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废名“田园诗风”的乡土抒写

2020-10-19 来源:客趣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论废名“田园诗风"的 乡土抒写 口丁 帆 摘要:废名是前期“京派小说”的中竖作家,其乡土小说被称为“田园牧歌”和“乡土抒情诗”,这与他的文化价值立场 和叙事风貌有关。在小说叙事上,废名开了中国现代小说“散文化”和“诗化”的先河,而其田固归隐情结这种反现代 的审美现代性的文化追求也具有“先行性”。这就是废名“田园诗风”的乡土叙事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关键词:废名小说中圈分类号:1206 田园诗风先行性 文章编号:1009—5675(2Oc『7)01—136—04 文献标识码:A 废名是一个气质内向深沉,爱谈禅论道,有隐士气,却又 调,而使之成为乡土小说之整体审美倾向的,废名当数第一 古道热肠的作家。他把苦茶庵主周作人恬淡平和的美学风 人。废名与京派同仁一样追求“返朴归真”,追求原始的人性 甚而表现出~种超阶级的原始的道德审美价值 格,心领神会地拓展到小说领域,追求平淡古雅、简约朴讷和 美和人情美,从《竹林的故事》、《桃园》、《枣》、《菱荡》到长篇小说 略带涩味的美,风格独特卓异,因此得到周作人的激赏。周 判断,废名的小说是将清新淡雅的自然景物、悠扬婉转的田 作人在20世纪3O年代曾说过,他的得意门生只有二三人,这 《桥》,就是俞平伯、冯文炳和冰心,然而真正能够得其真谛和要领 园牧歌与温情脉脉敦厚朴素的乡村风俗人情相融合,横吹出 情韵并致的牧 者,恐怕还只有废名。废名的几部小说集出版时都由周作人 农耕文明笼罩下的宗法乡村社会宁静幽远、其传达的文化意蕴是颇为复杂的。 作序或跋。周作人一再称许说:“冯文炳君的小说是我所喜 歌,’ 欢的一种”,“我所喜欢的第一是这里面的文章”,“我觉得废 废名乡土小说中的叙述者和隐含作者,是直接受过西化 如《桥》中的“我”),但在回望故乡的时 名君的著作在现代中国小说界有他独特的价值者,其第一的 教育的现代知识分子(原因是其文章之美。”L1 J可谓奖掖备至。 候,叙述者和隐含作者收起了“现代知识”的价值评判标准, 废名是前期“京派小说”的中坚作家,他的那些被称为 用以打量故乡的眼光是东方的和中国传统的价值评判标准。 “田园牧歌”、“乡土抒情诗”的乡土小说,与“五四”后乡土文 在这样的文化审视眼光中,前现代的中国传统宗法乡村。完 真善、静美的幸福所在。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乡土 学的主流叙事大异其趣。譬如,同样是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 全是和谐、风俗画面的乡土小说创作,同样是用“童年视角”来审视流寓 写实派”作家所发现和书写的那个衰败、凋零和落后的中国 在废名的乡土小说中悄然隐退了,古老的乡村显露出 者的“精神还乡”。同样是充满着人道主义的情怀,废名的乡 乡村,土小说与同时期的王鲁彦的乡土小说,其格调就大相径庭。 盎然生机和绝美情致,充满着永恒的生命律动与天人合一的 有人认为“他的作品是一种非写实、非浪漫、似写实、似浪漫 神韵。在《浣衣母》、《竹林的故事》、《河下柳》、《菱荡》、《桥》 那生生不息的小河,河里的清清流水,与人们洗 的田园诗,是淡薄的现实主义和素雅的浪漫主义的交融”, 等作品中,“横吹出我国中部农村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l2 J虽然我们尚 衣、淘米、洗菜、撑船等日常生活须臾不可分开,也与人们的 不能为废名的小说做出创作方法上的定性,但废名的小说显 恩怨福祸和人生际遇息息相关。小林、琴子、细竹等乡镇小 然开创了现代乡土小说的“田园诗风”。“乡土写实派”中的 儿女的俊秀与灵性得自于小河,得自于小河清清流水的浸润 诸多作家在“五四”精神和原始人道主义的双重视角的观照 与养育。那竹林、桃林、菱荡、绿树、青草,还有遍开于乡村自 下,其乡土小说的描写还只是局部地呈现出田园牧歌的情 然的桃花、杜鹃花、金银花、玫瑰花、野花、花红山,无不充满 作者简介:丁帆,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南京,210093。 13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文教·历史 々 [ ]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废名是明显地看到了封建 无限生机和生趣。生活在如此和谐美好的自然环境中的乡 依。”然而又不甘心被“物化了”的 村人,善良忠厚,充满古风厚德。民风淳朴的“史家庄”、“陶 宗法制农村社会的黑暗与残酷,家庄”等乡镇社会,有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生活于其中 “城市文明”所侵扰,不甘心被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将灵魂熏 的乡村人,一切皆依照自然和传统礼俗行事,从中传达出温 黑,更不甘心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沉沦,于是,和“乡土 的“人世”相反,他从“出世”的角度来呼唤一个理想 柔敦厚的古朴人情。在这样的化外之境里,丝毫不见上下尊 写实派”卑的差别,也不见地主与长工、主人与仆人之间的对立和冲 的王国——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阶级等级的朴素自然境 突,在“五四”以后的中国文学中被不断凸现和强化的“阶级 界。正如废名与周作人有着共同的审美情趣的一致性:“‘渐 四个字,大约能以形容知堂先生,然而这里一点神秘 矛盾”、“阶级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等现代性叙事,几乎消 近自然’他好像拿一本‘自然教科书’做参考。”L4J向自然回归, 失了踪影。在《桥》中,史家庄的史奶奶一家与长工三哑之 没有,一直追寻的艺 间,所凸现的不是“阶级”关系,而是一种古朴纯厚的人伦关 这是自浪漫主义到新浪漫主义(即现代主义)系。三哑当年是一个乞儿,被史奶奶带回家并收留抚养。此 术梦想。作为一个政治倾向异常鲜明的文学家,废名“终于 后三哑一生不离史家,勤勉做事,朴讷有趣,虽为长工,实是 是逃避现实,对历史上屈原、杜甫的传统都看不见了,我最后 李商隐写诗。”【5 J也就是说, 家人。主人慈祥善良,仆人忠厚知恩,彼此毫无芥蒂,其乐融 躲起来写小说乃很像古代陶潜、即把农民的 融。《浣衣母》中的李妈,则几乎是“神圣”的“公共母亲”。她 废名舍弃的是传统现实主义意义上的创作倾向,宣 常年接纳照看来家里玩耍的邻居孩子,下河洗衣的姑娘及她 苦难化作一种理想主义的境界来进行某种间接性的情感“们的父母也都把她的茅屋当作最好的休憩之处,她为在家门 泄”。这也就成为他的小说在内容上对“五四”反封建主义母 前树下乘凉的乡民送上大杯凉茶,为城中士兵洗衣缝衣。城 题的背叛和消解,倘若简单地分析这种背叛与消解,那么废 里的太太们对李妈亦显客气慷慨,李妈去送洗好的衣服时总 名的作品当然在以往的文学史上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其实, 新启蒙 要强留用饭。虽然后来因允许一个单身汉子在门前卖茶,情 废名特立独行的文化选择也是不难理解的。“五四”使现代知识分子中的一部分走上彻底的悲观主义道 有所系,惹来一阵风波,李妈由“公共母亲”变成“城外老虎”, 的失败,从前的良好人缘都中断了,但也无大波大澜,依旧安详宁静, 路,世纪末的情感弥漫于文坛,这就一方面招致了以廉价的 乡村社会总体上仍旧是一片和谐景象。《竹林的故事》中的 乐观主义情绪来盲目地抵御悲剧阴影的笼罩;另一方面又招 三姑娘与母亲相依为命。屋内打扫,屋外种菜,处处显出乖巧 致了以遁世的理想主义情绪来自足地完成浪漫情绪的宣泄。 那么后者则是一种变态,是作 孝顺。对邻人讲信修睦,宽恕淳厚,卖菜时也从不争利。反倒 如果说前者是一种常态的话。在称好的菜里多添一把。在这桃花源般的化外之境中,男女 家为悲观主义所穿上的华丽“外衣”,是作家越是不能达到而 情爱也“发乎情,止乎礼”,俨然君子之风。在《桥》中,小林与 越想在“白日梦”中得以实现的“恋美情结”,作家正是想驱逐 琴子两小无猜,游戏岁月;及至情窦初开,小林爱与自己有婚 现实生活中的丑恶和悲哀,用冲淡平和、恬静优雅的格调消 约的琴子,也爱细竹。小林时常与所爱的两个姑娘日则同 除心底的悲恸,从而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精神困惑。 游,夜则同归,看两个姑娘房间的灯光人影,听少女喃喃细 在特立独行的乡土小说创作中,废名消弭了宗法农村社 语,虽然心中也有欲念,但能像柳下惠坐怀不乱,也就波澜不 会的阶级性,构筑出一个颇具象征意味的梦幻桃花源,这在 兴,不悲不喜,本色天然。这就是废名编制的既“真”且“幻” 上世纪2o年代中期前后“无产阶级文艺”日趋高涨的年代, 的化外牧歌世界。 显然是不合时宜的选择。这大概也是他在身后长时间被文学 另册”的缘由。然而,如若不能深 比较而言,同是描写“异域情调”,“乡土写实”作家们是 批评家和文学史家们编入“以悲凉冷酷的笔调写出农村的萧条和农民的苦难,而废名选 入而全面地来看待废名复杂的文化态度与价值选择,我们是 择的是以优雅恬淡的笔调来写乡间的诗境和乡民的超然;同 难以理解作为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位“田园诗风”小说家的心 “后来以‘废名’出名的冯文炳,也是 是描写“地方色彩”,“乡土写实”作家们点染的是悲剧色调的 态和真貌的。鲁迅曾说:哀怨惆怅,而废名渲染的是喜剧色调的诗情画意;同是描写 在《浅草》中略见一斑的作者,但并未显出他的特长来。在一 竹林的故事》里,才见以冲淡为衣,而如著 “风俗画面”,“乡土写实”作家们是以“五四”时期强烈的反封 九二五年出版的《仍能‘从他们当中理出我的哀愁’的作品。可惜的是 建意识去烛照自己笔下的人物和情节,而废名却基本抛开这 者所说,命题,以更强烈的“风俗画”效果来取得对原始文化的某种 大约作者过于珍惜他有限的‘哀愁’,不久就更加不欲像先前 般的闪露,于是从率直的读者看来,就只见其有意低徊,顾 ”I6 J在这里,鲁迅首先肯定的是废名前期作品 的影响。有人说:“鲁彦是以愤懑的态度引导人们与宗法制 影自怜之态了。也就是前期作品所折射出的“五四” 农民告别,废名则以恬淡的态度引导人们向宗法制农村皈 在冲淡的外衣下的哀愁,认同。当然这些美学内涵的呈现大概更多地是受老庄哲学 13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湖南社会科学200r7年第1期 文学精神内容,同时又否定了废名后期小说的“有意低徊,顾 正目的——追求元处不在的“禅趣”,这种追求在《竹林的故 影自怜”创作倾向。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对冲淡平和的美学 事》、《河上柳》、《桃园》、《桥》等乡土小说中表现得非常充分。 精神的哲学批判是异常尖锐的,对“田园诗风”小说愈来愈偏 由此可以看出,废名的乡土小说是非常讲究风景描写的。而 离新文学精神轨迹的艺术倾向的否定,也因此一时成为“多 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使一些人认为废名是受了哈代小说的 数”施予“少数”的话语暴力。然而,如鲁迅所指出的那样,即 影响,我以为两者是不同的,前者受传统美学思想的支配,更 便是在如诗如画的描写之中,废名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引人 贴近陶渊明的超然美学境界,就连废名在选择篇名和为乡村 深思的淡淡的哀愁。《浣衣母》是废名的代表作,作者所描绘 命名时都流露出对陶诗和“桃源”意境的模仿痕迹;而后者虽 的是一幅在“母爱”融化下的宗法农村社会的风俗画面,而非 然非常擅长景物描写,而且其景物描写亦呈现出辉煌的亮 蹇先艾在《水葬》中以“母爱”来点缀冷酷的风俗画面。“美”中 色,但这正和作者的人物命运以及题意的阐释呈反向对照。 包含着对封建道德伦理的普遍性认同。然而,一俟李妈容纳 也就是说,废名的景物描写完全是“烘托”和“点染”,而哈代 了一个中年汉子,其道德偶像就被完全打碎,“公共的母亲” 的景物描写则是“反衬”和“突现”。由此可看出,在景物和人 也就突变为“城外的老虎”,“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秩序就 的融合方面,废名是走向“天人合一”的返归自然的美学途 这样完成了对人性的压抑。对此,作者不能不对宗法农村的 径。其在平和恬淡的勾画中蕴含轻灵飘逸的诗意,钟灵毓秀 封建礼教发出虽然隐晦却也是最悲哀的慨叹。而正是在这 的描摹中深藏着超然洒脱的神韵,朴素俊逸的人物点染中饱 个意义上,小说在田园诗的描绘中更加贴近对“五四”人文主 蘸着返朴归真的情致。 义启蒙思想母题的揭示。因而,“田园诗风”的静态描写并不 废名乡土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还表现在处理人物 能说明“京派小说”作家是完全脱离时代和社会的产物,它有 和情节时使用“淡化”的手法上。废名的乡土小说并不注重 时是以“曲笔”间接地渗透着“五四”人文主义启蒙精神的。 情节的曲折性和紧张性,一般来说,小说情节的力度往往被 《竹林的故事》是一曲悠扬婉转、情韵并茂的田园交响诗。竹 作家所稀释。作者绝不借助于“外力”的矛盾冲突来强化人 林、茅舍、菜畦、少女、鸟语花香、小桥流水,尽入画中。但在 物的悲剧性或喜剧性,也不用“突转”的手法将情节推向高 这浓郁的风俗画和田园诗的描写之中,却能隐隐地体味到宗 潮,他的乡土小说基本上突破了情节小说按照开端、发展、高 法农村的封建氛围对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的迫害。同样,在 潮、结局的“有序格局”向前推进的程序,而将景物描写、风俗 《柚子》中所表现出的对旧的婚姻制度的愤懑情绪也透露出 画描写、清淡的人物点染、抒情和议论等众多艺术元素杂糅 使之形成了一个 “五四”新启蒙的思想亮色。由此可见,“京派小说”家们并不 进作者反复吟诵的那个悠然潇洒的诗境中,是要彻底消灭时代精神,沉潜到古典的或原始的“世外桃源” “散点”式的“无序格局”。这种小说艺术形式的探讨也许可 的哲学意蕴中去,虽然他们表面上是这样努力地去追求,但 以从中国古典“笔记体散文”——文人随笔中找到其渊源,而 实质上他们逃脱不了时代思想的笼罩。这便使他们的小说 这在“五四”以后的现代小说史上是具有首创意义的。 有时隐现着哲学、社会学和美学之间的悖反现象。 在淡化情节和淡化人物以后,废名的乡土小说还能比古 废名的乡土小说创作应该说是开了中国现代小说“散文 典笔记体散文有更多的艺术内涵吗?我们知道,“五四”新文 化”和“诗化”的先河。这首先表现在他的小说有浓郁的抒情 化运动给中国文坛送来的不只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鲜花, 色彩,把景物描写作为抒写自然的本体象征。与许多“乡土 同时也给中国文坛吹进了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芬芳气息。 写实派”的作家所不同的是,废名小说的色调是明朗豁亮的, 废名在2o世纪2o年代中期的创作无疑受到了西方现代派技 而非前者的阴晦苍凉。作者为自己的乡村风俗画涂抹的底 巧的影响。也就是说,他的乡土小说在传统现实主义(包含 色往往是青翠嫩绿的,青山翠竹、小桥流水、菱荡碧波、林荫 浪漫成分,但与“两结合”无缘)框架下,融进了部分现代主义 垂柳……,构成了废名小说景物象征的原色,同时也显露出 (或日“新浪漫主义”)的方法技巧。废名的乡土小说虽无夸 了作者鲜明的美学追求。在这样的景物描写的烘托下,作家 张变形的西洋技法,但充满着“写意”韵昧。废名说自己的小 点染出的人物则更具神韵,给人的美感往往有古典诗歌中的 说是“与当初的实生活隔了模糊的界”。【 ]显然,这个“界”就 空灵、空朦之境界。如《菱荡》中的景物描写,可谓神来之笔。 是写实和写意的界线,是再现与表现的界线,是真与梦的界 废名以错落有致的语言,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一个空朦的诗 线。亦真亦幻,似梦非梦的情节和细节描写常使小说进入 境,那陶家村带有原始风貌的自然风光就真如陶潜《桃花源 “意识流”的境界,用沈从文的观点来说就是将“现实”和“梦” 记》所描绘的幻境,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正如作者在其抒 的两种成分相混合。《莫须有先生传》中的人物心理活动的 情诗中所议论的那样:“这样的人,总觉得一个东西是深的, 流程就是非写实非常态的,具有心理小说的特征。废名写得 碧蓝的,绿的,又是圆的。”这道出了作者在风景中写人的真 最好的有“意识流”昧的小说当然是《桃园》,周作人在为这篇 13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文教·历史 沈从文凡是写乡土小说均采用其抒情的田园诗格调, 小说作《跋》时曾说书中的人物具有心理现实因素:“这些人 之一,与其说是本然的,无宁说是当然的人物,这不是著者所见闻 他说:“自己有时常常觉得有两种笔调写文章,其一种,写乡 的实人世的,而是梦想的幻景的写真”。这“幻景的写真”表 下,则仿佛有与废名先生相似处。由自己说来,是受了废名 现在阿毛在病态中的跳跃性的“幻觉”、“幻视”、“幻听”之中, 先生的影响,但风致稍稍不同,因为用抒情诗的笔调写创作, ” ]沈从文也写过城市和 不仅使小说的涵量增值,而且给人以比现实描写更“真”的艺 是只有废名先生才能那样经济的。但远不能与其乡土小说成就相媲美, 术感觉。像这样的将“再现”与“表现”相混合,且达到与整个 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叙述浑然一体的妙篇佳作,可以说是废名对乡土小说具有开 当他来到北京这个大城市时,“物”的压迫和拜金主义的“城 来看世界。2o世纪 创性意义的新建树。它使乡土小说不只是在“写实”的轨迹 市文明”使他更加要以“乡F人的眼光”上运行,而且使其在“写实”和“写意”、“表现”与“再现”的两 4o年代开始写小说的汪曾祺也深受废名的影响。汪曾祺认 为,废名“不写故事,写意境。但是他的小说是感人的,使人 条轨道上同时进行。 文学作品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象征,如果失却了象征的意 得到一种不同寻常的感动。”他直言:“我是确实受过他的影 昧,那么它的艺术生命亦就中止了。废名的乡土小说虽不能 响,现在还能看得出来。”这个“现在”已是2o世纪8o年代了, 说是形成了整体象征的象征主义作品,但是,在这些乡土小 汪曾祺也正是在这个年代写出了“有废名气”的乡土小说佳 说中,作者在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写意小说拉入一定的情境规 构。确如汪曾祺所说,“废名的影响并未消失。它像一股泉 范时,采用了许多象征和隐喻的艺术手段,试图使小说具有 水,在地下流动着。也许有一天,会汩汩地流到地面上来 9】 更多的“象征”意味。小说中的多重意象叠加是建筑在具有 的。”[象征意味的描写之中,即便是为小说命名,也不忘总体象征 “从‘五四’新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有可以称之为也写 的提炼,《河上柳》、《桃园》、《菱荡》、《桥》这些题目都具有苦 实、也写意的抒情小说,鲁迅的《故乡》、《社戏》开其端,废名 心孤诣的营造其象征意味的痕迹。尤其是废名擅长的景物 有意地在这一路径上进行开辟、营造、前行,在废名之后,沈 描写,更是渗透了作者对“意境”追求的象征性底蕴。废名乡 从文、萧红、师陀、孙犁、汪曾祺等也走这个路子,于是这一路 土小说中风俗画、风景画的描绘是人和自然契合的写照,作 小说好看煞人,其共同的特点是他们的小说不同程度地诗化 者往往是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来达到这种美学风范的,但是 和散文化,而不论其哲学背景和政治倾向的异同。这一路风 废名先行。”[10]废名在小说文体创新“先行”之外,其 这叉与西方现代派鼻祖的“象征主义”的手法有所区别。综 景实好,观废名的乡土小说,其“象征”的表现手法除了传统意义上的 田园归隐情结这种反现代性的审美现代性的文化追求也是 赋比兴的运用,以及“散点”式的象征以外,还局部运用了现 “先行”,这些就是废名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代派的“梦幻”(“意识流”)手法,有时也运用时空的跳跃来切 割写实的有序性描述。然而,废名的乡土小说所采用的“象 “意识流”的梦幻“表现”技巧,更多的则是对传统意义上的象 注释: [I]周作人:《竹林的故事序》、《桃园跋》、《枣和桥的序》。 1O1、103、107页。 02年版,第 征”并非是对“象征主义”的全盘借鉴,而是只在局部采用了 止庵校订《苦雨斋序跋文》,河北教育出版社,20[2][3]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扬义文存》(第2 征艺术手法的自如运用。这些都是废名乡土小说与“乡土写 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462、469页。 实流派”小说相异的技术描写成分。复杂的文化意蕴与多样 的小说叙事艺术实验,使得他的部分乡土小说具有“别创新 体”的意味。 [4]废名:《知堂先生》,《人间世》,1934年7月号。 [5]废名:《废名小说选·序》,《冯文炳选集》,人民文学出 版社,1985年版。第393页。 废名虽然没有将其小说完全营构成“写意”和“仿梦”的 [6]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鲁迅全 典范,但他对于现代主义艺术技巧的借鉴和容纳,为日后的 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4页。 乡土小说创作多元化格局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开创作用。自 (7]废名:《说梦》,《语丛》,133期。 20世纪20年代中期始,在废名乡土小说创作的艺术影响下。 的乡土小说的艺术家麇集到冲淡朴实的田园牧歌风格的旗 [8]洗从文:《夫妇·附记》,《沈从文文集》(第8卷),花城 [9]汪曾祺:《谈风格》,《文学月报》,1984年第6期。 [1O]冯健男:《梦中彩笔创新奇》,艾以等编《废名小说》 (上)。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9月版,第21页。 1984年版,第393页。 沈从文、孙犁、周立波、汪曾祺、刘绍棠、古华、叶蔚林等众多 出版社,帜下,创作出了不少优秀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家作品作为 “后来者”,虽然与废名的艺术倾向有所差别,但在“田园诗 风”的格调上却是一致的。沈从文是受废名影响极大的作家 139 责任编辑:思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