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课 型 教学目标 《说木叶》 新授课 主备人 课 时 田苏玲 2 执教者 时 间 1. 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2. 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 3. 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理解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法、学法 教学准备 自主、合作、探究;讲授法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里面的“落木”是什么意思?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什么区别呢?让我们今天一块读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谜。 二、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文章每个部分讲了什么? 1.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文章1-3段内容。 ①请一位学生来读第一段,其他学生思考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②学生齐读第二段,带着问题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 问题:第二自然段中一共有几个疑问句?你能否从文中找到答案。 明确问题:木叶是什么呢? 我们在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呢? 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什么呢? 得出: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③请一个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自然段主要内容。 明确: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个人修改
字。由此可见,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2. 学生自读课文,概括4-7自然段主要内容。 明确: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从“木”所用的场合可以看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作者把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有落叶的景况。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还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不大想到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作者以周邦彦的词为例加以说明。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正因为有这个特征,所以《九歌》中的“木叶”才如此生动。而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是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是在蒙蒙细雨中,没有干燥之感,因此都与“木叶”的形象不同。至于“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木叶”的“叶”,有缠绵的一面,“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而“落木”就连“叶”这个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二)再读课文: 1.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共分文几个部分? 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发现问题)第4至6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分析问题)第7段是小结。(总结问题) 2..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 二、作业 找出文章出现的所有诗句,并分析这些诗句引用的目的?(默写本上) 第二课时 一、拓展延伸 1.分析上节课学生默写本上的诗句。(学生回答为主) 注意:着重分析①“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
扬其波”中“木”与“树”的区别 ②“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等下白头人。”中“落叶”与“木叶”的区别。 (答案见ppt) 总结:木叶的特征: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微黄干燥 本身带有单纯、空阔、疏朗的清秋气息。 木叶适合秋天叶落的季节,表达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语言暗示性) 2.随堂检测,感受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离别之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恨之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思念之情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忧愁情绪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脱俗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圣洁 坚贞 23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菊”“竹”“松”“草”等。现在我们以“梅”为例来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4.讨论分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爱慕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爱怜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
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当如湘云--钦佩 5.总结全文: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蒙娜丽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希望同学们有所启发。 三、作业 试着分析松、竹、月、“轻舟”、“孤舟”、“扁舟”等意象,任选其一,课下搜集几首诗写成小文章,谈谈这个意象的艺术特征(相同或不同) 四、相关链接 作者介绍 林庚(1910— )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