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十大睡眠误区
莎士比亚说:“舒服的睡眠才是自然给予人的温柔的令人想念的看护”。睡眠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之一,我们一生中有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如此重要,但多数人对睡眠了解有限,甚至对其存在错误的认识。纽约大学的睡眠研究小组整理了一些流行的睡眠误区,然后对每一项误区进行了研究和比较,结果发表在《睡眠健康杂志(Sleep Health)》。以下是这些常见的睡眠误区及解释。
误区一:人人都需要睡够八个小时
睡眠时长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睡眠时间需要量是不一样的,如新生儿、学前儿童睡眠时间相对较长,而老年人需要的睡眠时间则较短。即使是同一年龄阶段的个体也会存在睡眠需要量的差异,睡眠时长和人的饭量一样,都是因人而异的。睡的好坏,不能以睡眠时间的长短来衡量,而应强调睡眠的质量,只要符合自己的睡眠习惯,能够保证白天体力、精力充沛即可。
误区二:平时睡不够,周末多补觉
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不少上班族喜欢在平时熬夜,利用周末补觉。当然,适当的补觉确实有助于恢复精力。但是,每个人都要自己的生物钟,只有遵循这个规律作息,才能保证身心健康。长期在周末“补觉”,会打乱人体原有的生物钟,使新陈代谢紊乱,导致慢性失眠。因此,偶尔在周末补觉可以,但不宜作为长期计划。
误区三:睡前饮酒有助于睡眠
人喝酒后会感觉到疲倦和昏昏欲睡,于是很多人推测喝酒有助于睡眠。不可否认,喝酒对于最初入睡确实有一定帮助,但是随着酒精代谢,它往往会在后半夜导致人频繁觉醒,干扰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而这一阶段睡眠对记忆力和学习非常重要。更严重的是,长期使用酒精催眠,不仅需要不断增加饮用量,还会导致酒精依赖和成瘾,甚至出现酒精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问题。因此饮酒助眠并不可取。
误区四:打呼噜意味着睡得香
很多人认为:“呼噜震天响,叫都叫不醒”就意味着睡眠质量好,其实打呼噜并不是睡得香的标志。打呼噜在医学上称为打鼾,提示上气道存在狭窄,打鼾严重者往往会发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导致睡眠频繁中断,深睡眠时间显著减少。因此,当发现亲朋好友出现上述症状时,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误区五:睡前玩手机
睡前看电视,使用笔记本电脑或手机,是现代人常见的生活习惯。事实上,电子产品发出的蓝光,会使大脑更加兴奋,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长的入睡时间,并且容易早醒,大大影响睡眠质量。另外,床是用来睡觉的,长期在床上玩电子产品,会削弱床与睡眠的连接,容易导致失眠。
误区六:闹钟响后再睡一会儿。
很多人有闹钟响了之后再小睡一会儿的习惯,认为这额外几分钟的睡眠可以起到很大作用。但事实并非如此。关了讨厌的闹钟之后,身体确实会重新入睡,但却是一种非常浅和低质量的睡眠。所以,设置一个合理的起床时间,听到闹铃响了,就赶快起床迎接新的
一天吧。
误区七;做梦说明没睡好
其实梦是我们精力体力恢复的重要睡眠活动,每天晚上我们会有1/4左右的时间在梦中,只是有的时候因为睡眠较深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做了梦,如果刚巧做梦时被打扰醒了,你就会知道自己在梦里,甚至有的时候再入睡梦的内容会衔接着。所以有梦是正常现象,不用担心。
误区八:安眠药吃了就上瘾
有些失眠患者长期使用安眠药助眠,有时甚至自行加大药量,导致药物依赖。也有些失眠患者因为害怕副作用坚决不吃安眠药。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只有那些长期的失眠者(每周失眠超过三次,持续3个月极以上),医生才会建议使用助眠药物。此外,并不是所有的安眠药都有成瘾性,需要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及减停助眠药。切忌盲目服用安眠药物。
误区九:午休时间越长越好
中国人自古讲究睡“子午觉”,可以看出午觉对于人们来说是养生、提神的关键。但这并不意味着午觉越久越好。如果午睡时间太长,到了晚上反而睡不着,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破坏人体正常的生物节律。一般中午睡20-30分钟即可,午睡时间超过45分钟会进入深度睡眠,醒后反而更加困倦。此外,午饭后不宜立即午睡,因为此时大量血液流向消化系统,大脑供氧量下降,此时入睡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发生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误区十:睡前运动能够助眠
适量的运动确实可以增加睡眠压力,促进入睡。但睡前2小时内的剧烈运动会使神经系统过于兴奋,从而加重失眠。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快走、太极拳等可以促进睡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