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逐项将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聚焦比较,找出选项中的确切依照或确切误点。
一、西塞山①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适当的两项是(5分)( )( )
A.诗人行至西塞山那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旧事等引发丰硕的联想,但诗人并无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慢慢敞亮,“斜生”巧妙的写时刻的推移、位差的转变。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刻画的景物加倍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乐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踪,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6分)
二、野 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以下对本诗的明白得,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
情。 C.尾联照顾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融合,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情感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荡。
2.颔联包括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三、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 ①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 ②吴文英:宋朝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
生。
1.以下对这首宋词的明白得,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 “浪淘沙”是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称《卖花声》。南唐李煜变成长短句,一样多用于中调,长调。后来由柳永、周邦彦等人演变成“浪淘沙慢”。
B. 诗歌中的“一年佳节“指的是重阳节,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一样有登高、赏秋、饮菊花茶、佩带茱萸等风俗。它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C. 西厢,确实是指西厢房。传
统四合院中一样北面是正房,东西两面都是厢房,南面是倒座。东西南北都是屋子,中间是天井。
D. 本词表现出词人多种情感,既有对光阴飞逝,自己已入老年的感慨,又不乏羁旅在外的忧愁,还借助重阳这一主题寄托了思亲怀乡的苦闷。 E. “秋色”“雁声”和“斜阳”是词人对景思亲及其人一生感慨,如周邦彦有“雁背夕阳红欲暮”之叹,李商隐有“夕阳无穷好,只是近黄昏”的忧伤。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简要分析。(4分)
四、(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朝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瘦。
一、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以下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昔时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看成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
五、登颧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避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适当的两项是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颧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颧雀楼的宏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颧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六、江楼旧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光依稀似去年。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适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情景融合,表达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心里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约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刻此刻落寞
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要紧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穷感怀。
【答案】
一、1.B、C 【解析】5 分,答对一项2 分,两项5 分,多项选择不给分。B 项“渐映”写舟行的渐见进程,不是写月光的慢慢敞亮;C 项“化实为虚”说法错误,那个地址是由实景转入虚景,属“由实入虚”的手法。
2.①“水似蓝”,说明水深莫测,西塞山势的峻峭,山间葱茏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的颜色湛蓝;②“乱云如絮”写出了云层如轻飘的花絮,在山间起伏缠绕,非山势高峻宝贵有此景象,起伏的乱云弥漫江上,缠绕山间,使山势与水面通过乱云的衔接,而产生一种奇异的成效;
③运用比喻、对照的手法,把云比喻成飞絮,湛蓝安静的江面与峻峭如削的山势对照,写出了西塞山的独特意势,加以缈茫起伏的云絮飘飘,形成一种对照强烈又结合奇异的一种艺术境遇。
【解析】6 分,一个要点2 分,意思对即可。
二、1. BD(选B给3分,选D给2分。B项,无批判和报国无门之意,应该是“功业未就”;D项,颔联是叙事和抒情。)
2.①忧国之情:“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忧虑。②对诸弟的想念:战乱频仍,诸弟分离,长期阻隔,诗人对亲人的无穷想念之苦跃然纸上。③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包括无穷人世之悲,流离之苦。(共6分,答出一点给2分)
三、 1.(6分)【答案】AB
【解析】A项,通常以58字之内的短词为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等。本词54个字,属于小令,可见《浪淘沙》多是小令。B项,“中秋节”表述错误,改成“中元节”。
2.(4分)【答案】①比喻。如“山远翠眉长”, 远望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现了重阳登高的美景。 ②拟人。“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给予菊花人的特点, “杜秋娘”,泛指漂亮动人的歌妓。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恍如一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将词人内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外在化。 ③以乐景衬哀情(借景抒情)。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美景,词人没有感觉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美景更衬词人的愁闷之苦 ④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老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忧愁的本源,所谓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得总分值,其中手法1分,分析1分) 【鉴赏】 “山远”两句,叙景随情移。“翠眉”,青翠的山气。此言秋季重阳本是登高揽胜的好时节,但因为词人心情抑郁,即便远望寒山虽是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在他心目中也是感到凄凄凉凉,使他不忍细睹。“菊花”一句,以菊拟人。“杜秋娘”,泛指漂亮动人的歌妓。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恍如一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净洗”两句,房中插菊,点重阳(九日)景色。词人说:我将绿玉杯洗涤得干干净净,并打来清冽的井水放进杯中,插上我为您专门(指吴见山)摘来的菊花,拿来您这儿,让它散发出阵阵清香吧。 “乌帽”两句,写自己已老。言自己虽然用黑色的帽子遮盖住白头发,以避免显露出自己的老态来,可是秋风狂劲,仍旧不时地要从头上的“乌帽”中,吹飘出白发来。“一年”一句,直叙去吴见山家饮酒。词人说:我在这一年中的重阳佳节,就在老朋友家的西厢房中醉酒度过去算了。“秋色”两句,写自己心中抑郁,愁闷的缘故。“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老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忧愁的本源,所谓触景生情也。
四、答案:BE
解析: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昔时燕子知何处”和“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繁华此刻已经再也不,因此答案容易取得,余下三句均为袭用杜甫原句进行单纯的景物描
述。五: BE 六:B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