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生作文模仿与创造

2020-03-22 来源:客趣旅游网


1、模仿是创作的第一步。

茅盾说过:“‘摹仿’是创作的第一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一切创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胜于蓝之青,何尝不是出于蓝?模仿为学生的继承和创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石。教无定法,写亦如此。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善学者,得鱼忘筌(音qúan,竹或草编的渔具);不善学者,刻舟求剑。” 意思是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掌握了方法,就忘了本来依靠的工具。仿写中的“忘筌”也不是真的记不起来,而是形成自己的方法后对原有方法的一种不自觉地无视。

模仿正是教会了学生从范文中先学到法,即从无法到有法;然后在不断的模仿中得到并领会精神实质,养成习惯进而形成能力,忘掉方法,即从有法又走向无“法”,从而完成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一认知飞跃。

中小学生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模仿性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思维也较少受到束缚,敢于尝试,敢于批判,敢于超越。如果我们能够在他们有关写作的思维模式定型之前把握这一时机,进行从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教育。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范文进行模仿,让他们在模仿中体验创造的乐趣,领悟写作技能的诀窍,受到立意构思的启迪,得到遣词造句的点化,掌握布局谋篇的方法,培养模仿创新的思维,收获仿写成功的喜悦,那么,孩子们将受益终生。笔者曾教过的一个学生在仿写出《扩张药水》后曾惊喜地说:“文章原来可以这样写,创作原来是这样的!”

2、历代名家关于模仿创新的论述。

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证明着应该怎样写。(鲁迅)

“摹仿”是创作的第一步。(茅盾)

艺术的事情大都始于模仿,终于独创。不模仿打不起根基,模仿一辈子,就没有了自我……从模仿中蜕化出来,艺术就得到了新的生命——不傍门户,不落窠臼,就是所谓独创了。(叶圣陶)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

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吕叔湘)

初学写作是经过有意或无意的模仿阶段,从中学会写作技巧。(何其芳)

“不仅初入学的孩子爱模仿,中学生、大学生,以至早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也在有意无意之间模仿自己认为好的事物。”(张志公)

善学者,得鱼忘筌;不善学者,刻舟求剑。(袁枚)

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朱熹)

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读得韩文熟,便做韩文的文法;读得苏文熟,便做苏文的文法。(朱熹)

“虽自此脱胎,而实有出蓝之妙。” (王国维赞秦观的名句“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

落燕泥香”。)

人从孩提时代就有摹仿的本能,而艺术就是出自本能的摹仿。(亚里士多德)

可以说,人是语言的动物,更是模仿的动物,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相互模仿。(亚里士多德)

这些名家的经典论述,为模仿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渐远式仿写”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3、古今中外模仿创新举例。

回顾人类的写作史,模仿创新的例子,举不胜举。我们这里随手拈来几例。

毛泽东主席的名句“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取自《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团)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一唱雄鸡天下白”脱胎于李贺:“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从三国时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演化而来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是沿袭了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笔者大致统计了一下,在毛泽东的诗文中,此种情形不下二十处。伟人的雄才大略和坦荡胸怀,岂是一个“模仿”了得?

鲁迅《狂人日记》带有果戈里原作的一些痕迹。他有一首政治讽刺诗《崇实》,是模仿唐人崔颢《黄鹤楼》写的;还有一首讽刺诗《我的失恋——拟古的新打油诗》结构、章法

都是模仿西汉张衡的《四愁诗》。

欧洲许多第一流作家起初也都经过模仿的阶段: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勃朗宁曾模仿过雪莱;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过雨果。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曾谈起自己是如何学习写作的:首先,在书报杂志中随便地找出一篇篇文章的小片断,耐心地读,达到快要背熟的程度。然后拿起笔进行不断地仿写。如此练了一个阶段,然后筛选国内外的名篇精粹,读、默、背之后照上述办法仿写,写完一遍对照一次原文,一直练到和原文大致相似为止。然后,再重新挑选一篇文章……最后,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初唐四杰之首王勃模仿北朝庾信的《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传颂至今;李白仿汉乐府《长歌行》中“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更被赞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秦观的名句“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就是模仿温庭筠“雨后欲斜阳,杏花零落香”所得,因此才得到王国维的称赞。像这样因袭点化而出的名句堪称神来之笔。无怪乎能流传千古,原句反倒无人问津了。

古人讲究诗文“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字无出处”。而这“来历”与“出处”便是后人拿来模仿的“范文”,其中不乏“袭而愈工,若出于己者”(《隐居语录》)。如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写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即是模仿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名句,不仅被王安石袭用“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也被陈后主模仿“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而叶绍翁“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也是从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化出来的。

在我国妇孺皆知的《西厢记》,最早出自唐朝诗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金人董

解元据此创作长篇讲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再后来被元代王实甫改编为杂剧《西厢记》。到了今天,《西厢记》已不知道有多少个版本了。还有,古代名著哪一部没有后传或后补?有的从原文中的一个人物或一个情节生发开去,写成什么“XXX后传”或“XX新传”,如《金瓶梅词话》即借《水浒》中西门庆与潘金莲的情节续写而成,并开创了我国以家庭生活为素材创作长篇小说的先河。《红楼梦》就颇受其影响,从中继承借鉴了许多手法。影视界时下流行的重拍名著以及许多中外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也属此列。这些作品的每一次改编都是一次再创造。单是笔者看过的《基督山伯爵》就有英、法、意等国拍摄的四个版本;再如《大话西游》、《唐伯虎点秋香》、《星光灿烂猪八戒》等影视剧,除了人物,背景故事、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竟无一处与原著相似了,甚至迥然不一。正是这种“无一处相似”和“不一”,说明了每一次改编都是一次模仿或“渐远式仿写”。只不过这种改编是在“现成材料的框架中填入现实生活的血肉,注入时代精神的灵魂”(刘国正语),成为地地道道的创作了。

古人认为,尽除陈言,无以为文;陈言可以翻新,蔫花可以借鉴。如此因袭模仿,古今中外的大家都有过,但他们无一例外的都融入了创新意识,创造了新的艺术形象,开辟了新的艺术境界,甚至超越了原型,从而创作出一篇篇不朽的作品。我们注意到,在他们的创作中,模仿不是目的,只是激发创意的一种手段。它像催化剂一样激发头脑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结出了美丽的创造之花。很多名家在思路阻塞,灵感枯竭时,往往会读读书,散散步,与人聊聊天什么的,其目的就是从中发现可供参照的模仿对象。

我们纵看历史,人类岂止在写作方面遵循了从模仿到创造这一规则,书法、绘画、音乐、戏剧与哲学,又有哪一领域的大师,不是从前人的作品与成果中得到启示与借鉴,进入创造的化境,推动着文学艺术乃至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科技领域甚至还出现了“仿生学”,不过那不是在模仿人类,而是在模仿生物了。

我们无意将话题扯远,我们只是想证明:人类历史就是这样靠“前见古人”,“后有来者”,一代一代走过来的。文学艺术之花也需要江山代出的才人,不断地注入时代的玉液琼浆,才能常开常新,各领风骚。

4、模仿是习作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书法有临摹,绘画要写生。初学写作者自然也离不开模仿,这是习作教学中的精髓。模仿一直是古人学习写作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没有模仿就难以创新。古人谓学文有三偷,下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所谓“偷”就是模仿。“偷其字”就是低级模仿,而“偷其意”,“偷其气”就是高级模仿,属于创新了。小时背唐诗,老师告诉我们:“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还有“不会作诗也会偷”的说法。“会吟”也罢,“会偷”也好,其实都是模仿,只不过有人善于在模仿中创新,不落窠臼,便成功了。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从范文中得到启示点化,领悟写作的“个中三昧”。始于“偷其字”,终于“偷其意”,“偷其气”,学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写作本领,进入近代学者黄季刚所说的“妙得规摹变化之诀,自成化腐为新之功”的境界。

从学习过程来看,一个人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学会创造。即便有了较为丰厚的知识积累,也不等于就会创造了。因为创新思维与知识没有必然联系。模仿是桥梁,是连接知识与创造之间的桥梁。学生应该经历一个从理解到模仿,再到创造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再来看教科书中的扩写、续写、改写等训练,说到底这些都是“仿写”,只不过要求不同罢了。

一、重视仿写,激活内部语言,灵活外化

语言积累,作文图式决定转换的过程和速度,是学生内部语言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石。但如何让学生学会“转换”,即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把平时所谓积累的好词好句、精彩片断在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同时,在写作中,又要灵活地运用出来,这就是作文的关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因此我们在训练的同时,就应该加强对学生语言点的训练,因势利导,学以致用,迁移实践。知道文章为什么精彩,还要知道怎样创作同样精彩的文章,这都需要讲究方法。找一个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让学生用自己悟得的方法去尝试表达,在实践中品尝创造的快乐,增强语言的创新的能力,学生会慢慢明白:噢,原来这种方法并不难,我也会做。

仿写,也可以称为迁移表达。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式,也就是让学生运用在文本中感悟到的语言文字、精彩片断进行一些口语和书面写作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用阅读中的收益来指导写作,并在写作实践中巩固阅读的收益,二者相得益彰。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拥有足够的语言库,没有丰厚的积累,创新作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作文的真谛是在厚实的积累下,迸出灵动的火花,写出与众不同的文字。古今中外,凡有丰富知识的学问家,写作成就卓著的文学家,无一不是孜孜不倦的博览群书者。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标都十分强调引导学生多读,并规定了小学阶段要保证百万字的阅读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倾吐表达,有充分的吸收,才有精彩的表达。学生的语言库越丰厚,思维越广阔,写作越有灵性,才可以随时作出选择,准确地谴词组句。

二、模仿起步,例文引路,培养学生模仿能力

作文可不可以模仿?我认为可以。当然,我们首先要鼓励学生的作文要写得有新意有特色,但也允许适当地模仿别人的作文。写字,画画都有临贴、临摹这个阶段,作文也会有个先模仿的阶段,尤其是小学生,尤其是刚开始作文起步的中低年级小学生。教师可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或学生习作,指导学生进行仿写。如让学生模仿写人的文章,可以让学生看看人家怎么描写外貌的,用了哪些好词好句、从哪些方面来体现人物的特点等等。这样,可以降低作文难度,先“扶”再“放”,不至于一开始就让学生产生作文难的心理。

三、模仿要注意策略,把握好“度”。

虽然模仿是解决小学生作文难的一个好方法,但如果引导不好,没把握好模仿的“度”,会让学生产生依赖性。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赵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分层次对待,分阶段要求的方法。如优等生模仿多少,中等生模仿多少,后进生模仿多少,过一段时间后这个要求又有变化,总之是让学生能在模仿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新,不完全依赖范文,从而自己学会写作的技巧,尝到写作的乐趣。

正如赵老师所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让学生有“米”下锅,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抄”,教会学生“抄”的技巧,把“抄”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积累会越来越丰富,自己写作就成了一件乐事。这,不正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所希望看到的吗?那么,让我们怀着一颗宽容之心,仁者之心,做好孩子的写作引领者吧!

当前许多语文老师虽然拥有“作文必须要教”的坚定信念,但是又因为脑海中盘旋着“个性、自由、创新”这些作文教学的新理念,害怕雷同,拒绝模仿,而陷入“作文课不

知如何上”的迷茫尴尬境地。音乐课,学生通过模仿学会了唱歌弹琴;美术课,学生通过模仿学会了构图绘画;体育课,学生通过模仿学会了跑步跨栏;数学课,学生通过模仿学会了公式运用;科学课,学生通过模仿学会了观察试验……作文,为什么不能模仿?模仿,是人类一切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模仿,也是人类一切智慧的源泉;模仿,同样是人类的一切创造之母;模仿,更是我们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之一。为什么,我们面对这些刚刚开始学习写作的学生,却要拒绝模仿、躲避模仿、害怕模仿呢?

在这个鼓吹创新的时代,在急不可耐地一味追求创新的道路上,我们不知不觉地把“规范”与“个性”对立起来,把“模仿”与“创新”对立起来了。我们总是简单地认为,“模仿”就是对个性的扼杀,就是创新的天敌。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想想,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曹雪芹……哪一位不是从严格的诗词格律的模仿中走出来的?哪一位不是个性鲜明、风格凌厉?难道我们的现代白话文比过去的诗词格律还要“格律”不成,还要“八股”不成?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不也是对俄国作家果戈理《狂人日记》的模仿吗?古今中外,有哪一部作品是从天而降、横空出世的?模仿是母,创新是子。一个人的模仿能力越强,创新能力越高。一个不会模仿的人,是绝对不会创新的。儿童的模仿能力尤为突出,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从咿呀学语到口若悬河,从一笔一画的临帖到飞笔走龙的书画,儿童的一切学习成果都受益于模仿。我们的作文课为什么会如此忌讳模仿呢?

除了思想上忽视了儿童的模仿能力与模仿需求,在教学观念上没有科学地认识到模仿与创新的严密关系,在教学行为上受到当前浮躁的“急功近利”影响外,最关键的一点,是我们把模仿看得太简单,太老土,太落后,不屑一顾。认为一旦让学生模仿,他们就会逐字逐句机械搬套。其实只有成人的模仿能够“以假乱真”,儿童的模仿都或多或少的糅进他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学生模仿的习作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不是模仿的错,而是我们不善于模仿的错。这里我谈几点自己的简单方法:

第一,上作文课前,必须准备好供学生模仿的范文。这个范文,可以是教材内的课文,也可以是班级学生或者同龄人的优秀习作,也可以是课外的名家名作,还可以是教师的下水文。对于学生而言,没有了范文引导的作文课,就好比没有了“例题”的数学课,就会失魂落魄。

第二,不要提供单独“范文”,而要提供多个“范文”,至少需三个文本,从“单一模仿”走向“多元模仿”。范文对学生的影响,有的是谋篇布局的写作形式,有的是素材挖掘的写作内容,有的是个性独特的写作语言风格。有了不同风格的范文供孩子们选择,孩子们的模仿同样具有了个性,学生在选择和整合多个范文的同时,就打破了千篇一律的格局。

第三,虽然提供了范文,但模仿不是强迫的,可以鼓励学生超越老师提供的范文自由写作。我们要相信一部分学生的脑袋里装着许多优秀“范文”,这些会写的学生不是不需要模仿,而是不需要模仿我们提供的“范文”。

第四,注意模仿的层次,不同学习力的孩子的模仿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看一篇文章,就能照样子写习作;有的孩子要把范文放在眼前,边看边模仿。有的孩子全文模仿,有的孩子局部模仿,有的孩子只能模仿一篇,有的孩子能同时模仿好几篇。甚至有个别特困生还需要边抄边模仿。这些模仿的方法我们都要宽容,孩子具备什么样的模仿能力,我们就要引导他使用相应的模仿方法。我们要相信,一个自己会走路的人,他是不需要你来背他走的。

第五,在评价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按照“自主模仿”“综合模仿”“范文模仿”和“套作模仿”的不同模仿方式,进行不同等级的评价。鼓励学生由低级模仿向高级模仿发展。

模仿,绝不是简单的,它是一个具有高度智慧与复杂技巧的教学方式。面对不同年段的学生,面对不同的题目,面对不同的场合,如何出示范文,什么可以模仿,什么不可以模仿,范文该如何一步一步展开,这些教学细节的过程,我们需要结合实践好好思考。模仿不是目的,但模仿却是通往自由写作的必经之途,模仿是创新的翅膀。我们折了孩子的翅膀,却要孩子去飞翔。这到底是谁的错?人人都渴望自由的表达,人人都希望有创造性的作品。但驾驭自由的能力哪里来?创新的智慧哪里来?刘翔的教练有一架精确的摄像机,他把刘翔在赛场上比赛的动作和其他的优秀运动员的动作进行对比分析,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对比,不断地矫正刘翔那些不到位的动作,这是不是一种模仿?如果当初教练让刘翔想怎么跑就怎么跑,能有今天的刘翔吗?

作文教学出了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文化传统的因素,有教育体制的因素,也有教材和课程理论的因素,这些是我们语文教师能力之外的,就免谈吧。我们是一线教师,就要立足自己的课堂,端正我们的心态,不要一心想着如何培养出伟大的作家和诗人,我们没那么大的能耐,即使我们的课堂里将来走出了诗人、作家,那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老老实实帮助每一个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这是我们的天职。

模仿,是最好的办法。模仿,有大学问。模仿,是我们作文教学的“魔方”。谁玩转了这块“魔方”,谁就进入到了作文教学的自由天堂。

模仿是母,创新是子。一个人的模仿能力越强,创新能力越高。一个不会模仿的人,是绝对不会创新的。儿童的模仿能力尤为突出,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从咿呀学语到口若悬河,从一笔一画的临帖到飞笔走龙的书画,儿童的一切学习成果都受益于模仿。如果我们能够在他们有关写作的思维模式定型之前把握这一时机,进行从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教育。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范文进行模仿,让他们在模仿中体验创造的乐趣,领悟写作技能的

诀窍,受到立意构思的启迪,得到遣词造句的点化,掌握布局谋篇的方法,培养模仿创新的思维,收获仿写成功的喜悦,那么,孩子们将受益终生。

当前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我们把模仿看得太简单,太老土,太落后,不屑一顾。认为一旦让学生模仿,他们就会逐字逐句机械搬套。其实只有成人的模仿能够“以假乱真”,儿童的模仿都或多或少的糅进他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学生模仿的习作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不是模仿的错,而是我们不善于模仿的错。这里我谈几点自己的简单方法:

第一,上作文课前,必须准备好供学生模仿的范文。这个范文,可以是教材内的课文,也可以是班级学生或者同龄人的优秀习作,也可以是课外的名家名作,还可以是教师的下水文。对于学生而言,没有了范文引导的作文课,就好比没有了“例题”的数学课,就会失魂落魄。

第二,不要提供单独“范文”,而要提供多个“范文”,至少需三个文本,从“单一模仿”走向“多元模仿”。范文对学生的影响,有的是谋篇布局的写作形式,有的是素材挖掘的写作内容,有的是个性独特的写作语言风格。有了不同风格的范文供孩子们选择,孩子们的模仿同样具有了个性,学生在选择和整合多个范文的同时,就打破了千篇一律的格局。

第三,虽然提供了范文,但模仿不是强迫的,可以鼓励学生超越老师提供的范文自由写作。我们要相信一部分学生的脑袋里装着许多优秀“范文”,这些会写的学生不是不需要模仿,而是不需要模仿我们提供的“范文”。

第四,注意模仿的层次,不同学习力的孩子的模仿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看一篇文章,就能照样子写习作;有的孩子要把范文放在眼前,边看边模仿。有的孩子全文模仿,

有的孩子局部模仿,有的孩子只能模仿一篇,有的孩子能同时模仿好几篇。甚至有个别特困生还需要边抄边模仿。这些模仿的方法我们都要宽容,孩子具备什么样的模仿能力,我们就要引导他使用相应的模仿方法。我们要相信,一个自己会走路的人,他是不需要你来背他走的。

第五,在评价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按照“自主模仿”“综合模仿”“范文模仿”和“套作模仿”的不同模仿方式,进行不同等级的评价。鼓励学生由低级模仿向高级模仿发展。

总之,模仿,是最好的办法。模仿,有大学问。模仿,是我们作文教学的“魔方”。谁玩转了这块“魔方”,谁就进入到了作文教学的自由天堂。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灵犀。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作文也是如此,只有学生对作文产生内在的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去探求,才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动力,发挥聪明才智,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写作水平。

一、激发观察兴趣

生活是创作之源,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所以,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中年级是小学作文训练的起步阶段。所以,从一开始我就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片断记下来,并要求学生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集体劳动、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的范围。同时还要注意在观察时,不仅要“身入”事物,而且要“心入”事物。也就是不能只是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而应该亲身加以体验,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有了真

实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伟大与不平凡的东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二、激发阅读兴趣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一定阅读量,是很难写出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中外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阅读兴趣小组,让学生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队刊 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教学中我常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既能巩固与整理从阅读中所汲取的知识,又能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并帮助他们养成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激发情感想像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想像,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如在“910”教师节前,让学生写《夸夸我的好老师》、《老师,我想对您说……》等,但容易写空话、套话。为此,安排在《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窗前》的乐曲声中,让学生看从VCD碟片中转录的《殷秀梅》,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完全进入角色,想像的双翅展开了,学生纷纷拿起笔,将心中对老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录像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

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激发自改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改与作文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可见,作文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写”,更要锻炼学生会“改”,把“改”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会比教师评改效果更佳。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看到,学生的年纪尽管不大,但却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情感、理想,有自己对世界认识的独特角度。具体做法是:课前教师认真批阅学生作文,找出作文中的优缺点,课堂上进行审题分析,指出此次作文的优缺点,示范评讲两三篇文章,列出批改的标准,然后让学生批改,可互评,可自评,先找优点,再指出缺点,重在鼓励,然后教师收上来再阅,贴出优秀习作。这样,学生亲自参与了文章批改,所以对本类作文的写法要求理解得更为深刻。详情请访问http://www.060s.com

五、鼓励发表佳作

俗话说:“乐此不彼”,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很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而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每次作文,我要求学生以真对待,选出一些较佳习作张贴出来,并在课堂上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份量,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的做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促进了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展的能力,真正做到叶老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倘若学

生把作文作为自己乐事,成为自己需要时,我们所看到的将是无比灿烂的前景。

1、文言文基本学习方法

学习古文六步法:查阅背景不可少,借助注释懂大意,读懂大意连语意,轻读慢声细咀嚼,多读多问多理解,熟读成诵记于心。

查阅背景不可少:看到一篇古文,孩子首先要做的是,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概况、这篇文章有没有比较有趣的引申故事。比如,看到《伯牙绝弦》这篇文章,孩子需要了解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是何朝何代人?“高山流水”、“知音”、“伯牙绝弦”这几个词的含义,以及他们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借助注释懂大意,读懂大意连语意:古文与现代文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字词句的使用以及语法规范。小时候,我们会觉得学文言文就像学外语那样难,因为里面有很多“单词”,还有一些句式。现在想想,两者间还真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所以,拿到文言文,读懂文意很关键。

轻读慢声细咀嚼:体验音韵美和简练的字词使用。

多读多问多理解,熟读成诵记于心:文言文要多读,培养语感,细细推敲,收获才大。

2.朗读中的音韵美

老舍先生说:“朗读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而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韵美。我们不要叫文字老趴在纸上,也须叫文字的声响传到空中。”老舍先生讲的是文学创作,阅读作品时也是同理。学习文言文,朗读甚至背诵必不可少,在朗诵中,让孩子

体验节奏的快慢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一方面,可以增进孩子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其语感。家长可以指导孩子学习如何断句,断句的过程,也是孩子理解文章的过程。

3.关键字词的理解

文言文学习,字词的理解很重要。文言文中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和现代汉语相比,是有很大不同的。一些常用的字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以及一些基本的语法句式,学校课堂上老师一般都会搜集整理后教给孩子。家长可以像教孩子学习英语一样,把这些常用的字词做成卡片,和孩子一起做识卡片,学古文的小游戏。

4.文言文与其他知识相结合

(1)文言文与成语

文言文中有很多成语,比如,高山流水、自相矛盾、退避三舍、知遇之恩、程门立雪等。把文言文学习语成语学习结合在一起,让孩子在读古文中,了解祖国悠久的语言文化。

(2)文言文与历史

文言文作为历史材料,其中蕴含很多历史故事或者历史名人的逸闻趣事。比如,晏子使楚的故事,可以让孩子领略到晏子的多智。

(3)文言文与经典诵读:(西游记)

《猴王出世》一文选自吴承恩的《西游记》,孩子学习这篇文章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去读《西游记》。

5.知识储备

适当引导孩子多读《论语》《三字经》,可以结合我们的书店,给孩子一些推荐。重视文言的朗读和积累,其效果是由读生悟,由悟生情,由情生感,循环往复,完成了理解、积累、熏陶的任务。

可供孩子阅读的文言文作品:

《论语》《三字经》《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资治通鉴》《古文观止》《聊斋志异》《孟子》《史记》。

其中,《三国》《西游记》和《水浒传》的故事性比较强,家长可以指导孩子结合影视剧去读。在读的时候,让孩子去理解体会字词的含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