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壁画
古希腊陶瓶绘画
中世纪绘画作品。宗教题材
意大利文艺复兴,
《诽谤》桑德罗·波提切利
东汉《戈射·收获图》
东汉《宴饮观舞》
东
汉《泗水取鼎》
西汉
《扁鹊水榭》
中外文化对绘画的影响及空间的差
异
拿到一幅画我们很容易分辨出是中国画还是西方绘画。中国画是写意,写的是理想,写的是画境、意境,更加的感性。而西方的绘画则是写实,更加的理性,利用透视,明暗等手法使画面更加的逼真。造成这种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儒道之学是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思想,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其实在绘画上同样强调着天人合一的美学观念,自然、朴实、返璞归真为美,这个在中国画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另外禅学思想在中国高度发达,形和意之间的关系不是弄得很实实在在。一开始虽然是从写实、描绘人物出发,但是渐渐地融进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和形意之间辨证的这种思维方式。所以中国画从色彩、构图、黑白、线条,各个方面都表达了这种独特的哲学观念和思维观念,乃至人生的伦理观念。
再看西方,从早期古希腊的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到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再到之后的思想启蒙运动,西方资本世界的理性同样出现在西方的绘画之中,这使得越是画的写实越是逼真的作品越是被人们所称赞。这些写实派认识和把握自然的方式是纯客观的,始终贯穿着以科学精神为基础,
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即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视点只能选择,而绝不能在画面上随便移动,以求严格按照物理、光学原理,科学准确地再现三维空间的客观世界,并把运用和体现透视、解剖、光彩原理的准确程度当作衡量艺术质量的重要尺度。
关于有与无的哲学观念,西方以有为本,从有到实体;中国则以无为本,从无到有。依西方的有无观,无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生有的。你看中国写意绘画是如此的虚实相间,往往留下一片空白。给予观者的感受是虚白上幻现的一花一鸟,一山一水,但却负荷着无限的深意。这样看来西方画面中的有是有限的,这使得画家需要花费心思使有限的画面更加的精致,而中国画画面之外的意境与想象则是无,无穷无尽的。
文化的不同还同样影响着中西方绘画不同的取材,翻看中国绘画不难找到带有儒家道家思想精髓的佳作。西方根据每个时期文化认识的不同造成绘画对象也不同,在神学风靡的中世纪,人们通过绘画展现心目中的圣经。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理性呼声越来越高,那时期的绘画作品显得更加的客观。
说完文化的影响再谈谈中西方绘画空间,在绘画的空间表现上,中国传统绘画追求的是主客交融的意象空间,并且具有流动性的特点;西方传统绘画追求现实空间的逼真
幻象,其空间表现具有相对的静止性。同时,中西传统绘画在空间表现上也具有一些相同的特点。造成这些异同的主要原因在中国来说,则是“天人合一”思想和东方思维模式,以及汉字与书法艺术等的影响;在西方来说,则是根深蒂固的“摹仿说”和西方思维模式,以及古希腊雕刻艺术等影响。
西方绘画中注重焦点透视,突出主体,引人注目,比较强调个体,比如描绘《耶稣受难》。中国则注重整体,博大,在古近代绘画中很多使用散点透视,比如《清明上河图》,散点透视可以展现很广阔的空间,突出大场面。那么什么是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呢?
所谓散点透视是指中国画的构成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时间和空间相结的一种表现方法。早在魏晋时期的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以及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都是通过环境式的景物衔接起来,让空间连续和时间流动结合起来。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里提出了山水画的“三远论”:“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每远每异,所谓山行步步移也,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三远法给画家经营位置以广阔天地。画家可以在一幅画上综合交错地使用三远法安排形象,在长卷中更能使景物有起有伏,有隐有显,有
开有合,将散点透视和艺术表现效果结合在一起。 散点透视给画面带来了整体上的音乐节奏感与和谐感。 中国绘画从有限中见到无限,再从无限中回归有限,如此回旋经复,节奏鲜明。
而焦点透视,就象照相机,焦距对准的地方清楚,集中之外的模糊,从而表现出距离。从物理学的原理出发,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这种透视只有一个固定的视点、视向和视域,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焦点透视法,要求画家创作时,设想自己站在某个固定的地点上,在特定的时间里,从特定的距离和角度,来观察和描绘视野范围内的事物。这样可以真实地再现所见到事物。焦点透视还要求画家,使物象获得固定的光照,让物象在特定的光照下,产生明暗不同的层次和阴影,这不仅能够表现物象的轮廓,还可以在平面上确立物象的空间位置,真实地再现物象之间的距离,从而增强描绘物象的真实感。这种固定的观察和空间处理的方法,以及使用光的原理表现物象的真实性,成为西方绘画艺术的主要表现方法。
用中国东晋时代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与十七世纪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的《拉斯梅尼娜斯》做个比较。两幅都是人物画,而《洛神赋图》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子,使静止的画面,随生活与情势而流动,富有时间感。《拉斯梅尼娜斯》则在单一的视点和静止的画面中,焦点透视的手法使画面看
起来更加的逼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