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读后感
《家》主要讲述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的故事,他们生活在旧家庭,又同时接受了新思潮的影响,三个人的表现各有不同,也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时代潮流下的几类年轻人。
觉新是一个骨子里虽然有觉醒意识,但却一直屈从于封建的人,为了调和家中的新思想与旧势力之间的冲突,这些新旧冲突有的来源于自己的利益和家族利益之间,有的来源于自己反抗的弟弟们和老一辈之间,他作为长房长孙选择的解决办法就是牺牲自己。这样也使得他和他的爱人一直处于被“吃”的状态。觉新的故事主要围绕着两个爱他和他爱的女人展开的,他曾和梅有过一段美好恋情,情投意合,本来都快结婚了,但因为他俩的妈妈打麻将有了点冲突,赌气就把自家儿女娶的娶,嫁的嫁。觉新娶了瑞珏,一个他毫不认识的,完全通过媒妁之言结合的女子。瑞珏温柔贤淑,还为他生了一个孩子,他也渐渐淡忘了那段感情,专心于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梅嫁的夫君不到一年就死了,梅成了寡妇回到娘家。她和觉新一见面,就知道对方实际上忘不掉那段感情,但事已至此,只能抱憾。梅因为身体不好再加上感伤忧思过重,最后死于肺病。而瑞珏虽然有了一个看似还不错的家庭,但也走向了悲剧,这个悲剧来源于觉新的退让,更来源于封建社会对女人的压迫。在她将要生产之前,高老太爷去世了,由于大家庭里上一辈忌讳什么“血光之灾”,就要瑞珏去城外带上几个仆人待产,觉新虽然心里难受,但还是一手安排送自己的妻子离开。瑞珏在城外一个阴冷潮湿的小房子里因为难产死了,难产本身只是一个意外,但觉新从始至终那种挣脱不出封建的态度让这件事成了一个完全的悲剧。在瑞珏生产的时候,觉新与她就只一门之隔,但觉新就是不进去,先是产婆的阻止,后来是关门,再到后来是送出来的孩子,都阻止了他去给妻子最后一点力量,见妻子最后一面。虽然他在门外哭的很伤心,敲门敲的很响,但实际上他整个人完全被封建绊住了脚,怎么也挣脱不出来,即使是两次面对爱人的失去。
觉民是一个形象不算突出的人,他处在觉新与觉慧之间,他和觉新一同参与各式各样的活动,也接纳新思想,但没有觉新的意识那么强烈,那么冲动。很多时候,他处在一种坐看的状态,因为自己本身的生活状态还算不错,封建的压迫还没有触及他心理的那根线。知道他被封建家庭逼迫与一个不认识的
女子结婚,他才从朦胧中醒悟过来,为了琴和自己的爱情,离家出走,选择了反抗,最终也幸运的赢得了胜利,可以说,是爱情拯救了他。
而觉慧,他是兄弟几个中觉醒意识最强的,他时时刻刻在想着如何逃离这个封建大家庭,受够了其中的压迫、不平等、不自由。他积极参加各种青年团体活动,也不顾身份尊卑与婢女凤鸣在一起,凤鸣为反抗高老太爷给她安排的婚事,不满自己被当做一个物品嫁出去的命运,也为了守护自己的清白和对觉慧爱,选择了自杀。而觉新也为此痛苦万分,此后更是见证了封建礼教吞噬一个个年轻的生命,毅然决定离开家庭,彻底摆脱这种生活。
文中觉新是最为矛盾的一个人,这个矛盾来源于心中的向往自由、反封建的思想与自己步步退让、事事容忍的行为之间的矛盾,明明心理想着反抗,但没有付出一点行动。他自有自己的理由,父亲的嘱托,家庭的重担,还有弟弟妹妹们,他要负起一个长房长孙的责任,他看见了他对大家庭的责任,却全然忽视了自己作为一个青年的社会责任,甚至往小了说,保护他自己小家庭的责任,他把自己当成牺牲品,放弃了梦想和爱情,还把自己的妻子拉着一起服从封建的凌辱,如果不是瑞珏的死,放大了他心中对于封建的痛恨,他甚至还要拉着自己的兄弟一起陪着自己。他的痛苦一部分来自新思想的介入,不让他麻木的沉浸在旧思想,一部分来自自己的懦弱,没有勇气去卸下担子,为自己发出一声呐喊。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于觉新的评价特别到位:他以受难者的身份充当旧势力的“帮凶”,又在帮凶的过程中成为丧失青春和幸福的牺牲品,他以伟大的支付造成了自己渺小的人生。
对于凤鸣、梅、瑞珏。她们都是封建礼教下被残害的女性,她们想要争取自由和幸福,但作为为女性很多时候只能选择服从,无奈她们只能将命运的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很可惜的是,她们所依托的男人也没能真的为她们找到出路,甚至给她们幸福,她们于是只好以死来作为反抗——既然命运已经没法改变,又如此痛苦,那还不如放弃!这是最后的挣扎,她们的死,是被迫的,是不该的,是充满遗憾的。这些悲剧都是对封建礼教血与泪的控诉啊!
琴,作为全书中最幸运的女性,她是从封建礼教中摆脱出来的那一个,她有地位,有条件接受新思想,有朋友帮助扶持,有爱人相随反抗,有母亲不强但却足够的支持。种种的种种,才让她从无数女性都会经受的不幸中摆脱出来,找到了自己的自由和幸福。
我还接触到一个关于鸣凤与觉慧的爱情之间的观点,说觉慧对鸣除了有喜欢之外还有怜悯和同情,通过这样的恋爱来实现自己想要拯救这些女性的愿望,把自己心中“人人平等”的观念变现,但他总归还是幼稚的,他只知道他们之间有着重重阻隔,但并没有真的想解决这些,只是盲目的以为有了爱情便也有了幸福,并没有懂得爱情的责任,也根本没有办法改变鸣凤的命运,只是给了她一点承诺,一些希望。即使那天他听了鸣凤即将嫁给冯乐山为妾,他能做什么呢,不过是气愤罢了,他还没有完全摆脱对封建家庭的依赖,即使他的思想是全新的,就像杨义先生所说的“他是传统废墟上长出来的春草”。而鸣凤对于觉慧,总是小心翼翼的爱,总是倍加珍惜他所给的“温暖”,可以说,她爱护觉慧,也是爱护自己的“温暖”,爱护这一份给予她平等、尊重的感情。
巴金《家》书评
“人和家和,家和国和”反之亦然。
巴金先生此文写于年轻时,虽说先生对此文终觉不是很好,但却展现了年轻时先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全文围绕高觉新,高觉民,高觉慧三人而展开。大幕拉开,描绘的是真实的民国封建之景。主人公觉慧不同于他人,他有更先进的思想,更细腻的情感和一颗不屈服的心,在经历了周边人太多的悲欢离合,见证了自己哥哥们的不由自己把控的生活,被飞扬而来的封建教义迷信刺痛双眼之后,终于决心离开这个名为家,实为“狭的笼”的地方。
全书最令我触动的并非觉慧,而是哥哥觉新,他生于不同于弟弟的年代,那时还没有学生起义,抗议,游街。他从未见过先例,未见过黑暗被撕扯过后的光明,自然不敢反抗。他是一个被封建制度打压
的青年,想念书却被父母安排去上班,有爱的人却依然依照父母之命娶了别家女郎,要做一个进步人士,却被现实打压成了一条随波而逐的小船,迷茫不知目的。我可怜着他,又怨着他的软弱。因懦弱而毁了自己有可能的幸福生活,毁了现在平静安和的生活,最终痛失对自己温柔贤良的妻子,痛失曾有过的抓住幸福的机会。幸而巴金最后给了他一次勇敢的机会,让他放了自己的弟弟离开,让弟弟去寻找自己曾有的愿望。
我终究觉得高觉新的故事有些地方太过于心痛,他就是两个弟弟的反面教材,牢牢地扎根在封建社会的土壤中,在封建礼仪制度下,一步一步被摧残,一步一步离过去越愈行愈远,坠入礼教世俗往复而无止境的深渊。究竟是什么让他如此悲哀?探其渊薮,我想并非全是因他本人的性格,虽懦弱却也坚毅,原因更多的是环境。书中一直出现这一句“因为时代不同了。”将环境的摧残被剥夺,高觉新也会过上他曾梦想的生活。但是这完全不可能,环境的摧残不可能被完全剥夺,即使在当今。
高觉新不止那个时代被摧残的读书人的影射,更是现在许许多多因现实而放弃梦想的年轻人的影射。好的作品,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是极具现实意义。现在我们又有几人能逃脱如高觉新般的命运。你还记得曾经的豪情壮志嘛,他是否已被你埋藏在了记忆深处,你现在在做什么?
留念当年,止步当年。
可以推翻现实枷锁的只有你自己,无关他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