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18《童年的水墨画》
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来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情感态度价值观:背诵喜欢的诗歌,了解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描绘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难点:让学生描绘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点拨法、引导法
学法:自读自悟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新授 9分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回首往事,许多学习生活中的片段总会时不时的在我们的脑海中闪现,像一幅幅水墨画。诗歌中为我们展现了哪些美好的画面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诗歌,走进童年的水墨画,共同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2.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3. 让我们走入诗歌,感受“我”童年的快乐吧!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边读边思考能否在这三个场景后面加上一个动词,说说他们在做什么。
交流总结: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菇。
同学们,这一幕幕的场景都发生在作者五彩缤纷的童年里,我现在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去溪边、江上、林中去看一看瞧一瞧作者的童年啦,我想,同学们也应该怀着和老师一样的心情,那我们来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吧。
三、以读促悟,体会意境
(一)拼读,圈出景物
1、自由朗读溪边,用方框圈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是什么颜色的用圆圈圈出
2、把这些圈出的景物再美美的读一遍,想象一下,自己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跟自己的同桌互相分享一下自己眼前浮现的画面
(二)细读,找关键词来理解句子
1、你最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预设:生 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垂柳”在“梳妆”,赋予了垂柳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溪水像镜子,山溪像绿玉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倒影在小溪里的画面
这就是通过找关键词来理解句子,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特别注意,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很快的理解课文
2、作者是怎么来写溪水的?
人影给溪水淡绿了
设疑:人影本来是黑色的,现在怎么变成绿色的呢?
预设:垂柳是绿色的,倒影在水中,水变成绿色的了,所以人影也就成绿色的了。学生可以通过联系上文(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和生活实践来理解句子。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留心观察,养成联系上下文来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3、钓干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我们可以想象到此时的孩子们端坐溪边,静静地等待着鱼儿上钩。读到这句话,老师想到了一首古诗,你们谁也想到了?(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经过耐心的等待,鱼儿上钩了吗?
4、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1)这么平静的画面是被谁打破的?
预设:鱼
对,鱼儿上钩的一刹那,孩子手忙脚乱,原有的寂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溪边热闹起来。
在作者笔下,这幅童年的画动起来了,读到这儿,你想说什么?
预设:孩子们真快乐呀……
(三)精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
设疑:溪边是一幅画,如果让你画下来,你会画什么?
预设:学生1:我会画一幅孩子们钓鱼的画面
学生2:我会画一幅风吹垂柳在溪水中戏耍的画面
学生3:我会画一幅孩子们钓鱼上岸时的热闹场面
看来同学们真的是用心去读书,用心去体会了,现在想象自己就在溪边,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得很美。
师小结:第一小结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垂钓的场景
四、学法迁移,感悟语言
同学们,我们刚刚通过圈出景物,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学习了第一节的《溪边》,现在我们按这个方法来学第二节《江上》。
1、圈出这节中的动词
扇、拍、波动、钻
2、你喜欢《江上》的哪个句子,为什么?
预设1: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戏水的孩童比作“刚下水的鸭群”,把划动双臂比作“扇动翅膀”,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孩子们下水戏耍时欢快的场面
预设2: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设疑:这里的“水葫芦”指的是谁呢?
预设:小孩子
可以通过联系上文(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就很容易能体会到这个小葫芦指的是小孩子
“两排银牙”刻画生动形象,使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顽皮可爱的孩子正在咧嘴大笑
这就是联系生活实践和想象来理解课文的
设疑:你们想一下,在水中玩,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开心 高兴 兴奋…
3、那么请同学们带着愉悦的心情来读《江上》,想一下这一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描绘了一群孩子江中嬉戏的欢乐场面
五、合作学习,学以致用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同学们大致已经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现在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第三节,四人一个小组,然后进行小组的汇报
1、圈出的景物是什么?
我们圈出的事物有:松树、松针、雨珠、蘑菇、泥土、斗笠、松林
2、喜欢的句子
预设1: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一朵朵蘑菇破土而出时的可爱及亭亭玉立的美丽姿态
学法:用关键词来理解句子
预设2: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一声欢叫”突出了孩子们的喜悦。“斗笠像蘑菇一样”将戴着斗笠的孩子们想象成雨后的蘑菇,与上文相互应。
学法:联系上下文
3表演“斗笠”
同学们,老师拿来了斗笠,想请几个小朋友来表演一下采蘑菇的小姑娘
3、《林中》这一节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
描绘了一副雨后的树林里孩子们采蘑菇的欢乐情形。
六、总结升华,把握主旨
师:同学们,这就是作者通过笔墨下的童年,但是,童年的水墨画不仅仅是在发生在溪边、江上、林中,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你有趣的童年生活中哪个场景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们能不能也来写写你童年的水墨画,如果你还是个小画家,你还可以画出来。
本文是一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扑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三个典型场景;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童年的生活就是一幅生动多姿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所以我们要热爱、珍惜童年生活,珍惜当下自己拥有的幸福。
板书设计
18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垂钓图
江上戏水图
林中采菇图
作业布置:
1、背诵《溪边》
2、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反思: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首儿童诗,它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童年的快乐生活。
1、激趣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预习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3、我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4、我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说出溪边、江上、林中分别所看到的画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