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 塑直 盟堂 蠢 生 筮 鲞笙 』 IRNALOF SURGERYVol 8No 2,April 2002 ,刺右前叶或右后,f/1T ̄N管;②切开肝实质经肝圆韧带显露穿 刺左肝管;③直接切开肝实质,在肝表面触及扩张胆管或结石 的部位切开肝被膜,可取出结石并进行造影。这些方法简单而 实用,又可避免损伤肠管。 术中B超:我们从1988年术中B超的临床研究 ~ ,在胆 时,右肝管切i21继续向上延长又形成一个“Y”形切i21,可用双 “Y”形切El与空肠作“P”形吻合 。我们认为,胆肠吻合应能 达到通畅引流胆汁,排出残余结石,有效地阻止食物反流的目 的,应满足下列条件:①吻合段胆管及其以上的大分支内应无 狭窄和结石残留;②吻合i21应建立于胆汁引流的最低位置;③ 局部血循环良好,力求粘膜对粘膜吻合;④肠位置摆放适当,确 保吻合El无张力,肠管不扭曲;⑤肠管蠕动方向与胆汁流向一 致;⑥建立有效的抗反流装置(如间置肠管等)。 3.4肝门部肝肠吻合术:胆道不全梗阻或肿瘤中心坏死, 道手术中有如下优点:①减少肠管气体干扰,局部倒人生理盐 水效果更好,探头可直接同病变部位接触;②对胆管肿瘤、结 石、狭窄或扩张部位定位准确,特别是位于肝中央部的结石,在 B超导引下用细针穿刺定位便于取出结石并减少损伤;③探查 胆管肿瘤的范围和浸润程度,对指导手术切除范围及能否切除 具有重要价值。 胆管主分支分别开口或有副肝管、迷走肝管(9.0%),可能为某 些胆管癌病人肝内胆管轻度扩张甚至不扩张的原因。遇此情 3.2肝内I~Ⅲ级胆管的显露和出血的控制:胆道再次 手术、前次手术发生胆瘘、复发性胆管炎、胆管周围炎、慢性胆 况难以完成胆肠吻合术。在肝断面深部常有5~6支肝管断 端,口径小,管壁薄,周围又无结缔组织,胆管又不能植入空肠。 遇此情况,我们改良了Ioongmire手术 ,使吻合i21周围形成较 大的肝胆管盆。其方法如下:①肝管分支连同glisson s鞘的前 半部与门静脉和肝动脉解剖游离之后成为一体,空肠后壁与肝 管后壁及肝管断端间相连的鞘膜组织缝合,共同形成吻合口后 壁;②在直径较小的肝管分别放置支架管并经空肠引出体外, 管积脓、胆源性肝脓肿等都会造成肝门部坚硬致密的结缔组织 粘连 。左右肝管深埋于疤痕组织内,肝门区被空腔脏器、网 膜和疤痕组织所包裹,无法显露和阻断肝十二指肠韧带,若强 行分离,不但有损伤空腔脏器的叮能,而且向纵深解剖有损伤 门静脉或肝动脉导致大出血的危险性。此时可沿肝方叶下缘 切开增厚的肝被膜,向下牵拉肝被膜及其与之粘连的组织器 官,在肝包膜下钝性分离到左右肝管内段的前面,有时可触及 结石或可看到扩张的胆管,这时继续向上推进至肝内Ⅱ级胆管 或保留支架管6~10cm放置于吻合口以下的空肠攀内,自行脱 落后由肠道排出;③空肠前壁与肝断面上部内翻缝合形成吻合 口前壁,使肠管浆膜与肝被膜贴紧;①吻合口周围再加固缝合 一分支,若右前上支和前下支狭窄,应沿前下支继续向上分离以 显露其全程,为胆管空肠吻合作好充分准备。 术中出血的控制:分离过程中因门静脉位于肝胆管的后 方,一般不会受到损伤,但如果局部粘连严重也有出血的可能, 层以减少吻合口张力。 注:褚黎明 郑州国棉三厂职工医院 参考文献 1方善得,曹绣虎,主编.胆道外科的理论与实践.郑州:河南科学技 术出版社,1991.258~266,276~281 2 Zhang W,Niu HO,Zhao GW,et al Use of Intraoperative Ultrasono— 出血量小者纱垫压迫即可止血,出血量大者常需缝合修补。切 开肝被膜游离Ⅱ、Ⅲ级胆管时,肝断面会有小的血管分支出血, 遇到血管结构可导入两条细丝线先行结扎后再切断,亦可压迫 止血或缝扎止血。出血严重时可阻断肝门血管,以便从容处 graphy during Hepatoli thectomy.World J.Surg 1996,20:50~54 3 Ei ̄ma B Greenlaw RH,Gallagher JQ.Localization of COITII ̄On bile duct stones by uhrasound.1965,91:195 4 Bismuth H Surgical anatomy and anatonical surge ̄of the liver World 理,但阻断时间一般不易超过20rain。 3.3高位胆管狭窄的处理与胆肠吻合术:由于胆管狭窄 的程度和部位不同,肝中央部切除和扩大肝胆管切开整形后, 肝门区的胆管形成“Y”、“一”、双“Y”、“ ”加“Y”四种类型。需将 空肠摆放适当位置以保证与胆管吻合后通畅良好。必要时可 J Surg 1982,6:3~9 5 Su HC,Wei HC,Liu QX,et a1.Treatment of bilateral intrahepatic stones with high duct strictures through selective central hepatic reset— tion.Surge ̄1991,110:8~12 将空肠壁切除一块,使切除部位成倒三角形,这样可适当扩大 切开的“Y”形切口。当肝总管呈管状狭窄时,左右肝管切开后 6 Long-mire WP.Intrahepatic cholangiojeiunostomy with partila hepatec— tolomy for biliary obstraction,Surgew 1948,24:264 连成“一”形,将空肠横置吻合较为方便。需切开肝内Ⅲ级胆管 (收稿日期2002一O1~O5) 回盲部肿块的临床及CT表现 一附21例临床分析 河南省安钢职工总医院CT室(安阳455004) 陈焱汉 刘红娟 张洪涛 王玉梅 摘要 目的:复习回盲部肿块的CT表现,以期对肿块在术前提出诊断。方法:21例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回盲部肿 瘤.行(_f平扫15例,平扫加增强扫描6例。结果:CT扫描见2例为囊性,19例为实性。结论:我们分良、恶性两组,讨 论了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认为CT可区别肿块的囊实性,对鉴别肿块的良、恶性及确定病变范围有较大价值。根据 CI"表现,结合临床对回盲部肿块大多可作出定性诊断。 关键词肿瘤回盲部X线计算机断层 CLinical and CT Features ofIleoeecal Mass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直 型堂苤圭 生 旦箜 鲞第2期HENAN JOURNAL OF SURGERY Vo1.8,No.2.ADril 2002 纠3 ̄nhan Liu hong juan Zhang hong tao Wang yu mei ・ 5 ・ ABSTRACT obuective:The objective is tO review the CTfeatures of ileocecal ̄laSS in order to improve th aiu rlostic nccurac f1oTIass boime fsurgery.methods 21 cases fpatohology proved ileocecal tu ̄Hor 73o6 ̄e rev4 ̄。15 cnses h-矗(YF plain ans6 .cases had CTplain scans and enhanced scans.Results:In UF scanningtlwre 7xd6 ̄e cystic i?lass(n=2).∞ n (”=19)c0 一 .clusion:w have classified the ile ̄recal 1Tlass in tWO groups:benign groups and malignant groups.The different appearan(礤 in benign and malignant disease u discussd.Combiene za ̄th clinical symptom.most ftohe ileocecal Dlass can be confirmed by CT.Hence,t sugg ̄t,CF may a very useful diagnostic??l ̄lns identifid tehe 1TIass is c3,stic or solid;benigtz or n 一 nant,and the extnesion ofthe lessions. Key words.Tumor ileocecum Com “ted 7bmography 本文收集近10年来我院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回盲部 肿瘤及瘤样病变21例,进行分析,特别是对良、恶性肿块特点 进行比较,就其鉴别诊断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旨在提高对回 盲部肿瘤的认识。 1资料和方法 21例中男9例,女12例,年龄14~72岁。良性平均42 岁,恶性平均48岁 良性组病程平均7月,恶性平均1.5月。 临床症状良性组表现有右下腹包块.腹痛多数为隐痛,间断发 热。恶性组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消瘦8例,表现为腹痛、右 下腹包块、大便习惯改变等5例。 15例行( 、平扫,6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CI"扫描前1~ 1.5h分两次口服1%泛影葡胺1000ml。3例间隔3h后重复病 变区扫描,病变部位肠道在造影剂充盈下平扫能清楚显示肠壁 及肿块。 检查装置为 ̄)matom CR机检查8例,somatom Balance螺 旋CI"机检查13例。常规层厚8mm。个别肿块层厚5mm。 2结果 2 1手术病理结果:21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手术17例, 穿刺活检1例,结肠镜活检3例。本组CT检查21例,定位正 确20例(95.2%),定性符合16例(76.2%)。诊断见表1。 表1 21例回盲部肿块诊断分类 2.2 C1’表现:回盲部肿块,不规则形10例,圆或类圆形 11例。2例为囊性,19例为实性。恶性组不规则形9例,其中 恶性淋巴瘤1例,肠癌8例。 值28~70Hu,平均43Hu。良 性组圆或类圆形5例,CT值30~50Hu,平均35Hu。21例肿块 其他CT表现见表2。 3讨论 3.1 临床特点:回盲部肿块临床并不少见,由于其来源复 杂,周围脏器多,故定位定性诊断较困难。文献报道病种有31 个。本组21例分良、恶性两组进行分析,所见病种7个。恶性 组年龄大于良性组(48>42岁)。本组最小(14岁)和最大(74 岁)均为恶淋。病程恶性组小于良性组(1.5<7月)。良性组首 发症状主要为腹痛,包块。而恶性组则以不明原因消瘦,腹部 不适就诊多见。回盲部肿块其临床表现可因病种不同,起病急 慢、肿块大小、病理类型不同而有不同表现。炎性包块及脓肿 多有急性起病过程。本组纤维瘤1例,无任何症状,B超孕检 时发现肿块行CI"检查。结肠癌大多属溃疡型,易感染出血。 常表现腹胀、腹痛、腹泻、便血、贫血等…。临床表现与淋巴瘤 相似,因其症状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早期临床上容易误 诊。本组结肠癌有4例误诊。时间为3~7个月,误诊为胃炎3 例,肠炎1例。原因主要为首诊缺乏触诊检查。因为大肠癌早 期病变小,仅限于粘膜,常无明显症状,腹部不适或隐痛是早期 症状之一。而早期诊断的关键是医务人员要对此病警惕性高, 注重全面细致的检查。本组结肠癌年龄为32~40岁。复习文 献,青年人结肠癌有如下特点:①粘液癌多;②晚期癌肿多;③ 误诊率高,有人报道高达50%;④女性患者伴有卵巢转移较多; ⑤一旦有淋巴转移,则预后较差 。本组结肠癌生存期不超过 1.5年;淋巴瘤1例手术,3例化疗(3~4个疗程)局部肿块及转 移灶消失,随访均健在。 表2回盲部肿块CI"表现 3.2 肿块的CT征象与鉴别诊断:CI"应用于消化道检 查,则弥补了该部位消化道检查之不足。CF可确定肿块部位、 范围、形态、密度及强化程度、肠壁增厚情况、局部或远处转移 征象。 良性组中,阑尾粘液囊肿、盲肠脂肪瘤文献已有报道。’ 。 前者为盲肠部位出现的囊性病灶,边缘清晰。后者肿块内含有 脂肪组织,CT有定性诊断价值。本组2例阑尾脓肿为椭圆形 囊性肿块,境界较清,壁厚表面不光滑,肠壁受压改变,同时伴 髂肌或同侧腰大肌受侵。1例纤维瘤为边缘锐利的圆形软组织 块影,无周围受侵现象。炎性包块、输卵管妊娠为软组织块,密 度不均,强化后为不均匀强化灶,境界不锐利。但肠周脂肪线 无受侵。鉴别时需严密结合临床。炎性包块有急性阑尾炎、盆 腔炎病史。输卵管妊娠有停经史,妊娠试验阳性等。肠结核显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6 ・ 型童 堂苤查 生 旦蔓 鲞箜 塑 』(j (jE SURGERY Vo1.8,N。2,Ap i1 2002 ,】== ‘肠壁增厚,肠腔变窄。急性起病需与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晰,大小不一,可互相融合成分叶状肿块,同时伴腹腔、盆腔或 腹膜后区淋巴结肿大,可融合成团,无肠周脂肪线消失:有利 fi】=J卣酃扭转、卯巢囊肿蒂扭转鉴别。慢性病例需与肠结核、 crohn痫、各种结肠炎相鉴别。 恶性组中,①肿瘤大多数为软组织块,本组13例全部为软 组织块。3例大肠恶性淋巴瘤(原发性),呈类圆形,密度均匀, 于与结肠癌鉴别。如 I、征象无特异性时,确诊需靠内窥镜或 经皮穿刺活检。 参考文献 l李果珍,主编.临床( 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496 无低密度和钙化。结肠癌多为不规则形,密度不均,强化后更 明 肠壁增厚:肿瘤较厚1.5~2.8cm9例,良性组主要指 炎症等增厚0.5~1.8cnk3例,对比肿瘤较轻,但累及范围长。 2夏穗生,主编.现代腹部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287 肠腔狭窄.肿瘤6例占多数。④肠周脂肪线消失:结肠癌5 例,『f1 F巴瘤没有此表现 ⑤肿瘤,还有腹水、淋巴结肿大、肝 3冯亮,陈君坤,卢光明,等. 社,2000 352 读片指南.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 帙转干j;等征象。⑥肠套叠、结肠癌、恶性淋巴瘤各1例。支持 恶 肿瘤 非炎症的特征是:①局部分叶状软组织肿块;②不 4王斌,王喜东,韩淑珍,等.盲肠粘膜下脂肪瘤并慢性肠套叠1例. 临床放射学杂志,1996,15:28 5曹丹庆,蔡祖龙,主编 全身CT诊断学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6 517~518 规1){lJ H{i壁增厚大于2cm;③注射造影剂后病变有增强;④伴有 硒 f1l远处转移性病灶 。Cl"显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或肠管 弥敞件增厚,肠周脂肪线消失为结肠癌表现 。本组肠癌均有 以E特征、 淋巴瘤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结节或肿块,边缘清 6郁志龙,赵振国,贾广志,等 回盲部癌的影像学诊断(附20例分析) 临床放射学杂志,1992,11:21~22 (收稿日期2002一O1—10) 前列腺切除术后排尿困难 (附32例临床分析) 河南省巩义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451200) 邵怀卿 摘要 目的:探讨前列腺切除术后排尿困难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我院1993~2000年收治的32例前列腺切 除术后排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入院时32例中因尿道狭窄致导尿困难16例,余16例为膀胱逼尿肌功能失代 偿或后尿道存在炎性改变所致。对导尿困难者行尿道扩张8例,手术治疗8例,其中冷刀内开6例(膀胱颈内切开4例, 尿道内切开2例),开放手术2例;另16例抗生素治愈6例,单用吡啶斯的明治愈10例。结论:逼尿肌功能失代偿及尿 道狭窄是前列腺切除术后排尿困难的主要原因,药物配合尿道内冷刀切开是其首选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前列腺切除术排尿困难 抗生素治疗。经上述治疗6例患者在拔除尿管后能正常排尿, F18尿道探子顺利通过。对于插管顺利,拔管后不能排尿者, 予以吡啶斯的明片,每次60mg,每日3次口服,共半月。本组 10例经上述处理能正常排尿。对于插管困难者定期行尿道扩 前列腺增生症(BPH)是泌尿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国 『,、I 在I{I H的治疗上大多采用微创手术,如电切、电汽化以 }l支等离子等,但在基层医院仍以手术治疗为主,而且手术治疗 也足BPH的最有效、最彻底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可再次发生排 闲难 我院1993~2000年共行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手术286 例,发生排尿困难32例,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2例,年龄52~82岁,平均63岁。 张。本组7例采用此法而排尿。对于上述处理仍排尿困难者 行手术治疗。本组经尿道膀胱颈内切开6例,开放手术2例。 手术时楔形切除膀胱颈纤维组织,术后均用吡啶斯的明治疗。 1.3随访结果:治疗后获得随访26例,其中吡啶斯的明 治疗11例,均行尿流率检测,最大尿流率在15~25ml/s之间。 痫程最长9年,最短1年6个月。术前诊断前列腺增生I度5 例,『『度18例,叫度9例,其中4例合并膀胱颈挛缩,3例合并 膀胱结石,2例合并有脑血栓后遗症。术后排尿困难发生时间: 再次手术患者获得随访6例,均在手术后半年以上,排尿基本 正常,其中1例系尿道内切开再次发作,且合并有尿路感染,经 抗生素治疗好转。单纯抗生素治疗及定期尿道扩张者l0例, 未见复发。 2讨论 1个J{以内2例,1~3个月4例,3~6个月7例,6个月以上l5 例+『HJ断发生4例。32例均经病理证实为良性前列腺增生。26 例术前行残余尿量测定,其中小于60m14例,60~100ml17例, 大F 100m15例。术前尿动力学测定21例,最大尿流率(MFR) ≤l5ml/s17例,≤10ml/ ̄例。再次入院均以排尿困难为首发 本组32例排尿困难者中,l6例人院时导尿困难,占50%,而 8例需再次手术治疗,提示尿道狭窄仍是排尿困难的一个主要原 症状。其中l6例插尿管困难,伴发尿路感染10例,经尿道造 影证实尿道狭窄4例。全部病例均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 除术。 1.2处理方法:32例人院时全部予以导尿且留置尿管及 因,这是由于第一次手术时膀胱颈后唇切除过多或过少,或者由 于力求止血充分而过分缩窄膀胱颈口;其次,术后局部水肿、血 块机化也可发生膀胱颈El狭窄。j。所以,再次手术时力求敞开 颈El,开放手术时采取间断褥式缝合而不再缩窄颈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