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边缘化
表1 2019年湖州与长三角城市经济发展比较
上海 苏州 杭州 无锡 宁波 南京 绍兴 南通 常州 嘉兴 扬州 镇江 泰州
4950.8 1760.3 1568.0 1360.1 1312.7 1150.3 822.5 809.3 672.9 604.3 505.5 502.7 450.0 385.0 126.7
1 1.7:47.6:50.7 1995.6 2 5.2:56.8:38.0 3 7.1:50.6:42.3 4 4.0:55.2:40.8 5 7.6:54.8:37.6 6 5.1:47.6:47.3 7 9.8:58.1:32.1 8 16.8:48.5:34.7 9 7.0:56.6:36.4 10 10.5:55.2:34.3 11 13.3:48.7:38.0 12 6.6:55.3:38.1 13 15.3:48.0:36.7
208.9 188.5 141.9 190.3 204.8 62.4 66.8 75.3 53.5 40.7 40.8 38.5 29.5 12.4
1 2 5 6 4 3 9 8 7 10 12 11 13
37382 30384 25074 31248 24213 20597 18997 10329 19704 18223 11205 18852 8958 15031 12893
1 3 4 2 5 6 8 14 7 10 13 9 15
40.3 11.9 12 10.4 14.5 17.8 7.6 8.2 11.2 8.9 8.1 8.1 8.6 7.7 9.8
1 5 4 7 3 2 15 11 6 9 12 12 10 湖州 舟山
14 13.1:53.9:33.0 15 26.1:34.1:39.8
14 15
11 12
14 8 资料来源:国务院政策研究中心
第 6 页
1、经济发展量化水平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低谷 湖州近年来获得获得了长足进步,最近发展速度位居全省前列,但我们不能忘记这种发展是建立在较低基础上的恢复性增长。正如表1所示,当我们把湖州放进一个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即与同处长江三角洲的其他城市横向相比却发现,湖州经济的近年来的发展实际上是落后了,特别是当与其周边的发达城市如苏州、无锡相比时。我们可以看到, 湖州各项经济指标除人均GDP略高外,均处于长三角城市的最后两位。从量化方面讲,湖州的GDP总值仅相当于排在13位的泰州的85%。而人均GDP也刚超过15000元,仅为排在第10位的嘉兴的80%。可以说,湖州基本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不发达的城市之一,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最低谷。在长三角城市经济呈整体推进的态势下,湖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使湖州的经济地位在长三角区域中日趋边缘化。 2、产业发展阶段相对滞后 表2 2019年湖州市企业规模结构统计表 单位:万元 从湖州目前的产业结构比例来看,一、二产业比重较高,初级产业比重高。如表1所示,湖州市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的企业分类 工业产值 产值比重 比上年增长 大中型企业 1650059 小型企业 2444978 40.3% 59.7% -9.4% 27.8% 比重依然保持在13%左右,这可能与湖州的自然资源优越和农业发展水平较高有关,但仍然反映湖州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同其它绝大多数城市一样,产业结构呈“二、三、一”的格局,基本处于工业发展的中期阶段。但湖州较高的第二产业比重是建立在小型企业(见表2)与传统的纺织、建材和金属加工工业基础上(参见产业专题),同其它城市本质上不同,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第 7 页 3、发展特色不清晰 没有清晰的发展模式,也就是没有可预见、可期待的发展道路,而湖州恰恰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周边的苏州、无锡等城市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同属浙江的温州、台州则成功创造了“温台模式”。而处于江浙交界处的湖州本可以有多种成功发展道路加以借鉴,但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可能正是这种多样性使湖州在发展道路的选择上无所适从,亦步亦趋,始终存在于其他城市的阴影中,没有形成独立的具有湖州特色地发展道路。 4、中心城市地位边缘化 城市化发展滞后 表3 2000年 浙江全省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地区 全国 全省 杭州市 舟山市 宁波市 台州市 温州市 绍兴市 金华市 城镇化水平 (%) 36.09 48.68 58.64 56.03 55.75 51.54 51.52 48.68 45.33 38.73 37.97 33.09 29.57 城镇化水平 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人均GDP (万元/人) 0.71 1.35 7.52 1.16 2.18 1.24 1.14 1080 1.23 1.48 1.64 0.55 .067 人均GDP 排名 1 8 2 6 9 3 7 5 4 11 10 湖州市 嘉兴市 丽水市 衢州市 资料来源:嘉兴城市发展概念规划,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湖州在浙江省来讲经济发展水平位居中游,人均GDP在全省排名第5,而城镇化水平却位居第8,落后于全省平均城镇化水平将近10个百分点,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比左右。社会发展水平滞后于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未来城市力量的进一步释放。 第 8 页 相比周边城市,知名度小,要素集聚能力弱 当我们提起湖州时除了其曾经兴盛的文化外,很难还有其他印象。相比起周边的苏州、无锡等明星城市,湖州的知名度要小许多。同时,由于其他一系列的限制条件,既不像苏南城市那样获得外资的垂青,又不像温州那无锡经济文化基础雄厚,交通优势明显,素有小上海之称。 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中国的明星城市,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九大科技新城之一。 样有着极强的自生长能力和扩散能力。城市对资本、劳动力、信息等要素的集聚与扩散能力相对较弱,影响未来城市的扩张和功能的提升。 图1 湖州市县GDP增长率比较 60.050.040.030.020.010.00.0市区德清县长兴县安吉县1979年1980年1981年1982年1983年1984年1985年1986年1987年1988年1989年1990年1991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10.02001年 中心城市弱中心特征明显 通常来讲,作为地级中心的湖州相对于其郊县由于有着更为有利的发展条件,其发展应更有活力。但是,正如图1所示,历年来湖州郊县的经济增长比市区表现更为出色,市区经济的相对优势正在消失,没有展现出过人的发展前景和夺目魅力。湖州市作为弱中心城市的趋势日益明显。第 9 页 经济腹地受到周边城市挤压 在我国现行的“市带县”的行政体制下,.郊县是中心城市地天然经济腹地。但由于湖州自身作为弱中心城市辐射力较小和周边强中心城市的影响,其经济腹地正受到多方挤压。一方面,湖州中心城区对其邻县的影响力基本只限于政治力,经济力的影响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另一方面,湖州周边上海、杭州、苏州、无锡等强中心和嘉兴、吴江、宜兴等次级强中心地存在,极大削弱了湖州对其腹地地影响力,湖州的经济腹地可能被袭夺,甚至自身也可能附属于其他城市。 区位,湖州市区经济的弱小难以联系方向是杭州。 长兴有着更为突出的交通德清由于其紧邻杭州市的特殊区位和旅游资源,将自身定位于杭州的后花园,其主要经济二、交通区位的边缘化 如果说湖州本来在交通区位上并不逊色的话(104、318、大运河、皖赣线、长湖申运河),今天的湖州,已经处于长三角快速干道网“之”字轴线的边缘。 在2019年以前,湖州境内没有高速公路,只有104和318两条国道,在现今高速化的时代,这样的公路网已显得十分落后。当发达地区已经进入到高速公路时代时,湖州还停留在水运和铁路时代。而境内虽然有宣杭铁路通过,但离市区较远,通达性较差,同时宣杭线没有经过如上海这样辐射力强大的城市和苏锡常这样的增长极,无法取得经济轴线的地位。而运河运输在现在大运量、快速运输的要求面前显得已不合时宜。交通条件的相对落后,极大限制了湖州与外界交流的能力,尽管与上海仅165公里,却无法象距离相仿的无锡、常州一样获得来自上海的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支持,即使与嘉兴相比也有很大不足(后者交通区位条件更为有利)。第 10 页 三、核心产业的边缘化 一直以来,长江三角洲都将自己定位于世界制造业基地,而从目前长江三角洲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其核心产业的发展方向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化工工业。在现有基础上,最有可能形成苏锡常和杭甬两大高科技产业集群以及包括宁镇扬、苏锡常和宁波在内的沿江、沿海的重化工产业集群。这两个产业集群包括长三角核心产业集群分布示意 了长三角地区所有的先进城市。然而,我们面对湖州时却发现,湖州基本没有这两大产业,也就是说湖州脱离了区域产业发展的主流,无法借助区域集群竞争的优势。 如果从长三角产业发展的动力来看,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外资,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另一个是民资,集中于浙江,并且开始进入快速扩张期。但在湖州的发展动力中,外资经济与整个浙江的情况类似处于起步阶段,与苏南城市不可相提并论,而自身传统上又受苏南影响较大,民营经济弱小,城市产业发展缺少强大动力。第 11 页 四、经济联系的边缘化 所谓城市阴影区就是处于某城市的理论辐射腹地的地区,由于一系列限制条件,未能或者很少受到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上海 就湖州而言,位于上海经济圈内,但上海目前的主要腹地是苏南地区,未来则主要是北上南下,将南通、嘉兴揽入怀中,湖州尽管一直希望接轨上海,但上海却未对湖州产生多大兴趣。 湖州 湖州也位于杭嘉湖平原,是杭州的天然腹地,但杭州正由“西湖时代”进入“钱塘江时代”,南进的趋势十分明显,而从历史上来看,杭州对湖州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 苏锡常 湖州与苏锡常的传统联系十分密切,但由于苏南城市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未能对湖州产生明显的辐射拉动作用,只能起到一个发展路径的示范作用。 湖州没有能够成为区域内任何一个核心城市的重要组成经济伙伴,成为“离群的大雁”,不能跟上区域整体发展的步伐,处于经济联系边缘化的危险境地。 湖州:?苏锡常: 对外开放 宁波: 港口 上海 嘉兴:远郊区,交通连接点 杭州:旅游、管理 第 12 页 第二章 战略的核心思辨 如何从边缘化的现状实现追赶? 理解了问题,我们也明确了“战略”所应承担的使命、也是本规划所面对的巨大挑战:有着良好基础的湖州其发展严重滞后了,那么未来的发展中,湖州不仅仅是能否重新跟上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步伐、而更要探询能否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复兴湖州的区域地位?事实上,是延续今天的格局、甘于边缘化,还是戮力进取、突破囿围、谋求城市地位的复兴,答案恐怕也只有一个,因为不求突破,可能连长江三角洲“边缘”的位置也保不住,差距会越来越大。 而要复兴,挑战首先就在于,边缘化的现状本身按常理而论就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桎梏,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消除湖州自身可能固有的羁绊,第三,湖州必须有自身的发展优势和突破口,这样,同时配合以相应的发展条件、发展机遇,跨越式的发展、湖州地位的复兴才可能实现。如果只是泛泛地讨论本地发展的条件或优势,则几乎肯定不可能抓住湖州迈向未来的关键。事实上本地一般的条件或优势人们通常已经认识到,正是在这些条件下,湖州走入了边缘化,因此,如果这样去思考,恐怕连跟上周边地区都存疑,遑论追赶?因此,这里需要的是在一个更高的起点用更敏锐的眼光去捕捉可能的具有转折意义的突破口,并围绕这一突破口建构系统性战略。一个战略,最终的行动建议或许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战略背后的理性,是后者构造、支撑了行动建议,也唯有真正理解了战略背后的理性,才可能真正理解战略,战略也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执行,即便需要调整,调整的合理性也才可能得到保证。正因此,我们强调本章是关于战略的“核心思辨”。一、边缘化的现状所意味的区域强力竞争 让我们首先明了一下湖州发展所面临的区域竞争之激烈,湖州市本身的边缘化、矮化是严峻形势的重要注脚。(压力和机遇都来自周边区域。辨证地分析周边区域。) 1、 上海、杭州的影响:大树下的小草 处于沪杭两大都市圈内,湖州与这两大城市联系密切。而湖州也常常引以为豪,认为自身区位条件优越,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但事实上,从目前看来,说他们是动力毋宁说他们是压力,这两大城市对湖州的拉动作用并未显现,而极化效应却十分明显。由于上海和杭州这样的城市中心极化能力过强,湖州第 13 页 始终处于这两大城市的阴影中。正象大树下的小草很难获得阳光一样,湖州很难留住优秀人才,外来资本、技术、人才也更愿意进入这些大城市,从而获得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而越来越密切和便捷的联系可能加剧这种影响。日本在六七十年代发生的人口、资本大量流入东京大阪等大都市,由此产生的大都市人口“过密化”和周边地区人口“过疏化”现象同样也可能发生在湖州身上。如何象苏州那样实现“借势发展”是我们思考的首要问题。第 14 页 2、与苏州的比较:龟兔赛跑的竞争 2000年 湖州与周边地级城市比较 GDP(亿元)180016001400120010008006004002000人均GDP(元)300002500020000150001000050000苏州无锡嘉兴湖州苏州无锡嘉兴湖州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35302520151050苏州无锡嘉兴湖州财政收入(亿元)180160140120100806040200苏州无锡嘉兴湖州 苏州的经济发展轨迹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这是整个长三角乡镇经济大发展的时期,几乎每个城市的乡镇集体经济都得到了极大提高,湖州也不例外,因此这一时期,苏、湖两市基本同步发展。而从90年代开始,苏州及时抓住了新的发展机遇即外资和开发区,经济得到了爆发式的增长,从区域经济中脱颖而出,成为耀眼的明星。反观湖州,在这一时期既没有象苏州一样发展外资经济也没有象温州那样实现经济的内生发展,被这些城市远远抛在身后。今天的湖州与苏州已不可同日而语,苏州(也包括无锡)以其优良的发展环境和前景吸引了流向该区域的大部分资源,起着一种“过滤器”的作用,抢得了最优质得发展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剥夺了湖州发展资源,削弱其发展潜力,湖州的发展正面临同区域发达城市的巨大竞争优势的压力。第 15 页 3、 嘉兴的比较:渐行渐远中落后 嘉兴与湖州曾经有着相同的发展经历,有着优良的发展条件却未能取得应有的发展。但新的发展机遇在向嘉兴招手,嘉兴似乎已经找到的自己的发展思路,即定位于上海南翼副中心,充分发挥自己的区位和港口优势,在与上海的合作中寻求自身的最大发展。9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发展明显增速,其领先优势正逐步扩大,面对有着相似条件的竞争对手,湖州显然应该感受到直接的威胁。 4、与邻县的比较:不进则退 2000年 湖州市区经济与邻县比较 GDP(亿元)200180160140120100806040200人均GDP(元)2500020000150001000050000宜兴吴江长兴湖州市区宜兴吴江长兴湖州市区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21.510.50宜兴吴江长兴湖州市区财政收入(亿元)14121086420宜兴吴江长兴湖州市区 上图显示,湖州市区经济与邻县相比并不占优势,甚至要落后于吴江、宜兴这些较为发达的县城,对湖州而言,这些县级经济体的竞争力不容小觑,湖州发展不进则退,而后退已没有余地(湖州已经位居长三角最后列)。 5、湖州的矛盾:如何实现自身发展 这种与周边地区的比较很容易引起这样的问题:对湖州而言,模仿,还是另辟蹊径?超强度工业化、超低成本竞争,还是珍视、保持自己的环境、文化、社会基底?传统工业还是高科技?内生发展还是外资依赖? 第 16 页 二、边缘化过程中湖州自身的失败何在? 一个不足是不在两条发展轴线上。但是,这真的具有决定意义吗?应该说,对于湖州这样一个与上海距离并不远、历史渊源也较深的城市而言,这个因素不应该被过分评价。否则,嘉兴又当何解释?而且,这条之字轴线,并不真正是多节点的,真正的节点只有一个——上海,因此,这条轴线上的“通过”概念其实是不重要的,也就是,轴线之上的交通其实对地方经济发展施加的影响很小,也就是,苏州其实并未因为南京、镇江、常州、无锡都要经过苏州进入上海而有多少受益,更不要说很多县级市连“通过”也没有。而对上海本身而言,恐怕也没有沿轴线而扩散的主观故意,它更关心的是自己(上海市)同心圆式的层层推进、扩张,如现在实行的郊区工业发展战略(参见苏州规划)。今天的轴线之谓,与其说是发展的原因,莫如说是发展的结果,是几个地区的良好发展衬托出了“轴线”!而今天交通区位上的边缘化也是发展的结果,它会是今后发展中原因的一部分,但却不能算是过去走向边缘化的原因。因此,对于湖州自身的失败,我们需要有更有力的解释。 如果说轴线有意义的话,其意义是与上海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不是因轴线而消长,而是…我们并不否认地理距离、交通线都是基本的发展影响因子,但是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而且湖州显然在区位方面的差距并不突出… 三、落后与追赶:“发展机遇期”的重要意义 如果,我们探讨的不仅仅是健康发展的问题,而是在健康的基础上跨越发展的问题,那么,宏观的“发展机遇期”这样一个概念似乎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为大量经验告诉我们,在一次宏观的发展机遇期中,一个地方最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地方与地方之间发展水平差异的剧烈变化,这也是一个主要时期。因为,宏观的发展机遇期也是微观机遇最丰富的时期,而在平稳发展或者衰落期,一个个体区域要实现比较好的发展,其难度就已经比较大,更不用说快速发展了。进一步的启示就是,在发展机遇期,如果不能抓住机遇快速发展,那么,即便是平稳的发展,也将因为相对速度的落后而在总体上掉队。 发展机遇期,简单地说就是因为某些宏观因素的改变所导致的具有普遍性的经济快速增长期,其原因是这些改变导致了一些全局性的经济增长刺激因子的出现。发展机遇期的这种性质,决定了要想把握住这种快速发展时期的机遇,一个基本途径是抓住这种改变中产生的经济增长动力,否则,就需要有其它的具有同样足够强的影响力的经济因子。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二、三十年,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发展机遇期,其动力来自于大战之后积极进取、乐观创新、第 17 页 和睦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战争破坏的大规模重建、良好的政治生态和相对简单的经济秩序,我国在这个时期初期的良好发展正是对这些动力的把握,而中后期的掉队与逐步改变了这些“动力源”不无关系,最终也导致由于发展机遇期的掉队而使国力与一些良好发展的国家之间不仅没有缩小,还拉得更大了。总体上来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一直处于一个经济发展机遇期中,其动力主要源于改革对很多经济活力因子的释放。由于主要活力因子的转换,这个长机遇期又可以分出几个小的机遇期。 依据这样的理论,我们发现,湖州现状的边缘化正是由于两次发展机遇期错过机会而造成的,甚至,这种时期湖州其实也保持了平稳的发展,但是,因为发展机遇期的平稳就是相对滞后,湖州与周边地区的差距拉开了。 表现:经验数据图表 苏州、湖州经济发展比较(GDP总量,单位:亿元) 2000180016001400120010008006004002000苏州湖州197819年7919年8019年8119年8219年8319年8419年8519年8619年8719年8819年8919年9019年9119年9219年9319年9419年9519年9619年9719年9819年9920年0020年01年嘉兴、湖州经济发展比较(GDP总量,单位:亿元) 7006005004003002001000嘉兴湖州197819年7919年8019年8119年8219年8319年8419年8519年8619年8719年8819年8919年9019年9119年9219年9319年9419年9519年9619年9719年9819年9920年0020年01年 第 18 页 原因:活力因子未能抓住,也没有自己独特的东西 更深层次原因:两次机遇期中活力因子是通过改革、创新释放、创造出来的,湖州不行。思想观念偏于保守、缺乏突破、没有有效的创新就不可能走在自己(现状)的前面,何谈走在别人的前面。首批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的放弃,也是一个佐证。湖州的惰性、保守、封闭是自身发展中的最大敌人,行政体制的反复更迭进一步削弱了发展的连续性和对发展道路的认真选择!…这与客观上湖州周边地区经济低谷、湖州自然地理优良、历史辉煌当然不无关系,如果说轴线有意义的话,其意义是与上海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不是因轴线而消长,而应该与时间距离关系更密,恰恰在这方面,湖州的保守、惰性也使之未能主动在与上海的交通联系方面寻求更新、提高…. 对比地区其它城市,当用发展机遇期的理论来解释他们的快速发展时,我们就能对湖州发展中的缺陷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事实上,长江三角洲或者扩大至整个上海经济圈,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与其说是(发展轴)带状的,毋宁说是块状的,如总体上苏锡常属于一块,湖嘉杭北地区属于一块,宁波及其周边属于一块,温台地区属于一块等等。似乎可以用地理特征、区位等来区分这种经济区块,但真正导致它们在“发展”方面趋同和分异的,最有效的解释应该是集体行为范式(collective commitment)——当地人的文化、思考方式、行为模式等一系列决定人的行为的因素的统称。集体行为范式表现于当地的总体行为特征,包括领导和体制方式。每一个块中的所有地区总体上都分享了同一种集体行为范式,而所有成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地区,都是因为这个地区的集体行为最有效地抓住了发展机遇期中“机遇因子”,同时,这种集体行为范式的一个特征是,在内部认同的基础上,有既互相学习又互相较劲、努力争先的良性竞争文化。因此,以苏锡常地区为例,总体上共同的集体行为范式使他们第一次发展机遇期来临时抓住了农村改革的机遇,通过乡镇集体企业的大发展实现第一次跨越,在第二次发展机遇期来临时抓住了我国更加开放、上海重新受到重视的机遇,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实现了第二次跨越。而彼此的认同又意味着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从而优秀的发展方式在大家都得到运用,遇到困难也能较快克服(如乡镇集体企业遇到困境时)。 总的结果:历史地看,湖州没有合理的区域定位,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没有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没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热情。 未来:契机——第三次发展机遇期 湖州市正是由于未能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整体的先后两次发展机遇期中把握机遇,才失去了自己的位置。但是现在,我们判断,第三次发展机遇期已经到来,这为湖州重整旗鼓、实现追赶提供了契机。 第 19 页 四、湖州复兴的突破口:后发优势 在这样的机遇和挑战混杂、自身优势尚不明显而不足却较突出的复杂情境下,湖州寻求追赶的突破口在哪里?综合了所有这些分析,我们研究提出,湖州的发展中实现突破的关键将在于捕捉、营造和把握后发优势。也就是,不是从固有的静态资源中寻求优势,因为这类优势周边地区大家几乎差不多;相反,出发点要落实在动态发展形成的差异中,而这里的机会,恰恰就是湖州的相对滞后发展。湖州过去发展的劣势(这也已经成为湖州今天发展无法回避的客观起点),如果反而能够成为今后发展的优势,那么我们将可以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参与竞争,湖州将实现“绝地反击”。其实,起跑线已经确定,它不能成为动力就会成为羁绊;而动力的涵义如果只停留在精神上的激励而没有实质的帮助,那么这种动力的意义是有限的。令人兴奋的答案就在于,我们无可回避的这条起跑线,完全可能带给湖州独有的实质性优势。我们的发展机遇期理论已经指出,抓住发展机遇期的机会,最常规的方法就是抓住机遇期中的动力因素。而善用后发优势,湖州就能够很好地抓住第三次发展机遇期中的核心动力因子。 1、第三次机遇期的特点 外资:持续并可能增强,地点集中于本区 对环境的更高要求 对文化、对品味的更高要求 发展的更有序,更规范 区域合作型的发展,从中酝酿新的发展动力和市场 新兴市场的发育(中西部地区) 国家对发展的激励(如,开发区) 第 20 页 在外经贸部国际经贸经济研究院日前主办的“2019: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新趋势研讨会”上,外经贸部国际经贸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认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日益呈现出五大新动向: 1、加大投资力度,新一轮投资热开始。1979-2019年,外商在华投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79-1991,开始进入;1992起,一轮投资热;2019年起,新一轮投资热形成。台商为新投资热潮的先驱,日本在华企业在这一轮投资热潮中,投资战略由“中国事业战略”向“中国市场战略”转变,逐步建立以中国市场为对象的营销体系。 2、投资项目系统化。跨国公司在中国入世前后进行了相当深刻和广泛的投资领域调整,在加强制造业原有项目投资与经营的同时,注重加强制造业上下游项目的投资,即“纵向一体化投资”;注重加强与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业项目投资,即“横向一体化投资”。中国正成为地区研发中心、地区管理运营中心,很多跨国公司酝酿将在华的投资性公司升格为在中国或大中华区的地区总部。 3、投资地点集中化。有所背离中国政府期望,东部投资进一步集中,近几年比例超 2、从劣势到优势:在区域比较中理解发展条件的辨证 土地 相对于苏州日趋紧张的开发区用地,湖州土地储备充足,特别是湖州市区位于杭嘉湖平原地开阔地带,大量未开发土地优质土地为未来湖州城市拓展和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空间保证。 文化 包容与创新是湖州文化的秉性,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和“敢为天下先”的豪情。这与新时代的文化要求也是相一致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在此基础上生成的学习氛围既是未来湖州未来参与城市竞争的优势资本,也是使湖州人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的重要条件,更是新时期湖州城市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 第 21 页 后起者的学习效应 学习效应使后来者总是可以走得更快、走得更好。当然,这也取决于会学习,但这毕竟给了后起者一个机会。湖州处于中国最富有活力和最有希望的区域中,其中许多先进城市都为湖州树立了一种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理念。模式的兼收并蓄、理念的学习,使湖州完全有可能绕过其他城市走过的弯路,或者跨越发展阶段,创造一种全新的“湖州模式”,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区域合作的理想区位 现在的竞争并不仅仅局限于城市之中,也包括了区域之间的竞争,而城市发展中的矛盾也往往可以通过区域加以解决,于是区域合作的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认同和实施。湖州处于三省交界的特殊区位,从图中可以看到湖州与上海、浙江、苏南以及安徽的宣城、安庆、阜阳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密切联系为未来的沪、苏、浙、皖甚至包括赣之间的区域合作奠定了最基本的联系条件,在此其中,湖州可以发挥通道与纽带的作用。而随着中国经济由东向西梯度推进的趋势日益明显和先进城市拓展经济腹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使湖州地处东西结合部的优势与作用将越来越凸现与重要。一个区域合作时代的来临,也意味着湖州借助区域力量提升城市功能与地位时代的到来。 宣城苏州嘉兴上海杭州图2 2019年某周湖州主要方向长途电话统计 南通重庆南京常州台州黄山扬州北京阜阳温州金华宁波绍兴安庆无锡 第 22 页 五、小结 从边缘化到复兴,湖州美好的未来图景正变得清晰起来:湖州不仅可能跟上周边地区的发展步伐,并完全具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潜力。后发优势的发挥将有赖于其它条件的配合、支撑,这些条件不仅是硬件上的,如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网络,这在湖州现状已经大大落后;还包括软件上的,如当地观念和体制的改进。在这些条件的配合下,湖州需要有更具创新性和前瞻性的发展定位和实施策略。 第三章 发展的整体战略 整合资源、创造条件、系统优化、后发致胜“后发优势”要真正发挥作用还有赖于系统的整体运作。成功的整体运作意味着形成有利的各种因素,并有效地相互配合,共同构建一个具有正反馈效应的动态系统,这将是战略的核心内容。因此,湖州市发展运作系统需要相应的整体优化,而这个整体优化的过程,还会创造出一系列新的优势,好的行动方案,也应该能够强化、发展动态中已经形成的优势。这个整体优化的过程,同时包含着对湖州市过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经过对各种发展情境的综合与对比,我们最终为湖州市确定了以下发展战略,其整体思路在本章阐述。因循于习惯的思维,同时方便于首先让人们获得战略的轮廓,我们首先提出湖州的发展定位,然后阐述配套的发展策略。第 23 页 一、功能定位(发展战略目标) 传承湖学古韵、融汇山水湖州的亲雅人居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核心环太湖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辐射内地的门户城市,上海都市圈首位旅游休闲城市之一,浙江吸引外资的首选城市、投资兴业的新高地。这一功能定位的涵义阐述如下: 1、传承湖学古韵、融汇山水湖州的亲雅人居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生活功能定位:人居湖州、文化湖州、生态湖州 “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人们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在城市”(亚里斯多德),城市的第一位功能是生活,生产功能的最终目标仍然是生活,而生活的基本需求是温饱,中级需求是环境,高级需求是文化,最高级需求是在温饱、环境和文化的和谐中实现创造。湖州就具备这样的品质和潜力。 “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城市越发展越需要文化与精神的支撑,尤其是先进文化的支撑。这一论断将在未来城市发展的轨迹中不断得以证实和强化。城市的发展轨迹最终由城市的文化秉性决定。湖州包容与创新的文化禀性是新时代湖州最需要的文化支柱。未来湖州文化的发展必然需要以自身传统文脉的延续为基础,但决不意味着因循守旧,而必须有所扬弃,必须是其精髓部分,是符合时代脉络的部分,也就是湖州文化包容与创新的禀性,并由此而发展出富有时代特色的“新湖州文化”。 作为太湖沿岸城市唯一由湖而得名得城市,我们说湖州从“笤溪时代”到“太湖时代”不仅是城市空间向太湖推进,也是社会精神的一种转变,从适应农业社会的封闭偏狭的笤溪情结到新时代所需要的开发广阔的太湖胸怀。在此过程中,作为湖州传统城市要素的山水在新的城市空间中仍将得到延续与张扬。我们设想的新湖州应该包孕山水,滨湖立州,从而实现融汇山水湖州。 在此基础上,.建树我们的理想,即:人居湖州——一个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文化湖州——一个传承历史文脉、彰现现代文明的文化城市;生态湖州——一个拥有并保护者完好生态环境的城市。 这样的湖州也必然是一个亲雅人居城市、一个生态园林城市、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长江三角洲核心环太湖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辐射内地的门户城市,——城市区域角色定位 湖州要在可行的前提下找准对自己最有利的区域定位。区域关系的重要性人们普遍意识到,同时,第三次机遇期的已经显现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更加实第 24 页 质广泛的区域合作协作,这可能是中国第一次真正接轨上世界、同步进行的一个重要发展(其它的机遇多是补课性质的发展),世界上大到全球性的合作协作,如WTO;中到地区性合作协作,如欧洲一体化、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南亚协作区等;小到很多区域合作协作。这首先是发展到达一定水平之后寻求进一步的市场增长的必然要求,同时能够促进活力与创新。湖州前两次机遇的错失中,在这方面几乎可以说是无所作为,这有很多客观原因,当然也有主观因素。而这一次,机遇已经到来,因为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它们也开始主动寻求合作。 这个定位首先是——作为长江三角洲核心区域的环太湖都市圈的三分之 从边缘到核心——区位条件的根本改变 一。这首先明确了本地处于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其次强调了主动与苏州、无锡协调合作,围绕太湖一体化发展。Again,太湖,是重要资源。湖州与苏州、无锡在历史上就有渊源,“一湖连三州”,同属吴文化区。今天,建国初与湖州地位相仿的苏州、无锡已经远远跑在了前头,湖州要坐的不是怨天尤人,环太湖都市圈——长三角的核心 也不是自怨自艾,而要振作起来,主动向两位大哥学习,主动寻求帮助、寻求合作,解放思想,扫除观念、体制上的障碍,创造合作共赢的条件。其中,特别重要的一个意义,将是通过这一区位、通过与苏州、无锡的合作将湖州推介到跨国资本之中。湖州不能光记着跑到难兄难弟的嘉兴那里走亲戚,嘉兴已经开始起飞,而嘉兴起飞的条件是湖州所不具备的。湖州要有自己的定位。也不要全指望着杭州,杭州毕竟不是上海,有强大的辐射力、带动潜能,杭州首先得在强烈的区域竞争中巩固自己,其次杭州的区域重点不在于此,最后杭州的优势与湖州的潜力并不对称,湖州有较大的吸引外资的潜力,而杭州乃至浙江全省在这方面都无法和苏州、无锡相比。 第 25 页 其次,上海辐射内地的门户城市——首先,这是借上海之势,有帮助上海扩大腹地的概念,在此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区域地位。第二,通过为上海承担二传手的角色紧密与上海的关系之后,可以更进一步融入上海市场,从上海吸引外资,并接受合适的上海的工业转移,但是,我们不主张湖州成为蹩脚工业的收容所,这是与湖州的高发展定位是不相吻合的,将湖州变成上海的制造业基地的提法恐怕不合适,而浙江省提出将湖州和嘉兴变成浙江开放前沿的思路则与本规划不谋而合。更紧密的与上海的关系当然也大大有利于本地成为上海的后花园、菜篮子,最近的若干年首先就有一个接轨上海世博经济圈的问题。这种接轨,应该紧扣湖州的发展战略定位,除了短期经济利益的接轨之外,如旅游业、成熟的对路的工业品的接轨、菜篮子的接轨等,更要为湖州的长远发展张本、铺垫,要使对世博经济的参与变成对湖州形象的一次重塑,要让湖州的秀美高雅彰诸世人,产品方面不仅要拿成熟产品,更要能够瞄准世界消费市场的整体趋势,对湖州市具有文化、资源优势的民族文化产品、生态产品作提前的大力开发,如竹丝织品等,即便到时不成熟,也可以为今后引进外资、引进合作作提前宣传。 第三,或许更重要,做“上海辐射内地的门户城市”也是为自身的传统工业寻求实现积累、逐步过渡、升级的市场区。这一点,在我们注意到湖州的生产功能定位之后,就比较容易明白了。因为湖州发挥自己后发优势的生产功能定位将首先是高水平工业化,这是第三次发展机遇期的关键所在,也与湖州的优势吻合。但在这种情况下,既有的低水平传统工业不能立刻贬值,出路就将在“门户城市”这一区域角色上。我们强调了区域角色定位,就是强调区域定位不仅仅是在哪个区域的问题,更有一个在区域中起什么作用的问题。每个地区都会把自己和上海拉在一起,但关键是当什么角色。第 26 页 3、上海都市圈首位旅游休闲城市之一,浙江吸引外资的首选城市、投资兴业的新高地——城市生产功能定位 上海都市圈首位旅游休闲城市之一是基于本地得天独厚的“山水湖州”旅游资源。 一方面正是伴随着前面的城市生活功能定位、城市区域角色定位的实施,同时归根到底是基于湖州既有的优势资源、而这些优势资源由于“后发”而很好地得以保留,湖州的环境、文化、秩序、土地、区位将完全可能使自己成为浙江吸引外资的首选城市!这是本规划的一个重要结论。 同时湖州将成为浙江省投资兴业的新高地,这里主要指民营资本。吸引外资并不必然排斥其它机遇,湖州的优势就在于,它属于浙江省,而与苏州、无锡共饮太湖水。苏南与浙江发达地区分属于不同的经济模式,民营经济是浙江发达地区发展的核心动力。湖州后发的一个优势是,可以兼收并蓄、学习别人共同的长处,没有包袱和学习效应有可能使本地在外资和民资的吸收方面同时获得飞跃。 相对于已经近乎极限地被开发的周边发达地区而言,湖州几乎可以被称为一块大规模开发的处女地。因此,配套以得当的措施,湖州将可以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良性的跨越式发展。 这里一个可能的疑问是,产业的更具体的定位除了旅游,还有什么?我们认为,其它的产业门类,更适合留给市场去做选择,但是在我们的进一步的规划中(这些规划我们将放在对空间的规划中),我们将对产业发展提出控制条件,主要是针对整体的环境目标,这里的环境包括生态环境,也包括文态环境、城市整体环境,还有从纯粹产业布局、企业行为、产业可持续发展角度需要维护或营造的环境。总体上,除了这些方面将要提出的强制性限制规定之外,我们不提出具体的类似主导产业定位的东西,政府其它要做的,是基础设施和软环境(管理环境)。第 27 页 二、实现功能定位的配套策略 上述发展目标当然首先是基于本地的客观优势,而这些客观优势很大程度体现为一种后发优势。客观条件是上述目标科学性的基础,但同时,它还需要湖州自身进一步的系统优化,需要适当的行为的作用,当然,我们也认为这些必须的系统优化策略同样具备可行性。有关的系统优化策略包括: 1、以交通的改善凸显本地区位的优势,并建立区域合作协作和产业发展的设施基础 2、严格保护本地重要地区的优越生态 3、严格保护本地重要地区的优越文化 4、通过高水平的城市规划、建设实现本地绿脉(大地景观的特点)、文脉在城市发展中的延续、演绎 5、循序渐进、滚动开发,建设高水平基础设施体系 以此解决投资短缺问题。 6、创造灵活、创新同时有序、规范的管制环境 观念要更开放、创新,区域合作要能走出去,开发区发展要规范、合理等。 7、进一步培育崇尚创业的文化环境 其实,上述很多内容首先都要求一个高水平的规划,而本规划,正是这样的一个处于战略层面的工作。第 28 页 三、小结 以上发展的整体战略,在其实质内涵上,可以总结为这样的发展思路: 突出个性,强化优势; 高屋建瓴,敢为人先; 开放融合,兼收并蓄; 寻求伙伴,借力借势; 打破常规,跨越发展。 只有真正个性的,才可能是比较上的优势。要在竞争中实现追赶,依据同样的资源、走同样的路是不可能实现的。湖州丽质天成,而历史与过去的发展赋予并保持了它优雅的气质(这些湖州人识否?),在这样的高起点上,在今天所面临的机遇的配合下(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凸显了我们的发展思路不是好高骛远,而是对趋势的前瞻和主动迎接),我们的发展战略应该是在充分保护和继续发展湖州的高格调的基础上实现它的进一步发展,而不要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如低水平工业化、超低价“倾销土地”等)。同时要努力在别人没有做好的方面大胆创新,如通过学习、吸收别人已有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在自己的发展方面避免弯路,在区域合作协作上大力突破,借力发展等等。只有突破固有的模式不因循守旧,湖州才能避免“一步落后、步步落后”,而努力实现“一招领先、招招领先”的跨越发展。 第 29 页 第四章 发展战略的空间落实(一) 市域综合交通网络与空间结构规划一、市域综合交通网络规划 适应于湖州发展定位,综合交通网络方面: 1、交通区位由边缘到中心——成为交通网络节点和承南北东西的枢纽;长三角向中部地区(安徽)辐射的传承点;上海向长江下游、安徽等地辐射的中继站——新通道(长三角其它城市无此优势)。 宁湖杭 申湖黄 湖嘉甬温台 杭湖锡苏北 2、重点便捷与上海的联系、环太湖圈的交通 在此两框架下完成全部交通规划。 二、市域空间结构规划与开发控制指引 三、市域、市区城镇体系与人口城市化规划 这里,我们改变习惯做法,首先分析城镇体系的发展和规划,然后再对人口城市化进行规划。这种改变非常必要,因为事实上,人口城市化是城镇发展的结果,因此只有清楚理解了城镇的发展之后,才能知道人口会有多少,这并不妨碍自然人口基础是分析城镇发展的一个条件。现有的基于城市化水平的人口预测本质上或者是静态趋势外推、或者是“计划经济”式,只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技术,应该反过来用于参考性地校合根据区域发展过程推理出的人口指标。事实上,传统的要人口来套用地的做法,已经被证明是一种倒果为因,在规划实践中已被事实抛弃。 一、市域、市区城镇发展 分工的结果:中心城市是中心、服务、品味和档次,从而是高水平工业化集中区域;相对低水平工业化则留给其它城镇。但安吉,严禁污染,旅游胜地;德清,“杭州郊区”,与湖州关系趋弱,不必强求,反可以共赢;长兴,地位相对最重要,尤其加以交通枢纽、三省门户、共拥太湖、重工业基础,在自身颇第 30 页 具特点而湖州有所不为的情况下,空间较大,应成为湖州一部分。 市区,中心城市和充分的产业空间之内,是中心城市的真正据点;除此之外,南浔要强调保护,其它可以相对自由,只要不危害整体利益。 二、人口城市化 不一定集聚很厉害,否则只会是一种低水平集聚,其效果无益于本地发展目标,甚至可能有害。事实上,苏州、无锡发展的情况都表明了经济快速发展下的人口增长并不突出,苏州新区、工业园区都没有引起人口大量增长。土地,即使是合理的利用下,其带来的人口增长也远小于国标。第 31 页 第五章 发展战略的空间落实(二) 中心城市空间结构规划一、走向“太湖时代”的湖州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备选方案 显然,“太湖时代”的概念不是围着太湖发展,而是理念、区域定位等向太湖圈靠。 二、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1、发展方向 2、布局结构 3、各类用地布局及其开发指引 开发指引主要针对工业用地、生态敏感用地、绿地 4、城市整体空间现象和景观设计指引第 32 页 第六章 城市发展的时序控制 将发展目标、空间目标结合起来完成。第 33 页 第 34 页 在新千年的开始,在中国刚刚加入WTO,在国家经济成功顶住了全球性衰退的影响保持一支独秀并稳健升温,在十六大刚刚结束、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正在迎来新的高潮的历史时刻,高起点、前瞻性地明确湖州发展的定位,系统、整体地把握湖州发展的战略。第 35 页 专 题 报 告 第 3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