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课程论文
题目: 历史虚无主义评析
学 院: 政治学院
姓 名: 胡 静
学 号: 0202013024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课 程:当代思潮与青年教育
年 级: 2013级
1
老 师: 刘汉一
二0 一四 年 十二 月
历史虚无主义评析
摘要:这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时隐时现。一些人以“反思历史”为名,歪曲“解放思想”的真意,认为我国不该过早地搞社会主义,而应该让资本主义充分地发展从诋毁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发展到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从丑化、妖魔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展到贬损和否定近代中国一切进步的、革命的运动;从刻意渲染少数中国人的不文明行为,发展到否定五千年中华文明,等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表现在史学研究中,而且发展到某些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中,影响面大,危害至深。
关健词:历史 虚无主义 评析
所谓历史虚无主义,简言之,就是虚无历史,即对客观历史的本质、真相和规律持怀疑、否定和消解的态度,对历史现象、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任意解释甚至刻意歪曲的一种历史观。本文所研究的历史虚无主义,乃是特指近20年来,在我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一种思潮,它是在西方各种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的思潮影响下,适应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政治需要和国内反社会主义势力的策略变化产生的一种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以“重新评价”为名,大肆歪曲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以“理性思考”为名,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事业。历史虚无主义对当前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必须对它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批判,以澄清思想是非。
2
一、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的根本原则。以史实为依据,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历史研究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历史虚无主义对待历史的态度,则是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持历史虚无主义态度的一些人在“学术研究”的名义下,不尊重历史事实,片面引用史料,根据他们的政治诉求,任意打扮历史、假设历史,胡乱改变对近现代史中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问题的科学结论;有的则以“客观”、“公正”的面貌出现,崇尚“坏人不坏”、“好人不好”的模式,要求按照人性论的原则治史,否则就是脸谱化、“扣帽子”;一些人还以“思想解放”、“理论创新”的名义糟蹋、歪曲历史。他们为了标榜自己的创新和理性思考,一再提出所谓的“范式转换”。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范式转换”呢?究竟是“解放思想”的“理论创新”,还是违背历史事实的主观臆断?例如,他们主张用所谓的“现代化史观”取代“革命史观”,把革命同现代化对立起来,借以否定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斗争。当然,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中国现代化的源流、曲折和发展,不失为近代史研究的一种角度,但问题在于,持“现代化史观”论者往往是以否定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这一近代中国主旋律为前提的,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首要的历史要求。对于中国革命和中国的现代化,我们主张要用科学的历史观,即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加以研究。事实表明,革命决不是同现代化相矛盾、相对立的,革命是现代化最重要、最强劲的推动力量;如果没有革命为现代化创造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前提条件,中国的现代化就永无实现之日。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阐明了革命和现代化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他反复指明:“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80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人民的生产力是应该发展的,中国应该发展成为近代化的国家、丰衣足食的国家、富强的国家。
3
这就要解放生产力,破坏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束缚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不破坏它们,中国就不能发展和进步,中国就有灭亡的危险。……革命是干什么呢?就是要冲破这个压力,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解放中国人民,使他们得到自由。所以,首先就应该求得国家的独立,其次是民主。没有这两个东西,中国是不能统一和不能富强的”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兴起的原因
近20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兴起绝非偶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在思想文化领域,西方社会思潮的大量涌入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兴起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与引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大量进入我国。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我国思想界出现了以否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该思潮大肆攻击中国革命,指出“革命带来的可能并不仅仅是失败,它还可能打断了清末以前一直在进行的朝着现代化方向的发展进程”,“革命使潜存于中国文化中的恶劣习性与态度泛滥成灾”,“中国如果没有革命,其境况会较好些”。一些人乘机提出“告别革命”、重新评价历史等诸多论调,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
(二)在意识形态领域,历史虚无主义适应了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长期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需要。“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在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战略遏制的同时,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即是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结果。历史虚无主义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充当了搞乱思想、破坏信念的工具,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把和平演变的重点瞄准了中国。它们利用我国的改革开放,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交流活动中,大肆兜售西方的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唯心主义历史哲学,对我国进行全面的思想文化渗透。国内一些奉西方文明为圭臬的人,积极配合
4
这种攻势,公开否定中国近现代历史,历史虚无主义趁机蔓延开来。
(三)在学术领域,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为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持。后现代主义思想范式主要表现为反本质主义、反权威主义、反启蒙主义、反本体论神学、反主体性、反形而上学,其基本特征则表现为非深度性、多元共生性、思维的否定性、消解权力话语等。与此相适应,后现代史学思潮也将解构、颠覆、反本质主义、反权威主义、否定性思维等特征发挥到了极致。后现代主义史学否认历史的客观规律,否定历史学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将客观存在的历史视为历史学家的主观构建物。其代表人物登•怀特指出:“任何历史事实都不可能超越表达这些历史事实的话语形式……历史语言和文学语言没有什么区别,它并不享有可以讲述真理的特权,它与文学话语一样,都是书写表达某种愿望的‘虚构故事’,是人们想象的产物。”显然,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对中国思想界历史虚无主义的重新泛起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与思维方式的支持。第四,在社会历史领域,历史虚无主义是对近代史上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近代以来,“思想界和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一股尊西崇新的大潮,可以称作‘新的崇拜’。对‘新’的崇拜既因传统的崩散而起,又同时助长了为重建新中国、新文化而破坏自己固有文化的主张”。在中西巨大的差距面前,中国知识界逐渐兴起了认同西方、贬抑中国历史的思想潮流,即西化思潮。其中,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陈序经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全盘西化思潮和80年代的电视专题片《河殇》最为典型。二者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历史文化的虚无,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彻底抛弃。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海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一些错误言论的传播以及后现代史学思潮的兴起,以《告别革命》为主要代表,形成了新一轮的历史虚无主义浪潮。这股思潮名义上打着“重新评价历史”的旗帜,实际上仍然是对近代史上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是要在理论深层上否定唯物史观关于历史规律性、历史必然性的观点,从历史依据上抽掉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及其危害
5
应当说,历史虚无主义只是史学研究中的支流,但尽管是支流,我们也必须认真对待,因为持历史虚无主义态度的一些人有很强的现实目的性,试图按照他们对现实的要求,来“改造”历史。当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这些观点并没有什么学术价值可言,因为他们从根本上违背了历史事实。但从政治上看,作为一种错误思潮,它的流传和泛滥会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甚至导致严重后果,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和重视。
(一)历史虚无主义起到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人们思想的恶劣作用。
历史虚无主义所散布的种种言论,不仅涉及史学领域的大是大非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做人立国的根本问题。这主要是:是维护历史本来面目,还是歪曲历史真相;是高扬民族精神,还是鼓吹妥协投降;是从历史主流中汲取精神力量,还是在历史支流中寻找负面影响;是坚持唯物史观,还是回到唯心史观。如果这些原则问题被颠倒、被消解,就会从根本上搞乱人们的思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失去立足和发展的思想基础。60多年前,毛泽东在评价鲁迅时曾满怀深情地指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这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不屈服的性格。正是这种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有很强的整体认同感,有荣辱与共、患难与共的情怀,有无以为国、何以家为的先国后家、先人后己的高尚风格,有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行为准则。这种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铸造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的崇高抱负和追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和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61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中华民族从不屈服于国内黑暗势力的统治,也决不屈服于国外侵略势力的压迫。在外敌入侵的危难时刻,各族人民总是能够团结起来,同仇敌忾,保卫自己的家园,维护国家的统一,血染山河,宁死不屈,没有丝毫奴颜媚态,有的只是铮铮铁骨和凛然正气。这在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
6
中都有鲜明表现,演出了一幕又一幕让侵略者丧魂裂胆、感天动地的活剧。面对穷凶极恶的外国侵略者,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人做出了自己的回答:要用血肉之躯筑成新的长城,中国人决不言放弃,中华民族不会亡!千千万万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前仆后继。这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仍然屹立于世界,并能在凤凰涅盘中获得再生的内在力量。然而,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些鼓吹者却丧失了起码的民族良知,他们不但渲染民族失败主义情绪,而且公开走上称颂帝国主义侵略,称颂殖民统治的道路上去。在他们看来,像琦善、李鸿章这样主张妥协投降的人物,是实事求是的、明智的,是负责任的态度,是真正的爱国,而主张抵抗的林则徐等人则成了不负责任的蛮干。是非黑白竟然被颠倒到如此地步!有的人竟然走到美化帝国主义、颂扬侵略的邪路上去,连起码的爱国之心,民族大义,都化为乌有。这里还要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一些人不但歪曲近现代中国历史,而且对我们伟大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也恣意抹煞。在一些人的笔下,我们的民族不仅“愚昧”、“丑陋”,而且充满“奴性”、安于现状、逃避现实等等。一个民族的精神被矮化、丑化,优秀的文化和文化传统被否定、抹煞,民族独立的历史被嘲弄、糟蹋,这个民族还能立得起来吗?我们知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这是近代中国的历史性选择,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国人民行进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6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极度贫弱、任人宰割的旧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举世瞩目的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引以自豪的伟大成就。然而,历史虚无主义者以阴暗、仇恨的心理看待人民革命和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他们把党和共和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加上“左”的罪名;他们利用我们所经历的曲折,把错误无限扩大、上纲上线,借以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这一历史的主体。他们否定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散布社会主义失败论,颠倒是非,混淆视听,如果听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动摇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摧毁近代中国苦苦追求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由上可见,历史虚无主义不但颠倒了历史,而且也搞乱了人们的历史观。科
7
学的历史观对于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系极大。对历史的颠倒,必然会导致是非、美丑、荣辱标准的颠倒。这种是非判断标准的颠倒,会在社会上造成极大的思想混乱,而社会思想混乱进而就可能会造成政治上的动乱。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否定和颠倒历史大行其道,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到全盘否定列宁和十月革命,把社会主义说得一无是处,这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认真记取。
(二)历史虚无主义适应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企图。
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弃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企图,他们以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渗透为主要形式,企图使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从内部演变,从而达到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美国历届政要人物,都一直奉行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的战略。虽然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对“和平演变”的提法有所不同,但不论是杜勒斯的“解放政策”,尼克松的“不战而胜”战略,还是里根的“遏制战略”和后来的“超越遏制”的新战略,其实质都是一样的。特别是苏东剧变之后,他们的主要矛头就转向了社会主义中国。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进行“和平演变”的一个“基本的信念”是:“如果他们继续有孩子的话,而他们又有孩子的孩子,他们的后代将获得自由。”(杜勒斯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西方帝国主义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共产党的第三、四代人的身上。他们之所以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共产党的第三、四代人的身上,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种新生代有可能对革命历史淡漠,对革命传统、理想信念淡忘,有可能向往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他们一方面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手段,利用社会主义国家的暂时困难和实行改革的机会,进行渗透,施加影响,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模式、经济模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培养对于西方的盲目崇拜;另一方面,通过丑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和现实,特别是通过丑化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来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利用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错误和存在的某些弊端,加以无限夸大,以实现他们妖魔化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他们通过这些活
8
动,企图搞乱人们特别是青年的思想,从而达到他们瓦解社会主义的目的。
(三)历史虚无主义企图从根本上动摇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
如前所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攻击的主要方向,就是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而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产物,如果人民革命这个前提被否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终于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些基本原则已为我国的宪法所确认,成为维系国家团结和奋进的政治制度和原则立场。同样,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强国之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证明,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究竟要遵循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关系到这一伟业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是为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因此,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有机地统一起来,而绝不能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各种怀疑和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历史是一面镜子。从苏联解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乱史灭国的轨迹,看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所造成的严重危害。坚持唯物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将是一个长期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穿历史虚无主义制造的种种谎言和迷雾,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维护中国革命的伟大成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四、清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负面影响的主要措施
9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在学术界、文艺界和社会上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为防止历史虚无主义继续蔓延,清除其不良影响,必须从意识形态、学术研究、文化传播、全民历史意识的增强等多个层面入手,加强正确的历史观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强化正确的舆论导向
历史虚无主义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和意识形态诉求,它既是文化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马克思主义、“告别革命”、攻击党的领导、否定新中国建设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制度,企图实现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和全盘西化的目标。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用科学的理论占领思想阵地。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正确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般规律,具有理论上的普遍指导意义。同时它又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创造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国人民做出的必然选择。中国近现代史充分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根本保证。当前,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依然严峻,各种思想文化思潮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反渗透斗争激烈。为澄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必须不断强化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用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来进行正确的社会引导,运用各种手段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使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成为亿万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坚定信念,引导干部群众的思想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二)旗帜鲜明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加强史学批评
10
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应当旗帜鲜明地予以批判。为此,就必须首先从学术上系统、全面、深入地加以研究,从更加科学和本质的意义上把握其实质,加强史学批评。历史虚无主义在理论上的错误源于其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强调个人的主观意志、主观能动性对历史的决定作用,忽视物质生产条件和社会历史环境对历史主体的制约和影响。历史虚无主义还搬出历史的相对性和历史选择论的陈旧武器,企图以此取代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其理论上的错误必须加以驳斥。在方法论上,历史虚无主义更是割裂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混淆历史的主流和支流,凭借“零碎的和随意挑选的事实”歪曲和否定历史,这种形而上学、片面机械的思维方法自然没有什么科学性可言。从错误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出发,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所谓种种“创新”自然只能是错误的堆积。因此,在涉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尤其是涉及近现代革命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重大问题上,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决不能采取含糊敷衍的态度。此外,在深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批驳历史虚无主义错误的同时,加强史学评论工作也是相当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梁柱.历史虚无主义评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07)
[2]刘森林.物与无物化逻辑与虚无主义[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10)
[3]杨共乐.后现代主义史学述评[J].高校理论战线.2003(6)
[4]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18
[5]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回望20世纪中国•序[M].香港: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4
11
[6]李文海.把“纲要”课打造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J].高校理论战线,2007(3).27-29
[7]胡锦涛.进一步认识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增强推进改革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N].人民日报, 2003-11-25.
[8]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M].北京:中华书局,1959.21-22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13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