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鲁迅小说杂文的创作特色

2021-06-11 来源:客趣旅游网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论鲁迅小说杂文的创作特色

姓 名: 朱克兵

学 校: 新疆电大阿克陶教学点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11春汉本

学 号: 1165001204371

指导教师: 徐忧林

2013 年 4 月

目 录

一、鲁迅小说创作特点………………………………………………………4

(一)、对农民形象的塑造,着重刻画精神上的麻木……………………4

1、阿Q这一典型农民的塑造…………………………………………5

2、《故乡》中对闰土的塑造……………………………………………5

3、《祝福》中对祥林嫂形象的塑造……………………………………5

(二)以典型化手法塑造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5

(三)鲁迅的小说注重人物刻画和主题表达………………………………6

1、重人物刻画的横断面结构…………………………………………6

2、重主题表达的横断面结构…………………………………………7

二、鲁迅的杂文………………………………………………………………7

(一)鲁迅杂文集的命名含义………………………………………………8

(二)鲁迅早期杂文的内容…………………………………………………9

(三)鲁迅后期杂文内容……………………………………………………10

1、真实记录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爆发以前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10

2、鲁迅后期杂文反映对中国民族心态,即“国民性”病根的顽

强探索………………………………………………………………………11

2

(四)鲁迅杂文写作特色……………………………………………………^12

(1)微观和宏观的统一………………………………………………………12

(2)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12

(3)“破坏”与“建设”的统一……………………………………………12

参考文献………………………………………………………………………13

提纲

一、鲁迅小说创作特点

(一)、对农民形象的塑造,着重刻画精神上的麻木

1、阿Q这一典型农民的塑造

2、《故乡》中对闰土的塑造

3、《祝福》中对祥林嫂形象的塑造

(二)、以典型化手法塑造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

(三)、鲁迅的小说注重人物刻画和主题表达

3

1、重人物刻画的横断面结构

2、重主题表达的横断面结构

二、鲁迅的杂文

(一)鲁迅杂文集的命名含义

(二)鲁迅早期杂文的内容

(三) 鲁迅后期杂文内容

1、鲁迅后期杂文真实记录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爆发以前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2、鲁迅后期杂文反映对中国民族心态,即“国民性”病根的顽强探索

(四)鲁迅杂文写作特色

1、微观和宏观的统一

2、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

3、“破坏”与“建设”的统一

参考文献

4

论鲁迅小说杂文的创作特色

[摘要]: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人称“文教思革”. 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生命是和杂文分不开的。在鲁迅的全部写作生涯中,杂文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他创作的后期,鲁迅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杂文创作中,“这是鲁迅终于找到的最足以发挥他的创造天才的,也可以说是最适合于他的文体。” 本文主要以较多的笔墨来分析鲁迅先生的小说与杂文的特点。

[关键词] 鲁迅 小说 杂文 创作特色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人称“文教思革”. 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生命是和杂文分不开的。在鲁迅的全部写作生涯中,杂文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他创作的后期,鲁迅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杂文创作中,“这是鲁迅终于找到的最足以发挥他的创造天才的,也可以说是最适

合于他的文体。” 本文主要以较多的笔墨来分析鲁迅先生的小说与杂文的特点。

5

一、鲁迅小说创作特点

鲁迅的小说创作,受其影响最深刻的便是他的生活经历。他的小说,打破旧套、大胆创新,写真人实事、抒发真情实感,着力于对人物的刻划,更强调神似,以形突出神,以小表现大,博采众长,自成大家。鲁迅的小说,字字珠玑,篇篇精品,有着独特的创作特征。

(一)、对农民形象的塑造,着重刻画精神上的麻木

小说的创作,离不开人物的塑造。鲁迅小说对农民形象的塑造,具有典型性。通过对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性格农民的描写,展现他们物质上的匮乏贫困,更深一层的是精神上的痛苦麻木。

1、阿Q这一典型农民的塑造

鲁迅的一部优秀作品《阿Q正传》,成功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的农民形象。小说极其深刻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更重要的是,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典型,十分清晰、透彻地画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国民的灵魂”,解剖出国民劣根性的根源就是民众精神上的痛苦麻木,“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整个国民劣根性的集大成者”。

阿Q究其本人是社会最下层的受苦农民,他思想落后、不觉悟,精神几近麻木状态,认识不到导致他穷困被欺的根源。他对革命缺乏正确的认识,以为革命就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他所理解的“造反”就是大喊几声,把尼姑庵的龙牌砸了,把辫子盘到头顶上而已。阿Q所表现出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病态,但却有力地说明

6

了当时农民在精神上的麻木状态。阿Q对革命由神往到最后的幻灭,导致这种后果的原因表面看来是阿Q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实质上暗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资产阶级没有彻底教育和发动广大农民。

2、《故乡》中对闰土的塑造

闰土是鲁迅在小说《故乡》中着力刻画的农民典型。少年时代的闰土是戴着明晃晃项圈、手捏钢叉、透着灵气的少年。但到作者第二次见到他时,已是中年的闰土全没了童年时的神采,变成了脸色灰黄、衣冠破旧、麻木不仁的农民。而更重要的是闰土的神情与态度的变化:“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通过描写及鲜明的对比展现出旧中国广大农民所经受的苦难,不仅仅是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种种重压,更深一层的是他们身心所承受的痛苦和摧残。

3、《祝福》中对祥林嫂形象的塑造

祥林嫂不仅是一个典型的受迫害的下层农民,也代表了在封建社会中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祥林嫂勤劳、质朴,却接连遭到不幸,改嫁的命运使她更受到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的冷眼、压迫和摧残,以至她被逼到“眼珠间或一轮”的麻木境地。她也并非是逆来顺受的,也有过反抗,但她最终没有摆脱“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的困惑,自已没有找到束缚思想的根源,柳妈的恐吓和四婶的不让她沾手,都让她以为自已真的是“伤风败俗”,麻木到去维护封建礼教和迷信,到头来还是被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害死。

(二)、以典型化手法塑造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

7

鲁迅说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所说的“拼凑”,并非随意生拼硬凑,而是采取许多内在的神貌相同或近似的人物,突出其性格的本质的、主要的方面,塑造成为一个新的典型人物形象。

鲁迅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手法,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来。例如狂人、孔乙己、闰土、阿Q、祥林嫂、魏连殳、娟生……等,还有《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风波》中的赵七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封建顽固派人物,成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上第一流的艺术形象。请看:《阿Q正传》中的阿Q,头戴破毡帽,拖着黄辫子,长着癞疮疤,他遭打后不敢反抗,贴上酒钱后骂:“儿子打老子。”这就把一个落后的农民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写得活灵活现。《孔乙己》中写孔乙己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偷书被打,申辩说:“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揭示了一个没落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的性格。

(三)、鲁迅的小说注重人物刻画和主题表达

鲁迅的小说常是截取生活的一个或几个场景、片断连缀而成,这是小说结构形式的重大革新。鲁迅小说的结构形态虽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药》、《肥皂》、《离婚》、《风波》等为代表,它们在主人公一生中截取一个独立的镜头,在单一的时间、场景和事件中去展示人物的性格,描绘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冲突,从而展示了一个深刻而独立的主题;另一类是以《故乡》、《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伤逝》等为代表,选取人物悲剧经历中的几个关键环节,组成几个在纵向上缓慢发展的横断面。

1、重人物刻画的横断面结构

“鲁迅借鉴西洋技巧,吸收本国传统的技法,目的都在于塑造性格。人物不同,表现

8

手法也在发展”。在着力刻画人物的小说中,鲁迅注重从人物性格的要求出发,采用以横断面刻画人物的手法。如《离婚》写的是爱姑与以七大人为首的封建势力的面对面斗争的场面。作者并没有较多地叙述爱姑跟“老畜生”“小畜生”的斗争,而仅仅选择了她去庞庄请七大人评理的前后很短的时间,把过去的行动穿插在对话中,描写她如何从泼辣、勇敢走向胆怯、妥协的心理历程,突出了爱姑自身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了中国农村妇女的局限和弱点。在未到庞庄之前,她发誓:“七大人也好,八大人也好,我总要闹得他们家败人亡!”到船一靠岸,爱姑跨进黑油油的大门时,都不敢看坐在桌边的船夫和少年,而“只是溜了一眼”。当有人搬出年糕汤来时,她显得“越加局促不安起来”,接着,她看到七大人的派头咄咄逼人。尽管如此,她仍勇敢地向他诉起苦来。这时七大人对她看了一眼,慰老爷仰着脸,尖下巴少爷“必恭必敬”地附和着。于是,爱姑才觉得自己是“完全孤立”了,可她“在胡里胡涂的脑中,还仿佛决定要作一回最后的奋斗”。她继续诉说下去,看见七大人“忽然两眼向上翻,圆脸一仰,细长胡子围着的嘴里同时发出一种高大摇曳的声音来”,便噤若寒蝉,“仿佛失足掉在水里一般,但又知道这实在是自己错”。至此,她完全没了主意,认为“大势已去,局面都变了”。最后,她不但同意了七大人不公平的解决措施,而且还谢了慰老爷,先前的倔强劲在这时已荡然无存了。作者将爱姑的性格放在了特定的场面,在很短的时间内,围绕“离婚”这一件事,淋漓尽致地描述了她由泼辣、大胆走向胆怯、妥协的心理历程。

2、重主题表达的横断面结构

“有了新颖的题材,决定了主题思想,如果没有适当的形式可以运用,就难以写成深刻生动的作品。”(3)鲁迅小说创作从主题出发选择结构形态,这是其作品的又一大特色。

如《药》的深刻主题是通过描写它的结构形态表现出来的,具体表现在明暗两条线的运用上。明暗两线以“人血馒头”为引子,交叉结合在一起。作者主要篇幅是明线似的描

9

写,先写华老栓在秋天的后半夜里带着多年积蓄的洋钱去买药;然后写他得到了“人血馒头”后,“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似的,“要将这包里的新生命移植到他的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后来,刽子手康大叔说出这馒头所蘸的都是革命者的鲜血,由此从反面展示出革命先烈夏瑜同志英勇不屈的气慨,并通过茶客们的闲聊,进一步揭示了群众对革命的冷漠情绪;到第四部分时才较为正面地写出夏瑜这条线:革命者虽然牺牲了,可在他的坟上出现了花圈。《药》的这种双线结构方式,若使用传统的叙述方式,很容易造成线索的不清晰,两件事写到一起也显得不伦不类。但鲁迅通过双线交叉的方式,非常成功地表现了作品深刻的底蕴,即“辛亥革命的失败在于未能唤醒民众”的主题思想。这种横断面的结构与传统的结构模式有着明显的差别。

二、鲁迅的杂文

从1918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开设了“随感录”专栏以后,“随感录”文体便一发而不可收。鲁迅和钱玄同、胡适、刘半农等人一道都以这种形式,不遗余力地向封建主义宣战,为中国人争取着价值与尊严。而鲁迅的杂文,则是现代文学中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文体。鲁迅的杂文形象性很强,文章中的说理、论辩、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所以他的杂文是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的。 “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这种广义上的杂文,确如鲁迅所说,是“古已有之”的,但在这种广义杂文基础上发展起来,具有了独立含义的中国现代杂文,却是鲁迅的一种独立创造。他的杂文的文体自由多变,常用短评的形式;他的文风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意味深长,多姿多彩不拘一格。鲁迅赋予了杂文这种文体一种新内涵,使其有了完全独立的思想艺术特征,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成了一座光辉的丰碑。

10

(一)、鲁迅杂文集的命名含义

鲁迅杂文集的命名,也是很有意思的,或比喻,或反语,或引用,或拆字,诙谐风趣,精辟深沉。

1926年编定的《坟》。先生说:“过去已经过去,婶魂是无法追蹑的,但总不能那么决绝,还想将糟粕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葬,一面也是留恋。”先生将自己的杂文说成是“糟粕”,当然是谦虚之语,但是对那些反动派及御用文人,“放一点可恶的东西在他眼前,使他有时不舒服”、“得到一点呕吐”道出了“坟”这一比喻的内涵。先生又说,“只要是自己的,我有时也喜欢将陈迹收存起来,明知不值一文,总不能绝无眷恋”,命名为《坟》也是一种“取巧的掩饰”。

《热风》是鲁迅写于1918年到1924年的杂文集。当时中国处在最黑暗的时代,许多志士仁人在探索社会病根所在,文化界有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鲁迅在“题记”中说:“我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曰《热风》。”

《三闲集》是鲁迅1927年在上海所写的杂文集。此集是战友误解的记录,当时创造社的人说鲁迅“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鲁迅就拈过来命名自己的集子。

《二心集》此集收入鲁迅1930年到1931年写的杂文。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攻击鲁迅的“拿苏联卢布”,还编《文艺贰臣传》。鲁迅承认自己不是统治者的“忠臣”,确有“二心”,对自己出身的阶级也“有一点携贰的心思”,因而取名为《二心集》。

《华盖集》是鲁迅写于1925年的杂文集。“华盖”是星名,星相家说,和尚交华盖运是成佛的好运,俗人交华盖运就会被罩住,碰钉子。该集的一些短文是冲破重重阻挠才

11

发表出来的,集名表现了对反动当局的愤懑之情。

《而已集》收录鲁迅1927年在广州有上海所写的杂感。“而已”属文言语气词,是“罢了”的意思。面对敌人的血腥暴行,鲁迅说:“泪揩了,血消了,/屠伯们逍遥复逍遥,/用钢刀的,用软刀的,/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每一个杂文集的命名,都是鲁迅信手拈来,却都深有含义。我们读鲁迅的杂文,首先就要弄明白其杂文集题目的深刻含义。

(二)鲁迅早期杂文的内容

鲁迅是《新青年》作家的主将,又是《语丝》派的坛主之一。中国现代杂文,基本上是由这两个前后承接的流派开辟的。鲁迅正是这种文体的奠基人。他早期杂文分别收入《热风》、《坟》、《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而已集》等杂文集中。

《热风》于1925年出版,收集了1918至1924年的杂文41篇,其基本内容是抨击了“国粹主义”,扫荡愚昧迷信。文章的色调具有“五四”初期的亮色,明朗有力。在形式是短小精悍、格言体。这种文体类似尼采、叔本华的哲理小品。 《语丝》时期,开始了鲁迅一生自自觉运用杂文武器进行战斗的时期。他这时在多种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杂文,这些杂文收入《坟》,(1927年),《华盖集》(1926)、《华盖集续编》(1927年)《而已集》等。

《坟》里的篇章,除了一部分属于他辛亥革命前的思想结晶外,大部分偏重于深入剖析说理,揭出封建传统文化思想与道德的反动内核。如《春末闲谈》、《灯下漫笔》、《论“费尔厄泼赖”应该缓行》等力作。鲁迅在这些文章中意态自如,议论风生、从容舒卷。纵横

12

开阖,对历史和现实的阶级斗争规律作了前夫古人的开掘和概括,对这种开掘和概括融铸在“细蜂腰”、阔人摆的“人肉筵宴”、“落水狗”和“叭儿狗”等创造性的杂文形象之中。鲁迅在揭露旧社会的种种弊端,同时也在探索着新的道路,如《灯下漫笔》里指出,长期处在封建统治下的中国人民一贯处在“想做奴隶而不得”或“暂时做稳了奴隶”的地位,所以他号召人们要创造“中国历史未曾有过的第三样的时代。”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记录了他在五卅运动、女师大学潮、“三一八”惨案等重大历史事件中,指斥帝国主义、北洋军阀政府及其帮凶文人无耻罪行的战斗风貌,犀利透辟,讽刺手法日趋圆熟,思想与词句锻造得熠熠发光,显出鲁迅杂文的凝炼之美。

总之,鲁迅早期杂文体现了最彻底的“五四”精神,他直面现实中形形色色的封建主义表现,进行广泛的尖锐的社会批评、文明批评。同时,由于鲁迅的努力,这种兼备论文的逻辑性和散文的形象性的特殊文体在现代文学史上取得了一席之地。鲁迅的杂文自成一家,针砭时弊,像匕首投枪一样。他后期的杂文就是在二十年代杂文的基础上发表起来。

(三) 鲁迅后期杂文内容

鲁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后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和心积压于杂文创作中。随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尖锐,鲁迅后期的杂文也有了发展。首先,政治斗争和时评的文字增多了,《而已集》以隐讳曲折的笔法,揭露了国民党的清党大屠杀。其次,鲁迅后期的杂文对旧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文学进行了更为广泛而深入的批判,对革命文学发表了更为广泛的建议。《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对左翼文学提出了众多宝贵建设性的建议。鲁迅后期的杂文,由于娴熟的掌握了辩证法,所以更为深刻有力。

13

鲁迅后期的杂文分别辑在《而已集》(1927年),《三闲集》(1927——1929),《二心集》(1930——1931),《南腔北调集》(1932——1933年)、《伪自由书》(1933年1月5月),《准风月谈》(1933年6月至11月),《花边文学》(1934)、《且介亭杂文》(1934)、《且介亭杂文二集》(1935)、《且介亭杂文末编》(1936)。鲁迅后期杂文内容十分广泛,思想深邃,理论含量异常丰富。

(1)鲁迅后期杂文真实记录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爆发以前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而已集》收入鲁迅1927年写的杂文,虽然还有收入同“现代评论”派论战的文章,但主要是阐述鲁迅的革命文学主张,批判梁实秋的“人生论”,揭露蒋介石的反革命政变。

《三闲集》里是有关“革命文学”的论争,鲁迅在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中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使他的杂文创作出现质的飞跃。

到了《二心集》(收入1930——1931年所作杂文37篇),则是收入三十年代初文化思想战线斗争,有批判新月派如梁实秋的《丧家的资本家乏走狗》,批判法西斯民族主义文学的《民族主义文学》,揭露国民党对内镇压,对外妥协缺陷如《友邦惊诧论》。揭露胡适面目的《知难行难》,揭露色情文学家张资平的《张资平氏的小说学》等等,鲁迅已渐渐把杂文“锻炼成精锐的一击,能以寸铁杀人的匕首和投枪”,诸如说梁实秋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在后来《伪自由书•后记》又为这位小说家的破产敲响丧钟:

这位大家的大作,我自己晃要看的,理由很简单:我脑子是不要三角、四角的这许多角,倘有青年来问我可看与否,我是劝他不必看的,理由也很简单:他脑子里也不必有三角四角的那许多角。我是从不想到他那三角四角的角不完的许多角的。 象这样妙语连珠的形象化的文字,怎不让人拍案叫绝呢!?

14

还有那篇《知难行难》,鲁迅于文中引用胡适去谒见“废帝”溥仪,对人说他们当时的对话:“他叫我先生,我叫他皇上。”仅此一句,就将胡适的反动和无耻写尽了。这些话,显示出鲁迅对评论形象的精湛理论分析和富于独创性的形象概括。所以,连鲁迅后来颇满意这本杂文集。认为“我的文章,也许是《二心集》中比较锋利。

而《南腔北调集》的内容是《二心集》继续和发展,另外收入和“第三种人”论争的文章。《作家素描(八)鲁迅》:《倒提》,相界上禁止鸡鸭“倒提”,有人因此而感慨洋人厚待鸡鸭,虐待华人,华人不及鸡鸭。从这种感叹中,鲁迅捕捉到了一种奴性的病态心理,写道:“人能组织,能反抗,能为奴,也能为主,不肯努力,固然可以永沦愚民,自由解放,便能获得彼此的平等”,然而我们却不想念自己的力量与本质,等着别人来“解全悬”,“其甚者意‘以为莫作乱离人,宁为太平犬’,不妨变狗,而合群的改革是不肯的,自叹不如租界鸡鸭者,也正是有气味的。”

最后三本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除了继续对国民党卖国投降政策进行揭露外,还对革命阵营内部错误倾向的批语进行“两个口号”的论争。因此,我们鲁迅的杂文是一部中国现代“社会相”全书。

(2)鲁迅后期杂文也反映他对中国民族心态,也即“国民性”病根的顽强探索。

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在客观分析与表现中国历史进程中,他的注意力始终集注在近代中国社会历史演变中的人,不同阶级、阶层以及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以及其内含的历史经验教训。因此,他说“‘中国的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准风月谈•后记》。这些“社会相”很多,有“二丑”、“叭儿狗”,挂着“铃铎”的“山羊”、“革命小贩”、“政治奸商”、“洋场恶少”等等。他摄取了人物灵魂,勾画出社会世态,其形态是十分丰富多样的,这就是鲁迅探索改造“国民劣根性”的重要

15

部分。在《推》、《推的余谈》、《踢》、《爬和撞》、《冲》等文中概括了六类人生表现形态:踏、挂、踢、爬、撞、冲。……我曾在家乡看见乡农父子一同午饭,儿子指着一碗菜向他父亲说:“这不错,妈的你尝尝看!”那父亲回答道:“我不要吃,妈的你吃去罢!”则简直已经醇化为现在时行的“我的亲爱的”意思了。又如《论‘他妈的’》一文中,针对中国人不文明的“口头禅”“他妈的”加以讽谕。说它的普遍性“不亚于‘你好呀’”,可以算是“国骂”;说它那“精博”的用法,除指“血统”以外,“或表惊异,或表感服”,甚至“醇化为现在时行的‘我的亲爱的’”。鲁迅指出“最先发明这一句‘他妈的’的人物,确是算一落千丈个天才,——然而是一个卑劣的天才。”

(四)鲁迅杂文写作特色

鲁迅的杂文,无疑是他无与伦比的独创的思想天才和艺术天才的结晶。关于鲁迅杂文的思维特点,是鲁迅研究专家早就注意了的问题。徐懋庸和毛泽东曾分别指出唯物辩证法在鲁迅杂文中的出色运用;冯雪峰认为鲁迅杂文是“诗与政论的结合。”唐弢认为鲁迅杂文是逻辑和形象思维与具体材料和统一。我们认为更确切的说法是,鲁迅杂文是辩证的理论思维和情感形象的审美思维的完美统一。那么鲁迅式的辩证的理论思维有些特点:

(1)微观和宏观的统一。

鲁迅杂文内容是极其广泛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大到整个“社会”,整个“文明”作批评对象,小到寻常的社会现象,但又“以小见大”,“借一斑而略窥全豹,以一目而尽传精神”。这种分析和综合相结合,鲁迅曾在《准风月谈•后记》中,有很好的说明:“我的杂文,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已几乎是或一形象的全体。”

(2)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

16

鲁迅的博识是无与伦比的。他精通自然科学中的生物学、医学、地质学,也有丰富的文学、绘、历史、哲学、宗教、道德、法律、民俗、考证等。使他的杂文在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时,总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调动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知识。

(3)“破坏”与“建设”的统一。

鲁迅的杂文,是不留情面,坚忍不拔地“暴露”和“攻打”旧社会和旧文明的匕首和投枪,充满着批判和战斗的激情。别林斯基说过:“任何否定,如果要成为生动的,诗意的,都应当是为了理想而否定的”。杂文家的鲁迅,既是尖锐的社会批评家,又是伟大的社会改革家,既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又是热烈的理想主义者,他杂文中的“任何否定”都是“为了理想而否定的”。

鲁迅的杂文给现代一些杂文作家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对20世纪中国杂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鲁迅曾经充满自信地说:“‘中国的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可以说,时至今日,鲁迅杂文仍是我们认识中国人,认识中国社会、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最切实可靠、最生动深刻的文本。

参 考 文 献:

[1] 林贤治、鲁迅小说全编、陕西师大出版社 2006-03-01

[2] 邵燕祥、重读鲁迅、东方出版社 2006-12-1

[3] 论鲁迅杂文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教学文摘 2012-3 -7

17

[4] 鲁迅:《鲁迅散文杂文》,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5] 鲁迅:《鲁迅杂文精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6] 钱理群、王得后:《鲁迅杂文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