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日记账 序时账簿 特种日记账 总分类账簿 明细分类账簿 备查账簿 按用途分类 分类账簿 订本式账簿 按外表形式分类 活页式账簿 卡片式账簿 三栏式账簿 按账页格式分类 多栏式账簿 数量金额式账簿
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这两章是重点: 名词解释及简答
1. 平行登记:是指对所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要根据同一会计凭证,一方面登记有关总
分类账户,另一方面登记该总分类账户所属各有关明细分类账户的方法。
2. 会计凭证:简称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
也是登记会计账簿的依据。 3. 合法的取得,正确的审核和填制会计凭证,在会计核算中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第一,反映经济业务。第二,提供记账依据。第三,监督和控制经济活动。第四,明确经济责任,强化内部控制。 4. 原始凭证:又称单据,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填制的,用来记录或证明经济业务已
经发生或完成的原始证据。 5. 记账凭证:又称记账凭单,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加
以归类,整理,并据以确定会计分录而填制的会计凭证。
6. 外来原始凭证:是指在经济业务发生或者完成时,从外部单位或个人直接取得的原始凭
证。如飞机票,车船票,以及各类发票。 7. 自制原始凭证:是指有本单位内部经办业务的部门或人员,在执行或完成某项经济业务
时自行填制的原始凭证。如收料单,提货单等。 8. 一次凭证:是指在经济业务发生时一次填制完成的,用以记录一项经济业务,或者同时
反映若干同类性质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如收料单。领料单。一次凭证是一次有效的凭证。
9. 累计凭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多次记录不断重复发生的同类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如限
额领料单就是典型的累计凭证。累计凭证是多次有效的原始凭证。 10. 汇总原始凭证:是指将一定时期内(一个月,半个月或一旬)若干张记录同类性质经济
业务的原始凭证汇总编制的,用以集中反映某项经济业务总括情况的凭证,又称原始凭证汇总表。如发料凭证汇总表,工资结算汇总表,商品销售汇总表。其只能是同类经济业务不能汇总两类或两类以上的经济业务。
11. 记账编制凭证:是指会计人员根据账簿记录的结果,对某些特定事项进行归类,整理而
编制的原始凭证。如制造费用分配表,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等。记账编制凭证与上述其他原始凭证的不同点主要在于:其他原始凭证一般都是依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编制的,而记账编制凭证是根据账簿记录加以整理后编制的。
12. 通用凭证:是指有关部门统一印制,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具有统一格式和使用方法的原
始凭证。如全国统一使用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13. 专用凭证:是指有单位自行印制,仅在本单位内部使用的原始凭证,如收料单,领料单
等。 14. 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有哪些?
答:业务要合法,记录要真实,内容要完整,手续要完备,书写要清楚规范,编号要连续,不得涂改刮擦挖补,填制要及时。 15. 原始凭证的审核有三点,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审核,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审核,正确性和及
时性的审核。
16. 记账凭证:又称记账凭单,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加
以归类,整理,并据以确定会计分录而填制的会计凭证。
17. 专用记账凭证:是指专门用来记录某一类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专用记账凭证按其所记
录的经济业务是否与货币资金收付业务有关,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 18. 收款凭证: 是指专门用于记录现金和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收款业务的记账凭证。
19. 付款凭证:是指专门用于记录现金和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付款业务的记账凭证。
20. 转账凭证:是指专门用于登记与现金,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收付无关的转账业务的记账
凭证。 21. 通用记账凭证:是指适用于各类经济业务,具有统一格式的记账凭证。一般在业务量少,
凭证不多的单位中应用。 22. 复式记账凭证:是指将每一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全部会计科目及其金额均集中填列在同
一张记账凭证中反映的一种凭证。 23. 单式记账凭证:是指将每一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每个会计科目,单独编制记账凭证,每
张记账凭证中指填列一个会计科目及其金额。
24. 汇总记账凭证:是指将反映同类经济业务或多类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按一定的方法汇总
填制的记账凭证。分为分类汇总凭证和全部汇总凭证。
25. 非汇总记账凭证:是指没有经过汇总的记账凭证,如前面介绍的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
转账凭证以及通用记账凭证等。
26. 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有哪些? 答:填制要有依据,凭证摘要简明,科目运用准确,凭
证编号连续,附件数量完整,错误更正规范,空行划线注销,机制记账凭证的要求。
27. 记账凭证的审核要求(四方面):内容是否真实,科目和金额是否正确,项目是否齐全,
书写是否规范。
28. 会计账簿:简称账簿,是指由一定格式的账页所组成,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系统,
序时,分类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记。 29. 账簿与账户的关系? 答:账簿和账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账户存在于账簿之中,账
户是在账簿中按规定的会计科目开设的,账簿中的每一账页就是账户的存在形式和载体,没有账簿,账户就无法存在;账簿序时,分类地记载经济业务,是在个别账户中完成的。因此,账簿只是一个外在形式,账户才是他的真实内容。账簿与账户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30. 设置和登记账簿对加强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三点),为经营管理提供系统完整的会计
信息,为定期编制财务报表提供准确的数据资料,为考核经营成果分析经济活动提供重要依据。 31. 序时账簿:又称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间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进行登
记的账簿。 分为普通日记账和特种日记账。 32. 普通日记账:是用来序时登记各单位全部经济业务发生情况的日记账。
33. 特种日记账:是专门用来记录某一项经济业务发生情况的日记账。
34. 分类账簿:又称分类账,是对全部经济业务按照会计要素的具体分类进行分类登记的账
簿。分为总分类账簿和明细分类账簿。 35. 总分类账簿:是指按照总分类账户分类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又称总分类账,简称总账。
36. 明细分类账簿:是指按照明细分类账户分类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又称明细分类账,简
称明细账。
37. 备查账簿:简称备查簿,是对某些在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中不能登记或登记不全的经济
业务进行补充登记的账簿。
错账更正的方法:
错账更正的方法一般有划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和补充登记法。
1. 划线更正法:如果在结账之前发现账簿记录有错误,而记账凭证没有错误,即纯属
登账时文字或数字上的错误,应采用划线更正法进行更正。 2. 红字更正法:是指用红字冲销原有错误记录,从而更正账簿记录的一种方法。红字
更正法一般适用于下列两种情况:
1) 记账后,在当年内发现记账凭证中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或记账方向有错误,
从而引起账簿记录错误,可采用红字更正法更正。更正的方法是:先用红字填写一张与原错误记账凭证内容完全相同的记账凭证,以示冲销原错误记账凭证;然后用蓝字重新填制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据以登记入账。
2) 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所填写的会计科目,记账方向都没有错误,但记录的金
额有错误,且所记金额大于应记金额,从而引起账簿记录错误,应采用红字更正法更正。更正的方法是:将多记的金额用红字编制一张与原记账凭证应借,应贷科目完全相同的记账凭证,以冲销多记的金额,并据以登记入账。 3. 补充登记法:记账以后,发现记账凭证所填写的会计科目,记账方向都没有错误,
只是所记金额小于应记金额,从而引起账簿记录错误,应采用补充登记法登记。更正的方法是:按少记的金额用蓝字再编制一张与原记账凭证应借,应贷科目完全相同的记账凭证,以补充少记的金额,并据以登记入账。
会计循环和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第七章) 1. 会计循环的涵义及环节是什么? 答:企业遵循会计核算程序,将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
依据一定的步骤和方法加以确认,计量,记录,直至编制财务报表的整个过程,在每一个会计期间都会重复进行一遍,因此,习惯上将这个过程称为会计循环。从会计核算方法的角度来看,会计循环是由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报表这一基本会计核算程序构成的。每一个会计期间所发生的经济业务,都要通过这三个环节周而复始地进行会计处理,将大量的经济业务转换为系统的会计信息。企业的经济活动连续不断,会计循环也就往复不止。
2. 会计循环的步骤(7个)分析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过账;调整前试算平衡;账项
调整;调整后试算平衡;对账和结账;编制财务报表
3. 账项调整:根据权责发生制基础,将平时未记录但影响企业当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
经济业务,于会计期末在记账凭证中编制账项调整分录并登记到分类账中,以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和完整。
4. 账项调整的内容(四种类型):本期已实现但尚未收到款项的收入;本期已发生但尚未
支付款项的费用;已经收款但不属于本期或部分属于本期的收入;已经付款但不属于本期或部分属于本期的费用。
5. 对账:是指对会计账簿记录进行核对。一般包括账证核对、账账核对和账实核对。
6. 账证核对:是指将会计账簿记录与记账凭证及其原始凭证进行核对,包括核对时间、凭
证字号、内容摘要、金额是否一致,记账方向是否相同,以保证过账的准确性。
7. 账账核对:是指将不同会计账簿之间的有关记录进行核对。
8. 账实核对:是指将各项财产物资,债权债务等账簿的账面余额与实存数额进行核对。
9. 结账:是指在会计期末计算并结算出各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
10. 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的种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
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多栏式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分录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 。但我国企业普遍采用前三种。 11. 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一般适用于规模小,经济业务较少,记账凭证不多的单位。汇总
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适用于规模大,经济业务较多,记账凭证量大的单位。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适用于经营规模较大,经济业务较多,记账凭证量大的单位。
总论复习(第一章)
1. 会计的概念: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利用专门的方法和
程序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旨在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 2.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工作中所具有的功能。从会计的本质来讲,核算
和监督是会计的两项基本职能。
3. 会计的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等会计核算方法,从价值上反映各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济管理提供完整、连续和系统的会计信息。
4. 会计的核算职能具有如下特点:
a,会计核算主要从价值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 b,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c,随着计算机在会计信息处理中的应用,会计的传统工艺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使会计核算的方式从手工簿记系统逐步发展成为电子数据处理系统,极大的加强了会计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从而使会计信息变得更为广泛和完善,更加及时、灵敏和准确,更能满足多方面、多层次信息使用者得需求。
5.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通过专门的方法,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对各单
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目标。
6. 会计的监督职能具有如下特点:
a,会计监督主要利用价值指标来进行。
b,会计监督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7.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也称财务报告目标。
8.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
9. 会计要素:又称财务报表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照其经济特征所做的具体分类。企
业会计要素通常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大类会计要素又分为两大类:一是表达企业某一时日静态财务状况的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二是表达企业某一期间内动态经营成果的要素,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
10.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和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
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的特征:第一,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的。第二,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第三,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11. 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资产转化为现金或被耗用时间的长短。
12. 流动资产:是指在一个正常的营业周期中或资产负债表日起1年内(含1年)变现、
出售或耗用的资产,以及主要由交易目的而持有的资产。
13. 非流动资产:是指除流动资产以外的所有资产项目,主要包括持有至到期投资、长
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14.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
义务。 特征有三个:第一,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第二,负载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第三,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15. 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或自资产负债表日起1年内到期予以清偿
的负载。
16. 非流动负债:通常是指偿还期在1年或者超过1年得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长期债务。
17.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18.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
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19.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
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20.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21. 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基本会计等式通常也称为会计恒等
式。
22. 会计假设:是人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的、根据客观情况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
空间环境等所做出的合理设定。 公认的基本会计假设有四个:会计主体---确定了空间范围;持续经营---确定了实践范围;会计分期---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货币计量---计量尺度
23.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
性;谨慎性;及时性。
24. 会计基础:权者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25. 权者发生制:是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实现或发生为标志来确定其归属期的一种会计核
算基础。
26. 收付实现制:是以实际收到现金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记账基础。
27. 会计方法:是指为了达到会计目标,对会计对象进行反映和监督所使用的一序列手
段的总称。
28. 会计要素的计量: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
会计科目、账户与复式记账(第二章)
1.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即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2. 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统一,相关,适用,清晰性。
3. 会计科目的分类,第一,按归属分类是对会计科目的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陈本和损益类等五大类。第二,按所提供指标的详细程度分类,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4. 总分类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核算指标的会计科目,
又称为总账科目、一级科目。
5. 明细分类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做进一步分类。更具体的核算指标的会计科目。
6. 账户:是指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结构和格式,用来分类记录会计要素增
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
7. 账户与会计科目的关系?答:账户与会计科目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每一个
账户都有其名称,会计科目就是账户的名称,也是设置账户的依据;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没有会计科目,账户便失去了设置的依据;没有账户,就无法发挥会计科目的作用。所以,账户与会计科目一样,都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所进行的科学分类,都说明一定的经济业务内容,两者口径一致,性质相同。然而,账户与会计科目又不同。会计科目仅仅是会计要素的具体分类项目,只是说明一定经济业务的内容,不存在结构;而账户则必须有一定的结构和格式,用来记录经济业务引起会计要素在数量发面发生的增减变动及其结果,可以提供具体的资料。
8. 账户的基本结构:四个基本内容,名称、日起和凭证号、摘要、增加和减少的金额。
9. 账户的基本数量关系: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10. 记账方法:是指将经济业务引起会计要素变动的发生额登记在相关账户中所使用的
方法。有两类,一是单式记账法,另一类是复式记账法。
11. 单式记账法:是指对经济业务发生后引起会计要素的变动金额,一般只在一个账户
中进行记录的一种记账方法。
12.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每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
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记录的一种记账方法。
13. 复式记账法的特点:两个特点,第一,复式记账法要求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
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记录。第二,由于复式记账法要求对每项经济业务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同时登记,这样,不仅能够使会计要素之间保持了平衡关系,而且可以对账户记录的结果进行试算平衡,从而为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提供了方便。
14. 借贷记账法:是指以“借”、“贷”两字作为记账符号,记录经济业务一起的会计要
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复式记账法。借表示债权,应收款;贷表示债务,应付款。
15. 全部账户结构 账户类别 资产类 负债类 所有者权益类 收入类 账户借方 增加 减少 减少 减少 账户贷方 减少 增加 增加 增加 账户余额 借方 贷方 贷方 一般无余额 费用类 增加 减少 一般无余额 16.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对这一规则的具体表述如下:
一,对每一项经济业务引起会计要素的变动金额,都必须在至少两个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记录;
二,记录经济业务的账户可以是同一类别的账户,也可以是不同类别的账户,但必须分别记入一个账户的借方和另一个账户的贷方; 三,记入借方的金额必须与记入贷方的金额相等。 17. 会计分录:简称分录,是指标明每项经济业务应借、应贷的账户名称及其金额的记
录。书写规则如下,上借下贷,借贷错开,金额前不必写出货币符号。一般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
18. 试算平衡:就是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按照记
账规则的要求,通过汇总计算和对比,来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完整的一种方法。试算平衡包括发生额试算平衡和余额试算平衡两种方法。
19. 必须注意的是,进行了试算平衡,如果借贷方金额保持了平衡关系,只能说明账务
处理的基本正确,但不能绝对肯定记账没有任何错误,因为有些账务处理错误是不影响借贷双方平衡的。例如,某项经济业务被漏记或在有关账户中被重记、某项经济业务错记了账户或将借贷记账方向弄反、某项经济业务在相关账户中同时错记了金额诸如此类的错误,是无法通过试算平衡发现的,这些错误的发生,没有违反记账规则,不会破坏试算平衡关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