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一种文化
从清末到现在,总有人在争论中医(传统汉医学)是否科学的问题。有中医名家会回答:我是中医,中医就是不科学的。
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从西方引进的一个概念,科学的基础是西方自然科学各学科(现代物理学、现代化学、现代生物学、现代哲学等)所组成的理论体系或世界观。这种理论体系或世界观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探求真理的标准。
所以,自然科学理论体系就是评判或检验事物是否科学的唯一标准,在这个体系下能解释的事物就是科学的,不能用这个理论体系解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科学的。显然,中医不在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之内,这个理论体系更没有把中医解释清楚,所以中医当然是不科学的。
中国传统文化里八卦阴阳图所表达的模式是,阴阳之间相互交叉(普遍性),两端则是阴阳两个极端(极端性),阴阳之间又相互转换,我们的祖先所建立的理论体系远远超出我们给它所下的定义:原始、落后、主观、比附、封建、迷信、歪理、邪说、糟粕、毒瘤……我们在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时是何等的无知与恶毒!
个人看法:科学是以西方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个概念,它仅代表在这个理论体系内的事物的正确性或趋向正确性,它并不能评判一切事物的正确与否。因此,科学是有局限性的,它仅代表某一领域某一时期的“趋向正确性”,西方自然科学理论体系并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立于西方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之上的西医是科学的,但是西
医也是有其局限性的,所以它要不断更新发展。同样的,西方自然科学能解析西医,西医就是科学的,但以西方自然科学来解析中医,那就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了。
所以,中医就是不科学的,它的理论体系完全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其意识形态及逻辑思维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医使用的气、血、津、液、阴阳、五行等等传统文化符号均不在西方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之内,源于中华古文明的中医理所当然的被列为不科学之列。但不科学不代表不合理,不正确。
什么是中医(学)?
简单说来,中医学就是一种运用传统医学(传统汉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对人体、疾病进行研究,涉及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及保健等领域的综合性医学体系。
中医与西医比较,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中医讲究“整体观念”及“辩证论治”。
整体观念:不孤立的看待疾病。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受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所以中医学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人体与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天人相应)。其实这并不难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内部诸脏腑组织间是有联系的,任何一处发生病变都有可能影响全身各部。因此中医在诊疗时,不会孤立的看待疾病,而是讲究以整体的观念去考虑问题,重视各脏腑组织间的动态平衡。这正是现代医学所忽视的,现代医学把人体细分为数个系统,然后对疾病进行专门化的治疗,这就是所谓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人体与环境之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主要体现在环境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寒冷则畏寒,增添衣物;暑热则汗出,脱减衣物……人体必须要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才能适
应环境(天人相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社会环境的变化同样会影响人体(心理),中医很早就注意到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辩证论治:不静止的看待疾病。
现代医学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先明确病变部位及病因(病源体),即“什么病”。中医同样需要在“什么病”上进行诊断,但中医学认为疾病是变化发展的,更重要的是对“证”的把握,简单的说“证”是疾病发生、发展、病因、病位、病机、病性及人体体质变化等综合考量的一种疾病性质,高度概括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辩证)八种证候(当然,实际上要复杂得多)。相同的疾病会有不同的证候,不同疾病可以有相同的证候。故中医常会出现“同病异治(同样的病不同的治疗方法)”“异病同治(不同的病相同的治疗方法)”的情况,这就是辩证在中医诊疗上的重要意义。
中医的“整体观念”及“辩证论治”无疑是创造性的伟大理论,直到今天,因为局部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及抗生素滥用所带来的疾病顽固化(耐药菌),导致才快速发展百余年的现代医学走进了迷途,有人提出了诸如“人体网络学说”“全息生物学说”等等着眼于联系、整体的新人体学说,也有人提出治疗疾病要进行分期治疗及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这不正契合了古老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各辩证论治的原则吗?
中医理论的合理性:
中医跟西医不同,中医是在没有微生物的概念下发展起来的(其实早期原始的西医也是),它并不重视病原体的研究,它着重研究环境及人体、人体内部与疾病之间的各种联系。
中医把各种致病因素高度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的“邪”并不是妖魔鬼怪的邪,而是使人体致病的不利因素。每种邪气也不能简单的从字面去理解,六邪是对各种使人体致病的不利因素的高度抽象概括,各种邪气可以单独作用于人体,也可以夹杂作用于人体。各种邪气作用于人体其实并不会直接使人患病,中医学认为人体串病是因为内部各脏腑组织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邪气就是这样一种能打破平衡的外界因素,当人本不能正常抵御这些外界因素时(正气不足),内部脏腑组织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人体就会患病出现各种病症。当然,人体内部本身也会产生使人致病的不利因素,高度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还有饮食、劳逸、外伤等等也会打破人体的动态平衡。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学上的人体健康的标准是生理及心理的动态平衡,这与现代社会健康的理念是相类似的。
中医除了讲究平衡(人体内部、人与环境),中医还认识到所有事物都存在矛盾的一面。高度概括为阴阳两性:死生、水火、女男、静动、下上等等。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同时也是中医学说的基础。任何事物都存在阴阳两种属性,阴阳之间既相互矛盾对立,又相互联系(阴阳对立、阴阳互生),阴阳之间又可以相互转化(阴阳消长、阴阳互转),这就是中医学说中事物的矛盾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例如,中医传统认为“是药三分毒”“人参可活人,也可杀人”,药物可以治疗疾病使人康复,但辩证不当及用药不慎则会伤害人体健康。所以中医用药除了要考虑其正面作用,还要考虑到其负面作用,运用相生的药物协助增强它的药力,又使用相克的药物减缓其毒副作用,这就是中医用药的精妙之处。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是变化发展的,其发生、发展、消退的过程是存在规律性的。在这里中医引进了古代哲学的五行学说。中医五行学说中,木、火、土、金、水之间既相互克制,又相促进(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此循环往复,同时,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如此循环往复)。同样需要指出的是,传统观念中的五行不是五种物质或简单的理解为五类形态,而是世界万物中的五种性质(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五行的生克关系也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抽象性概括,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作出有益的指示作用。(需要指出,五行学说既对中医学说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对中医产生了负作用)
中医学把自然和人体看成为一个整体一,认为人来源于自然,所以人体内部也是与自然环境相联系的,中医学说中的脏腑(肝、心、脾、肺、肾为五脏)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解剖学上的器官,因为中医藏象学说的脏腑更大部分是指一种功能系统,而不是器官。例如中医中的肾既主水液(如尿),又主生殖,这就不能简单的认为中医中的肾就是解剖学上的肾脏了,这明显是现代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综合,所以中医学上的脏腑除了解剖学上的器官外,它还有别一层意义,“详于功能而略于解剖”。这也回答了现代有人指出中医古籍关于解剖记载的错误,并以此为打击依据,其实中医传统是以研究活体为主要对象(观察疾病、环境与人体之间的各种联系),而且限于历史条件,古人的解剖知识与现今当然不可同日而言。像先秦时期《内经》所记载的食管与肠的比例为1:35,与现代1:37已经非常接近,中医古代解剖学也是渐次发展的,到了元明清,中医的解剖记载已经与近代相若无几了。(西方同样存在这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但从来没有人以此来打击西医)
中医理论虽然抽象,但确实是对世界万物的变化及人类生命活动长期(漫长的人类历史)的观察及研究所高度概括出来的,这正是中医的立学之基,中医并不是建立在臆想、比附的主观思维上的,它有一个确切的研究对象,那就是人类活体及自然环境。
凭着这种理论,中医在没有细胞、细菌、病毒等概念的情况下仍然能进行行之有效的诊疗活动,所以,中医学上的抽象概念是客观存在的(人的理性及感性认知相结合的产物),这种由人类活体为研究对象所得出的中医理论是合理的。
中医的不足:
个人认为,中医最大的不足是中医没有标准化(以现代科技实行定量、定型、定性等标准化操作),也不可能完全实行标准化。
同样的病,在不同的医者处有可能得出不一样的诊治结果,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但总的说来可能与医者的个人经验、用药习惯及学术差异(医学派别)有关(感性认知及感观的差异),但整体说来,这并不影响到中医数千来的诊治活动,因为最终结果都是有益的(随了个别误诊、庸医害人除外)。问题只出现在近代,因为很多人认为,中医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要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范例,就像西医那样,什么病用什么药,但是他们失败了,以目前的科技,中医的望、闻、问、切都无法以数字的形式建立起标准。方药的千变万化更是现代科技所无法完全掌握的,这里我们深刻的体现到,电脑还是不及人脑灵活的。中医学认为每个个体都是存在差异的,疾病也是变化发展,这需要人的感性认知,因此中医不可能像西医那样实行机械化操作。
不能标准化,无疑阻碍了中医的迅速发展,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医非要走这样的一条道路,这仅是中医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种尝试而已。
世界上没有一种理论及学说是完美的,中医学说也不例外。中医学说因其产生于古代,其历史局限性是存在的。但是可能正是这种历史局限性使其走上了一条与现代医学背道而驰的道路。现代医学讲求微观(细胞、病原体)、拆分(分系统、局部)、器质性(组织病理性)、对抗性治疗(药物对抗、手术对抗,即所谓治标);中医则讲究宏观(人体、人与环境的整体性)、概括(抽象概括)、功能性(强调功能的调节)、扶正祛邪(通过调动人体自身免疫达到抵御疾病的目的,即所谓治本)。
中医理论源于古人对人体及自然规律的理性认知,其中也存在着感性认识,但正是传统文化中的这种感性认识,使得中医有超脱科学的一面,他并不需要明确到底是一种什么
样的微生物使人患病,他只需要了解人体患病后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并加以分析,就可以得出一个合理的诊断(辩证),然后根据辩证的结果遣方用药或施针用炙。同样可以取得疗效。
还有,中医在外科及急症处理等领域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医学,外科方面主要是传统观念对中医发展的阻碍所造成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只能说是中医的一个历史遗憾。而急症处理方面,主要是现代医学借着自然科学的日渐成熟而快速发展起来,把中医远远的抛离了,这是现实,也是我们必须要放下的,显然现代社会不会再给中医一个再发展这些领域的机会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这有中医自身的发展问题,也有现代社会环境(社会通识)的问题,现代社会让中医不再敢轻易涉足这些领域,即使古代我们也曾经在这些领域作出过贡献(其实中医一直都存在外科手术以及对急症处理的一些措施)。
最后,中医的现代化发展还没有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现代化道路,过程中也出现很多不和谐的事情,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让古老的中医为现代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中医的现实意义:
我们必须承认,因为近代中国文化的失落及西方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中医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压,即使政府表面上支持中医的发展,但事实上中医的发展已经严重滞后。中医在各领域的适用范围不断收窄,特别是现代医学借着自然科学的日渐成熟而快速发展起来的急证处理及外科手术等领域。
但凭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及其切实可靠的疗效仍然为广大群众所信奉,中医在今天的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在治疗疾病方面:
各种内科疾病,在西医治疗之外,中医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另一种选择。西医治疗同样的疾病往往会使用同样的疗法及药物,虽然西医也会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但主要是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仅相应在药物的用量上作出调整,这等于事实上否认了人体的个体差异性,所以西医往往在取得疗效的同时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副作用。中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西医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并且促进人体的自我修复,达到迅速康复的目的。而且中医重视人体的个体事差异,遣方用药要求切合患者的独特体质及疾病的变化特点,因此中医治疗的副作用相对较低。
治疗慢性病,因为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中医较西药副作用低,并且相对廉价,同时中医疗法是很丰富的,对于各种复杂的慢性疾病,只要排除严重的器质性病变,中医治疗往往能取得一定的疗效(包括一些器质性)。
在过敏性疾病上,西医疗法更新很快,虽然出现高端的脱敏疗法,但价格高昂,一般群众经济难以负担。而普遍的疗法都免不了要使用激素类药物,但激素类药物不宜长期使用。中医在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中医传统疗法中还有一些独特的防治疗法,效果显著,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可以通过“天灸”疗法来达到缓解甚至治愈的目的。天灸疗法讲究时机(节气),通过药物利用气候调节人体,以达到增强体质、抵抗疾病的目的。
在各种痛症的治疗上,中医拥有丰富的经验及多彩的疗法。特别是一些西医检查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的所谓“神经性疼痛”、心理作用,中医往往能从中医学的角度去解析,并运用各种疗法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如针、灸、推拿、罐、药等传统疗法。
在急性传染病上,可能会有人说,这个中医有用吗?我可以告诉大家,在抗生素发明之前,中医在这方面一直走在西医的前面,现在也没有被西医抛在后面。远的不说,(20
世纪50年代石家庄等爆发流行乙型脑炎,虽不知病原为何物,但采用白虎汤治疗后,将病死率降低到10%(西医治疗病死率为30%—40%,),疗效超过世界水平。还有解放后数起流行性传染病,上海甲肝、广东麻疹、流感大流行,早期中医介入均取得较好疗效)单说03年震撼人心的抗击非典型肺炎一疫,从不同地区的死亡率及康复情况可以看出,中医介入治疗的重要意义。非典初期,当西医还在为病原体是病毒还是细菌,甚或衣原体(后证实为冠状病毒)争论不休的时候,中医就从传统医学的角度提出此病为“温病(对于温病的认识中医拥有丰厚的经验)”,同时提出防治方药,中医的及时介入,稳定了被流言蜚语搞得人心惶惶的社会,并坚定了人们战胜非典的决心。最后的结果也表明,中医的介入是成功的。“从全球疫情来看,无中医药介入的地区或国家,其非典患者死亡率较高;相反,有中医药介入的地区或国家,其死亡率则较低。”时报语。从国际上,与北美、新加坡、香港、台湾等纯西医治疗地区相比较(医疗水平属高端),内地的非典患者死亡率最低、康复时间最短、副作用最低,以致一直是纯西医天下的香港也请来了广州的中医指导抗非,香港中医借此一疫获得社会各界的尊重及主流医学的承认。同时,内地不同地区的比较中,我们也发现中医的作用在抗非中是不可或缺的,广东与北京的经济、医疗水平相当,但广东的中医介入最早,所以广东省的非典患者死亡率、副作用等均低于北京,北京后期还出现非典康复者因副作用的原因而向医院索赔的事(满月脸,大量激素冲击治疗所致),而在广东,因有中医药的介入,其激素使用量大为减小,西药的毒副作用也减缓,康复时间及情况都是全球最佳的,这以事实再一次证明,古老的中医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全球平均死亡率9.5%;内地感染5326人,死亡347人,死亡率6.5% ;台湾692人感染,死亡84人,死亡率12.13%;香港1755人感染,死亡 296人,死亡率16.86%!香港不仅超过了早期陷于被动的北京(死亡率7.6%),更大大超过了最先发病的广东(不足4%)。)当然,我们不能忽视西医在抗击非典一疫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但我们看出,中医在抗击非典战疫中决不是配角,中医同样是非典主战场上的急先锋。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传染病经常发生于各地,但在中国却从没有出现超大规模的大流
行,这不能不说是中医的巨大贡献,使得中国一直处于人口大国的地位。要知道,在古代的欧洲、非洲,经常发生严重的疾病大流行,一死就是数百万甚至是数千万的,如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大流行,猖獗了近3个世纪,夺去2500万余人的生命(约占人口三分一)。
在病毒性疾病的治疗上,西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特效药,有也是一些高端的昂贵且疗效不显著的药物。在这方面中医是有一定优势的,因为中医并不需要理会病原体是病毒还是细菌,中医只需要根据病症进行辩证论治,即可取得显著的疗效,非典一疫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其实今天,西医在治疗一些病毒性疾病时,有些黔驴技穷,例如感冒,绝大部分患病是因为病毒感染,但却常规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其实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起效,对病毒感染没有任何功效,这就出现一个笑话:感冒打针一周,不打针一个星期。(国内很普遍)
其实中医也有一定的急救处理措施,如对晕厥患者进行穴位按压、针刺等,还有一些药物治疗,最著名的就数“安宫牛黄丸”,现代常运用于治疗各种昏迷属热毒内陷心包者。涉及急救、骨伤、内、外、儿、皮肤等多学科,特别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关疾病。因此国家将其列为必备抢救中成药。家喻户晓的云南白药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也是一种外伤急救用药,其处方现仍然是中国政府经济知识产权领域的最高机密。
中医学中治疗疾病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中医特别强调“治未病(在疾病没有发生前进行预防)”,这是中医学说确立之初已经提出的原则。西医直到近代才出现这种观念(免疫学)。中医在食疗、养生、保健等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说不完道不尽,中医在今天的生活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我想说的是,中医不单是一种医学,它更是一种文化。
中医学说方方面面都直接源于传统的中国文化,它是保存至今最为完整的中国文化的代表。为什么我会选择学习中医,因为中国文化完整的保留在这里面,我们要了解古代文化,必须要了解古人的世界观。而中医的理论体系完全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其意识形态及逻辑思维源于中华传统文化。
我明白到,因为近代的屈辱史使得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失去了自信心,认为只有“科学”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唯一标准,中国传统文化成了糟粕,欲除之而后快,仿佛去除中国文化,中国就能一夜之成了世界强国。
在清末、民国及解放初期,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无论优秀的还是糟粕,大量的被清除:文言文被认为阻碍交流被清除,事实上作帝国语言,文言文通行中国历史各朝,是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它更是东亚汉文化圈的通用文书,文言文的废止,使得汉文化圈分化瓦解,更使中国文化出现了断层(今人不能完整理解古籍)。孔子被彻底打倒了(其学说有可取的一面),中国人从此不再信奉道德教义,变成唯利的民族。甚至连文字也不能幸免,拼音化一直挑战着汉字的流通地位,因为西方的文字发展是从象形到拼音,但中国却发展出另一种文字形态——方块字,这被不自信的国人认为是原始落后的,幸运的是,因汉语方言林立、汉语同音字的大量存在便得这些拼音化运动失败了。其实汉字有其宝贵的一面,就是跨语言、跨民族性,这是拼音文字永远达不到的(除不同汉方言使用汉字,日、韩、越南等国同样使用,国内少数民族中也有向这方面发展的历史传统,历史上产生过大量汉字式书写体系,只是解放后这种潮流被人为的阻断了,最著名的是壮族拼音文字的推行,使得壮族中使用的汉字式文书体系失去了官方承认的地位,但民间还没有完全消失)。不一而言。根植于传统文化的中医当然也逃不过这种怒潮。经历民国的废除中医,中医还是顽强的生存下来了,靠的就是其实用性。
医学都是存在风险,无论中医西医,为什么允许西医在摸索中前进,就不允许中医再
进行必要的摸索?谁能否定中医的贡献?谁有资格说中医一无是处?看看日本、韩国都在执拾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而麻木的中国人却只会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日本把汉方稍作修改就变成了和方草药,也成就了今天日本的东洋医学(汉方医学),一种“救心丹”的贸易量就大于全中国的草药出口量。值得思考的不只是中医的不足之处,还有其可用之处。 近年中医在国际上已经得到普遍承认,很多国家已经为中医药及其疗法开放其封闭已久的大门,这是国际大潮流,而在其起源地竟还在为废除中医而争论不休,这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近代,中国文化的失落却实让中国人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陌生,但陌生可以努力去感知,不需要彻底把他推倒。存在就是合理的,不科学不代表就没有存在价值。
现实不需要我的多言,中国文化并没有完全失落,失落的只是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抛开现代自然科学的世界观,放下历史屈辱的束缚,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去看待中医,或许,大家会发现不一样的天空。
我们是否太过高估科学的力量,同时又太过低估古人的感性认识呢?
后记:
通过以上的简单介绍,我们可以窥见中医的严谨与缜密,谁说中医是落后的封建残余?谁说中医是胡说八道的歪理邪说?谁说中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中医一直有一套区别于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只是这套理论体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目前还不被现代自然科学所理解而已。就算他们不理解,中医已经存在数千年,并且一真荫泽着我们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庞大的民族。
本篇多有提及中、西医之比较,只为说明中医的实用、合理性,并没有贬低西医的意思,因为所有贬低中医的人都是拿西医来作比较的,所以不能回避这些对比。中医西医各
有优势领域及适用范围,医学都是存在不足的,不同医学体系之间不应该争论谁优谁劣,而应该探讨相互之间的学习及交流,合理利用一切有益资源服务于现代医疗事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