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的认识
1.教育的定义(名词解释)
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教育的定义(简答题—简述教育的含义) 教育是在一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 该概念描述了教育的实践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
2) 该定义把教育看做是一个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3) 该定义强调了教育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促进”或“加速”的作用
4) 该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 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1)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学习者—学习者的特征:A.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B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C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不同; D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3)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学习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3.教育的形态:
1)非制度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从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出发的分类)
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
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划分)
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划分)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1.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来的观点.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勒图尔诺与英国的沛西.能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集中在前苏联和我国. 2.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工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现代学校最早出现在18世纪)
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4.信息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的变革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的理解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1).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体系
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和专门的教育学著作 5)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2.代表人物: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他被称为“现在教育学之父” 英国 、洛克---《教育漫画》 法国、卢梭
1
---《爱弥儿》
德国、康德---《康德论教育》 瑞士、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美)主张教育即是生活;以儿童为中心…(P20) 4.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体系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四.教育学的价值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在实践中的意义或作用: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大教育工作者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第二章 教育功能 一.教育功能的概述
1.教育功能的定义: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教育功能的类型:
1)从作用对象来看,可分为个体教育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
个体教育功能—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目的和价值的追求,这种理想追求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构成教育的个体功能.
社会教育功能(工具功能)---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它通过培养人进而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构成了教育的社会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可分为正向教育功能和负向教育功能
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在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 ,可分为显性教育功能和隐性教育功能
显性教育功能---是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隐性教育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功能
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
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包括: A接受一定社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规范 B使个人追求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C掌握个体获得社会成员资格和追求目标所必须的技能D学会认同身份和每一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A.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B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C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A教育存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B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C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改善认可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2.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若是论述题则需对每点进行解释P41)
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5)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6)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3.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若是论述题则需对每点进行解释P43~P46)★
1)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A普通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潜能
B.职业和专业教育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4.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若是论述题则需对每点进行解释P46)主要表现在:★
1)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2)
2
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5.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6.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四.教育功能的实现
在权衡社会期待和个人期待,作出教育功能取向的选择时,可能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和谐一致,社会中的各组成部分也处于和谐状态
一种是十二回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冲突对立的。 A. 社会本位认为: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要根据社会的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工具人
B个人本位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教育要根据人身心发展的要求,促进个人自由和谐的发展
第二章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1.定义: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教育目的从其作用看,可分为有价值性和操作性;从其要求的特点看,有终极性和发展性之分;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可分为正式决策和非正式决策.
1) 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
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 2) 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含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
3)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指被社会一定权利机构确定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蕴含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
3.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1.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1)社会依据: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2)人的依据:从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 2.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堪称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特点---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
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的根本价值,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
1)社会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A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B适应与超越 C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 D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2)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A.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问题 B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 C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人文素质★----指与人认识解决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问题、与人从事社会价值建构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文化、价值方面的素养、品质及能力发展水平,通常体现为在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关切中所形成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精神境界及其能力等.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面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3
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A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B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C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D指人的自由发展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全面发展—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
德育---即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智育—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体育—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制,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4.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1)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2)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的关系 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第四章 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1.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原则:客观性、取向性、历史性、强制性
2.制约教育制度的各种因素:经济、政治、文化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双轨学制—主要国家为英国 单轨学制---主要国家为美国 分支型学制---前苏联和我国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1.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1902年—壬寅学制,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04年—癸卯学制,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22年---壬戌学制,通称“六三三”学制 1951年---颁布了新学制 A.吸取了老解放区的经验,保证了劳动人们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B职业教育在新学制中占有了重要地位
D重视工农干部的速成教育和工农群众的业余教育 2.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199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包括四个层次的教育: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3.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 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对于人的发展、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主素质的使命。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习的专职教师
2.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与作用(简答则回答5点,论述则详细解释P113-114)
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是通过教师职业在整个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占有的地位等资源来实现的,主要包括:社会作用、政治地位、经济待遇、职业权利、从业标准
1) 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是指教师职业对一定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作用是巨大的:
A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人类社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B教师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
2) 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是指教师职业在国家或民主的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好晚所起的作用, 表现为教师的政治身份获得、教师自治组织的建立、政治参与度、政治影响力等.
3) 教师职业的经济待遇:是指教师所得到的物质报酬,它包括工资、奖金及医疗、保险、退休金等福利,它是教师劳动价值表现形之一.
4) 教师职业的权利:指法律赋予教师在履行职责是所享有的权利.
4
包括:教育的权利、专业发展权、参与管理权 5) 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是与其他职业相比较产生的,它是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内在标准
3.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简述回答定义+四点;论述回答定义+四点及其具体解释)
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型教师的过程. 具体内容:(P118~119)
1)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理想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 2)专业知识的拓展(包括三方面:量的拓展;知识的质的深化;知识结构的优化)
3)专业能力的发展(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和本领.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能力、创新能力)
4)专业自我的形成(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
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达到成熟的时间有长有短,专业性发展有成熟期,也有保守期和衰退期. 4. 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师自我教育. 5.教师的职业形象和角色★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充当的角色行为来表征和实现的。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是教师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一整套行为规范和人们对教师的角色
1) 教师的职业角色:学习者和学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的朋友.
2) 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包括:
A教师的道德形象---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教师自己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 B教师的文化形象---(所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皆是教师的典型文化特征)
C教师的人格形象---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 二.学生
1.学生的本质特点
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原因: A首先是教学活动的任务决定的
B学生学习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 C可以缩短学生个体的不成熟期 2)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主体性---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包括: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 3)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人的发展是指作为整体的个人从生命的起点状态到生命的终点的全部人生中,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身心两个方面的整体的积极变化过程. 2.学生的地位
1)学生的社会地位:是指他们作为社会成员应具有的地位
1959年联合国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1989年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
2)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
3.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质、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与结果 4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和阶段性.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即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体身心发展也有一定的阶段性,它反映了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2)稳定性和可变性:学生个体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都大体相同 在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中,同一年龄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
3) 不均衡性 4)个别差异性 5)整体性 5.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1)生理成熟期提前 2)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
3)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
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5)心理问题增多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学习方面的困扰、人际关系
5
方面的困扰、青春期心理生理困扰、 认识发展中的困扰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1)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 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3) 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2.师生关系的建立★
1)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
学生方面:学生受师生关系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环境方面: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2)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3)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策略
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六章 课程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1.课程理论流派:经验注意课程理论----杜威 学科中心主意课程论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存在主义课程论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二.课程的组织
课程的组织涉及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类型、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它是一项关键而复杂的工作,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与实施的成败. 1.课程内容:
课程的构成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练习册等★
1) 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2) 教材---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的具体化.
2.课程类型:主要有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A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
优点:比较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
缺点: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每一门学科看成是与其他学科互不关联的实体
B活动课程: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称为活动课程
优点:提供给学生更广泛的学习空间和更为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
缺点:儿童从活动课程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有较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C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P152) 2)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
A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客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
优点:克服了分科过细的缺点,容易贴近社会现实和实际生活
缺点:教材的编写困难;师资问题困难 B核心课程---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
优点: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 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相当强烈的内在动机;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 缺点: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的规定;学习单元可能被搞得支离破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3)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
A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负责国家课程的课程编制中心的特征: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
B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优点:具有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校本课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能使教师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校本课程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 缺点:加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校本课程的开发通常是由全体教师参与,其中一部分教师可能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专门理论和
6
专门技能;校本课程开发所耗费的资源高于实施国家课程的要求;教师流动比较频繁,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和连续性.
3.课程评价:就是运用专业知识,判断课程实施的过程.
学业评价:主要指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业,可以了解学生的进步或退步状况,掌握教学与学习效果.
终结性评价:是指一门课程结束时或一个学年结束时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贯穿与校本课程各个阶段或整个过程的评价
三.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P161-168 1.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 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1)课程变革目标的厘定; 2)课程变革的内容选择; 3)制约着课程的编制过程
. 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1)经济领域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制约课程目标
2)经济的地区差异性制约课程变革3)市场经济与课程变革 . 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1)文化模式与课程变革; 2)文化变迁与课程变革 3)文化多元与课程变革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 1)科技革新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 2)科技革新推动课程结构的变革 3)科技革新影响着课程变革的速度 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 1)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与课程变革 2)学生需要与课程变革
3)课程变革着眼点:最近发展区
2.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总的趋势是课程的现代化
3.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新世纪课程改革应朝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 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味
2) 在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
3) 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和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
4) 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分析必须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5) 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
6) 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第七章 课堂教学. 一.教学与教学理论 1.教学的含义
1)定义: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2)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
3)教学功能:A教学是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B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的产生与发展
当代“教学”的观念/教学观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简述或论述)P177 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3.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1)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的方法策略和技术 2)学习理论---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指描述或说明人和动物学习的性质、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的学说
3)当代主要教学理论的流派 哲学取向的教育理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华生 认知教学理论---布鲁纳和奥苏伯尔 情感教学理论----罗杰斯(美国)(P185了解)
二.课堂教学设计 1.课堂教学概述
1).教学设计的含义:是指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包括一节课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
7
2.)教学设计的特征★:指导性、统合性、操作性、预演性、突显性、易控性、创造性(7个) 3.)教学设计的依据:
现代教学理论、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教师的教学经验 2.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模式
教学设计的程序与四个基本要素:★
1) 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 2) 为达到预期目标,应选择怎样的知识经验?(教学内容)
3) 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教学策略、教学媒体) 4) 如何获取必要的反馈信息?(教学评价) 3.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2)教学内容设计
A陈述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 B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程序性知识主要是有关“怎么办”的知识,是关于方法和应用的知识
C策略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策略性知识也是回答“怎么办”的问题,所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和个体调控自己认知活动的知识
3)教学时间设计★ A.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B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
C科学规划单元课时 D注意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 E 防止教学时间遗失
5) 教学措施设计 5)教学评价设计 三.课堂教学策略
1.课堂教学策略定义: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条件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2.教学策略的特征:指向性、操作性、整体综合性、调控性、灵活性、层次性(6个) 3.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
1)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A激发学习动机;B促进知识的理解和保持
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A分析学习任务,找出必备技能 B加强理解 C进行有效的练习 3)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A专门教学与渗透教学相结合B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C进行具体的训练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一.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 1.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
学校生活是教育者(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一种专门化的社会生活. 1)学生的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
家庭生活:更多的偏向于感性与感情、自由与放松、个体性与特殊性
学校生活:突出了理性与理智、强制与限制、社会性与一致性
2)学生的同辈群体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 同辈群体---指因年龄、地域、观念、兴趣、活动类型、发展水平等相近或相同,而较自发的形成的群体.同辈群体对其成员具有“保护功能”与“发展功能”
同辈群体生活:民主平等、互助合作、自由表达
学校生活:权威与不平等、互相竞争、有限表达
3)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 社会生活:广泛性、灵活性、多元性 学校生活:古板、严肃、抽象与理性 2.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
学生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下,不能很好地适应差异,产生了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生活. 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攻击、退缩、焦虑、恐怖.
3.学生失范行为的各种表现
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和违法行为两类.具体表现有:
1)校园暴力触目惊心; 2)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
3)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地越轨犯罪比例最高 4)青少年违法行为的新倾向:吸毒 4.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典型的原因是社会道德失范、文化市场的失控、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失误. 1) 社会生活环境的问题:社会规范失控、文化的商品化、城市化的影响、 价值观多元化、人口流动问题
2) 学校教育失误问题:A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B个别教师素质差
8
C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薄弱 3) 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5.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
1)心理学解释:一种是“心理缺陷说”,一种是“挫折—侵犯说”
2)社会学解释:一类是“结构模式”,一类是“过程模式”。代表学说有
差异交往说----萨塞兰德《犯罪学原理》 控制缺乏说----雷克里斯 失范说----涂尔干 手段目标说---默顿
亚文化群理论---科恩 标签论---贝克 二.学校生活与学生生活
1.重要他人---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的,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群. 2.学习压力---学生在就学过程中所承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紧张刺激,以及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上可测定、可评估的异常反应.
三把传授知识的学校转变为培育丰富人性的学校★ 1.学习教育实践的重心应该转变
1)要让学生从受到管制的生活转向自主的、创造性的生活
2)为培育学生丰富的人性,还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发展
3)充分给予每个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4)要变革学校生活还涉及到学校文化环境的建设问题
2.学习教育要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激发/(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正确认识创新与全面发展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创新是人的活动,不能离开人的全面发展孤立地谈创新人才的培养。同人类任何实践活动一样,创新活动涉及到人的身体和心理的两个方面。人的全面发展乃是人的创新能力得以实现和发展的最可靠的保证.) 2)创新是人的自由活动(创新意味着发展,因此创新的主体必须突破既有的观念和经验、现成的传统和习惯。离开了学生自主、自由的活动,就不可能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育)
3)正确理解创新和“守旧”的关系(创新并不意味着彻底的破旧立新。任何创新都不是绝对的无中生有,都必须在人类既有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下进行。所谓创新是要求人们在旧中求新.创新不是异想天开,缺乏全面而扎实的知识基础,所谓创新能力的培养,无异于缘木求鱼.)
4)要把握创新的正确方向(创新固然以突破旧领域、开拓新领域为其主要表征,然而并不是所有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活动都配称作创新。只有对于促进社会发展、社会进步具有积极意义的新颖事物才能真正称得上创新)
3.学习教育要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文精神的培养旨在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增强环境意识;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很好地应答信息社会的挑战;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1) 培养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是培养学生个性的各个方面和涉足学生个性发展各种需要的具有决定意义因素. 2) 增强社会责任感. 第九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一.班级组织
1.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为班级授课制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导生制也称“级长”制,是贝尔和兰卡斯特所创行. 1) 最早提出对班级教学进行改造的是“道尔顿制”。 道尔顿制主张改善传统教学法几乎不顾及每个儿童本身特点的弊端,使学习者能够按照自定的步调学习;针对传统中各科的课程时刻表不分优劣生一律平等的弊端,依据每个儿童学习个学科的难度,适当分配课程时间.
2) 特郎普制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
3) 班级组织定义---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2.班级组织的发育.
班级组织的发育一般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团体要求与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团体要求架构内的矛盾.
3.班级组织的结构:其基本成员是班主任、教师和学生
1)班级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源于班级组织的个人属性层面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与活动中基于成员的需求、能力、特点的不同,并从个人的好感出发而自然形成的。分亲社会型、自娱型和消极型三类.
9
4.班级组织的特点:
1)班级组织的目标是使所有的学生获得发展; 2)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
3)情感是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
4)师生交往的多面性; 5)班主任和教师需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来组织班级活动. 5.班级组织的功能
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1)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2)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3)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 4)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1)促进发展功能 2)满足需求的功能 3)诊断功能 4)矫正功能 二.班级管理的内容 1.班级组织建设
班级组织建设的设计,主要依据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青少年的 要求,具体表现为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二是班级群体现有的发展水平.
衡量一个班集体组织水平高低的标准是:★
1) 群体目标导向是亲社会性与成员对目标的内化水平 2) 健康舆论对集体的整合性与对成员的参照水平 3) 人际关系的民主平等性与成员的归属感水平 4) 共同活动的动机、目的、价值的中介性与成员对活动的积极水平
5) 管理与自我管理机构的完善性与成员的自主、自觉性水平
6) 班级成员的个性与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2.班级教学管理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管理是班级教学管理的核心.班级教学管理的内容包括: 1)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2)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
3)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 4)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三.班主任工作 1.班主任的角色作用
1)班主任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关护者 2)班主任是对学生产生全面影响的教育因素 3)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
2.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办法★(若为论述则
需详细解释P258-P262)
1)创造性的设计班集体目标 2)合理的确定班级角色的位置:A科学地诊断班集体人际关系的现状B重视班级骨干队伍建设C丰富班级管理角色D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3) 协调好班内外的各种关系: A.协调班集体内的各种组织和成员的关系
B协调与各任课教师及学校其他部门、其他班级的关系 C班主任要协调班集体与社会、家庭的关系 D班主任还要协调好班级内各种活动和事务
4)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 A.活动主题的确定要贴近社会生活 B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能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 C活动类型要丰富多样,为学生发挥潜能提供舞台 D明确活动中“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的关系 5)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A.营造文化性物质环境
B营造社会化环境 C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D营造正确的舆论和班风. E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第十章 学生评价 一.学生评价概述
1.教育评价---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确立的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科学判定的过程.
2.学生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以学生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3.学生评价的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一般是在教育、教学或学习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展开的评价,重在对学生已经形成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发展状况作出合理的评价,为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以获取更好的效果.
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一般以学习内容的一个单元为平价点,采用及时的反馈和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
总结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和学习后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学和学习全过程的检验.
4.学生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管理功能 二.学生学业评价.
10
1.中小学常用的测验类型有:准备性测验和结果性测验、标准化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客观性试题测验和主观性试题测验
2.对学习技能的评价一般多采用观察法、作品表现法、表演评价法等,其中观察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3.学生情感学习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生情感学习的评价一般采用观察法、问卷法 2) 应尊重学生的学习情感表现 3)应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权
(学生情感学习评价中一般由三个类别构成:兴趣、态度、品德) 三.学生品德评价
1.我国中小学生品德评价常用的方法:整体印象评价法、操行评定评价法、操行计量评价法 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 一.教师即研究者
1.教师进行研究的优势:★
1)教师工作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最了解教学的困难、问题与需求,能及时清晰地知觉到问题的存在.
2)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交往构成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因此教师能准确地从学生的学习中了解到自己的教学成效,了解到师生互动需要改进的方面,尤其是能从教育教学现场中、从学生的文件中获得第一手资料,这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实践性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品性,教师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针对具体的、真实的问题所采取的变革尝试,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进而产生自己的知识,建构适合情境的教学理论. 2.教师成为研究者,还应具备的素养:
1)有对于教育教学改进的热情,有教育研究的意识 2)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3)自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 4)掌握教育教学的研究方法 5)独立的教育研究精神 3.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
1)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2)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
3)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教育科学繁荣的需要 4)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和价值感、尊严感;
5)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
二.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1.行动研究---是一种由实际工作者在现实情境中自主进行的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的一体化,使实际工作者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对“行动研究”认识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
2.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1)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2)分析问题 3)研拟解决问题的可能策略 4)实践尝试行动策略 5)反馈与评价行动结果 6)总结 三.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
1.调查法:是教育教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座谈和访谈等具体方法. 2.观察法:是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根据研究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看、思、记的一种方法.有两种方式:结构性观察和非结构性观察
3.个案研究: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包括人或事件)的变化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的研究方法. 第十二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 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比利时的德可乐利和意大利的蒙台梭利提出了以“生活教育”、“尊重个性”、“自发学习”、“社会性”教育为主导的教育纲领。蒙台梭利的教育活动对世界幼儿教育事业产生了深 远的重要影响.
美国教育家开展革新的教育实验,如柏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虚朋的文纳特卡计划、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2.现代教育的倡导者---杜威
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3.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至今)★ 1)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 2)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 3)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4)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 5) 重视提高师资水平
二.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
11
1.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法国总理埃德加.富尔发表《学会生存》)
2.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
3.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
教育国际化思潮包括:1)了解和尊重各民族及其文化、文明、社会准则和社会方式 2)认识各国和民族间日益增大到的全球范围的相互依赖
3)理解国际团结与合作的必要性
4)既认识个人、社会集团和国家各自的权利,亦认识相互承担的义务
5)各级各类教育应具有国际的内容和全球的视野
6)个人愿意参与所属社区、国家和整个世界的问题.
4.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
1970年保罗.朗格郎发表《终身教育引论》 终身教育观念和理论的要点是:
1) 终身教育的基本原则或原理:连续性---整体性(“一体化”) 2) 终身教育的方法:
A. 重视作为教育基础的个人和小组,学习的主体是个人、小组而不是课程和教师
B. 要求教育遵循兴趣原理---支配人类活动的重要规律
C. 广泛应用小组学习 D广泛采用创造性、非指导性教育方法
3) 终身教育的意义:
A. 能够推动社会持续的高速发展; B. 能够保证人的真正个性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C. 能够真正的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使教育成为实现社会平等和民主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 三.21世纪教育发展的趋势
1.全民教育.全民教育思想的正式提出:1990.3在泰国宗迪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宗迪恩大会)
2.教育民主化 3.教育信息化 4.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育的规模、布局、比例、结构要合理;
二是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用终身教育的观念观照
学校教育
5.教育的个性化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全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教学发展思想的教育家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2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
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
13
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14
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空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1)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9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 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
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
10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疗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
【1】教育: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的个体功能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教育促进人的先天素质得到发展,使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功能,其主要表现有三点:
1教育促进人的先天因素得到发展,使心理生理素质得以呈现
2教育把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人类精神文明移植于个体之中
3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培养出合格的社会成员 【3】简述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认识自然的一部分要顺应自然地发展原则
2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原则、方法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4】教育具有哪些社会属性 1历史性2永恒性3相对独立性 【5】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2独立形态阶段3马克思主义教育阶段4现代教育理论发展阶段
【6】20世纪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那些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中青年脱盲
15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教育资源分配机会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机会
4教育的多元化。包括教育资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的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包括教育设备,教育手段,工艺,程序、方法等的现代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 【7】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
【8】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9】试述为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应采取怎样的相应策略
1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实施以相应的教育
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即考虑稳定性,不随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儿童发展潜力
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5教育还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10】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 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11】我国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2】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教育机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 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13】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基础教育 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14】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5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15】简述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 1复杂性,创造性2连续性,广延行 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16】简述教师应如何热爱学生? 1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3要全面关怀学生 4要关爱全体学生
5对学生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17】简述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4心理相容 【18】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3发扬教育民主 4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19】如何建立教师的威信?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20】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应具备哪些素养?
16
1首先应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2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3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能力修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和反思能力
【21】试述教师职业角色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师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型教师
【22】教学应该遵循哪些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23】教学的基本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活动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4】教学基本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5】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
2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
3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 4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26】论述教学原则中的巩固性原则
1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
2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巩固知识并不是期末复习阶段的事,而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3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复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复习要抓住两点①复习要及时,要抓住基本的,规律性的知识,②复习的方式方法和内容要多样化要把经常性复习,阶段性复习和期末复习结合起来,使复习成为体系,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教会学生记忆方法,记忆方法很多如,提出明确的记忆任务,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注意调动多种感官等,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并加以运用。 【27】教学方法选择的基本依据 1教学任务2教学内容3学生年龄特征
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除受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年龄特征的影响外,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师特点等因素的制约 【28】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1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
3要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4要能够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29】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整体性原则4指导性原则 【30】抛锚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1创设情境2确定问题3自主学习4协作学习5效果评价
【31】简述教学评价的功能和意义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的功能,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着教学活动向预定的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的
1诊断教学问题 2提供反馈信息 3调控教学方向 4检验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的意义在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学领域,有效地调动教学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助于改进教学管。 【32】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少年儿童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7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33】简述德育的基本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6自觉纪律教育7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8民主与法治观念的启蒙教育 【34】简述德育教育新形势
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建立德育基地4创办业余党校 【35】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1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2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36】试述德育的任务
1培养少年儿童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37】试论述德育过程是对学生 知、情、意、行的提高过程这一基本规律
1知,即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行形成的品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
2情,即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对品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3意,即品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行,即品德行为,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性及外部表现,是品德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 5在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几个因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排斥,其中 知 是基础,行,是关键
6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因此品德教育可以视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具有多种开端,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
【38】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1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程度低 【39】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1有助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 【40】简述如何培养班集体 1确定班级的共同奋斗目标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41】论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答:班主任肩负着全面管理班级的职责,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决定班级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班集体全体成员的整体水平,从而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班主任的素质极为关键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3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42】简述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1课外、校外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2课外、校外教育是对少年儿童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4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43】简述如何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 1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 2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①学校与宣传部门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②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和保持经常性联系 ③学校与社会专门性的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 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 【44】简述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
1社会实践活动2学科活动3科技活动4文学艺术活动5文娱体育活动6社会公益活动 7课外阅读活动
【45】试述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于吸引力 3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46】课外,校外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1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2课外,校外教育是对少年儿童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8
4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47】简述教育研究的意义 1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48】简述研究方法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
宏观方面:1要考虑研究的目的和内容2是要考虑研究方法的可行性3要考虑研究者本身的研究能力,凡研究者力所能及,能胜任的方法,才是适当的方法 具体来说:综合与分析研究课题;归纳与演绎的研究思路;因素的控制程度;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情况。 【49】什么是教育研究?教育研究的特点有哪些? 教育研究是人们为了获得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入认识而进行的科学探索活动。教育研究的特点有: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可检验性 【50】试述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
第一部分 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
动,它将教育理论和鉴于时间融为一体,将教育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强调在“行动”中研究,在“情境”中研究,在“做”中研究
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大致分为循环渐进的四个环节 1计划:主要是明确问题,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制定行动计划
2行动;主要是实施行动项目,对行动的监控、调整 3考察:主要是观察、记录、访谈、问卷、收集背景资料
4反思:主要是调整描述结果、分析解释原因、评价行动、构想纠正失误克服困难的新行动计划
行动研究的优点在于:活跃,能适时做出反馈与调整;能将理论研究与实践问题结合起来;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对行动研究的批评在于:研究过程松散、随意、缺乏系统性,影响研究的可靠性;研究样本受具体情况的限制,缺少控制,影响研究的代表性
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
19
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
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
20
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二部分 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 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
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空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
21
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1)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9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 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
10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疗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 自然、适度。
第三部分 新课程理论知识
l、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1)整体设计九年一
22
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2)开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第四部分 教育心理学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答: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答: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3、简述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答:(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答: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
23
用中表现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答:教育心理学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6、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答:(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7、简述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特征。答:少年期是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8、简述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特征。答: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9、简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答:(1)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2)关于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所以,我们应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0、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0-2岁)、前运算(2-7岁)、具体运算(7-11岁)、形式运算(11-15岁)等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前运算阶段的儿
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他们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本阶段的儿童不仅能够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本阶段的儿童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
11、简述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答:(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关于最近发展区。
12、简述最近发展区概念及其意义。答: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13、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答: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主要培养信任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主要培养自主性;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主要培养主动性;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主要培养勤奋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主要培养自我同一性;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时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14、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答:(1)家庭
24
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
15、简述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其发展过程。答: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6、简述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答: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17、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答:(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18、简述学生的性格差异。答: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关于性格的特征差异,心理学家一般是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19、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答:性格虽然也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20、简述学习的概念(或学习的心理实质)。答: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1、简述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答:(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22、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答: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其学习内容含三个方面:(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23、简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答: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连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加涅后来在八类学习的基础,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并把它们看作五种学习类型: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24、简述联结学习的有关理论。答:(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25、简述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答: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26、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答: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27、简述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答: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28、简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模式。答:学生从环境中接受刺激,刺激推动感受器,并转变为神经信息。这个信息进入感觉登记,这是非常短暂的记忆贮存,一般在百分之几秒内就可把来自各感受器的信息登记完毕。被视觉登记的信息很快进入短时记忆,信息在这里可持续二三十秒钟。当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时,信息发生了关键性转变,即要经过编码过程。信息是经编码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一般认为,长时记忆是个永久性的信息贮存库。当需要使用信息时,需经过检索提取信息,被提取出来的信息可直接通向反应发生器,从而产生反应。除信息流程之外,信息加工学习模式的上部,还包含着期望事项与执行控制,这两项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9、简述认知学习的有关理论。答:(1)苛勒的完形-顿悟说。(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30、简述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答:(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25
31、简述布鲁纳的学习观和教学观。答:(一)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总之,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二)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32、简述意义学习的条件。答:(1)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2)主观条件: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33、试述建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答: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2)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3)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4、简述动机及其功能。答: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强化功能。
35、简述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内驱力。答: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是学习的内部动机。(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36、简述学习动机的种类。答:(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37、简述学习动机的有关理论。答:(1)强化理论。(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3)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4)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5)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38、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答: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39、简述学校情境中成就动机的构成。答: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成两类:一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在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40、简述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答: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41、简述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对实际教学的作用。答:归因理论的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二是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三是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正因为如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归因理论来了解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42、简述如何培养学习动机。答:(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因为它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但是,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因此,指出学习上的关键问题,填补知识技能掌握方面的空缺,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关键,也是获得真正成功的先决条件。(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利用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43、简述如何激发学习动机。答:(1)创设问题情
26
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4、简述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答: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45、联系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学生的动机水平。答: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46、简述叶克斯-多德森定律。答: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47、简述迁移的种类。答:(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分为: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3)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分为: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4)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48、简述迁移的作用。答:(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9、简述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答:(1)早期的迁移理论有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等。(2)现代迁移理论主要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50、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答:(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51、简述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答:(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
提条件。(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地至关重要的作用。(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52、简述如何进行促进迁移的教学。答:(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5)提高迁移意识性。
53、简述知识的类型。答:(1)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2)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54、简述知识学习的类型。答:(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55、简述知识学习的过程。答: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在获得阶段,新知识进入短时记忆系统,与长时记忆系统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意义的建构;在巩固阶段,新建构的意义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中,如果不进行深层的认知加工,这些信息就会出现遗忘;在提取阶段,个体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产生广泛迁移。在学习的三阶段中,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分别是知识的同化、保持和应用。
56、简述知识学习的作用。答:(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57、简述知识直观的类型。答:(1)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2)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3)言语直观:即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
58、简述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答:(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习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59、简述知识直观的感知规律。答: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
60、简述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答:(1)配合
27
运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61、简述记忆系统及其特点。答: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有一个相当大的容量。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
62、简述遗忘的理论解释。答:(1)痕迹衰退说(桑代克)。(2)干扰说。(3)同化说(奥苏伯尔)。(4)动机说(也叫压抑理论,弗洛伊德)。
63、简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答:(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64、简述如何进行合理的复习。答:(1)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3)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65、简述技能及其特点。答: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技能的特点:(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3)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66、简述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区别。答:(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其特点有: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2)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生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是常见的心智技能。其特点有: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67、简述技能的作用。答:(1)技能可以控制动作的执行顺序和执行方式,从而可以使个体的活动表现出稳定性、灵活性,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境。(2)技能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68、简述操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答:(1)操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2)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对智力技能提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三个阶段。
69、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答:(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70、简述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答:(1)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他将心智动作的形成
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2)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他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3)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对智力技能提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三个阶段。
71、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答:(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72、简述学习策略的四个特征。答:(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划和技能构成 。
73、简述学习策略的分类。答: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三个方面。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等。
74、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答: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
75、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答: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76、简述问题解决的概念及基本特征。答: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1)目的性;(2)认知性;(3)序列性。
77、简述问题解决的过程。答: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78、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答:(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课堂中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实际教学与研究发现,学生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容易,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解决不需要通过实际操作的\"
28
文字题\"时比较容易,解决需要实际操作的\"实际题\"时比较困难。(2)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研究发现,优生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经验显著地多于差生。可以说,拥有某一领域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3)定势与功能固着。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某一物体的潜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功能固着可能起到阻碍的作用。除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79、简述如何进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答:(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80、简述创造性及其基本特征。答: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81、试述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答:(1)环境;(2)智力;(3)个性。
82、简述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答:(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上述关系表明,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83、简述创造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答: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个性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
84、简述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培养。答:(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方法有:(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
风暴训练。
85、简述态度的实质及其结构。答:态度是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不同于能力。(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态度的结构包括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
86、简述品德的实质及其结构。答: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它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的自觉行为,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87、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答:二者的实质是相同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构成。区别:(1)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大。(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88、简述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答:(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律道德,自律道德。(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三水平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89、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答:(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90、试述初中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答: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此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
91、试述高中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答: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
92、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答:(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2)认同。(3)内化。
29
93、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答;(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模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94、简述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法。答:(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95、简述心理健康的概念(内涵)。答: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96、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答:(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与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97、简述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答: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98、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答:(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99、简述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答:(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100、简述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答: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101、简述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答:(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包括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包括全身松弛训练法、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如艾里斯的理性情绪辅导方法。
102、简述教学目标及其意义。答: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
103、简述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答:布卢姆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
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而分为五个等级: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动作技能教学目标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有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104、简述加涅的九大教学事项。答:(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105、简述教学策略的类型。答:(1)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有:发现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3)个别化教学。有: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导教学、掌握学习。
106、简述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四项原则。答:(1)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4)确保材料的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107、简述合作学习及其特征。答: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而且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流能力。其特征:(1)分工合作;(2)密切配合;(3)各自尽力;(4)社会互动;(5)团体经历。
108、简述个别化教学及其环节。答: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其环节:(1)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2)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3)引入有序的和结构化的教学材料,随之以操练和练习。(4)容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向前学。
109、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答:(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
110、简述群体动力的表现。答: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111、简述如何提高课堂里的群体凝聚力。答:(1)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2)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3)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4)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
30
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112、简述群体规范形成的阶段。答:第一阶段是相互影响阶段,每个成员发表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评价与判断。第二阶段是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第三阶段是由于趋同倾向而导致评价、判断和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
113、简述课堂气氛及其影响因素。答:课堂气氛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114、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答: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
115、简述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答:根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分: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从教学评价的功能分: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分: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116、简述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答:(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117、简述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答(1)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表达的清晰度有显著的相关;教师讲解的含糊不清则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负相关;教师思维的流畅性与他们教学效果有显著的相关。(2)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与同情心;一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像的倾向性。有激励作用、生动活泼、富于想像并热心于自己学科的教师,他们的教学工作较为成功。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的行为更富有建设性。(3)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的实验研究: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118、简述教师成长的历程。答:(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
119、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答: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第五部分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意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道德现象:道德意识现象,道德规范现象,道德活动现象。
3.职业:人们由于特定的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社会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4.道德的起源:(1)劳动是道德产生的根源(2)社会分工是道德形成的关键。
5.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学体系最完备的历史时期 我国私人讲学之风发端于春秋战国,盛于两汉与唐宋。
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私学是儒墨两大学派创立的,儒家私学以孔子最盛,孔子为私学创始人。
6.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教师从事教师劳动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
7.教师职业理想: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崇高职业理想。必须做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8.教师职业责任:就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它往往是通过具有法律和行政效力的职业章程或职业合同来规定的。
9.教育人道主义原则:就是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应当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出发,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以人道主义的言行影响、培养学生。
10.教书育人原则:就是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要自觉地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道德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并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11.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统领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应提倡和遵循人道主义原则、教书育人原则、全面发展原则。
31
1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最早由孔子提出。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行为作为学生行为的准则,成为可资的行为表率,可效法的榜样。它是社会向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教师进行自我修养的目标和职业活动规范。
13.教师职业义务:就是教师对学校、学生、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和教师集体所承担的责任,所应履行的职责。
14.教师职业良心:是教师在教育劳动中对教师责任的自觉意识,是教师在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义务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教师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在教师意识中的有机统一。它是教师的社会道德义务经过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教师内心准则和教师品德的结果。
15.教师职业荣誉:就是对教师职业行为的社会价值作出的公认的客观评价和主观意向。它包括自我意识的荣誉和社会客观评价的荣誉两个方面。
16.教师职业幸福:是指导教师在教育工作实践中,以自己出色的劳动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和理想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17.教师道德行为:是指以教师为职业的道德主体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之下,在其以教师身份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有利于或有害于学生、学校、社会及他人的行为。
18.教师道德行为选择:是教师在面对两个以上的道德行动方案时,在一定道德意识的支配下,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自愿自觉的判断取舍和决定一种道德行动方案的过程。
19.教师道德行为评价:与教师职业劳动相关的人们,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通过社会舆论或个人心理活动等形式,对教师群体或个别或一系列道德行为进行善恶判断,表明褒贬态度。
20.教师道德修养:是指教师为了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根据教师道德的原则、规范、范畴的要求,在道德方面所进行的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经过锻炼改造而形成的教师道德品质和达到的师德境界。
21.教师道德品质:是指以教师为职业的道德主体所特有的行为习惯和行为特征,是教师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倾向和一贯表现。
22.慎独:是指个人在无人监督时,仍能谨身遵守道德原则,它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又是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境界。
23.道德规范的特殊性是什么?
第一,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第二,道德规范并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第三,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24.职业道德的特点。在内容方面,职业道德总是要鲜明地表达职业义务和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带有强烈的具体职业特征。第二,在形式方面,职业道德行为准则的表达方式,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多样。第三,在调节范围方面,主要是用来约束从事本职业的人员。第四,在功能和效果方面,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成熟性。
25.教师职业选择应处理好的问题:1、把个人志愿与社会需要相结合2、正确处理里教师职业选择与教育才能的关系。3、正确看待教师的苦与乐。
26.职业义务与道德义务的区别:(1)职业责任、职业义务是靠外在的强制力量推动人们的职业行为,而道德义务是在人们内心昔年的驱使下自觉履行的。(2)履行职业责任、义务与德奥某种权力或报酬紧密联系。而履行道德义务不是为了得到权力和报酬。
27.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大力提倡各种新型的职业道德,对于社会主义道德本身及整个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第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建设快速健康发展。第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社会风气是道德文明水平的重要表现。第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2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积极作用。第一,提高竞争意识。第二,开拓创新观念。第三,增强平等观念。
29.如何消除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消极影响。(1),消除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消极影响,首先要求我们加强社会主义原则、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等基本道德原则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建设,反对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2),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我们依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提炼出关于市场经济秩序的新道德规范,作为对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基本道德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有效补充。(3),要引导人们超越个人权利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个人权利能够得到尊重和保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成就,也是人的社会历史活动的目的所在,但是个人权利不是个别人的权利,而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拥有的权利。
32
30.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一)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二)教师职业的复杂性(三)教师职业劳动的创造性(四)教师职业劳动的长周期性
31.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一)道德意识的自觉性(二)道德行为的示范性(三)影响结果的深远性
32.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1)对学生的教育作用(2)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3)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
33.简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所应遵循的最一般、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包含以下一些内容。首先,尊重人。所谓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价值、人格尊严和权利。其次,关心人。所谓关心人,就是对人要关爱、同情,而不是冷冷清清,麻木不仁。再次,爱护人。所谓爱护人,就是爱护人的生命、财产、人身安全和一切应当享有的权利。
34.为什么说教书育人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首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其次,教书育人体现了集体主义原则的要求。再次,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原则中的根本原则。总之,教书育人是教师献身教育、忠诚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教育目标最根本的手段。
35.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有哪些:(1)爱岗敬业、依法执教(2)热爱学生、教学相长(3)严谨治学、博学多才(4)关心集体、团结协作(5)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36.简述教师在风度仪表方面的要求。风度仪表是人的精神气质及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教师的风度仪表是其内心世界的表露,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形式。首先,在服饰上,要做到整洁高雅。其次,在神态上,要做到愉快亲切。第三,在言谈上,要做到谦逊文雅。第四,在举止上,要做到稳重端庄。第五,在待人处事上,要做到真诚热情。
37.教师职业义务的特点。第一,履行教师道德义务是教师自愿选择的结果。第二,教师出于道德义务选择的行为,不企求相应的报酬。第三,教师道德义务的内容必须付诸行动才具有现实意义。
38.教师职业良心的作用。第一,教师行为前的选择作用;第二,教师行为中的监督作用;第三,教师行为后的自我评价作用。
39.师生关系的特点及教育意义。首先,关系上的特殊性;其次,角色上的差异性;第三,人格上的平等性;第四,情感上的相互影响性。师生关系的教育意义:首先,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可塑性;其次,师生关系影响信息的传递;第三,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心理;第四,
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
40.教师道德行为选择中的价值冲突:根据引起冲突的原因不同,教师的价值冲突有以下形式:第一,由于社会或他人对教师的期待或要求不一致所引起的教师内心的矛盾。第二,由于教师改变角色而形成的新旧角色所承担的义务之间的冲突。第三,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一个教师往往身兼几种社会角色,不同的角色往往赋予其不同的义务。
41.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作用:第一,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中介作用;第二,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教育作用;第三,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裁决作用;第四,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维护作用。
42.教师道德内化的意义:(1)完成教师道德由他律到自律的升华。(2)实现了教师道德的规范作用。(3)达到了培养新一代教师的道德目的。
43.教师道德修养的方法。(一)理论学习的方法。(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2)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 (3)学习党和政府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4)学习优秀教师的思想和事迹。(二)实践锻炼的方法。(1)通过实践增强教师道德修养的主动性。(2)通过实践把道德认识变为道德行动。(3)通过实践磨练道德意志。(三)慎独的方法。
44.为什么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加强教师职业修养,是人民教师的崇高职责和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也是提高教师职业得到素质,实现教师自我完善的需要。它对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着深远的意义。(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完成教师的历史使命,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
45.联系实际,谈一谈教师职业道德的调节作用。(一)对调节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作用。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制约力量,教师可以运用其专长力量使学生敬佩自己、信赖自己运用其吸引力量团结学生等,同时师生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配合默契,相互支持,为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创造出良好的人际氛围。(二)对调节教师与教师关系的作用。教师道德要求学校老师之间应团结一致,为此每位老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正确对待不同教育观点的同事。第二,正确对待优秀的教师。第三,正确对待新老教师。第四,所有教师应为教育好学生这一共同目标通力合作,求同存异,相互配合,共同提高。(三)对调节教师与领导关系的作用。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具有一定领导职权的学校领导者,都应遵循教师道
33
德的要求,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处理好双方的关系,为共同的教育目标服务。教师应自觉地服从、支持领导,体谅领导者的难处;学校领导者应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发扬民主,尊重老师,严于律己等。
46.教师应如何贯彻全面发展原则?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成为教师的一项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应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项职业道德原则,贯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所谓教师职业道德的全面发展原则,就是指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要致力于增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和谐发展。(一)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来认识。首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在教育劳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二)开展面向全体的全面教育。落实全面发展原则,一方面要求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另一方面,要开展面向全体的全面教育。全面教育的内容是由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来决定的。它主要包括:体质教育、政治思想教育、智力教育、情感教育、社会劳动教育和人际交往教育六个方面。(三)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四)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素质,自身必须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学有所长,学有所专;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自己必须在人品上过硬。
47.教师怎样才能做到热爱学生?首先,全面了解学生。教师要做到:一是了解每一个学生。二是全面地了解学生。三是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灵。其次,热爱所有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公平的,不是爱个别或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个学生,把爱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才能贡献给全体学生。再次,严格要求学生。教师要做到一是严而有爱,二是严而有格,三是严而有方。
48.依据动机和效果辨正关系原理,试论如何进行教师道德行为善恶的考察与判断。(一)动机和效果的辨正统一,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以实践为基础的过程。(1)动机和效果在行为总体上是统一的。首先,动机和效果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其次,动机和效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动机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中转化为效果,而效果又会强化原来的动机,并产生新的动机,从动机到效果,从效果到动机,就是一个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最后,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过程。(2)动机和效果的差异和矛盾。第一,善的动机引出同等程度善的效果,恶的动机引出同等程度恶的效果。第二,善的动机引出恶的效果,恶的动机引出善的效果。第三,善或恶的动机引出大于或小于预想的善或恶的效果。第四,善或恶的动机引出善恶相间的效果。(二)教师道德行为的考察和判断。(1)注重行为动机的考察,是教师道德评价的特征之一。善良的动机表现在全过程中:第一,善的动机表现在教师对动机的确立和方案的制定上的慎重和认真。第二,善的动机表现在行为进行中的积极态度。第三,善的动机还表现在对待已经发生的坏效果的态度上。(2)效果的善恶是教师道德评价的重要依据。第一,效果是客观的,其善恶性质相对于动机而言更明确、更直接。第二,动机和效果的辨正关系告诉我们,动机和效果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一定的动机引出一定的效果,而一定的效果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第三,马克思主义重视效果在道德评价中的作用,并不仅仅是一时一地的效果,而是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考察于行为效果相关的各种因素,把某一行为的效果放在社会的环境中,站在历史的背景上,去分析善恶,进行评价。(三)实践是检验教师道德行为善恶的根本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判断行为善恶的依据。
49.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论的基本原理,结合自己的道德实践,试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一,人性是后天形成的,是由主体所处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第二,人性善恶是历史的、具体的。第三,人性善恶具有可变性。(二)教师道德修养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为教师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做了最充分、最科学的注释。从根本上说,正是因为人性是后天形成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才有必要和可能进行道德修养。第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求教师进行道德修养。第二,为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需要进行道德修养。第三,道德品质的后天形成和可变行的特点,要求教师进行道德修养。(三)教师道德修养的可能性。第一,每一个教师都有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力。第二,社会或阶级为教师进行道德修养提供了条件。第三,人性的后天性和可塑性是道德修养的先决条件。
第六部分 教育法规基础知识
依法执教——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法律素质 1、依法执教: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
34
照教育法律的规定,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逐步使教育教学工作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
2、依法执教具有四个特点:①执教主体的特定性;②执教依据的专门性;③执教性质的特殊性;④权利和义务的双重性。①依法执教的主体是特定的,只能是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任教的教师和其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②作为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实施教育的教师的执教活动,必须依照教育法律进行并受教育法律调整和规范;③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行为,既不能任意行使也不能随意放弃,而是集权利处义务为一体,表现为权利和义务的双重性。
3、当代教育为什么必须依法执教?(或简述当代教师依法执教的义务)答:当代教师依法执教是因为:①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②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③教师法律素质的亟待提高;④教师以德执教的必然要求;⑤教师依法维权的迫切需要。
4、简述全国人大制订教育法律有哪几部?答:全国人大制订教育法律有:①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②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④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⑤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⑥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⑦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与教育有关法律《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
5、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颁布实施至今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年。
6、“依法执教”和“以法执教”区别:依法执教是指依据法律来进行执教活动,其内容和形式都必须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规定。以法执教则是指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执教活动,它侧重于法律形式的应用。
教育法律基本知识
1、狭义的教育法,是特指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制订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即教育法律,在我国它专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最高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2、教育法的特点:①教育法是一种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规范。这是从教育法所具有规范性角度来探讨的;②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国家意志性的角度探讨)国家能过法定程序采取制定或认可两种方式确定的行为规范才能成为法。③教育法是统治阶段在教育方面意志的体现。(鲜明的阶级性角度)④教育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特殊的强制性角度)⑤教育法是教育客观规律法定化了的行为规范。(遵循的客观规律性的角度)
3、教育法的体现的统治阶段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
统治阶段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复定的。
4、教育法的基本原则:①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②体现教育的民主性原则;③保障教育的公共性原则;④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原则;⑤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原则。
5、体现教育的民主性原则体现受教育机会一律平等。教育机会平等表现三个方面:起点上(入学上)的平等、过程上(就学过程)的平等和终点上(学业成就上)。
6、教育法的作用:①指引作用;②评价作用;③教育作用;④预测作用;⑤强制作用;⑥奖励作用。
7、教育法律规则的结构三要素:假定、处理、法律后果。
8、教育法律规则的类别:三个类别,分别是①按照教育法律规则调整方式的不同划分授权性规则和义务规则。②按照教育法律规则强制性程度的不同划分,强制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③按照教育法律规则内容确定性程度的不同划分,确定性规则、委托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9、判定是不是教育法律关系标准:如师生是,朋友不是。教育法是教育法律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
10、教育法律关系构成要求: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权利和义务)、客观。
11、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一般必须同时具备法律规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在少数情况下至少也应具备权利能力。
12、行为能力: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13、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为:①公民;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③国家机关;④利益共同体;⑤国家。
14、权利和义务是教育法律关系的核心内容,也是构成法律关系的要素。
15、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为:①物;②行为及其后果;③精神产品。
16、教育法律事实是教育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根据,它主要两种形态:一是教育法律事件,二是教育法律行为。
17、教育法律的本质复定着教育法律的形式。 18、列举或简述我国教育法律形式的类别:①宪法
35
中有关教育的规定;②教育法律;③教育行政法规;④地方性教育法律;⑤教育规章;⑥国际教育条例、协议。
19、简述判断和确定教育法律的效力等级通常应遵循原则:①下位法服从上位法;②特殊法优于一般法;③后定法优于前定法;④特定程序法律优于一般程序法律;⑤被授权机关的立法等同于授权机关自己的立法。
20、9部教育法颁布7倍,目前《社会教育法》和《教育投入法》未颁布。
教育法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法国外最早产生(或最先)奴隶社会。 2、德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令的国家。 3、奠定英国教育发展基础是:1944年的《巴特勒法案》,它确立英国从高等教育,中等教育一直到继续教育的公共教育体系。
4、法国:1883年《基佐法案》。 5、日本:明治维新。
6、国外现代教育法四个特点:①教育观的法治化;②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义务教育法;③教育法律关系的形成和逐步完善;④教育发达国家竞相进行新的教育立法。7、1982年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8、判断是哪一个国家时间:20世纪80—90①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②1989年法国《教育指导法》;③日本1990年《终生学习振兴法》;④1992年俄罗斯《教育法》;⑤1994年美国《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
9、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钦定学堂章程》——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教育法规,但未实施。1903年清政府颁布《秦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1906年,清政府颁行《强迫教育章程》要求广设幼学所,幼童至7岁须令入学,幼童及7岁不入学者,罪其父母。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强迫教育法令。
10、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这是建国后颁布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行政法规。
11、影响教育法产生与发展主要原因:①教育和法律两种社会现象职能的交互作用是推动教育法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前提;②教育权的社会化、国家化是教育法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③科技的发展是教育法产生与发展的直接动因;④现代教育普及化和大众化,现代国家法治化等也是影响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因素。
教育法与教育政策
1、教育政策具体表现形式:①党的政策文件;②国家的政策文件;③党和国家机关联合制订发布的文件。 2、教育政策的特点:①政策性;②可行性;③原则性;④权威性;⑤移定性。
3、简述教育法与教育政策的区别:①两者的制定机关和程序不同;②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③两者调整的范围、实施的方式不同;④两者的稳定程度不同。
4、教育法以教育政策为指导。 教育法的制定和实施
1、我国现行立法体制属于“一元多级”。 2、简述立法的程序:①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②教育法律草案的审议;③教育法律案的通地;④教育法律的公布。
3、享有教育法律议案、提案权的主体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检察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团或30名以上全国人大代表等。
4、在我国,法律案通过的法定多数是全体代表或委员的过半数,宪法的修改则需要全体代表的2/3以上多数通过。
5、教育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具体适用教育法律规范的专门活动。
6、简述教育执法的特点:①从实施方式和活动性质目的地,教育执法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以国家名义适用教育法律的专门活动。②从执法主体看,教育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适用教育法律规范的活动。③从执法依据和执法后果看,教育执法是使用教育法律规范并产生特定法律后果的活动。④从执法要求看,教育执法是教育行政机关在其权限范围内依据法定程序 进行的活动。⑤从执法对象看,教育执法是教育行政机关以教育法律规范使用特定对象的活动。
7、教育执法的基本要求:正确、合法、及时。 8、教育执法的基本原则:①行政合法性原则;②行政合理性原则;③责任行政原则。
9、行政行为有无裁量自为标准:分为羁束性行为和自由裁量性行为。
10、教育执法的形式:①教育行政措施;②教育行政处罚;③教育行政强制执行;④教育行政救济。
11、原国家教委1998年3月6日颁布了《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
12、教育司法:在法院内部,专门设立教育司法专门机构有三种:①教育巡回法庭(上海长宁区人民法院);②教育法庭(吉林四平、湖南张家界);③涉教案件领导小组(吉林白山市)。
36
13、所有国家机关、所有政党、所有组织、所有公民都有遵守教育法的义务,而不能仅仅认为教育守法是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的事。
14、构成教育违法行为必须具备四个条件:①教育违法行为的客体;②教育违法行为的客观方面;③教育违法行为的主体;④教育违法行为的主观方面。
15、教育法律责任的种类:根据违法作为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分为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经济法律责任。
16、根据法律解释的主体和效力不同,可分为有权解释和无权解释。
17、依据法律解释的方法和尺度不同,可分为语法解释、逻辑、历史、系统和字面解释、扩充、限制。
18、简述教育法律监督的种类:①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②行政机关的监督;③司法机关的监督;④社会监督;⑤党的监督。
19、权务机关的监督居于主导地位。 教师的法律地位
1、就教师的身份特征而言,教师是专业人员。就教师的职业特征而言,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
2、教师身份的规定:公务员、雇员、公务员兼雇员三种类型(日本、法国→公立英、美公立教师兼有公务员和雇员双重身份)
3、简述我国教师基本权利:①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②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③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④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⑤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⑥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4、简述教师应当履行义务: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③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⑤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动,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5、教师资格条件:①必须是中国公民;②必须具
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③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④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⑤教师的身体状况也应符合有关规定。
6、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7、教师考核的内容:①政治思想;②业务水平;③工作态度;④工作成绩。
8、教师考核的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公正性原则;③准确性原则。
教师与其他主要教育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1、教育行政机关法律地位特征:①相对独立性;②专门性;③地域性。
2、教育行政机关属于哪类法人?机关法人(企业、机关、事业、社团共四种法人,法人是一个社会组织)
3、教师与教育行政机关的法律关系:①教育行政法律关系;②教育民事法律关系。
4、学校是指经主管机关批评或登记注册,以实施学制系统内容阶段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它包括学制系统内以实施学历性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又包括各种实施非学历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
5、简述学校法律地位的主要特点:①具备相应的法人资格;②依法自主办学;③享有法人财产权;④具有公益性质。
6、社会组织取得法人资格必须具备:①依法成立;②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③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④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7、学校只要具备《民法通则》规定的成为法人的四个条件,并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就能取得法人资格,其法人资格也同时得到主管部门的依法确认。
8、简述学校九项权利:①按照章程自主管理;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③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④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⑤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收;⑥聘任教师及其他员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⑦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⑧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⑨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9、简述学校六项义务:①遵守法律、法规;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③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④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⑤遵守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⑥依法接受监督。
10、教师与学校的法律关系到底属于什么关系?有
37
二类:①任命制下的教育行政法律关系。②聘任制下的教育民事法律关系。
11、教师聘任制的形式:①招聘;②续聘;③解聘;④辞聘。
12、简述我国现行教育基本法学生权利:①参加教育教学安排的和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或助学金。③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④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⑤法律、法规规章的其他权利。
13、国家奖学金制度及经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研究复定,自2002年起在全国普遍高校中首次设立的。
14、什么叫学位证书?是国家或国家授权的教育机构授予受教育者个人,表明其所达到相应的专业学术水平的一种凭证。
15、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这是公民的申诉权和诉讼权在学生身上的具体体现。
16、列举学生义务;①遵守法律、法规;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所在学校的管理制度。
17、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①在履行教师职务过程中与学生形成的管理关 系;②在履行教育职务过程中与学生形成的平等关系。
教师常用的教育法律救济制度 1、教育法律救济与“救济”判断。
2、建立和完善教育法律救济制度的意义:①有利于确保和实现宪法的公民的诉权和受救济权;②有利于切实维护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③有利于监督和促进依法行政;④有利于加强和完善教育法制建设。
3、教育法律救济的渠道:①诉讼渠道;②行政渠道;③其他渠道。
4、教育申诉制度具有什么特点:①申诉的主体是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当事人;②申诉的受理主体包括人民法院,也包括党的纪检委、监察部门,权力机关以及上一级行政机关等;③申诉的目的旨在使当事人受到损害的合法权益得到补救。
5、诉论意义的申诉三个特点:①行政诉讼申诉;②民事诉讼中的申诉;③刑事诉讼中申诉。
6、教师申诉的管辖:①隶属管辖;②地域管辖;③选择管辖;④移送管辖;⑤指定管辖。
7、教师申诉程序包括提出、受理和处理三个环节。 8、教师提出申诉必须符合三个条件:①符合法定申诉范围;②有明确的理由和请求;③以法定形式提出。教师申诉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
9、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书的次日起30日内,做出处理。逾期未做处理或者久拖不复的,若申诉内容涉及人身权、财产权及其他属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申诉人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10、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申诉人: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申诉人,主要包括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略者害的学生本人及其监护人。
11、被申诉人:受教育者申诉制度中的被申诉人一般包括受教育者所在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教师及学校工作人员。
12、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存在和争议是教育行政建设的前提。
13、相对人向主管机关提出复议申请,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10日内提出法律、法规中有规定的除处。
14、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做出行政复议复定,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处。
15、教育行政在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
16、教育行政诉讼主管机关只能是人民法院。 17、关于起诉的期限,按照《行政 诉讼法》的规定:对于须经复议的
行政案件,申请人
不服行政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复议机关逾期不做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的,应当在知道做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3个月内起诉。
18、教育行政赔偿制度特点:①行政侵权主体恒定;②行政侵权行为特定;③行政赔偿主体惟一;④行政赔偿程序法定。
19、简答教育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
①损害事实存在;②职务行为主体确定;③职务行为违法;④存在必然因果关系。
20、赔偿义务机关经过审查确认行政赔偿申请符合赔偿条件后,应即与请求人进行协商。双方就赔偿问题意见达成统一后,应制作具有法律效力的“赔偿协议书”,对照赔偿方式、金额、履行的期限等做出规定,并在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依照赔偿协议书之规定给予赔
38
偿。赔偿义务机关逾期不赔偿或者请求人对赔偿数额有异议的,赔偿请求人可自期间届满之日起3个月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第七部分 说课基础知识汇编
如何说课 一、说课的意义
所谓“说课”,就是授课教师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系统地谈自己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以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
狭义的说课是指教师以口头表达的方式,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某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在备课和上课之间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
说课,对于了解、研究和评价一节课,对于专题研究某一教学内容的教学,对于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说课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它集备中说、说中评、评中研、研中学为一体,这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说课的特点 1、简易性与操作性。
说课不受时间、空间、人数的限制,又不牵涉到学生,简便易行。能很好地解决教学与教研,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矛盾。
2、理论性与科学性。
在备课中,虽然教师对教材做了一些分析和处理,但这些分析和处理是浅显的感性的。而通过说课,从理性上审视教材,就有可能发现备课中的种种疏漏,再经过修改教案,疏漏就会得到弥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吃透教材。
另外,说课的准备过程是教师驾驭教材,优化教学设计的过程。尤其说课不仅要说明怎么教。还要说明为什么这样教。这就迫使教师去学习教学理论,认真思考问题。这是教师从理论上去认识教学规律的过程。说课还需要教师写讲稿和演讲,这又是提高教师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
3、交流性与示范性。
说课是一种集思广益的活动,无论是同行,还是教研人员都会在评议说课,切磋教艺,交流教学经验中获益,尤其对说课者是最贴切的指导。
当然,说课也有局限性。首先,看不到教师临场发挥,处理和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看不到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实际效果。这自然在评议上就有局限性。其
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有说得好,但教得不好,或者教得好而说得不好的现象。这就需要在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中,不能简单和孤立地看待教师说课的好与坏。要把说课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结合起来。
三、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关系 (一)说课与备课的关系 1、相同点:
(1)主要内容相同,说课与备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相同的。
(2)主要任务相同,都是课前的准备工作。 (3)主要做法相同,都要学习大纲,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设计教学过程。
2、不同点:
(1)概念内涵不同。说课是属于教研活动,要比备课研究问题更深入。而备课是教学任务如何完成的方法步骤,是知识结构如何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实施方案,属于教学活动。
(2)对象不同。备课是要把结果展示给学生,即面对学生去上课。而说课是对其他教师,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备课。
(3)目的不同。说课是帮助教师认识备课规律,提高备课能力;而备课是面向学生为目的,它促使教师搞好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
(4)活动形式不同。说课是一种集体进行的动态的教学备课活动;而备课是教师个体进行的静态的教学活动。
(5)基本要求不同。说课教师不仅要说出每一具体内容的教学设计,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做。即说出设计的依据是什么。而备课的特点是在于实用,强调教学活动的安排,只需要写出做什么,怎么做就行了。
(二)说课与上课的关系
说课与上课有很多共同之处。如,说课是对课堂教学方案的探究说明,上课是对教学方案的课堂实施,两者都围绕着同一个教学课题,从中都可以展示教师的课堂教学操作艺术,都能反映教师语言、教态、板书等教学基本功。一般来说,从教师说课的表现可以预见教师上课的神情。从说课的成功,可以预见其上课的成功。说好课可为上好课服务。因为说课说出了教学方案设计及其理论依据,使上课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避免了盲目性、随意性。而上课实践经验的积累,又为提高说课水平奠定了基础。这些反映了说课与上课的共性和联系。
但说课与上课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
39
在以下方面。
1、说课与上课要求不同。
上课主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说课则不仅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
2、说课与上课的对象不同。
上课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的双边教学活动;说课是课堂外教师同行间的教研活动。上课的对象是学生,说课的对象是具有一定教学研究水平的领导和同行。由于对象不同,因此说课比上课更具有灵活性,它不受空间限制,不受教学进度的影响,不会干扰正常的教学;同时,说课不受教材、年级的限制,也不受人员的限制,大可到学校,小可到教研组。
3、上课的评价标准虽也看重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案的实施能力,但更着重课堂教学的效果,着重学生实际接受新知、发展智能的情况;说课重在评价教师掌握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应用教学理论以及展示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虽然一般认为,说课水平与上课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但也有例外,即某些教师说课表现不差,但实际课堂教学却不理想。一个重要原因是上课必说课多了一个不易驾驭的学生因素。学生不是被动灌输的听众,而是随时参与并作用于教学活动全过程的主体。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如何机智处理教与学中的矛盾,有效控制教学进程,这些能力需要教师在上课中自觉、能动地表现出来,而说课则往往涉及不到或较难充分表现。
从下面的表中可以看出,说课与上课的目的、形式、内容、评价、也有很大差异。 差异说课 上课 项目 目的提高教师知识水平与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不同 教学能力 质 形式执教者以教师为对象,执教者以学生为对象,不同 是面对教师的一项单是面对学生的一种双边活动 边活动 内容运用教材及相关教育运用教材 不同 科学理论 评价以教师整体素质作为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不同 评价的标准 评价 可以看出,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深化和检验,能使备课理性化,对于上课是一种更为严密的科学准备。
四、说课的内容
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
过程。
1、说教材
说课,首先教者要说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因为对教材理解透彻,才能制定出较完满的教学方案。
说教材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教材简析。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说明教材的地位、作用。
(2)明确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课时目标是课时备课时所规划的课时结束时要实现的教学结果。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越充分,教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说课中要避免千篇一律的套话,要从识记、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上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要从思想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以及重点、难点、关键。
2、说教法、学法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年龄学生都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说课者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还要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一般来说,任何一节数学课都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说课者要注意说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应以哪种教学方法为主,采用哪些教学手段。无论以哪种教法为主,都是结合学校的设备条件以及教师本人的特长而定的。要注意实效,不要生搬硬套某一种教学方法,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提倡教学方法的百花齐放。
从教学任务来看,感知新知时,以演示法、尝试法、实验法为主;理解新知时,以谈话法、讲解法为主;形成技能时,以练习法为主。
从教学内容来看,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以演示法、尝试法、实验法为主;应用题教学,一般以谈话法辅之以尝试法;教学起始概念,一般用实验法、探究研讨法。
从教学对象来看,低年级多用演示法、实验法;中年级多用启发谈话法或引导发现法、尝试教学法、探究研讨法;高年级可适当用讲解法、尝试教学法、自学辅
导法。
从学法指导来看,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说课活动中虽然没有学生,看不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但教师必须说明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怎样激发学困生学
40
习兴趣等。从教师的说课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3、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
通常,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说课者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针对学生实际,借助哪些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基本教学思想说明白。
说教学程序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
另外注意一点是,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大纲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2、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这里说明怎样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教学,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
3、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
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解决难点运用什么方法。
4、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5、说明板书设计。
说教学程序,还要注意运用概括和转述的语言,不必直接照搬教案,要尽可能少用课堂内师生的原话,以便压缩实录篇幅。
五、说课的方法和技巧
1、说“准”教材;2、说“明”教法;3、说“会”学法;4、说“清”教学意图;5、说“清”练习层次。
六、说课的评析
说课只说不评作用不大,只有把说和评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师从更高的理论高度去研究课,把握说课的方向,从而更有效地促使教师自我加压,提高教研的积极性。
评析说课的内容基本上和说课的内容是相对应的。
(一)评析说课者对教材的理解程度
1、说课者对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的理解、分析是否正确。
2、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明确、具体、全面。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恰当,能否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
(二)评析教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合理、实用。 1、是否适合该学科的教学要求、特点。 2、是否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选用教法。 3、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4、是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评析方法是否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1、教法是否符合学法。与学法相适应。
2、是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指导,所应达到的不同目标等。
3、是否明确培养学生的某种能力和学习习惯。 (四)评析教学程序的设计是否科学,是否能达到教学目的。
1、授课内容是否科学、正确,是否注重了思想教育。
2、教学结构是否合理,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
3、教法是否灵活多样,学法是否指导得当。 七、说课要注意的问题
鉴于说课与备课、上课的以上关系。教师在说课中就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说课不是备课,不能按教案来说课。
2、说课不是讲课,教师不能把听说课的领导和老师视为学生,如正常上课那样讲。
3、说课不是“背课”,也不是“读课”,要突出“说”字。既不能按教案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也不能按说课稿一字不差地读下来。一节成功的说课,一定是按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有重点,有层次,有理有据。
4、说课的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通常可以安排一节课的1/3—1/4的时间。
5、注意发挥教师自身的教学个性和创新精神,防止生搬硬套杂志上的内容。
6、注意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研究问题,防止就事论事,使说课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层次水平。
7、注意避免过与表现“理论依据”,脱离教材、学生、教师实际,空谈理论。
8、说课与作课结合。说课往往是教学的一种主观愿望,是否科学,还要通过作课这一实践来检验。
9、说课与评课结合。说课者固然要充分准备,听
41
说者、看课者也要作一定的准备,评才有发言权,评才能评到点子上,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才能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九、说课的质量评价标准(见表格)
说课要点
一、何谓说课
所谓说课,就是让教师以语言为主要表述工具,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课程的理解,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表述自己具体执教某课题的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组织教学的理论依据等,然后由大家进行评说。说课活动由解说和评说两部分组成,重点在解说,评说则是针对解说而进行的评议、交流和研讨。
说课是一种教研活动,具有教研活动的一般性质。首先,它具有群体性,即由众多教师、同行参与。其次,说课具有交流性,即说课者与听讲者要彼此进行意见交流。再次,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即交流的内容是各自经过一定研究的结果。最后,还具有可操作性。 二、说课怎么说
说课在点明课题后分为三个层次来展开: 第一层次教学背景分析:陈述学习需要;分析教学;描述教学环境。
1.陈述学习需要。学习需要就是我们的教学需要。在教学中的学习需要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是指学生的学习现状与教学目标(或标准)之间的差距。通过学习需要的分析,可以了解三点:(1)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2)分析产生问题的方法和途径;(3)回答“为何教的”的问题。
在教学需要中,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学习者起点分析,另一便是学习者的终点认识。
学生起点分析,即关注学生进入教学前的学习状态,即原来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学习目标分析,教学目标的确立有助于教师明确学生“学什么”和教师事后检验学生“学”得怎么样,有助于教师明确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问题。
2.教学任务分析。教学任务的分析,是对学生的起点能力转化为终点能力所需要的从属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详细阐释的过程。具体说就是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重点,这与“教什么”“学什么”相关。另一则是揭示教学内容中各项知识、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为教学顺序的安排打下基础。
3.教学环境描述。从教室的选择到师生关系以及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师的教学心理状态,都是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
第二层次:教学展开分析:解说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实施;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
1.教学策略制定。从宏观上,教学策略中首先要求创设适合于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和使用适合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师提供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措施来完成个体的认知建构。从微观上,教学策略必须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和认识过程进行选择。另外,练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再者,反馈调控是现代教学理念下的一种教学策略。
2.教学策略实施,即教材、教法、学法的解说与教学过程的叙述统一起来。媒体的选择主要从任务、学习者、教学管理、经济、技术和管理这六个因素去考虑。板书的设计应该加以陈述。板书设计的合理、科学、经济和美观,应作为信息呈现的主要媒体。
第三层次:教学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
说课可以是课前或课后进行。课前的说课,一般是对为完成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学策略方面而进行的交流,而课后的说课,侧重于运用教学策略后的效果的报告。因此,说课中这一活动环节也有两种不同的评价内容。若课前说课,对其教学设计实施以后可能会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如课后说课,则对其教学设计实施以后的教学结果与预期目标做一番比较,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并改进对原有设计。 三、怎样评价说课
好的说课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1.突出教学理念。从说课内涵看,教学理念是整个说课的灵魂所在。没有教学理念的说课,说课便没了分量。
2.诠释教学思想。从说课表达形式看,它不是教案的复述;不是对上课的预测和预演,它是在兼有上述两点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地表达授课教师在对教学任务和学情的了解和掌握情况下,对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策略运用的教学思想方法,注重的是对教育理论的诠释。
3.体现教学能力。从说课过程看,说课促使教师的教学研究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促使教师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化。因为教学思想的阐发,能够使教师明确教育教学观,展现教学设计,反思教学设计的预测或现象,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升华教师的教学境界。
4.展现教学境界。教学具有创造性。体现在说课者对于教学准确而独到的见解,对于教学环节独具一格的安排,对于教学策略独具匠心的理解和独特的运用技巧。
5.展示演讲才华。从说课技能上看,它具有演讲特点。它集中体现在说者的心口相应的协调和面对同行
42
演说的技巧。让听者明白你所要进行的课的内容、目的、策略、手段及其效果的评价,明白你的教学思想及行为所引起的效应。说的好的课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说课“三部曲”
●“说课”说什么?
刚涉及说课的老师可能对说课的几个基本要素不是很清楚,这里作一个简短的介绍。
从现有的说课基本模式而言,说课大体由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1、教材分析
(1)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属于何种课型,包含了哪些知识点,教材在编写上有什么意图和特点,特别要注意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渗透的数学思想; (2)该教学内容在教材、单元乃至整个小学数学学习阶段中所处的位置,所起的作用以及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2、目标定位 (1)教学目标
现在已打破原有的知识技能、思想教育分块目标陈述的方式,新课标倡导我们将知识、技能、情感三大领域目标予以整合,有机结合来定位; (2)教学重点; (3)教学难点;
(4)教学准备(如教具、学具的准备等都可简要予以阐述) 3、教学流程 (1)整体设计
应该说一说课堂设计的整体思路,是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下设计教学的?简要介绍该节课的课堂教学结构。如应用题课大体可沿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安排“创设情景——建立模型——实践运用”三部曲进行,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又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的做数学的教学理念。 (2)环节设计
围绕你的整体思路,介绍说明主要教学环节,或者说是教学框架,着重阐述重难点的处理,说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具体有效的教学措施,另外介绍自己有特色的地方。
● “说课”怎样说?
根据本人对说课的理解与体会觉得,真正“说课”的操作和
说课稿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即使有了一份精美的说课稿照本宣读也未必有好效果。因为说课稿是静态的,而说课整个也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是有听众的,你能否
调动他们的情绪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说课的成败。
在说课中,我认为要给自己说课赋予一些基本思想,如:
教学设计的基本教学理念,在你的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新课标精神?
你的教学整体思路是在什么教育理论支撑下展开的,也就是教学理论依据;
你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什么?力求达到什么目的?在实施中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各种问题你又如何引导、解决?
你觉得这节课教材对学习主体来说,是否要进行处理,阐述你处理的理由,通过你的处理学生可能在学习中避免了哪些学习障碍,有什么优点等。 同时,在说课中要注意几个问题:
(1)说课整体要流畅,不要作报告式,如“许多123”,几个环节过渡要自然,比如,教材分析后,要确定目标时,可以这样说“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下面我侧重谈谈对这节课重难点的处理”
(2)说课要有层次感,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将说课说得很细,我们要说的都是一些教学预案,所以要多谈谈学生学习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和教师的教学策略。这里的层次针对某一教学环节来说也是如此。比如,在重难点处理上,你设计哪些问题,如果第一套方案不行,第二套方案有怎样安排等;在练习中你安排了哪些练习,有没有体现出层次性等。
(3)说课要自信,要富有激情和个性。既然是说课,说的成分很重要。最好能说的神采飞扬,激情澎湃感染听众。我们这次评分中,各部分比例为:教材分析20分,教学流程50分,教师语言20分,教师仪态10分。同时要针对自身扬长避短,体现个性。比如擅长书法的教师可将你的整体框架进行板书,既使听众思路清晰,又能增加你的印象分,和乐而不为呢? ● 说课小技巧
在20分钟去准备一篇完美的说课稿是不可能的,有些教师总是说我刚写完教学目标,时间已经到了。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些技巧性的东西,我谈一些准备中的体会。
(1) 要在说课前准备好各种课型的框架。这里的框架包含目标框架、理论框架。比如计算课,就要将“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培养估算意识、通过算法多样化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探究能力”“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等等。
43
(2) 要合理安排好20分钟。目标一般2~3分钟要确定下来,重点去考虑教学设计的框架,以纲要的形式写下来,特别要记下学生的几种情况和你的对策。不要一字一句去写。
(3) 如果遇到不熟悉的教材怎么办?这时你首先要吃准教材,目标不要定错。可以将提供给你的材料很快的做一遍,你就会心中有一定的底了,然后回想同种课型的课你通常是怎样处理的,可进行套用,当然这是无奈之举。
(4) 因为这里的说课是课前的预案,不是课后的反思性说课,想象的空间较大,所以你可以将课堂设计的精美一些。
说课小知识
说课,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创举,是教研活动不可忽视的一环。开展好此项活动,将大大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作为说课活动的主体,必须努力使说课的每个环节到位,做到“说深”、“说实”、“说准”、“说精”,把握好说课艺术。 一、说纲本要“深”。
任何一门学科,都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每节课的内容都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小分枝”。就语文学科而言,它要求教师在说课前就一节内容出发追本溯源,找到它在大纲中的位置,看看大纲对这节所在单元及所在课文的要求,然后顺藤摸瓜,准确把握大纲对这节课的要求。至此,这节课的教学目的,重难点就可随之确定了。反之,脱离大纲的说课那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会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 二、说方法要“实”。
这个方法既包括教师实施教学目标的教法,又包括学生在这节课上要掌握的学法。只有教法得当,教师才能有条不紊地施教;只有学法合理,学生也才会兴趣盎然地受教。而要做到教法得当,学法合理,我们教师在备课说课时必须要“实”。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依据“主体参与,分
教育理论知识学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 )
A.家庭教育 B.职业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2.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 ( ) A.墨翟 B、孔子 C、董仲舒 D.朱熹 3.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
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十六字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及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结合等教学原则来确定教法、教学手段和学法。作为教师还要有全局观,树立面向个体学生的思想,实行分层优化,采取建立帮带小组,实行小组讨论等方法,促优生提高,帮差生转化。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必须找准出发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三、说习题要“准”。
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是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和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手段。因此习题的设计一定要“准”。既要准确体现该节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又要与中考题型、难度相吻合。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同时教师设计这些习题一定要考虑到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分层设计、区别对待,真正做到使“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 四、说程序要“精”。
说课堂教学程序与前三项比起来,应说得详细些,因为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和安排既是说课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是贯穿整个说课过程的一条主线。但说课毕竟不同于授课,因它面对的是与说课者水平相当的教师,因此说课堂教学程序时无需将教案全搬出来,而要做到一个“精”字。具体地讲:一要说出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环节。二要说出处理教材、教法和学生实际之间联系的方法。三要说出对每个环节、每个层次、每个步骤的设想和安排及这样设想和安排的依据。四要说出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好关键点的理由和方法。五要说出习题设计和板书以及设计的意图、目的和理论依据。只要将以上五方面用最精炼的语言说出,使人听明白,即可达到教研交流的目的。
说课,作为教研活动的一种形式,它要求教师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只要我们深钻纲本,细研方法,优选习题,精琢程序,就能保证说课质量,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说课,就不可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教改形势。 是 ( )
A.《大学》 B.《中庸》 C.《孟子》D.《学记》 4.古代希腊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对话而著称的大教育家是 ( )
A.德谟克利特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苏格拉底
5.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 )
44
A.杜威B.加德纳 C.布卢姆 D.布鲁纳 6.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
A面向全体学生 B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C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7.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 A使少数有特长的学生能得到尽快的发展 B使多数学生的学习成绩能达到合格标准 C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D使全体学生的素质达到较高水平
8.有利于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教师领导方式是( )。 A.权威型 B.放任型 C.民主型 D.专制型 9.多元智能理论的创立者是( ) A冯恩洪 B孙晓云 C布鲁纳 D加德纳 10.教育部在( )颁布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A 2000年 B 2001年C 2002年 D 2003年 11.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是( )。
A 直觉行动思维 B 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12. 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反映出了人格的( )
A. 整体性 B.独特性 C. 稳定性D.社会性 13. 教师威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 ) A.教师的社会地位 B.家长对教师的态度 C.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态度 D.教师本身的素质 14. 从迁移的性质来说,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是( )迁移。
A、顺向 B、逆向C、正 D、负 15.提倡发现学习的心理学家是( )。
A、布鲁姆 B、布鲁纳 C、奥苏柏尔 D、加德纳 16.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 )。
A.迁移 B.定势 C. 功能固定 D.原型启发
17.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A ) A、线性 B、正弦曲线 C、倒U曲线 D、因果
18.有人大器晚成或少年英才,有人长于数理运算或善于言辞。这是心理发展的( )
A.连续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均衡性 19.自信与自卑、大方与羞怯、认真与马虎,指的是人的( )。
A、气质 B、性格 C、态度 D、能力 20、学生在学习上希望获得好名次,其学习动机是( )。 A.外部 B、成就 C.交往 D.任务 21、学生的阅读、计算、写作、观察一种( )技能。 A、动作 B、智力C、一般 D、特殊
22、生活中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知识的( )
A.感知 B.理解 C.迁移 D.应用 23、教师要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经常化,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 )。
A、观察 B、训练 C、模仿 D、习惯培养 24、对学习材料适当重复能使信息得以记忆与保持,其学习策略是( )。
A、练习 B、精加工 C、组织 D、复习 25.创造力的两个最本质的特征是( )。 A、独创性和灵活性 B、 流畅性和精密性 D、 新颖性和独创性 D、 坚持性和果断性 26.教师在学生心理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教师的()。
A、知识 B、能力 C、威信 D、效能感 27.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是( ) A理解教材 B备好课 C组织好教学序 D了解学生 28.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使终结性评价和( )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A学生互评 B学生自评 C阶段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29、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学生应该把学业上的成败归因于( )。
A、能力 B、努力 C、任务 D、运气
30、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问题是( ) A、学习困难 B、 学习焦虑 C、 学习疲劳 D、自我意识 31、教学内容设计的中心是( )
A、教学重点与基础知识 B、 教学难点与基本原理 C、 基础知识与基本规律 D 教学重点与难点 3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B人的自然发展学说 C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 D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3、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A引起学习动力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34、近代随着大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 D班级教学 35、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称为( )。 A 国民教育 B基础教育C义务教育 D初等教育
45
36、( )也称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他规定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和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A 教学计划 B教育目的 C教育方针 D学制 37、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A 教育思想 B教育目的C 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 38、小学生来到学校,总是有尊敬、亲近老师的愿望,也乐于接受老师的帮助和教育,这就是人们所说的( )。
A、依赖性B、可塑性 C、向师性 D、可教性 39、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做到(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40、确定教学方法的依据是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 )。
A、年龄特征B、思想水平 C、先天素质 D、知识水平 41、( )是推动、引导和维持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A、学习动机B、学习目标 C、学习兴趣 D、学习方式 42、“一题多解”和“一事多写”是要培养学生的() A. 聚合思维B.发散思维 C形象思维
D抽象思维
43、对于抑郁质的学生,教师在教育时应着重注意( )
A.有意安排各种困难,培养其克服困难的精神 B.培养其压制情绪冲动的能力 C.培养其当机立断的性格
D.保护其自尊心,不公开批评他们,经常鼓舞他们,积极引导
44、我国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 )。 A 个别教学 B 班级授课制 C现场教学 D 启发式教学
45、班主任的工作是从( )开始的。 A 评定学生操行 B 教育个别学生 C 了解和研究学生 D 组建班集体 46、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处于( )。 A 领导地位 B 启发指导地位
C 顾问地位 D 主导地位
答案:
1.C 2.B 3D 4.D 5.A 6.B 7.C 8.C 9.D 10.B 11.B 12.C 13.D 14、C 15、B 16.A 17.
C 18.C 19.C 20.B 21
B 22.C 23.D 24. B 25. C 26. C 27.B 28.
D 29.B 30.B 31.D 32 D 33 B 34 B 35 C 36 D 37 B 38 C 39 B 40 A
41 A 42 B 43 D 44 B 45 C 46 B
二、多项选择题
1.家庭教育功能具有的特点是( )。 A.启蒙性 B.长期性 C.感染性 D.情感性
2.新课程结构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 A均衡性 B特殊性 C综合性 D基础性 E选择性
3.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 )。 A发现问题的能力 B 综合活动能力 C创新精神 D 学习能力 E实践能力 4.学生学习动机产生的条件有( )。 A.取得的学习成绩 B.行为的目标 C.智力水平 D.个体的学习需要
5.学生根据不同性质的知识,所采取的学习方式可分为( )两大类。 A接受式学习 B理解式学习
C发现式学习 D操作式学习 E 讨论式学习
6.下列哪些观点强调了内部心理过程、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
A. 发现学习理论 B.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C.试误说 D.接受学习理论 7.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理论源泉是( )A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 B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C布鲁纳的发现学习 D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E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
8.下列选项中,能够激起外部学习动机的因素有( )。
A. 父母的奖励 B. 教师的表扬、 C.学习材料的趣味性 D.竞争情境 9.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记忆以( )占优势。 A.语词逻辑记忆 B.抽象记忆 C.形象记忆 D.机械记忆
10.在多元智能理论中,人被认为具有的基本智能有:语言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和( ) A肢体运作智能 B音乐智能 C人际智能 D内省智能 E 自然观察智能
46
11.韦纳认为,学生往往把学习的成败归因于以下方面的因素:( )。
A.运气 B.能力 C.努力 D,任务难度 12.儿童的社会化是通过( )来实现的。 A、社会教化 B、适当的知识经验 C、行为强化 D、行为模仿 13.小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 )。
A.知识 B.技能 C. 行为规范 D.运动 14.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89)的提法,健康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A. 心理健康 B.身体健康 C.社会适应良好 D.有道德
15.对于教师职业来讲,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 )。
A. 工作压力 B.职业倦怠 C. 生涯适应 D.角色适应
16.人的身心发展有着自己的规律,表现为( ) A 不均衡性 B 个别差异性 C 顺序性 D 创造性 E 阶段性
17.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主要有( )。 A 合作学习 B 自主学习 C 创造性学习 D 研究性学习 E 接受性学习
18.教师的专业结构构成要素( ) A 教师专业能力 B 教师专业知识 C 教师职业道德D 教师专业精神 E 教师专业态度 19、备课的内容包括( ) A 钻研教材 B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C 写教案 D了解学生
20、广义的教育包括( ) A学校教育 B 社会教育 C 家庭教育 D社区教育
21、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等级 ( )
A.一般常态心理 B.人格障碍心理 C.轻度失调心理 D.严重病态心理 E.精神病
答案:
1. ABCD 2.AC
E 3.CE 4.BD 5.AC
6. AD 7.CDE 8.ABD 9.CD 10.ABCDE 11.ABCD 12、
AB 13.ABC 14.ABCD 15
.ABCD
16.A BC E 17.A B D 18.AB D 19. ABD 20 ABC 21.ACD
三、填空题
1.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记载他言论的《 论语 》一书中。 2.教育思想具有认识功能、预见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___评价_______功能、反思功能;概括起来说,就是教育思想对教育实践的___理论指导 _____功能。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___国民______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___实践_____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_文化_________、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4.智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水平差异、表现早晚差异和_智力结构差异____三个方面。
5.动作技能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练习时而进步,时而退步的波动起伏现象,有时甚至出现进步一时性的停顿,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__高原现象________ 6.____1995______年4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7.____遗传因素________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潜在的可能性。
8.综合实践活动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丰富生活体验和____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______等方面发挥着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9.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__自主性________、能动性、___创造性______。
10.学生个别差异而产生的成绩差异的主要原因有生理因素、传统观念的影响T和__学校教育的不足___________.
11.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__思想观念_________、行为习惯等的总和。
答案:
1论语 2评价 理论指
导 3.国民 实践 文化 4.智力结构差异 5.高原现
象 6.1995 7.遗 传因素(素质) 8.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9.自主性 创造性 10.学校教育的不足 11.思想观念
四、判断题
1、启发式与注入式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
47
法。 ( × )
4、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 ) 5、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 ( √ ) ( × )
7、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唯一途径。 ( × )
教育家的意识;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教育科学研究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法律意识。
2、简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正确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取得教学
3、概括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3、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言行一致。 ( √ 意识和能力;) 健康的心理素质;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6、备课应做好的三方面工作是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编写教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简
8、热爱学生是教师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素养。 (√ ) 成效的重要因素。 9、启发式和注入式是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体系,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观。( √ )
10、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 √ ) 11、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中,学校教育起决定作用。 ( ×)
12、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素养。( √ ) 13、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主。 (× ) 14、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习现实经验而实现的。( × )
15、儿童的性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和训练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 √ ) 16、儿童常把蝙蝠看作是鸟,而把鸭看作不是鸟,是儿童在概念学习中混淆本质特征的典型例子之一。( √ ) 17、无意注意是一种消极注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阻止小学生无意注意的出现。( × )
18、小学时期的同伴交往是开始形成同伴团体的时期,因而又被称为“帮团时期”。( √ )
19、“人逢喜事精神爽”,说明了情绪对人的言行总是起积极的作用。 (× )
20、校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 ×) 21、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 × ) 22、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也就有了教育学。 ( × ) 23、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 ) 24、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客体。 (√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3× 23× 24√
五、简答题
1、教育现代化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有哪些?
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
现代教育应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目标。
现代学校教育中应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4、在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采取哪些途径? (1)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2)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3)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5、提高教师威信的途径有哪些?
教师提高威信的正确途径:(1)加强修养(2)积极实践(3)加强师生交往(4)要注意教育科研。
6、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教师作为专业的教学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这个历程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1)专业知识的发展(2)专业才能的发展(3)专业情意的发展。
7、什么是创新教育?
以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为核心,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态度的一种教育思想。
8、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评价存在哪些问题? (1)在实践活动中,过多注重评价的鉴定功能而忽视了评价的诊断作用;(2)评价意识与手段还停留在考试与测验上,很少考虑到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功能的全面性;(3)教学评价依赖于事实判断,比较多地关注事物的表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4)教学评价主体的单一性。
9、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哪些功能?
(1)行为定向功能(2)情感调节功能(3)品德培养功能(4)心理保健功能。
48
10、你认为教师应该具有哪些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高尚的情操,谦虚的品质,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坚强的意志,健康幽默的情绪,平静愉快的心境,活泼开朗的性格。
11、试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2、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确实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六、论述题
1、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的途径有哪些?
①继续学习;②科研强师;③教学改革;④业务发展(教学观摩、微型教学、教学反思、教学决策训练等)
2、如何理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人类的学习活动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接受的过程,生活经验对学习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每一个人的经验不同,他所学习到的知识也不同,这种不同不在于所学的知识,而在于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建构主义学习观更注重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学生的自发学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知识体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看作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推翻了重复记忆式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以及讨论式学习是认为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通过与他人进行经经验交流,才能形成自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3、你认为实施创新教育应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创新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永远向前的动力,教师要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的伟大历史使命,必须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内容、方式等方面,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轻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要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是创新型教师。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创新能力,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 有丰富的知识
结构。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思维能力训练,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4、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是什么? 多元智能理论为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智能领域。不仅有智力因素,还包括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教育不能只关注与科学、理性领域有关的智能培养,要重视学生非更改智能的培养,如音乐智能、肢体动作智能、人际智能等。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发展一种和几种智能的潜力,但是每个学生的智能发展受其先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教师应使学生的优势智能得到充分发展,这也正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
提倡学生智能的多维度发展。不仅强调学生强项智能的发展,而且认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多维度智能的综合性的人才,每一个人都应该发展各方面的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将活动作为促进智能发展的主要方法。所采取的活动形式一般都有很强的指向性,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另外,强调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要求活动的设置必须反映社会现实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5、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了解该学科的思惟方式和方法论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6、试述马斯洛的动机理论。
(1)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在成长动机的驱使下,人们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紧张乃至痛
苦,以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实现。
(2)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基础是需要层次理论。 ①需要的五种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各层次的关系及作用: a.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 b.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
49
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动机。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
7、试述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1)、遗忘的原因的两种解释:
消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干扰。
(2) 影响因素:不能回忆主要是缺少提取信息的线索。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因素(条件):
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情绪的作用
8、论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9、论述教师必备的十大职业精神
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把教师工作当终身事业,甘为平凡,无悔奉献;
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认真负责工作的强大动力,认真执教是敬业精神的最好体现;
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园丁精神的核心就是爱生,师爱
要面向全体,还要讲究方法和艺术;
不甘人后的拼搏精神:要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做学生榜样,拒绝平庸,做有思想的教师;
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奉献是教师的天职,要落实到行动上,首先把本职工作做好;
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竭尽自己全部智慧和力量,去完成集体的共同任务,教师要善于与人合作;
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做个智慧型教师,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
躬身垂范的表率精神: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做好小事情即真教育,从严格的自我要求做起; 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善钻善挤,学无止境,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勇挑重担的实干精神: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实干的事业成功的基础,好学乐教,不计个人得失,实干还要巧干。
七、案例分析题
1、有的老师认为:“以往的教学是重预设而轻动态生成,现在的教学应该是重动态生成而轻预设。”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说说你的理由。2、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承担怎样的角色?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你的认识。
3、如何理解课程不只是一种“文本课程”,更是一种“体验课程”?
4、有的教师认为:“发现式学习方式优于接受式学习方式”。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简要陈述你的理由。
5、某教师的困惑:为了充分体现评价的激励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不遗余力地表扬学生,该表扬的我大力表扬,不该表扬的我也表扬,该批评的我一句话也不说。可是一段时间下来,我美好的愿望并没有得到理想的回报。学生头脑中的纪律意识越来越淡薄,我万不得已稍加批评,他恨不得跟我对着干;更要命的是,学生产生了“表扬疲劳症”,我很难看到表扬的激励作用。 针对这位教师的困惑,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6、目前,一些学校、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开题轰轰烈烈,过程冷冷清清,结题东拼西凑。试就如何改变“过程冷冷清清”的状况,谈谈你的看法。
7、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二年级2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作用,这位教师全面发挥主导作用吗?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讲
50
好课,会教学生,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会学。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会自发产生的,是靠教师调动的,教师只会讲课,而不能使学生会学,还不能说全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8、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接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宣布“合作学习开始”,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 烈讨论场面,两三分钟后教师喊“停止”。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找到正确答案后,合作学习结束。 请对上述现象进行评析,并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
9、多元智能的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发挥学生各自的智能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具体做法。10、新课程要求我们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请结合自己所教学科,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11、年过半百的老虎自己投资建了一所森林动物学校,走上了校长的领导岗位,并向社会承诺要培养样样都会的动物。森林动物学校招生到的学生非常多。但是好景不长,过了一段时间后,一只鸭子要退学,他说他是鸭子,样样都会快把他累死了,他只会游泳,别的学不了,受不了这个罪。第二个退学的是兔子,他说他只会跑,不会游泳,不可能样样都会。第三个是老鹰,他说他受不了这样蛮不讲理的教育,让他上树,他一飞就上去了,何必爬树?可老虎说不行,标准的动作是爬上去,不能飞上去,他不能这样飞上树。就这样,三个月后所有的学生都退学了。有一个记者问他,当了三个月的校长有什么感受。老虎百感交集地说,校长这个活儿不是人干的活。
以上童话故事形象地说明目前有些学校办学目标定位上的一些弊端,请你作简要评析。
12、教室内的最后一张桌子,被极不和谐地摆在角落里。这个位置该怎么安排呢?起初,我是让高个子学生坐在那里,可时间久了,家长有了微词,怕自己的孩子坐在角落里影响学习,学生也渐露不悦之态。正当我苦恼之际,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进入了我的视线,我眼前一亮,何不用来惩罚学生呢?后来那个角落就成了“屡教不改”者的专座,美其名曰“思过角”。为给学生一线希望,我宣布:何时改过,何时再坐到前面来。可没想到他们不但“不思悔改”,反而越来越放肆。我陷入了沉思。
后来,我又推出“信得过专座”,郑重宣布:坐在那个角落说话、做小动作,老师不易发现,可见它是滋生坏
习惯的温床,抵抗力弱的人不能沾边,只有自我约束力最强、大家信得过的学生方可入座,凡要获得这个专座,需自我申请,然后经老师、同学审批。一下子,这个座位成了一种荣耀,成了最高的奖赏,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申请,连那些经历过“思过角”的调皮鬼,都努力要坐上“信得过专座”,结果,所有坐过那个角落的学生,学习、纪律都越来越出色,家长赞成,我也舒展了眉头。 问题:
(1)同一个座位,名称的更换却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从座位名称更换中可以看出师生观有什么不同? (2)在教育实践中如何认识和处理师生关系?
13、在学习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后,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测量一啤酒瓶的容积,看谁的计算方法多。结果只有寥寥几个学生举手回答,而且仅仅使用了一种方法。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问题可能是学生没有亲身的体验造成的,学生仅仅把这个问题当成一道习题来解答,怎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而有所创造呢?我于是布置学生每组带来啤酒瓶,准备好水,让学生先独立探究,再小组合作。学生们兴趣盎然,除了几种常规方法以外,还创造性地探索出几种让人拍案叫绝的方法: 生1:把啤酒瓶装满水后,再把水倒进量杯就可测量出来了。
生2:先在瓶中装好半瓶水,测量出瓶的底面直径与水的高,然后把瓶口堵上,倒过来,再计算这时瓶中空气的体积,空气的体积加上水的体积,就是这个啤酒瓶的体积。 ……
问题:请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或知识形成过程的角度评析以上案例。
14、特别的“惩罚”
上午最后一节课是我的语文课,上课时发现他低着头,似乎在看什么东西,我一边讲课,一边走到他的身边,果然他在偷看课外书。
书被收上来后,我继续讲课。我从不在课堂上批评学生,当着众人训斥学生,不仅浪费其他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时也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下课后,我没有理他,径自回了办公室,我知道他一定会跟来的。果然,我刚坐下,就听见他喊“报告”。我把他叫进来后,不再理他,仔细地翻阅书的内容。这是一本虚幻小说,内容不算健康,讲的是一个浪子复仇的传奇故事。
沉默了十几分钟后,我抬起头看着他,他低着头不敢看我。“看着我的眼睛”。我严肃地说。许多时候,严厉的目光往往比言语批评更有效果,它能让孩子真正产生
51
心灵的震撼。他看了我一眼,很快就又低下了头。 “我知道你一定在担心我将怎样处分你,是吧?”他点了点头,我停了一下说:“你帮我出个主意,好吗﹖”让学生自己出主意“处分”自己,是让他懂得要 对 自己所犯的错误负责,唤起他的自责,澄清他的是非观。 “写检查?”我没有理他。“请家长?”他怯怯地看着我,目光里流露着乞求。学生最担心的就是请家长到学校,不少家长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粗暴,盛怒之下往往会体罚孩子。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或许一段时间里能纠正孩子的错误,但绝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从抽屉里找出一本《世界一流文学名著精缩》,对他说:“作为惩罚,我把这本书借给你,你必须在一个月内读完,把你的阅读感受写在周记里。记住,只能在课外看”。孩子喜出望外地接过书,恭恭敬敬地给我鞠了一躬。“谢谢吴老师”!
后来,他不仅照着我说的去做了,而且再也没有发生上课看课外书的情况。 问题:
以上案例中的语文老师的做法妙在哪里?请你从师生关系的角度作简要评析。
15、以下是一节美国初中历史课,教学内容是《美国独立战争》,教师进行了教学情景创设和学生绩效任务设计。教科书在说明战前宗主国英国和北美殖民地人民关系日益紧张时,喻之为“家长和长大了的孩子之间的关系。”并提示学生,通过回想他们的父母颁布新规定和强行让他们做什么事的感觉,来领会这一关系。 一天上课,达塔宣布:“由于教学经费紧张,本来是免费提供的课堂用纸,今后5分钱一张。现在,大家拿钱来领纸,准备小测验。”教室里一片喧哗,孩子纷纷嚷嚷:“这不太公平,为什么事先不通知我们?”“为什么要5分钱一张?商店里真的不是这个价钱啊!”“我的钱买了纸就不够买午饭了,怎么办?” “怎么别的老师不收我们的钱?”看着学生的各种表情,沮丧、吃惊、生气、不知所措,有的甚至小脸都憋红的样子,老师低下头,一再说:“对不起,可是我不得不这样办。” 孩子们持续不安,老师坚持要先收钱再发纸测验。一些孩子无可奈何地拿出零用钱,取了纸……老师发了试题,学生闷头解答。只见最后一题写道:“关于花钱买纸的事不是真的。写出你当时的感受。”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达塔说:“我是想让孩子们得到那种感受,当英国议会决定向殖民地强行征收印花税时人们的心情。”
问题:
你认为以上案例中的历史老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
可取?请你从如何处理好“文本课程”与“体验课程”的关系角度作简要评析。
16、以下是某校“如何布置学生的作业”主题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
数学教研组长:有其他学科教师说数学作业太多了。其实,作业题量并不多,可以说是会者不多,多者不会。 (英语)教师甲:数学作业怎么不多?考试前卷子铺天盖地,题目又难,学生为了一道题“死”在那里,时间全给磨掉了。
(英语)教师乙:学生的英语课后作业很少,学生作业多在其它学科上。
(物理)教师:英语也有笔头作业的啊!学生不是回去抄单词、抄课文?其实口头背背就能达到目的了。 英语教研组长:道理上是这么说。可是其他学科都有笔头作业,只有英语是口头作业,学生肯定忙着做笔头作业去了;还有,口头作业到底做没有,我们无法核实,质量无法监控。
(化学)教师:我要说的是,别人作业不减,我也不减;别人作业不多,我的作业也不会多。我一个人减少作业量,出了问题还不是我倒霉,“不负责任”这个黑锅我可背不起。
物理教研组长:凭心而论,物理作业偶尔多一些,但大部分时间作业量很小。
语文教研组长:语文作业也是这样,除非写作文、做卷子,平时作业量不多。
班主任甲:加在一起就多了,尤其是考试前,学生拼命做作业,还是完不成,谈何系统复习?你们还要围着我叫,要我加强作业管理。这不是要我的命吗? 年级组长甲:应该是班主任围着学科教师叫,各科都要限量。
班主任乙:我有这个权利吗?学科教师一句话就能把我噎死:“学生这个学科的考试成绩出了问题你负责!” 政治教研组长:可能我们要分析这样两个问题,增加作业的数量,学生的考试成绩会怎样?减少作业的数量,学生的考试成绩又会怎样?
化学教研组长:现在大家都在说分层教学,我们能不能来个分层作业? 问题:
1、就“如何布置学生作业”这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2、如果你是教导主任,你会提出怎样的改革方案?
17、两份错误的预言
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这样的文字记载:
52
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眼里,让地球翻调个头,好像都易如反掌。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 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在结论部分,是这么写的: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过20年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到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部分也有这样的文字记载: 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手,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样写的: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的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 25年过去了,仅仅在1979年到1999年的20年间,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43位诺贝尔奖得者和197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近几年来从美国走出的诺贝尔奖得者更是比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得多。2003年共产生11名诺贝尔奖得者,美国占了半数左右。
两份预言有着令人回味的深思。 问题:
你从两份错误的预言中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18、铺了一条新路
2000年上半年的一段时间内,政教主任反映一些学生无视校规校纪,经常践踏图书楼前的草坪。一问,原来这里是学生去食堂用餐的最佳捷径。政教处先是 用情感语告示“请爱护草坪”,再是在情感语后面加上警示语告诫:“违者严肃处理”。可惜,有些学生仍然熟视无
睹,照样穿梭其间,为此,政教处伤透了脑筋。我一听,长官意志就上来了,责令政教处排出值日生加强管理,一段时间也不见了擅自闯关的学生。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值日生到位不及时,管理松懈,还是让好多学生钻了空子,没有彻底解决问题。怎么办?我让行政人员出主意,有的怪学生缺乏公德意识,要加强处罚力度;有的建议增加值日教师,明确岗位职责。我总觉得这些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因为学生贪图的是少走弯路,少耗时间,满足时效心理,于是,我决定:干脆铺一条路出来,给学生行个方便。 问题:
请你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对以上案作简要的评析。
19、青年教师小张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他主动拜本校特级教师李老师为师,经常跟班听课。小张上课时,尽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甚至教学语言都与李老师相似,但就是教学效果不佳,小张为此很苦恼。 问题:
1、小张的努力为什么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假如你是小张,你认为应该怎向李老师学习?
20、某新教师初登讲台,常感到自身教学经验不足,有着强烈的专业学习愿望。据他观察,同教研组有两位老师的备课都很认真。两人的备课有许多共同之处,如都比较注重选择新材料,注意重点知识的分析和说明,注重教案内容的不断补充和完善等。但也有不同之处:A教师注重不断更换习题;B教师注重教学设计的变化和调整、教学事件的归因、课堂中师生的“智慧”对话记录等。 问题:
假如你是这位新教师,你将怎样正确评价这两位教师的做法,从中能够得到那些启示?
21、小崔曾是班上有名的“差生”,不但成绩拉全班的后腿,还经常惹“乱子”。有一次他要参加学校美术兴趣小组。鉴于他的表现,起初,我不想同意,后来一想,还是让他去参加吧,也许借此契机能促使他转变。于是,我批准了他的请求。不久,学校举办“第二课堂成果展览”,我们班有一幅美术作品获了大奖。没想到这幅作品竟出自小崔之手。我在班会上,称赞他心灵手巧,敢于创新,说也奇怪,从此以后,小崔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学期结束,他还评上了文明学生。 问题:
1、故事中小崔变化对你有哪些启示?
2、举例说明你在教育实践中是如何转变差生的?
53
22、三十颗卵石章
我曾担任过一个纪律、学习成绩都比较差的职业高中班班主任工作。如何转变这个差班,一时使我寝食不安、伤透脑筋。思索再三,我决定运用心理学上的期望效应规律:当教师对学生充满期望时,学生会相应变得自尊自爱,会变得完善起来。
接任这个班班主任后,我将学生的出生月日按序排列。在每一个学生生日来到之前,我从沙石堆里拣来圆润光洁、宜刻石章的卵石,在沙轮上磨出平面,利用晚上余暇在石上镌刻这个学生的名字。然后又在边款上刻上对该生期望的名言警句,如“真诚、无私”、“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一两重的真诚,等于一吨重的聪明”、“虚荣是伪善的产物”,等等。字字句句蕴含着我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一个石章,从设计到完成,往往要两个小时左右。在这个学生生日这天的早自习上,我当众双手相捧,将小巧精美的石章赠送给他。全班学生每每热烈鼓掌。过生日的学生收到石章后,学生们争相观看,细细揣摩,爱不释手。从一次次溢于眉眼的感激之情中,从30颗石章中,我感觉到师生间的依赖与融洽,感觉到学生已理解和接受了我那真诚的爱,在思想和行为上有所升华。 经过近一年的期望教育,该班终于出现了尊师守纪、努力学习的良好风气。 问题:
请你从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或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评析以上案例中那位班主任的教学行为。
23、山鹰,起飞了
一天,我正在办公室里批改作文,办公室的门开了,高三(6)班学生刘勇走到我面前,声音很小,脸上带着一丝不安的神色对我说:“杨老师,请您帮我看一首诗。说完就把他写的《山鹰》递给我。“呵,你怎么不给赵老师看?”
他低着头,没有吱声。
“他是你的班主任,又是你的语文老师”。我一边看着诗,一边唠叨着。
“赵老师看过,说我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说着,他眼角边含着的泪珠差点要滚出来。 “癞蛤蟆……这是什么意思?”
“说我期中考试有两门不及格,还写什么诗!” “噢!”我望望刘勇,他好像很委屈。
“很好。”诗前面的“题记”一下就抓住了我的心,“山里孩子最喜欢什么?山鹰!我一个山里孩子,也像山鹰一样,有着搏击长空的雄心与信心。”这哪里是“题记”,是理想之光!是童心在闪耀!看后,我鼓励了刘勇一番,
并指出了诗的缺点以及如何写出个性的意见,刘勇带着希望和信心离开了办公室。
第二天,刘勇就将修改稿送来了。我给他写了一段评语,并将诗与评语寄给山西的《语文报》。
这一次,除了跟他谈诗以外,还和他谈了要学好其他学科,争取考一所重点大学,我还告诉他,我跟赵老师讲过他的情况,赵老师说,上次批评他并无恶意,是恨铁不成钢。我叫刘勇主动去找赵老师交交心。过了不久,《语文报》在“发表园地里”用红标题将《山鹰》登出来了。
《山鹰》发表以后,刘勇还陆陆续续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鼓励信100多封。 “山鹰”起飞了,我为他祝福。
这年放寒假,刘勇的班主任赵老师告诉我,期末考试,刘勇跃升到前列,还说谢谢我助了他一臂之力。 后来,刘勇还考上了重点大学。 问题:
请你运用新课程所倡导的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分析两位老师的做法。
24、感受美国的语文课
在美国,语文课是在语言情境的创设与开发运用中进行的。小学一年级第一堂语文课,老师提出一个孩子们普遍感兴趣的问题:“我们是怎样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呢?”孩子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到底是怎么生出来的呢?老师说:“从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老师把事先准备的一对老鼠请进教室。于是从这一天起,语文课就变成了老师和孩子们养老鼠、观察老鼠生育过程的活动。同时,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引出了一系列词汇。一个月左右,小老鼠生出来了,孩子们也掌握了不少单词。
第二个月,老师又提出一个问题:“鱼是怎么生出来的?”于是老师和孩子们又在教室里养了一对鱼。
第三个月,老师又问孩子们:“校园里面的树有没有妈妈?”于是,老师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在校园里开垦一块土地,种下树种……
第四个月,老师再问孩子们:“山上的石头风吹雨打,日晒夜露,他们有没有妈妈呢?”于是,老师带着孩子走出校园,采集各种石头标本……
老师没有语文教材,而是用生动、真实的活动为孩子创设了特定的语言环境,让孩子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掌握语文知识。同时,语文课中又整合了大量科技的、情感的、方法的大量教育内容。 问题:
54
1、美国的语文课与中国的语文课究竟有什么不同? 2、你从美国的语文课中受到了哪些启示?
25、、张老师担任初三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在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学生之间的作文水平差距大;二是很多学生认为作文难学、没有兴趣。张老师在对一些成绩差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后,从学生学的角度和教师教的角度做了认真的思考,并学习了相关的理论。之后,张老师将对学生的评价作为改善学生学习作文动机的突破口,采取了三个具体的“动作”,在实施这些“动作”的过程中,张老师所教的两个班级的学生作文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张老师自己也有了强烈的成就感。 问题:
⑴张老师的研究的方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行动研究”,请写出“行动研究”的一般程序。
⑵2011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冲刺试题及答案3 一、单选题
1.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C )
A.教育哲学 B.教育心理学C.教育学 D.教学论 2.\"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D )
A.《大学》 B.《中庸》C.《论语》 D.《春秋》 3.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C )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 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4.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B )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不均衡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5.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 C)
A.观察力 B.想像力C.思维力 D.判断力 6.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 A)
A.地方 B.中央C.社会力量 D.学生家长 7.\"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D ) A.复杂性、创造性 B.连续性、广延性C.长期性、间接性 D.主体性、示范性
8.\"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D )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的原则 D.巩固性原则
9.\"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C)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B )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C )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C.实质教育论 D.现代课程论
12.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A )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13.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D ) A.主体性 B.创造性C.间接性 D.示范法 二、填空题
1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重大影响。
15.\"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16.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
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三、简答题
19.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
教育学的发展历经如下阶段: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捷克教育家亨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55
20.课程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课程内容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21.简述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①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②创办业余党校;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④建立教育基地。 四、论述题
22.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张老师进行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5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