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师本科中国古代文学课教学内容改革
摘 要:结合自身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改革的意见和设想。文章认为高师本科中国古代文学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应结合中学语文新课改的实际,调整、修订或重新制定教学大纲,加大作品讲析、研究及相关训练与考查的力度,注重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信息的传授,注重学习研究方法的传授。
关键词:高师本科;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我们陕西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高师本科院校之一,和兄弟院校大体一样,中国古代文学课以前数十年使用的教材,是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俗称“游史朱选”。进入新世纪后,我校逐步更换为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郁贤皓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可简称“袁史郁选”。其他院校文学史大都改用“袁史”,只是作品选不尽相同。以前普遍使用的“游史朱选”虽不无优点,但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化和学术研究的深入,该教材的思想观念、体系和许多学术观点已经陈旧,越来越不适应教学的需要,这自不必说,就目前我校使用“袁史郁选”这样的新教材所进行的教学而言,其与高师本科学生的知识基础、就业需求、专业发展有相适应的一面,也有不相适应的一面。新教材本身存在的如“袁史”对一些作家作品的评述仍“半新半旧”,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条理性较差,“郁选”的解题对一些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概括提示亦不够精要,有的注释还不尽妥当等不足尚属其次。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教学内容上仍然沿用着以前的教学大纲,“我行我素”,不大关注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快速发展、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际,与其需求严重疏离甚至脱节。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中学语文新教材中古诗文篇目大量增加,同时一些原来常选的老篇目又有所删减,另外还增加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等选修课教材,而且还要求开发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等。我们不少高校老师都不大清楚,甚至浑然不知,依然“我行我素”,以前讲什么现在照样讲什么。这显然不符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高师教育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就业需求、专业发展不相适应。诚然,大学的教学要根据课程的特点,使学生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建构起更全面的知识体系。高师教学并非只讲中学教学所需要的内容,中学没讲而必讲
的肯定要讲,中学讲过的并非不能再讲,中学要讲的也不一定全讲。但问题在于其总体教学内容与中学语文新课改不能很好对接,偏差较大,其教学目标很少考虑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不切实际,仅靠个别教师的有限调适和授课教师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既很难进行规范化的教学管理,更很难实现该课程培养合格中学语文教师(近年来部分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毕业后也大多成为中学教师)的根本目标。
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在一般人看来,内容似乎变化不大,一套讲义可以讲它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事实并非如此。面对不断深化的中学语文新课改,更非如此。有鉴于此,高师本科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需要改革。针对上述问题,结合自己的一些初步探索与实践,愚见以为其教学内容的改革似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合中学语文新课改实际,调整、修订或重新制定教学大纲
为了解决总体教学内容与中学语文新课改不相适应、教学目标与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不尽切合的问题,首先应调整、修订或重新制定高师本科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大纲。调整、修订或重新制定教学大纲,必须面对并高度关注中学语文新课改这一新情况,认真研究中学(甚至包括小学)教材的有关内容和教学大纲,在此基础上确定高师本科的教学目标和具体内容,形成一个符合课程特点又切实可行的新大纲,以指导和规范教学。新大纲似应体现以下思路:(1)以中小学语文新课程为基本参照,明确高师本科阶段该课程的培养目标,以使学生在中学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加深理解、更新观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新课改需要的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作为
制定大纲和实施教学的指导思想。(2)适当调整讲授篇目和内容,在现有大纲的基础上,从目前和今后语文新课程的实际出发,增列中学语文新教材入选的一些新篇目和相关知识作为必讲内容,如《国语•勾践灭吴》、《孟子•孟子见梁襄王》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齐人有一妻一妾》、《庄子•秋水》及《惠子相梁》、《濠梁之辩》、《无端涯之辞》、《韩非子•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史记•荆轲刺秦王》、吴均《山中杂诗》、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王勃《滕王阁序》、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王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柳宗元《愚溪诗序》、元缜《闻乐天作降江州司马》、苏轼《游沙湖》、陈与义《登岳阳楼》、周密《观潮》、刘基《苦斋记》、孔尚任《哀江南》以及相关的中国古代文体知识等[1]。对中学语文新教材中的传统经典篇目,可列为精讲篇目或赏析篇目,要求教师精要提示、赏析或介绍新见,尽可能讲出深度或新意,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其认识水平和赏析能力,并要求学生背诵或熟习。对一些中小学已经重点学习过而没必要再重复讲授的篇目,可列入阅读背诵篇目,供学生温习,或作为综合分析、论述、研究有关问题的资料。当然还要尽可能多讲一些中小学课本之外的作品和知识,以开拓学生的知识和思维视野,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3)应以作品赏析、作家研究和相关问题探究作为教学重点。(4)应将介绍有关重点作家作品研究现状、传授学习研究方法等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内容明确列入大纲。
我们还建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委托有关院校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高师本科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大纲,以指导和规范全国同类型该课程的教学。
二、加大作品讲析、研究及相关训练与考查的力度
高师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要搞好中学语文教学,就必须具备分析、研究作品(亦即课文)的能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师
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为了培养适应新课改需要的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我们中国古代文学科的教学就必须加大作品讲析、研究的力度。中国古代文学课由互相配合的两套教材组成,即文学史和作品选。显而易见,文学史是“纲”,作品选是“目”。一般说来,纲举才能目张,但就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特殊性而言,愚见以为应该倒过来说:目张才能纲举。也就是说,要把重点放在作品选上,把气力较多地用在作品的讲析和研究上。因为该课程的难点不再文学史上,而在作品选上。文学史可以看懂,而作品选不易看懂。更准确地说,学了作品选可以看懂文学史,而学了文学史不一定能看懂作品选。所以我一直认为,文学史固然重要,但在教学过程中不宜多讲,理清线索、脉络,讲清背景、概况,说明现象、思潮即可。而对于作品选,则应该深钻细研,精讲多讲,下大工夫,花大气力。这就是我们对该课程“文”、“史”之关系的基本理解与把握。而以改革的观点出发,着眼于培养目标,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然要进一步适当加大作品讲析和研究的力度。
在做到教师多讲、讲好作品的同时,为了保证学生多学、学好作品,并巩固提高,必须加大相关训练与考查的力度。除考试外,训练与考查的内容主要是作业。作业的形式,应包括传统的标点、翻译、分析、评论,包括今人一再提倡的以学生自拟题目为主、教师统一命题为辅的大小读书报告和研究论文,还应包括本属传统但多被今人忽视、遗忘或者反对、丢弃的背诵和摹写等。各种形式的作业训练和考查,都应该适当加大力度。由于前两类的一些作业形式老师们大都比较重视,用不着多说,这里只简要谈谈后一类中的背诵、摹写两种形式。
关于背诵,尤其是古诗文背诵,我们姑且不论古人是多么重视,现今许多国学大师都谈到过它的好处和重要性,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实用、使人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且是像他们这样的专家、名流之所以知识渊博的成功经验和“秘诀”所在。远的不说,我的老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霍松林先生就一再指出:“幼年记忆力强,多熟读、背诵一些名篇佳作,一辈子都忘不了,受用无穷。”“背过之后,就可以利用一切时间思考”,“或遇到相关的问题,就会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还“可以信手拈来,灵活运用”;“如果不能背诵,那么一合上书本,就无所用心,学问也就难得长进”。“‘死记硬背’这种方法看似很笨,其实最巧。既是扎扎实实地打基础,又有利于能力培养;既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也可培养研究、写作能力和艺术感受力”等等[2]。记得我省一位著名学者还说过:一首再好的诗,看过之后不去背诵,等于把它又还给了作者。对此问题,还有不少同仁撰写专文论述过。关于背诵的好处和重要性,大多数老师并不是不知道,关键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是要么不管,要么只布置不检查,落不到实处。我从1982年初大学毕业分配到商洛师专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开始,就狠抓学生的古诗文背诵。每学期都不怕麻烦,单独花费时间对学生逐一进行口试考查,并按比例计入成绩。后来在陕西师大对任课班级的成人脱产学员和全日制本科同学也是这样。如我对2005-2009级所任课班学生进行的《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的背诵口试,和以往一样。开始同学们都叫苦不迭,嫌我“较真”,事后都觉得很有必要,说这门课没有白学,很有收获。实践证明,布置、督促、检查、考核学生背诵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课行之有效、不可缺少且需要加强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关于摹写,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对中国古代有关文体的摹写。这也很
有好处、很重要。要摹写某种文体,就得对该文体的写法、特点和经典作品有所了解和熟悉。这样就既能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又能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提高能力。近年来我就此作了一些尝试,效果甚好。如我在2007级任课班级进行了以“时间”为主题的“诗经体”摹写练习,在2008、2009级任课班级进行了内容不限的“楚辞体”摹写练习,并对作业做了批改和讲评,都比较成功。这虽然比较难,但同学们很有兴致,积极性很高,反响甚好。而且通过摹写,对诗经体、楚辞体的特点和先贤的创作成就也加深了理解,一举多得,效果奇佳。我还准备在讲授《史记》时,给学生布置一道在教材之外自选篇目阅读分析论述的作业,再布置一道用白话文摹写一篇人物传记或自传的作业,以加强摹写训练。随后我还想把摹写逐步扩展到赋体、五七言古诗和骈文等文体上。当然还需说明,和背诵一样,摹写也只不过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应予加强的训练内容和方法,而并非教学的根本目的,尚不能和赏析、论述、研究等形式的作业训练等同视之。
三、注重传授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信息
近30年来,包括中国古典文学在内的各学科的研究空前活跃,发展迅猛,成果辉煌。即以先秦两汉文学为例,近年来在古代神话研究、《诗经》研究、楚辞研究、《左传》《战国策》研究、孔墨老庄荀韩研究、司马迁和《史记》研究、《汉书》研究、寓言和小说研究、乐府诗与文人诗研究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创获颇丰。比如对“孔子删诗说”、《商颂》作期、屈原生平、《离骚》题意和作年及“求女”之寓意、《九歌》名称和内容之谜、司马迁生卒年等历史悬案,对《战国策》的思想、庄子思想、汉赋内容等有争论的问题,以及对诸多重要作品的艺术探索等,近年来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有些问题经过争鸣,其观点和看法已趋于一致。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把这些新的成果和信息传授给学生,使其知识和观念真正得以更新,并以此激发他们研究学术问题的兴趣,努力把他们引向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从我自己多年的实践看来,这样做的效果是很好的。
四、注重学习研究方法的传授
为了培养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中小学已经在实施素质教育。但我们的高等师范教育,似乎还没有完成相应的转变,重知识传授、轻方法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这反映出我们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现实需要。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否则我们怎么能为发展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呢?因此,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把学习研究方法作为重要教学内容来传授。在中国古代文学课教学中,就应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怎样阅读、赏析古代诗文篇章,怎样分析评论古代作家作品和人物形象,怎样思考探索有关学术问题等。如可通过对屈原《橘颂》、骆宾王《在狱咏蝉》的分析,教会学生赏析咏物诗及骚体诗、五言律诗的方法;通过“庄屈浪漫文学之异同”、“马班及《史》《汉》之异同”、“高岑边塞诗风之异同”、“苏辛词风之异同”的讲述,教给学生进行比较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还可专门介绍一些学习研究方法,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学习研究练好基本功。这对于大学本科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还有,在
讲述《左传》的思想特点时,我谈到旧教材的三个要点,分别是民本思想、爱国思想、对统治阶级的揭露与批判,说明它几乎成了整部旧教材评论古代作品思想内容的一套僵化的模式,并分析了其来源分别是领袖的指示、时代的需要、阶级斗争学说,指出这三点都有道理,也并不全错,但却违背了学术研究的根本原则——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而未能科学揭示和如实反映许多作品真实的思想面貌。接着我讲了自己从实际出发对《左传》思想特点的认识,分别是礼治思想、德政思想、尚贤思想、民本思想,认为这才真实地反映了该书的思想风貌。由此还谈到目前使用的新教材在这方面也是半新半旧,未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所有作品思想评价方面的问题,在这方面还任重而道远,因而对季羡林先生后来批评一些文学史著作论述作家作品思想性时“主要是根据政治教条”,“有时候难免牵强附会,削足适履”的说法颇有同感而产生共鸣,并深感其主张“重写中国文学史”之必要。[3]以此来进行学术研究思想方法的启导,对大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同学们也普遍反映这对他们今后分析评论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深有启示。为了能把方法的传授作为重要教学内容落到实处,建议在教学大纲里对此做出明确规定和具体要求。
参考文献:
[1] 语文(初中及高中必修、选修教材)[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霍松林. 我的学习经历和体会[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1):37-38.
[3] 季羡林. 我的学术总结[J]. 文艺研究,1999(3):13-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