谁也不会将此当成是自己城市的风貌特色。谁都是,谁都不是。历史文化名城本来应该是最有特色的城市,然而原有特色要素却在迅速消失:自然山水、生物要素以及历史古迹常被掩盖。单调的“大手笔”磨灭了丰富的可读细部;无任何特色的国际化磨灭了民族性,“一个模式标准”取缔了多样个性。
有人将房地产业中出现的“欧陆风”、“巴厘岛”等现象命之为“文化堕距现象”即物质文化变迁先于非物质文化而产生差距,缺乏价值判断变迁的支持的现
象[4]。此实质说明:人们总想追求一种风貌特色。当发展本国风貌特色不受重视或强调时,只能搬用外国的。当外
来风貌特色尚没融于国民生活中时,是不会受到普遍推崇的。只有像当年的骑楼文化在南中国岭南地区落地生根,与当地人民休戚相关与共时,才能形成一种建筑风貌特色得到认可和喜闻乐见。
2名城建筑风貌特色的理论价值
名城建筑风貌特色是有根脉基因,与时发展的(图2)。不因尧存,不以舜亡。当名城其他特色要素被弱化时,从世界文化的角度认知名城建筑风貌特色的理论价值,并把握其营造机理,就显得很有必要。
2.1名城建筑风貌特色是名城历史文化的固有结晶 建筑风貌特色不仅仅是个形式问题,形式也不仅仅是个物质性问题。建筑风貌特色的内涵是文化,文化总是特定的民族文化[5]。一个名城的建筑必然要突出自身文化的地域性民族特色。建筑风貌特色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的创造思维定势、道德观念、价值准则、性格禀赋的心理倾向以及民族凝聚力、自信心、荣耀感等因素的总和,是名城最为本质,最深刻的体现。正是包括了审美意识在内的风貌特色才赋予了名城的灵魂和生命,培育并形成了建筑设计中的创造表现力和建筑环境中的凝聚亲合力。 “天之道、地之利、物之理、人之缘、史之脉、今之势、情之美”这些建筑风貌特色的形成规律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
2.2名城建筑风貌特色是文化交流传播的优化成果
从建筑风貌特色的“基因”链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来看,名城建筑风貌特色既是一个城市几千年优秀审美传统,也有近现代以来的西方意识(如“西而古”、“西而新”)影响下逐渐生长起来的表达要素,还有直接来源于我们当代审美艺术实践的新生艺术形态。三者只有被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溶解、消化,经提炼、升华后,都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但就建筑而言总归有一个属于你的标志性风貌特色,拿得出手,摆得上桌面!无论用土石、木材,还是用玻璃钢、混凝土均可建造具有地方风貌特色的建筑,体现出名城历史文化的价值效果。历史文化名胜风景区的黄鹤楼、雷峰塔等,难道不是这样?
2.3中国名城建筑风貌特色是亮相世界舞台的名片 从争取世界建筑地位来看,具有中国名城建筑风貌特色的建筑功不可没。它大涨了中国人的气势,捍卫了中国人的尊严。凡是经济水平发达的国家,其建筑总是充分地表达本国民族的风格形式,希望在世界范围内显示出至尊至贵的气概。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的一天。建筑材料有贵、廉之分,建筑技术有先进、适用、传统之别,但不能就此定夺一个名城建筑风格的优劣。艺术是永恒的。无论东西南北,凡是民族的,都是世界的。要讲竞争,也只能是建筑风貌特色保护创新工作的竞争。丢弃自己的文化等于缴械投降。难道非要让人把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推到危险的地步?
2.4保有名城建筑风貌特色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需要 中国建筑在世界上独具特色,自成系统,是多民族精神、多民族文化鲜明个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建设先进文化,促进当代审美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资源。德国设计师汉斯?杰德?豪来华青岛“论剑”:中国在发展设计产业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中国有非常辉煌的过去,不要丢掉民族最宝贵的东西。“老外”设计国立武汉大学、上海金茂大厦也能找到中国的文化脉络。中国建筑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理性与浪漫交织的美学特征,天、地、生共存共荣的生态理念,以及环境美育的教化功能,对解决当代人类生存,人类文化所共同面临的许多问题,具有普适性的思想价值和科学意义。具有风貌特色的中国名城建筑在新世纪的复兴,不是没有内在机理的。
3名城建筑风貌特色的基本法则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全国出现了一批具有统一建筑风貌特色的名城、名镇或历史街区,大致可分四类。一类为完全保有古城传统建筑风貌特色,如:平遥、丽江古城,江南六大古镇、广东赤坎古镇等;一类为保有大部分历史街区统一建筑风貌特色,如:浙江绍兴、徽派古城徽州、云南大理、山东蓬莱、广东潮州、广西梧州等;一类为保有少部分历史街区具有名城建筑风貌特色,如:福建福州、海南海口、广西南宁等;一类几乎原址全部更新重建具有名城建筑风貌特
色,如:新疆喀什、桂林、西双版纳景洪、曲阜、云南彝人古镇等。
理想的是第一种情况――原汁原味,稀缺的奢侈品;第二种情况――优秀之中存在些遗憾;第四种情况是新陈代谢、涅更新的结果。本文探讨的重点放在第四种――面对城市的更新发展,如何营造名城历史文化的建筑风貌特色。 今天许多名城建筑风貌特色的创作,基本上都符合、借鉴了中国近现代建筑大师先贤们关于民族形式风格的建筑理念:
(1)重视建筑造型与名城特定山水环境景观综合构图; (2)一片街区、一个地段的整体空间组合胜过局部体形;
(3)屋顶、屋身与屋脚有机构成三段式;
(4)运用具有韵味特征的名城建筑典型元素的形象概括符号;
(5)整体色彩和谐,局部丰富多彩。
这样的建筑,可以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它的体量可以大、也可以小。它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符号语言、结构款式;它适宜、满足当代这样或那样的功能要求。它们既有历史文化脉络,又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这就是我们的名城建筑风格发展观。
一代宗师梁思成先生早年留学海外,学的是西洋建筑,
可谓洋博士“海归”派。但他对中国建筑充满执着。他画过两幅想象中的建筑图,一张是一个十字路小广场,另一张是一座约35层的高楼(图3)。梁先生试图说明:无论房屋大小、层数高低,都可以用我们传统的形式和“文法”来处理。民族风格、民族形式的取得,首在建筑群或建筑物的总轮廓,其次在墙面和门窗等部分的比例和韵律,花纹装饰只是其中次要的因
素[6]。最近被定为国家文物的北京十大国庆献礼建筑就是成功典型。沿着梁先生这条道路走的人很多,但同时也有很多人因此而倒霉;今天,这种情况有了本质的好转。 有国际大师讲过,建筑落地生根,须处理好下部与地面的关系;建筑上摸青天,须处理好顶部与天空气象的关系;中部多为标准使用空间,须处理好与人的关系。所以一般建筑纵向“三段式”在物理学、力学、美学上都是自然合理的。至于“大屋顶”、小亭子并非罪恶、沉重、浪费的代名词。相仿,西方的大坡顶、大尖顶、大穹顶,小尖亭、洋葱头又该作何解释呢?倒是中国建筑的“顶式文化”别有理性特色。中国建筑轮廓丰富、分划有致,富含历史文化信息;她的可读性、标志性 、景观性总是那样逗人喜爱。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汉城”、唐人街都追念着中国建筑的风貌特色。广州办亚运,到处给建筑“穿衣戴帽”,带上一个大屋顶,为了追求风貌特色,也满足了人们多年来的隔热功能要求。认
为钢筋混凝土天然就只适应平屋顶的说法则是绝对化的。 中国名城建筑创作理论尚无自身系统,这是思想禁锢、信心缺失、行为受制、产权被夺长期影响与近期“大拆大建”的后果。其实世界建筑理论完全可以“洋为中用”、囊括到“名城”之中,建立自己的体系。如文脉主义、隐喻主义、符号学、类型学、形态学、漠视语言、新陈代谢与共生论、建筑美学、景观学等等[7],有些理论的“种子”、“胚胎”中国早就有。阿马杜- 马赫塔尔?姆博在《探索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中言:“在所有地区,文化特性似乎成为历史主要动力之一。捍卫特性不仅被看做古老价值的简单复合,而主要是体现新的文化设想的追求。” 4名城建筑风貌特色的营造手法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根基。建筑古迹遗产、凝注千百年审美关照的自然景观都是城市的文化积淀、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也是名城建筑风貌特色传承与创作的起点。这是与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直接相关的理念。广义的手法除了建筑工程技术外,还包含行政制度与经营管理。 4.1严格继承传统建筑的形制与风貌特色
丽江古城被地震强烈破坏后,当地纳西族民严格按照传统建筑的风貌特色,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重新修复了古城。好在木结构的装配性优点,使之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历史建筑的原貌。平遥古城几乎完整地保留了老县城全部房屋设
施,形成了完好统一的古城风貌特色。江南六大古镇均保留了传统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与水乡风貌特色。广东五邑侨乡赤坎镇,清一色的骑楼商铺,形成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貌特点[8](图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