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磁州窑纹饰
作者:孔祥廷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1年第05期
磁州窑纹饰(本文主要指用毛笔在瓷器上绘制的装饰纹饰)是中国瓷画艺术的滥觞。它朴实无华、洒脱奔放,极具艺术魅力,在我国陶瓷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磁州窑纹饰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
磁州窑纹饰的产生和发展是和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的。首先,磁州窑纹饰产生的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最发达的时期,上至皇帝及达官显宦,下至幕僚胥吏和乡绅士庶,构成了一个比唐代远为庞大也更有教养的阶层。在此社会文化背景下,不但达官显贵装堂嫁女以拥有或相送名家字画为耀,而且连酒肆茶坊也张挂字画,用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这使得绘画、书法更加广泛地在不同阶层达到普及,应该说是磁州窑白地黑花绘画、书法装饰艺术产生和高度发展的美学基础。其次,磁州窑所在的中原地区是北宋都城汴京所在地,也是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汇聚了全国大多数精英人才,北宋郭若虚著《图画见闻录》一书所列宋初画人物的画家53人,其中出生于磁州窑系所在地的河北、河南两地就有15人。他们视野开阔,思想开放,有极强的开拓创新精神,这是磁州窑纹饰能在磁州窑产生的思想基础。再次,磁州窑制瓷原料是当地特有的大青土。由此制成的瓷器胎粗色黑,俗称“粗货”。这些粗货既无定窑的胎薄体轻,也无哥窑、钧窑的釉肥色美。因此,和同时期的“五大名窑”瓷器相比,简直就是“丑小鸭”。为改变这种状况,提高产品质量,聪明的磁州窑匠师们发明了化妆瓷器,即在胎体表面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然后再施釉。这样,磁州窑匠师在胎体表面作画,就是在洁白的化妆土上用黑彩作画。因此,磁州窑纹饰是纯粹的中国画。可以说化妆土的出现使陶瓷彩装饰成为可能,换句话说,化妆土的出现为磁州窑纹饰的产生提供了工艺基础。最后,南宋灭亡后,蒙古人统治了中国,曾一度废除了科举制度,对汉人实施歧视政策,致使汉人中的文人失去往日的恩宠,流落民间。为了生计,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进入磁州窑场,开始了他们的“画瓷”生涯。磁州窑研究学者庞洪奇先生总结了文人进入窑场的三种形式:一是落榜士子展露才情;二是落难画家窑场谋生;三是隐逸文人笔墨耕耘。文人的加入提高了磁州窑匠师的整体素质,为磁州窑纹饰走向辉煌提供了人才基础。元末明初科举制度的恢复,使文人重新得到统治者的青睐,于是他们又走出磁州窑场,步入上层社会。因此,磁州窑制瓷匠师的整体素质又开始下降,磁州窑纹饰也开始失去辉煌,步入低谷。文人在磁州窑场的一进一出,造成了磁州窑纹饰的一个反常现象,即元代磁州窑纹饰内容丰富多彩,文化含量高,而明清磁州窑纹饰内容相对单调,文化艺术含量相对比较低。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文人参与了磁州窑纹饰的制作,而且在一定历史时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清朝末期,为振兴实业,清政府开始实施“新政”,有资料显示磁州窑也实行了改良,选派工匠到景德镇学习,对胎质、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色、彩料,尤其是纹饰彩绘进行改进。烧制有青花、五彩等瓷器,丰富了磁州窑的装饰技法,开辟了磁州窑纹饰的新局面,使其走出低谷,开始复兴。
二、磁州窑纹饰的产生和历史沿革
磁州窑纹饰是广大磁州窑匠师在长期的制瓷实践中创造的。受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技法的启发,北宋初年,少数磁州窑匠师尝试着用毛笔在坯胎上点、划、涂、抹,然后挂釉入窑烧制,待瓷器出窑后,竟呈现出了意想不到的装饰效果。之后,这个别匠师的无意而为竟变成了全体匠师的蓄意之作,点、划、涂、抹也变成了精美的图案,磁州窑纹饰也随之诞生。 从磁州窑纹饰产生的宋初至现在,题材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质朴到精美。表现形式由白地黑花到红绿彩再到白地黑花褐彩、青花、五彩,为我国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截止到解放前,按照时间顺序和艺术特点,我们把磁州窑纹饰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宋早期,为磁州窑纹饰的产生时期。图一为一组宋早期磁州窑藏品或标本,从该组藏品或标本可以看出:该时期的磁州窑纹饰由一些简单的几何图案、植物和简单的花鸟图案构成。几何图案一般为点、线条图案;植物图案一般为麦穗、竹子;花鸟图案一般为折、缠枝花卉和喜鹊等飞禽。至此,磁州窑匠师开始像中国书画家用笔在宣纸上书画一样在瓷器上书画,使中国陶瓷由釉装饰向彩装饰转变,开创了中国陶瓷釉下彩的新纪元。装饰手法为白地黑花。 第二阶段金元时期,为磁州窑纹饰的辉煌时期。图二是一组金元时期磁州窑藏品或标本。从该组藏品或标本可以看出,该阶段磁州窑纹饰已发展成熟。由简单的几何图案、植物图案发展成为完备的花鸟禽兽、山水、人物画。花卉题材以牡丹、莲花、竹子居多;禽兽以龙、凤、虎、鱼、鹤、鸭、鸳鸯居多;人物以婴戏、杂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寓言、道释人物、戏剧传奇、高士隐者)居多。值得注意的是,从此以后,大量的诗词歌赋、谚语、俗语和警句通过书法装饰在器物上。文字装饰不仅有楷书、隶书、篆书、行书、草书,还有双钩体、飞白书等,林林总总蔚然壮观。至此,磁州窑纹饰已经完全具备了中国书画的所有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瓷画艺术,完善了釉下彩绘装饰技法。装饰手法除白地黑花外,又增加了红绿彩。 第三阶段明代至清中期,为磁州窑纹饰的低潮期。图三是一组明清时期磁州窑藏品。从该组藏品可以看出,该阶段磁州窑装饰纹饰已趋向简约,题材内容虽然也有花鸟人物,但大多情节简单,以单个人物或禽兽为主。至此,磁州窑纹饰告别了金元时期恢宏繁缛的豪华装饰,步入了清新简朴的“小品画”装饰的低潮期。装饰手法除保留了金元时期的白地黑花、红绿彩外,这一阶段又发展了白地黑花褐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四阶段,晚清至民国时期,为磁州窑纹饰的复兴期。该阶段磁州窑纹饰,已走出明清时期的低谷,开始复兴。纹饰的内容,既有山水楼阁、历史故事、也有戏剧人物、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山水纹饰除反映传统的“潇湘山水”景色外,更多表现的是太行山那种雄浑壮观的景象;花卉中的牡丹、荷花、菊花图案是宋代以来,磁州窑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装饰纹样;历史戏剧人物以三国宋元时期的英雄故事比较多见。至此,磁州窑纹饰走出了明清时期内容单一、构图简单、立意不深的窘境,形成了装饰手法多样、内容题材广泛、格调高雅、内涵丰富的新局面。装饰手法由白地黑花一枝独秀至青花、五彩满院春色。
三、磁州窑纹饰的分类
从功能上分,磁州窑纹饰可以分为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两大类。辅助纹饰不表现纹饰的主题,主要起隔离、衬托等作用。样式主要有:弦纹、回纹、变形花卉纹、海水纹、云头纹、卷草纹等。主题纹饰按内容题材又可分为八类。第一类为人物故事纹,最早出现在磁州窑瓷器上是在宋中晚期,元代开始盛行。明清时期以婴戏图、高士图为主,清晚期实行瓷器改良后,题材更加广泛。元以前,多绘于枕面,明清以后,瓶、罐、枕面等均有绘画。如图二d:人物故事纹因要表达较为复杂的故事情节和场景,画面往往较为繁缛,笔法则兼工带写、纯熟劲利,所绘人物五官面部用笔精细,眉目传神;而衣纹褶皱则率意写之,洒脱飘逸。从现有藏品看,历史故事纹有文王访贤、文姬归汉、昭君出塞、孟母择邻、萧何月下追韩信、便桥见虏等;神话传说有八仙过海、牛郎织女、刘海戏蟾、麻姑献寿、和合二仙、叱石成羊等;婴戏图有婴儿戏鸭、婴儿趵蹴等。第二类为山水风景纹饰。磁州窑山水风景纹饰在宋代就己出现,元代和清末民国时期形成了两个高峰。如前所述,元代曾一度取消了科举考试,文人失去了晋升的机会。他们中的一部分隐逸民间,醉心山水,舞文弄墨。受此影响,磁州窑元代山水纹饰多反映文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还有一部分临摹名人名画,如传世藏品中就有仿五代董源的《箫湘图》、宋代宋迪的《箫湘八景》作品,把美丽的箫湘景色和完美的瓷器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流芳百世的工艺品。除此之外,清末民国时期时更多的则是表现太行山那种高耸突兀、气势雄浑,巍巍壮观的景象,反映了对家乡故土的热爱。第三类为花鸟纹饰。此类纹饰从磁州窑纹饰产生一直延续到现在,历史最长、最普及,题材最丰富,且雅俗共赏。在花卉中比较常见的有牡丹、菊花、兰花、梅花、佛手、石榴、莲花、荷花(叶)、松柏、翠竹、芦苇。牡丹纹不仅是绘画的常见题材,而且构图多样,有的茎蔓缠绕,花叶连绵;有的两枝相交,花朵环抱;有的一枝独秀,姿容各异;有的两两相对,婀娜俊俏。在禽鸟纹饰中,比较常见的有鹤纹、鸭纹、鸳鸯纹、鹰纹、鹅纹、喜鹊纹、燕纹、雀纹、鹭鸶纹。邯郸私人收藏的金代八角形鹰逐鸭画枕上,黑鹰从天空扑下,一鸭仓皇而逃,一鸭入水躲避,芦苇摇荡,水花四起。艺人笔下的生动场面与紧张气氛既真切又动人。此外还有诸如蝴蝶、蝈蝈、昆虫等纹饰,都栩栩如生,极富生活情趣。第四类为动物纹饰。动物纹饰流行于金、元、明、清、民国各时期。比较常见的有虎、狮、鹿、马、兔、牛、羊、鱼等。狮、虎、鹿纹流行于宋、金、元,马、牛、羊、兔纹流行于明清,而鱼纹在元代最为流行。元代鱼藻盆如图二f所示,是磁州窑典型器物,其主要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案有莲池游鱼、水波游鱼、水藻游鱼等几十种,磁州窑的匠师们用一种纯真浪漫的情调,运用绘画或兼刻划的手段,把生存在滏阳河及漳河里的鲤鱼、鲢鱼、草鱼、鲶鱼生动地表现出来。它们或单或双、或三五追逐;或溯水而上,或沉在水底,或跃出水面,或藏在荷莲中静息(其中又有藏头露尾、藏尾露头及藏腹露头露尾之别);还有的只绘水草飘拂,鱼儿畅游,构成了一幅幅鱼藻相伴,鱼水相融的生动画面。第五类为书法纹饰。磁州窑书法纹饰盛行于宋、金、元、明、清各时期。从文字内容看,主要有诗、词、曲、赋,警句、谚语和对联几种形式。在古代,磁州窑文字书法主要是装饰在瓷枕的枕面或梅瓶、四系瓶的腹部,有的完整书写整首古诗词或元曲;有的书写警句、谚语。清末民国时期时的文字书法主要作为主题纹饰背面的装饰内容,有个别瓶上书写对联。磁州窑有许多作品在书法艺术上都有很深造诣。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磁州窑椭圆形瓷枕上,书有“明知空手去,刚惹业随身”,结体雍润,字取侧势,字字跌宕,笔笔飞舞,纵情挥洒,秀骨天然,颇见东坡笔意。晚清民国的磁州窑画师王凌云,不但画画得好,字写得也帅,人称民国磁州窑第一笔。他的作品大多前画后书,极具文人意趣,目前在收藏市场上成为人们追逐的珍品。从书写的内容看,有描写山水的,有表达文人情怀的,有民俗的,有忧天下的。第六类为象征吉祥纹饰。此类纹饰流行于元代和清末民国时期。内容主要有龙、凤和麒麟等瑞兽纹,福、禄、寿三星纹,宗教纹(太极八卦图等),博古纹,八宝纹,美术字纹等。元代龙凤纹如图二e写意洒脱,线条刚劲有力,龙凤或穿云驾雾,或翻山越水,或戏花玩火,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把它们装饰在瓶、罐等器物上,尤显得端庄、美丽、吉祥,因此元代磁州窑龙凤瓶、龙凤罐成为磁州窑的典型器物。第七类为民俗年画纹饰。即把年画画于瓷上,主要流行于清末民国时期。常见的有观音送子、年年有鱼等。还有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纹饰,如一路连科、福在眼前、五福临门等。第八类为戏剧人物纹饰。此类纹饰流行于清末民国时期。常见的纹饰有黄鹤楼、甘露寺、芦花荡、落马湖、双锁山等。聪明的磁州窑匠师用年画的形式把戏剧舞台形象描绘于瓷器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纹饰种类。
四、磁州窑纹饰的审美特征
1、叙事性。即用图画的形式将故事描绘于瓷上。由于文人的参与,元代磁州窑纹饰中有大量的叙事性很强的人物故事纹。如元代《便桥见虏图》长方形瓷枕。据庞洪奇先生考证,枕面绘:在一座便桥之上,唐太宗李世民骑高头大马,手持马鞭,身后有侍者撑举伞盖;马前突厥首领颉利可汗单腿跪地,右手高举长剑,左手托盘,其上放置酒壶、酒杯;桥下四名侍卫手持仪杖,为首者一手指下跪的颉利可汗,向同伴诉说着什么。便桥会虏讲的是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突厥颉利可汗亲率10万骑兵进犯,在敌距京师长安仅数十里,形势危急之时,唐太宗李世民不顾“玄武门之变”后立足未稳,军事处于劣势,毅然携少数人马至渭水便桥,与颉利可汗隔河谈判,并用计迷惑敌人,迫使颉利可汗请和的故事。一幅小小的瓷画把唐太宗便桥会虏的历史事件描绘得栩栩如生。人们欣赏瓷枕就像展读一幅长卷或如观看一本连环画,使人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了解历史知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写意性。即纹饰不单纯追求形象,而更突出神似。写意性是磁州窑纹饰最突出的特征。如图三c、d、e所示。由于磁州窑为民窑,生产者要取得利润,就要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即提高绘画速度。其次因为是在坯胎上作画,需要在坯胎未干时完成,因此,画工必须具备熟练技巧,对所画纹饰胸有成竹,以较快的速度一气呵成。第三,民窑纹饰上没有官窑纹饰那许多框框和约束,全凭匠师的个人素质和喜好随意发挥,从而形成了具有磁州窑特色的“写意纹饰”。这种写意纹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构图疏朗、简约,重点突出,相当数量的纹饰没有衬托,没有背景,只有主题画面;二是造型求形象更求神似,以简练的笔墨反映纹饰的主要特征;三是线条率意洒脱,婉转流畅,表现出纹饰自由豪放,潇洒自如的艺术风格。磁州窑纹饰没有画谱,千百年来,主要靠师徒相授而流传。在漫长的岁月里,画师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造出一批批艺术珍品。同时,磁州窑纹饰也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载入我国的美术史册,并影响了一大批艺术家。
3、抒情性。即画师在瓷上进行绘画创作,并借此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抒情性纹饰和一般装饰性纹饰相比更具有文人画性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