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地方经济发展论文发展地方经济论文:有关陕西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分析

2020-07-29 来源:客趣旅游网


中国地方经济发展论文发展地方经济论文:

有关陕西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分析

摘 要: 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分析了陕西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结

果发现,陕西省改革开放27年来,随着人均GDP的增长,第一产业比重呈现为对数递减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呈现为一种不规范的演变;第三产业比重呈现为对数增长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三次产业结构与人均GDP的数值关系,提出了以第二产业为核心,促进陕西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与升级;发展关中核心区域,辐射带动陕南与陕北边缘区域的省域经济发展战略.

关键词: 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统计关系

区域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结构,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向标,也成为经济学家所关注的热点.20世纪4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G.Clark)首先总结了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即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律.他认为随着区域内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不断减少,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会越来越大.后来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S.Kuznets)提出了以下重要结论: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先是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不断上升,当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第二产业比重才呈现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将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持续上升.

1 陕西省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变特征

改革开放后,市场机制成为调节经济要素在三大产业间分配的重要手段,陕西省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均GDP从1978年的291元增长到2004年的7 757元,共增长了25.66倍.再从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增长情况来看,1978年陕西省GDP仅为81.07亿元,2004年达到2 883.51亿元,增长了34.57倍.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4.70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394.98亿元,增长了14.99倍;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从1978的42.13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1 416.82亿元,增长了32.63倍;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最快,对陕西省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1978年的14.24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1 071.71亿元,共增长了74.26倍,是GDP增长倍数的2.15倍.

随着陕西省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27年来,陕西省三次产业结构总体上经历了由“二一三”型向“二三一”型结构的转变.1978年陕西省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依次为30.47∶51.97∶17.56,到2004年转变为13.70∶49.14∶37.17.其中,第一产业比重共下降了16.77%;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大,却下降了2.83%,但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一直占有最大的比例,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也最大,这与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实行工业化战略的大环境密不可分;而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共增加了19.60%,取代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所下降的比重.

2 陕西省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2.1 陕西省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

第一,陕西省第一产业比重与经济发展关系.选取改革开放27年来陕西省

人均GDP与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的数据,利用Excel图表功能作散点图(见图1).可以发现,随着人均GDP不断增加,第一产业比重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主要是陕西省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同时也验证了库茨涅兹(S.Kuznets)所得出的结论.采用人均GDP对数曲线进行拟合,可以得出如下关系:

Y1=40.545-6.006ln(X)

式中,Y1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X为人均GDP.由R2=0.9291可知,该模型有效,即经济发展水平对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变化的解析程度为92.91%.回归系数效果极为明显,表明随着人均GDP的增长,第一产业比重呈现为对数递减趋势.人均GDP每翻一番,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就减少4.16%.

第二,陕西省第二产业比重与经济发展关系.依据库茨涅兹(S.Kuznets)的结论,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先上升,后下降.世界发达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历程都证明了这一点.陕西省第二产业比重是否也符

合这一规律呢?选取改革开放27年来陕西省人均GDP与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的数据,利用Excel图表功能作散点图(见图2),可以发现,陕西省第二产业比重的变化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当人均GDP小于3 000元时,第二产业比重波动较大,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大致呈现下降的趋势;当人均GDP超过3 000元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比重开始呈现持续缓慢上升的局面.即陕西省第二产业比重的演变不是一种规范性的有序产业结构演变.陕西省第二产业比重出现逆转,正好体现了在改革开放后,受自身区位条件与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倾斜的影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第二产业的发展遭到了严重挫折.

第三,陕西省第三产业比重与经济发展关系.受产品需求收入弹性、技术进步与技术结构特征等多种因子的影响,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将大幅度上升;特别是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第三产业将成为创造GDP的主要力量.选取改革开放27年来陕西省人均GDP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数据,

利用Excel图表功能作散点图(见图3),可以发现,随着人均GDP不断增加,第三产业比重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也正好验证了库茨涅兹(S.Kuznets)所归纳的结论.采用人均GDP对数曲线进行拟合,可以得出如下关系:

Y3=13.362+6.9134ln(X)

式中,Y3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X为人均GDP.由R2=0.9064可知,该模型有效,即经济发展水平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变化的解析程度为90.64%.回归系数效果极为明显,表明随着人均GDP的增长,第三产业比重呈现为对数增长趋势.人均GDP每翻一番,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就增加4.79%.

2.2 陕西省三大区域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

从陕西省三大区域横向来看,关中、陕南、陕北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也呈现高度的相关性.到2004年,关中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依次为11.28∶46.08∶42.64,三次产业结构已较为完善;其经济也相对发达,其中人均GDP

高达9 340元,比全省平均值高20.41%.而2004年陕南、陕北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依次为25.52∶31.80∶42.68与12.93∶64.93∶22.14,三次产业结构欠完善;与之相对应的是其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其中陕南、陕北人均GDP分别仅为4 389元与6 906元,比全省的平均值分别低43.42%与10.97%(见表1).表明陕南与陕北产业结构不协调,已成为制约两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不及时调整陕南与陕北的产业结构,必将进一步拉大两区域与关中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3 结论与建议

3.1 以第二产业为核心,促进陕西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与升级

产业结构是区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所处的阶段.三次产业结构的完善是工业化的核心,产业结构的转变是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的关键性因素.目前,陕西省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时期,对陕西省经济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制定切合实际的省域经济发展政策,促进陕西省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升级,必将加速全省经济的迅速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不断发生变化.在一个较大的区域中,第二产业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不断优化与升级的前提,

第二产业的增长有效地拉动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第三产业才成为最大的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也才会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改革开放27年来,陕西省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也不断地从初级向高级,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演化;其中以第三产业发展最为迅速,但第二产业最有效地推动了陕西省经济的发展.针对陕西省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人均GDP仍处于中低水平的现状;目前积极发展第二产业,扭转其在改革开放后所遭到的严重挫折,符合本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有利于促进陕西省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2 发展关中核心区域,辐射带动陕南与陕北边缘区域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相应地呈现不同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其产业结构必然不完善;反之,则产业结构越高级越合理.关中三次产业结构较完善,经济发展水平高,是全省经济的核心区域;陕南与陕北产业结构欠完善,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是全省经济的边缘区域.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通过网络系统联系起来,共同构成区域整体.在区域间垂直分工机制的影响下,核心区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极核,边缘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核心区域的制约.因此,根据陕西省三大区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有序地引导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必将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关中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应充分利用本区域科技实力雄厚、旅游资源丰富、交通通信网络较为完善等优势,着力发展高科技制造业与旅游、金融、信息、商贸、交通等第三产业.发挥核心区域的作用,辐射带动陕南与陕北边缘区域的发展,提高全省经济的整体效益.陕南具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等矿产资

源、多样性的生物资源与充足的水资源,应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工业、富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等,提高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为工业化做好准备.并充分利用关中产业升级换代的有利时机,积极吸收接纳其扩散转移产业,拉动本区域经济的迅速增长.陕北煤、石油、天然气能源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应充分发挥作为我国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优势.在加快当地能源资源开发,重点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商贸、旅游与综合服务业等,促进三次产业结构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从而加速本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11-42.

[2] 库茨涅兹.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98-256. [3] 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统计年鉴2005[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4-240.

[4] 林秀梅,周瑞红,宋晓杰.吉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5,24(3):82-84.

[5] 王新文.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5):129-130.

[6] 吴殿廷,宋金平,孙久文,等.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17-176.

[7] 苏东水,任浩,徐培华,等.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23-325.

[8] 师谦友,罗送宝.陕西省区域空间结构特征及其调整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7):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