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名的作用:
1、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给人群聚集地以及后来的行政区划所取的名称。
2、巴蜀的地名是巴蜀人在生产活动、社会交往中用来对区域内某个具体地点进行指称的专有名称。与巴蜀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也是巴蜀历史和巴蜀地区的人们生活的忠实记录者。
3、有两个重要途径,一是,统治者的命名,二是巴蜀老百姓在生产生活中的约定俗成,巴蜀地名的形成与变化不仅反映了巴蜀社会历史的发展,民族的兴衰,而且更真实的记录了巴蜀人的生产与生活状况,通过地名可以了解巴蜀的地形地貌特征,森林植被,人口分布,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以及动物繁衍等情况。
二、巴蜀汉语方言:
1、作为巴蜀地区全民通用的交际工具,巴蜀汉语方言是一个完整、自足、相对独立的体系。
2、只由巴蜀地区汉语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等诸多要素构成的语言系统。
3、包括各个子系统中与共同语相同的部分和不相同的部分。
三、关于俗语“盖不到脚背”的说法:
1、指做事情有头无尾,要别人来收拾残局,与巴蜀的丧俗有关,在双流,巴县等地人死后有盖铺盖的习俗,即闭殓前夕,将亲友特制的丧被盖在死者身上,被子一定要上齐胸部,下一直盖到脚背的脚趾尖处。
2、这是死者入殓前的最后一道程序,做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对过去者的态度以及对再生后辈行事的准则,分量极重。如果没有盖到脚背的则对死者大为不敬。
3、用来作为骂人的话,寓意就相当重了,表示将来死了,寿被连脚背都盖不到,后引申出前后矛盾之意,在巴中,重庆方言中仍存。
四、巴蜀汉语方言不仅能体现当地的民俗民情,还能显示出当地人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审美心态和文化旨趣。
巴蜀得天独厚,江河纵横,水源充沛,沃野千里,气候湿润,号称“天府之国”,所以发展烹饪的物质资源基础十分雄厚。
五、贵州遵义方言和重庆两地方言之间的关系:
1、贵州遵义与重庆毗邻,两地方言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遵义方言不管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都不得不让我们将其归入巴蜀汉语方言。
2、这应该与遵义在行政区划上曾隶属于四川,同时也与遵义历史上为巴蜀等地移民、南下的重要通道有关。移民也将自己家乡的语言带到了遵义,并且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3、我们在遵义县、绥阳县等地调查所获族谱,墓碑铭文与方言材料即为证明。比如“尾巴根儿”、“木头——棺材”“细娃儿——小娃”、“遇缘儿——碰巧”、“搞灯儿——
做什么”等的用法,表示“怎样、如何——啷个、哪样”、表示“几下子——几价钱儿”等的保留则与今天川东的典型方言、词汇相媲美。
六、川西成都东山客家方言岛:
1、这是巴蜀境内最大的客家方言岛,位于成都市东北方向的浅山和近山地带。
2、在地理上连续分布,涉及成都龙泉驿区及其接壤的成华区、锦江区、新都区、青白江区、金堂县等地的26个乡镇。
3、成都的客家人的祖籍主要是粤东的的五华、梅县、兴宁一带。当地人把客家人称为广东人或称湖广东,把客家方言称为广东话,把巴蜀汉语方言称为湖广话。
七、巴蜀人有吃“九大碗儿”的习俗:
1、“九大碗儿”本指宴席上的九道主菜,其做法随时代发展分为新式和旧式两种。巴蜀人遇红白喜事,一般要举办“九大碗儿”。
2、之所以将赴宴称为“九大碗儿”,是因为巴蜀民间视“九”为吉数,“一、三、六”都与九有关。
3、巴蜀民间举办喜宴时,菜的总数一般要取“九”或“三、六、九”的倍数。不少菜名要暗含“三、六、九”,比如“红烧三鲜”、“韭黄肉丝”等。
八、巴蜀汉语方言具有三个特征:
1、基于多民族共居与移民文化的开放性特征。
2、基于盆地环境和农耕社会的传承性特征。
3、基于地域文化心态和审美意识的幽默诙谐性特征。
九、关于“五更鸡”的说法:
1、因古时“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奋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也称“焐羹箕”,一种类似小煤油炉的小型炊具。
3、多以竹篾或铁或锡制成,内置油壶,加上棉线,芯子点燃,以煨羹、粥、热汤药等。
十、姓氏隐语:
1、巴蜀汉语方言姓氏隐语非常丰富,俗传是因为从前绿林豪杰犯了法,为防止被官府逮捕,故意以谐音字来隐姓埋名。
2、巴蜀姓氏隐语非常丰富,一般带有词缀,一类是以前缀“老”构成的姓氏隐语,一类是带“子”、“巴”、“狸”的姓氏隐语。
3、有时一个姓氏不只有一种隐语,一种隐语也不只表示一个姓氏。
十一、巴蜀汉语方言词语的产生和流行与历史文化存在的关系:
1、汉语方言是汉语在历史发展中的地方变种,造成这种与共同语不同的外部条件最为重要的就是地域、历史、文化因素。巴蜀汉语方言的产生与流行与历史文化存在的关系密切相关。
2、巴蜀汉语方言词语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十分突出,不少词语的产生和流行实际上是历史文化在语言词汇上的沉积,历史文化直接导致了一部分巴蜀汉语方言词语的产生。
3、巴蜀汉语方言词语是历史上形成的,其语义系统表现出鲜明的巴蜀历史文化特征,其演变途径和发展方向深受巴蜀历史文化的制约,因此,联系巴蜀历史文化研究巴蜀汉语方言词语是十分必要的。
十二、元明之际,长期的战乱以及自然灾害使得巴蜀的人口急剧下降,大批胡广人避乱入蜀、避兵入蜀,外省大举向巴蜀移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