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oryResearchNO.6,2010GeneralNo.130
对安徽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的研究
王成吉
(中共宣城市委党校,安徽宣城242000)
【摘
要】产业集群是当前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越来越引起我国各级政府的重视,并把它作为提升区域竞争
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重点分析了安徽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安徽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安徽产业集群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767(2010)06-24-05
产业集群是当前国内外理论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外美国硅谷、国内浙江、广东等省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给我们有益的启示。产业集群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及竞争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对安徽省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路,以促进其持续健康地发展。
一、安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类型、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安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安徽省各地产业集群得到较大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据安徽省经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2006年底,安徽共有产业集群176个,其中超过10亿元的集群有23个,集群中的企业共有1.9万个,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1712个,超亿元的有142个,产业集群年营业收入达1348.48亿元,利润总额达百亿元,上缴税金近60亿元。这些产业集群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形式。安较多的产业大致也徽省的主要行业都有产业集群分布。
是安徽省的支柱产业,与安徽省“十一五”规划发展的重
点行业基本吻合。
(二)安徽产业集群的主要类型
由于地方基础、驱动因素等差异,不同地方、不同产业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存在较大差异。根据形成机制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产业集群:
1、传统产业型,依据地方传统优势形成的产业集如淮南、淮北依据煤炭资源,形成煤炭———电力———群。
化工一体化产业集群;马鞍山依据马钢,发展起来的以钢铁深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铜陵市依托铜矿资源的开发,形成的铜加工产业集群;亳州依托中药材形成的中药产业集群;泾县宣纸产业集群;当涂博望的刃具产业集群等。
2、市场主导型,基于市场、成本、区位等优势,在市场作用下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如合肥市基于科技、劳动力、区位等优势,大力招商引资,承接从沿海等发达地区转移过来的产业,形成的汽车、家用电器、日用化工等产业集群;芜湖的汽车产业集群、新型建材产业集群,家用电器产业集群;无为高沟的电线电缆产业集群;郎溪的箱包产业集群;绩溪的不锈钢产业集群等。
3、大企业带动型,与大企业相关联的产业集群。大
【作者简介】王成吉,中共宣城市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4-
企业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有些产业集群是在为大企奇瑞公司、马业的配套过程中形成的,如依托江汽集团、铜陵有色、安庆石化、海螺集团等大企业集团形钢集团、
成的产业集群,是带动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4、高新技术型,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优势形成的产业集群。在高校、科研院所集中的地区,通过科技人员的创业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如合肥的高新科技园。
5、政府推动型,地方政府直接推动下形成的产业集群。各地地方政府为加快本地经济的发展,办起来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在这些园区聚集了许多中小企业,其中有些已形成产业集群的雏形。
(三)安徽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
1、产业集群成为一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产业集群发展快的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就快,而经济发展快的地区,也都是产业集群发挥作用较大的地区。这在一些县域表现得更为突出。安徽省10个经济发除凤台县以外,都是产业集群发展展状况较好的县(市),
较好的地区。如无为县高沟镇,上缴的税收占全县的一芜湖、马鞍山、铜陵等半。在经济发展居于前列的合肥、
地,都已形成了块状的产业集群带,成千上万的中小企推业围绕着关联企业进行着专业化分工、协作和生产,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一些产业集群形成相关行业的产业基地。安徽省一些产业集群立足当地的传统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不断加大产品的开发和科研力度,拉长产业链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逐步成为全国、全省有名的产业基地。如合肥、芜湖已成为全国有名的汽车产业基地和家电产业基地,铜陵成为全国有名的铜材产业加工基地。
3、一些产业集群已形成特色产业和品牌,龙头企业对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明显。近年来,安徽省在能源、建材、冶金、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汽车、工程机械、家用电器、通信电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如江汽集团和奇瑞公司的快速发展,带动全省汽车工业的发展。在整车企业发展的带动下,“十五”期间,安徽汽车零部件产量年均增幅达30%,销售收入由不足30亿元增至120亿元。
4、高新技术产业出现了集聚现象。在合肥的高新技术产业中,从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以及微电子、纳米新材料等开发生产业务的企业成长迅速。科大讯飞是目前我国语音产业惟一的“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
和“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并正在牵头制定中文语音技术标准,其自主研发的智能语音技术已经大规电子政务、汽车、手机等领域,模推广应用到信息服务、
安科生物先后承占领了中文语音应用市场80%的份额。
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家重点火炬计划重大科技专项10余项。安徽三联集团及省级科技攻关、
开发的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等产品,在道路事故预防、汽车驾驶、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有可能引起我国事故预防产业的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5、集群的产业链逐步延伸。经过几年的打造,安徽省产业集群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协作逐步细化,使原来的一些生产环节逐渐分离成为独立的生产企业,形成了新的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分工的协作体系,产业链逐步延伸。如亳州药材,从种植—收购—加工—成品到市场;芜湖汽车配件,从原料—加工—成品—组装到市场,都自同时,一些龙头企业通过实施贴成体系,延长了产业链。牌生产、委托加工、特许加盟、品牌一体化的经营策略,聚集了一大批协作企业。
6、小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安徽省亿元以下的小产业集群众多,许多此类集群已具备产业集群特征,有较强的发展势头,是地方经济不可忽略的力量。
(四)安徽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集群数量少,规模小。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比,安徽产业集群的发展起步晚,数量不多,规模较小。从2006年集群实现产值来看,10亿元以上规模的产业集群只有23个,仅占2%,1亿元以上规模的产业集群142个,占12%,说明集群规模以中小规模为主。一些龙头企业实力和创新能力有限,对群体的带动零配件主要在外地外力较弱;有的龙头企业的配套件、省,影响自身的发展和竞争能力的提高。数量少、规模小的结果是产业集群竞争力水平低下,经济辐射能力弱,进而无法通过专业化分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使其竞争优势难以持续,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不强。
2、产业发展层次低。目前安徽的产业集群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领域,产品附加值不高,技术含量低,价格低廉,集群规模增长主要靠价低量大取胜。相反,在意大利等欧洲国家,集群产品大多为名优产品,价格不菲。因此,如何加快集群产业升级,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3、企业根植性较差。安徽省有不少产业集群都是依靠政府招商引资逐步发展起来的,在这些依靠外力驱动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中,外来企业大多看中的是当地的
-25-
低要素成本和政策优惠,游弋性产业较多。这种产业通常投资量不大,以追逐低成本为目的,一旦投资环境发生变化,很容易转移到其他地方。这就需要采取切实有“落地生根”,实现效的措施,促进外来企业尽快在当地外来企业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
4、集群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目前我省产业集群内企业大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大多数产业集群是以对适用、简单技术的应用为主,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品,仍处于以仿制和贴牌为主的低级阶段,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来维持竞争优势。集群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其起点低、实力小,大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而金融担保体系不健全,贷款难,企业技术开发资金严重不足。二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太少,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大多数人只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三是集群内缺乏公共的技术创新平台,不能为企业提供公益性产信息咨询和其它配套服务;四是不善于利用外品开发、
部的科技资源;五是跨国公司或国内大公司为了保持其垄断优势,一般都把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控制在母国或国内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5、企业之间分工和协作水平偏低。目前我省大多数产业集群所进入的是低端产业,这些产业本身的链条不长,企业的生产往往集中于这些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尤其是终端产品生产上,同类产品的市场细化特征不明显,各地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不同程度系列化产品也不丰满。
地存在追求“小而全”的倾向。一些企业经营者不甘心做配角,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不仅要有生产利润,还要有商业利润,既想在上游产品上赚钱,又想在中间产品和成品销售中盈利,结果导致大量“小而全”企业在同一个集群中的存在,这不仅影响有潜力的大企业成长,而且也削弱了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最终危及集群的自我发展和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6、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关联产业和支持企业缺乏,社会化的中介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一些集群所在地的基础设施很不完善,企业用水、用电、网络和通讯都有困难;不少集群缺少关联企业和支撑企业,缺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中介服务机构。发达的中介服务是保持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必要条件。对于集群企业来说,需要有劳动服务机构为其提供劳动力市场,培训员工;需要质量检测机构证明产品品质;需要律师、会计师、资产评估师、咨询机构等提供专业服务;需要商会、同业协会来协调企业行为,共同开展营销和应对外部摩擦与纠纷。这-26-
些机构在我省的大部分产业集群内是严重缺乏的。
二、安徽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为促进安徽产业集群持续健康地发展,我认为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1、要根据当地实际科学地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它是通过本地特有的、不可移动的生产要素粘住全国甚至全球流动的生产要素落户本地,从而形成资源的有效配置。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产业集群的产生是有一定条件的,当产业集群在一个区域与产业竞争力有了密切关联后,如果某区域并不具备某个产业集群的条件,强行要上这种产业,失败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地方政府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地制定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等相衔接。要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作为工作切入点,用产业集群规划指导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破行政区划,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营造一个浓厚的产业发并进一步形展氛围。科学地选择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
成以主导产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在刺激自发产业集群不断出现的同时,突出产业链整体设计和战略联系,注意引导产业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和横向配套协作,切实“堆”代“群”。充分把握世界产业转移和国内发达避免以
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突出结构优化调整,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加快自主创新为重点,促进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性强的大型产业项目建设。引导集群产业链上、下延伸,带动一批配套项目,拓展产业集群发展空间,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特色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特色集约化和可持续发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的科学化、展。
2、强化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是最关键的,现在我省的廉价劳动力和廉价土地等优势正在逐步减弱,如果企业仍然按照低端道路发展,仅仅追求低成本,而不进行技术创新的话,那么整个行业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创新并不是非要去转行,或者说要发展高科技产业。国际上认为传统的所谓低技术产业同样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物质产品同样具有不可触摸性,或者说象征的形式,它的设计样式、颜色、质料的选择所具有的文化或知识特性,同样能使这种产业在发达社会中确立主导地位。强化技术创新,通过发展柔性生产,依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
产业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走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的道路是一条重要途径。同时需要鼓励集群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广泛吸引各种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建设计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对集群内企业立研发中心、
从事技术开发活动可考虑给予加速折旧,税收减免优惠、财政贴息、投资扶持等措施,推动集群内产学研紧密结合,形成科技创新体系,弥补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缺陷。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打击仿冒,加快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还需要完善金融担保、风险投资和配套服务,缓解中小企业在自土创新中面临的资金瓶颈矛盾。
3、培育和扶持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发展。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产业集群好比一片森林,最初起源于一棵好的种树,这棵种树带动一大片小树的茁壮成长。这棵种树就是龙头企业,小树就是产业链条上的配套产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一般都通过该主导企业的衍生、裂变、有一个或几个主导企业。
创新与被模仿,而逐步形成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是集群发展的核心,是集群得以发展壮大的关键。
我们要以培育龙头企业来带动产为集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全力支持骨干企业发挥龙头集聚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有效服财税、土地等政策措施,推动以龙头务,综合运用金融、鼓励龙头企业对其上下游企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发展。
企业、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逐步衍生和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力。重点扶持关键性核心企业的重大技改和技术创新项目,提升龙头企业带动力和产业集群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片专业化配套企业,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努力提高龙头企业在本地区的产业配套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本地区的产业链整合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要采取多种措施,让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壮”起来,“强”起来。
4、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产业集群要保持竞争优势,不仅需要做大产业,更要做强企业,做响品牌。优质的品牌往往代表着一定的质量或其他特殊的性能。当今世界正走向越来越讲究个性的时代,为了追求差异,愿意付出更多的价钱而使自己显得与众不同。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必然难以培养属于自己的忠诚顾客,难以利用品牌拓展新的市场,甚至是开发新的产品。而如果形成一定的品牌知名
度和美誉度,企业所提供的就是一种差别产品,当产品进入新的市场时,或者当新产品进入市场时,企业可以成功地进行品牌延伸,借助已成功或成名的品牌,扩大企业的产品组合或延伸产品线,获取高额的利润。从国内情况看,发展势头比较好的地方产业集群,其内部企业的知名品牌增加也较快。对于那些以贴牌为主的集群,要推动企业从0EM方式向0DM(自主产品设计和营销)转变。政府要积极鼓励和扶持个别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领先企业加快企业品牌建设的步伐,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由省级名牌到国家名牌再到世界名牌,逐步提升,然后发挥这些带头企业的示范效应,吸引更多企业投身到品牌建设中来,在集群内形成一个品牌梯队。
5、建立和完善产业集群的专业市场。
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高效运转的专业市场体系。产业集群是产业专业化集聚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发达的专业市场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条件。专业化市场和产业集群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首先,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其政策导向的引导作用。系。
在原有专业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各种配套市场的信息咨询、交易市场、资本市场、金融建设,如物流市场、体系的建设等;其次,政府应通过各种营销策略积极参与在本地和外地建立具有区域品牌的专业市场,提高产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从而使得各种资源在本地得到有最后,集群内的企业效配置,促进集群更快更好地发展。结成战略联盟关系,合理分工和协作,充分的发挥集群的网络效应,共同抵御市场风险,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
6、办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有效载体。要使产业集群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大力办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各类园区要根据自身条件和产业规划目标,培育区位优势,优化政策环境,促进区内中间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促进区内企业的衍生。鼓励引导企业之间建立垂直水平的技术关联,加快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以便形成有效的创新集群,取得集群经济效益。加强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与大学的联系,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促进园区聚集机制的形成。把专业化工业园区建设与产业集群培育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工业园区成为产业的核心区域和带动极,在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过程中推动产业集群的优化和升级。
7、培育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文化。
独特的硅谷文化———勇于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
-27-
败;崇尚竞争,平等开放;知识共享,讲究合作;容忍跳槽,鼓励裂变,使该地区成为了人们创业与创新的乐园,也使该地区成为了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发展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的开发区。产业集群具有根植性,
建立在该区域的制度文化基础上的。判断产业集群的重要标准,是区域内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间具有高度的内在联系,即企业在一个区域内相邻而结网,产生信任和对于那些还没有形成地方优势的产合作的愿望。因此,
业集群的区域,重要的是培育区域内的企业家和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文化氛围;对于已经形成地方优势的产业集群区域,也要重视制度文化的创新,以发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共同的价值观念、良好的人际关系、正式的学习制度和非正式的学习惯例及社会规则等社会文化因素使得企业间、企业与其它经济组织间能够相互协调,实现互动创新。我们要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切入点,营造以创新、竞争与合作为核心的区域文化,提高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8、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服务职能,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
产业集群的设施和公共产品很难由单个产业自主
提供,政府应弥补“市场失灵”,在提供良好行政服务的环保、人才培养、信息服务等公同时,加大投入,在道路、政共产品或准公共新产品上为产业集群提供有效保障。府作为中介和促进者的角色,要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以使产业集群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同时,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实行鼓励对同一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技术投入的政策,鼓励和发展其优势产业。运用财政和税收政策,引导企业提高技术、扩大规模、推动产业升级。积极营造有利于产业专业化发展的投资、科研和居住等环境。在集群发展过程的创新活动中,政府应通过法律、经济和组织管理手段在制度、环境和政策层面引导创新活动的方向,创建集群内部的研究开发体系,刺激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协调创新、保护创新成果和协调创新主体之间的矛盾。为加强产业集群内部的自组织,政府要帮助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并制定行业规范。同时,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大力发展服生产力中心、技术信息中心、质量检务型的出口代理商、
测控制中心、开放性行业技术中心等集群发展机构,建会计、仲裁、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中介服务机构,立法律、
发展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朱华晟.浙江产业群———产业网络、成长轨迹与发展动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2]雷鹏.产业集聚与工业园区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3]张宏波.对产业集群理论的再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4).
[4]张国亭.当前我国产业集群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5]余丽霞等.产业集群是我国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8(5).[6]冯锋等.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瓶颈及对策[J].未来与发展,2009(15).[7]吴利学等.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征[J].经济研究参考,2009(15).[8]查道中等.安徽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的对策[J].当代经济,2007(12).
(责任编辑:钱常胜)
-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