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文学:1956-1957年上半年,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科学、文化方针,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文学界出现了动摇、突破僵化教条的、类乎当时苏联文学界“解冻”的现象。
新民歌运动:1958年出现了经济、文化的“大跃进”运动。毛泽东创建人民的大众文化的大规模群众性实践,是运动的核心内容之一。实践主要经由诗歌领域展开,在当时称为“新民歌运动”。毛泽东指出,“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是民歌,第二条是古典”,在这基础上发展新诗。
双百方针: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革命样板戏:“样板戏”的创作,在文革期间,被描述为是与“旧文艺”决裂的产物,强调它们开创“文艺新纪元”的意义。“样板戏”是对已有剧目的修改和移植。最主要特征,是文化生产力与政治权利的关系。意义结构和艺术形态,则表现为政治乌托邦想象与大众艺术形式的结合。 黑八论:写人物中间论 写现实、现实主义生化 现实主义广阔道路论 大药味论 现实主义深化论 离任叛道论 反题材决定论 时代精神论
三突出:“在所有任务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 在主要英雄人物来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
白洋淀诗群:在文革期间,一批读于北京有名的中学,出生于知识分子或“高级干部”家庭中学生,在1969年以后,先后到河北白洋淀地区“插队”。他们的这一时期的诗作,有对于现实社会秩序,对专制、暴力的批判,也写下了生命的挫折,精神处于迷惑、孤独和痛苦状态的体验。在艺术上,更多从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中寻找材料和方法。
朦胧诗:朦胧诗是酝酿于文革期间,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正式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主要得名于当时官方媒体对其作品“晦涩”、“朦胧”的批评。最初以地下刊物《今天》为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朦胧诗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伤痕文学:70年代末期,一批揭露文革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悲剧性遭遇的作品,被一些人称为“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在主题上和结构上,与伤痕文学有所不同,常常以中心人物的生活道路来连接“新中国”不同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通过对人物的命运的表现,来反思历史提出来的问题。 改革文学:面对“伤痕”和“废墟”,呼唤城市、乡村的“现代化”目标。借助人物、或叙述者,来议论当代社会政治、人生问题。
寻根文学:80年代中期,寻根是重要思想文化潮流。应该以“现代意识”来重新关照“传统”去发掘有生命力的东西作为“重建”中国文学的道路。结构是以抽象的文化主题和象征性寓言结构。
新写实小说:“新”是相对在当代文学中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而提出的,它不同于强调“典型化”和表现历史本质的“现实主义”小说,而注重写普通人的日常琐碎的生活情景。叙述方法上,试图采取客观的展现生活的原生态的写法。 二、基本问题
第一次文代会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的作用
被当做当代文学的起点。它在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艺运动和创作总结、检讨的基础上,把延
安文学所代表的方向,确定为当代文学的方向,并对当代文学的创作、理论批评、文艺运动的展开方式和方针政策,制定规范性的纲要和具体细则。 50-60年代的重要作品的分析
《青春之歌》杨沫:带有自叙传色彩的小说,全书以主人公林道静的遭遇、经历作为描述的线索。小说结构前半部分较为完整,后面则略带松散。对林道静的情感、心理的刻画在许多部分细致真切。一些场景的描述,能传达特定时代、地域的气氛和特征。但作品语言缺乏个性,也缺乏变化;在长篇运作上,运用多种叙事手段的意识很不自觉。 柳青《创业史》:是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很高评价的长篇小说,小说的主旨,“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回答要通过一个村庄的各个阶级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来表现出来”。成就表现在,细腻深入地揭示了土地改革后尚未充分显露的农村各阶层的心理动向和冲突,并揭示这些冲突的现实的与历史的根源。另一成就,成功地塑造了梁生宝这一“新人”形象。人物的语言为提炼的口语,叙述以书面语为主,语言诙谐幽默,表现了叙述人的机智和权威姿态。 老舍《茶馆》:该话剧选择从侧面,从小人物的生活变迁的角度入手,描述范围限定在茶馆这个小社会中。采用图卷戏或风俗画的创新形式。主题动机,来自对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的强烈憎恶,和建立现代富强民族国家的渴望。王利发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作为商人,王利发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这一形象的意义就在于,他揭露了旧制度吃人的本质,反映了旧时代的不合理。 赵树理小说:40年代《小二黑结婚》、《李家庄的变迁》50-60年代《三湾里》《登记》《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麦烟叶》。小说中的人物保持着生活底层的淳朴特色。特点:地域上多写的是山西农村生活;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的写实风格;重视故事性和语言的通俗,以便于能让识字不多的乡村读者听懂、读懂。艺术借鉴于来自古典的小说、说书、民间故事、地方戏曲。
杨朔散文特点:讲究诗意,谋篇布局的精巧、锤句炼字的用心,以及诗的意境的营造,从侧影中烘托当前人类历史特征,“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的结构模式。 刘白羽散文特点:采用现实生活场景和战争年代记忆相交织的结构模式,以激荡的情感抒发为主,情绪浓烈,色彩绚丽。
秦牧散文特点:重视知识化 重视表达的观念,知识性的材料由于有情感的融入,和在材料的组织上体现的灵活的想象力。
郭小川诗歌艺术:从知识分子到一名战士这一过程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矛盾、冲突,影响了他的诗中的那种自我解剖的抒情方式。一个时间的理论宣传工作,使他的抒情具有思考、评论生活的特征。在50年代他提出了,一种人道主义的,肯定个体精神、情感价值的设计,在处理个体实现本质化的过程中,郭小川承认裂痕、冲突的存在和思想、审美价值。在60年代曾以“半逗律”的方式处理排比、对偶,出现了被成为“现代赋体”的形式。 贺敬之诗歌艺术:一类是相对而言格局较小,并更多从民歌和古典诗歌去的借鉴的《回延安》,它们化用陕北信天形式,在现实与战争历史的交错中,发掘支持当代发展的精神力量。另一类则是鸿篇巨作《放声歌唱》《雷锋之歌》在当代政治抒情诗体制的建立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戴望舒诗歌艺术: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其一、把传统诗歌的意象、类似于民歌的夸饰、复沓和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在一起,表现诗人身处理想失落的现代社会,不愿舍弃、却又无力追回的挣扎的无奈和哀伤。其二、用亲切的日常口语说话的调子,将复杂化、精微化的现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达出来。 伤痕文学的基本特点:伤痕文学以文化大革命这一历史时期作为了重要内容。文学作品对长达十年的大动乱对中国人民造成的精神创伤予以的强烈控诉,对肆虐横行的极左路线予以了
强烈的谴责。这便是伤痕文学的核心思想内涵。伤痕文学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悲剧高潮。在思想上,它对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艺术上,它第一次给当代文坛带来悲剧意识。
反思文学的基本特点:具有更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更大的思想容量,揭露极左路线、反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的悲剧、刻画悲剧人物是他们共同具有的特点。在叙事立场上“反思文学”作品大多采用个人视角和民族视角相联系的方式,使个人的遭遇具有民族灾难的普遍意义。
改革文学的基本特点:在它的发展初期,侧重揭示旧体制的种种弊端,强调改革的历史必然性。感应着时代的节奏,改革的每一步都在文学中得到了反映。大刀阔斧的“开拓者”与保守势力的尖锐冲突,构成了这一时期改革文学作品的基本框架。在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同时,作品更注重剖析在改革中日益显露出来的国民身上的落后的文化因袭,表现改革对人的传统价值尺度的冲击,揭示商品经济冲击下旧有生活方式的逐渐瓦解,以及所有这些在人的心灵上产生的强烈震动。
寻根文学的基本特点:第一,在文学上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第二,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 第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舒婷的诗歌:诗歌特有女性的细腻和敏感,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北岛的诗歌:主要表达一种怀疑、否定的精神,以及在理想世界的争取中,对虚幻的期许,对缺乏人性内容的生活的拒绝。主调以沉重、悲壮为主。 昌耀的诗歌:对诗是有一种殉道者、苦行僧的执着态度,诗歌凸显质感和力度,语言散文化,注重内在节奏,意象构成一方面是高原的历史传说、神话;一方面是实存的民族世俗生活和细节。
三、基本史实
1、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梁生宝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劳动者的优秀品质。他谦逊、纯朴、老实、厚道、善于思考,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指手划脚、夸夸其谈,表面上甚至还有些面嫩口拙,爱情生活上更是缺少勇气和机智。但是,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
2、楼梯体诗人:楼梯体的优点是节奏铿锵,有很强的节奏感,可以增强诗句的气势。同时,诗句使用散文式的长句,富有变化,因此楼梯式诗歌结合了格律诗和散体的优点。
中国诗人郭小川、贺敬之、闻捷等,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马雅可夫斯基诗风的影响,又在创作实践中融汇了民族诗歌的艺术传统,创造了一种民族化的阶梯式中国新诗。 3、《红岩》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它的基本情节以集中营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塑造了江姐等众多可歌可泣,令人难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 4、《红旗谱》:作者:梁斌。通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大的成就。朱老忠是《红旗谱》中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善用智谋的斗争精神是朱老
忠性格的核心。 5、《青春之歌》:是杨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曲折过程。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说明了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前途。 6、《红日》: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在用艺术形式表现重大战役方面作了较好的探索。它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发展主线,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战争小说的“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出战争的独特魅力。
7、浩然的作品:1970年底开始创作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金光大道》,受政治运动的影响,有模式化概念化痕迹,但乡土气息浓郁,人物性格鲜明。长篇小说《苍生》反映农村的改革,抨击时弊,真实地表现了改革的艰难。艺术上注意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显示了作者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8、老舍: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月牙儿》《赶集》《樱海集》《东海巴山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9、赵树理:他植根于晋东南这片家乡的土壤,大量描写了晋东南独特的区域民俗事象,揭示人物心理,推进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小二黑结婚》(1943)短篇小说《登记》、长篇小说《三里湾》(1955)
10、茹志娟: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侠,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高高的白杨树》等。主要作品有《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儿女情》、《家务事》、《支古老的歌》等。
11、姚雪垠:在逆境中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小说以明末义军领袖李自成、明末皇帝崇祯为中心,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鲜明的历史人物,揭示了明末农民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和封建社会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复杂局面。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堪称农民革命战争的历史画卷。
12、魏巍:他的诗歌、报告文学、小说、散文、杂文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洋溢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并擅长把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语言朴实优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长篇小说《革命战争》三部曲《地球的红飘带》、《火凤凰》、《东方》;诗集《黎明风景》、《不断集》、《红叶集》、《魏巍诗选》; 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壮行集》、《话说毛泽东》、《魏巍杂文选》、《魏巍散文选》等。
13、王蒙:中国当代作家、学者,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 14、张贤亮:短篇小说《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肖尔布拉克》、《初吻》等;中篇小说《河的子孙》、《龙种》、《土牢情话》、《无法苏醒》、《早安朋友》、《浪漫的黑炮》、《绿化树》等 ;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以及长篇文学性政论随笔《小说中国》。散文集有《飞越欧罗巴》、《边缘小品》、《小说编余》、《追求智慧》等 。 15、《毛泽东讲话》对艺术批评标准:文艺批评的标准应当是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16、伤痕、反思、改革、寻根、现代派、知青、新写实、女性文学的代表作见书第二十章——第二十三章。 17、刘真《黑旗》
18、八九十年代,巴金《随想录》杨绛《干校六记》孙犁《无为集》《晚华集》《尺泽集》
19、抒情、艺术散文:周涛《游牧长城》《蠕动的屋脊》《稀世之鸟》王英琦《热土》《慢慢孤独路》唐敏《女孩子的花》张洁《挖荠菜》《拣麦穗》《盯梢》贾平凹《月迹》《一棵桃树》《商州初录》《商州又录》汪曾祺《蒲桥集》《塔上随笔》
20、金克木:散文文字朴素干净简洁,近乎口语,但又自然地加入文言语汇和句式。不轻易表露感情,却看似散漫的笔法中,透出世事洞明者的豁达和通透。 21、张中行:以诗于史的笔法,传达一种闲散而又温暖的情趣。
22、余秋雨:将文史知识与情思、历史踪迹追寻与现实问题思考,将人、历史、自然交融的构思、格局,在当代应该是独创一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