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梁启超的辨伪思想初探

2020-12-05 来源:客趣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梁启超的辨伪思想初探

作者:刘静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8期

摘 要:梁启超的学术研究领域范围极广,特别是在中国近代辨伪学史上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主要成就主要体现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三部著作中,着重阐释了伪书的危害、伪书的种类、伪书的来历,以及辨别伪书的方法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梁启超;辨伪;伪书

作者简介:刘静(1991.9-),女,汉族,山东省滨州市人,本科学历,现就读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5级历史文献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档案文献。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2 一、伪书的危害

对于伪书的危害,梁启超认为,“因为有许多伪书,足令从事研究的人,扰乱迷惑,许多好古深思之士,往往为伪书所误。研究的基础,先不稳固,往后的推论、结论,更不用说了。即如研究历史,当然凭藉事实,考求它的原因、结果。假使根本没有这回事,考求的工夫,岂非枉用?或者事实是有的,而真相则不然,考求的工夫,亦属枉用。几千年来,许多学问,都在模糊影响之中,不能得到忠实的科学根据,固然旁的另有关系,而为伪书所误,实为最大原因。”[1]因而梁启超从史迹、思想、文学三方面阐述伪书的危害。

关于史迹,梁启超认为,“事实之偶发的,孤立的,断灭的,皆非史的范围。然则凡属史的范围之事实,必其于横的方面,最少亦与他事实有若干之连带关系;于纵的方面,最少亦为前事实一部分之果,或为后事实一部分之因。是故善治史者,不徒致力于各个之事实,而最要着眼于事实与事实之间。”[2]

思想方面,梁启超认为一个学者若在其研究个过程中,其所用参考书籍中掺杂伪书“一则可以使时代思想紊乱,再则可以把学术源流混淆,三则令个人主张矛盾,四则害学者枉费精神。”[3]

文学方面伪书的危害,与史迹、思想两方面的危害相差无几。 二、伪书的种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胡应麟在《四部正讹》中将伪书分为29种,但未明确分类。《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梁启超按其性质分为十类:其一,古书中偶见此书名,其书曾否存在,渺无可考,而后人依名伪造者;其二,本有其书,但已经久佚;其三,古并无其书,而后人嫁名伪造者;其四,伪中出伪者;其五,真书中杂入伪文者;其六,书不伪而书名伪者;其七,书不伪而撰人姓名伪者;其八,原书本无作者姓名年代,而后人妄推定为某时某人作品,因以成伪或陷于时代错误者;其九,书虽不全伪,然确非原本者;其十,伪书中含有真书者。[4]

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将伪书的种类重新划分,共为十种:全部伪、一部分伪、本无其书而伪、曾有其书,因佚而伪、内容不尽伪,而书名伪、内容不尽伪,而书名人名皆伪、内容及书名皆不伪而人名伪、盗袭割裂旧书而伪、伪后出伪、伪中益伪。[5]按作伪的动机,则又可分为有意作伪和非有意作伪两类。 三、伪书的来历

伪书数量之巨大,那么伪书的来历又有哪些?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对此有四种解释:

(一)好古。“好古”是中国人的特性,人们总喜欢借古人以自重,因此,“好古”是伪书发达的重要原因。[6]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认为由于“好古”而造成伪书大批制造的情况有六个时期:其一,战国之末,百家各自立说,而托之于古以为重。其二,西汉之初,经秦火后,书颇散亡。其三,西汉之末,其时经师势力极大,朝政国故,皆引经义为程式。其四,魏晋之交,王肃注经,务与郑康成立异争名;争之不胜,则伪造若干部古书为后盾。其五,两晋至六朝,佛教输入,道士辈起而与之角,把古来许多名人都拉入道家,更造些怪诞不经的书嫁名古人,编入他的“道藏”,和“佛藏”对抗。其六,明中叶,学子学术上复古,为迎合当时风气,杨慎等利用这种社会心理,大造伪书。[7]

(二)含有秘密性。在宋代調版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的传播全靠手写,人们对于珍本不肯轻易示人,因而,造假几率大增。

(三)散乱及购求。由于中国古代内乱频繁,而对于书籍的收藏仅靠官府收录,故在每次战乱之时往往有大量书籍散佚。

(四)因秘本偶然发现而附会。古代书籍,历经朝代更替、战乱等常有散佚,但后人时常有偶然发现,如古冢中发现的书籍、竹简等、旧房子中所藏古书籍等,有真亦有假。[8] 四、辨别伪书的方法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出两种辨伪方法,据具体的反证而施鉴别,可分为九类,一,“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征引而忽然出现者,什有九皆伪。”二,“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等与旧本完全不同者,什有九皆伪。”三,“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即不可轻信。”四,“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今本题某人旧撰为不确者。”五,“真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佐证,而今本与之歧义者,则今本必伪。”六,“其书题某人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人后者,则其书或全伪或一部分伪。”七,“其书虽真,然一部分经后人窜乱之迹既确凿有据,则对于其书之全体须慎加鉴别。”八,“书中所言确与事实相反者,则其书必伪。”九,“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两俱伪。”据抽象的反证而施鉴别,可分为三类,一,“各时代之文体,盖有天然界画,多读书者自能知之。”二,“各时代之社会状态,吾侪据各方面之资料,总可以推见崖略。”三,“各时代之思想,其进化阶段,自有一定。”[9]

胡应麟在《四部正讹》中总结出辨伪八法,梁启超在胡应麟辨伪八法的基础上将其归纳为两个系统:就传授统绪上辨别、就文义内容上辨别。

从文义内容上辨别,有五种方法:一,从字句缺漏处辨别,包括从人的称谓上辨别、用后代的人名地名朝代、用后代的事实或法制。二,从抄袭旧文处辨别,包括古代书聚敛而成的、专心作伪的书剽窃前文的、已见晚出的书而剿袭的。三,从佚文上辨别,包括从前已说是佚文的现在反有全部的书,在甲书未佚以前,乙书引用了些,至今犹存,而甲书的今本却没有或不同于乙书所引的,则甲书今本为假。四,从文章上辨别,包括名词、文体、文法、音韵。五,从思想上辨别,包括从思想系统和传授家法辨别、从思想和时代的关系辨别、从专门术语和思想的关系辨别、从袭用后代学说辨别。[10]

总之,梁启超对古籍真伪的具体考订,对前贤成果的总结与宣传,对辨伪学理论的创造性构建,在20 世纪学术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关于考订年代、确定古籍真价值的论述,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 注释:

[1]梁启超演讲,周传儒 姚名达 吴其昌笔记.《古书真伪及其年代》[M].中华书局,1955.9.第2页.

[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年版.第79页.

[3]梁启超演讲,周传儒 姚名达 吴其昌笔记.《古书真伪及其年代》[M].中华书局,1955.9.第8-11页.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校本)》[M].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300--301页. [5]梁启超演讲,周传儒 姚名达 吴其昌笔记.《古书真伪及其年代》[M].中华书局,1955.9.第15-17页.

[6]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校本)》[M].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99--300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7]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校本)》[M].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300页. [8]梁启超演讲,周传儒 姚名达 吴其昌笔记.《古书真伪及其年代》[M].中华书局,1955.9.第19页.

[9]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年版.第66--70页.

[10]梁启超演讲,周传儒 姚名达 吴其昌笔记.《古书真伪及其年代》[M].中华书局,1955.9.第49-61页.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演讲,周传儒 姚名达 吴其昌笔记.《古书真伪及其年代》[M].北京:中华书局,1955.9.

[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年版.

[3]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校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