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些乡村学校衰落的原因分析

2024-01-01 来源:客趣旅游网


一些乡村学校衰落的原因分析

作者:李芳

【摘 要】在国家努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一些乡村学校却一步步走向衰落。本文以华北南部一所农村学校为研究对象,该所学校在现代化的发展之中,作为乡村中传递知识的主要场所,并没有日益繁荣,反而日渐衰落。这种衰落是多种原因交织、慢慢衍变而成的,比如学龄儿童的减少、师资力量的弱化、村民对于教育的失望、撤点并校的国家政策,等等。乡村学校的衰落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乡村地区的教育,发展乡村教育迫在眉睫。

【关键词】乡村学校 乡村教育 师资弱化

1986年国家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自此之后,该法律又经过多次修改,以推进义务教育的普及。对于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推进,国家更是不遗余力。从2006年开始在全国农村地区实施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之下,整体上农村的义务教育确实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另一种情况也在发生,即一些乡村学校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反而在慢慢地衰落。本文以华北南部一个普通乡村——李村的学校为例,来探讨乡村学校衰落的原因。

一、乡村学校的现状

李村位于河北省南部,地处太行山东麓,以丘陵地形为主,距离河北省省会石家庄150千米左右,煤矿、铁矿等矿资源丰富,是河北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李村有728户居民,3 200多口人,该村除了拥有煤矿、铁矿等厂矿,还建有一家全国闻名的集体制药厂,这些企业为该村居民提供了绝大部分的就业机会。同时该村在绿化、建设等方面都走

在河北省前列,是建设新农村的模范村。20世纪90年代,李村的学校曾经一度十分繁荣,教室里坐满了学生,但最近几年却变得冷冷清清。

近几年来,李村及其邻村的学校都存在生源与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伴随而来的还有学校建制的残缺。一般来说,一个1000左右人口的村庄,学校一般只筹建到三年级,人口达到三四千的大村庄才有可能拥有完整的小学,而这样的村庄又比较稀少,通常是附近十几个村庄中才有一个,比如李村就是附近八个村庄中唯一一个小学建制齐全的村庄。以李村3千米之外的陈村为例,该村人口将近900人,村小只有3个年级,加上校长共3位教师,一名教师管理一个年级,也就是一个班,各科课程全兼。除校长外的两名教师都是本村的代课教师,初中尚未毕业。学生的人数也十分有限,全校有将近40名学生,每个班只有十几名学生。邻近的王村,学校只有校长一个人,而他的学生只有两名,最后这两名学生也到镇上去读书了,村小在王村已经成为了历史。即使李村人口较多,学校建制比较健全,但衰败之象已经显露无遗。20世纪90年代李村学校繁荣之时,学生人数多达五六百人,现在仅三百人左右,更多的教室开始闲置,乡村小学已经开始衰落了。

二、原因分析

该地区经济依靠矿产资源得到快速发展,虽然称不上十分发达,但是并不穷困,在过去的十几年,国家也加大了义务教育的力度,为什么该地的学校与十几年前相比反而衰落了呢?通过考察该地区的发展以及日常生活,一些乡村学校的衰落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1.家庭:适龄学生人数的减少

人口出生率有所降低,导致入学学生人数的下降。1998年,李村小学毕业班共两个班,90名学生,兄弟姐妹数量为两个的32人,3个的54人,4个或4个以上的4人,而近年

来3个孩子的家庭已经鲜有,一般而言,两个孩子较普遍。李村的村小每年招收的学生人数已经从八九十人降低到了三四十人。学生人数的减少,随之而来的是学校规模的减小、萎缩,甚至是消亡。

2.学校:师资的弱化

众所周知,小学教师以女性为主,在乡村尤甚。李村学校除了校长是年近60岁的老先生,体育教师是年轻男性并且是外调来的,其他均是年轻的女性。在乡村,男性是不太倾向于做教师的,而年轻的女教师往往会通过婚姻或是其他途径离开乡村,留在乡村学校的往往是那种上了年纪的老教师。

另外,现在毕业分配制度已经取消,李村所在的县实行的是教师入编统一考试,从师范院校毕业以后参加县里的统一考试,成绩好的分配到县、镇等学校,成绩较差的则分配到乡村学校任教。在乡村学校很少有来自升学、家长等方面的压力,基本上靠教师的自觉,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教师像以前那样或是重点学校的教师那样尽心尽力。

3.村落:对读书价值的怀疑

在乡村,人们对于读书采取了一种并不热心的态度,原因是有多种的。

首先,计划经济时代的分配制对于农民来说是一条甚至是唯一的一条脱离土地离开乡村的道路,通过读书成为工人或是国家干部那是人人羡慕的事情,那时人们对于读书是热心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分配制的取消,这条道路已经行不通了,即使接受了较高的教育也必须经过更多的努力与奋斗才有可能真正地在城市中生存。

其次,在于人们对于教育在乡村作用的认识。乡村不同于城市,在现代城市中,读书是必需的,人们必须依靠知识来谋求一份工作,来生存,否则连吃饭都成问题,但是在乡村,由于土地的存在,生存压力远远小于城里人。另外,即使是乡镇企业,技术含量也并不高,更多的是依靠资源发展起来,地下或是山上拥有丰富的资源,人们所需要做的只是付出自己的体力劳动将它们开采出来而已,知识在这里是没有多大用处的。依靠资源发展,毕竟是一种短视行为,资源总有消失殆尽的时候,但人们似乎并不担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常常对于自己孩子的学习问题持一种较为宽容的态度,他们通常不会想办法来促进孩子的学习。

再次,在乡村一些人对于生活似乎并没有太多的要求,现代的人类经常会讲我们要挑战自我,要实现自我价值,要过一种不平凡的生活,要追求更多的东西,但这在乡村除了那种读书读得较多的人有这种想法,人们追求的是一种稳定平静的生活。人们对于生活没有太多的期求,挣钱、结婚、生儿育女,然后为孩子攒钱,这样度过一生。当然人们也会希望多挣点钱,能够过更好的生活,但他们通常不会把希望寄托在读书上。这并不是说,人们对于上学不屑一顾,对于一个热爱学习、成绩较好的孩子,家长通常是愿意为他的教育花费较多的金钱的,尤其是在一些村领导比较提倡读书的村庄,但为数较少。

4.政府:撤点并校

2001年起,政府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对邻近学校进行资源合并。

李村由于人口较多,学校建设条件较好,在最初的撤点并校大潮中并未受到冲击。但邻近的许多村庄由于人口较少,不得不面临村庄学校消失的情景。

李村所属的S市,2007年开始实施撤点并校,撤并力度相当大。李村以西的大部分村庄处于山地之间,人口较少,是撤点并校的主要对象。以C镇为例,下辖35个村委会,人口仅1.49万,人口较多的村也不过500多。为了整合教育资源,C镇仅留下两所中心小学和一所初中。全镇的小学生集中在这两所学校上学。实行之初,遭到家长们的强烈反抗,但最后不了了之,家长们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初中学校实行寄宿制,中心小学既没有实行校车制也没有实行寄宿制,为了孩子的安全,家长不得不每天接送孩子。学校的撤并产生了大量的问题,比如上学路途的遥远、教育成本的增加、安全隐患的增多,等等,最直接的表现则是学生辍学率的增多。

学校合并对于家长来说教育成本并没有增加太多,为什么辍学率会再次上升?家长与教师的解释集中于两个方面:

一个原因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孩子数量的减少,家长对孩子也越溺爱。孩子年龄比较小,第一次离家独自生活,对于新生活并不适应。当他们将这种情况一再反馈给家里时,父母常常会说:“我们受这个罪干吗?不喜欢就回家来!”这并非家长的空头支票,而是时时发生的事情。当第一个辍学生出现时,那么第二个、第三个……就会相继出现。

另一个原因则是一直都存在的,而合并学校将本来就存在的问题激化了。学校并不是乡村生活的必需,假如孩子与家长对于读书没有太多的期望,学校在家门口时,孩子去上学无所谓;当学校远离家门,给家长与孩子造成困扰时,选择辍学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

也许以上所述只是村小衰落的一部分原因,而这些原因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加强中心小学的建设,让孩子们有学可上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而这关键在于政府的财政、人力、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当然伴随而来的还会有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交通问题,让年纪尚幼的儿童长途跋涉去上学,仅仅是安全问题就十分令人担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