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李健-金融学复习资料[完美打印版]

2024-04-21 来源:客趣旅游网


李健-金融学复习资料

[完美打印版]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金融学复习提纲

一、货币

货币发挥作用的内在要求 1. 币值稳定

2. 有能够使货币流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调节机制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货币中性:

有限法偿与无限法偿 货币面纱论:古典主义二分法 无限法偿: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理性预期学派:理性的预期会使得货币的影响消失 接受。如:金属货币制度下的本位币 货币非中性: 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凯恩斯学派:人们注重名义价值而忽视实际价值 额内不能拒收 货币学派:现代货币数量出发,“货币最重要”

货币的职能

1. 交换媒介职能

交换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

计价标准:用(观念中或者想象中的)货币去计算并衡量商品或劳务的价值,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标价,成为交易的前提

支付手段:货币作为延期支付的手段来结清债权债务关系。 2. 资产职能

指货币可以作为人们总资产的一种存在形式,成为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手段。

货币的作用

1. 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提高交换效率。。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扩大; 2. 克服了价值衡量与交换比率确定等交易困难,便利了商品交换 3. 支付抵消以节约流通费用,通过非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 4. 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和资产保存形式

5. 通过发挥支付手段和资产职能形成的存款)促进资金集中与有效利用。 货币的负面影响

1. 因其买卖分离的交换过程而出现商品买卖脱节、供求失衡。 2. 因其支付手段而形成经济主体的债务链条,出现债务危机; 3. 因其跨期支付而产生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

货币的层次划分

通货(M0):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 货币(M1):通货加上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

准货币(QM):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等。本身虽不能直接用来购买,但在经过一定的程序之后就能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货币的计量

狭义货币量:货币层次中的现金加银行活期存款,即M1。 广义货币量:狭义货币量加准货币,即M2。

货币存量:在某一时点上个经济主体所持有的货币余额。如:年度货币供应量 货币流量:在某一时期内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存款货币的总量。表现为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速度与现金、存款货币的乘积。 货币总量:货币数量的总额,可以是存量也可以是流量 货币增量:不同时点上的货币存量的差额 货币制度

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动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 目的: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使之能够正常地发挥各种职能

内容:(规定或确定)货币材料;货币单位(名称、值);流通中的货币种类(主币、辅币及其规格);货币的法定支付偿还能力

(有限或无限法偿);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 国家货币制度

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

现实经济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 现实中的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投入流通中去的 国家对信用货币的管理调控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

复本位货币制度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良币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劣币排斥,良币退出流通进入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 金本位制

1. 金币本位制:只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有无限法偿能力;辅币和银行券与

金币同时流通,并可按其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货币发行准备全部是黄金 残缺不全的金币本位制:

2. 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是不铸造、不流通金币,银行券只能达到

一定数量后才能兑换金块的货币制度

3. 金汇兑本位制:虚金本位制,本国货币虽然仍有含金量,但国内不铸造也

不实用金币,而是流通隐蔽或银行券,但它们不能在国内兑换黄金,只能兑换本国在该国存有黄金并与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国家的外汇,然后用外汇到该国兑换黄金。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多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国际货币制度

亦称国际货币体系;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各国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

内容: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安排、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行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

内容: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平价上下1%的幅度内浮动,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维持外汇行市的稳定;国际收支不平衡则采用多种方式调节。 特里芬难题:

美元若要满足国际储备的需求就会造成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必然影响美元信用,引起美元危机;若要保持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又会断绝国际储备的来源,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外汇收支逆差大量出现,使黄金储备大量外流,到60年代末出现黄金储备不足抵补短期外债的状况,导致美元危机不断发生,各国在国际金融市场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黄金,或用美元想美国挤兑黄金。197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 牙买加体系:

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黄金完全非货币化,各国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 区域性货币制度

某个区域内的有关国家(地区)通过协调形成一个货币区,由联合组建的一家中央银行来发行与管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

1. 商业信用出现在银行信用之前,银行信用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 2.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难以满足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银行信用在资经济范畴的信用: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 金提供规模、资金流向和范围、借贷期限三个方面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 性,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 高利贷 3. 银行信用不排斥商业信用 特点:利率极高,不稳定,且差异极大 原因:自然经济下借贷资金供求矛盾、贷者集中垄断、高偿还风险和信用维系信用形式 成本 二、信用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直融资双方通过金融接工具实现债权债务融关系或者所有权关资 系融资方式 优点(缺点反之) 资金供求双方联系紧密,有利于资金快速合理配置和提高使用效益 没有中间环节,筹资成本低,投资收益高 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联系,根据各自不同的融资要求或条件进行组合 间融资双方通过金融灵活便利:提供不同数量期限的资金、采用多种金接中介实现资金融通 融工具和借贷方式 融安全:金融机构通过资产负债的多样化分散风险 资 规模经济:金融机构规模大资金实力强 关系 直接融资先于间接融资,是间接融资的基础,相互补充相互发展 信用风险 借款人未能及时足额归还偿还债务而引发的违约风险 银行信用的特点 1. 吸收社会各部门的闲置资金,聚集为巨额的可贷资金,资金贷放规模大 2. 独立于商品买卖,具有广泛的授信对象 3. 存贷款在数量和期限的灵活满足了存贷款人的多样化需求 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 商业信用 银行信用 国家信用 工商企业之间买卖商品时,卖方以商品形式向卖方提供赊销 的信用 商品买卖 商品买卖完成的同时,买方因无法两种同时发生实时支付贷款而对卖方承担了相应的经济行为 货币借贷 的债务 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中央政府债券(国债) 一国中央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或筹措建设资金而发行的债券 地方政府债券 消费信用 国际信用 国外信贷:一国与该国之外的经济主体之间进行的借贷活动。 由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 政府作为担保人而由其他主体(通常是政府所属的企业或者与政府相关的部门)发行的债券。其政府担保债券 信用等级仅次于中央政府债券,其发行人一旦失去了偿还能力,则由中央政府代其偿还债券的本息 赊销 工商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给分期付款 消费者勇于消费支出的一种信用形式。 消费贷款 国外借贷 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和借贷活动 国际直接投资(见下图) 出口信贷 国际商业银行贷款 外国政府贷款 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国际资本市场融资 国际融资租赁 在国外开办独资企业,包括设立分支机构、子公司等 收购或合并国外企业,包括建立附属结构 与东道国企业合资开办企业 对国外企业进行一定比例的股权投资 利用直接投资的利润在当地进行再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一国居民、企业等直接对另一个国家的企业进行生产性投资,并由此获得对投资企业的管理与控制权 银行信用的特点 4. 吸收社会各部门的闲置资金,聚集为巨额的可贷资金,资金贷放规模大 5. 独立于商品买卖,具有广泛的授信对象 6. 存贷款在数量和期限的灵活满足了存贷款人的多样化需求 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

4. 商业信用出现在银行信用之前,银行信用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 5.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难以满足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银行信用在资

金提供规模、资金流向和范围、借贷期限三个方面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 6. 银行信用不排斥商业信用

消费信用的作用及负面影响 作用:

1. 宏观:扩大有效需求、促进商品销售

2. 微观:平滑生命周期内的财富,提高生活质量 负面影响:

1. 过度发展会掩盖消费品的供求矛盾,导致虚假需求 2. 信用膨胀:信贷投放规模过大,导致通货膨胀的压力

3. 消费信贷的借款人对未来预期收入的错误判断,会使借款人的债务负担过

信贷承诺

银行承诺在未来一定时间内,以确定的条件,向商业票据的发起人提供一定数量的贷款,为此,商业票据的发起人要向商业银行支付一定的承诺费。

信用体系构建

1. 道德规范是基础

2. 高效快捷的社会征信系统 3. 法律规范是最后保证

信用机构分类

信用中介机构 信用服务机构 信用管理机构

怎样理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1. 2. 3. 4. 5.

市场经济中,企业是负债经营为主,扩大市场范围 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 信用货币是最基本的货币形式

市场经济的居民,企业,政府,金融中介等各个部门均与信用息息相关 信用拓宽了市场经济的渠道,降低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三、利率

货币的时间价值

来源于对现在消费推迟的时间补偿;

货币具有时间价值的原因:占用货币的机会成本、对通货膨胀损失的补偿、对投资风险的补偿

利息是借贷关系中资金借入方支付给资金贷出方的报酬

利息的实质

1. 非货币因素角度

庞巴维克:时差利息论,一切利息都来源于同种和同量物品价值上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又是由二者在时间上的差别造成。利息来源于由资本生产的费时性所决定的现在物品与未来物品的差额。 西尼尔:等待论,利息和利润都是“节欲”的报酬。

马歇尔:第一次区分利息与利润,利息为纯息,利润为毛利息,资本是一种生财之源,资本出借及其形成的资本的等待都是一种牺牲,因此是节欲和等待的报酬,而作为毛利息的利润则不具有这种该特质。 2. 货币因素角度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息论:利息是对人们放弃货币流动性的报酬。 3. 现代经济学的观点

利息是投资者让渡资本使用权而索取的补偿或报酬,这种报酬包括对放弃投资于无风险资产机会成本(无风险利率)的补偿和对风险的补偿(风险溢价)。

风险资产的收益率等于无风险利率加上风险溢价。

收益的资本化

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将利息直接与资本的所有权联系起来,认为

利息是资本所有权的必然产物,人们可以凭借资本所有权而获得收益 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导致了收益的资本化:各种有收益的事物,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进行资本定价 通过收益资本化规律计算出的价格是事物的内在价格 利率的计算 单利与复利 单利法 只按本金计算利息 复利法 将本金计算出来的利息额再计 入本金,重新计算利息 复利的合理性:最初凭借本金而获得的利息应该享有与本金同样的进一步获得额外报酬的权利 复利更能反映利息的本质和经济规律 单期终值和现值 FV=C0(1+r)=PV(1+r) 多期终值和现值 FV=C0(1+r)t=PV(1+r)t 终值复利因子:(1+r)t现值复利因子亦称贴现因子:(1+r)-t 贴现:计算现值的过程,亦称“现金流贴现分析” 贴现率:计算现值所使用的利率 利率的分类: 1. 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 2. 官定利率、公定利率和市场利率 市场利率:按照市场规律自发变动的利率,即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决定并由借贷双方自由一定的利率I=Prn S=P(1+rn) I=P[(1+r)n-1] S=P(1+r)n 3.

4.

5.

6. 7.

官定利率:一国货币管理部门或者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利率。该利率规定对所有金融机构都具有法律上的强制约束。

公定利率:由非政府部门的民间组织,如银行公会、行业协会,为了维护公平竞争所确定的属于行业自律性质的利率,又称行业利率,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息按照借贷双方事先约定的利率计算。 浮动利率:在借贷期内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多用于期限较长的借贷和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借贷。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物价水平不变从而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不变时的利率 名义利率:包括物价变动因素的利率 i=r-p 基准利率和一般利率

基准利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会随其变动而发生相应变化。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再贴现率一级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同业拆借利率;中国: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 一般利率:相对于基准利率而言,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形成的各种利率。

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以一年为界) 即期利率和远期利率

即期利率:对不同期限的金融工具以复利形式标示的利率

远期利率:银行在给定即期利率中的从未来某个时点到另一时点的利率

收益率

当期收益率:每年的利息收入与证券购买价格的比率

资本利得(损失)率:由于证券价格变动所导致的收益或损失

总收益率=当期收益率+资本利得率

利率决定理论

1.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家中的分割作为起点,利息

率在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变化,资金紧张时利率上升,资金宽裕时利率下降。适用于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利率决定问题。

2. 古典学派“利率决定理论”:投资流量导致的资金需求与利率负相关,储

蓄流量导致的资金供给与利率正相关,二者共同决定利率。

3.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取决于货币供求数量的对比,货币供给

量由货币当局决定,而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流动性偏好增强,货币需求上升,利率上升,反之亦然。货币供求角度分析利率,适用于短期利率变化。

4. 新剑桥学派“可贷资金利率理论”:认为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取决于

可贷资金的供求状况,供给与利率正相关,需求与利率负相关。供求对比导致利率变化,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有关。

5. 新古典综合派“IS-LM”模型:利率由既定国民收入下的商品市场和货币市

场共同决定,均衡利率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利率。

影响利率变化的其他因素 宏观经济周期:

危机:商品销售困难、资金紧张→资金需求急剧增加、借贷资金供不应求→利率节节走高

萧条:企业和居民对经济前景缺乏信心,对资金需求大幅降低/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市场上出现大量游资→利率不断走低,甚至为零

复苏:信心恢复,消费和投资需求逐步回升→对借贷资金需求增加→利率提高 繁荣:生产迅速发展,利润急剧增长,对借贷资金的需求增加→利率不断上升

利率的风险结构

违约风险:信用风险;不能按期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因资金变现能力弱或者速度慢而可能遭受的损失 税收风险:各国税收政策的不同和税率的调整给债权人带来的风险 购买力风险与“费雪效应”:通货膨胀导致的货币购买力下降 汇率变动风险与利率:浮动汇率体制下汇率剧烈波动

收益率曲线的经验特征

1. 不同期限的债券,其利率随时间变化一起波动

2. 短期利率低,收益率曲线更倾向于向上倾斜;如果短期利率高,收益率曲

线可能向下倾斜

3. 收益率曲线通常是向上倾斜的

利率的期限结构

1. 预期假说:不同债券完全可替代,投资者并不偏好与某种债券。投资者会

根据不同债券收益率的差异在不同期限的债券之间进行套利

2. 市场分割理论:期限偏好理论。不同期限的债券不是替代品,不同投资者

会对不同期限的债券具有特殊偏好。一般人们会偏好期限较短、利率风险较小的证券

3. 期限选择和流动性升水理论:不同期限的债券是替代品,但并不完全可替

代,要让投资者持有风险较大的长期债券,必须向其支付流动性升水以补偿其增加的风险。

利率的功能与作用

1. 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利率变动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居民消费和储蓄的相对

比重;还会影响资本流动的方向与规模,项目收益既定时,利率与社会投资规模反向变化。可通过差别化的利率调整产业结构。

2. 借贷资金供求:资金供求与利率存在负相关关系,并相互影响。

3. 资产价格:资产价格等于该资产未来现金流或收益的贴现,在未来现金流

或收益既定的情况下,用来代表贴现率的利率水平越低,该资产价格也就越高,贴现率或者利率越高,资产价格也就越低。

4. 社会总供求的调节:主要体现在短期内易于调节的总需求上。利率降低,

增强居民部门的消费动机,郑家企业投资需求,从而导致总需求增长。 5. 资源配置效率:高利率会降低资源耗费速度、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但会导

致经济增长下降和失业 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 基础性条件:

1. 独立决策的市场主体

2. 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资金供求状况能够对利率水平产生影响,利率

变动也会翻过来调节资金供求 3. 合理的利率弹性 经济制度与经济环境: 1. 市场化改革

2. 投资机会与资金的可得性 3. 产权制度等经济制度环境

利率市场化

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利率的运行机制 必要性:

1. 利率管制不利于储蓄的动员和资本的形成

2. 导致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诱导并强化企业的“投资饥渴症”,甚至向

资金提供者进行寻租导致腐败

3. 利率作为市场资金供求指针的作用几近丧失,金融工具的定价也因此扭

曲,导致资金和事物资源的错误配置。

利率管制导致低利率,尽管能够通过刺激投资以保证经济的较快增长,但实际汇率 却是以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环境压力过大为代价的,不利于经济协调发官方汇率 国家外汇管理当局制定并公布实行的汇率 展。

四、汇率

外汇与汇率

广义:外币和以外币标价的金融资产

狭义:外币标示的、在国际结算中直接使用的支付手段

汇率:一种货币用另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又称汇价

直接与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应付标价法,以一定单位外币为基准计算应付多少本币

间接标价法:应收标价法,以一定单位本币为基准计算应收多少外币

汇率的分类 基准汇率 本币与对外经济交往中最常用的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 (美欧日港英) 套算汇率 根据本国基准汇率套算出本币对外币或外币之间的汇率 买入汇率 卖出汇率 银行买入/卖出外汇使使用的价格;买入价<卖出价 中间汇率 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的算术平均数 即期汇率 买卖成交后,在两个营业日内办理交割时的汇率 远期汇率 事先约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进行交割时的汇率 电汇汇率 信汇汇率 票汇汇率 固定汇率 浮动汇率 名义汇率 市场汇率 由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汇率 开盘汇率 外汇银行在一个营业日开始/结束时进行首批外汇买卖时收盘汇率 使用的汇率 升水和贴水 升水:即期汇率<远期汇率 贴水:即期汇率>远期汇率 汇率决定理论 早期汇率决定理论 国际借贷理论:外汇变动是国际贸易债权债务关系 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e=EP/P* 相对购买力平价:de/e=dE/E+dp/p-dP*/P* 前提:完全竞争+不存在生产率差异+国内外购买篮子相同 汇兑心理学说:预期(外汇的边际效用) 利率平价理论(凯恩斯):r与dE成反比 现代汇率决定理论 货币分析法:e=M*-M-a(y*-y)+b(i*-i) 资产组合法:货币只是资产中的一类,承认本国资产与外国资产的不完全替代性 汇兑成本说:出口换汇和进口换汇 汇率对经济的作用: 1. 汇率影响进出口 2. 汇率影响物价:汇率降低 出口增加 国内供给不足 国内物价上涨 3. 汇率影响资本流动:影响短期资本的流动,预期利率上涨会导致当期利率上涨 4. 利率影响金融资产选择:外汇升值会导致投资者将本币资产转换成外币资产

汇率发挥作用的条件

进/出口商品需求/供给弹性

市场调节机制、外汇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的相关度、国内1. 汇率波动更加明显,可能导致金融危机

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

2. 没有实现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可能导致债务危机 适合的汇率制度:固定还是浮动,见下 3. 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点 缺点 固定汇率可以避免汇率频繁变动给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带来汇率风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 不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险,减少收益的不确定,从而推进国际贸易和跨国的长期投资,有利减少国际储备需求 助长了投机行为 于一国的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内外均衡易于调节 引发货币的竞相贬值 浮动汇率可以对整个国际收支的运行进行自发的微调,避免政府强制 诱发通货膨胀 干预给经济带来的剧烈震荡,减少国际投机冲击,实现内外均衡;浮

动汇率下的国际贸易和投资面临的汇率风险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的操作人民币汇率制度

加以分散或转移 固定汇率制(1955-1981)

内部结算价与官方汇率并存(1981-1984)

汇率风险

外汇调剂市场汇率与官方汇率并存(1985-1993) 1. 进出口贸易风险: 有管理浮动汇率制(1994-1997) 2. 外汇储备风险 钉住汇率制(1998-2005) 3. 外债风险

有管理浮动汇率制

(2005-

牙买加体系的特点

1. 以浮动汇率为主导 2. 以信用货币为基础

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自行安排汇率制动,只需事先得到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认可

牙买加体系的缺点(3点)

五、金融资产与价格

金融工具:经济主体之间签订的表明交易双方的所有权关系或债权关系的金融契约或合同。 金融工具的特征

法律性:法律保障契约的信用关系

流动性:金融工具的变现能力或交易对冲能力

收益性:金融工具给交易者带来的货币或非货币收益。

风险性:金融工具市场价值变化给持有人带来收益与损失的不确定性 金融工具分类

1. 货币金融统计角度(按流动性分类) 2. 金融市场投资者交易角度

债券类:持有人对发行人的债权,债券、基金

股权类:持有人对发行人的所有权和剩余索取权,股票、其他权益类工具 衍生类:基于原生性或基础性资产的远期性契约,期货、期权、互换

合成类:跨越了债券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金融工具 金融资产

具有价值并能给持有人带来现金流收益的金融工具。

金融资产价值的大小是由其能够给持有者带来的未来收入现金流的大小和可能性高低决定的。

金融资产包括五个要素

发售人;价格;期限;收益;标价货币 金融资产的风险类型

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道德风险

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因市场的单向性总体变动产生的无法通过资产组合规避的风险

非系统风险:能够通过增加资金持有的种类相互抵消的风险 金融资产的收益

利息、股息与红利等现金流收益与资产买卖价差收益,资产买卖价差收益也称资本利得

资产组合投资收益是所有单个资产收益的加权平均值 金融资产组合从时间和风险两个维度配置资产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

证券投资组合理论,有些风险与其他证券无关,分散投资对象可以减少个别风险或非系统风险

无法消除风险:因为存在系统风险,且投资组合不可能包括所有类别的所有资产。

有效边界:相同风险度上收益最大的点练成的曲线,这条线上的组合都是有效的——同等的风险上具有最高收益率 金融资产的价格

票面价格:有价证券的面值,发行时规定的账面单位值

发行价格:有价证券在公开发行时投资者认购的成交价格。市场利率与票面利率关系决定了发行价格与票面价格的关系

市场价格:有价证券公开上市以后,在二级市场上流通交易时的价格。市场价格围绕面值并随市场利率变化而变化 价格指数

综合指数:将全部上市的证券纳入指数

成分指数:选取有代表性的证券作为指数的样本

相对指标:确定一个基期,加权计算出样本股票的市值;由后续报告期样本股票的市价总值与报告期市价总值相比乘以100得出

绝对指标:直接采用样本股的市场价值总额作为指数,有货币单位 影响有价证券价值的因素

基础因素:证券的期限、市场利率水平、证券的名义收益、预期收益水平 其他:政治、经济、外交、军事

证券的内在价值

证券的理论价值,是证券未来收益的现值,取决于预期收益与市场收益率水平。计算证券的内在价值,一般采用现金流贴现法。 现金流贴现法

估算投资对象的未来现金流,找到能够反映投资风险的贴现率,对未来现金流 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的假设 1. 投资者是理性的 2. 资本市场完全有效市场 资本资产定价模揭示了:系统风险较高的组合资产,其风险溢价也较进行贴现

绝对价值评估 债券的价值评估 到期一次性支付本息

分期付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分期付息的永久性债券

股票的价值评估(略) 相对价值评估 市盈率:股票市价/每股盈利 市净率:股票市价/每股净资产;每股净资产是股东权益与总股数的比值 关于有效市场假说中的三类有效市场 市场的有效与否直接相关的是证券的价格与证券内在价值的偏离程度 弱有效市场 股价已反映了全部能从市场交易数据中得到的信息 中度有效市场 股价已反映了所有公开的信息 强有效市场 股价已反映了全部与公司有关的信息,包括所有公开信息及内部信息

高 套利定价理论假设 1. 投资者有完全相同的投资理念 2. 投资者是回避风险的,且要求效用最大化 3. 市场是完全的 利率与资产价格变化 利率变化通过预期、市场供求机制和无套利均衡机制作用于金融资产价格,使资产价格出现反方向变化 预期的作用:利率上升,预期上市公司盈利下降,资产价格下跌 供求对比:利率上升,交易性货币机会成本上升,货币回流银行,资产价格下降 无套利均衡机制:利率变化产生套利空间,资金流动使资产价格反向变化,直到无套利 汇率变化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 金融资产价格上涨 金融资产价格下跌 本币汇率升热钱流入,投资,做多; 进出口经济前景; 值 换汇本币需求旺盛; 经常账户逆差外汇储备下降货币供应增加利率走低 货币紧缩利率上升 本币汇率贬进出口经济前景 热钱流入,做空 值 汇率影响金融资产价格的约束条件 经济的外贸依存度 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 本币的可兑换程度

六、金融市场 金融投资:以金融资产为标的物的投资;特点:流动性强、交易成本低、收益和风险相对较高(与产业投资相比) 包括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外汇投资、黄金投资以及衍生金融工具投资 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投融资活动的场所 金融市场属于要素市场,完整的金融市场体系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保险市场 全球主要的金融市场 证券交易所:纽约交易所(NYSE Group)、东京证券交易所(TSE)、纳斯达克股票市场(NASDAQ)、泛欧交易所(Euronext)和伦敦证券交易所(LSE) 黄金场外交易中心:伦敦、纽约、苏黎世、东京、悉尼和香港 外汇交易中心:伦敦、纽约、东京 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资本流动:资本跨越国界从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另一个国家或地区流动 长期资本流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资本的跨国流动,包括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和国际信贷三种方式 短期资本流动:一年或一年以下的资本的跨境流动。 国际资本流动 原动力:资本的逐根本原因:不同国家或地区资本回利性 报率的差异 发达国家积累过剩资本,发展中国家“储蓄-投资”缺口和实体经济原外汇缺口;利用外资弥补经济发展中的这两种资金缺口,因 构成对国际资本的持续需求 原金融原因 各国之间的利率差异 因 制度原因 放松外汇管制、资本管制 技术及其他电信技术 因素 国际资本流动的效应 全球化效应、放大效应、冲击效应 国际金融市场 当国际资本流动借助于相应的金融工具或投资品种时,便形成了各类国际金融市场。其作用:1.提供国际投融资渠道 2.调剂各国资金余缺 3.调节国际收支 4.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 5.有利于规避风险 分类标准 分为…… 交易工具的不同期限 货币市场、资本市场 不同的交易标的物 票据市场、证券市场、衍生工具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 交割期限 现货市场、期货市场 地域 地方性、全国性、区域性、国际性 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市场参与者 政府 主要资金需求者 中央银行 宏观经济管理部门 金融机构 中介结构;资金的供给者、需求者、中介人 企业 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股票和债券市场的主要筹资者 居民 主要的资金供给者 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的价格 市场交易的组织形式 交易所、柜台、电信网络 金融市场的一般功能 资源配置与转化、价格发现、风险分散和规避、宏观调控传导 金融市场功能发挥的条件 外部条件:法制健全、信息披露充分、市场进退有序 内部条件:国内、国际统一的市场;丰富的市场交易品种;健全的价格机制;必要的技术环境 七、货币市场货币市场

以期限在一年内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货币市场的特点

1. 交易期限短:①金融工具期限短(一年以内)②资金主要来源于居民企业

金融机构的闲置资金,主要用于调剂资金头寸

2. 流动性强:①金融工具期限短决定了其流动性强②货币市场的二级市场交

易相当活跃

3. 安全性高:①期限短流动性强②货币市场金融工具发行主体的信用等级高 4. 交易额大:货币市场是一个批发市场

货币市场的功能

1. 政府和企业调整资金余缺,满足短期融资需求:政府发行国库券;企业签

发商业票据,购买国库券、商业票据 2.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流动性管理 3. 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公开市场业务

4. 市场基准率生成:高安全性决定了其利率水平作为市场基准利率的地位

(一) 同业拆借市场;

同业拆借市场:金融机构同业间进行短期融资的市场 特点

1. 源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要求 2. 参与主体仅限于金融机构

3. 无担保,信用拆借,市场准入条件比较严格 4. 期限短、电讯化、高流动 5. 利率敏感,交易量大 功能

1. 为商业银行提供准备金管理的场所,提高其资金使用效率

2. 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短期资产组合管理的场所

3. 同业拆借利率是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能够灵敏准确地反映货币市场的资

金供求关系,对其他金融工具的利率具有重要的导向和牵动作用。

央行政策对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具有重要的影响: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同业拆借市场的资金供给降低利率上升。

著名同业拆借市场: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

(二) 回购协议市场

回购协议:证券持有人在卖出一定数量证券的同时,与证券买入方签订协议,

双方约定在将来某一日期由证券的出售方按约定的价格再将其出售的证券如数赎回。实际上是以证券为质押品而进行的一笔短期资金融通。

逆回购协议:与回购协议相对

回购协议市场:通过回购协议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特点:完全担保,安全性高

目的 进行货币政策操作 在保持良好流动性的基础上获得更高的收益 一方面,用暂时闲置的资金在安全保证的前提下获得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收益;另一方面,以持有的证券组合为担保获得急需的资金来源 地方政府 在美国的一些国家 作用:(我国货币市场的其他子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政府的金融宏观调控主要在回购协议市场进行。 期限与利率:证券流动性越高,回购利率越低,回购期限越长,回购利率越高。 (三) 国库券市场回购协议市场的参与者 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非金融机构企业 国库券:国家政府发行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短期债券。 国库券的特点:高安全性、高流动性、税收优惠

国库券市场的发行市场

发行人:政府及政府的授权部门,尤以财政部为主。 发行目的

融通短期资金,调节财政年度收支的暂时不平衡,弥补年度财政赤字 调节宏观经济: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

贴现发行:政府以低于国库券面值的价格向投资者发售国库券,到期后按面值偿付,面值与购买价之间的差额即为投资者的利息收益 荷兰式招标和美国式招标

以拍卖方式发行国库券,出价最高的购买者首先被满足,然后按照出价的高低顺序,购买者依次购得国库券,直到所有的国库券被售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购买者支付各自申报的价格,就是美国式招标,如果购买者支付所有中标者申报的最低价格,则是“荷兰式招标”。

美国式招标有利于形成符合市场要求的发行利率,即有利于形成市场化的债券发行价格发现机制;主要投标人之间可能因为共同的利益而联合起来,垄断发行市场,形成有利于他们的垄断价格。荷兰式招标方式可以避免联手形成垄断来操纵市场,从而获得暴利的情况;有利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价格的统一,减少中介机构进行投机的可能性;能够增加需求,使招标结果有利于发行人。 一级交易商:是指具备一定资格、可以直接向国库券发行部门承销和投标国库券的交易商团体,一般包括资金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 流通市场参与者

央行:货币政策操作。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实现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相统一的投资组合管理。 非金融企业和居民个人:通过金融中介(如货币市场基金)参与国库券交易 (四) 票据市场 商业票据市场 商业票据:一种由企业开具,无担保、可流通、期限短的债务性融资本票。 发行人:工商企业,财务公司 投资人:商业银行、保险公司、非金融企业、信托机构、养老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等。 发行方式:贴现方式 直接募集:不经过交易商或中介机构,商业票据的发行人直接将票据出售给投资人 交易商募集:发行人通过交易商来销售票据 贷款承诺:也叫信用额度,即银行承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一确定的条件向商业票据的发行人提供一定数额的贷款,为此,商业票据的发行人要向商业银行支付一定的承诺费。贷款承诺降低了商业票据发行人的流动性风险 银行承兑汇票: 承兑:商业汇票到期前,汇票付款人或指定银行确认票据记明事项,承诺在汇票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给汇票持有人并在汇票上签名盖章的行为。 银行承兑汇票将企业信用转化为银行信用,降低了商业票据的风险 票据贴现市场 贴现 票据持有人将未到期票据转让给银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行,银行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额支付给票据持有人 转贴现 票据在银行之间进行贴现 满足商业银行等金融该机构间相互融资的需要 再贴现 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办理的贴现业务 中央银行调节市场利率和货币供给量、实施货币政策 贴现利息=汇票面额×实际贴现天数×月贴现利率/30 实际贴现额=汇票面额-贴现利息

中央银行票据

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

作用:减少商业银行可贷资金,调控货币量

(五)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有商业银行发行的具有固定面额、固定期限、可以流通转让的大额存款凭证。

特点:存单面额大,不记名,二级市场非常发达、交易活跃;利率略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对购买者而言定期,收益高于存款

功能:

是商业银行调整流动性的重要场所

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引入了负债管理的理念 是大宗短期闲置资金的重要运用方式。

我国特点:面额小;绝大部分为城乡居民个人,少部分企事业单位;利率高,流动性差,未形成二级市场;缺失“面额大,流动性强”的特点

(六) 国际货币市场

欧洲货币市场:独立于各国国内的货币市场专门设立一个国际市场,该市场中世界各国参与者可不受任何一国国内政策法令约束,自由参与市场交易活动,交易使用的货币可以是任何一种可以自由兑换但非市场所在国家的货币。 票据发行便利:银行承诺在确定的时间内(通常5年)买入票据发行公司连续发行的无法出售给其他投资者的商业票据。

资本市场的特点

1. 交易工具的其期限长

2. 筹集的目的是是满足投资性需求 3. 交易规模大

4. 二级市场收益不确定

资本市场的功能

1. 筹资与投资的平台:企业筹集中长期投资性资金,投资者进行金融资产配

置组合

2. 有效配置资源的场所 3. 促进购并与重组

4.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证券发行

证券发行人:政府组织、金融机构或者企业。

证券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工商企业、金融机构、证券经营组织

证券中介机构:负担承销业务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或信托投资公司;相关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

发行方式

私募发行:向少数特定投资者发行证券的一种投资方式,也称非公开发行或者定向增发

公募发行:向广泛的非特定投资者发行证券

直接发行:发行人不通过证券承销机构而自己发行证券

间接发行:承销发行。发行人不直接参与证券的发行过程,而是委托给一家或几家证券承销机构承销

1) 代销:代理发行机构不垫付资金,只负责按发行人的条件推销,发行风

险又发行人自行承担,手续费一般较低

八、资本市场

持久、缓慢 2) 包销:代理发行机构用自己的资金先买下全部待发行证券,然后按市场济政策 财政政策 汇率政策 从结构上影响(进出口,投资套利) 条件转手出去,若有滞销证券,可减价出售或自己持有 产业生命周期 初创、成长、成熟、衰退 公司经营分析 公司获利能力和公司竞争地位分析 证券经纪人:在证券交易所充当交易中介而收取佣金的商人;不担风险,只收公司状况 公司会计数据分发现会计记录存在多大的扭曲和不实,并进行佣金 析 修正 证券商:买卖证券的商人;自负盈亏 公司财务分析 评估在何种程度上执行了既定战略、达到既定第二经纪人:交易所经纪人与外界证券商或客户的中介人 目标 证券上市:证券在证券交易所登记注册,并有权在交易所挂牌买卖 技术分析理论基础的假设 证券交易所:专门的、有组织的证券买卖集中交易的场所,一般是由经纪人、1. 市场行为包括一切信息 证券商组成的会员制组织 2. 价格沿趋势波动并保持趋势 柜台交易市场:通过各家证券商所设的专门柜台进行证券买卖的市场,店头市3. 历史会重演 场 无形市场:通过计算机、电话、电信方式进行证券交易的市场,实际上是证券资本市场国际化:指的是资本市场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本可以在市场上交易的一个电信网络 自由流入或者流出。 交易成本 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衡量: 显性成本:手续费、税费、通信费 1. 市场进入的限制(负相关) 隐性成本:价差和信息成本 2. 市场机构与品种的丰富程度(正相关) 3. 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的联动程度(正相关) 证券投资分析 基本面分析:分析经济运行周期、宏观经济政策、产业生命周期以及上市公司本身的状况对证券市场、和特定股票行市的影响 技术分析:通过分析证券市场的市场行为,对市场未来的价格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的研究活动。 证券投资的基本面分析 证券价格变动/明细 宏观经济周期运行 大体相一致;提前1个月到半年 宏观经货币政策 直接、迅速 九、衍生工具

衍生工具:在一定的原生工具或基础性工具之上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形式是载明买卖双方交易品种、价格、数量、交割时间和地点等内容的规范化或标准化合约与证券

可转换证券:被赋予了股票转换权的公司债券。发行公司事先规定债权人可以选择有利时机,按发行时规定的条件把其债券转换成发行公司的等值普通股票 权证:由上市公司发行,赋予持有人能够按照特定的价格在特定的时间内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该上市公司普通股票的选择权凭证。

远期合约:合约双方承诺以当前约定的条件在未来规定的日期交易商品或金融工具的合约。

期货:交易的买卖对象或标的物由有组织的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标准化合约 期权:在未来一定使其可以买卖某种商品或资产的权利

互换:交易双方通过签订合约形式在规定的时间调换货币或利率,或者货币利率同时交换,达到规避管制、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

期货、期权、远期合约的区别 期货 标的物 交易地点 竞价方式 投资者权利与义务的对称性 商品或期货合约 期货交易所 公开竞价 双向合约,交易双方都要承担期货合约到期交割的义务,如果不愿实际交割,则必须在有效期内对冲 买卖双方都要交纳一定数额的履约保证金 期权 一种商品或期货合约选择权的买卖权利 交易所或银行柜台 远期合约 商品或金融工具 场外交易 买卖双方自行议价 单向合约,期权的买方在支付保险金后即取得履行或不履行买卖期权合约的权利,而不必承担义务。 买方不需交纳履约保证金,只要求卖方交纳履约保证金,以表明他具有相应的履行期权合约的财力。 保证金制度 是否收取或收多少保证金由交易双方私下商定 结算方式 盈亏的特点 由结算所或结算公司负责结算 双方盈利和亏损无止境 平仓或实物交割 履约方式 期权买方的收益不固定,亏损只限于保险费;卖方反之 平仓、执行或到期。 实物交割 由买卖双方直接结算 双方盈利和亏损无止境 衍生工具的特征;

1. 跨期交易:衍生工具是为了规避或防范未来价格、利率、汇率等变化风险

和创设的合约,合约标的物的实际交割、交收或者清算都是在未来约定的时间进行,所以,衍生工具所载明标的物的交易是跨期交易。

2. 杠杆效应:借助不到合约标的物价值的5%-10%的保证金,或者支付一定

比例的权益费而获得一定数量合约标的物在未来时间交易的权利。 3. 高风险型:衍生工具价格变化具有显著的不确定性

4. 合约存续的短期性:衍生工具的存续期限都是短期的,一般不超过一年。

衍生工具的功能

1. 套期保值、价格发现、投机套利

2. 套期保值:确定未来的价格以规避未来价格的波动风险

3. 价格发现:在充分竞争和完全有效的市场下,衍生工具价格能够准确反映

交易者对标的物未来价格的预期

4. 投机套利:衍生工具交易采用现金结算使衍生工具成为一类投资品

衍生工具分类

1. 2. 3. 4.

法律形式:契约型衍生工具 证券型衍生工具

基础工具:商品类衍生工具 金融类衍生工具 其他类衍生工具

分先-收益的对称性:风险对称型衍生工具 风险不对称型衍生工具 是否赋予持有人选择权:期货类衍生工具 期权类衍生工具

无收益资产的现货-远期平价理论

远期价格等于其标的资产现货价格的终值F(t)=S(t)e^r(T-t) 支付已知收益的现货-远期平价理论

支付已知收益的远期合约价格等于现货价格减去已知收益的终值F(t)=(S(t)-I)e^r(T-t)

支付已知收益率的现货-远期平价理论

支付已知收益的远期合约价格等于现货价按扣除已知收益率q后的无风险利率r-q终值F(t)=(S(t)-I)e^r(T-t)

无套利市场均衡

复制组合与被复制品完全等价,当如果复制品或者被复制品市场价格出现失衡,就会引起套利交易,结果就会使两者价格复位,形成无套利均衡

互换交易的功能

1. 2. 3. 4.

保值

降低融资成本 财务结构调整 规

避管制

远期合约与期货价格公式

远期合约与期货价格=现货价格+持有成本+融资成本-标的资产在合约期限内的收益

十、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机构:是从事金融活动的企业组织,它通常以一定量的自有资金为营运资本,通过吸收存款、发行各种证券、接受他人的财产委托等形式形成资金来源,而后通过贷款、投资等形式运营资金,并且在向社会提供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取得收益。

与社会经济各部门联系最广泛的经济组织。

功能:便利支付结算;促进资金融通;降低交易成本;改善信息不对称;转移与管理风险;创造信用与存款货币。

金融机构与一般经济组织的区别 经营对象与经营内容 经营关系与活动原则 经营风险及影响

金融机构的类型:

存款类与非存款类;管理性与营业性;商业性与金融性;国内与国际

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形成:1944年7月,同盟国确立战后货币制度即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趋势

1. 义务、组织、技术和管理不断创新 2. 业务综合化 3. 注重兼并重组 4. 经营全球化

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 专业银行 存款类金信用合作社 融机构 财务公司 金融租赁公司 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世界银行 界国际金融公司 全球性金融银国际开发协会 机构 行多边投资保证机构 集国际投资争端处理中心 团 保险公司 国际清算银行 信托投资公司 亚洲开发银行 区域性金融证券机构 非洲开发银行 机构 泛美开发银行 非存款类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金融机构 期货类机构 黄金投融资机构 专业融资公司 信用服务机构 分业经营:对金融机构业务范围进行某种程度的分离管制 混业经营:允许各类金融机构业务范围有交叉,可以进行综合经营 优点 缺点 分业经营提高业务的专业技术和专业业务分离,难以开展必要的(混业经管理水平 业务竞争 营反之) 避免竞争摩擦和混业经营可各行业间无法优势互补 能出现的内部协调困难问题 保证金融机构自身及客户的不利于本国金融机构进行公安全,控制金融机构的业务平的国际竞争 风险 经营体制 主张分业经营 主张混业经营 对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影响 混业经营是否会产生利益冲突 混业经营会扩大金融机构的风险,并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 混业经营必然产生利益冲突,并损害投资者或存款人的利益 混业经营会产生规模巨大的超级金融机构,在市场上占据较大的份额形成垄断,不利于公平竞争,分业经营有利于形成多元化金融中介体系,有利于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 金融机构规模太大会产生规模不经济,而且金融机构的投入品具有专有性,业务范围太广反而提高了经营风险,造成范围不经济 哪种体制有利于加强竞争和提高效率 哪种体制更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 十一、存款类金融机构 混业经营的多元化经营有利于存款类金融机构:(银行类金融机构)接受个人和机构存款并发放贷款的金融分散金融风险,利于稳定 机构。以存款为主要负债,以贷款为主要资产,以办理转账结算为主要中间业务,直接参与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混业经营尽管存在潜在的利益按……分类 可分为 冲突问题,但由于市场的约束业务活动的目标 管理性、商业性、政策性 机制与有关监督制度的存在,投资者的国别或业务范围 国际性、全国性、地方性 它们不会成为现实 存款类金融机构间的相互关系:相互补充、相互竞争 分业经营体制下少数大金融机构也可以占据很大的市场份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运作特点:公众性、风险性、服务性 额,形成事实上的垄断,而允职能与作用 许个金融机构之间业务交叉经充当信用中介,事先对全社会的资源配置 营,可以增加金融服务的攻充当支付中介,对经济稳定和增长发挥重要作用 击,有利于市场竞争,金融机创造信用与存款货币,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 构也可以更便利地创新复合型转移与管理风险,实现金融、经济的安全运行 金融产品,退稿金融体系的效提供各种服务便利,满足经济发展的各种金融服务需求 率 混业经营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业务运作的内在要求:公信力,流动性,收集、辨识、筛选信息的能力 经济的优势,因为金融机构在商业银行 信息收集和处理。受托监控、以存款为主要负债,以贷款为主要资产、以支付结算为主要中间业务,并直接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宫灯是参与存款货币创造的金融机构 相同的,统一金融机构经营多组织形式 例子 种业务可以重复利用信息、资总分行制 银行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在各地普遍设立分普遍 本、销售网络以及声誉等资支行并形成庞大银行网络的银行制度 源。 单一制 单元制,不舍任何分支机构的银行制度 美国的一些州 控股公司一家控股公司持有一家或多家银行的股份,美国很多银行,如制 或者是控股公司下设多个子公司的组织形式 美国花旗银行 连锁银行某一人或某一集团购买若干家独立银行的多 制 数股票,从而控制这些银行的组织形式 商业银行的业务 业务解释 作用、特点 表资产现金资产 库存现金、存放中央银行和同业的存保持流动性 内业务 款等 业信贷资产 贷款和票据贴现 务 证券投资 增加收益来源;实现资产多样化,分散风险,保持流动性 负债被动负债 通过吸收存款来筹集业务 资金(见下表) 主动负债 通过发行各种金融工具主动吸收资金 最原始、最主要的负债业务 其他负债 银行核心资本 资本 附属资本 表中间业务 外业创新的表外业务 务 金融债券、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期限长,利于资金来源稳定;同时保持流动性和较高的收益 借入款:对央行的再贴现再贷款,对弥补暂时的资同业的拆借,其他金融机构的借款 金不足 临时占用资金:为客户提供服务时临 时占用的资金 普通股、不可收回的优先股、资金盈开展各项业务余、留存收益、可转换的资本债务、的基础;发生各种补偿准备金等所有者权益 意外损失时的未公开的准备金、资产重估准备金、弥补和保障 呆账准备、长期次级债等 结算、代理、信托、理财、信息咨询风险小、收入等,不发生借贷性的信用关系 稳定 不直接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但与表内满足客户对金业务关系密切,又称或有资产/负债业融服务的新要务;如贷款承诺、担保、回购协议、求,高利润、票据发行便利和衍生性的互换、期高风险 货、期权、远期合约 存款 活期存款 随时存取并可直接开立支票账户的存款,支票账户存款或往来账务存款,一般无息 定期存款 存期固定且较长、利息较高 储蓄存款 针对居民个人的计息存款;活期储蓄存款和定期储蓄存款,一般不能签发支票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原则: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 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信用风险:违约风险;借款人不能按契约规定偿还本息而使债权人受损的风险 市场风险:市场价格波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利率风险,汇率风险 流动性风险:无法提供足额资金来应付客户提现或贷款需求时引起的风险 操作风险: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计算机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政策性银行

由政府发起或出资建立,按照国家宏观政策要求,在限定的业务领域从事银行业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目标是配合并服务政府的产业政策和经济 社会发展规划,推动经济的可持续与协调发展。

特性

1. 不以盈利为经营目标

2. 具有特定的业务领域和对象 3. 资金运作的特殊性

作用

1. 补充和完善市场融资机制 2. 诱导和牵制商业性资金的流向 3. 提供专业性的金融服务

合作金融机构

按照国际通行的合作原则,以股金为资本、以入股者为服务对象、以基本金融业务为经营内容的金融合作组织

特性

1. 自愿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民主性:所有成员地位平等,不按出资额排序;民主管理,一人一票;收益共享,风险共担 2. 合作性:资本的合作 作用

1. 增强个体或弱势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通过必要的资金支持和金

融服务来扶持农民或小生产者,保护其生产积极性,使个体经济或小规模经济在互惠互利中增强生存发展能力 2. 降低个体经济获取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汽车金融服务公司 金融担保公司 金融信息咨询服务类公司 业务运作及其特点 1. 不直接参与货币创造过程 2. 资金来源与运作方式各异 3. 专业化程度高,业务之间存在较大区别 4. 业务承担的风险不同,相互的传染性较弱 5. 业务的开展与金融市场密切相关,对金融资产价格变动非常敏感

十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

分类 投资类 证券公司 投资基金公司 其他投资类金融机构 保险公司 社会保障机构 信托投资公司 金融租赁公司 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发展条件 1. 经济与科技条件 2. 金融创新 3. 法律规范与监督 投资类金融机构特点 1. 以有价证券为业务活动的载体 2. 业务专业性高,风险大 3. 业务必须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投资类金融机构作用 1. 促进证券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 2. 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而信息搜寻成本 3. 通过专业技术与知识为投资者规避风险、分散风险和转移风险提供可能

保障类 其他非存款类 证券公司的类型 1. 专业性证券公司 2. 商业银行拥有的证券公司 3. 全能型银行直接经营真全公司业务

4. 大型跨国公司的理财公司从事证券业务 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 证券承销业务 证券经营业务 证券公司借助自己在证券市场是的信誉和营业网点,在规定的发行有效期限内将证券销售出去 证券公司通过其设立的营业场所和在证券交易所的细微,接受可恶委托,按照客户的要求,代理客户买卖证券 证券公司用自己可以自主支配的资金或证券,以盈利为目的,通过证券市场从事买卖证券的经营行为 2. 业务具有独特的风险管理技术要求 3. 能够收取保费,结合大量分散的储蓄资金,通过对资金进行充分、安全的投资运作,即可增强偿付能力,有能获得收益 依据的标准 组织形态 基金发行的单位数量是否可增加或赎回 投资风险与收益 投资对象 投资基金的类型 公司型基金、契约型基金 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 证券自营业务 其他业务 成长型基金、收益型基金、平衡型基金 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期货基金、期权基金、指数基金和认股权证基金等 投资货币种类 美元、日元、欧元市场基金 基金发行方式是否公开 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 投资基金管理公司:通过集中零散资金形成规模,依托专业化管理进行投资组 合,分散投资风险,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 投资基金公司特点 1. 2. 3. 4. 5. 集合理财、专业管理 组合投资、分散风险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严格监管、信息透明 独立托管、保障安全 保险类金融机构作用 1. 分散风险,补偿损失 2. 积蓄保险基金,促进资本形成,重新配置资金 3. 提供经济保障,稳定社会生活 保险公司主要业务与管理 1. 筹集资本金2. 出售保单2. 给付赔偿款4. 经营资产 投资基金公司作用 1. 提供高效的投资途径 2. 能够更高效低分散投资风险 社会保障 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和机会的人提供最低生活费或者补偿的制度,是保证社会安定的重要机制 社会保障的功能 1. 保障功能 2. 互济功能 3. 调整收入分配功能 信托:委托人为收受、保存、处置自己的财产,在信任他人的基础上委托他人 保障类金融机构运作特点 1. 业务经营符合大数定律 按自己的要求管理和处置归己所有的财产;受托人收委托人委托,并根据委托人的要求,替其本人或由其指定的第三者谋利益。

信托投资公司:以受托人身份专门从事信托业务的公司,其职能是接受客户委托,代客户管理、经营、处置财产。

信托机构的经营特点

1. 服

2. 与资本市场关系非常密切 3. 服务对象范围广泛

4. 经营中不需要提取准备金

金融租赁:又叫资本租赁,是一种通过融资租赁形式获取资金支持的金融业务。通常由使用设备的机构或个人提出要求,租赁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作为出租人,出资购买设备并将其交给承租人使用。

金融租赁公司:专门为承租人提供资金融通的长期租赁公司。

金融租赁公司承担风险的方式

1. 2. 3. 4. 5. 6. 7.

自担风险 直接租赁 经营租赁 回租

与其他机构分担风险: 联合租赁 杠杆租赁

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从事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并提供相关汽车金融服务的专业机构 金融担保:以金融债权为对象的担保。 金融担保公司:专业从事信用担保的金融中介组织,为受信者提供信用保证。 金融信息咨询服务公司:集合各种必要的财务收支和经营活动信息,专业化地从事对特定对象进行财务分析、信用调查等经济活动,出具必要的分析报告或文件,为客户提供有关债务人清偿能力信息的专业信息服务机构 十三、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专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统一管理金融活动并代表政府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的金融管理机构。 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 单一中央银行制 一元式 只设一家,总分行制 大多数国家 二元式 中央地方两级相对独立 美国联邦储蓄 跨国中央银行制 若干国家联合组建 欧洲中央银行 复合中央银行制 一家商业银行兼中央银行 计划经济 准中央银行制 政府授权商业银行或类似中央银行的新加坡、香港 机构部分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职能 作用 发行的通过国家授权,集中垄断货币发行,向社会调控货币数量,维护银行 提供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货币 币值稳定 集中存款准备金,充当最后贷款人,组织参维护金融机构的正常银行的加和管理全国清算业务,监督管理金融业;运作、保持安全 银行 为金融机构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安全和其他服务 代理国库;代理发行政府债券;向政府融通监督管理金融业,调政府的资金,提供特定信贷支持;管理经营国际储控宏观经济,代表政银行 备;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种国际府参与国际金融事金融租赁公司业务运作特点

1. 面对单一客户,客户管理很重要

2. 提供的租赁物通常是袁野设备,经营风险小 3. 长期占用资金,负债任务重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各国主要用于清理银行不良资产的金融机构。银行出现危机或存在大量不良债权时由政府设立,通过剥离银行不良债权向银行系统注入资金,通过有效的资产管理和资产变现,尽可能多地从所接受的不良资产中回收价值。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管理和处置资产时从事的业务:追偿债务;对所收购的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进行租赁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重组;债权转股权,并对企业阶段性持股;资产管理范围内公司的上市推荐及债权、股票承销;发行金融债权,向金融机构款;提供财务及法律咨询、资产及项目评估等服务

金融活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实施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提供经济信息服务

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

务,并为政府提供融资、国库收支等服务 经济体系运作:为经济发展创造货币和信用条件,为经济稳定提供保障(货币政策) 1. 国家宏观经济:中央银行是国家最重要的宏观调控部门(管理金融活动) 2. 对外金融关系:中央银行是现代国际经济联系与合作纽带(金融关系) 业务 含义、内容 工具、意义 负货币发行 两重含义:货币从央行的发再贴现、再贷款、黄金外债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汇收购、公开市场操作 业业务库流到社会;货币从中务 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 存款 业务构成:金融机构;国库目的:三个利于:调控信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存贷规模与货币供应量;维款,外国存款,特定机构存护金融业安全;国内清算 款 其发行中央银行债券与票据 从社会回笼资金,调控货他 币供应量 对外债务 对外国银行、外国中央银平衡国际收支;维持本币行、国际金融机构的负债;汇率的基本稳定;应付货在国外发行的中央银行债券 币危机或金融动荡 资本业务 中央银行筹集、维持和补充自由资本 资贴现及放款 产证券 在公开市场上进行证券买卖调控基础货币 业操作(政府债券、央行票务 据、回购协议等优质证券) 黄金和外汇储稳定币值,稳定本币对外汇率,调节国际收支,防止出备 现国际支付困难或危机 其他资产 代收款项、固定资产等 中央银行的清算业务 中央银行最为易购支付清算体系的管理者和参与者,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使金融机构的债券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顺利完成,并维护支付系统的稳定运行,从而保证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的业务 作用:

1. 支持跨行支付结算

2. 支持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3. 利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 4. 利于防范和控制支付风险 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一般原则

非盈利性、流动性、主动性、公开性

中央银行独立性

中央银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利、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中央银行独立性辩证关系

1. 中央银行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2. 中央银行对政府保持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十四、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有限资源下,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对执行交易媒介和资产只能的货币产生的总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货币单位的数量;Md

实际货币需求: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货币余额;Md/P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 M=PQ/V

强调的是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的基本原理

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交易方程式(费雪方程式)

① MV=PT ② P=MV/T ③ M=PT/V=1/V PT

表述的是一种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变动关系的理论,强调的是货币数量对价格的决定作用,是货币数量说的一种表述 剑桥方程式

Md=Kpy (重点放在货币的持有方面;认为货币需求与人们的财富或名义收入之间保持一定的比率)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通过分析持有货币的交易预防投机三大动机,提出了货币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货币需求动机

交易动机:为了应付日常的商品交易而必然需要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预防动机:为了应付不测之需而持有货币的动机 投机动机:为了保存价值或财富

现代凯恩斯学派:平方根定律、立方根定律、资产组合模型。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将货币视为各种资产中的一种,通过对影响货币需求三种因素(收入或财富、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的分析,提出了货币需求函数公式。

弗里德曼认为:永恒收入自身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利率虽然经常变动,但货币需求对其变动不敏感,因此货币需求时可测的,且相对稳定。货币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于货币供给方面。

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货币需求的影响

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货币化;乡镇企业 2. 企业改革:投资扩张

3. 价格体制改革,物价上涨,交易性货币需求增加 4. 居民分配体制改革,居民收入增加

5. 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减少,预防性货币需求增加

十五、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或抽离货币的行为过程 货币供给量 一国各经济主体持有的、有银行系统供应的债务总量(存量、名义、量值) 现金 由中央银行供给 中央银行的负债 存款货币 由商业银行供给 商业银行的存款性负债 银行体制 货币供给机制 市场经济 二级银行体制:中央银行提供和调节基基础货币——存款础货币;存款货币银行创造存款货币 货币 计划经济 复合银行体制 货币供给源流合一 银行系统供给货币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 实行完全的信用货币流通 2. 实行比例存款准备金制度 3. 广泛采用非现金结算方式

货币供给基本模型:MS=Bm

基础货币: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处于流通中由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的总和

银行体系准备金:银行为应对现金提取和结算支付而保有的,银行体系维持流动性的基本保证。主要有以下两种存在方式:

库存现金:已经从中央银行发行库中刚提出来而尚未被公众提走的部分 准备金存款: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账户上的存款;根据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要求计提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经营角色和运营需要存入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的存在形式 1. 中央银行账户上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存款 2. 商业银行业务库中的库存现金 3. 存放在同业账户上可随时支取的存款 现金漏损率: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提现率 原始存款:商业银行接受的客户以现金方式存入的存款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而形成的准备金存款 派生存款: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派生的存款 存款扩张倍数:存款乘数;K=D/P=1/(R+C+E) 货币乘数: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居民 持币行为;对储蓄种类的选择;资产选择行为 企业 持币行为;资产选择行为;贷款需要 金融机构 超额准备金率;再贷款;贷款意愿 政府 政策 十六、货币均衡 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 健全的利率机制:利率反映并调节货币供求 发达的金融市场:货币与其他金融工具便利而有效地相互转化 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般商品;加工的货物、货物修理、各种运输工具货物 在港口购买的货物和非货币性黄金 服务 运输、旅游、通信、建筑、金融、广告、音像…… 职工报酬:本国支付给非居民工人的报酬以及本国经常项目 居民从外国获得的短期性报酬 收入 投资收益: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产生的收入和支出 除资本转移外的所有转移:援助捐赠战争赔款侨汇经常转移 等 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交易 资本与金资本项目 融项目 金融项目 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 储备资产 外汇储备等 净误差与遗漏 通货膨胀 含义:是指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要点:与纸币流通相联;通过物价上涨表现出来;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 通货紧缩 货币供给不足而引起货币升值,物价普遍、持续下降的货币现象 通货紧缩的社会经济效应 短期:提高社会购买力; 长期:经济衰退、失业增加;投资和需求不足;破坏信用关系 通货紧缩的治理 扩大有效需求;调整和改善供给结构;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收入政策 通货膨胀的分类 分类标准 类别 表现 公开型通货膨胀 显性通货膨胀,完全通过一般物价水平明显而直接上涨的形式反映出来,通货膨胀率就等于物价上涨率 隐秘型通货膨胀 由于价格管制而使物价不能或不能完全地随货币量的增加而上涨,但在现行价格水平及相应的购买力条件下,就会出现商品普遍短缺、有价无货、凭票证供应、黑市猖獗等现象 价格上涨程度 爬行通货膨胀 年平均上涨率1-3%,而且不会导致通胀预期 3-10% 温和 恶性 10%以上 预期 预期 非预期 原因 需求拉动型 社会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社会总供给 成本推进型 生产成本提高 供求混合推进型 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同时作用 结构失调型 国民经济部门结构或比例结构失调 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 劳动生产率增一国劳动生产率增长较慢的部门的工人要求与劳动生产率增长长速度差异 较快部门的工资看齐,使劳动生产率增长较慢部门的成产成本上升,进而造成物价整体水平上升 “瓶颈”制约 由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配置严重失衡,有些产业产能过剩,有些行业严重滞后,形成经济发展“瓶颈”。“瓶颈”部门的价格因供不应求而上涨,引起其他部门的连锁反应,形成价格上涨 需求转移 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的转移跟不上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的转移,需求增加的行业价格和工资上涨,需求减少的行业因为价格和工资的黏性未必下降,导致物价总水平上升 通货膨胀的度量 优点 缺点 居民消 直接与日常生活相联只是社会最终产品费物价系 的一部分,不能说指数 明全面的情况 综合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消费品 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反映大宗生产资料和消费批发物资料批发价格变动程度和价指数 趋势 使之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相一致,因此无论通胀水平多高,与之相对应的失业率都只是自然失业率。通过增发货币的方式来维持较高就业水平是不可取的。 我国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只是存在于开始阶段极短的时间内,并且只有在有反映出厂价格或收购不包括第三产业的效需求严重不足时,爬行或温和型通货膨胀才能对经济发展起一定的促进作价格的变化,据此预价格,反应面窄,用,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利大于弊。 判零售商品价格的变可能导致信号失真 通货膨胀类型 治理 动 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 当年价格计算的本期GDP计算基础比CPI广容易受到价格结构需求拉动型 增加有效供给 和以基期不变价格计算的泛,涉及全部商品和的影响;统计量GDP平工资推动型 紧缩性的收入政策 本期GDP的比率,综合服务,更加准确和全大,一年公布一成本推动型 减指数 利润推动型 制定反垄断法;控制货币供应量 反映物价水平变动情况 面地反映一般物价水次,不够及时 供求混合型 双管齐下 平走向 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差异 通货膨胀的社会效应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改善资源配置 强制储蓄效应 在支出不变时由于物价上涨而减少实际消费和储蓄 结构失调型 “瓶颈”制约 需求转移 收入分配效应 收入再分配 居民/企业;债权人/债务人 通货膨胀治理政策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为避免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货币需求和金融资产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基础货币投放、提高利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损失而调整资产结构 的结构 紧缩性财政政策:削减政府支出和加税 恶性通胀下的危机效应 社会和政治动荡 增加有效供给:通过减税来刺激投资和产出的增长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紧缩性的收入政策:以物价指导线来确定控制各部门工资增长率,管制或冻结促进论 长期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时,实施通货工资 膨胀政策,刺激有效需求 促退论 降低经济运行效率:过度资金需求;生产性投资减少;价格管制 中性论 公正基于其预期,会对物价上涨做出合理的行为调整 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 通货膨胀与就业存在着一种替代关系:要是失业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就必须忍受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反之则相反。 弗里德曼“自然失业率假说”:长期内经济主体将不断调整其通货膨胀预期, 十七、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调控机理 1. 通过调控货币供求追求货币均衡,保持币值稳定 2. 通过调控货币供求追求社会总供求的内外均衡,促进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3. 通过利率和汇率调节促进消费、储蓄与投资,影响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作用 通过决定或改变货币乘数来影响货币供给,对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有很强的作用力 优缺点 货币政策目标 币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操作指标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出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是重要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和传导后能够以一定的准确度达到的政策变量;常用的是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和汇率也可。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的基本要求 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扰性 中介指标 优缺点 利率 可测性与相关性强,可控性和抗扰性差 货币供应量 相关性好,在金融稳定发展阶段可控性可测性抗扰性均较好;今年来随着金融创新的活跃,可控性可测性抗扰性均在下降。 其贷款量 相关性、可测性、可控性均较好,但属于行政手段,不利于市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所作的政策性规定) 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 他场发展,且随着金融发展相关性减弱(计划经济国家和金融不 指发达国家) 选择性消费信用控制 标 汇率 可测性好,可控性相关性抗扰性均较差(对外依赖大的国家和货币政实行本币与某国货币挂钩的国家) 策工具 证券市场信用控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与作用: 制 1. 效果强烈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都会产生显著影响 2. 对各类存款机构的冲击不同,不易把握货币政策的操作力度与效果 3. 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干扰比较大,增加了银行流动性风险和管理的难度降低银行盈利 调整再贴现率以追求1. 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甚短期供求平衡,一方至市场的变化可能违背中央银面影响商业银行的借行的政策意愿 入成本,一方面反映2. 调节作用有限 中央政策意向,对市3. 引起市场利率大幅波动,加大场利率有导向作用。 利率风险,干扰市场机制 4. 加大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 调节金融机构的准备1. 主动性强 2. 灵活性强 金和基础货币,进而3. 调控效果和缓 4. 告示效果强 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5.影响证券市场价格 量的政策 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 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和信用交易的保证金比率进行限制,并随时证据证不动产信用控制 优惠利率 预缴紧扣保证金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直接信用控制 间接信用引导 券市场的状况加以调整 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的限制性措施 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才去鼓励性措施 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预缴相当于进口商品总值一定比例的存款,以抑制进口过快增长 规定利率限额;采用信用配额;规定金融该机构流动性比率;直接干预(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放款范围等) 道义劝告、窗口指导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经济行为主体社

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

会各经济变量

十八、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

狭义:一国(地区)的中央银行或金融将监管当局依据法律法规,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

广义:还包括各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

金融监管的要素

监管主体:依法对金融业实施监督和管理的政府机构

监管客体:被监管者,专门从事金融业经营和投资活动的企业、组织、单位和个人 监管工具

4. 有利于防止金融风险发生

5. 有利于中央银行贯彻执行货币政策

金融监管的目标

1. 2. 3. 4.

确保金融稳定安全,防范金融风险 保护金融给消费者权益 增进金融体系的效率

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促进公平竞争

金融监管的原则

1. 2. 3. 4. 5. 6. 7. 8. 9.

依法监管与严格执行 不干涉金融机构内部管理 综合性与系统性监督 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有机统一

“内控”与“外控”相结合 监管适度与合理竞争 稳健运行与风险预防 监管成本与效率

金融监管的内容

1. 市场准入监管:具有素质较高的管理人员和最低限度的认缴资本额

2. 业务运营监管:业务经营的合法合规性,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的稳妥可

靠性、流动性、盈利性,内部管理水平和内控制度的健全性

3. 市场退出监管:关注公众的利益是否得到必要的保护、破产清算的标准和

程序是否严谨、被兼并或收购是否合理合法

金融监管作用

1.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2. 有利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良性运作 3. 有利于保持货币制度和金融秩序稳定

十九、金融发展

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1. 金融活动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2. 金融促进社会储蓄,并促进储蓄转化为投资 3. 金融活动节约交易成本,促进市场交易的发展 4. 金融业的发展直接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不良影响

1. 因金融总量失控出现通货膨胀、信用膨胀,导致社会总供求失衡,危害经

济发展

2. 因金融业经营问题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而引发金融危机 3. 金融创新过度形成金融过度繁荣 国际货币制度 制度创新 国际金融监管制度 新技术 业务创新 金融工具 金融市场 新业务和新交易 创设新型金融机构 各类金融机构业务逐渐趋同 组织结构创新 金融机构组织形式不断创新 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频繁创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