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
1、白体:宋初文坛上的一个诗歌流派。从学习白居易清平浅易的诗风而得名。主要作家有李昉、徐铉、王禹偁等,而以王氏的成就最高,他的代表作有《对雪》、《感流亡》、《村行》等。
2、晚唐体: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岛、姚合看成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包括:一是专学贾岛、姚合的九僧诗;二是林逋等隐逸诗人。惠崇《访杨云卿淮上别墅》、林逋《秋日西湖闲泛》。
3、西昆体: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人物杨亿、刘筠、钱惟演。他们主要学习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近体律诗,夸大了李诗的形式美,注重对偶,喜欢用典,追求华艳,在内容上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总体来说,西昆体形式精美,内容空洞。杨亿《武夷新集》。 5、江西诗派: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陈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到了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诗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改诗派重视句法、喜用拗句;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代表作家作品有黄庭坚《寄黄几复》、陈诗道《别三子》。
6、诚斋体:南宋中期杨万里的诗歌风格,因杨万里号诚斋,故名。其主要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如《晓行望云山》和《小池》其特点是①富有幽默诙谐的风格②丰富新颖的想象③自然活泼的语言。 7、“话本”: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后世统称为“话本”,有小说、讲史、讲经,合声(生)四类。体制:入话诗、头回故事、正话、煞尾,代表作《碾
玉观音》《错斩崔宁》《西湖三塔记》《三现身包龙图断冤》《简帖和尚》
8、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唐有韩愈,宋为欧阳修、三苏和曾巩、王安石)
9、南戏:即南曲戏文的简称。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的,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戏曲”。南戏的体制特点:(1)在剧本结构上,无固定出数,长短自由,少则几出,多则几十出。(2)在表演上,各种角色都可以唱,还有对唱、轮唱、合唱;宫调音律的限制也不像杂剧那样严格。(3)在音乐上,以南曲演唱。 10、董西厢: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简称,《董西厢》的本事源于唐元稹的《会真记》。为了和王实甫的杂居《西厢记》区别,故称《董西厢》。他在情节、结局、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做了较大的修改,最重要的是把原来张生对崔莺莺的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变为崔张二人私奔团聚的喜剧故事,是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重要关节,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11、王西厢:《王西厢》的本事源于唐稹的《会真记》,是元代王实甫所作的杂剧《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其题材更集中,反封建思想倾向更鲜明,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称为我国古典戏剧中的一部典范性作品。
小令:是散曲的一种形式,又叫“叶儿” ,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
只用一个曲牌,且一韵到底,调短字少,形式短小精悍。 二、填空题
1.中兴四大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2.永嘉四灵: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 3.元代四大南戏(四大传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庭记》、《杀狗记》
4.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和白朴。 5.宋初在文学理论上鲜明地提出复古主张的,首推柳开。
11.元曲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12.四大喜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13.“梅欧”:梅尧臣,北宋诗人,字圣俞,安徽宣城人。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或“苏梅”。 14.二晏:晏几道是晏殊第七子,与其父合称“二晏”。晏几道有《小山词》传世。晏殊有《珠玉集》传世。 15.开创宋诗中学习杜甫的风气的人是王禹偁。他提出了文章\"传道而明心\"的主张。 16.宋初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是西昆体。 17.苏词最大的特色是“以诗为词”。 18.辛弃疾的词被称为稼轩体。
19.宋代理论性最强,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是严羽的《沧浪诗话》。
23.被王国维认为杂剧成就“当为元人第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
25.提出“以俗为雅”命题的有梅尧臣、苏轼 、黄庭坚。
27.张先——“张三中”得名是因写“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张三影”得名是因写 “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和“堕轻絮无影”。 29.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
30.在元代,叙事性文学成为主流。叙事性文学新形式戏剧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31.剧本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三个部分。杂剧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脚色可分末、旦、净三类,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南戏剧本由若干
“出”组成,脚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类,在剧中均可歌唱。杂剧和南戏的唱词多用以表现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思想情绪,甚至直接透露作者的心声,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三、大题 (二)柳永
1、柳永词的内容:文人们的生活情趣、城市的繁华、妓女的生活、羁旅的愁思、怀古的喟叹。 2、柳永词的贡献(文学成就、新变内容) (1)扩大题材内容。他的词不仅表现文人们的生活情趣,也写了城市的繁华、妓女的生活、羁旅的愁思、怀古的喟叹。
(2)发展了慢词。为适应在题材内容上拓展的需要,他大量创制慢词,发展了词的体式,扩大了词的容量。 (3)多用赋体。在表现手法上,柳永又把铺叙大量引人词中,尽情书写,明快直落。
(4)雅俗并陈。在语言方面,他大胆吸收民间口语入词,从而在文人的雅词之外又别立俚俗一格,并且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三)苏轼(散文家) 1、文学思想:文、道并重 2、苏轼的文学主张
(1)在思想内容上,提出“达意”说(2)在语言形式上,讲究“辞达”(3)在文章风格上,崇尚自然,摆脱束缚 3、苏轼的散文
苏轼的散文创作,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可分为非文学性散文——议论文(政论和史论)和文学性散文《赤壁赋》。 4、苏轼的诗分类:
(1)社会政治诗(2)写景咏物诗(3)题画诗(4)理趣诗
5、苏轼的词的贡献
他将散文革新精神扩展到词的领域,在词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语言运用、风格特色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①苏轼冲破“词为艳科”的樊篱,扩大了词境提出了词品,举凡怀古、感旧、记游、寓理等题材,他都移入词中,而且挥洒自如,苏词中景境最为雄奇,阔大的是《水调歌头》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类
思亲念友,怀古纪游之作。②苏轼的词在题材内容上有了大幅度的开拓。③苏轼还革新了词的语言,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四)李清照前后期作品
李清照词以靖康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 后期《声声慢》、《永遇乐》。 (五)陆游(诗歌内容)
1、诗歌内容,最为突出的是强烈的爱国精神,主要表现为:
(1)抒发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陆游的的诗“多豪壮语,言征伐恢复事”(2)揭露谴责投降派的妥协退让政策(3)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2、揭露异族统治者对中原人民的暴行,描写南宋统治下人民的疾苦 3、写景、咏物 4、歌唱真挚的爱情的诗
陆游也擅长填词,其内容是多方面的,有些词与他的爱国诗篇同一风标。 (六)辛弃疾
1、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陆诗、辛词是“双子星座”) (1)辛词题材内容相当广泛,其中最突出的是表现他的爱国思想和高昂的战斗精神,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抒发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②谴责南宋朝廷的妥协投降政策。③抒发英雄失意,壮志难酬的忧愤。
(2)辛弃疾词中还有不少描写农村景物和农村生活的小令词,都能给人一种清丽柔美之感。 (3)辛弃疾的爱情词也写得含蓄蕴藉。 2、辛弃疾词的特点
①善于创造雄奇阔大的意境,塑造各种具有英雄风采,进取精神,不屈品格的艺术形象。
②善于运用比兴象征手法,惯于使用典故。以表达自己满腔忧愤,他继承了“待”、“骚”的传统,又受到婉约词的影响,往往借男女之情来喻托国事或寄托自己的忧愤不平之情。③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辛弃疾还喜欢运用通俗的口语。④创造多种艺术风格。 (七)马致远
1、《汉宫秋》的艺术特点
(1)是着重说明汉元帝“不自由”,说明汉元帝虽贵为天子,但许多事情却身不由已,受人摆布。 (2)《汉宫秋》以“琵琶”和“雁”的意象为线索贯穿全剧,更增加了此剧的悲凉气氛。 2、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陈抟高卧》
马致远有\"万花丛中马神仙\"之誉,这既说他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又说明他是个有道家思想的剧作家。 (1)《陈抟高卧》儒道兼融的思想。
(2)《陈抟高卧》语言自然、优美又潇洒豪俊,堪为文采派的代表。
(八)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1、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做重大改变 2、是一部历史剧
(九)郑光祖《倩女离魂》
1、本事出于唐•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 2、构思新颖:《倩女离魂》在构思上别有新意,作者采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一个病身,一个游魂;一个在家生病,一个在外飘荡,彼此映衬,正好表现出封建社会里大家闺秀的现实状况。 (十)《琵琶记》南戏之祖 1、三辞三不从 (1)辞试,父亲不从。
合理性:封建社会常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改换门闾,光显祖宗;
合情性:真乐在田园,何必当今公与侯。在家侍奉双亲,厮守爱妻;
矛盾:功名与孝道,孝道与夫妻情爱难以共存。 (2)辞婚,牛丞相不从。
合理性:入赘相府,仕途飞黄腾达; 合情性:舍不得远在家乡的妻子; 矛盾:入赘与不舍妻子矛盾。 (3)辞官,皇帝不从。
合理性:君为臣纲,遵从皇帝旨意; 合情性:父母年迈需要奉养; 矛盾:忠孝不能两全。 2、蔡伯喈的人物形象分析
蔡伯喈形象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性格和复杂心
理。这种软弱性格与他恪守立交伦理观念紧密相关。他努力按照伦理纲常形式,但伦理封建本事难以周全的矛盾却使他无所适从。从君从父的伦理要求,使他难以违抗;家庭的灾难,又使他难辞其咎。所以,他始终处于夹缝之中,难以两全。 3、《琵琶记》结构——双线结构
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陷入绝境,展示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在关目安排上,特别注意让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生活场景对比衔接。这些巧妙的安排,有助于加强整部戏的悲剧气氛,使人物性格呈现的更加鲜明。
4.赵五娘人物形象分析
善良朴素,刻苦耐劳,糟糠自厌, 剪发买葬,体现中国古代妇女的优秀品德。①赵五娘的外表姿容美丽。②赵五娘不仅在行为上恪守“孝”的规范,而且“孝”之观念已深深烙印在他的内心,变成他行动和思想的最高纲领。赵五娘有闺怨之情,但更大的孝的伦理观念压过了个人情感,自觉地扛起道德律令的旗帜,表面自己并非贪恋夫妻感情,只是希望与夫共侍公婆,赵五娘在家竭尽妇道,更为夫行孝,监督者有她的公公婆婆、张个才、鬼神。③赵五娘不仅为自己更为蔡伯喈完成了“孝”的全部内涵,而且将“孝”的伦理观念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律令,时时遵奉,自己成为自己行孝的监督者。赵五娘甚至完全压抑个人情感、需求,这其实超越了对生活本身的关注,而成为理念的表达,成为一种道德诱劝。
5、《琵琶记》——《糟糠自厌》最突出的艺术成就 (1)善于通过语言和行动来真实、细腻地摹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与心理活动,文情凄婉,真挚动人。 (2)以口头语写心间事,刻写入髓,委婉尽致。 (3)此出的曲文本色自然,朴素晓畅,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十一)白朴《梧桐雨》意象分析
《梧桐雨》意象分析:梧桐形象,本身即包含着伤悼、孤独、寂寞的意蕴。
(十二)《西厢记》诸宫调(董解元)和王实甫《西厢记》区别和联系 1、文化心理不同
《董西厢》代表北方观众草原文化心理,武打场面安排的多,《王西厢》代表汉民族文化心理,武打场面安排的少。 2、戏剧结构不同
《董西厢》安排的是单线结构;\"王西厢\"安排的是复线结构,《王西厢》不但安排了以老夫人、惠明、郑恒等为一方与张生、莺莺、红娘为一方的矛盾;还安排了张生、莺莺、红娘内部矛盾的一条线索,构成复线结构。
3、反对封建婚姻的深刻程度不同
《王西厢》反封建婚姻制度的程度比《董西厢》更为彻底和深刻。
4、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同
《董西厢》与《王西厢》塑造的人物,虽然都很显明,但\"董西厢\"中的人物形象没有\"王西厢\"人物形象塑造的复杂、完美。
(十三)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
根据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公案剧”、“爱情剧”和“历史剧”三类:
1、以《窦娥冤》、《鲁斋郎》和《蝴蝶梦》为代表的公案剧,多侧面地反映了元代最基本的社会矛盾。 2、以《望江亭》、《救风尘》为代表的爱情剧,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追求,揭露了封建礼法制度的虚伪与残忍。
3、以《单刀会》为代表的历史剧,虽然表现的是历史生活,刻画的是历史人物,但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十四)《西厢记》——《长亭送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