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篇一:小学国粹京剧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国粹京剧”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小学
一、 开发本课程的意义
1、有助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
正在经历着全球化浪潮的现时代,民族文化的保存与发展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民族文化的保存与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教育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机制,理应承担起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京剧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京剧艺术课程的开发,有助于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学校教育得以流传和发展。
2、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京剧艺术蕴含着宝贵的学校教育资源。
京剧艺术课程充分挖掘和利用京剧艺术的教育因素,促进学生在知识、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获得京剧艺术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充分体验京剧艺术独特的美,从而形成对京剧艺术的肯定态度,进而形成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积极
情感;形成运用京剧艺术丰富生活,提升生活质量的意识,进而具备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吸取京剧艺术中的道德力量,形成良好的道德态度。
二、 开发本课程的条件
我校有着良好的艺术教育传统,其中京剧艺术教育的传统,历经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我们鼓励教师在各科教学中渗透京剧艺术,并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板报和橱窗等宣传媒体的作用,努力普及京剧艺术知识。另一方面,我们为那些对京剧艺术具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我校于2003年创办“少儿京剧班”,聘请京剧艺术专家和专业教师培养小演员,先后培养了十届300多名京剧学生。这些小演员在各级大赛中频频折桂。 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将京剧艺术教育提升与拓展,使之更好的发挥教育功能,成为进一步推进京剧艺术教育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 开发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1、保存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将获得一定的京剧艺术知识,形成对京剧艺术的关注和热情,从而达到保存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
2、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只有依靠有个性的学校教育,学生的个性发展才有所依托。本课程将继续坚持“普及
为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一方面,要求本校的所有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的京剧知识,从而使他们和其他学校的学生相区别;另一方面,对那些在京剧方面具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特别的培养,从而使他们和本校的学生相区别。
3、推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种围绕校园文化精神而构建的文化整体。本校拟建设以“热爱艺术、热爱生活”为核心理念的校园文化。我们将以京剧艺术课程作为建设这一校园文化的突破口,从培养学生热爱京剧艺术,拓展为热爱艺术,进而形成热爱生活的文化理念,逐步推动我校整体校园文化的建设。
4、通过教育行动研究,提高本校教师的科研能力。
“行动研究”,是“在教育中、通过教育、为了教育”的研究。通过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从而改进教育实践,是一种“做中学”的教育研究。通过这一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京剧艺术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其开发的权力和职责都以本校教师为主体。从课程开发任务的提出,到课程开发的完成,都将由本校教师为主体进行。因而,这一课程的开发,将同时把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
四、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
(一)本课程的特色
1、突出综合性。
第一、学科的综合性: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
京剧艺术是一门涉及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等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艺术。京剧艺术的学习,是实现课程结构综合性的机遇。新的课程改革强调小学课程宜于以综合型课程为主。我校艺术课程的设置,已有音乐、美术分科设置,京剧艺术课程的设置,则强调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等相关艺术门类的综合学习,从而为综合性的艺术课程提供了教学的依托。综合性的京剧艺术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京剧艺术本身,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各个艺术门类的综合和比较学习,巩固分科课程中各个艺术门类的学习内容。同时,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关于艺术这一学科的整体风貌和特征。
第二、学生素质的综合性: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京剧艺术本身既蕴含着理性的思辨力量,又蕴含着感性的情感力量。京剧艺术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京剧艺术的知识与能力,还要求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使之和谐发展。
第三、发展目标的综合性: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的共同发展。京剧艺术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旨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促进教师、学校、社会的共同发展。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开发的权力,部分的转移到中小学教师手中。权力与责任是对等的。为了能够承担起这一责任,我们认为,有必要以课程开发能力作为目前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只有以课程开发能力为重点,同时带动教学能力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获得更为全面的基础。京剧艺术课程可以为教师提供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机会,以此为契机,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
促进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应是全面而可持续的。“校园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依据我校的资源和教育传统,我们提出以“热爱艺术,热爱生活”作为校园文化的理念,综合设计校园文化的发展,从而推动学校全面而持久的发展。京剧艺术正是这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而,京剧艺术课程的开发将与校园文化的整体设计相适应,发挥其推动学校整体发展的作用。
促进社会的发展。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社会组织。我校积极促进学校与社区的联动效应,在京剧艺术课程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学校与社区联动的渠道与方法,充分发挥学校对社会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作用。
2、突出活动性。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成长特征,本课程强调活动性。强调活动性,是为了给学生创造条件,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片面的被动接受转到主动接受、从单一的接受学习转到接受学习和探索学习相结合、从单一的个体学习转到个体学习和合作
学习相结合。本课程的设计,将设计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掌握初步的京剧知识和能力、相应的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时,能够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突出选择性。
京剧艺术课程把教育活动大致划分为两个水平。一是普及性的基础水平,二是提高性的专业水平。本课程把学生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作为两个基本任务。普及性的基础水平,以每个在校学生为教育对象,要求所有学生都能达到共同的、基础性的水平;提高性
的专业水平,以那些具备了基础水平并对京剧艺术具有特殊兴趣和专长的学生为教育对象,要求这些学生能够在京剧艺术方面具有初步的专业水平。普及性的基础水平教育旨在使本校的学生能够获得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个性发展,与此同时,使得本校也获得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个性;而提高性的专业水平则旨在使本校学生中的一些学生能够获得区别于本校其他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此同时,为京剧艺术的深入而持久的发展储备专业化的人才。
4、突出开放性。
课程的开发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过程,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根据实践的需要进行不断的改进,臻于完善。京剧艺术课程的开发,将以开发、试验,再开发、再实验……螺旋上升式的过程进行不断的补充和修改。为此,我们采取了一定的措施,确保课程的开发能保持一种开放的状态。如,我们采取整体设计,逐步推进的办法,就三个学习模块进行分步试验,最后实现整体优化。教科书的装订形式则采用资料袋的方式,便于使用者随时根据需要进行补充和修改。
(二)设计思路
1、模块的设置。
按照学习的内容,设置三个模块。
第一模块为“发现京剧”,以兴趣的激发为主要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京剧艺术,初步认识京剧与生活的关系;
第二模块为“走近京剧”,以了解京剧艺术的美为主要目标,通过揭示京剧艺术的审
美因素(音乐、美术、文学、舞蹈等表现手段),引导学生在体验京剧之美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京剧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
第三模块为“品味京剧”。引导学生在接触京剧名人,欣赏名家名段的同时,接受京剧美的熏陶,并具有一定的京剧表演能力。
每一模块由若干单元组成。第一、二模块由主题活动组成。主题活动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特征,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组织京剧艺术的知识与能力。每一模块有相对独立的目标体系。模块的设计按照由易到难,设计成螺旋上升的系列。第一、二模块是必修模块,为普及水平,第三模块是选修模块,为提高水平。经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学习,学习者可以获得相对完整的京剧艺术基础知识与能力。
2、学生选课与模块的实施
(1)六个学年,共设置三个模块。其中前两个模块为必修,第三个模块为选修。所有学生必须在六个学年内学完两个必修模块,并经过考核,获得荣誉证书。选修模块则供已经完成必修模块的学生自由选修,经过考核,获得星级学员称号。
(2)除了利用课堂集中学习外,继续加强校园广播、电视、网络、墙报等教育媒体的功能,使之和模块主题活动的设计相呼应,构成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相互配合的整体教育系统。并借此促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这一校园文化的形成。
3、教材编写
(1)教材包括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学生用书坚持体现本课程的特点。首先是体现综
合性。体现学科之间的综合:应体现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等相关艺术门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体现素质的综合兼顾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等素质要求;体现校园文化各环节的综合,尽量和其他校园文化活动相衔接。其次是体现活动性。各个主题单元的设计,特别是必修模块的设计以活动为单位,避免使教科书成为京剧知识的罗列。活动的设计应突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活动可以和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结合。
再次,体现选择性。模块设计为普及(必修)和提高(选修)两个层次共学生进行选择。
最后,体现开放性。学生用书可以设计成资料袋的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灵活增加和组合,学生也可以自己增加和组合。
(2)内容需围绕学生的生活。注意避免使教科书变成京剧知识读本。
(3)各个主题单元的设计需按照由易到难,并具有相对独立而清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对于一些较难掌握的内容可以通过若干个主题完成。
模块设计应注意三个结合:结合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结合苏教版各科教科书,结合本校特色活动(如风筝节等)。这样,使京剧艺术课程和其他各科教学相辅相承,而非给学生以额外的负担。教师用书,为教师提供资料和教学说明。
(4)体现京剧艺术的发展。京剧艺术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教科书内容应包括京剧艺术的传统和现代形式。
(5)体现多元文化观。通过引入京剧艺术和其他戏剧艺术的比较,东方京剧艺术和西方歌剧艺术的比较,引导学生从欣赏京剧扩展为欣赏其他地区、民族的艺术。避免学生形成狭隘的京剧艺术观。
4、教学
(1)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作教学或单独教学。在低年级,教材内容以主题活动为主,因此,要求各科教师尽可能的进行合作教学。合作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不同学科教师之间通过充分的交流相互学习,增进团队精神,这也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可行途径。
(2)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本校具有较好的现代化教学媒体资源,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渠道。
(3)课堂内外相结合。通过汇报演出、学校开放日、参与社区活动等多种渠道获得家长和社区的支持。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用武之地和获取成就感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获得家长和社区的支持。
(4)重视良好的学习方式的培养。本次课程改革重视学习方式的改革,为此,本课程的教学需提供条件,培养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态度、合作的意识和基本技能、勇于探索和敢于质疑的态度。
5、评价
本课程的评价强调单一维度的评价转向多元维度的评价。
(1)、评价主体多元化。鼓励学生自评、互评,吸收家长、社区人员参与评价。
(2)、评价内容多元化。除了学习结果的评价外,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包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参与积极性、合作意识和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评价。
以质性评价为主,减少学生的压力。
(3)、评价方式多元化。把作业、发言、参与表演等活动列入评价方式。
6、相关支持
(1)合作研究。本课程的开发,需由多方面的人员进行合作。开发的主要力量,应是本校教师。人员需包括本校教师、京剧专家、大学教师。
(2)教师培训。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以“做中学”的方式为效率较高。本课程通过吸收在校教师参与课程的开发,对教师进行多方面的培训。除举行专题讲座外,拟编写“我们的行动研究-京剧艺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论文集。通过论文的撰写,促使教师把经验和习俗观念提升为理性而自觉的思考,提升其素质。
(3)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本课程除了充分开发本校的资源外,还将积极拓展校外资源。拟寻求社会力量在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
五、 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2012年3月——2012年12月)
负责人:王延忠
1、制订《国粹京剧课程纲要》。
2、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
3、聘请专家来校指导。
4、开展教师校本培训,进行教学研讨。
5、校本课程的开发,编写国粹京剧校本课程教材
6、第一阶段实验小结。
第二阶段(2013年2月——2013年12月)
负责人:王延忠
1、校本课程实施调整。
2、课题实验的阶段性研讨。
3、举行课堂优质课、优秀论文、优秀教案、优秀原创作品竞赛。
4、第二阶段实验小结。
第三阶段(2014年2月-2014年12月)
负责人:王延忠
1、京剧进课堂全面实施。
2、校本教材的二度开发。
3、举办实验成果展。
4、课题实验总结,申报结题。
篇二: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开发背景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一向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直到今天,我国人民热情好客、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仍为世界各国所称道。但毋庸讳言,在当今现实生活中,有辱人格甚至国格的不文明现象依然存在。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实施礼仪教育,不仅是教会儿童懂礼貌,做文明人,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更是提高未来公民素质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百般呵护甚至溺爱,不少孩子在家庭及社会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他
人,“不懂礼貌谦让,做事不计后果,自私任性,不善于和同伴合作”等现象普遍存在,在少数孩子尤其是一些问题家庭(父母离异或因种种事故造成对孩子缺乏管教的单亲家庭)孩子的身上还较为严重。因此,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有着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中华文明赋予我们学校教育的历史使命和光荣责任。
从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入手,让学生从小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做事,丰富和发展了养成教育的内涵,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新探索。我们旨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熏陶、
影响乃至改变目前小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提高小学生的文明素养,为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尽责出力。
二、课程开发的意义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们期望通过新理念的教育、新视角的教育,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探究出一系列切合学校实际的礼仪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构建新的德育模式,进一步弘扬古今“礼仪文化美德”,增强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研究礼仪养成教育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具有良好礼仪习惯的人,首先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礼仪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学校,能够使师与生、生与生的关系更加友善、融洽、和谐,使校园的文明气氛更浓厚,树立起学校的良好形象;在家里,使家庭更加充满关爱,更加和睦、温馨、幸福;在社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协调、更有人情味,少一些矛盾,多一份温情,使人们的行为受到自我约束,使社会更加文明、和谐。
三、开发目标
1、总体目标
以课改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通过新理念的教育、新视角的教育,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探究出一系列切合学校实际的礼仪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构建新的德育
模式,进一步弘扬古今“礼仪文化美德”,增强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具体目标
将学生培养成为讲文明、懂礼仪、有教养的人,让学生成为精神饱满、情绪愉快、人际关系协调、言谈举止文明得体、受欢迎的人。
四、组织与实施
(一)开发内容
我校的《文明礼仪》校本课程注重礼仪教材开发、课堂教学实验、课内课外整合、实践活动创新等。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第一,注意礼仪教育的阶段性。低年级突出日常行为、具体做法;中年级在强调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同时,突出情感体验,指导儿童的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交往,并适当提供一些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礼仪知识;高年级教材则以“知”为重点,尤其是基于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来理解礼仪,基于“美”和“德”来理解礼仪,并指导学生朝着形成公民文明意识的方向而努力。第二,体现民族性与时代性并举。如:通过春节、清明、中秋等,了解传统文化方面的礼仪知识及要求;通过重要的交往活动、公众集会场合,让小学生了解重要场合的礼仪要求;同时,针对成人社会中
的一些陈规陋习,教育学生学会区分“维护自尊”与“爱面子”、讲虚荣;等等。第三,突出全方位性,注重知行统一。
不仅每班每周开设专门的礼仪课,而且注意课内与课外、家校社的密切联系,尤其是注重礼仪教育的实践活动创新,这些实践活动包括:①调查走访:走访公共服务场所,学习有关礼仪知识;②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上网、上书店及图书馆收集有关资料,自主拓展礼仪知识;③竞赛展览:举行邀请函设计活动、感恩语言描绘活动、手抄报评比活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锻炼能力,特别是注意把礼仪教育与文化传统教育(书法、对联、剪纸等)有机结合起来;④角色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社会角色的富有特征的工作生活,如“小小售票员”、“小小服务员”“我是家里小主人”、“小导游的一天”等,感受不同角色的礼仪规范。
(二)开发原则
1、科学性原则:文明礼仪教育是道德启蒙教育,应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原理为实践的理论依据,在要求上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依据《纲要》、《守则》、《规范》的框架,遵循我校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和文明礼仪表现情况,研究制定适合各学段学生水平和礼仪规范层次目标等内容系列,使之具有科学性,以防止步入超前化和成人化误区。
2、一致性原则:教师、家长、学生对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有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中保持行动的统一,特别是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3、渗透性原则: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不是孤立的,
它要通过各学科、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渗透教育。在时间上渗透于校内外一日生活
的全过程,空间上渗透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场所,形式上渗透于环境创设、学科教学、课外活动、校外实践、家庭生活之中。
4、主导与主体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训练、自我管理,充分发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使该课程充满生机和活力。
5、效益性原则:力求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努力,尽快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三)实施措施
1、抓好教师培训。采用举办讲座、研讨、专项学习、外出考察学习等形式,加强对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帮助教师掌握有关校本课程的理论,懂得实施校本课程,搞好校本课程评价。
2、根据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担任校本课程任务的教师写出课程计划,并做好课案收集。学校做好开发、实施的协调、检查工作。
五、评价
1、成立校本课程评价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检查和评价工作。
2、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旨在提高
篇三: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理解国家统一课程纲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教育哲学思想和资源特点且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试图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以学校为实施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它是作为国家课程的一种重要补充。
(一)校本课程的性质:
1、以课程权力的下放为前程。
2、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学校的校长和教师。
3、开发的场所是具体学校能拥有自主权。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1、校本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从学校的发展上来说,也很有必要,只有不断开发,才会体现学校特色。
3、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说,也很有必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4、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势:
(1)能够与时俱进地反映时代社会变化和学生需要。
(2)校本课程开发更贴近实际,具有更多的适应性。
(3)校本课程开发更能反映课程多元化的趋势。
(4)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标准
1、校本课程开发如何关注教师,学校和学生的发展
(1)关注教师的发展,因为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2)关注学校科特色,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我们紧紧抓住了我校足球、阅读的学科优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龙头。
(3)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该最终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心理念。学生需求什么,我们就开发什么。
第二部分校本课程的目标
根据我校校本课程是以足球、阅读为主要内容,根据我们的初步设想,目标确定为:
1、总体目标
以课程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
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
2、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3)树立健康第一,终生健身的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第三部分
一、校本课程的评价办法
按照我校课程开发实施方案中提出的评价设想: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并作为“十佳学生”评比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二、实施建议
(一)总体思路:
1、编写教材或讲义2、制定计划(课时)3、落实教师4、分段实施5、考试考核。
(二)校本课程的课时
阅读每周1课时足球每周1课时
三、组织机构
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胡按别克
副组长:各教研组组长
组员:全体语文教师、体育教师
四、组织管理
1、学科根据不同年级开设不同课程。学生可根据不同爱好参加不同课程学习。
2、学科根据不同年级讲授不同的内容。可以单独开班授课,也可以上大课。
3、每个学生参加1门以上课程的学习。
4、学分的记录以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共同负责。
5、教研组负责编写教材和汇集资料。教务处负责安排教师授课及负责检查和管理,教研组长负责管理记录授课情况。
二、教材建设
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任课教师进行大量创造性的劳动,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学校资助教材的刊印,保证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1、《足球》体育组
2、《阅读》语文组
三、相应措施
1、教务处、年级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邀请领导到校指导工作。
3、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
4、学校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那拉提镇塔亚苏学校
2016年9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