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宏观经济学分析案例整理

2023-06-12 来源:客趣旅游网


第二章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案例1 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

1、背景资料:

越来越多的人包括非常著名的学者,对GDP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发生了怀疑。斯蒂格利茨曾经指出,如果一对夫妇留在家中打扫卫生和做饭,这将不会被列入GDP的统计之内,假如这对夫妇外出工作,另外雇人做清洁和烹饪工作,那么这对夫妇和佣人的经济活动都会被计入GDP。说得更明白一些,如果一名男士雇佣一名保姆,保姆的工资也将计入GDP。如果这位男士与保姆结婚,不给保姆发工资了,则GDP会减少。

德国学者厄恩斯特和美国学者洛文斯在他们合著的《四倍跃进》中对GDP在衡量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更是提出了诘难,他们生动地写道:“乡间小路上,两辆汽车静静驶过,一切平安无事,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为零。但是,其中一个司机由于疏忽,突然将车开向路的另一侧,连同到达的第三辆汽车,造成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好极了’,GDP说。因为,随之而来的是:救护车、医生、护士,意外事故服务中心、汽车修理或买新车、法律诉讼、亲属探视伤者、损失赔偿、保险代理、新闻报道、等等,所有这些都被看做是正式的职业行为,都是有偿服务。即使任何参与方都没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还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我们的‘财富’——所谓的GDP依然在增加。”再比如,1998年湖北发了大水,遭了大灾,湖北的经济增长速度却提高到了13%。基于以上的分析,三位学者深刻地指出:“平心而论,GDP并没有定义成度量财富或福利的指标,而只是用来衡量那些易于度量的经济活动的营业额。”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其中所包括的外资企业虽然在我们境内从统计学

资料

的意义上给我们创造了GDP,但利润却是汇回他们自己国家的。一句话,他们把GDP留给了我们,把利润转回了自己的国家,这就如同在天津打工的安徽民工把GDP留给了天津,把挣的钱汇回了安徽一样。看来GDP只是一个“营业额”,不能反映环境污染的程度,不能反映资源的浪费程度,看不出支撑GDP的“物质”内容。在当今中国,资源浪费的亮点工程,半截子工程,都可以算在GDP中,都可以增加GDP。

尽管GDP存在着种种缺陷,但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一种包罗万象、反映一切的经济指标,在我们现在使用的所有描述和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中,GDP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正因为有这些作用,所以说,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

2、讨论题:

(1)GDP 有哪些局限性?

(2)为什么说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

(3)怎样克服GDP的局限性?

3、分析思路:

上述案例不难看出目前在评价经济状况、经济增长趋势及社会财富的表现时,使用最为广泛的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GDP指标,不能完全反映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不能完全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这些缺陷使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仅无法衡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反还助长了一些部门和地区为追求高的GDP增长而破坏环

资料

境、耗竭式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可以肯定的是,目前GDP数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的资源来获得的。有些GDP的增量用科学的发展观去衡量和评价,不但不是业绩,反而是一种破坏。我们要加快发展、加速发展,但不能盲目发展。

从GDP的含义到它的计算方法不难看出,GDP只是用来衡量那些易于度量的经济活动的营业额,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之弟罗伯特.肯尼迪说:“GDP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这句话就是他在竞选总统的演说中对GDP这个经济指标的批评。他不是经济学家,但他的这段话颇受经济学家的重视。

案例2 从GDP 看我国的差距

1、背景资料: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汇率法计算了 179 个国家和地区2005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GDP的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05 年GDP 位居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和巴西。数据同时显示,2005 年世界179 个国家排名,中国人均GDP 为1352 美元,位居世界第112 位,仍属中下收入国家行列。尽管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数字还相当小,但中国人均GDP 突破一千美元,表明中国跨过一个“门槛”。

2005 年人均GDP 位居世界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卢森堡、挪威、瑞士、爱尔兰、丹麦、冰岛、美国、瑞典、英国和日本。中国香港居世界第23 位;中国台湾居世界第36 位。

资料

从上述数字看出,在2005 年我国的GDP 总量已超过了10 万亿人民币,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9.2%,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尤其是在各国经济衰退的宏观形势下,但是我们和发达国家比差距还是很大的,从GDP 的总量来看,如果我们把这10 多万亿人民币比做一个蛋糕,那么美国就6 个蛋糕,从人均GDP 看差距就更大了,美国6 个蛋糕除以3 亿人,我们一个蛋糕除以13 亿人,美国的人均GDP 高出我们35 倍之多。

中外很多经济学家估计照这样的速度增长我国GDP 总量有望在未来几年赶上美国,但人均量赶上美国还任重道远。

2、讨论题:

我国与发达国家在GDP 上的差距说明了什么?怎样才能增加我国的GDP 总量和人均GDP 量?

3、分析思路:

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本国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合。怎样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把我国GDP 这个蛋糕做大呢?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政府官员,都要想办法,把企业的价值链做长,把经济的价值链作长,把产品的附加值做大。

怎样理解这句话,举个例子说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很低,也就是价值链短。农民吃的东西很少是到市场上买来的。他们吃的粮食、蔬菜、蛋类等都是自己生产的。再看美国的农民,(美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8%)如果他是个农场主,生产出的麦子,自己不磨面、不烤面包。从市场把面包、黄油、蛋类、蔬菜等买回来吃,

资料

这样一来,他们的价值链就做长了,GDP的总量就做大了。具体是怎样大的:美国农民是先把小麦送进面粉厂,面粉加工出来又进

面包厂,生产出来的面包又进超市,超市再把它卖出去。光是吃这个链条有多长,在这个链条上每一个环节价值都在增殖。而我国农民只做了一道工序,农民把粮食种出来进嘴了。

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家都在设法把产品和服务价值链做长做大,这样才会增加我国的GDP。

第3章 国民收入:源自何处,去自何方

案例1 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

1、背景资料:

据估算,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在约为0.68,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大约为0.48。也许这种估算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美国。为什么中美边际消费倾向有这种差别呢?

一些人认为,这种差别在于中美两国的消费观念不同,美国人崇尚享受,今天敢花明天的钱,中国人有节俭的传统,一分钱要瓣成两半花。但在经济学家看来,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消费观念属于伦理道德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不同的消费观来自不同的经济基础。还要用经济与制度因素来解释中美边际消费倾向的这种差别。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且水平较

资料

高。而中国的市场经济并不成熟,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2、讨论题:

(1)什么是边际消费倾向?你认为中美边际消费倾向差别的原因何在?

(2)如果要提高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你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3、分析思路: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当可支配收入增加一单位时增加的消费量。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说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明显低于美国,其原因在于:

首先来看收入。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尽管也经常发生经济周期性波动,但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经济的稳定决定了收入的稳定性。当收入稳定时,人们就敢于消费,甚至敢于借贷消费了。中国是的市场经济并不是很成熟,尽管经济增长速度快,但个人收入并不稳定。这样,人们就增加了未来的预期支付,不得不节制当前消费。

其次来看制度。人们敢不敢花钱,还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性。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且水平较高。失业有失业津贴,老年人有养老金,低于贫困线有帮助,上大学又可以得到贷款。这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美国人无后顾之忧,敢于消费。但中国过去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保障体系被打破了,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人们要为未来生病、养老、孩子上学等必需的支出进行储蓄,消费自然少了。

最后边际消费倾向还与收入分配状况相关。在总收入为既定时,收入分配越平等,社

资料

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收入分配越不平等,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低。这是因为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而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中国目前的收入不平等比美国严重,因此,边际消费倾向低也是正常的。

解决我国边际消费倾向偏低得从以上几方面入手。

案例2 劳动者收入增长 最终要依赖生产率提升

1、背景资料:

近期许多省份公布了2015年的企业工资指导线。据观察,与去年相比,各省份的工资指导线均没有上调,涨幅持平或者下降。企业工资指导线由基准线、上线和下线构成,不少省份在最新标准中将上线或者下线进行了下调。

工资指导线并不具有强制约束力,但可以作为企业确定工资增长水平的参考依据,以及职工与企业展开工资集体协商的依据。所以,工资指导线虽然并不直接反映实际工资状况,但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参照指标。在当前经济增长减速、企业经营面临一定压力的情况下,工资指导线涨幅出现持平或者下降的情况,并不令人奇怪,说明当前的经济形势不允许劳动者收入出现过快的增长。

其实工资指导线的角色比较尴尬,在全面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其重要性正在不断降低。对于工资制度灵活的绝大多数私营企业而言,工资指导线的实际意义并不是很大,但对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而言,工资指导线仍然是促进普通职工工资增长的很有意义的机制,虽然说它确实带有某些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不过,长期以来工资指导线一直奉行“两低于”原则,即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低于经济效益增长,职工实际工资水平的增

资料

长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这也不利于劳动者收入占比的提高。

当前中国确实需要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劳动者收入所占比例,缩小贫富差距,这是毋庸置疑的,部分原因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已经成为社会矛盾的主要触发因素。所以,中国应该形成劳动者收入自然稳定增长的机制。但是在经济增长承压时期,工资收入增长幅度也必须尊重经济现实。

当前企业用人成本在增加,一些地方又出现了用工荒问题,这和劳动力人口结构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关系,但从客观上来看,随着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存在的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的转变,这对于解决普通劳动者报酬偏低问题也有一定积极效果。机遇蕴藏在风险之中,这对于劳资关系的重构有积极意义。当然,从制度上强化劳动者权利保护,减少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的出现,也非常重要。

目前影响中国劳动者收入提高的主要因素仍然是中国劳动生产率较低,劳动者群体庞大但是人力资本质量有限。所以,根本途径是提高生产率,提高人力资本质量,通过改革增进企业活力,增进经济长期的可持续增长动力,在此基础上劳动者收入增长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当前经济减速和企业承压是客观形势,也意味着某种必然的调整,会对劳动者的收入增长带来一定的影响,但重要的是抓紧时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通过调结构来鼓励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未来的劳动者收入增长培育基础。

当然,分配制度的改革应该同步推进。应该在收入分配方面保证劳动者更大的话语权,推动建设集体工资谈判等现代法治性的工资制度。推动社会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善,改变制度因素人为造成的某些弱势劳动者群体收入过低的现象,加强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公平正义。

资料

2、讨论题:

为什么“目前影响中国劳动者收入提高的主要因素仍然是中国劳动生产率较低”?试从新古典分配理论的角度进行解释。

3、分析思路:

按照新古典分配理论,劳动者的实际工作取决于劳动的边际产量,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告诉我们,劳动的边际产量与平均劳动生产率成比例。如果这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到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应该跟着提高。

第四章 货币与通货膨胀

案例1 从我国近些年的通货膨胀看其成因及治理措施

1、背景资料: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共经历了六次通货膨胀,按年限划分为:1980年、1984—1985年、1988年、1993—1997年、2007—2008年。从2009年底以来,CPI呈现一路上升趋势,在2010年5月超过3%,此后出现连续24个月的高于3%的同比增幅,尤其是2011年7月增幅高达6.5%,说明这段时期我国经历着新一轮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2、讨论题:

请从货币供给的角度谈谈2007—2008年CPI上涨的原因?通货膨胀的出现,货币

资料

政策如何发挥它的作用。

3、分析思路:

货币投放过快会使潜在的通胀压力加大。2006年,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2.6万亿元,同比增长17.5%,增速比上年高5.7个百分点。2007年3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2.8万亿元,同比增长19.8%,增速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6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3.6万亿元,同比增长20.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7个百分点;9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4.3万亿元,同比增长22.1%,增速比上年同期高6.4个百分点。2007年全年,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5.3万亿元,同比增长21%,增速比上年高3.5个百分点。

央行采取多种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从1984年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专司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来,频繁运用了多种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包括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等,对经济的正常平稳运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通货膨胀现象的交替出现,我国经济也在冷热交替,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双重目标难以兼顾,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有效性的对策主要有:

(1)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继续完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如对不良贷款率较高、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金融机构,采用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反之,对不良贷款比率越低、资本充足率越高的金融机构,采用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2)大力发展公开市场业务。通过

资料

扩展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目标和加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创新来实现。(3)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案例2 每一次通货膨胀都是一个劫贫济富的过程

1、背景资料:

2010年9月,中国CPI同比上涨3.6%,涨幅创23个月新高。通胀让政府和政府扶持的行业先受益。此轮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引发中国通货紧缩的忧虑,于是政府4万亿扩大内需,而这4万亿并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个人,而是投入到政府所扶持的行业,不同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会陆续上涨,且上涨幅度大不相同。

超发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但短期内会拉动经济增长。不论在哪个国家,按照增发货币的模式,新增货币首先会流入政府部门,在中国尤其会流入政府照顾的各个行业和企业,大量货币也会以政府投资的方式花出去。而越先得到超量货币者,越早从通货膨胀中受益;反之,越晚被通胀波及的行业,受损失越大。假如,超量货币最早进入房地产行业,房价率先大幅上涨,此时其他物价尚未被通胀波及,那房地产行业的开发者、和早期进入的购房者,可以坐待通货膨胀的蔓延,收割通胀成果。

2、讨论题:

通胀对富人和穷人带来的经济影响有哪些?谁受到的影响更大?

3、分析思路:

(1)富人抵御通胀能力更强

资料

通货膨胀最直接的影响是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但对于穷人和富人的影响却是完全相反的。实际上,通货膨胀具有逆向再分配的效应,即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富人拥有更多的财富,但这些财富并不仅仅是银行存款,而是房产、企业等实体,众多的富人是通过向银行贷款进行投资。在通货膨胀下,房产等具有保值作用;而在当下相当于负利率的情况下,贷款者也是通胀的受益者。对穷人而言,拥有的保值固定资产相对较少,甚至没有,拥有的或许只是养老、看病用的存款,在通胀下,这些存款也在贬值。

通胀的劫贫济富效应,通过举例更容易理解:通胀前,富人拥有两套各价值100万的房产,穷人拥有50万存款,富人的财富相当于穷人的4倍;通胀时,单套房价涨至150万,那富人的财富变为拥有300万的资产,而穷人依然是50万的存款,富人的财富变为了穷人的6倍,并且穷人以前能买半套房子的钱,现在只能买到三分之一套,购买力在下降。当然,房价的上涨并不完全是通胀因素,这里举例只为说明通胀情况下对富人的不动产和穷人存款的不同影响。

(2)穷人通胀保值权力往往被压制

通胀中,不仅仅是房价上涨,几乎所有的商品都会普遍上涨。但是,因为物价上涨不是同步的,当通胀波及到最为重要的终端消费品——食品时,其他行业早已普遍上涨,通胀已造就了大量的受益者。

而对穷人而言,所从事的行业往往集中于更为基础的行业,如农民的收益与农产品有关,但是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往往是因为生产资料的先期上涨,如柴油、化肥、农药价格的上涨,此外,农产品价格上涨还受到流通领域的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影响,通胀下的农民所生产农产品的利润率受到两头的挤压,其利润率提升非常有限。此外,农副产品价格

资料

上涨时,通货膨胀也已经到了成熟阶段,政府往往要采取措施干预价格,农副产品的利润率往往被打压。宏观经济学上,对于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认为,第一,通胀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实际的情况往往是,富人贷款扩大再生产;穷人存款看病、养老、子女上学,是债权人;第二,通胀有利于利润收入者和浮动收入者,不利于固定收入者;而富人特别是商人,往往是利润收入者,而工薪阶层主要是固定收入者;第三,通胀有利于实物财富所有者,不利于货币财富持有者;富人往往拥有众多的实物财富,而穷人多是存款救急;第四,通胀有利于政府,相当于政府征收通货膨胀税,不利于普通民众。综合上述四点不难看出,通胀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第5章 开放的经济

案例1 一个骗子的故事

1、背景资料:

有一天,某位发明家发现了一种以极低成本炼钢的新方法。但是生产过程是神秘的,而且发明家坚持保密。奇怪的是,发明家并不需要任何工人或铁矿来炼钢。他需要的惟一投入是小麦。

发明家被誉为天才。因为钢铁用于如此多的产品中,这项发明降低了许多产品的成本, 并使所有人都能享受更高的生活水平。当工厂关门以后那些原先炼钢的工人蒙受了痛苦,但最终他们在其他行业找到了工作。一些人成为农民,而且种植发明家用来变成钢的小麦。另一些人进入由于生活水平提高而出现的新行业。每一个人都懂得,这些工人被代替是进步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资料

几年以后,一位报社记者决定调查这个神秘的炼钢过程。他偷偷地潜入到发明家的工厂,而且了解到了这个发明家是一个骗子。发明家根本没有炼钢。他只是违法地把小麦运到国外并从其他国家进口钢铁。发明家所发现的惟一事情是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当真相最终披露时,政府停止了发明家发明的经营。钢铁价格上升了,工人回到了钢铁厂的工作岗位。人们的生活水平退回到以前的水平。发明家被投入狱中并遭到大家嘲笑。毕竟他不是发明家。他只是一个经济学家。

2、讨论题:

(1)发明家是如何以小麦投入“生产”出钢铁的?

(2)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该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3、分析思路:

发明家并非真正发明了以小麦作为原材料投入生产出钢铁的方法。实际上,发明家是以小麦在国际上进行交换,换回了别国生产的钢铁。

启示:分工与交换的重要性,按照比较优势分工然后进行交换,可以使双方获益。

案例2 购买力平价与套利

1、背景资料:

故事发生在美国和墨西哥边界,一个游客在墨西哥一边的小镇上,用0.1比索买了一

资料

杯啤酒,他付了1比索,找回0.9比索。当他到美国一边的小镇上,发现美元和比索的汇率是1美元∶0.9比索。他把剩下的0.9比索换了1美元,用0.1美元买了一杯啤酒,找回0.9美元。回到墨西哥的小镇上,他发现比索和美元的汇率是1比索∶0.9美元。于是,他把0.9美元换为1比索,又买啤酒喝,这样在两个小镇上喝来喝去,总还是有1美元或1比索。换言之,他喝到了免费啤酒。

这位游客之所以能在两国不断地喝到免费啤酒,原因在于美元和比索的汇率在两国是不同的,而啤酒价格在美国和墨西哥都是0.1个当地货币单位。在美国,美元与比索的汇率是1∶0.9,在墨西哥,比索与美元的汇率是1∶0.9,这位游客正是靠这两国汇率的差异,进行套利(arbitrage)活动,喝到了免费啤酒。免费啤酒是指喝酒的人没花钱,但酒店还是得到钱的。谁付了钱呢?如果美国的汇率正确,墨西哥低估了比索的价值,那么啤酒钱是由墨西哥出的。如果墨西哥的汇率正确,美国低估了美元的价值,那么啤酒钱是由美国出的。如果两国的汇率都不正确,则钱由双方共同支付的。

当汇率定得不正确时,就会有人从事套利活动,即把一种货币在汇率高估的地方换成另一种货币,再把另一种货币拿到汇率低估的地方换为原来的货币,套汇是市场上套利活动的一种,套利就是在价格低的地方买,在价格高的地方卖,获取其差额。在国家严格控制外汇,并规定汇率,且汇率与货币实际购买力不一致时,必定有套汇出现。旧中国时,四大家族正是通过套汇攫取国家财产的,在我们改革开放初期,通过套汇赚钱的人也不少。如果只有美墨边界上的游客喝点免费啤酒,损失倒不大。但两国的交易不只一杯啤酒,套汇者也不止一个游客,那损失可就大了。

2、讨论题:

(1)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应是如何确定的?其假设前提是什么?

资料

(2)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确定的汇率是名义汇率还是实际汇率?这两个汇率有什么不同?

3、分析思路:

购买平价理论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按照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两国汇率水平等于两国物价水平之比,用公式表示为:

ePt/Pt*。按照相对购买力

ePtPt*..平价理论,两国汇率变化与两国价格水平的变化保持一致,用公式表示为:。购

买力平价理论的假设前提是“一价定律”,即同样的产品在同一时间在不同的地点应该卖同样的价格。

这个汇率是名义汇率。名义汇率是两国的通货的相对价格,实际汇率是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

第六章 失业

案例1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背景资料:

2008年中国十行业就业指数调查结果发布,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对1000多名2008届毕业生调查显示,有78.2%的人还在找工作的过程当中,除了继续深造的,仅有12.1%的学生成功就业。截止到8月底,目前仍在找工作的2008届毕业生中,有近八成是没有工作的,只有一成左右是对目前工作不满意想跳槽。

资料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现在每年新增两千万劳动力,就业压力依然严峻。田成平称:“2004-2008这五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5100万人,年均超过1000万人,去年城镇新增就业1204万人,就城镇而言,每年在城镇要求就业的有2400万。但是,每年只能提供城镇就业岗位1200多万个。再加上每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大约有800万人,这也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就意味着每年新增2000万劳动力面临就业问题。

2、讨论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哪些?应如何应对?

3、分析思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大学生就业制度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当前大学生就业是国家在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对毕业生实行宏观调控,在就业方式上实行完全自主择业,培养、发展和健全人才劳动市场,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原因:

(1)对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存在信息不对称。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加速度。

(2)就业信息获取不及时。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及大学生发布了应聘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用人单位没有获取。这两种情况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找不到人的局面,延长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

资料

搜寻的过程。

(3)自我能力认识不足,所学知识与现实需求不匹配。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4)缺少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结果发现,61.91%的同学不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有70.64%的同学对个人的职业生涯是有一定的规划但不完全,这说明很多同学对职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

(5)期望和实际现状不符。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还存在就业后稳定性差、离职率高此类问题。多数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薪酬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不愿从基层做起,宁愿等待,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工作,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人际沟通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能力,“有业不就”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6)就业时一味追求稳定和高收入。大学生处于从依赖向独立、从学生向社会角色过渡的时期,他们对社会生活显示出较强的热情与好奇,缺少理性思考与合理规划。在这种氛围下,大学生择业的心态趋于“现实化”,这种“现实化”表现在工资的高低、待遇的好坏成为择业的首要准则,而很少考虑自己的理想、兴趣、特长、优势、潜力等自身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这必将影响到大学生对将来职业的选择和未来人生发展的定位。

为此,大学生应在学习之余,主动学习当前的就业政策和就业过程,调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哪些变化,根据变化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从个人素质条件进行重点培养,

资料

以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同时根据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扬其长、避其短,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策,顺利就业,或根据自身能力及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自主创业。

案例2 民工荒的真正原因

1、背景资料:

2004年,长三角地区出现了民工荒。据浙江省就业管理服务局的数据显示,当年全省52个市、县区劳动力缺口为29万多人,而浙江每年900万劳动力主要靠江西、安徽等附近省份输入。随着企业纷纷向中部地区搬迁,江西、安徽、湖南等省份的民工荒现象也陆续出现。民工荒在各地频繁出现,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疑问,一方面,中国劳动力由于数量丰富而使就业问题和“三农”问题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头疼问题,这些年甚至出现了困惑全社会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目前又出现了所谓的“民工荒”,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2、讨论题:

世界第一人口和劳动力大国出现所谓的民工荒是否有点滑稽?

3、分析思路:

看到民工荒这个词,就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农民工这个词消失了,城镇劳动力的供求状况会怎么样?也就是说,如果城镇每雇佣一个农村劳动力,立即就使他或她成为城里人,享受城镇户籍人口的所有待遇和城镇就业者的同等待遇,那么,那些目前发愁雇不到农民工的企业还会雇不到员工吗?

资料

此外,发生“民工荒”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不再拥有人口红利,农民工的来源已经出现了萎缩,与此同时,企业的用工需求却在持续增长。2004年企业雇佣的农民工人数比2003年增加13%,而劳动力仅增加5%。而农业税全面取消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留在家乡或转入第三产业,更拉大了制造业的劳动力缺口。

第7章 经济增长Ⅰ:资本积累与人口增长

案例1 经济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潜力超7%

1、背景资料:

“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指出,“十二五”规划曾提出7%的增长率预期目标,实际年均增长率为7.8%。“十三五”时期潜在增长率要低于“十二五”时期,但也在7%以上,实际增长率可能在7.5%左右。

“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表示,今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不一定就是6%、7%。现在很多分析都没有把周期性的因素考虑进去,产能过剩这些都是周期性因素,把它当作长期的趋势来看是错误的分析,调整时期过了之后就会恢复到正常水平。“我个人的看法是会高于7%,至少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高于7%。”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中国还处于比较高的增长区间,2023年之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应该是7%,甚至略高一点。三大战略的推进,深化改革带来的改革红利,再加上结构升级,与城镇化本身的推动,将保证中国经济在这个阶段保持健康的增长速度。

资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次历史性的转型再平衡,从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高速增长阶段转换。在“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新旧增长动力交替尚未完成,短期内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政金融风险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要看到,积极因素正在积累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就业和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微观经济活力继续提升。只要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创新,积极作为,我国经济就能实现7%左右中高速增长,并稳步迈向中高端水平,为实现“两个百年”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但同样的,也有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过去依赖人口红利和投资、出口带动的高速经济增长将告一段落。

“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银行[-0.92%资金研报]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说,“从未来的潜在经济增速看,2016年至2020年经济潜在增速大概率会回落到6.5%附近。”

据巴曙松分析,从影响潜在增速的几大要素看,资本方面,随着政绩考核机制的变化,地方财政收支预算硬化,地方政府推动的投资大幅减少;劳动力方面,劳动人口年龄绝对水平在2010年已达到高峰,进入减少阶段,且随着教育年限的延长,整体劳动参与率在下降;技术方面,随着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国际元,“从低收入迈向高收入的自然增长过程”中的追赶效应在减弱。当然也存在有利的方面,如在政府简政放权改革、移动互联网颠覆传统行业等因素推动下,中国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将在不少行业被激发,新的增长动力正在逐步酝酿中,外部环境也在逐步趋于改善。

实际上,“十三五”规划设立的经济增长目标在现阶段更多的是一个参考性指标。当前,中国正积极进行经济转型,走向新常态,经济增长的发展应当更多依靠内需驱动,借

资料

助创新力量,而不能继续过度依赖投资驱动。因此“十三五”期间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深度转变都更为重要。

2、讨论题:

(1)什么是经济增长?按照索洛模型,经济增长取决于哪些因素?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一回事吗?

3、分析思路:

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被一般定义为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既可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GDP总量),也可表示为人均产量(人均GDP)。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增长率描述。按照索洛模型,产出取决于资本、劳动和技术水平,但经济最终会走向稳态,在稳态时,总产出取决于劳动的增长及技术的进步,人均产出只取决于技术的进步。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不是一回事。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各个不同方面的总体进步,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

案例2 专家称国民高储蓄率是支持中国经济高增长要素

1、背景资料:

2014年10月13日,世界国际商会围绕公司治理问题在北京举行了金融服务和保险

资料

委员会圆桌会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在会议上表示,国民高储蓄率是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要素,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不在于投资增长速度过高,而在于投资效益过低。

李剑阁认为,目前中国有非常高的国民储蓄率,这是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我国的国民储蓄率已达到40%,这在全世界是最高的。美国和新西兰的居民储蓄率只在16%,日本达到了31%,其国民高储蓄率曾经支持了日本经济长期高速的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国民高储蓄率是有相当紧密的关系。

他说,“中国的居民储蓄在去年已有11万亿元,与去年国家的GDP的增长在同一水平,经过计算2003年的城乡居民存款增长率和GDP增长率,两者之间的弹性系数保持在1.9%-2%,即GDP增加1元,居民存款增加2元。”

他表示,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不在于投资增长速度过高,而在于投资效益过低的问题,效益低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不到位是有关联的。不良贷款出现的恶性循环使中国的银行陷入了困境,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也存在同样的现象。中国的宏观调控不应放在控制增长速度上,而应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再则,宏观调控要少用行政措施多用经济手段。

“只要通过市场化改革从根本上提高投资效益和解决经济过热问题,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在10-20年内,居民高储蓄率保持在一定的增长速度上,中国经济的增长是完全可能的。”他说。

李剑阁透露,目前资本项目间的管理正在逐步改善,今后的发展方向将是让资金向最有利的方向靠拢,争取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遵循效益的原则。

资料

2、讨论题:

储蓄如何影响经济增长?

3、分析思路:见教材175-176页。

第八章 经济增长2

案例1 索洛模型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1、背景资料:

对中国经济增长数据的研究显示,中国每轮经济周期的平均长度为5.2 年,最长的波长也是9 年,最短的波长为4 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同比增长7.4%。一至四季度同比增速依次为7.4%、7.5%、7.3%和7.3%。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三期叠加”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迎来“增速下台阶、质量上台阶”的新常态。

这其中,2014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200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5.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1%,实际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1%。近年来受制造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等影响,“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引擎动力减弱,下一步稳住投资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39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实际增速比此前一年回落0.6%。在经济增长动力中,消费被寄予厚望。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

资料

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进出口额26433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较7.5%左右的年度目标差距较大,但增速仍快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占全球市场份额稳中有升。

2、讨论题:

(1)上面的资料对理解索洛经济增长模型的意义何在?

(2)如果要保持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你认为需要注重那些方面?

3、分析思路:

(1)索洛增长模型是从集约化形式的生产函数推导而来,这说明一个社会中的人均储蓄量有两个用途,一部分用于人均资本拥有量的增加 ,也叫资本的深化;另一部分用于为每一新增人口提供的平均资本装备nk,也叫资本的广化。以上资料显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关键,说明国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例是越高,则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越显著;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1970 年~1973 年,经济增长率年平均高达9.1%,而资本的增长贡献度也高达5.6%-6.7%之间。由“资本高速增长的原因是由高速增长的设备投资来支撑的”可以看出,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资本深化程度很高。资本深化体现在资本与劳动的密切结合之中,而这其中技术进步是关键。技术进步能使劳动者使用大量先进机器设备,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2)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据统计,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超过30%。但是,在我国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投资缺乏效率,

资料

重复投资和过度投资很多,长此以往,就会形成粗放式经济增长,导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加重,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要想克服这种状况,首先,就要提高投资的效率,加强计划指导和监督,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克服各地重复投资和过度投资的现象。其次,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说,经济的持续发展最终得依赖于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而这归根又取决于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此,

应加强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保护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不断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再次,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全面提高城乡人民的收入水平。目前,随着收入差距扩大和由此导致的社会冲突已经切实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要进行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大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缩小贫富差距,切实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案例2 中国经济出现了超周期的高速增长

1、 背景资料:

国内的各种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之所以高于改革前,关键在于全要素生产率(TFP)大幅度提高。根据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具体体现为:

✓ 劳动力保持2.6%的均衡增长;

✓ 率;

资本存量的平均增长率约为9.3%,低于1952-1978年期间11.5%的增长

✓ 人力资本(按15岁以上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计算)增长率为2.2%。

资料

全要素生产率由改革前(1952-1978年)的-1.9%提高到3.3-4.6%(按不同的资本或劳动权重计算),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在33-47%之间。上述计算结果与国际上的主要研究结论比较接近。

2、讨论题:

(1)什么是经济增长?

(2)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 分析思路:

(1)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生产能力的增长,或者实际产量的增加。它以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额或增长率为指标来衡量。

(2)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一是投资量。一般情况下,投资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二是劳动量。在劳动者同生产资料数量、结构相适应的条件下,劳动者数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三是生产率。生产率是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产率也对经济增长直接作出贡献。

三个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阶段,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阶段,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或阶段,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

案例中所提到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会出现经济高增长,并不是由于资本增长明显上升(因为改革开放之后的资本增长率低于改革开放之前2.2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全要素生

资料

产率增长率由负变正作出重要贡献,相对改革前提高了5.2-6.5个百分点。

第十三章 总供给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取舍

案例1:菲利普斯曲线在美国的运用

1、背景资料:

20 世纪70 年代,滞胀一直困扰着美国。1979 年夏,通货膨胀率高达14﹪,失业率高达6﹪,经济增长率不到1.5﹪。在这种形势下,沃尔克被卡特任命为美联储主席。沃尔克上台后把自己的中心任务定为反通货膨胀。他把贴现率提高到12﹪,货币量减少,但到1980年2 月通货膨胀率仍高达14.9﹪。与此同时,失业率高达10﹪。沃尔克顶住各方面压力,继续实施这种紧缩政策,终于1984 年使通货膨胀率降至4﹪,开始了20 世纪80 年代的繁荣。

沃尔克反通货膨胀的最终胜利是以高失业为代价的。 经济学家把通货膨胀率减少了1﹪的过程中每年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的百分比称为牺牲率。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必然引起失业加剧。这充分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在短期内存在交替关系,实现低通货膨胀在一定时期内以高失业为代价。

经济学家把牺牲率确定为5﹪,即通货膨胀每年降1﹪,每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5﹪,沃尔克把1980 年10﹪的通货膨胀率降低至1984 年的4﹪,按此推理,每年减少的国内生产总值应为30﹪。实际上,国内生产总值的降低并没有这么严重。其原因在于沃尔克坚定不移的反通货膨胀决心使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降低,从而菲力普斯曲线向下移动。这样,反通货膨胀的代价就小了。但代价仍然是有的,美国这一时期经历了自20 世

资料

纪30 年代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失业率达到10﹪。

反通货膨胀付出的代价证明了短期菲力普斯曲线的存在,也说明维持物价稳定的重要性。

2、讨论题:

(1)试阐述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

(2)联系实际说明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应用。

3、分析思路:

(1)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会导致工资提高,工资提高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著名的菲利浦斯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它显示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的反相关关系,即如果失业率较低,通货膨胀率就会较高;如果通货膨胀率较低,失业率就会较高。因此,一个国家要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就必须接受较低的经济增长率。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必须付出高通货膨胀的代价。

(2)因此了解菲利普斯曲线对观察和发现许多经济事件中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趋势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决策者在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时,会经常需要考虑并利用到这种交替关系。因为在短期决策中政府可以通过改变财政支出量、税收量和货币的发行量来影响经济发展中的通货膨胀与失业量的结合时期。

案例2 菲利普斯曲线为何失灵

资料

1、背景资料:

50多年前,菲利普斯曲线折射了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并成为宏观调控者进行抉择的重要依据。

然而,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却似乎失灵了——

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尤其是三季度到四季度,GDP增速放缓的同时,物价增幅处于较低水平,而就业却保持了较高增长。数字显示,2012年9月-12月,CPI数字分别为1.9%、1.7%、2.0%和2.5%,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就业却保持了较快增长,201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均超额完成年初的预定目标。“较低的物价”和“较高的就业”,这两个在经济学和经济社会中似乎不可兼得的目标正在中国成为现实。

这难道是一种中国奇迹吗?答案绝非如此简单。

菲利普斯曲线为何在中国失灵?现在理论界似乎没有定论。有经济学家说,菲利普斯曲线的假设条件在中国不存在了;也有说,菲利普斯曲线适用于一个经济周期,而中国目前正处于过渡期,所以不太适用;还有说,西方的经济学模型大多在中国水土不服,因为国情差距太多。这些似乎都有道理,而这种“失灵”是否正常?“失灵”到底带给我们什么警示?

2、讨论题:

资料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失灵”的原因是什么?

3、分析思路: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失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近年来我国的就业指标虽然比较乐观,但须看到,就业指标在宏观经济各项指标中是一项滞后指标。如果经济增长的速度持续放缓,对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将逐显。显然,这种“低通胀、高就业”能否持续还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其次,我国的就业受国情影响显著。我国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城市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从2003年到2007年间,我国保持了经济的“高增长”,同时是“低物价”、“高就业”。这种与菲利普斯曲线的“低物价、高失业”的背离,反映了中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对就业所带来的利好,而这是西方发达国家所没有的国情和机遇。

最后,从经济发展的周期看,中国超高速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目前虽仍处在较高速的发展阶段,但这种增长还能否持续?还能持续多久?另一个问题,当前,我们的劳动力市场更多呈现出结构性的过剩与短缺,比如一边是“招工难”,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这种就业结构的失衡暴露了我国经济结构、教育结构、人力资源结构的深层次问题,如何更好地实现“稳定匹配”需要新的改革和创新。

我们期待“低通胀”和“高就业”的并存,但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失灵究竟是短暂的,还是长期的,尚且难以断言。“失灵”不光是“利好”,更是“警示”。“较低通胀”和“较高就业”,“鱼”与“熊掌”的兼得表面上看是好事,但其中也深藏着隐患。特殊国情

资料

和结构调整带来的利好若想可持续,还有待于各项改革的深化,有待于政策在多目标的博弈中寻找到新的平衡。

第十六章 政府债务和预算赤字

案例1 2015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1、背景资料: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2015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适当加大力度。

2015年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与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有很大关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2015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会略有回升,但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影响加大。既然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则积极财政政策远未到退出时机。

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主要沿着3条线索进行:增加赤字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力度和减税清费。

2014年我国财政收支差额为1.35万亿元,赤字率为2.1%左右。如果积极财政政策“适当加大力度”,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可以放宽到2.5%。但最终赤字额度仍有待今年的全国“两会”审议通过。欧盟的标准是将赤字率控制在3%以内。

资料

减税清费比较复杂,但更具基础性意义。以营改增为重点的减税会扩围到全行业;清理取消部分行政性事业收费仍会继续;针对小微企业的税费减免政策可能会继续出台;消费税、资源税、个人所得税等税制改革将继续推进;房地产税条例已经基本成型,2015年有望上会进入审议程序。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见效比较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与此相配套,政府投资主要投向交通、水利、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比较更积极财政政策的3个施力方向,无论是减税清费还是加大政府投入,都会与财政收入下滑的现实产生尖锐的矛盾———经济增速趋缓需要减税清费和加大投入,而增速趋缓又大大增加了减税清费和加大投入的实施难度。因此,适度加大赤字有可能成为政策的主要选项之一。但增加赤字又会与减小政府债务和压缩过剩产能、调整经济结构产生尖锐矛盾。 2、 讨论题:

(1)什么是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包含哪些部分?

(2)试述政府债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所产生的作用。

3、分析思路:

财政政策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其中收入部分由税收和公债组成,支出部分由政府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组成。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是在经济过冷时期,通过发行国债,

资料

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增加转移支付和减少税收,刺激社会总需求,促进就业,使经济逐步回复。而相反,在经济过热的时期,则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开支和增加税收等手段抑制总需求。

本案例所提到的增发国债的举措,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用手段。通过发行国债,一方面增加了财政收入,弥补了政府的财政赤字,支援了政府进一步的财政支出,为政府投资的进一步展开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又能影响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的扩张和收缩,当内需不足时,通过鼓励民众将手头的闲置货币投入国债购买中,既缓和了民众对于萧条经济投资信心不足导致内需不足的困境,又能合理地将这部分闲置货币转化为政府投资支出的一部分,可谓一举两得。因此,国债的实施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实践工具。

案例2 出现赤字怎么办

1、背景资料:

当政府财政收入少而支出多的时候,就会出现财政赤字。国际上衡量财政赤字有两条警戒线标准:第一条警戒线是:财政赤字占GDP 的比重不能超过3%。一旦超过,就会出现财政风险。例如,我国GDP总量在2013年是58.80万亿人民币,58.80万亿的3%是1.76万亿。如果当年的赤字大于1.76万亿,它就超出了警戒线。我国政府2013年拟安排财政赤字约为1.2万亿,约占GDP总量的2.1%,而实际赤字为1.13万亿,合理地维持在了3%的警戒范围之内。第二条警戒线是:另一个是国债余额占GDP比重不超过60%。我们说了,政府的钱不够花,可以去借债,但不能借债太多,一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不能超出这个百分比,如果超出说明赤字太大了。

资料

当政府出现了财政赤字,怎么来弥补呢?有两种解决办法:第一是透支,第二是发行国债。什么是透支?就是财政部在银行里有一个账户,支出超出了账户上的存款,在账户上出现了“红字”即负数,这叫透支。但是用透支的方法解决财政赤字是不可以轻易使用的。因为政府透支的钱相当实际上是我们储户在银行的存款,尽管我们储户的存折上一分钱都不少,但在实际上却有了一个洞,如果我们去银行支取自己的存款,银行没钱,只能印钞票,这就意味着一国通货膨胀开始了。对于老百姓来说等他们把钱取出来的时候,钱已经贬值,买不到原来那么多的商品了。因此当一国财政有困难找银行去透支,实际上就是变相把老百姓的钱悄悄塞进政府的口袋里。

第二种就是发行国债。目前我国和世界其它各国都这么做。发行国债就是让人们自愿来买。发行的时候告诉大家发多少,期限有多长,利息是多少。这种方法比透支好,因为大家自愿买国债是用自己没有花的钱,没有增加货币总量。政府出售国债获得的资金,用于基本建设投资,加大政府支出拉动经济增长,再从经济增长中获得更多的税收,增强了还债能力,政府不用多印钞票,也就不会造成通货膨胀。

国债有内债与外债、短期与长期之分。我国的外债发行的是长期国债,内债基本上短期、中期和长期。在80 年代初,我国每年发国债的规模是50 亿元人民币。30 年过去了,现在每年发债规模已经上升到10000亿,而且继续呈上升趋势。因为过去发行的长期国债陆续到期。因此现在发的国债不仅要弥补当年的财政赤字,还要加上到期还本付息的部分,就是借新债还旧债。

虽然我们国债赤字不少,但是政府靠国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优质资产。为我们铺设了高速公路,提供了基础设施和很多的公共物品,为中国经济的起飞打下了基础。

2、讨论题:

资料

什么是财政赤字?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3、分析思路:

财政赤字是一个国家政府财政年度支出超过年度收入的差额。如果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就会出现财政赢余;当财政收入等于支出就是财政平衡。当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就会出现财政赤字。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方法是发行公债。公债有外债和内债之分。内债完全不同与外债。外债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一种负担,太多了会关系到国家的安全。而内债,是向自己国家的人民借债,表面上看国家是债务人,人民是债劝人,而实际上是人民自己欠自己的债,就整个国家来说债权和债务正好相互抵消。政府可以以借债创造的新财富来偿还对公众的借债,也可以发新债还旧债,只要政府维持良好的信誉,它就可以不断地借新债还旧债,而借新还旧的过程是向后推移的过程,因为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实际上就是借人民的钱不用还了。这正是西方经济学家讲的公债哲学。

第九章 经济波动导论

案例1 “蜜蜂寓言”的启示

1.背景资料: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空前的大危机。经济的大萧条使3000 多万人失业,三分之一的工厂停产,金融秩序一片混乱,整个经济倒退到一战以前的水平。在经济大危机中,产品积压,工人失业,生活困难,绝大多数人感到前途悲观。”。持续的经济衰退和普遍失业,使传统的经济学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一直关注美国罗斯福新政的英国经济学者,约翰?梅纳特?凯恩斯,从一则古老的寓言中得到了启示:从前有一群蜜

资料

蜂过着挥霍、奢华的生活,整个蜂群兴旺发达,百业昌盛。后来,它们改变了原有的生活习惯,崇尚节俭朴素,结果社会凋敝,经济衰落,终于被敌手打败。凯恩斯从这则寓言中悟出了需求的重要性,并建立了以需求为中心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经济学上著名的“凯恩斯革命”。这场革命的结果就是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过去有一句老话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还三年”如果真是如此节约,我们的纺织行业就会面临着纺织品卖不去,工人下岗,收入降低,导致和影响整个社会消费。因此节俭对个人来说可能是一种美德,在有的时候我们还要提倡,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就不是美德,而是一种退步。因为大家都节俭,储蓄增加,如果这部分储蓄不能及时转化为投资形成新的消费力量,那就会减少社会需求,对国民经济活动造成一种紧缩的压力,导致经济萧条。国民收入也因此下降,就业减少。尤其是在经济萧条时期,这种节俭更会加剧萧条,形成恶性循环。

2.讨论题:

(1)如何理解以需求为中心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蜜蜂寓言”给我们什么启示?

3.分析思路:

根据消费与储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不同影响,凯恩斯得出这样一个与传统的道德观相矛盾的推论:按照传统的道德观,增加储蓄是好的,减少储蓄是恶的。但按上述储蓄变动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内生产总值,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的悖论”。“蜜蜂的寓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资料

案例2 奥运给我国经济带来什么?

1.背景资料:

1984年,美国商界奇才尤伯罗斯创造性地将奥运和商业紧密结合起来,使当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成为“第一次赚钱的奥运会”。打那以后,原本都是“赔本赚吆喝”的奥运会迸发出一种“镶金边儿的日子变成钱”的超能力。于是,“奥运经济”这个概念出现了。2001 年7 月13 日,北京申奥代表团在莫斯科进行最后的陈述。申奥形象大使、著名运动员邓亚萍在陈述报告中说:“在悉尼火炬接力的时候,有一个小男孩向我走来,当他摸到火炬的时候,他的眼睛一下子亮了,我能感觉到在那个时候,他的一生发生了变化……”有人将邓亚萍的这句话归纳为:奥运能够改变人的一生。更有人据此引申道:奥运不仅能够改变一个人,也能改变一个企业,改变一个城市,乃至改变一个国家!2008 年,第29 届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够感受到奥运会离中国是那么的近。而奥运经济,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已经变得无处不在。一份权威报告表明,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为南加利福尼亚地区带来了32.9 亿美元的收益;1992 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给这个地区带来了260.48 亿美元的经济效益;1996 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为佐治亚州带来了51 亿美元的总效益;2000 年悉尼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和新南威尔士州带来了63 亿美元的收益。那么,奥运将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

2.讨论题:

(1)从总需求理论来理解为什么现在举办奥运会能够赚钱?

(2)我国举办奥运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好处?

资料

3.分析思路:

2008 年奥运会对经济的有形影响主要表现在拉动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扩大就业3 个方面。从投资看,有关部门估计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奥运设施建设投资将达到2800 亿元,而整个社会的相关投资总额将达到15000 亿元。从消费需求看,大量的新增投资将主要用于购买北京地区的产品和服务,这种规模的集团购买将对北京地区很多行业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消费形成刺激,其中对建筑、交通、邮电、通讯、旅游、餐饮等行业的拉动作用会更大。从扩大就业看,汉城奥运会增加就业岗位近30 万个;悉尼奥运会到1999 年就已经增加了15 万个就业岗位。专家分析,北京由于劳动生产率、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以及劳动力价格都低于发达国家的奥运会主办城市,因此奥运会在增加就业机会方面要超过其他举办城市。如果按北京承办奥运会新增投资1000 亿元,且每10 万元投资能新增1 个就业机会计算,则这届奥运会将产生100 万个就业机会。

第十五章 政府债务

案例1 政府的钱从哪里来,又到哪去?

1.背景资料:

政府的钱从哪里来,又到哪去?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使钱来的合理,用的恰当政府就必须制定合适的财政政策。

在美国流行着这样的说法:“每个人有两件事情不可避免,一件是死亡,另一件就是纳税”。政府的钱是从这里来的,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除此还有债务收入,企业收入和其他收入。现在我国和国外大都对个人收入实行的是累进税,但利息税在我国实行

资料

的是20%的比例税,富人和穷人都按利息收入的20%纳税,富人和穷人按同比例纳税,前者负担轻后者负担重,所以比例税不利于调节收入分配。但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当初开征利息税时,还没有实行存款实名制,现在实行了,但银行还没有联网,因而难以汇总个人存款的利息所得。在美国利息税不是一个独立的税种,而是纳入个人的总收入,一并征收个人收入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是从税收中来。税收的特点是强制性,而且是无偿的。我国现在税收管理体制分为国家税和地方税两部分,国税归中央府所有,地税归地方政府所有。税收是一个政府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没有税收收入,政府难以维持运转。所以纳税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如果大家都不纳税的话,政府就无法运转了。有了收入就要进行支出。比如我们公立学校的教师的收入,是从政府的税收而来的,是大家交的税款养活了教师。大家缴税给政府,政府把这笔钱从财政部拨出一部分给教育部,教育部拨给全国的学校,学校再给教师发一部分工资。我们有几百万的军队,有国家的公检法机构,有教育、体育、文化、科技部,还有庞大的公务员队伍,这些都需要财政去养活,都是政府发给工资。这些支出叫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就是每个月都要支出,决不能停发。否则就没人给政府干活,政府机构就无法运转。

2.讨论题:

(1)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2)财政支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分析思路: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了达到既定的经济目标或者说国家其他目标而对财政收入和财政

资料

支出以及公债的发行、公债的偿还作出的决策。财政收入主要是来源于税收,有了收入就要进行支出。财政支出大体可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两大类。政府购买作为计入GNP的四大需求项目(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余额)之一,根据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包括购买军需品、警察装备用品、机关办公用品以及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薪金。政府转移支付包括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支出,政府对农业的补贴以及公债利息。我们知道,如果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就会出现财政赢余;当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就会出现财政赤字;当财政收入等于支出就是财政平衡。税收是一个政府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没有税收,政府难以维持运转。所以纳税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如果大家都不纳税的话,

政府就无法运转了。

案例2:税收不是越高越好

1.背景资料:

拉弗曲线的产生是在 1974 年某一天,经济学家阿瑟?拉弗和一些著名的记者与政治家在华盛顿的一家餐馆里吃饭。他拿来一块餐巾并在上面画上了一个图来说明税率如何影响税收收入。然后拉弗提出,美国已处于这条曲线向下的一边上。他认为,税率如此之高,以至于降低税率实际上会增加税收收入。

很少有经济学家认真地考虑拉弗的建议。就经济理论而言,降低税率可以增加税收收入的思想可能是正确的,但值得怀疑的是实际上并非这样。还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拉弗的观点。当里根1980 年当选总统时,他进行的减税就是这个政纲的一部分。他总是说:“第二次大战期间我拍过电影赚过大钱。”在那时,战时的附加所得税达90%。“你只能拍四部电影就达到最高税率那一档了。”他继续说。“因此,我们拍完四部电影就停止工作,并到乡

资料

下度假。”高税率引起少工作。低税率引起多工作。他的经历证明了拉弗曲线是正确的。

里根认为,税收如此之高,以至于不鼓励人们努力工作。他认为,减税将给人们适当的工作激励,这种激励又会提高经济福利,或许甚至可以增加税收。由于降低税率是要鼓励人们增加他们供给的劳动数量,所以拉弗和里根的观点就以供给学派经济学而闻名。

2.讨论题:

(1)拉弗曲线说明了什么问题?

(2)举例说明为什么税收不是越高越好?

3.分析思路:

拉弗曲线说明,一般来说,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高,所以提高税率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但是,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他们会减少投资,甚至会退出在这个地区,国家投资也相应减少,从而造成政府征税基础的缩小,政府税收的总量因此减少。拉弗曲线的重要启示在于,财政不能为增加税收而一味提高税率,而必须审时度势,将税率保持在适当的水平。

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