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对企业边界理论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引用交易费用的理论。通过对基于交易费用的企业边界理论体系的研究,系统地说明交易费用理论对企业边界的影响,将有利于后续研究的连续性以及对相关问题做进一步说明。
[关键词]交易费用;企业边界;资产专用性;产权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关于企业边界理论的文献逐渐增加,研究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展,最明显的变化是研究者不再单纯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企业边界的变化。例如,200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学家在企业边界理论的研究中就广泛地扩展了研究主题,刘东在《企业边界的多种变化及其原因》一文中涉及了资源理论和模块化理论;李海舰和原磊在《无边界企业》一文中涉及了能力理论和模块化理论;曾楚宏和林丹明在《论企业边界的两重性》中涉及了能力理论;张文松和郭广珍在《企业网络与企业边界》一文中也涉及了能力理论;余冬华和芮明杰在《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与企业边界》一文中涉及了模块化理论。但是,他们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以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作为文章的起点,而论述的又不是很详细。那么,基于交易费用的企业边界理论体系是什么呢?本文的目的是详细地研究基于交易费用的企业边界理论,力图增加对企业边界理论后续研究的深入理解。
二、基于交易费用的企业边界理论的研究框架
科斯研究企业内部的协调活动,没有首先从企业内部开始,而是从市场开始。他创造性地提出:“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以亚当·斯密
提出生产的产品“针”为例,按照科斯的思想,我们就会发现,在存在分工的基础之上,抽铁线的工人必须在市场上购买铁,然后抽出铁线。在购买的过程中,他必须和拥有铁的人签订契约(无论是短期契约还是长期契约)。当然,科斯认为,签订契约是有成本的。至少有三种成本:(1)签订契约之前的搜寻成本;(2)签订契约的成本;(3)签订契约后的监督成本或违约成本。这三种成本被斯密以及新古典经济学的信奉者忽略了。接下来,拉直的工人必须和拥有铁线的工人签订购买铁线的契约;切截的工人必须和拉直的工人签订购买切断后的铁线的契约;以后的每一步分工,都会签订一个契约,直到最终产品为止。科斯把这种在市场上签订契约的相关成本称之为“交易成本”,也有的人称为交易费用,这是科斯的创新之处。明确了市场的相关交易费用后,最终产品的生产者发现,还有一种生产方式,如果能降低成本,就有利可图,那就是最终产品的生产者雇佣在市场上有明确分工的工人一起生产。按照科斯的论述就是:“一系列的契约被一个契约替代了”。雇主的任务是,在发给他们固定工资或计件工资的前提下,协调各种工人的生产,然后拥有最终产品。在企业内部,增加了协调成本(也可以说是管理成本),但是,减少了交易成本。如果雇主发现成立企业后,企业内部增加的管理成本小于在市场上的交易成本,成立企业就有利可图;否则,企业就不能成立。科斯的交易费用概念的提出,明确地揭示了市场上的分工并不是企业存在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当企业的管理成本小于市场上的交易成本时,企业才会出现。科斯的贡献有二:其一,发展了斯密的企业存在的分工解释;其二,提出了交易费用的概念。第二个贡献是划时代的,到今天,这个概念还在广泛地被应用和研究。
科斯用交易费用的概念解释了企业存在的原因,更为重要的是,他建立了基于交易费用的企业边界理论的分析框架。只有科斯完整地回答了关于企业边界理论的三个问题:
1、企业为什么存在(第一个边界)?科斯的答案是,当企业内部的管理费用(内部协调成本)小于市场的交易费用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选择建立企业,以降低成本。
2、企业的边界为什么扩大(企业的规模为什么扩大)?科斯的答案是,“当其他条件相同时,企业在如下情况下将趋于扩大:(1)组织成本愈少,随着被组织交易的增多,成本上升得愈慢;(2)企业家犯错误的可能性愈小,随着被组织的交易的增多,失误增加得愈少;(3)企业规模愈大,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下降得愈大(或上升得愈小)。”总之,当市场的交易成本不变时,组织的成本愈是下降,企业的边界将持续扩大。
3、企业的边界扩大为什么会停止?科斯的回答是,“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
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科斯建立了分析企业边界理论的研究框架,即企业边界理论的研究必须回答三个问题:(1)企业为什么存在(第一个边界)?(2)企业的边界为什么会扩大(企业的规模为什么扩大)?(3)企业的边界扩大到何时为止?可能有的文献只能回答其中的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但是持有相同理论基础的系列文献却可能构成研究企业边界理论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建立应该能回答基于科斯建立的研究框架中的三个核心问题。
三、基于交易费用的企业边界理论体系
(一)企业为什么存在
科斯之后,从交易费用的角度解释“企业为什么存在”这个问题当首推华裔经济学家张五常。在继承了科斯分析“企业为什么存在”的思想后,
张五常从三个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企业为什么存在”的原因。第一,张五常考虑了熟悉一种产品的信息费用是企业存在的原因。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中,交易费用的第一项是搜寻费用。在市场中的搜寻费用可以认为包括熟悉一种产品的信息费用,只是科斯没有把信息费用明确地提出来,从而把交易费用和信息费用混为一谈。张五常经过抽象思考后,把信息费用从交易费用中提炼出来。他以照相机的生产为例,按照科斯的思维重新进行思考:在市场中识别各部件的信息费用是如此的高昂,以至于消费者通过购买最终产品可以降低信息成本。同时,企业的专业化生产和企业内部的专家可以降低信息成本,企业只要通过一种方式让消费者信任企业的产品,企业的出现就会降低整个社会运行的成本。第二,张五常认为考核费用是企业存在的原因之一。阿尔钦和德姆赛茨研究了企业内部人员的考核费用问题,但具体研究市场的考核费用的是巴泽尔。巴泽尔总结到:“有时候投人是考核产出的最现成的代表,在企业内部以组织产出的形式出现的纵向一体化能够节省一部分考核费用。并且,通过其他方式,诸如分享契约和质量保证等,也能降低考核所带来的损失。‘信誉’、‘牌子名称’、‘重复购买’及诸如此类的方法也可以降低对代价昂贵的考核的需要,尽管它们的产生也好似代价高昂的。”张五常提出了降低考核成本的一种方式:聘请代理人。就是在中间产品市场内,张五常提出代理人的功能:“通过指挥和监督投入所有者的工作来承担盈亏,并向消费者提供具有特定产品的整个商品”。第三,张五常认为在达成价格协议中,对贡献的分解产生了费用。如果对贡献的分解界定成本比较低,在市场中就可以对合作的贡献进行定价,没有必要成立企业。如果对贡献的分解界定成本比较高,在市场中定价比较困难,
那么替代的方式就是成立企业,事先核定工资可以降低探寻贡献分解的成本,企业的出现可以降低交易的费用。
(二)企业的边界为什么扩大和缩小
对企业的边界理论的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的回答是很难分开的。从文献史的角度看,科斯的后继者们研究企业的边界“为什么扩大以及扩大到何时为止”,主要从资产专用性和产权这两个角度去研究。
1、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克莱因、克劳福德和阿尔钦首先提出资产专用性的特殊性质是企业边界扩大的原因之一。他们认为某些资源被制做成一种资产,而此资产的用途非常小或者只有一种用途(机会成本几乎为零),即可以把此资产的性质称之为“资产专用性”。由于理性人的机会主义本性,凡是参与交易的带有“资产专用性”的资产在签约之后,容易出现对方提出重新谈判租金的情形。因为资产的专用性质不能有其他的选择,资产的拥有者被迫降低自己的租金,从而出现可占用准租金的情况。避免这种类似的情况出现而设计的许多种类契约(包括声誉)都会增加交易成本,为了资源的最优配置,降低由于“资产专用性”带来的可占用准租金问题,把这种市场契约转化为企业的内部管理。按照科斯的思想,就是当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小于市场的交易费用时,企业的边界就扩大了。
威廉姆森在克莱因的基础之上,研究了即使是出现资产专用性的问题,企业的边界也没有必要扩大的条件。威廉姆森把市场契约分为三类:第一种是古典契约,此契约的特点是契约条件在缔约时就得到明确、详细的界定,并且界定的当事人的各种权利和义务都得到准确地度量;第二种是新古典契约,此契约的特点是如果契约因为各种原因出现问题,可由第三方来仲裁契约引起的争议;第三种是关系性契约,此契约的特点是契约双方为了长期合作可以协商契约带来的问题。然后威廉姆森把资产专用性分为没有资产专用性的资产、混合型资产专用性的资产和特质的资产专用性的资产。经过讨论他提出:交易频率无论是多还是少的情况下,只要没有资
产专用性的资产进行交易都可以在市场上使用古典契约,此时的交易费用最小;无论资产专用性的特点是混合型还是特质型的,只要交易的频率比较少,交易的双方在市场上使用新古典契约,此时的交易费用最小;在交易频率较高的情况下,资产专用性的特点是混合型的,交易的双方采用关系性契约,此时的交易费用为最小;在交易的频率较高的情况下,资产专用性的特点是特质的,交易的双方如果在市场上交易,交易成本比较高,此时最好的方式是交易双方合并成一个企业,用管理成本代替交易成本。从威廉姆森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企业的边界缩小的条件,也可以这样认为,继承科斯思想的经济学家从交易费用的角度研究市场和企业的资源配置时,都认为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佳区域。
2、从产权的角度。产权理论对企业边界的影响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产权作为企业边界理论的前提;第二个阶段是产权作为影响企业边界的影响因素。在科斯的影响下,德姆赛茨、阿尔钦等经济学家对产权的经济性质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产权是一组权利,它包括四个部分:(1)所有权;(2)使用权;(3)收益权;(4)让渡权。并且这四种权利还可以进行分解。按所有权归属的不同,产权的性质还可分为私有产权、国有产权、公共产权、集体产权等。经过研究科斯的思想后,他们认为在产权被假设为私有产权前提下,市场才能成为企业边界变化的参照系。据此研究企业边界理论时,产权的私有被假设为研究的前提。
但是,在克莱因、阿尔钦和克劳福德和威廉姆森提出资产专用性影响企业边界的形成后,格罗斯曼和哈特在私有产权既定的假设前提下,研究了不同产权的合并对企业边界扩大的影响。他们提出两个企业合并可以扩大企业的边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合并都能够生存下来。原因是什么呢?他们的解释是资产专用性的问题。格罗斯曼和哈特提出,如果合并之前两个企业的资产专用性对合并之后的企业都有影响,但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
质,很容易出现合并后控制权争夺问题,此时的合并效率非最佳;如果合并前一方投资的资产专用性对合并后的效率起到的作用大于另一方(或者另一方没有作用),那么拥有此资产专用性的企业控制合并后的企业效率为最佳。此时企业的合并可以扩大企业的边界。而哈特和穆尔在格罗斯曼和哈特的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了产权对企业边界的影响,他们提出:如果企业需要的是投资,那么,投资人就应该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如果一资产对于某当事人是特异的或者是不可或缺的,而该资产对其他人的边际收益无关,最有控制结构的配置是当事人拥有它;如果一组当事人对某种资产是关键的,那么,对资产的控制应该由他们当中的少数人服从多数人的原则决定;如果两项(或更多)资产是严格互补的,他们必须被共同拥有或控制。哈特和穆尔的研究表明企业边界扩大及其稳定性的条件与资产专用性和控制权是相辅相成的,若错误地配置了控制权的所有人,企业的边界将会缩小。在哈特和穆尔的基础上,周其仁单独考虑了人力资本的产权特点对企业边界的影响。周其仁总结了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1)人力资本天然归属于个人;(2)人力资本的产权权利一旦受损,其资产可以立刻贬值或荡然无存。根据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周其仁提出人力资本的契约天然具有不完全性质,如果在市场中和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尤其是复杂的人力资本)签订合约,必然增加履约的不确定性问题。更好的办法是企业与之签订不完全合约,以利于企业内部的企业家对其进行管理。据此分析,周其仁认为人力资本的性质是企业和市场’不同配置资源方式的原因;也就是说,他进一步解释了科斯的思想。 四、结语
对于企业内部的研究一直是基于科斯的企业理论的短板,从基于交易费用的企业边界理论的研究更容易看到这一点。以科斯为首的企业理论学派之所以被认同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都认为市场是
配置资源的最佳方式。从交易费用的角度研究企业的边界,他们主要研究市场是企业内部经营的参照系,从文献的演变也认证了这一点。他们几乎不深入研究企业内部的经营方式和效率以至于组织结构,而重点研究哪些资源应该配置在市场中和市场对企业的产权起到的激励和配置作用及其影响。如果重点研究企业内部的运作对企业边界的影响,最好是把基于交易费用的企业边界理论的研究结论看作是既定的前提,这样有利于后续的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