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
跨文化意识视角下的导游词翻译
文/毕浩浩 王芳
摘 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本文论述了跨文化意识在导游词翻译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如何有效的在跨文化的视角下进行导游词的翻译,得出只有将跨文化意识与导游词翻译紧密结合才能使外国游客更加了解中国文化。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导游词;翻译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7-0151-02一、文化与旅游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旅游活动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相始终;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继承性、创造性、服务性和时空差异性;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在旅游经济、旅游管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巨大作用。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正在成为整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
文化与旅游的本职属性决定了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不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只有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注重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与开发,才会具有吸引游客的足够魅力,所以说文化是旅游的生命所系、灵魂之源。若是将文化与旅游割裂开来,文化将成为无本之木,而旅游也只能在低层次上徘徊不前。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二、跨文化意识
引用Hanvey(1979)的观点,跨文化意识指的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一般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对那些被认作是怪异的表面文化现象的认知;二是对那些与母语文化相反而又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显著的文化特征的认知;三是通过理性分析从而取得对文化特征的认知;四是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第四个层次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和“文化融入”的能力。导游词的翻译就是跨文化意识的展现。
三、导游词的功能及特点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导游词具有如下功能:(一)引导游客鉴赏。导游词的宗旨是通过对旅游景观绘声绘色地讲解、指点、评说,帮助旅游者欣赏景观,以达到游览的最佳效果。(二)传播文化知识。传统文化知识即向游客介绍有关旅游胜地的历史典故、地理风貌、风土人情、传说故事、民族习俗、古迹名胜、风景特色,使游客增长知识。(三)陶冶游客情操。导游词的语言应具有言之有理、有物、有情、有神等特点。通过语言艺术和技巧,给游客勾画出一幅幅立体的图画,构成生动的视觉形象,把旅游者引入一种特定的意境,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好的导游词应包括:内容充实、生动有趣、真实可信、实用性强、文化性强。
四、跨文化意识与导游词
人类自有文化就有文化交流。于冠西先生说:“人类文化
从整体上来说,是各国,各民族文化聚会,交流的产物。”导游词在很大程度上是向各国游客展示中国文化的契机,是文化交流的枢纽。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离开文化因素要全面准确地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不可能的。王佐良先生曾指出:“他(指翻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东西文化是世界上差异最大的两种文化,英语导游词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渠道,里面富含众多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信息,如四字成语、诗词、谚语、对联及文化空缺的词汇。如何把这些文化信息有效地传达给外国游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
五、跨文化意识视角下的导游词翻译(一)导游词中人名的翻译
有的中国的历史人物与外国的人物有相似之处,则可以从跨文化的角度恰当的运用类比的方法来翻译。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翻译成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孔夫子”翻译成希腊的亚里斯多德Aristoteles;“西施”翻译成埃及艳后克莉奥帕特拉cleopatra;“月老”翻译成中国的丘比特Chinese Cupid等。在跨文化意识的作用下,外国游客更容易理解。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如果人名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在西方文化中找到类比的对象,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加以说明。如:“秦始皇”可译成Qin Shihuang,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ted China in 221BC;“诸葛亮”可译成Zhu Geliang, outstanding statesman, military strategist and strategist of Shu 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或者有意者直接将其意为master mind。
(二)导游词中景点的翻译
旅游景点的翻译主要包括意译、直译、音译、意译加音译、直译加音译、意译加直译等几种。然而,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译法就需要译者具备敏锐的跨文化意识。例如,“炼丹湖”,有的地方直接翻译成Liandan Lake,就无法把这个景点的含义有效地传递给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若翻译成Immortality-pill-making Lake则偏重了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了译文与原文的最大近似值。又如:“断桥残雪”这个景点有很多翻译版本,Snow on the Broken Bridge, Snow Scene on the Broken Bridge, Melted Snow on the Broken Bridge等,但此类翻译都忽略了这个景点背后的故事。若翻译成Remnant Snow on the Broken Bridge或者Lingering Snow on the Broken Bridge就更能表现其景点丰富的内涵。再如:外国人更易于接受将“卢沟桥”翻译成Macro Polo Bridge而不是Lugou Bridge。景点翻译同样也可用类比的方法。介绍“天安门”时,如果仅仅说成是Tian’
2011.07 151
2011年07月
商业文化
beautiful mountain under heaven;“雁荡山—海上名山,
寰中绝胜”,famous mountain on the sea, the unique spot under heaven。此外,对于诗词中出现的会引起外国游客疑惑的地方我们要加以注解。如:介绍黄山的导游词,“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译成you won’t want to visit any other mountain after seeing Wu Yue but you won’t wish to see even Wu Yue after returning from Mount Huangshan. (Wu yue is the collective name given to China’s most important mountains)。
(七)导游词中谚语的翻译
世界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而文化的差异无处不在。导游词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因此,在遇到带有鲜明的文化色彩及地域色彩的汉语谚语时,可将导游词直译并适当加以解释或采用套译的手法,以达到进行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如:“愚公移山”可译为“Yugong movies a mountain.(Yugong is a legendary figure who has faith in himself in Chinese history)”;“关公面前耍大刀”译为“Guangong is a master in sword skill in Chinese history)”。“说曹操,曹操就到”译为“Speak of angels, you will hear their wings.”
(八)导游词中对联的翻译
对联作为由中国人民创造并在中国人民中间流行的一种文学形式,有着其独特的特征。即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也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导游词中对联的翻译在传达其准确的涵义前提下,尽力保持对联的结构特征。如:“云间陆土龙,日下荀鸣鹤”,对称结构非常明显优美,“云间”对“日下”,“陆土龙”对“荀鸣鹤”。当我们把他们直译成“Amidst clouds is a man named Lu Tulong”和“under the sun is another called Xunminghe”,其优美并且典型的对称结构被保留得很好。“Amidst clouds”对“Under the sun”,“named”对“called”,“Lu Tulong”对“Xun Ming he”。
结语:导游词承载着中国的文化,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沉积而来的。在跨文化意识的视角下进行的导游词的翻译是一种文化转化的过程,其翻译结果必须充分展现文化的内涵,使游客从翻译文本中体会到景点的文化意蕴,使中国的文化为世人知晓接受。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者简介:毕浩浩(1984.06—),女,汉族,湖北荆州人,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王芳(1986.02—),女,汉族,湖北荆州人,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陈刚.跨文化意识——导游词译者之必备.中国翻译,2002(2).[2]陈刚.旅游英语与涉外导游.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韩晓英.从文化差异看旅游英语材料的翻译[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6).
[4]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5]文军等.信息与可接受度的统一对当前旅游翻译的一项调查与分析[J].中国科技翻译,2002(1).
[6]王菊泉,郑立信.英汉语言对比文化研究[M].上海.
[7]袁鑫.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旅游英语翻译[J].科技信息,2006(7).[8]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中文思考[J].中国翻译,2000(5).
anmen Squre,外国游客可能以为这只是北京的一个广场而已。如果将国外的文化引入导游词中效果会大不一样,可译为Like the Red Square in Moscow, the Arc De Triomphe in Paris and the Washington Monument, Tian’anmen Squre is the symbolic architecture of Beijing.
(三)导游词中气候季节的翻译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导游在向英国游客介绍来中国旅游的最佳季节时应当注意中国的春季往往对应的是英国的夏季,中国的东风对应的是英国的西风。如:春天是西湖最美的季节。此时,苏堤六桥桃花夹岸,落英缤纷,白堤上绿杨成荫,太子湾公园群芳争艳,春天的数不尽的美景将江南名城装点地更加绚丽多彩。再给英国游客做翻译的时候将导游词中的春天译为summer更加合适。
(四)导游词中历史事件的翻译
对历史事件的翻译,我们更要注意跨文化意识的运用。对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如用类比手法把我国的历史事件与外国游客熟悉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他们会更深刻地了解我国古所发生的事。例如:在一份介绍故宫的资料里说:故宫耗时14年,整个工程于1420年结束。如果面对的国外游客是从北美来的,我们可译为:“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rbidden City took 14 years and was finished in 1420, 72years before Christopher Columbus discovered the NewWorld.”如果面对的国外游客是从欧洲来的,我们就可译为:“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rbidden City took 14 years and was finished in 1420, 14 years before Shakespearewas born.”这样,国外游客就会快速、准确理解发生在我国的历史事件。
(五)导游词中成语的翻译
由于成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承载着浓厚的文化信息,普遍存在于社会风俗,宗教文化,历史典故,传统习俗等等文化体系中,加之周围环境的不同,往往不被处于另一文化体系的人所理解。导游词中含有大量的四字成语,我们在翻译时改变成语的语言形式和形象采用意译的手法即可。如在讲述三国故事时有“四面楚歌”这个词,若翻译成be surrounded by the Chu music,则与当时的历史事件相隔甚远。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译成be besieged on all sides即可。
(六)导游词中诗词的翻译
诗歌是一个民族的精粹,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了吸引广大游客,导游词常用人们耳熟能详的佳句来介绍景点,而在翻译这些诗词时我们尤其要注意其中渗入的文化内涵。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译成In heaven there is paradise;on earth,Suzhou and Hnagzhou。此刻将天译为heaven而不是sky更易于被外国读者接受。在西方人眼中heaven是唯一神祇与众天使、圣人居住之地。一般人类若怀有敬虔之信仰心、一生无罪无垢即有可能进入此地,众人对heaven都抱有无限的憧憬,希望是自己的最终归宿。类似的导游词翻译还有:“匡庐奇秀甲天下”,the most
152 2011.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