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总则
1.1.1 为了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1.2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对于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膨胀土以及在地震和机械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基础设计,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应专业标准的规定。
1.1.3 地基基础设计,奕闹矛盾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修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统合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情况施工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
1.1.4 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地基
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2.1.2 基础
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
2.1.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
2.1.4 重力密度(重度)
单位体积岩土体所承受的重力,为岩土体的密度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2.1.5 岩体结构面
岩体内开裂的和易开裂的面,如层面、节理、断层、片理等,又称不连续构造面。
2.1.6 标准冻结深度
在地面平坦、裸露、城市之外的空旷场地中不少于10年的实测最大冻结深度的平均值
2.1.7 地基变形允许值
为保证建筑正常使用而确定的变形控制值
2.1.8 土岩组合地基
在建筑地基的主要受力层范围内,有下卧基岩表面坡度较大的地基;或石芽密布有出露的地基;或大块孤石或个别石芽出露的地基。
2.1.9 地基处理
为提高地基承载力,或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工程措施。
2.1.10 复合地基
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而形成的同土和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人工地基。
2.1.11 扩展基础
为扩散上部结构传过来的荷载,使作用在基底的压应力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设计要求,且基础内部的应力满足材料强度的设计桪,通过向侧边扩展一定底面积的基础。
2.1.12 无筋扩展基础
由砖、毛石、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灰土和三合土等材料组成的,且不需配置钢筋的墙下条形基础或柱下独立基础。
2.1.13 桩基础
由设置于岩土中的桩和连接于桩顶端的承台组成的基础
2.1.14 支挡结构
使岩土边坡保持稳定、控制位移、主要承受侧身荷载而建造的结构物。
2.1.15 基坑工程
为保证地面向下开挖形成的地下空间在地下结构施工期间的安全稳定所需的挡土结构及地下水控制、环境保护等措施的总称。 2.2 符号
3 基本规定
3.1.1 地基基础设计应根据地基复杂程度、建筑物规模和功能特征以及由于地基问题可能造成建筑物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程度分为三个设计等级,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表 3.0.1选用。
表 3.0.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设计等级 甲级 建筑和地基类型 重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 3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 体型复杂,层数相关相差超过10层的高低层连成一体建筑物 大面积的多层地下建筑物(如地下车库、商场、运动场等) 对地基变形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坡上建筑物(包括高边坡) 对原有工程影响较大的新建建筑物 场地和地基条件复杂的一般建筑物 位于复杂地质条件及软土地区的二层及二层以上地下室的基坑工程 开挖深度大于15m的基坑工程 周边环境条件复杂、环境保护要求高的基坑工程 乙级 丙级 除甲级、丙级以外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 除甲级、丙级以外的基坑工程 场地和地基条件简单、荷载分布均匀的七层及七层以下民用建筑及一般工业建筑;将要的轻型建筑物 非软土地区且场地地质条件简单、基坑周边环境条件简单、环境保护要求不高且开挖深度小于5.0m的基坑工程 3.1.2 根据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及长期荷载作用下地基变形对上部结构的影响程度,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所有建筑牪地基计息均应满足承载力计息的有关规定 2. 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物,均应按地基变形设计 3. 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作变形验算: 1)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130kPa,且体型复杂的建筑; 2) 在基础上及其附近有地面推载或相邻基础荷载差异较大,可能引起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时;
3) 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存在偏心荷载时 4) 相邻建筑距离近,可能发生倾斜时; 5) 地基内有厚度较大或厚薄不均的填土,其自重固结未完成时。 4. 对经常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和挡土墙等,以及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尚应验算其稳定性; 5. 基坑工程应进行稳定性验算; 6. 建筑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存在上浮问题时,尚应进行抗浮验算。
3.1.3 下表所列范围内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可不作变形验算。(表略)
3.1.4 地基基础设计前应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提供下列资料:
1) 有无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评价其危害程度; 2) 建筑物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及其均匀性,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以及对
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3) 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和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以及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4) 在抗震设防区应划分场地类别,并对饱和砂土及粉土进行液化判别; 5) 对可供采用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分析,提出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设
计方案建议;提供与设计要求相对应的地基承载力及变形计算参数,并对设计与施工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 6) 当工程需要时,尚应提供:深基坑开挖的边坡稳定计息和支护设计所需的岩土
技术参数,论证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基坑施工降水的有关技术参数及地下水控制方法的建议;用于计算地下水浮力的设防水位
2. 地基评价宜采用钻探取样、室内土工试验、触探,并结合其它原位测试方法进行。
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应提供载荷试验指标、抗剪强度指标、变形参数指标和触探资料、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应提供抗剪强度指标、变形参数指标和触探资料;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应提供及触探及必要的钻探和土工试验资料。 3. 建筑物地基均应进行施工验槽。当地基条件与原勘察报告不符时,应进行施工勘察。
3.1.5 地基基础设计时,所采用的作用效应与相应的抗力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或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时,传至基础或承台底面
上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状态下作用的标准组合;相应抭力应采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截面积估算)
2. 计算地基变形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准永久
组合,不应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相应的限值应为地基变形允许值; 3. 计算挡土墙、地基或滑坡稳定以及基础抗浮稳定时,作用效应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
作用的基本组合,但其分项系数均为1.0;
4. 在确定基础或桩基承台高度、支挡结构截面、计算基础或支挡结构内力、确定配筋和验
算材料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作用效应和相应的基底反力、挡土墙土压力以及滑坡推力,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当需要验算基础裂缝宽度时,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标准组合;
5. 基础设计安全等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结构重要性系数应按有关规范的规定采用,但
结构重要性系数gamma_0不应小于1.0。
3.1.6 地基基础设计时,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标准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k应按下式确定:
Sk = S_Gk + S_Q1k + phi_c2*S_Q2k + … + phi_cn*S_Qnk
其中:
S_Gk ——永久作用标准值Gk的效应
S_Qik ——第i个可变作用标准值Qik的效应
phi_ci —— 第i个可变作用Qi的组合值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取值。
2. 准永久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k应按下式确定:(quasi-permerennt)
Sk = S_Gk + phi_qi*S_Q1k + phi_q2*S_Q2k + … + phi_qn*S_Qnk 式中:
phi_qi —— 第i个可变作用的准永久值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取值。
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由可变作用控制的基本组合的效应值Sd,应按下式确定:
Sd = gamma_G*S_Gk + gamma_Q1*S_Q1k + gamma_Q2*phi_c2*S_Q2k + … + gamma_Qn*phi_cn*S_Qnk 式中:
gamma_G —— 永久作用的分项系数
gamma_Qi —— 第i个可变作用的分项系数
4. 对由永久作用控制的基本组合,也可采用简化原则,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d可
按下式确定: Sd = 1.35*Sk
Sk —— 标准组合的作用效应设计值。
3.1.7 地基基础的设计使用年限应不小于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
4 地基岩土的分类及工程特性指标
4.1 岩土的分类
4.1.1 作为建筑地基的岩土,可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
4.1.2 作为建筑地基的岩石,除应确定岩石的地质名称外,尚应按本规范第4.1.3条划分岩石的坚硬程度,按本规范第4.1.4条划分岩体的完整程度。岩石的风化程度可分为未风化、微风化、中等风化、强风化和全风化。
4.1.3 岩石的坚硬程度应根据岩块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f_tk按表4.1.3分为坚硬岩、软硬岩、较软岩、软岩和极软岩。当缺乏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资料或不能进行该项试验时,可在现场通过观察定性划分,划分标准可按本规范附录A.0.1条执行。
4.1.4 岩体完整程度应按表4.1.4划分为完整、较完整、较破碎和极破碎。当缺乏试验数据时可按本规范附录A.0.2 来确定。
4.1.5 碎石土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的土。碎石土可按表4.1.5分为飘石、块石、卵石、碎石、圆砾和角砾。
4.1.6 碎石土的密实度,可按表4.1.6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密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